① 如何發展東莞的信息產業
這篇文章可以參考一下啊
南方日報:東莞電子信息產業走向何方
東莞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戰略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描述的是藍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對於《規劃》中提及的產業定位、發展重點以及扶持措施,企業和專家界是如何看待的?
針對電子信息產業當前的生存現狀,在莞的電子信息企業如何做才能在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扶持和淘汰、集群和分散散中間游刃有餘?
東莞產業配套有優勢
東莞台商投資企業協會會長葉春榮告訴記者,目前東莞有台商企業6000多家,其中,從事電子信息產業的占絕大部分比重,這也是外界一貫將東莞的電子信息產業與在莞台商群體相聯系的原因。
葉春榮認為,東莞的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已相對成熟,雖然歷經了金融風暴,遭受了一定的挫折,但他坦言:「東莞電子產業配套鏈的完善程度是其他地方無可比擬的,只要這種優勢還在,未來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依然大有可為。」
葉春榮說,東莞台商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2008年底的金融風暴對企業造成了一定壓力,訂單「損失」了不少,一些企業關閉、停產了,但到了2009年下半年,情況明顯轉好。「這是整體情況,電子信息企業也是一樣,但我預計今年企業的經濟狀況會有所好轉。」
葉春榮認為,東莞的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經過危機的錘煉,將變得更加成熟,尤其是台商電子企業的工作環境相對好很多,招工難問題並不十分明顯,而隨著經濟的逐步回暖,葉春榮判斷,今年的訂單量可以恢復到2007年的水平。
他特別強調的是,東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擁有全球其他地方難以比擬的產業鏈優勢,「如果說用工問題還可以通過薪水待遇來解決,但要是想整合配套鏈,這就不是哪一個城市三五年能趕上來的。」
中稼半導體公司是此次《規劃》中點名扶持的重點企業。該公司的主攻方向是LED最前沿的襯底材料方面,目前LED外延片多是在藍寶石、碳化硅的基底上發展而來的,而中鎵公司則獨家研發出在氮化鎵襯底上研發外延片技術。目前,該公司的襯底材料已走向市場。
對於《規劃》的出台,中鎵相關負責人表示贊賞。此次戰略規劃極其重視產業轉型升級和技術創新,而走在LED生產技術前端的中稼公司對此表示極為贊成,「東莞產品目前在國際上缺乏還價的空間。」這位負責人說,「東莞要在國際上保持競爭力,必須進行技術創新,走到產業生產鏈的上游。」他舉例說,台灣在25年前和東莞現在的情形相似,都是「世界工廠」,但台灣現在能在國際市場上保持較強競爭力,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及時進行了產業升級,將下游產業轉移出去了。
資金扶持不可「分豬肉」
《規劃》中提到了東莞電子信息的產業定位:建設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品加工製造基地,打造中國新興電子信息產業發展集聚區,爭當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排頭兵,做好中國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試驗田。
對此,葉春榮笑言:「經貿局提出的這些定位很清晰,目前就是要更好地配合產業升級,做得更強,包括『打造新興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聚集區』等,東莞目前已有相關企業在做,而且做得不錯。」
葉春榮表示,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政府、協會和企業相互配合,來解決更為實際的問題,這也是東莞此次竭力打造電子信息產業的初衷。
他透露,東莞市政府每個月都會與外資企業座談一次,了解一下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電子信息是東莞市的支柱產業,政府希望能夠均衡發展各個產業。」他說。
葉春榮認為,台資電子企業現在發展平穩,台資的電子企業落戶東莞已有20多年,目前正在尋求銷售形態上的突破,盡力配合政府,從企業的實際發展出發,開拓內銷市場。
同樣也是《規劃》中指明扶持的重點企業,東莞市雷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杜元源認為,在信息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東莞的相關部門應該進一步抓住行業技術的龍頭和發展動向,並盡快制訂相應的措施加以落實。
「對於信息產業而言,信息產品需要技術,不需要品牌,只要有新的技術,推出當天它就是品牌。」杜元源認為,在這個視技術為生命的產業中,新技術和新思想的引進將直接影響其發展態勢,甚至決定其存亡。
杜元源說,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目前台資企業遠遠地走在大陸前面,其中的原因應該引起東莞的重視和反思。首先台資企業在大陸可以受到頗為特殊的待遇,出了問題有專款救助。其次就是台資企業家普遍擁有開闊的視野,並且接觸到的專業技術領域領先於大陸企業。
對於《規劃》中提及重點發展LED產業,《規劃》扶持的重點企業———東莞勤上光電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有關負責人梁鳴娟認為其關鍵在於把政策落到實處。「《規劃》提到政府的采購招標對本地自主創新產品給予一定的加分,但是目前並沒有這么做。另外,在資金補貼方面,期待有所側重,不要像以前那樣『分豬肉』,五家企業申請把那筆錢平分,結果每家企業所得的錢都不多,事情也就無法做好。」她說。
要引智先搞好「軟環境」
對於東莞市電子信息產業的四個定位,梁鳴娟表示認同,但她轉而表示:「東莞要打造中國新興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集聚區,好是好,但是如何吸引或者培育新興電子信息企業,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發展新興電子信息企業需要高端人才,《規劃》也有相關配套政策,提出要營造有利於人才集聚的創業環境,說得很在理,但是還不夠,應該是營造良好的創業和生活環境。」
她告訴記者,東莞各級政府服務企業的工作做得很周到,但是社會服務有點拖後腿。「東莞治安環境不是很理想,我晚上不敢出廠門,另外,沒有足夠的文化積淀,精神生活很枯竭,這樣是很難留住人才的,很多人都抱著賺一把錢就走的心態,我手下有3個博士生,他們都說待在東莞只是權宜之計。」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順德積聚了很多高端人才,原因有二:一是培育了一批以美的、格蘭仕為代表的知名企業;二是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創業和生活環境。「我覺得這很值得東莞借鑒。」梁鳴娟說。
上述中鎵公司那位負責人也提出了同樣的觀點,政府除了提供諸如資金、土地等「硬體」上的優惠外,還需要在「軟體」上下功夫。他舉例說,可以為不同企業的管理人員、普通員工搭建學習交流的平台,讓企業之間加深了解,共同進步。「只有企業有了長遠發展,才能真正地留住技術人才。」
他還希望政府除了為大型企業提供政策優惠外,還能為有潛力的中小創業團體提供優惠,「有很多新技術就是通過小團體創造出來的。」除此之外,這位負責人還希望東莞的社會治安環境能進一步改善,「特別是在工業區,偷盜事件時有發生,這對員工紮根東莞的信心多少有些影響。」
■新聞延伸
規模企業如何佔領市場制高點?
雖然東莞大多數電子信息企業缺乏核心高端技術,但有些企業卻頗具規模,並正在向核心技術發起猛攻。面對《規劃》,這些企業如何看待自身的發展轉型路徑?
新興產業發展須有所側重
中鎵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戰略規劃對不同技術層次的企業的發展方向也給出了建議,「傳統企業也可以走技術型道路,即完善產品質量,打造名牌產品,實現品牌化經營。」
對於東莞該如何引進高新技術企業,中稼公司的一位高級工程師說,政府應該敢於「吃螃蟹」,敢於引進「真正的高新技術企業」。他舉例說,有的政府官員認為只要是做電腦的,就是高新技術企業,但其實電腦行業也有技術高低之分,「因為行業的阻隔,有的官員對於其他行業的了解並不深入,這可以理解,但一定要有膽量和眼光去引進真正的高新技術企業。」
具體到東莞LED產業的發展,這位負責人表示,目前東莞LED產業整體上集中於中下游的生產,從長遠看是缺乏發展空間的。「東莞LED產業的技術升級需要加快腳步。」這位負責人通過去年在東莞一年的觀察,發現珠三角其他城市的一些LED企業,已經開始從LED下游環節的生產轉向上游發展,「以前做封裝的企業,有的開始轉向做設備,而傳統的封裝生產則開始向內地逐漸轉移。」
《規劃》鎖定的電子信息產業四個發展重點包括新光源領域,而勤上光電正是新光源LED行業的佼佼者,在全國范圍內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在LED產業發展思路上,東莞勤上光電股份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經理梁鳴娟有不同的見解,她提出了「曲線救國」路線。
她說:「看東莞發展LED的思路,是要完善產業鏈,長遠來看,對東莞LED產業每個環節的企業都有好處,很好,但是我想說的是,短期內應該有所側重,東莞的優勢在封裝及應用等中下游環節,應該集中精力扶優扶強,在優勢環節培育一批知名企業,進而推動產業升級和城市升級,而不要在各個產業環節平均用力。現東莞急著要引進LED晶元企業,但是不可忽視的是,馬上要實現『占據產業鏈高端』這個目標,不太現實。東莞不妨把更多力量放在中下游產業,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到時,有了需求,LED晶元企業引進也就水到渠成了。」
走設備自動化與品牌國際化路徑
在電子產業技術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東莞市雷洋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杜元源對東莞電子信息產業升級充滿了期待。
他認為,東莞信息產業升級有兩方面的主要工作:一是製造業走向自動化,只有自動化的大規模生產才能夠節省人力資源,並且提高產品質量,保持產品質量穩定。杜元源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東莞的勞動力緊缺問題會進一步凸現,東莞製造需更多引進自動化設備,加強電子商務、管理等應對勞動力減少瓶頸;二是電子信息產品的集群品牌走向國際化,品牌國際化是未來的必然趨勢,抓住未來是產業升級的明智舉動,在這方面,東莞需進一步扶持相關企業,進而提升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對於信息產業行業發展動向的制高點。杜元源認為一個切入口是「三網合一」項目。據他介紹,所謂「三網合一」,即「三網融合」,就是指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計算機通信網的相互滲透、互相兼容、並逐步整合成為統一的信息通信網路。
對該行業的前景,杜元源滿懷期待,他認為,在兩年左右的時間里,「三網合一」就可以走向市場,只要監控到位,這個世界將變成一個完全透明的空間。手持終端(例如手機)和家中電腦相連,可以隨時掌控家中情況,如果鏈接好一些控制命令,甚至可以操控家中電器。這個產業未來的市場空間將是巨大的。
杜元源認為,對於該產業,東莞應該搶佔先機,先通過組織企業進行一些嘗試,進而搶占發展先機。「信息產品就是這樣,往往通過研發一個器件,就能發展一個市場,進而升級成產業,最終形成生產和銷售網路。」
賣產品不如賣服務
在發展領域的機遇選擇上,廣東易事特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何思模說,今年易事特將重點投入新能源領域,目前全球在節能減排方面的努力對於新能源公司來說是最好的機會,市場空間比較大。
「近期我們的UPS銷量增長了40%,而在這個時候,很多廠商也同時面臨著等米下鍋的窘境。」據何介紹,現在UPS行業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去滿足市場的銷量,而是很多廠商如何滿足自身原材料的供應。因為僧多粥少,所以原先很多不會出現的問題現在都暴露了。例如賬期,以前還可以晚些回款,而如今必須現款交易,而且有現金也未必能保證就有原材料供應。而何思模由此也真正體會到規模的重要性。
何認為,國產廠商要壯大,根本還是要走技術研發的路徑。所以現在易事特有著自己龐大的研發隊伍,在UPS行業擁有著多項技術成果,有的甚至已經獲得了國家專利,「單從產品系列來說,易事特的UPS產品在國內廠商中肯定是最豐富的,型號也是最多的。」
「今後我們的策略是,在低端企業大量運用高端技術,並大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因此,在今後易事特的渠道體系中,系統集成商會將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對此,何的看法是:「賣產品不如賣方案,賣方案其實就是在賣服務。」
日前,東莞出台了電子信息產業規劃。這是東莞市首個專門針對八大支柱產業之一,制定的全市戰略發展規劃。
去年初,中國出台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成為全國十大產業振興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國范圍內的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客觀上要求東莞市以電子信息產業為試點,努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發展。
截至2009年12月,全市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品製造企業1604家,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27.47%;全市規模以上電子信息製造業總產值2402.67億元,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0.48%,是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那麼,這個產業規劃的出台,將把電子信息產業帶向何方?
這個東莞市的首個產業戰略規劃,將給電子信息產業,乃至全市產業升級轉型帶來什麼影響?
如果將規劃劃分成短期和長期效應,又該以什麼樣的時間節點來衡量其作用?
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2009年初,金融危機的漩渦正深度地席捲全球。作為中國十大產業振興規劃之一,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出台,給這個行業在危機時刻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與此同時,正在經歷金融危機考驗的東莞,也加強了加快推動對全市信息產業升級轉型的決心。就在2009年年初,市委書記劉志庚提出,確立以電子信息產業為特色的製造業大市的城市定位。這是繼電子信息產業在21世紀初成為全市八大支柱產業之一後,再次從單純產業角度提升到整個城市戰略發展高度。
改革開放30年來,東莞充分發揮優越的區位優勢,承接國際信息產業轉移,以外向帶動起步,以製造業立市,逐步發展成為全球性信息產品製造基地。在這當中,信息產業發展迅猛,已成為占東莞全市工業產值40%以上的龍頭支柱產業。
然而,金融危機極大地沖擊了東莞市的外向型產業結構,電子信息產業也不能倖免,增長與結構升級受到嚴峻挑戰。
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劉炯賢說,信息產業與提升製造業附加值、實現產業升級密切相關。長期以來,東莞都在強調要調整產業結構,提升東莞製造的附加值。但這種強調容易讓業界陷入一個誤區,認為只有傳統產業才需要轉型,電子信息產業不需要轉型。事實上,傳統產業里也有高新技術,電子信息製造領域也存在粗放、技術落後的因素。
可見,將電子信息產業提升到城市轉型戰略高度,一方面是該產業本身規模龐大,另一方面,是希望用信息化來包裝整個「東莞製造」。
危機和機遇同時來臨,傳統和新興交錯發展,市場力量的推動,使東莞電子信息產業逐漸偏離「東莞塞車,全球缺貨」的傳統印象,開始在新一輪國際資本轉移中尋求新路徑。政府和企業界都逐漸認識到,電子信息產業是東莞產業升級轉型的突破口,這個行業暴露出的問題,也是當下東莞各產業的瓶頸所在。
劉炯賢說,做規劃就是要進一步理清思路,加快推動東莞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經市政府同意,市經信局通過政府招標,委託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為全市信息產業編制發展戰略規劃。規劃的出台將對東莞電子信息產業未來發展起到綱領性作用。
傳統和新興之間的取捨
今年2月,《東莞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及子規劃《東莞市網路新媒體發展規劃》出台。
在制定一部大型產業規劃時,反復推敲和調整最多的部分,往往是規劃的重點所在。
劉炯賢說,電子信息產業今後的發展重點和方向,是在制訂規劃的過程中,規劃調研組和參與研討的專家、學者結合反復調整的地方。其中要綜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國內外經濟形勢以及東莞產業結構調整戰略。
規劃篇幅100多頁,從官方的角度,對當前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全貌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剖析,首次對東莞全市電子信息產業作了明確定位: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產品加工製造基地、中國新興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集聚區、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排頭兵、中國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的試驗田。確立了東莞市電子信息產業集約創新型產業發展模式的發展戰略。
在發展重點上,東莞將以新產品和新技術引進帶動3C製造業和元器件產業升級,並大力發展應用電子和關鍵電子專用設備製造業。
新興產業如新能源、平板顯示等來勢兇猛,但尚未成熟;傳統產業如IT、消費電子等規模龐大,但卻依舊處於產業鏈低端。對此現狀,東莞在傳統和新興產業間該如何取捨?
對於這個業界關注的問題,東莞選擇了兩條腿走路,在發展側重上有不同定位。即以發展新興產業為突破口,大力扶持市場潛力大、產業附加值高的創新型產業,帶動產業跨越升級,同時穩定現有支柱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
劉炯賢說,在穩定現有成熟的傳統電子信息製造產業上,將新興電子產業作為突破口。也就是從產業存量上就地轉型升級,在增量上積極引進重大項目、積極促進產業新興領域發展兩方面為抓手。這才是實現電子信息產業結構調整的根本路徑。
劉炯賢還說,東莞將大力發展設計業,實現從製造向創造的轉變,最終形成「五新齊進、兩業並舉」的局面,實現製造業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設計業、服務業的突破發展。在這里,「五新」指的是新型平板顯示產業、新能源產業、新光源產業、新一代無線通信產業和網路新媒體產業,「兩業」指的是設計業和現代服務業。
剖析產業核心問題
規劃首次深度剖析了東莞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存在幾個核心問題。業內認為,盡管這種剖析是官方視角,但觀點仍然比較尖銳。
東莞先後被評為「珠三角地區國家信息產業基地」、「信息產業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寮步鎮、石碣鎮、長安鎮、常平鎮、大朗鎮、石龍、企石等鎮街榮獲「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名鎮」、「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重鎮」、「廣東省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廣東省光電產業基地」等稱號。
在這些光芒後面,隱藏著一些核心問題。根據規劃,這兩個問題是:面對依託地緣及政策的自發集聚的產業發展模式與政府主導的大產業發展趨勢之間不相適應,面對以鎮街為單位的自主推進式產業集群發展模式與強調整體布局的大基地發展趨勢之間不相適應。
自發集聚的發展模式由於缺乏統一規劃與協調發展,產業鏈各環節各自為戰,缺乏有效統籌布局。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導致產品價格大幅下跌、整體行業利潤率下滑、企業整體競爭力明顯持續下降,很難實現產業規模和市場需求的持續上升。
與此同時,政府主導的大產業發展趨勢日趨明顯。新興電子信息產業不斷興起,其投資大、周期長、涉及資源多等突出特點,要求必須以政府為主導、整合各方力量和資源,提升綜合環境服務能力,打造產業鏈各環節協調發展、價值鏈各環節均衡分布的新型產業態勢。
規劃還提到「社會環境建設相對滯後與產業發展綜合環境需求不斷提升之間不相適應」的問題,尤其城市品牌形象建設有待加強。
目前,東莞市正在努力打造國際製造業名城、生態綠城、文化新城,城市的發展前景和潛力非常看好,但長期以來外界對東莞的既有印象在短期內仍很難改變,而且城市經營意識不夠、城市建設滯後、缺少城市文化氛圍等問題亟待轉變。
■難點解讀
大項目培育要一步步來
電子信息產業是東莞市八大支柱產業中受金融危機沖擊最大的。電子信息產業是東莞首要的支柱產業,在金融危機中,也曝露出了整個產業的最典型問題:由於缺乏大項目、大企業的支撐,普遍缺乏抵禦金融危機的能力。
總體來看,東莞電子信息企業平均規模偏小,規模以上製造企業平均年產值只有2億元,這與全國平均值3.1億元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此外,東莞外向型產業特徵明顯。從企業來看,外資企業和港台企業產品出口比率均在80%以上。
規劃明確提出,下一步的發展重點,是重點培育和打造一批主營業務年收入百億元以上的電子信息產品製造企業。
扶持大項目,這句話已經說了很多年。現在看來,這句話不僅對電子信息產業適用,其他產業也適用。隨著國內區域經濟發展的多元化,以珠三角、長三角為代表的先發區域,已經失去了絕對的吸引力。
市電子信息產業協會秘書長張安詳說,即使東莞不發展,其他地方一樣也要搞,這也是當前面臨的最實際問題。
他說,從全國范圍來看,東北、西北有很多軍工企業,信息產業研發技術資源雄厚。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的總部資源很有優勢,東莞電子信息製造企業多是港台的加工企業,科技含量不高,與上述地區存在一定差距。
張安詳甚至認為,在整個電子信息產業鏈中,東莞只佔有了1/4的利潤。
但培育大項目也是有難度的。劉炯賢說,即便將大項目作為培育重點,但過程還是得一步步來。只有通過精心的服務才能留住企業,吸引企業進來,形成良性循環。
光一個規劃是不夠的
根據規劃對電子信息產業的定位,在產業布局上,東莞將整合全市資源,發揮各區鎮製造業優勢,重點根據石龍、石碣、清溪、虎門港四個片區的產業特點,按照「錯位發展、資源共享、聯動互補」的原則,打造四個示範區,對其他鎮街產生示範帶動作用。
在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初期,東莞採用以鎮街為主體,自發式發展的思路,全市電子信息產業缺乏統一規劃,所以產業布局非常分散,各鎮街產業優勢特徵也不明顯,產業同質化水平較高。
以鎮街為區劃單位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是東莞電子信息產業的突出特點,而各鎮街間電子信息產業缺乏統一規劃與協調發展,產業資源競爭明顯,導致東莞市電子信息產業呈離散式分布,難以通過地理集聚形成不同的特色化產業集群。因此,東莞大型產業基地少。經過多年的發展,電子信息產業雖然形成了較大規模,但從整體來看,真正集聚相當數量企業、形成相當產業規模的大型產業基地較少,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缺乏應由大型產業基地發揮的產業集聚和引領的作用。
不難看出,加強資源整合,實現鎮街錯位發展,是整合全市電子信息產業資源的重要路徑。但這條路能行得通嗎?各界對此不是沒有自己的小算盤。
某鎮一位不願具姓名的官員說,東莞真正注意到電子信息產業的規模和重要性是在上世紀末。電子信息產業之所以有今天的規模,靠的還是早期資本轉移的市場自發行為。現在的問題是,雖然規模上去了,但同質化嚴重。不過,由於鎮域經濟發展的相對獨立和考評體系,很難在短期內真正實現資源共享、錯位發展。
這位官員說,電子信息產業是個很好的面子工程。短期內也很難實現利益均衡化發展。在一些優質項目的爭搶上,很難做到「聯動互補」。可見,規劃中的原則,是個理想境界。要實現規劃中的理想境界,關鍵要看市裡具體的統籌決策,光一個規劃是遠遠不夠的。
大規劃怎樣真正落地
一位經濟學者曾針對全國產業及區域產業規劃發表過這樣的觀點:看一部規劃是否能真正發揮作用有兩個衡量指標,一是有沒有實實在在的資金扶持計劃,二是有沒有特殊政策傾斜。
《東莞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戰略規劃》專門提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人才、轉型、技術創新等)和保障措施。例如,在對大項目的保障措施上,明確提出要加大資源配置傾斜力度。存量資產、土地資源、優勢原材料優先滿足重大項目建設需要,閑置存量資產可以以參股或劃撥的方式注入,土地資源的相關費用予以優惠。加大財政對重大項目前期費用的資金支持和改造貸款貼息的支持力度,資產擔保公司優先為重大項目融資提供信用擔保。
但也有人認為,這個規劃提出的配套措施線條還是太粗。比如大項目,究竟多少以上是大項目?
因此,規劃出台後,企業界尤其是重點企業,對資金、幫扶的訴求各有差異,希望盡快搜集業界意見,出台細化執行方案。
對此,劉炯賢說,接下來首要的就是要重點加強宣傳。從2010年起,將連續五年,每年投放現代信息服務業專項扶持資金3000萬元,2010年將投放內貿企業應用電子商務專項扶持資金1500萬元。
他說,市經信局還在抓緊出台《東莞市信息產業重大項目資助扶持實施細則》等配套政策,通過專家評審,篩選一批有發展前景、經濟和社會效益好、技術領先和產業帶動能力強的信息產業重大項目進行重點資助扶持,培育和扶持一批信息產業龍頭企業特別是民營電子信息產業龍頭企業,繼續跟進中興通訊等國內外信息產業重點企業的項目引進工作。
② 劉志庚的介紹
劉志庚,男,漢族,1956年6月生,廣東興寧人,1973年10月參加工作,1985年2月入黨,吉林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學歷(全日制教育:吉林大學國民經濟計劃專業,本科學歷)。曾任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2016年4月,因嚴重違紀被開除黨籍。
③ 劉志庚的人物履歷
1973.10-1979.08,興寧縣陂寧公社小學教師;
1979.09-1983.07,吉林大學經濟系國民經濟計劃專業學習;
1983.07-1989.03,深圳市計劃局綜合計劃處科員、副科級、正科級、副處長;
1989.03-1990.02,深圳市計劃局綜合計劃處處長;
1990.02-1991.12,深圳市計劃局局長助理;
1991.12-1992.12,深圳市計劃局副局長;
1992.12-1993.08,深圳市龍崗區委常委、區政府負責人;
1993.08-1995.07,深圳市龍崗區委副書記、區長;
1995.07-1995.08,深圳市龍崗區委書記兼區長;
1995.08-2002.04,深圳市龍崗區委書記(其間:1996.09-1999.06,在吉林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學習);
2002.04-2004.02,清遠市委副書記、市長;
2004.02-2004.03,東莞市委副書記;
2004.03-2004.04,東莞市委副書記,副市長、代市長;
2004.04-2004.05,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
2004.05-2006.03,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
2006.03-2006.04,東莞市委書記,市長、市政府黨組書記;
2006.04-2006.05,東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
2006.05-2011.11,東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東莞軍分區黨委第一書記;
2011.11-2016.02,廣東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十七大代表,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省八、九、十次黨代會代表,省九、十屆人大代表。
④ 劉志庚是誰
劉志庚,男,漢族,1956年6月生,廣東興寧人,吉林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博士。現任廣東省副省長、中共東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中文名: 劉志庚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廣東興寧
出生日期: 1956年6月
職業: 廣東省副省長、東莞市委書記
畢業院校: 吉林大學
信仰: 共產主義
入黨時間: 1985年2月
詳細資料請見:http://ke..com/view/766560.htm
望採納。
⑤ 興寧市建國以來到現在有多少個將軍
伍晉南 (1911-2001)興寧人。 1927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了長征 。曾任第三軍團政治部破壞部部長、第二十八軍政治部主任、中共吉林省工委書記、吉林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建國後,歷任廣西省委副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委書記處書記,陝西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 鄧逸凡 (1912-2004)興寧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一軍團師政治部秘書、軍團組織部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長征和直羅鎮戰役。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組織部科長、師教導大隊教育處處長,旅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第五縱隊政治部副主任,新四軍政治部秘書長。參加了平型關等戰斗。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縱隊政治部主任、華東軍政大學總隊政委。參加了魯南、萊蕪、淮海、渡江等戰役。建國後,歷任解放軍政治學院教育長、副院長。廣東軍區副政委。 1955年 張作梅 (1918-1998) 金屬材料和機械工程學家 。興寧人。1941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機械工程系。1949年獲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工程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機械電機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長春分院副院長,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委員。 王佛松 (1933-) 高分子化學家 。興寧人。195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60年獲蘇聯科學院化學副博士學位。歷任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1988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黃華華 廣東省省長黃華華,男,1946年10月生,廣東興寧人,漢族,1969年9月參加工作,197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學歷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中央黨校二年制中青年幹部研究生班)。 劉志庚 東莞市委書記,男,漢族,1956年6月生,1973年10月參加工作,籍貫廣東興寧,學歷博士研究生學歷,1985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漢族。被授予中將軍銜 。
⑥ 劉志庚多少歲
劉志庚1956年6月生人,今年57周歲。
⑦ 東莞 金融危機論文
專家稱金融危機對東莞是好時機
金融危機下東莞的加工貿易企業正經歷寒冬,10月24日,在東莞市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高層論壇上,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局長、東莞特約研究員張松濤認為,雖然金融風暴造成了東莞一些企業經營困難,但也應看到,金融危機後許多國家國民的購買力下降,將更多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是東莞製造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大好時機。
「金融危機對東莞是好時機」
10月24日,東莞市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高層論壇舉行,中央、省有關部門領導專家齊聚一堂,回顧東莞30年來的奮斗歷程,並總結經驗、建言獻策。市委書記劉志庚在回顧東莞改革開放歷程時說,30年來,東莞從一個國內生產總值僅6.11億元的農業縣迅速嬗變為生產總值超3000億元、管理人口逾千萬的現代製造業名城。且創造了許多全國第一,如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全國第一個「一站式企業服務辦公室」等。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籠罩下,東莞的不少加工貿易企業也陷入經營困難,外界一些觀點認為,正是加工貿易比例太大的產業特點導致了如今的困境。相反,張松濤則稱,雖然金融風暴造成了東莞一些企業面臨國際市場萎縮的而帶來經營困難,但也應看到,金融危機後許多國家國民的購買力將下降,消費趨向務實,將更多選擇物美價廉的商品,這對於東莞龐大的加工貿易產業而言是一個利好的消息,這也是東莞製造業開拓國際市場,特別是新興市場的大好時機。
「東莞應繼續發展加工貿易」
「不能倒掉了洗澡水,也倒掉了孩子,東莞應該繼續發展加工貿易,任何一個產業集群行程都有其內在的規律,東莞的傢具、電子、鞋業已經行程了規模,優勢還要繼續發揮,關鍵是發展附加值、檔次更高、更有創新能力的產品。東莞的前景是光明的,戰勝經濟危機完全有能力。」張松濤還指出,加工貿易在中國現階段是實現工業化、甚至是城市化的捷徑,而國家目前大力推行的城鄉一體化的過程也是拉動內需的過程,這也將成為東莞的製造業提供廣闊市場。
「我對東莞十分看好,我認為在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效應中東莞將會迎來更美好的將來。」張松濤還建議,在現階段東莞應該把握機遇盡量保持外貿的平穩增長,對於面臨經營危機的企業政府要及時排憂解難。同時東莞應發揮傳統渠道的優勢,強化現有產業集群,吸引500強企業落戶,吸納勞動就業,這將為東莞乃至中國抵禦金融危機作出巨大貢獻,在此過程中,東莞也要加強引導自主創新,增加企業的科技含量,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主動。
專家觀點
培養企業家創新意識
中國社科院經濟學部工作室主任黃群慧:東莞在經濟結構方面,要從工業大市向工業強市轉型,大力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推進現代生產型服務業發展;在發展動力方面,要從外源發展模式向內外源結合模式轉變,從而降低經濟風險;在企業戰略方面,要從低成本戰略向差異化成本戰略轉型,通過培養企業家的創新意識,從而在國內外分工中,佔有自己的位置。
東莞可多養「文化閑人」
省社科聯黨組書記、研究員、博士田豐:東莞可以在理工學院設立一些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機構,培養一些「文化閑人」。建議東莞在今後的發展中,讓更多的人享受到文化成果。一個城市沒有「文化閑人」是很乏味的,「文化閑人」對為東莞提升軟實力大有好處。像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會養一些「文化閑人」,東莞現在有這個經濟實力,也理應有更多的文化閑人。
相關資料:
http://news.qq.com/a/20081219/002772.htm
http://www.huaxia.com/tslj/rdqy/gd/2008/11/1219660.html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⑧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好嗎
東北最好的經濟學院了,前身是是著名的吉林大學經管學院,現任校友省委書記最多的大學學院。
第一部分 政界傑出校友
劉鴻儒 原央行副行長,證監會首任主席 經濟學院首任院長
王家瑞 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 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 博士
劉奇葆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 1992年吉林大學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專業
張寶順 山西省委書記 1992年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獲經濟學碩士學位
杜青林 四川省委書記 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本科吉大法院)
蘇榮 原甘肅省委書記,2006年調任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 吉林大學世界經濟專業
尹蔚民 人事部副部長 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生
金振吉 吉林副省長 吉林大學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專業
陳質楓 天津市副市長 國民經濟計劃和管理專業
巴音朝魯 浙江省副省長 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專業
李斌 吉林省副省長 1979年吉林大學經濟學碩士研究生
矯正中 吉林省副省長 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王儒林 長春市委書記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研究生
洛桑靈智多傑 甘肅政協副主席 1991年吉林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
肖志恆 廣東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 1995年吉林大學研究生院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
馬俊清 吉林省委常委、宣傳部長 1975年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專業畢業
李錦斌 吉林省副省長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
趙實 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 1997年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劉志庚 東莞市委書記 1979年吉林大學國民經濟計劃專業
鄭立中 國台辦副主任 1991年吉林大學經管學院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專業
房俐 吉林省白城市市長 本科畢業於吉林大學國民經濟管理專業,
研究生畢業於吉林大學世界經濟(國際金融)專業
胡懷邦 中國銀監會紀委書記 1982年吉林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
張亞菲 國家郵政局副局長 1989年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管理專業
第二部分 商界傑出校友
馬蔚華 招商銀行行長 1982年吉林大學經濟系國民經濟管理
張光華 原廣東發展銀行行長 1983年吉林大學國民經濟計劃專業
王梓木 華泰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1978年吉林大學經濟系本科
常清 中國期貨業協會副會長 1982年經濟系國民經濟管理專業
葛健 內蒙古仕奇集團董事長 1993年吉林大學經濟系獲碩士學位
孫玉勝 中央電視台副台長 1984年吉林大學經濟系
車書劍 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1967年吉林大學經濟系
李建紅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董事長 吉林大學經濟管理專業
曹志強 全國人大代表,喜豐塑料有限公司總經理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國民經濟管理專業
安洋 北京興僑國際商貿公司總經理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羅建 河南新鄉機床廠廠長,全國優秀青年企業家
林傳輝 廣發證券有限公司投行總部副總經理 吉林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系
袁首仁 廣州留學人員創業園有限公司總經理 1984年吉林大學經濟系
魯石 貴州中天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1994年吉林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學
林建新 廣東省汕頭市電力開發公司總經理 經濟學院經濟學研究生
權榮浩 韓國IB集團會長 1996年吉林大學經濟學博士
經濟學院現有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含保險)、財政學(含稅務)4個本科專業,有政治經濟學、世界經濟、西方經濟學、經濟史、制度經濟學、法經濟學、國民經濟學、產業經濟學、金融學、國際貿易學、財政學、企業管理、會計學和經濟思想史等14個碩士點,有政治經濟學、世界經濟、西方經濟學、制度經濟學、法經濟學、經濟思想史、金融學和產業經濟學8個博士點,並設有理論經濟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94年和2002年,政治經濟學專業、世界經濟專業分別被評為吉林省普通高等教育重點學科。1998年,教育部批准經濟學院設立「國家經濟學基礎人才培養基地」。2000年,理論經濟學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獲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同年,「中國國有經濟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成為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005年應用經濟學被教育部學位委員會批准獲得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8年教育部批准設立經濟學特色專業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雖然由於地理位置等原因近年來發展受到限制,但經濟學院實力猶存,辦學思路清晰,每年都是錄取分數最高的幾個學院之一。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⑨ 劉志庚是不是被抓了
中央紀委2016年2月4日晚間通報,廣東省副省長劉志庚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據廣東省人民政府網公開資料顯示,劉志庚,男,漢族,1956年6月生,廣東興寧人,1973年10月參加工作,1985年2月入黨,吉林大學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學歷(全日制教育:吉林大學國民經濟計劃專業,本科學歷)。劉志庚曾長期在深圳、東莞任職。2011年11月起任廣東省副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