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擴展閱讀
西部起導股票行情 2025-09-17 17:08:04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發布時間: 2022-03-25 18:14:21

1.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是什麼時候進入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

蠶桑絲織是漢民族認同的文化標識,五千年來,它對中國歷史作出了重大貢獻,並通過絲綢之路對人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為更好地保存保護祖先留下的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浙江、江蘇、四川等三省作為蠶桑生產的主產區和蠶桑絲織文化的保護地,三省文化行政部門聯合行動,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為項目由中國絲綢博物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蠶桑絲織包括:杭羅、綾絹、絲綿、蜀錦、宋錦等織造技藝及軋蠶花、掃蠶花地等絲綢生產習俗。漢族勞動人民是首先發明並大規模生產使用絲綢的民族,其製作的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公元前二世紀與公元前一世紀之間世界上的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2009年9月30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 中國絲綢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1987年12月28日,中國絲綢博物館奠基動工。在籌建過程中,得到了全國文博界、絲綢界、港澳同胞及海外友人的相助,共花費2000餘萬元,於1992年2月26日正式對外開放。
1997年,陳列在原有的基礎是進行了修改。將原來的序廳、歷史文物廳、民俗廳、蠶桑廳、制絲廳、絲織廳、印染廳、現代成就廳壓縮為:序廳、歷史文物廳、蠶絲廳、染織廳、現代成就廳。
2000年,在國家文物局的批准下,中國絲綢博物館成立了中國紡織品鑒定保護中心,全面開啟了紡織品文物鑒定保護工作。
2003年,博物館的基本陳列進行全面調整。
2010年10月,國家文物局評定批准設立紡織品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2012年,中國絲綢博物館建館二十周年,館內陳列進行大型改造,基本陳列設置了「中國絲綢的故事」「天蠶靈機——中國蠶桑絲織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紡織品文物修復展示館」和收集紡織品信息的「新猷資料館」。館內還設有臨展廳,舉辦各類臨時專題展覽。
2014年8月,中國絲綢博物館改擴建項目作為《浙江省文化發展「十二五」規劃》的省本級重點文化設施項目,項目計劃用三年時間,對中國絲綢博物館進行整體改擴建建設,擴建後總建築面積將達24635.6平方米(其中地下9700平方米),擴建部分包括時裝館、藏品樓及貯藏、設備、停車等公共設施。

3. 非遺文化都有哪些手工藝

1、中國蠶桑絲織技藝:

中國蠶桑絲織包括:杭羅、綾絹、絲綿、蜀錦、宋錦等織造技藝及軋蠶花、掃蠶花地等絲綢生產習俗。中國勞動人民是首先發明並大規模生產使用絲綢的民族,其製作的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公元前二世紀與公元前一世紀之間世界上的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2009年9月30日,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南京雲錦: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今南京)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歷史。

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3、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江蘇省宜興市丁蜀鎮地方民間傳統制陶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紫砂陶製作技藝以特產於宜興的一種具有特殊團粒結構和雙重氣孔結構的紫砂泥料為原料,採用百種以上的自製工具,經過打泥片、拍打身筒、鑲接身筒或鑲接與雕塑結合等步驟最終完成陶製品

4、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安徽省界首市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界首彩陶燒制技藝源於唐代,是淮北手工藝的精華。1999年,淮北柳孜運河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界首三彩陶片,成為當時全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5、燒藍

我國傳統的首飾工藝之一。這種工藝興盛於清代。銀藍工藝主要應用在銀飾件上,是金屬制胎工藝與點藍施色工藝相結合的一門藝術。因其工藝的特殊性——只能燒制在銀器表面的「藍」,故而又得名「燒銀藍」。

4. 緙絲技藝究竟是什麼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摹緙常勝於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綉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蘇州緙絲畫也與杭州絲織畫、永春紙織畫、四川竹簾畫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王建江、吳文康。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這是一種經彩緯顯現花紋,形成花紋邊界,具有猶如雕琢縷刻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的絲織工藝品。緙絲的編織方法不同於刺綉和織錦。

它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而一般錦的織法皆為「通經通緯」法,即緯線穿通織物的整個幅面。

緙絲有其專用的織機緙絲機,這是一種簡便的平紋木機。緙織時,先在織機上安裝好經線,經線下襯畫稿或書稿,織工透過經絲,用毛筆將畫樣的彩色圖案描繪在經絲面上,然後再分別用長約十厘米、裝有各種絲線的舟形小梭依花紋圖案分塊緙織。

緙絲能自由變換色彩,因而特別適宜製作書畫作品。緙織彩緯的織工須有一定的藝術造詣。緙絲織物的結構則遵循「細經粗緯」、「白經彩緯」、「直經曲緯」等原則。即:本色經細,彩色緯粗,以緯緙經,只顯彩緯而不露經線等。由於彩緯充分覆蓋於織物上部,織後不會因緯線收縮而影響畫面花紋的效果。

緙絲其實並非真的用刀來雕刻,這是一種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採用通經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織物:緯絲按照預先描繪的圖案,各色緯絲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不貫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別挖織,使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類似刀刻的形象,這就是所謂"通經斷緯"的織法。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鏤之像」。舊時刻絲著錄所說的「 通經斷緯」 ,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紋,正反兩面如一。

緙絲技藝在宋代以後不斷發展,至清代緙絲業中心已移至蘇州一帶,所用彩色緯絲多達6000種顏色,採用緙絲法臨摹的名人書畫,工藝精湛、形象逼真。緙絲製品至今仍然被作為高級工藝品生產、收藏。

5. 緙絲工藝流行什麼朝代,現這種工藝怎麼樣

緙(kè,同:刻)絲(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稱「刻絲」,是漢族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作為中國漢族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摹緙常勝於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綉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蘇州緙絲畫也與杭州絲織畫、永春紙織畫、四川竹簾畫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王金山、王嘉良、 王建江、吳文康。

6.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申請申遺

中國22個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新華社阿布扎比9月30日電(記者 安江 孫瑞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30日在阿布扎比審議並批准了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76個項目,其中包括中國申報的22個項目。
列入名錄的22個中國項目是: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福建南音、南京雲錦、安徽宣紙、貴州侗族大歌、廣東粵劇、《格薩爾》史詩、浙江龍泉青瓷、青海熱貢藝術、藏戲、新疆《瑪納斯》、蒙古族呼麥、甘肅花兒、西安鼓樂、朝鮮族農樂舞、書法、篆刻、剪紙、雕版印刷、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端午節、媽祖信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9月28日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首都阿布扎比開幕,來自全球114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名代表與會。為期三天的會議主要討論確定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
率團與會的中國文化部外聯局副局長於興義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介紹說,中國此次被批准列入名錄的項目在數量上高居榜首,得到了與會各方代表的熱烈祝賀,他們一致認為漢民族不愧為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中國為世界創造了豐富多彩、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世界文化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於興義說,中國政府積極參與了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制訂工作,並成為首批加入該公約的國家之一。中國還制定了國家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於每年6月舉辦「中國文化遺產日」,提高全民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 杭州市作為著名的「絲綢之府」,此前尚無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本次「中國蠶桑絲織技藝」成功晉級「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必將對「宏揚絲綢之府」起到積極的作用,申報過程中,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並發表聲明給予支持。
人大代表趙豐:中國蠶桑絲織申報世界「非遺」 。

7.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現狀

中國蠶桑絲織文化的現狀,也符合聯合國保護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宗旨。趙豐指出,當前中國大量蠶桑絲織傳統技藝及相關風俗都處於一個瀕危的狀態。如在我省,受到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發展影響,大量桑地被改作它用,年輕人不再養蠶,國家正在實施東桑西移的計劃,歷史上的蠶鄉絲府無法保留傳統的民俗,而新開辟的蠶桑基地只把它作為一種產業,不可能來保存傳統文化。其他相關的傳統生產技藝在工業化的沖擊下也需要保護。
趙豐認為,應將現有的中國蠶桑絲織的文化資源進行整合,確定一條主線把同類型項目進行捆綁申報。具體而言,應以浙江省杭嘉湖地區和江蘇省蘇南地區為核心,聯合其他相關地區如廣東、四川、新疆等地一起申報。申報內容應以蠶、桑、絲、織、染、綉等全過程中的傳統生產技藝為核心,包括文化習俗、民間說唱和舞蹈等。他建議由國家文化部委託浙江省和江蘇省等相關省市共同商議,組織全國性的申遺班子,並盡量爭取在一年內推薦申報。

8. 緙絲是什麼及緙絲工藝特色簡介

緙(kè,同:刻)絲(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稱「刻絲」,是中國傳統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摹緙常勝於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綉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
蘇州緙絲畫也與杭州絲織畫、永春紙織畫、四川竹簾畫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有王金山、[1] 王嘉良、[2] 王建江、吳文康。[3]
中文名
緙絲
外文名
Kesi
文化遺產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遺產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遺產級別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

9. 什麼是緙織

中國特有的將繪畫移植於絲織品的一種工藝美術品,以細蠶絲為經,色彩豐富的蠶絲作緯,緯絲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也作「刻絲」,最早出土的文物見於唐代。
作為中國漢族絲織業中最傳統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後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摹緙常勝於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綉收藏、拍賣的亮點。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聖」的盛名。蘇州緙絲畫也與杭州絲織畫、永春紙織畫、四川竹簾畫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
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10. 中國蠶桑絲織技藝的基本解釋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以桑蠶絲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蠶絲和木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現代由於紡織品原料的擴展,凡是經線採用了人造或天然長絲纖維織造的紡織品,都可以稱為廣義的絲綢。而純桑蠶絲所織造的絲綢,又特別稱為「真絲綢」。
漢族勞動人民是首先發明並大規模生產使用絲綢的民族,其製作的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從漢代起,中國的絲綢不斷大批地運往國外,成為世界聞名的產品。那時從中國到西方去的大路,曾被歐洲人稱為「絲綢之路」,中國也被稱之為「絲國」。
漢族勞動人民從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發明了養蠶、繅絲、織綢的技術,給人類的物質文明作出了極其光輝的貢獻,這是中國的光榮,也是中國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