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謹言慎行的意思
謹言慎行,讀音jǐn yán shèn xíng,漢語成語,言語行動小心謹慎。出自《禮記·緇衣》,指言語行動小心謹慎。
出處:《禮記·緇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
示例:八十年來識更真,深知言行切修身;~無些過,細數吾鄉有幾人。 ★明·朱國楨《涌幢小品·篤行》
『貳』 慎行是什麼意思
shèn xíng
慎行
《ZDIC.NET 漢 典 網》
行為謹慎檢點。《孝經·感應》:「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唐 孟郊 《送鄭僕射出節山南》詩:「惜命非所報,慎行誠獨艱。」 明 方孝孺 《求古齋記》:「 慈溪 孫君 元禮 篤學而慎行。」
『叄』 敏言慎行明執中之道是什麼意思
「敏言慎行明執中之道」的意思是該說的說,不該說的不說,謹言慎行,明事理,當以中庸之道作為人生之道。
『肆』 慎獨慎行,是人生最珍貴的品德是什麼意思
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違反法律之事。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創造出來的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它是儒家的一個重要概念,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儒家風范的最高境界。人生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最難戰勝的也是自己。能不能做到慎獨,是檢驗一個人自覺性、自製力和意志力強不強的重要標志。所以做為一個自然人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要時刻保持清醒頭腦,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加強自我規范和約束,切實做到人前人後一個樣、八小時內外一個樣、有沒有監督一個樣,做到不仁之事不做、不義之財不取、不正之風不沾、不法之事不幹,始終保持氣節和本色。可見。慎獨是最為重要的,是慎微、慎初、慎終、慎言、慎行、慎欲、慎友之首。
所謂慎行,就是行為謹慎檢點。人們常說,一個人如果一生成功的話,其實就需要做兩件事,一個是說了該的話,另一個是做了該做的事。這里除了說的是慎言,再一個說的就是慎行。慎行不是不行,而是「三思而後行」,要事先考慮好「行」的結果、「行」的後果、「行」的影響。謹慎是獲得成功的必要條件,作家雨果說過「謹慎比大膽要有力量」,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他人的關注,所以,做事要自律,要謹慎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可是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些人不注意這一點,結果釀成可悲的下場。
『伍』 謹言慎行是什麼意思
說話小心,做事謹慎。
讀音:jǐn yán shèn xíng
出處:《禮記·緇衣》:「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
白話釋義:君子用言語告訴別人,用行動引導別人,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所以說話時一定要顧忌到最終的結果,行動時一定考慮到後果,那麼民眾就會謹言慎行。
(5)慎行擴展閱讀
近義詞:
1、謹小慎微
讀音:jǐn xiǎo shèn wēi
解釋:原指說話、做事非常謹慎,現多指對一些事情過於小心謹慎。
出處:《淮南子·人間訓》:「聖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
白話釋義:聖明的人對細微的事也持謹慎小心的態度,不做不切合時宜的事。
2、步步為營
讀音:bù bù wéi yíng
解釋:軍隊每前進一步就設下一道營壘。比喻行動謹慎,防守嚴密。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一回:「黃忠即日拔寨而進;步步為營。」
『陸』 《老子》中「謹言慎行」下一句是什麼
謹言慎行下一句是君子之道。
出自老子《道德經》中: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句話改編而成的。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君子三緘其口,要敏於言而慎於行。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需要注意說話的方式方法,不要說不利於團結的話,不能為了自己逞口舌之快,什麼都敢說的人,必定對所有事物,心無敬畏,這樣的話「禍」也不遠了。
(6)慎行擴展閱讀:
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出自《菜根譚》,《菜根譚》是元末明初道人洪應明收集編著的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
原文:
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駢集;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君子所以寧默毋躁,寧拙無巧。
譯文:
即使十句話能說對九句也未必有人稱贊你,但是假如你說錯了一句話就會接連受人指責;即使十次計謀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歸功於你,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失敗,埋怨和責難之聲就會紛紛到來。
所以君子寧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態度,絕不沖動急躁,做事寧可顯得笨拙,絕對不能自作聰明顯得高人一等。
評語:
現實生活中,往往有一種奇怪的現象,乾的不如不幹的,說的不如不說的,因為你做了,你的不足就顯出了;你說了,你的思想就暴露;你做得多了業績廣了,你便成了矛頭的目標。
因為你的成功妨礙了別人,而有些人專喜歡說別人的壞話。這種心態有幸災樂禍,有好奇心也有權威感,總覺得自己能傳播一句揭發他人隱私的消息,才足以顯示自己是消息靈通人士。
藉以滿足自己的權威慾望,所以俗語才有「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好事所以出不了門,那是因為人們有嫉妒心,看到你有光彩的事就矢口不提,結果就使這種好事遭受塵封和冷凍。
以致永遠無法讓世人知道。反之,一旦作了一件壞事,在人們幸災樂禍心理驅使下,立刻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能讓所有人知道。所以作者才發出了「十語九中未必稱奇,一語不中則愆尤並集。
十謀九成未必歸功,一謀不成則訾議叢興」的慨嘆。這里「謹言慎行」固然是明哲保身的一種方式,但也表明另一種方式,即遇事宜在深思熟慮後一語中的。
『柒』 「博學之,審問之,慎行之,明辯之,篤行之」 的出處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禮記·中庸》十九章有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捌』 慎獨,慎微,慎言,慎行出自哪裡
慎言
俗話說,「慎言以養其德,節食以養其體」、「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禍從口出,患從口入」……
無不體現「慎言」的智慧和「口無遮攔」的後果。
慎行
慎行是一種風度,也是一種瀟灑和坦盪。
「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言必信,行必果」,「慎行」無疑體現的是一個人自強不息的意志,懂得「慎行」的人肯定志存高遠。
慎微
「慎微」不是小器之人的行為體現,而是不忽視細節,是對事物的一絲不苟的態度。
《老子》:「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在一定條件下,細節往往決定成敗,圖大者,當謹於微。
慎獨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誘惑無處不在,慎獨,是面對美色的坐懷不亂,是面對金錢以不貪為寶,是面對不義之財以不佔為本。
古人雲:「欲雖不可盡,可以近盡也;欲雖不可去,求可節也。」
在追求個人慾望的過程中,應該時常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不做慾望的奴隸。正如老子所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慎友
真正的朋友是一面鏡子,照照鏡子,就可以明白自己的缺點;真正的朋友也是一本書,翻翻書頁,就可以學有所悟、學有所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生中最大的悲哀莫過於交友不慎,所以,交友一定要謹慎!
慎初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問題,善與惡只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遙。
邁出第一步都是艱難的,一旦邁出惡的一步,最可能的結果是走向惡的深淵。
《老子》中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意思就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能始終如一,持之以恆,到最後還像開始的時候那麼嚴格要求自己,那麼他的一生就很平安,沒有敗事可言。
『玖』 "慎獨、慎微、慎言、慎行"是什麼意思
慎獨:在單獨行動的時候,要做到慎獨。所謂慎獨,是指人們在獨自活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憑著高度自覺,按照一定的道德規范行動,而不做任何有違道德信念、做人原則、違反法律之事。
慎微:在涉及小事的時候,要做到慎微。所謂慎微,就是審慎於細微而能見微知著,防微杜漸。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一個由小到大、從量變到質變的演變過程。
慎言:在與人交流的時候,要做到慎言。所謂慎言,就是說話要謹慎,不要說自己做不到的事。
慎行:在落實行動的時候,要做到慎行。所謂慎行,就是行為謹慎檢點。
(9)慎行擴展閱讀:
一個懂得「慎」的人,不一定就是「完人」;但是一個不懂得「慎」的人,卻一定是「瑕人」。慎獨、慎染、慎微、慎初和慎終,護我們駐守清本,安得自在。
『拾』 慎言慎行是什麼意思
【名稱】慎言慎行
【拼音】shèn yán shèn xíng
【解釋】言行都十分小心注意。
【事例】她是一個~的人,不會亂來的。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