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美與共什麼意思美美與共釋義
1、釋義:指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優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學習。
2、原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3、指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優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學習,那麼它就可以展現一個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這樣的話,培養我們一代一代的人,我們就可以建立一個大同的社會。
❷ 中央民族大學校訓是什麼
美美與共,知行合一
釋義:「美美與共」一詞出自該校已故名譽校長費孝通教授關於文化自覺的著名論述,意為不同民族間要相互尊重、欣賞和贊美對方文化;「知行合一」一詞則源於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認識論命題,現今多用於表達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強調「知」與「行」的辯證統一。「美美與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為「人與人和,知與行合」;校訓較完整地體現了該校的辦學宗旨、定位和特色,突出了該校的大學文化特質和治學理念。
(2)美美與共知行合一擴展閱讀:
2012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批准中央民族大學建設新校區,在北京市豐台區王佐鎮青龍湖地區征地1206畝建設新校區。
2010年,學校成為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首批試點高校。
2013年9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示範基地。
2015年2月,豐台區教委、附屬中學、豐台區王佐鎮人民政府簽署協議共建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豐台實驗學校。9月,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陵水分校正式落成。10月,國家民委和教育部決定共建中央民族大學。
2017年9月,中央民族大學入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名單;10月24日,國家民委與海南省人民政府簽署共建中央民族大學海南校區戰略合作協議。
❸ 君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是什麼意思
「君子美美與共,和而不同」的意思是指有德行有志向的人能與大家和睦共處、相互包容,但是有自己不同大眾的理想和智慧。「美美與共」源自是儒家經典句子:「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和而不同」源自儒家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為歷代儒客推崇,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而後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儒學」、「儒家」、「儒教」概念不同:儒學是一種學說,儒家是一個階層,儒教是一種信仰。
❹ 美美與共是什麼意思
釋義: 指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優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學習
原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指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優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學習,那麼它就可以展現一個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這樣的話,培養我們一代一代的人,我們就可以建立一個大同的社會。
❺ 各大高校齊齊拜年,他們的祝福語有何不同
各大高校齊齊拜年,讓我們來看看各大高校的拜年祝福是什麼吧。
等等等等,還有很多的高校拜年祝福語,有你所在的學校嗎?
❻ 美美與共,知行合一。英文翻譯要押韻
首先 先理解句子的中文意思
「美美與共」一詞出自中央民族大學已故名譽校長費孝通教授關於文化自覺的著名論述,意為不同民族間要相互尊重、欣賞和贊美對方文化;「知行合一」一詞則源於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認識論命題,現今多用於表達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強調「知」與「行」的辯證統一。「美美與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為「人與人和,知與行合」
既然核心是 「人與人和,知與行合」,那就重點翻譯這句,,不用管出自哪裡了,拙見僅參考,有點難
People live in harmony ,knowledge and practice matches consistently.
❼ 美美與共的內涵是什麼
美美與共書上所想表達的意思是要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尊重文化差異。美美與共的內涵是首先要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長處。
在毫不吝嗇的對別人的優點進行誇獎時,自己也要學會去汲取他人的優點,促使自己的發展。只有這樣,當每個人都學會欣賞他人優點,並以此而不斷改正自己的缺點時,整個民族的素質在不知不覺中提高,由此變實現了「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美美與共,是中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的認識和處理不同文明之間關系的一個理想,以及實現這一理想的手段,是基於中華文明內在精神的話語表達,折射的是中國人一以貫之的整體思維方式。
通常表述為十六個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其蘊藏的話語內涵在於,我們在欣賞本民族創造的燦爛文明的同時,也應該去欣賞其他民族的文明,將其他文明視為目的而不是手段,在互相欣賞的過程中促進不同的文明達到一種和諧,並呈現為持久而穩定的「和而不同」。
❽ 中國前二十所大學校訓及含義
1.清華大學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乾卦》的《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宇宙剛勁有力地不停運轉,君子應當效法天地,奮發努力,永不停息。「厚德載物」出於《周易·坤卦》的《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當增厚美德,包容萬物。1914年11月,梁啟超到清華大學演講,以《周易》的兩個象辭激勵學子,後作為清華校訓。
2.中國人民大學
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後來唐代學者顏師古將「實事求是」一詞解釋為「務得事務,每求真是也」,即把它引申為一種值得提倡的務實求真的學風。從實際對象出發,探求事物的內部聯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事物的本質,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辦事。
3.復旦大學
博學而篤志 切問而近思
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4.南京大學
誠朴雄偉 勵學敦行
「誠朴雄偉」原是中央大學時期的校訓,由羅家倫提出。「勵學敦行」是從中國古代前賢名句中選取而來:「勵學」二字見於宋真宗寫的一首名為《勵學篇》的詩,勸勉人勤奮學習;「敦行」見於《禮記·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5.南開大學
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
由校長張伯苓提出。允,即文言語首助詞,這種用法源自《詩經》。允公允能,意思就是「既有公德,又有能力」。本意是要使南開學生具有「愛國愛群之公德,與夫服務社會之能力」。
「日新月異」,語本《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代賢王商湯的座右銘,以一種動態的角度倡導積極進取、不斷革新和變化,才能不斷進步。
6.中山大學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出自《禮記·中庸》,意思朴實,即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謹慎地思考,明確地辨別,堅定地執行。1924年,孫中山先生親手創辦中山大學,親筆題寫了這則校訓。
7.山東大學
學無止境 氣有浩然
「學無止境」出自清人方東樹《昭昧詹言·通論五古》:「學無止境,道無終極。」「學」,不僅要學習實用的知識技能,更要通過不斷學習來提高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氣有浩然」出自《孟子·公孫丑》:「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所謂浩然之氣,就是大義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氣。110年校慶時改為「學無止境,氣有浩然」,價值取向更明確,更符合音韻平仄要求,讀來更朗朗上口。
8.廈門大學
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
「自強不息」是陳嘉庚先生創校時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為廈大私立時期的林文慶校長確立的校訓。「止於至善」 出自《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體現了中國文化的人格理想,蘊含著生命對於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與踐行。
9.四川大學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海納百川」取意自《莊子·秋水》,作為固定詞語最早出自晉代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形器不存,方寸海納。」李周翰註:「方寸之心,如海之納百川也,其言包含廣也。」「有容乃大」則出自《尚書·君陳》:「爾無忿疾於頑。無求備於一夫。
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將兩詞連用的則是林則徐:「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10.中國農業大學
解民生之多艱,育天下之英才
出自屈原《離騷》中的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飽含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民生之多艱」是中國的農情,也是中國的國情,以「解」代「哀」,更有一種敢於承擔的勇氣和魄力。
下句出自《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11.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德才兼備,知行合一
「德才兼備」即品學兼優,「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王陽明的著名學說,《傳習錄》中有言:「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即認識事物的道理,「行」即在現實實踐中運用道理,兩者本就是不可分離的一體。
12.中國政法大學
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厚徳」出自《易經》;「明法」取自《管子·明法》,樹立法治觀念,依法治國。「格物」出自《禮記·大學》的「致知在格物」,意為實事求是、求真務實。
「致公」取法於《禮記·禮運》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也出自《管子·形勢解》的「風雨至公而無私,所行無常鄉」(此處「至」與「致」通),意為要大公無私、公平公正,有仁愛親民、服務公眾的社會責任感。
13.北京郵電大學
厚德博學 敬業樂群
「厚德」與「博學」分別出自《周易》和《禮記·中庸》。後半部分「敬業樂群」出自《禮記·學記》:「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意為對自己的事業盡職盡責,與朋友相處和樂融洽。
14.西安交通大學
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
「精勤」指專心勤勉,《後漢書馮勤傳》中有言:「以圖議軍糧,在事精勤,遂見親識。」「忠恕」是儒家倫理道德的基本范疇,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原則之一。出自《論語·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即盡己為人;恕,即推己及人。
15.上海交通大學
飲水思源,愛國榮校
飲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北周的庾信《徵調曲》中有「落其實者思其樹,飲其流者懷其源」之句,宋代的宗禮《大鑒禪師殿記》中有「飲水知源,自覺自悟,師豈遠哉」之句,體現出常懷感恩的精神。
愛國榮校,主要來自著名國學家、教育家、交大原校長唐文治曾在《人格·學生格》中的格言:「有愛情於學校,乃能有愛情於社會,有愛情於社會,乃能有愛情於國家。」深含著由「小我」而及「大我」的文化內涵。
16.同濟大學
同舟共濟
出自《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最終戰勝困難,體現了中華文化的開闊胸襟與包容氣度。
17.中央民族大學
美美與共,知行合一
「美美與共」一詞出自該校已故名譽校長費孝通教授關於文化自覺的著名論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意為不同民族間要相互尊重、欣賞和贊美對方文化,體現了中華文化包容、和諧的精神。「知行合一」仍出自王陽明的《傳習錄》。「美美與共,知行合一」的核心思想即為「人與人和,知與行合」。
18.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厚積薄發,開物成務
「厚積薄發」來自於宋代蘇軾《雜說·送張琥》:「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要不斷地在知識和道德上積累,「薄發」就是指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不斷為社會作出自己的貢獻。
「開物成務」出自《周易·系辭上》,是指通曉萬物演化的規律並按規律行事而最終成就功業。指聖人可以掌握萬物的變化規律(天道),成就天下功業。
19.西南大學
含弘光大,繼往開來
「含弘光大」,語出《周易》第二章《坤 》:「坤厚載物,德合無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含」是無所不包,「弘」是無所不有,「光」是無所不作,「大」是無所不備.「繼往開來」,語出宋代朱熹的《朱子全書·周子書》:「所以繼往聖,開來學,而大有功於斯世也。」
張載也有名句「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意為繼承前人的事業,為後人開辟未來的道路,體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20.黑龍江大學
博學慎思,參天盡物
由國學大師張岱年先生書寫。「博學慎思」仍出於《禮記·中庸》第20章。「參天盡物」出於《禮記·中庸》第22章:「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行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至誠之人,能完成天賦的使命,幫他人完成天賦的使命,進而替上天化育萬物,天地人三者合一。
(8)美美與共知行合一擴展閱讀:
校訓的作用
評價作用
校訓對師生的行為規范有指導意義,它向所有師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校訓往往設置在學校最為醒目的地方,使每一個師生經常性的看到它,受其潛移默化的心理脈沖,久而久之,逐漸受其感染,慢慢化為自己的內在價值尺度,並以此來自覺地衡量自己的行為,直至最終依據這一價值尺度來及時調整和校正自己的行為。
導引作用
校訓是對歷史悠遠的文化沉澱的提煉,反映了一所大學長久的辦學傳統,當前的辦學目標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它無疑對人有一種巨大的感染作用,尤其是在長時間後,它會逐漸內化為學校師生的一種心理因子,賦予他們一種文化精神,主導他們的一言一行,充分實現自我。
激勵作用
校訓本身具有巨大的召力,鼓動力,如中國人民大學的「實事求是」,自身就是一個號角,具有很大的感染作用,都能很大程度上激勵人們。因此,校訓無論是內化為一種自在的評價標准,還是內化為一種自在的引導,最終都要落實到實實在在的激勵行為上來。
❾ 「美美與共、知行合一」是什麼意思
「美美與共,知行合一」就是講理論和實踐要合而為一,意為不同民族間要相互尊重、欣賞和贊美對方文化,合一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