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劉瀾濤兒子劉冀阜以前是干什麼的
政治
⑵ 榆林從古到今有哪些名人
榆林人傑地靈。歷史上先後涌現出大夏國建立者赫連勃勃、西夏王朝建立者李繼遷、北宋名將
楊繼業
(公元?--986年)北宋名將。父親叫做楊信,山西太原人,本名重貴,原為北漢軍官,北漢主劉崇賜其姓劉,名繼業。驍勇善戰,屢建奇功,官至建雄軍(今山西代縣)節度使。北宋滅北漢後,楊業隨其主劉繼元降宋,宋太宗命他復姓楊名業。因他熟悉邊事,仍任他為代州刺史,授右領軍衛大將軍,長駐代州(今山西代縣)抵抗遼兵。公元980年,遼兵入侵雁門關,楊業父子繞背夾擊,遼兵死傷慘重。公元986年,宋太宗趙光義趁遼國皇帝更換,三路出兵伐遼,楊業戰死疆場,卒年60歲左右。(楊家將)、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與岳飛齊名,女中豪傑梁紅玉是其夫人)、楊家父子祖孫,在北宋時為抵抗外族侵略保衛國土,血灑疆場。其事跡在當代即被人傳述,後經評話、戲曲、小說的渲染,逐漸形成豐富的楊家將傳說。
楊延昭,北宋名將楊業的兒子。相傳楊業有七子,他們是延玉、延朗、延浦、延環、延貴、延彬。楊業、延玉戰死,延朗等繼承父業,其中較有名的延朗(亦名延昭),即戲曲中的楊六郎。延朗死後,他的兒子文虎(亦名文廣)隨狄青南征,也是宋朝名將。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二次征遼,在遼大軍壓境地的情況下,楊業奉命掩護新收復的四州百姓遷入關內。在與遼軍激戰中,由於孤立無援,被困在陳家谷口。楊業身負重傷後仍奮力殺敵數百人,後因戰馬受重傷,無法前行被擒。受俘後,誓死不降,絕食而亡。其英勇事跡被傳為佳話,隨即遼代就有人在密雲古北口修建楊無敵廟,以祀奠楊業。北宋蘇頌《和仲巽過古北口楊無敵廟》詩雲:「漢家飛將領熊羆,死戰燕山護我師;威信仇方名不來,至今遺祠雁門關。」
李自成
李自成(1606年-1645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原名鴻基。稱帝時以李繼遷為太祖。世居陝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一說家中非常富裕),曾為銀川驛卒。崇禎二年(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八年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 李自成
贊同,聲望日高。次年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十一年在潼關戰敗,僅率劉宗敏等十餘人,隱伏商雒叢山中(在豫陝邊區)。次年出山再起。 十三年又在巴西魚腹山(腹一作復)被困,以五十騎突圍,進入河南。其時中原災荒嚴重,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岩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散布「迎闖王,不納糧」的歌謠。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農民戰爭中的主力軍。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同年,在 河南汝州(今臨汝)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由於起義軍領袖犯了勝利時驕傲的錯誤,迫害吳三桂的家屬。逼反吳三桂,滿洲貴族入關,聯合進攻農民軍。他迎戰失利,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永昌二年(1645年)在湖北通山九宮山考察地形,李自成神秘消失,李自成余部降清後,又反清,繼續抗清斗爭。明末農民起義領袖「闖王」,
張獻忠(據說湖廣濟川就是因為其在四川殺人太多,但清史可信度有待考證)等領導的農民起義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統治。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農民起義推翻的封建王朝,被評為世界十五大農民起義之一,被毛澤東評為「陝北人驕傲」。1900年8月,本市三邊(定邊、安邊、靖邊)爆發了義和團反天主教的斗爭,一直延續到1946年三邊解放,是中國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起義教案。還有中四大美女之一的貂禪,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建築師宇文愷(主持修建了隋唐兩朝時期的西都長安,東都洛陽)。民主革命時期,更是涌現出李子洲(中共第一個分支機構的創建者,建國前就以其名命名了一個縣)、杜斌丞(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李鼎銘(建國前任陝甘寧邊區政府副主席)、張季鸞、劉瀾濤、馬文瑞、張達志、王兆相、閆揆要、安子文
⑶ 紅廟村的歷史沿革
據村中「三老」回憶,解放前紅廟村不足40戶,150多人,以童、許、李姓氏為多,童姓6戶,許姓5戶,李姓7戶,另有張、王、閆、馬等姓氏。村民大部分都是明朝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移民至此,流傳有「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桐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村中現能收集考察到的有古牌匾四塊,童德林家的老屋中懸掛慶賀匾一塊上書「豐道孟康」四字。已去世的許振海家保存有功德匾一塊,上書「直正方端」四字。童春山家原上房的門頂曾懸掛有門頭匾一塊,藍底金字,書「褚獻猶許」四字。童德財家的老祖屋大廳上懸掛慶賀匾一塊,上書「福衍箕疇」四字,「文化大革命」中借給兒子結婚為名,製作了木板櫃,故得以留存。經考察,四塊古牌匾皆為明朝後期至清嘉慶年間之古物。「文化大革命」期間,村中曾出土石碑一重,上書姓名「童大有」,有大清皇帝聖旨賜封字樣,並有曾在甘肅天水、清水縣為官等字,在破「四舊」中被砸爛後不知去向。
紅廟村的土地主要分布在村子西邊,人們習慣稱為頭道嶺、二道嶺、三道嶺,再上去就是唐代有名的探花嶺。據傳說,唐代在進行科舉考試後還要進行殿試。殿試第三名為探花,在參加了探花宴之後,常乘坐車輦到此嶺游覽,到南湖劃舟,觀嶺側紫薇、芍葯等奇花異草以及漳滸芙蓉。此嶺南北走向十里,高約三丈,嶺北曾立有一塊大石,鐫刻「探花嶺」三字。相傳村西的頭道嶺上曾有張家古冢一座,豎立有墓誌銘一座,上書「明贈玄武大將軍」字樣。據張姓守墓人後裔介紹,墓主人是其先祖張志明,原為明朝開國洪武帝朱元璋帳下一員猛將,在戰斗中捐軀。從戰場上只找回身子,頭顱始終未找到。後皇帝賜鑄了一顆銀頭,一同安葬於此地。
20世紀70年代,村子北部還有一約 2丈高的土台,面積約1畝地,上建有一座大殿,人們稱樓台廟,民國中期曾在此設有私塾。廟背後東西有一長數里、寬3丈的深溝,據考證是1926年河南軍閥劉鎮華圍困西安時挖掘的。村南偏東有一廟宇人稱關帝廟,偏西叫娘娘婆廟,為婦女祈子之場所。民國後期已改建為小學。解放前村子南門外西邊有一約五丈多高磚塔一座,為鎮妖辟邪、佑護村莊興旺和村民安康而建,經考察為明末清初之物。
村南村北原各有一個大澇池,大約都有一畝多地,為全村雨水匯集之地,也是夏日人們種田歸來洗滌、婦女洗衣服和小孩戲水之地。文革後被填平,劃成了宅基地。
另據甘肅省平涼市(地委)黨史記述,革命烈士、共產黨員周志學(1905~1932),長安附近西灘村人,1926年學校畢業後在陝西督辦李虎臣部劉文伯旅某連任文書,劉鎮華圍攻西安期間,駐守在城南的紅廟村擔任該部團支部書記,從事兵運工作,後曾任陝西省總工會總幹事。同年12月西安解圍,1932年9月去固原地區參與發動兵變,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游擊隊第七支隊,在開赴平涼途中被地主武裝民團包圍壯烈犧牲,時年27歲。
(二)
紅廟村自古重教。清代長安私塾盛行,村村有塾,紅廟小學堂也應運而生,主要傳授「三字經」、「千字文」、「識字課本」或講解「四書五經」。據《雁塔區志》記載,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紅廟、丈八溝、茶張村、漳滸寨設立4所小學堂。根據1906年大清朝頒布的上諭規定,學堂主要有德育、忠君、尊孔、尚實等課程。民國4年(1915)將小學堂一律改為小學校。開設有修身、演經、國文、算數、體操、唱歌等課程,學員不超過20人。解放初期,筆者曾就讀於紅廟小學。開始只設初小到四年級,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才改設完全小學。當時語文課文主要有「狼來了」、「媽媽給我縫棉衣,媽媽縫衣多辛苦,我穿棉衣要愛惜」、「小貓釣魚」等。算術僅為一般的加減乘除,學校教師不足10人,學生100餘人,主要為附近袁旗寨、郁家莊、鋪尚村及紅廟東西兩村的農家子弟。2009年紅廟小學進行了改建,拆除了紅瓦藍磚土木建築的教室,投資85萬元建起了三層教學大樓。2010年,紅廟小學有教職員工16人,其中任課教師14人。有教學場地7.7畝,校舍2000平方米,班級6個,學生300名。另設幼兒班,招收學前兒童43人,幼兒教師3人。百年以來在該校就讀學子萬余名。
20世紀50年代,紅廟村出了第一個大學生童崇正(1937~2003),就讀陝西師范大學,畢業後先任教西安市52中學,後任西安東方大酒店副總經理、工會主席等。村民童致遠(1932~1997)曾任陝西省民族書畫院理事,愛好廣泛,琴棋書畫無所不涉,詩詞戲曲無所不能,曾根據日本書法愛好者、電視劇導演花松正卜先生的名字,創作了一首歌頌中日友好的七言冠頂詩,並寫成書法作品贈給花松正卜先生。詩曰:
花紅葉綠滿園香,松茂竹苞青春長。
正值紫氣東來日,卜筮龜靈見吉祥。
童致遠去世三周年之際,日本友人花松正卜先生專程前來悲痛悼念亡友,虔誠焚香叩拜,在紅廟村傳為佳話。
退休幹部許正傑(1932~2010)原任西安鍛壓機床廠廠長,是1965年陝西省7名勞動模範之一,光榮地參加了全國勞動模範大會和1965年國慶觀禮,受到毛主席、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接見並合影。同年12月10日在西安參加中央西北局召開的西北工業交通會議,受到西北局第一書記劉瀾濤等領導接見並一起合影留念。
(三)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紅廟村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穀子、棉花為主。1980年實行家庭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後,根據政府規劃,才開始一部分土地種糧食,一部分土地種植蔬菜,紅廟村的蔬菜在附近的七里八鄉出了名。凌晨成群結隊的人力三輪車裝滿各種新鮮蔬菜出發,下午空車陸續返回,形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由單一的種糧逐漸轉變為種植經濟作物,村民也漸漸擺脫了長期貧困的面貌。
1999年,紅廟村的農業經濟開始發生了根本變化。吸引外資、土地出租,開始了農村承包土地合理流轉。發展商品經濟、開發土地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當年就引進10餘家企業投資租地辦廠,產生了陝西巨維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農業生態園、西安雁塔探花嶺現代農業開發中心、西安雁塔萬花嶺苗圃、西安現代高效種養殖場、西安秦川牛養殖基地等一批個體企業。全村共出租土地450畝,先後有60戶村民受益。有10多戶村民自籌資金,利用房前屋後空閑庭院辦起了粉絲加工廠。
隨著西安高新技術開發區向南伸展,許多高科技企業與村莊「零距離」接觸。大批務工人員湧入城中村租房居住,紅廟村原來的一條街道也變成了三縱四橫的格局。村民房屋大部分都蓋到了三層,90%的農戶都成為了房屋出租戶,沒有一家從事種田的農戶。農民人均年收入過萬元,超過了2010年雁塔區丈八街道辦年人均9391元的收入水平。
1984年自籌資金46萬元完成了全村大部分街道水泥路面硬化工程,以後又修建了下水道,安裝了路燈。2009年投資60萬元,修建了自來水塔和管網設施。恢復了兩家衛生所,村民都參加了新農村合作醫療。2010年,投資10萬元修起了村民健身活動場所,購置安裝了運動器械。投資60萬元,修建起村委會辦公大樓。526、502路中巴車,928路公交車,戶縣公共汽車都在紅廟設站經過,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