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卡梅倫
擴展閱讀
美國所有恐怖露點電影 2024-05-03 06:00:55
韓國李彩譚要的電影 2024-05-03 05:37:40

卡梅倫

發布時間: 2022-08-14 17:52:18

A. 薩曼莎·卡梅倫的人物簡介

薩曼莎·卡梅倫(Samantha Cameron),英國首相戴維·卡梅倫的夫人。1971年4月18日出生於英國一個貴族家庭,從小就是父親掌上明珠的她受到全面教育,擁有良好的教養和豐富的學識。畢業於藝術專業的薩曼莎曾是一個狂熱、前衛、豪放不羈的藝術愛好者。在大學期間,「藝術」曾讓她變得有些瘋狂。行為舉止異常大膽的薩曼莎,總會有各式古怪的想法與行動。那時,她對街頭文化非常感興趣,與後來成為著名嘻哈歌手的Tricky交往甚密,兩人常常約在一起打檯球。同時,她還是當地一家酒吧的常客,並且常常混跡於摩托黨、毒販、嬉皮士當中。
21歲時,薩曼莎在去義大利度假的途中認識了好友克萊爾的哥哥戴維·卡梅倫。薩曼莎生性幽默,喜歡惡作劇,還很喜歡冒險,徹底迷住了年長她5歲的戴維·卡梅倫。兩年後,兩人就舉行了婚禮。
戴維·卡梅倫與薩曼莎外形堪稱金童玉女,二人在公開場合經常都是十指緊扣,感情如膠似漆。
薩曼莎向來以大方優雅著稱。薩曼莎在「全球最佳著裝女性」排行榜上,以時髦得體的著裝品位,把一向被媒體奉為時尚範本的法國第一夫人布呂尼甩在身後,成為榜單上排名最高的、與政治相關的女性。 高貴:英王後裔
綜合外國媒體報道,薩曼莎1971年4月18日生於倫敦,出身貴胄之家,父親准男爵雷金納德·阿德里安·伯克利·謝菲爾德是英國國王查爾斯二世(舊譯「查理二世」)後裔。
薩曼莎從小在佔地121公頃的庄園長大,父母結婚5年後離異。
狂野:叛逆學生
在布里斯托爾工藝學院(西英格蘭大學前身)學習美術期間,薩曼莎是一個狂野的學生。她似乎要背叛的自己的貴族化家教,在腳踝上紋上了海豚圖案。
不僅如此,她還結交了一些三教九流的朋友,與他們外出玩耍,其中甚至包括吸毒的歌手和演員。
賢惠:賢妻良母
薩曼莎與卡梅倫的妹妹克萊爾是閨中密友。兩人都十分頑皮,酷愛冒險。1992年,應克萊爾的邀請,21歲的薩曼莎參加度假活動時與26歲的卡梅倫結識,雙雙墜入愛河。1996年1月1日,薩曼莎與卡梅倫喜結連理。「我相當自信:他就是我的真命天子。」她後來回憶說。
2002年4月8日,他們的長子伊萬出生,不幸的是,小伊萬生來罹患腦癱和嚴重的癲癇,2009年2月25日夭折,年僅6歲。這成了卡梅倫夫人心中永遠的痛。
在激烈的競選當中,卡梅倫大打「夫人牌」。在接受電視采訪時,卡梅倫和妻子在大秀恩愛的同時,也談及他們的孩子夭折後,兩人如何共度難關,爭取選民的同情。薩曼莎對丈夫大唱贊歌說:「18年來我們共渡難關,有時相當艱難。但他(卡梅倫)從未令我失望,他總是那麼堅強、體貼、可以依靠。」
卡梅倫的競選團隊還效仿當年的布萊爾,對外披露薩曼莎懷孕的消息,以拉近與選民的距離。在喜遷唐寧街10號之後,有孕在身的薩曼莎2010年9月迎來了她的第四個孩子。看來,卡梅倫夫婦2010年可謂雙喜臨門。
職業:公司高管
陪伴在卡梅倫夫婦身邊的是他們6歲的女兒南希和4歲的兒子阿瑟。身為賢妻良母的薩曼莎還有另外一面:一名精明自信的職業女性。她一度希望成為一名職業畫家,但後來在英國「斯邁森」奢侈品公司擔任高管。
時尚:政界美女
作為英國保守黨領袖的夫人,薩曼莎素以高雅形象示人,衣著品味頗受好評。2010年2月,在英國時尚雜志《閑談者》發布的「全球最佳著裝女性」排行榜上,薩曼莎一舉擊敗法國第一夫人布呂尼,當選政治圈最會著裝女士。
不僅如此,布呂尼的「裸照」曾驚爆一時,而薩曼莎在這方面似乎也不甘落後,初爆出「艷照」風波。在這組攝於1997年的照片中,新婚一年的她身穿朋友設計的性感服裝,擺出各種火辣姿勢。其中一張,身穿羊皮連衣裙的薩曼莎躺在地板上,抬起一雙長腿擱在沙發上,懷抱一隻小黑貓,充滿青春活力。 簡介
1996年6月1日與戴維·卡梅倫結婚。
大兒子 Ivan Reginald Ian Cameron (2002年生,2009年夭折)
女兒Nancy Gwen Cameron (2004年生)
兒子Arthur Elwen Cameron(2006年生)
女兒 Florence Rose Endllion Cameron(2010年出生)
新添一女
據相關報道,英國首相府24日發表聲明說,首相戴維·卡梅倫的妻子薩曼莎·卡梅倫當天產下一名女嬰,母女安好。聲明說,卡梅倫的女兒在英格蘭西南部地區康沃爾出生。首相一家眼下正在那裡度假。薩曼莎的預產期是9月。按原先安排,卡梅倫屆時將休假陪伴妻子。但卡梅倫說,自己24日早上緊急將妻子送往當地一家醫院。「這有點讓人吃驚,但我一直認為存在這種(妻子提前分娩)可能,」卡梅倫在醫院外告訴媒體記者。他說,女兒當天中午出生,「我們十分激動」。卡梅倫形容女兒「美得不可思議」,「作為父親我感到驕傲」。
曾遭喪子之痛
大兒子Ivan,患有腦癱和大田原綜合症(癲癇性腦病),2009年2月,僅7歲便早夭。
有一子兩女,兒子出生的時候,父親戴維·卡梅倫還休了父親產假。而女兒到了上學年齡,戴維·卡梅倫送她去公立學校,而不是像自己當年的貴族公學。

B. 英國首相卡梅倫簡歷

英國保守黨領袖戴維·卡梅倫5月11日晚接受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任命成為英國新一屆首相,卡梅倫的履新同時宣告了英國工黨連續13年執政的結束。此前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就結成議會中的多數聯盟達成了協議。

在工黨領袖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在充滿感情的告別儀式上離職之際,卡梅倫准備與尼克•克萊格(Nick Clegg)領導的自由民主黨組建聯盟政府。

43歲的卡梅倫是自1812年利物浦勛爵(Lord Liverpool)以來最年輕的英國首相。

卡梅倫入主唐寧街,意味著保守黨自1997年以來首次重掌政權,當時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的工黨以歷史性的壓倒多數擊敗了約翰•梅傑(John Major)領導的保守黨政府。然而,卡梅倫的首相任期將面臨巨大挑戰。

他將不得不管理30多年來英國首次出現的兩黨合作關系。他還將面對通過削減支出和加稅來控制英國巨大的公共財政的艱巨任務。

戴維·卡梅倫 介紹

戴維·卡梅倫戴維·卡梅倫(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1966年10月9日-,英國政治人物(政治家),英國保守黨領袖,現任英國首相。他是英國近二百年來最年輕的首相。

中文名: 戴維·威廉·唐納德·卡梅倫

外文名: 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

國籍: 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the United Kingdom)

出生地: 英國倫敦

出生日期: 1966年10月9日

職業: 英國首相

畢業院校: 伊頓公學、牛津大學

信仰: 英國國教 (Anglicanism)( The Church of England understands itself to be both Catholic and Reformed).

個人履歷

戴維·卡梅倫出生在一個英國貴族家庭,是國王威廉四世的直系後裔。父親曾是一位股票經紀人,戴維·卡梅倫母親則是一位從男爵的女兒;家中兄弟姐妹一共四人。卡梅倫出生於倫敦,在英格蘭東南部的伯克郡長大。

卡梅倫家族源自蘇格蘭高地的印威內斯,在英國金融界有很長的歷史。他的祖父曾到芝加哥做生意,於1880年回到蘇格蘭;父親伊恩·卡梅倫就出生在蘇格蘭阿伯丁郡。

戴維·卡梅倫畢業於英國著名的伊頓公學。在上學期間,曾因吸食大麻,受到被關禁閉一星期的懲罰。在最終通過牛津大學入學考試,並獲得牛津大學布雷齊諾斯學院的錄取通知後,卡梅倫辦理了9個月休學。前三個月,他在教父、保守黨議員提姆·拉斯波恩的辦公室,從事研究工作,並列席了很多下議院的辯論會。而後,又通過父親的關系,在香港怡和洋行工作了三個月。

1985年9月,戴維·卡梅倫正式進入布雷齊諾斯學院,修讀哲學、政治與經濟。在大學期間,他很少參加政治活動,但卻是以狂飲和行為放盪不羈而著稱的「布靈登俱樂部」的成員,也曾是學院網球隊的隊長。1988年,卡梅倫以一等榮譽學士學位的成績大學畢業。現任倫敦市長鮑里斯·約翰遜是他的大學同學

從政之路

大學畢業後,卡梅倫進入保守黨政策研究部工作。1991年,借調到唐寧街10號,為時任保守黨領戴維·卡梅倫袖、英國首相約翰·梅傑工作,並受到贊賞;很快被任命為研究部政治組組長。1992年英國大選期間,卡梅倫一直扮演保守黨競選策略專家的角色,並具體負責經濟事務。保守黨再次贏得大選勝利後,他被擢升為財政大臣諾曼·拉蒙特的特別顧問。一年後,拉蒙特被解職;卡梅倫被邁克爾·霍華德看中,調到內政部任職。

1994年,卡梅倫離開政府部門,進入卡爾頓傳播公司,成為公司董事長邁克爾·格林手下的公共關系部門的主管。1997年,他參加Stafford區的國會選區議員選舉落敗。2001年,他競逐Witney的席位成功,並成為下議院內政事物特別委員會的成員。僅僅兩年後,即2003年6月,卡梅倫就被任為影子內閣的樞密院辦事處部長;同年11月,在邁克爾·霍華德成為保守黨領袖後,卡梅倫出任副領袖。此後,他還曾兼任反對黨地方政府事務發言人、影子內閣政策事務主管、影子內閣教育大臣等職。當保守黨在2005年英國大選再次失利後,邁克爾·霍華德宣布辭去領袖職務;卡梅倫決心競選保守黨領袖,並最終當選,時年41歲。

保守黨領袖

為了體現保守黨新形象,卡梅倫在黨領袖的第一天,便出訪了「伊斯特塞得青年領袖學院」——一戴維·卡梅倫登上時代周刊個旨在培養來自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區青年們的領導潛質的學校。他還登上《時代周刊》2008年9月刊的封面;並被英國《每日郵報》稱為,「未來的首相」。

接任首相

2009年6月,戈登·布朗領導的工黨政府的支持率持續下跌,卡梅隆曾呼籲舉行臨時大選。2010年4月6日,英國宣布解散議會,大選於5月6日舉行。在經濟危機和政治丑聞的雙重背景下,這次大選被認為是自1992年以來,英國最激烈的一場選舉。結果雖然保守黨獲勝,但未能取得過半數議席。由於執政工黨未能成功與自由民主黨合組聯合政府,2010年5月11日倫敦時間晚上7時,戈登·布朗向英女王辭職,並舉薦作為反對黨領袖的戴維·卡梅倫籌組新政府。在覲見女王後,戴維·卡梅倫接任英國首相,並於7時45分於唐寧街10號門外召開記者會。

家庭

1996年,卡梅倫迎娶貴族之女珊曼莎(Samantha Sheffield),珊曼莎從小在佔地300英畝的庄園長大,不僅外型卡梅倫與夫人薩曼莎出眾,氣質高雅,同時在英國高級文具公司Smythson"s擔任創意總監,面對媒體,她總是輕聲細語,笑臉迎人。

2002年長子伊凡(Ivan)出生,但他不幸罹患腦癱和癲癇,需要24小時照護,之後卡梅倫與珊曼莎分別於2005年育有長女南茜(Nancy),2007年育有次子亞瑟(Arthur),。

2009年2月,患有腦癱和癲癇的長子伊萬·卡梅倫不幸夭折,年僅6歲。

2010年9月,卡梅倫夫婦即將迎接他們的第4個孩子,他們也將是自布萊爾夫婦後,第1對任內生育的首相。

C. 卡梅倫是英國王室

卡梅倫是英國王室的後裔,既英王威廉四世的直系後裔,但現在他不屬於王室成員。英國最高的官名義上是國王或女王,但沒有實權,而真正掌握實權的是首相,即戴維·卡梅倫。望採納謝謝

D. 卡梅倫是誰

戴維·卡梅倫(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1966年10月9日-)出生於英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具有純正的英國王室血統,是英國保守黨的政治明星,2001年成為英國上議院議員,2005年在年僅39歲時成為英國保守黨領袖,2010年5月11日起成為英國第53任首相,也是英國自1812年以來最年輕的首相。2010年11月9日,戴維·卡梅倫將展開為期兩天的訪華之旅,這是他2010年5月就任以來首次對中國進行訪問。而此次卡梅倫所率的訪華代表團,也被稱為是「史上最為豪華」。

E. 英國首相卡梅倫是第幾代

戴維·卡梅倫是第75任英國首相。

1、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1721年4月4日—1742年2月11日 輝格黨
2、斯潘塞·康普敦(Spencer Compton)1742年2月16日—1743年7月2日 輝格黨
3、亨利·佩爾漢姆(Henry Pelham)1743年8月27日—1754年3月7日 輝格黨
4、托馬斯·佩勒姆-霍利斯(Thomas Pelham-Holles)1754年3月16日—1756年11月16日 輝格黨
5、威廉·卡文迪什(William Cavendish)1756年11月16日—1757年6月25日 輝格黨
6、托馬斯·佩勒姆-霍利斯(Thomas Pelham-Holles)1757年7月2日—1762年5月26日 輝格黨
7、約翰·斯圖亞特(John Stuart)1762年5月26日—1763年4月16日 托利黨
8、喬治·格倫維爾(George Grenville)1763年4月16日—1765年7月13日 輝格黨
9、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Charles Watson-Wentworth)1765年7月13日—1766年7月30日 輝格黨
10、老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1766年7月30日—1768年10月14日 輝格黨
11、奧古斯都·亨利·菲茨羅伊(Augustus Henry FitzRoy)1768年10月14日—1770年1月28日 輝格黨
12、腓特烈·諾斯(Frederick North)1770年1月28日—1782年3月22日 托利黨
13、查爾斯·沃森-文特沃斯(Charles Watson-Wentworth)1782年3月27日—1782年7月1日 輝格黨
14、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782年7月4日—1783年4月2日 輝格黨
15、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1783年4月2日—1783年12月19日 托利黨/福克斯-諾斯聯合內閣
16、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783年12月19日—1801年3月14日 托利黨
17、亨利·阿丁頓(Henry Addington)1801年3月17日—1804年5月10日 托利黨
18、小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804年5月10日—1806年1月23日 托利黨
19、威廉·溫德姆·格倫維爾(William Wyndham Grenville)1806年2月11日—1807年3月31日 輝格黨/賢能人士聯合內閣
20、威廉·卡文迪許·本廷克(William Cavendish-Bentinck)1807年3月31日—1809年10月4日 托利黨
21、斯潘塞·帕西瓦爾(Spencer Perceval)1809年10月4日—1812年5月11日 托利黨
22、查爾斯·詹金遜(Charles Jenkinson)1812年6月9日—1827年4月10日 托利黨
23、喬治·坎寧(George Canning)1827年4月10日—1827年8月8日 托利黨
24、弗雷德里克·約翰·羅賓遜(Frederick John Robinson)1827年8月31日—1828年1月22日 托利黨
25、亞瑟·韋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1828年1月22日—1830年11月22日 托利黨
26、查爾斯·格雷(Charles Grey)1830年11月22日—1834年7月16日 輝格黨
27、威廉·蘭柏(William Lamb)1834年7月16日—1834年11月17日 輝格黨
28、阿瑟·韋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1834年11月17日—1834年12月9日 保守黨
29、羅伯特·皮爾(Robert Peel)1834年12月10日—1835年4月18日 保守黨
30、威廉·蘭柏(William Lamb)1835年4月18日—1841年8月30日 輝格黨
31、羅伯特·皮爾(Robert Peel)1841年8月30日—1846年6月30日 保守黨
32、約翰·羅素(Lord John Russell)1846年6月30日—1852年2月23日 輝格黨
33、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52年2月23日—1852年12月19日 保守黨
34、喬治·漢密爾頓-戈登(George Hamilton-Gordon)1852年12月19日—1855年2月6日 皮爾派保守黨/聯合內閣
35、亨利·約翰·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1855年2月6日—1858年2月20日 輝格黨
36、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58年2月20日—1859年6月12日 保守黨
37、亨利·約翰·坦普爾(Henry John Temple)1859年6月12日—1865年10月18日 自由黨
38、約翰·羅素(Lord John Russell)1865年10月29日—1866年6月28日 自由黨
39、愛德華·史密斯-斯坦利(Edward Smith-Stanley)1866年6月28日—1868年2月27日 保守黨
40、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68年2月27日—1868年12月3日 保守黨
41、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68年12月3日—1874年2月20日 自由黨
42、本傑明·迪斯雷利(Benjamin Disraeli)1874年2月20日—1880年4月23日 保守黨
43、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80年4月23日—1885年6月23日 自由黨
44、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Gascoyne-Cecil)1885年6月23日—1886年2月1日 保守黨
45、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86年2月1日—1886年7月25日 自由黨
46、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Gascoyne-Cecil)1886年8月3日—1892年8月15日 保守黨
47、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William Ewart Gladstone)1892年8月15日—1894年3月5日 自由黨
48、阿奇博爾德·普里姆羅斯(Archibald Primrose)1894年3月5日—1895年6月25日 自由黨
49、羅伯特·塞西爾(Robert Gascoyne-Cecil)1895年6月25日—1902年7月12日 保守黨
50、亞瑟·貝爾福(Arthur Balfour)1902年7月12日—1905年12月5日 保守黨
51、亨利·坎貝爾-班納文(Henry Campbell-Bannerman)1905年12月5日—1908年4月7日 自由黨
52、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斯(Herbert Henry Asquith)1908年4月7日—1916年12月7日 自由黨
53、戴維·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1916年12月7日—1922年10月23日 自由黨
54、安德魯·伯納爾·勞(Andrew Bonar Law)1922年10月23日—1923年5月22日 保守黨
55、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1923年5月22日—1924年1月22日 保守黨
56、拉姆齊·麥克唐納(Ramsay MacDonald)1924年1月22日—1924年11月4日 英國工黨
57、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1924年11月4日—1929年6月5日 保守黨
58、拉姆齊·麥克唐納(Ramsay MacDonald)1929年6月5日—1935年6月7日 英國工黨/國家工黨
59、斯坦利·鮑德溫(Stanley Baldwin)1935年6月7日—1937年5月28日 保守黨
60、阿瑟·尼維爾·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1937年5月28日—1940年5月10日 保守黨
61、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1940年5月10日—1945年7月26日 保守黨/聯合內閣
62、克萊門特·艾德禮(Clement Attlee)1945年7月26日—1951年10月26日 工黨
63、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1951年10月26日—1955年4月6日 保守黨
64、安東尼·艾登(Anthony Eden)1955年4月6日—1957年1月10日 保守黨
65、哈羅德·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1957年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 保守黨
66、亞歷克·道格拉斯-霍姆(Alec Douglas-Home)1963年10月19日—1964年10月16日 保守黨
67、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1964年10月16日—1970年6月19日 工黨
68、愛德華·希思(Edward Heath)1970年6月19日—1974年3月4日 保守黨
69、哈羅德·威爾遜(Harold Wilson)1974年3月4日—1976年4月5日 工黨
70、詹姆斯·卡拉漢(James Callaghan)1976年4月5日—1979年5月4日 工黨
71、瑪格利特·撒切爾(Margaret Thatcher)1979年5月4日—1990年11月28日 保守黨
72、約翰·梅傑(John Major)1990年11月28日—1997年5月2日 保守黨
73、托尼·布萊爾(Tony Blair)1997年5月2日—2007年6月27日 工黨
74、戈登·布朗(Gordon Brown)2007年6月27日—2010年5月11日 工黨
75、戴維·卡梅倫(David Cameron)2010年5月11日—2016年7月13日 保守黨/聯合內閣
76、特雷莎·梅(Theresa May)2016年7月13日—今 保守黨[3]

F. 他是太陽隊的實力球員,卡梅倫·約翰遜的實力究竟怎麼樣呢

他是太陽隊的實力球員,卡梅倫·約翰遜的實力十分強大,38分加上超遠三分絕殺對手,全場9記3分,他是太陽的救世主,在2019年的選秀大會上,森林狼用薩里奇加上11號簽換來了太陽的6號簽,而11號簽選中的正是卡梅倫約翰遜,這樣的操作,也讓現場的球迷一片嘩然,在選秀大會前的各大選秀網站,以及各類專家的預測中,約翰遜最好的名次也只不過是首輪第二十五順位,也正是因為如此,約翰遜甚至連現場都沒有去,關於這樣的做法,並非是他缺乏自信,而是他足夠聰明。

作為二年級的球員,站在NBA最高的舞台上,依然能夠保持穩定的球風和狀態,來到本賽季,約翰遜的各項數據均達到了職業生涯新高,截止到目前為止,在場均26.3分鍾的時間里,可以貢獻12.4分4.1個籃板,投出43.7%的三分命中率,相對天賦不算少的太陽來說,這樣的球員才是冠軍拼圖中最為稀缺的一部分,這也是為什麼說他是太陽隊的實力球員,卡梅倫·約翰遜的實力十分強大。

G. 戴維·卡梅倫的介紹

戴維·威廉·唐納德·卡梅倫(David William Donald Cameron),1966年10月9日生,譯名甘民樂,具有純正的英國王室血統,父親曾是一位股票經紀人,母親是一位男爵的女兒。卡梅倫家族源自蘇格蘭高地的印威內斯,在英國金融界有很長的歷史,祖輩有很多成員擔任股票經紀或金融投資工作。戴維·卡梅倫是英國保守黨的政治明星,2001年成為英國下議院議員,2005年在年僅39歲時成為英國保守黨領袖,2010年5月11日起成為英國第53任首相,是英國自1812年以來最年輕的首相。2010年11月9日,戴維·卡梅倫展開為期兩天的首次訪華之旅。2015年3月11日,戴維·卡梅倫在各國領導人工資中,排名第五位。12015年5月8日,英國大選計票完畢,執政保守黨大獲全勝,贏得過半議會席位,首相卡梅倫成功連任。

H. 卡梅倫宣布辭職為什麼

卡梅倫為何要辭職?此前又為何極力推動脫歐公投?這要從英國與歐盟的糾結關系說起。
英國與歐洲大陸的復雜關系由來已久。隨著歐洲政治經濟一體化進程不斷加快,作為非歐元區成員國,英國這一傳統強國未能深入歐洲一體化的核心,在歐盟的地位不斷下降。受此影響,英國在歐盟的發言權和決策權也逐漸減弱。同時,歐盟其他國家對「搞特殊」的英國也日漸不滿,認為英國在融入歐盟的過程中一直在拖後腿。「不得志」和「受排擠」的現狀令英國社會中的疑歐、脫歐情緒日益明顯。在英國國內,獨立黨和反歐盟運動人士認為,退歐將使英國擺脫歐盟監管規定的束縛,由此帶來的一系列好處將令英國獲得更快的發展。
在內部政治因素和外部尷尬處境的雙重壓力下,英國脫歐公投的倡議應運而生。2013年1月23日,英國首相卡梅倫首次提及脫歐公投。英國原本希望藉助脫歐公投這一非常舉措來推動歐盟改革,為自身謀取更多利益。卡梅倫去年曾表示,相信改革、協商和公投是正確的政策決定,英國能夠成功地與歐盟建立一個新型關系。
分析人士認為,卡梅倫政府打出全民公投這張牌,可謂「一箭雙雕」。一來緩解國內的政治壓力,安撫選民對歐盟日益高漲的不滿情緒;二來可以反過來向歐盟施壓,令後者進行各個層面的改革,以獲得更多符合本國利益的東西。
卡梅倫本想以一場勝利的公投徹底解決紛擾了英國多年的問題。他一方面明確公開自己支持留在歐盟的立場,另一方面「坦誠」地告訴百姓退歐的代價:英磅將大幅貶值。
對卡梅倫來說,脫歐公投其實是一場不能輸的豪賭。他應該比誰都清楚,英國退出歐盟會有多大的麻煩:英國不僅將失去歐洲統一市場的各種便利和優惠,而且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也會受到嚴重損害。對於目前執政的保守黨和卡梅倫本人而言,英國脫歐將是一場嚴重的政治災難。令卡梅倫沒料到的是,他此次沒有2014年9月舉行的蘇格蘭獨立公投時的好運氣,未能涉險過關。
此前的分析認為,卡梅倫的政治生涯與公投的結果緊密相連,不論公投最後決定留歐或脫歐,卡梅倫都將下台。而出乎意料的是,在結果出來前,80多位議員在公投結果公布前發表「請您留下」的聯名信,指出卡梅倫有責任與權力應繼續擔任首相,這項舉動讓保守黨走出分裂危機。
報道稱,保守黨議員認為,卡梅倫去年5月才帶領保守黨嬴得大選,領導有功。為了保守黨的政治穩定,公投結束後應該由卡梅倫繼續擔任首相。另一名參與聯名信的議員說,他不滿卡梅倫的公投競選手法,但是保守黨未來長期的發展至為重要,因此有必要在此時發表這封信,保守黨必須團結起來。
英國外交大臣哈蒙德此前在接受天空新聞電視台采訪時說,卡梅倫仍將擔任首相,他將執行英國人民的決定。他相信卡梅倫將留任首相,盡管他輸掉了公投。外交部長告訴媒體:「不管公投結果如何,卡梅倫都將繼續當首相。現在英國最需要的就是連續和穩定。」
另據報道稱,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出爐,脫歐陣營鎖定最終勝利。愛爾蘭新芬黨表示,他們將會就北愛爾蘭獨立、愛爾蘭統一舉行新的投票。蘇格蘭首席大臣接受采訪時則表示:「我們已經看到蘇格蘭加入歐盟的那一天了。」這預示蘇格蘭可能脫離英國獨立。

I. 英國總統叫什麼

截止至2020年11月英國首相是鮑里斯·約翰遜接任特蕾莎·梅。

英國是君主立憲國家,首相是掌握實權的國家最高領導人,沒有總統。英國首相一般情況下由英國國會下議院的多數黨黨魁或執政聯盟的首領自動成為首相人選,人選經國王/女王任命後正式成為首相。

(9)卡梅倫擴展閱讀

1964年6月19日,約翰遜生於美國紐約,先後就讀於英國著名貴族學校伊頓公學和著名高校牛津大學。

約翰遜曾任《旁觀者》周刊記者,後出任編輯,出版過歷史著述。

2001年6月,約翰遜當選議員,2004年任保守黨副主席,成為保守黨前座議員。同年11月因被曝與一名《旁觀者》女性采編人員長期保持不正當關系,被解除以上職務。

2005年,卡梅倫成為保守黨領袖後,出任保守黨「影子內閣」教育大臣,稍後辭去《旁觀者》編輯職務。

2007年7月為准備參選倫敦市長而辭去「影子內閣」教育大臣職務,同年9月由保守黨正式確認候選人資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英國首相

J. 卡梅倫為啥要辭職

英國脫歐公投獲得通過,卡梅倫辭去首相職務。

卡梅倫2013年提出英國脫歐公投計劃,整個事情是卡梅倫牽頭的,卡梅倫也因此必須為此承擔責任。

2016年6月23日英國就是否留在歐洲聯盟舉行全民公投。24日清晨,完整的計票結果出爐,出乎幾乎所有人的預料,支持脫歐的票數過半,脫歐派陣營獲勝。

2016年6月24日早晨8時,英國首相卡梅倫在唐寧街10號首相府前發表講話。卡梅倫在講話中宣布辭職。他說,英國人決定走另外一條道路,所以需要一名新的首相。他沒有就離職給出具體的時間表,但暗示今年10月保守黨大會前會「讓位」給新的首相人選。

(10)卡梅倫擴展閱讀

歐盟25國首腦於2004年10月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簽署了《歐盟憲法條約》。這是歐盟的首部憲法條約,旨在保證歐盟的有效運作以及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順利發展。按照原定計劃,《歐盟憲法條約》將在所有成員國批准後,於2006年11月1日正式生效。然而,《歐盟憲法條約》卻先後遭到法國和荷蘭全民公決的否決,使得這部被寄予厚望的憲法條約陷入困境。

2007年10月19日,歐盟各國領導人在里斯本就新條約文本達成一致,並將之定名為《里斯本條約》,條約獲得歐盟全部27個成員國的批准。

《里斯本條約》的第50條——退出條款,里約在馬約的「最終規定」一編中,規定「任何成員國可以根據本身的制憲要求,決定退出聯盟」,並制定了實施程序。這是歐盟以往所有條約中未曾有過的規定,是一種體制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