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英若誠
擴展閱讀
買1萬元股票能賺多少錢 2025-07-01 16:13:14
中閏銀行股票價格 2025-07-01 16:11:48
中健股票代碼是多少 2025-07-01 16:10:38

英若誠

發布時間: 2022-09-14 13:45:46

㈠ 1989年宋丹丹首登春晚,英達父親為何評價為「拿肉麻當有趣」

近期關於生不生孩子的話題很是熱鬧,從各方發言來看,不得不說,「丁克」這種家庭形式在文藝界並不算什麼大事。

其中要說「丁克」最厲害的莫過於著名演員雷恪生家,當然並不是雷恪生本人丁克,他有一兒一女。沒想到的是,雷恪生的一雙兒女各自的家庭都選擇「丁克」,八十多歲的雷恪生不光孫子,連外孫子都抱不上。

開句玩笑,如果有人從三十年前穿越到現在看到雷恪生家裡連個小孩都沒有的話,沒准兒會大驚:「你不會一直打光棍到現在吧?」

當然,這說的是一個小品,1989年春晚上雷恪生、宋丹丹和趙連甲主演的《懶漢相親》。

一、五天攢出來的經典小品

在我們印象中,1989年春晚上的經典小品還是很多的,比如趙麗蓉老師和侯耀文搭檔的《英雄母親的一天》,「司馬缸砸缸」一直流傳到今天。其他還有黃宏、師勝傑首登春晚的《招聘》以及陳佩斯個人認為自己最好的作品《胡椒面》。

觀眾不知道的是,這些經典小品成功的背後卻倒下了無數作品,在春晚直播前一周,春晚導演趙安和張曉海淘汰了七個小品,這樣節目數量就不夠了。時任央視台長王楓讓下屬打電話給中央廣播說唱團的創作能手趙連甲,讓他過來救場。

趙連甲臨危受命,拿出了一個叫《電視村》的小品劇本,大概意思是村裡創建「電視村」,讓每一戶家裡都有電視機,但偏偏有個光棍沒有,為了應付前來觀摩考察的人弄虛作假用鞋盒子當電視機。

王楓一看劇本當即拍板:「就這個了,不過主題還是要改改,「電視村」改成「懶漢相親」,宣傳勞動致富」。

就這樣,一個諷刺形式主義之風的《電視村》被王楓四兩撥千斤變成了諷刺懶惰的《懶漢相親》。

《懶漢相親》這個小品連寫帶審核再加排練一共只用了五天,堪稱神速。關鍵是,雖然時間短,但這個小品的結構、包袱和表演都堪稱一流,可以稱之為五天攢出來的經典。

當然也是因為時間緊張,道具師傅匆忙之間從央視門口小賣部那裡淘換來一個破紙箱子就當道具了,結果這個破紙箱子當電視機時晃晃悠悠險些立不住。

二、兩位首次亮相春晚的主演

《懶漢相親》就三個演員,扮演村長的趙連甲是作者之一,他的形象演村長也比較合適,但是其他兩位演員的選擇卻讓人摸不著北了,為何?因為扮演懶漢的雷恪生和扮演魏淑芬的宋丹丹都是話劇演員,一位來自國家話劇院,一位來自北京人藝,他們倆之前沒怎麼涉足過喜劇小品,更別說上春晚了。

到底為什麼選擇雷恪生和宋丹丹,現在也沒有權威說法,宋丹丹自己說她也不知道是誰推薦的她。筆者分析,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當時沒有職業小品演員,演小品的主要來自三個領域,相聲、話劇和電影,就連陳佩斯朱時茂也是以演電影為主。因此,那時候很多小品的作者都會推薦合適人物的演員,也不用管這位演員是哪個領域的,這樣可選的面兒就比較寬,不像後來只能從趙本山、黃宏、潘長江、蔡明、鞏漢林和郭冬臨幾個人裡面選。比如《英雄母親的一天》作者石林在創作小品劇本時就在下面標注了:趙大娘建議由中國評劇院的趙麗蓉出演。

第二個原因可能跟雷恪生和宋丹丹在那之前合作過兩部電影有關。這兩部電影,一部是陳佩斯主演的《傻冒經理》,另一部是宋丹丹和斯琴高娃主演的《月牙兒》。

《傻冒經理》里,雷恪生出演配角工商局幹部老齊,宋丹丹飾演英子,兩人有一些對手戲。

《月牙兒》里,宋丹丹在影片後半部飾演一名風塵少女,而雷恪生則飾演一名尋歡客,兩人也有一段精彩的對手戲。

可能有這兩部電影的關系,因此年齡相差二十多歲的雷恪生和宋丹丹就被綁定在了一起,應該說雷恪生的形象還是比較適合演懶漢的,但二十八歲依然一臉膠原蛋白水蔥一樣的宋丹丹出演土哈哈的魏淑芬則多少有些「毀形象」,當然這是相對她之前的作品說的。因此,宋丹丹險些臨時撂挑子不演了。

三、英達父親英若誠的評價

在春晚開始前,《懶漢相親》的排練時間很緊張,宋丹丹每天早來晚歸地排練,沒想到沒兩天她突然找到導演說不幹了,導演立刻急了:「宋丹丹,你知道有多少人削尖了腦袋想上春晚,你知道上一次春晚需要多大造化,你知道我們斃了多少個節目嗎?」

宋丹丹懵懂地搖搖頭:「我不知道」。

事情出在英達的父親英若誠身上,宋丹丹的自傳里稱呼他為「前公公」。英若誠不僅是宋丹丹的長輩,在藝術上他也是北京人藝的前輩,不論從哪個方面看他說的話對宋丹丹都很重要。

英若誠並不知道宋丹丹去排練小品的事情,他問宋丹丹這幾天在幹嘛,宋丹丹很老實的回答在排小品准備上春晚,她在小品里演一個眼神不好的老姑娘,一會兒踢破了暖瓶,一會兒又坐在了氣球上。

英若誠一聽就皺起了眉頭:「幹嘛啊?拿著肉麻當有趣?」

這話不光是公公說的,更是北京人藝老前輩說的,宋丹丹自然聽,她承認:「是,是拿肉麻當有趣。」

雖然英若誠沒有反對,但宋丹丹自己冒了一頭冷汗,是啊,自己是一名話劇演員,怎麼能去演這么淺薄的角色呢,要是讓人藝的老師們看見了,他們得多失望啊。

於是宋丹丹第二天就來辭演了,換在平時,八個宋丹丹請辭導演組也不怕,有的是人想上春晚,可這次不行,在導演組的強力挽留下,宋丹丹最終勉強出演了魏淑芬這個角色。

宋丹丹在小品里的第一句話就贏得了碰頭好:「俺叫魏淑芬,今年二十九歲,至今未婚」,據說這個帶山東味兒的口音還是山東大妞倪萍給宋丹丹的建議。

現在回頭看,似乎英若誠的評價有些過火,但在當年,話劇界對小品的看法確實一般,英若誠作為話劇界的領頭人物自然也不能免俗。不過,老藝術家還是有相當大的胸懷的。

雖然《懶漢相親》讓宋丹丹首登春晚,而且『魏淑芬』也深入人心,但她並沒有藉此一舉成名。巧的是,同一年首次登上春晚的黃宏也沒成名,不過他「看上了」宋丹丹表演小品的潛力。

1990年元旦晚會,黃宏和宋丹丹主演了兩人的成名小品《超生游擊隊》,肚子里懷著巴圖的宋丹丹一舉走紅,也讓她感受到了一夜成名的滋味。

據宋丹丹自傳,演出之後第二天,她和英若誠一起上街,街上每一個人見到她都會主動和她熱情打招呼,挺著大肚子的宋丹丹有些不好意思,英若誠就在後面不斷跟群眾說謝謝。宋丹丹打趣這位話劇前輩:「這兒有您什麼事兒啊。」英若誠高興地告訴宋丹丹:「他們都是你的觀眾啊。」

在老藝術家眼裡,觀眾喜歡就是最大的褒獎,因此他隨後出演了兒子兒媳婦合作的《我愛我家》,自己多多少少也「肉麻」了一回。

四、有利有弊

《懶漢相親》對於1989年春晚的導演組來說,算是完成了一項任務。對於普通觀眾來說,這是一個經典又好笑的小品。

對於趙連甲來說,生活沒有任何改變。對於雷恪生來說同樣如此,他後來登上春晚的次數也是寥寥,但在影視劇上作品頗多。

但對於宋丹丹來說,《懶漢相親》卻給她帶來了極大的改變,甚至影響了她之後幾十年的藝術生涯。

在《懶漢相親》之前,宋丹丹已經是一位小有名氣的話劇演員和影視演員,她通過話劇《紅白喜事》拿到了文化部表演一等獎,出演的電視劇《尋找回來的世界》、電影《傻冒經理》和《月牙兒》也頗受好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老舍作品改編的電影《月牙兒》,宋丹丹在這部名氣不大的電影里出演女一號,她飾演的主角韓月容前半部清純無敵,後半部嫵媚妖嬈,堪稱影後級的表演,並不輸另一位女主,已經拿了影後稱號的斯琴高娃。

應該說,如果宋丹丹沿著話劇和影視這條路走下去的話,她必將成為我國影視領域一位拿獎到手軟的天後級演員。

但是,《懶漢相親》改變了宋丹丹的戲路,從這個小品開始,她之後和黃宏合作,奠定小品女王的人氣基礎,再到和趙本山搭檔登上小品界的巔峰位置。再加上她擔任主演之一的《我愛我家》,喜劇女王的身份更是不遑多讓。

小品的 搞笑 屬性給宋丹丹貼上了一個她並不想要的喜劇標簽,她不是不能演喜劇,她是不想把自己固定在喜劇上。但事與願違,她之後在人藝的舞台上哪怕演悲劇下面觀眾都會笑起來,這也讓宋丹丹很苦惱,為此她中間兩次遠離春晚直到再也不回去。即使如此,之後宋丹丹不論是演電影還是電視劇甚至是出席綜藝,其扮演的角色多多少少都有些喜劇的成分。

應該說,《懶漢相親》為宋丹丹打開了喜劇的大門,但也間接關上了她成為影壇天後的上升通道。這大概也是大多數喜劇演員的苦惱吧。

㈡ 巴圖參加英若誠葬禮,被英達一口拒絕,這是為什麼

當年,巴圖很想參加爺爺英若誠的葬禮,英達卻不讓參加,他說:我不知道他還姓不姓英!宋丹丹怒懟:14年來,你對巴圖不聞不問,還是人嗎?

㈢ 宋丹丹英達離婚多年後,夫妻二人差距天差地別,兩兒子也是如此,有何差距

兩個兒子之間的差距還是非常嚴重的,畢竟宋丹丹的兒子現如今只是一個普通人,也沒有什麼特殊的技能,發展也是並不是特別出色的而英達的兒子發展是非常優秀的,而且也作為國家一級運動員,為國家做出了很多貢獻。

㈣ 英若成的簡介

英若誠(1929—2003),我國著名表演藝術家、翻譯家。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北京市劇協理事,曾任文化部副部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藝委會副主任,劇本室主任。
先後主演了《駱駝祥子》、《茶館》、《推銷員之死》等經典名劇。同時英若誠在影視表演方面,也取得了蜚聲中外的成就,是中國老一輩演員中唯一堪稱「國際明星」的藝術家。英若誠先生同時還是一位優秀的話劇導演、也是中國當代最著名的翻譯家之一。
1929年6月21日生於北京,滿族。少年時就讀於天津聖路易教會中學。1945年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在學生時代,他就開始投身於鍾愛一生的舞台藝術活動。
英若誠先生於1950年考入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在幾十年的舞台生涯中,他塑造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藝術形象,先後在話劇《龍須溝》、《雷雨》、《明朗的天》、《慳吝人》、《茶館》、《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等劇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分展示了英若誠豐富的知識面和作為演員的可塑性。
文革結束後,隨著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拓寬,英若誠在中外戲劇交流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1979年,他把老舍名著《茶館》譯成英文在國外出版,為《茶館》成功地訪問西歐作了准備。1980年春,英若誠隨曹禺赴英國進行戲劇交流,隨後又與英國導演合作,為北京人藝排演了莎翁名劇《請君入瓮》。
1983年,英若誠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
1983年,他又將美國當代著名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銷員之死》譯成中文,並與米勒合作搬上北京人藝舞台,同時在劇中成功塑造了主角威利·洛曼。1982年8月,美國斯諾基金會、富布萊特基金會和美國中部、西部各大學向英若誠發出聯合邀請,請他作為客座教授為密蘇里大學戲劇系講授表演課,英若誠結合教學實踐為學生們排演了中國話劇《家》,該劇在美國演出產生了轟動效應。1984年8月,英若誠作為密蘇里大學常任教授再度赴美講學,為學生們排演了根據中國崑曲《十五貫》改編的話劇,對中國傳統戲曲與現代話劇的結合,做了有益的探索。
1998年,由於其在中外文化交流和戲劇事業上的傑出貢獻,英若誠榮獲被稱為「亞洲諾貝爾獎」的菲律賓「麥格塞塞新聞文化獎」。
2003年12月27日凌晨1時35分,英若誠因患肝病導致的呼吸和循環系統衰竭,在協和醫院辭世,享年74歲。

家庭
英若誠的祖父英斂之是滿洲正紅旗人,祖母愛新覺羅·淑仲則是皇族。《大公報》及輔仁大學都是英斂之創立的。
英千里是英若誠的父親,是英氏家族的第二代名人。12歲便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學成回國後,到輔仁大學任教授。英千里的英文水平頗高,錢鍾書曾回憶說:「蔣介石曾說要找兩個國內英文講得最好的人給他做翻譯,一個是我,一個就是英千里。」
英若誠之母蔡葆真出身宦門,其父蔡儒楷是上世紀二十年代的山東省長。解放後蔡葆真曾任北京兒童圖書館館長。
英氏家族第一位走上演藝之路的是英若誠的姑姑英茵。她原名英鳳珍,是當時明星電影公司二廠的演員,曾演過《壓歲錢》和《十字街頭》等片,後因故自殺。據說,曹禺先生《日出》中陳白露的形象就是以英茵為原型的。
英若誠之妻吳世良同樣也是一位表演藝術家和翻譯家。與英若誠是清華同學。畢業後他們結成伴侶,共同分配到了北京人藝。因為出色的英語水平,吳世良女士還擔任過曹禺先生的秘書並為周總理做過翻譯。
英達是英若誠的兒子。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到美國學習導演專業,回國後在《最後的貴族》、《圍城》中的出色表現讓他聲名鵲起。他導演的《我愛我家》、《東北一家人》等情景喜劇紅遍了大江南北,開創了一個中國情景喜劇的時代。

㈤ 末代皇帝演員表

《末代皇帝》演員表 :

尊龍

飾 溥儀

陳沖

飾 婉容

鄔君梅

飾 文綉

彼德·奧圖

飾 庄士敦

吳濤

飾 少年溥儀

英若誠

飾 監獄長

黃自強

飾 陳寶琛

盧燕

飾 慈禧太後

陳凱歌

飾 皇家禁...

田川洋行

飾 Chang

亨利·歐

飾 張德安

陳述

飾 張景輝《末代皇帝》是由義大利揚科電影公司、英國道奧電影公司、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聯合出品,由貝納爾多·貝托魯奇執導,尊龍、陳沖、鄔君梅、彼德·奧圖等主演的傳記電影。該片於1987年10月23日在義大利上映,其3D修復版於2015年6月在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映。該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當上皇帝開始到最終成為一名普通公民之間橫跨60年的跌宕一生。

《末代皇帝》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5hNObXA-syxktSLHzL0ZhQ

?pwd=z2i6 提取碼:z2i6

㈥ 英達:倆都是我兒子,一個為國爭光,一個只會啃老,真不怪我偏心


2022年2月10日在冬奧會賽場上,

一位身穿98號球衣的運動員引發大家關注,

這位運動員名叫英如鏑,

他是中國著名導演英達的兒子,

英達對這個小兒子從小寄予厚望,逢人就誇,

但對自己的大兒子巴圖卻是隻字不提,

同為兒子,一個在奧運賽場上渾灑汗水,為國爭光,

一個閑置在家,安心啃老,

如今兩個兒子「兩極分化」的狀態,再次成為人們熱議和關注的話題。

英達,1960年,出生於北京,父親英若誠是中國有名的翻譯家,

1983年,英達在北京大學讀書時,結識了第一任妻子,她與英達是校友,學的是生物學,

英達畢業後本想著報考戲劇學院導演系研究生,但因眼睛高度近視,只能放棄,

對戲劇充滿興趣的英達,在1985年,決定與妻子一起去美國密蘇里大學戲劇系進修,

學成畢業後,妻子想要繼續留在美國,英達卻一心想要回國,用自己所有在中國影視圈大展身手,

兩人多次商量無果,矛盾激化嚴重,

1987年,英達與第一任妻子分手,孤身一人回國。

回國的英達在北京人民民藝術劇院擔任副導演,其實就是實習工作,

在排演新戲《縱火犯》時與宋丹丹相識,

初入這行的英達抱著好學的心態,每天在幕後跟著導演學習經驗,

有天在排戲的時候看到,在角落裡站著的宋丹丹,她姣好的容顏和認真的模樣一下子打動了英達的心。

宋丹丹的戲份不多,英達時不時的往她跟前湊,

兩人在不斷的接觸相處中,從熟悉的朋友轉化成為戀人。

那時的宋丹丹已經憑借電視劇《尋找回來的世界》獲得飛天獎最佳女配角獎,

電影《月牙兒》獲得薩萊諾Salerno國際電影節義大利銀質獎,

在影視圈小有名氣,深受大家喜愛,

反觀英達只是一個初出茅廬的小導演,

兩人在事業上有著明顯的差距。

但兩人當時愛得火熱,雙方家長對孩子們也很滿意,

於是英達與宋丹丹兩人順理成章的步入婚姻的殿堂,

1989年兩人在北京登記結婚,並在第二年春天生下兒子,取名叫「巴圖」。

妻子是演藝圈有名的演員,作為男人的英達事業上若是沒有成就,免不了被別人說閑話,

在外面,大家見到他總會叫「宋丹丹的丈夫」,

英達不願生活在妻子的名氣下。

但宋丹丹在事業上卻是混的越來越好,

她多次登上春晚的舞台,坐穩「小品女王」的寶座,

不管是出演的話劇、電影、電視均取得很高的成就,

這讓英達一個男人臉上很沒面。

急於改變現狀的英達,利用自己的所學執導中國大陸第一部情景喜劇,

1993年由他執導《我愛我家》,獲得新十期十年優秀喜劇獎,

這是對他導演實力的認可,

緊接著他又相繼推出《閑人馬大姐》、《相約青春》等系列喜劇,

讓他在中國情景喜劇領域站穩了腳跟。

在拍攝《我愛我家》時與同劇組的梁歡認識,

梁歡比她小8歲,溫柔可人,有什麼苦難都會找他幫忙,

這極大地滿足了英達內心的大男子主義,他覺得自己被需要,很快便喜歡上樑歡。

他與梁歡聯系頻繁,開始對宋丹丹冷漠,

守不住寂寞的宋丹丹,出軌了。

犯了錯的宋丹丹果斷放手,她對英大提出離婚,並爭奪了巴圖的撫養權,

1997年,兩人維持8年的婚姻畫上了句號。

離婚後的英達,轉身便迎娶了梁歡,並在婚後一年,梁歡為他生下一個兒子,

年近40歲,再得麟兒,英達對小兒子寄予厚望,

他希望兒子長大後可以像箭頭一樣勇往直前,所以給他起名「英如鏑」,

因英達是滿族人,按照滿族的傳統,小兒子還有一個滿名叫「英巴彥」,寓意著「富饒」。

英如鏑的人生也真如他的名字一般「富饒」。

大兒子不在身邊,英達對小兒子寄予厚望,總想著要他出人頭地,

從小便培養英如鏑各種興趣愛好,

英如鏑也從小便展現了自己過人的鋼琴天賦。

2004年,年僅5歲的英如鏑參加北京「希望杯」鋼琴比賽,榮獲第一名,

除去國內的比賽,他還去芝加哥比賽鋼琴獲得特等獎,

在國際頂級鋼琴大賽上,他的鋼琴演奏獲得業內許多專業人士的認可。

看著兒子獲得如此好的成績,作為父親的英達很是自豪,逢人就誇,

但這還不是最讓他自豪驕傲的,小兒子最讓他滿意的是在「冰」上的成就。

英如鏑第一次接觸滑冰是3歲的時候,

當時英達和梁歡帶著他去商場買東西,商場內有一個小冰場,

看到冰場的英如鏑就像是看到心愛的玩具,兩眼放光,趴在冰場外不願意挪動一步,

眼見兒子對滑冰如此感興趣,英達詢問道「想要滑冰嗎」,

英如鏑高興的點了點頭,回道「想」。

得到兒子肯定的回答後,英達便送他去北京俱樂部學習花樣滑冰。

有次在練習滑冰時,有一位冰球教練看到英如鏑後,覺得這孩子有打冰球的天賦,與英達商量後,英如鏑便改練冰球。

英如鏑也由此開始了他的「冰球」之路。

雖說英達是業內有名的導演,但他的賺得錢也沒有很多,

那時訓練冰球花費極高,

為了給兒子最好的訓練條件和訓練器具,

英達在那段時間,增加自己的工作量,現身各大節目現場,不只是當導演,

他還做演員出演作品,做主持人主持節目。

盡管工作量很大,但只要想到是為了兒子熱愛的「冰球」,他總會咬牙堅持下來,

除了在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持,在精神上他也對兒子很關懷,

他一個不懂冰球的人,翻閱大量資料,查看往年的比賽視頻,硬是把自己變成了一個懂「冰球」的人。

面對父親對自己的付出,英如鏑也不負重望,

小小年紀便取得很好的成績,成為北京冰球俱樂部「虎仔隊」的核心力量,

2007年,英如鏑所在的「虎仔隊」在100多支球隊中脫穎而出,奪得冰球世錦賽冠軍,

看著兒子在賽場上奪冠的那一刻,坐在觀眾席的英達仍不住高聲尖叫吶喊,

為了讓兒子獲得更好地訓練,英達把他送去國外訓練。

兒子遠離家鄉去國外,英達總會忍不住對小兒子思念,

那段時間,他時常把英如鏑掛在嘴邊,參加節目也是忍不住炫耀一番,

他在節目中說道:「我現在很喜歡別人叫我英如鏑的爸爸,這讓我覺得很光榮」,

節目播出後,英達對兒子的關心和愛很讓許多人觸動,

他也在無形中樹立了「慈父」的形象。

但隨著英達「慈父」的人設爆出,很快便有人出來反駁。

熟知英達的人都知道,他並不只英如鏑一個兒子,

早年他與宋丹丹還有一個兒子巴圖,盡管他和宋丹丹離婚,但巴圖卻是他的親生兒子,

兩人離婚後,英達就像是斬斷了與巴圖的聯系,

面對巴圖想要見他的請求,他冷漠拒絕,

巴圖因為沒有父親撐腰經常遭到班上同學的排擠和欺負,英達對此也無動於衷,

甚至在自己父親英若誠葬禮上,他都不讓巴圖來參加。

同樣都是自己的兒子,英達這樣明顯的差別對待,傷透了巴圖的心,

看著傷心落淚的巴圖,宋丹丹為自己的孩子委屈,發文控訴炮轟英達,

她說道:「你可以組建新的家庭,但你要是想要立慈父人設,傷害我的兒子,我決不允許」。

面對她的控訴,英達也曾進行過解釋,

但宋丹丹在 娛樂 圈的影響力比英達大,再加上他對兒子巴圖的冷落是事實,

他的解釋顯得很蒼白無力,

很快網上鋪天蓋地的負面新聞蜂擁而至,英達也從「慈父」變成了「渣爹」。

直到後面這些負面信息已經影響到她的生活,

英達才在節目中正面回應他冷落巴圖的問題,

他先是在節目中承認自己對巴圖的關心確實少,

但他之所以這樣,一來是因為早年他也曾對巴圖關心和關注,但人家對自己的關心很厭惡,長期的熱臉貼冷屁,久而久之他也就放棄了對巴圖的關心,

二來是,英達覺得,他與宋丹丹已經離婚,夫妻兩人離婚最好是不要再相見,兩人也都重新組建了新的家庭,若是他頻繁的關注巴圖,這對他的很不公平。

至於網上說的偏心小兒子,對大兒子不管不顧,在他看來完全是胡扯,

巴圖常年不在自己身邊,若是在他身邊他肯定會對他很嚴格,多加照顧他。

再說,英達對小兒子也不是毫無底線的寵他,反而對他很嚴格,

有段時間,英如鏑喜歡上一些名表,總想著要英達給他買,

英達心想「那些名表沒什麼特別之處,小孩子帶了它就能提升你的品味和地位嗎?那麼貴的表也不比別的表跑得快,和普通表一樣都是看時間」,

所以不管英如鏑怎麼死纏爛打,英達都堅持原則不給他買。

孩子還小,要名牌表很不切合實際,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把「冰球」練好,為國爭光。

英如鏑也很爭氣優秀,在2014年全國男子少年冰球錦標賽A組賽事中,英如鏑所在的北京隊以全勝戰績奪冠,

年僅16歲的英如鏑獲得「最佳前鋒」稱號,

之後在加拿大多倫多愛國者隊打職業賽,多次參加世界比賽,取得不錯的成績。

冰球運動很危險,比賽是稍有不慎就容易發生意外,

在2018年世界盃冰球錦標賽中,初到一個新的比賽場地,不熟悉他們的打法,

比賽時英如鏑遭對手強力沖撞,導致他的頭部骨裂,眼眶周圍植入多塊鋼板,傷勢嚴重。

面對如此危險的運動,英如鏑也曾想過放棄,

當年離開家鄉初到國外訓練時,與他一起的隊友因無法適應新的環境,不適應新的打法,許多隊友都放棄回國,他也曾有過動搖,

英達兒子想要放棄後,雖然心疼兒子受傷,但卻嚴肅的告訴他「去冬奧賽場為國爭光不一直是你的夢想嗎?不能放棄,既然你選擇了冰球,就要一直努力堅持下去」。

英如鏑聽從了父親的開導,想著自己為國爭光的信念,咬牙堅持下來,

好在所有的付出都有所回報,

2020年,英如鏑憑借自己過硬的冰球實力,入選國家 體育 總局冬運中心男子冰球集訓名單,

在隊內作為隊長與大家一起訓練,迎接2022年冬奧會。

2022年2月10日,英如鏑身穿98號球服在冬奧會的賽場上拼搏、揮灑汗水,

看著比賽場上的英如鏑,英達此刻內心覺得無不自豪和驕傲。

反觀英達的大兒子巴圖,英達與宋丹丹離婚後一直跟著母親,

宋丹丹對孩子一直有所虧欠,不願孩子受一點委屈,

對兒子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要他誠實、善良,對他的的事業和未來沒有一點要求,

母親沒有要求,巴圖自己也樂得自在。

早年還曾跟著宋丹丹一起拍過幾部劇,

2009年出演了個人首部電視劇《老牛家的戰爭》,

在宋丹丹主演的《李春天的春天》、《媽媽的花樣年華》、《因為愛》等劇中出演一些角色,

後面因拍戲太苦,再加上他自己演技一般,沒能堅持下去,

不拍戲後,巴圖就跟著宋丹丹參加各大綜藝節目錄制,

沒有綜藝節目,他就在家待著。

如今結婚成家並升級當爸爸的巴圖,也想過為了自己的小家奮斗,

他做起了直播帶貨,但並沒有掀起太大的水花。

英達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巴圖,一個叫英如鏑,

如今他們,一個自律勤奮,在冬奧賽場上揮灑汗水為國爭光,

一個一事無成,安心在家啃老,

兩人巨大的差距,完美的演繹了「同父不同命」,

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人生規劃,

巴圖只想平淡安穩的日子,英如鏑則想要轟轟烈烈的拼一次,

但不管怎麼樣,都祝願他們未來開心、幸福。

㈦ 英達與宋丹丹離婚後,巴圖去參加英若誠葬禮,為什麼被英達拒絕

2003年,宋丹丹帶著巴圖出席英達父親的葬禮卻被拒之門外,英達冷眼看著前妻和兒子說:「誰讓你們來的?趕緊走!」宋丹丹悲痛欲絕,丟下一句,「你真不是人!」轉身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