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宣示表的簡介
《宣示表》,著名小楷法帖,原為三國時魏鍾繇所書,真跡不傳於世,刻本見《淳化閣帖》、《大觀帖》,傳為王羲之所臨摹刻。字的捺腳有濃重的隸書波磔意趣,極為古雅。近人馬公愚的臨本接近原作神韻,刊於《書法大成》,可供臨習時對照參考。----《古代碑帖鑒賞》費聲騫
故宮博物院藏 梁武帝蕭衍譽道「勢巧形密,勝於自運」。即筆法質朴渾厚,雍容自然。 相傳王導東渡時將此表縫入衣帶攜走,後來傳給逸少,又傳給王修,王修便帶著它入土為安,從此不見天日。
❷ 《宣示表》的原文
《宣示表》的原文:
尚書宣示孫權所求,詔令所報,所以博示。逮於卿佐,必冀良方出於阿是。芻蕘之言可擇廊廟,況繇始以疏賤,得為前恩。橫所盱睨,公私見異,愛同骨肉,殊遇厚寵,以至今日。再世榮名,同國休戚,敢不自量。竊致愚慮,仍日達晨,坐以待旦,退思鄙淺。聖意所棄,則又割意,不敢獻聞。深念天下,今為已平,權之委質,外震神武。度其拳拳,無有二計。高尚自疏,況未見信。今推款誠,欲求見信,實懷不自信之心,亦宜待之以信,而當護其未自信也。其所求者,不可不許,許之而反,不必可與,求之而不許,勢必自絕,許而不與,其曲在己。里語曰:何以罰?與之奪;何以怒?許不與。思省所示報權疏,曲折得宜,宜神聖之慮。非今臣下所能有增益,昔與文若奉事先帝,事有數者,有似於此。粗表二事,以為今者事勢,尚當有所依違,願君思省。若以在所慮可,不須復貌。節度唯君,恐不可采,故不自拜表。
❸ 宣示表多少字
二百九十五個字
現流傳下來的鍾繇的《宣示表》是王羲之的臨摹本。全帖十八行,二百九十五個字,字
❹ 怎樣欣賞楷書《宣示表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盂附)等。
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幹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幹也。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左圖)、《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朴方嚴,長於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
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範本。茲分別簡介如後:
歐陽詢的正楷,源出古隸,以二王體為基礎,參以六朝北派書風,結體特異,獨創一格,權威尤熾,其勢力深入社會,幾為學書的標准本。究其楷書特點,用筆剛勁峻拔,筆畫方潤整齊,結體開朗爽健。他的楷書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楷書,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禪師的遺軌,為王派的嫡系。雖源出魏晉,但其外柔內剛,沉厚安詳之韻,卻一掃魏晉書風之怯懦。其楷書代表作,當以《夫子廟堂碑》為最。
褚遂良的楷書,以疏瘦勁練見稱,雖祖右軍,而能得其媚趣。其字體結構看似非常奔放,卻能巧妙的調和著靜謐的風格,開創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書代表作,當以《雁塔聖教序》為最。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於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傑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於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鑽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准。
一般說來,寫小字與寫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則上是:寫大字要緊密無間,而寫小字必要使其寬綽有餘。也就是說:寫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寫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謂「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蘇東坡論書有「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有餘」的精語。以上這些話怎麼講呢?因為我們通常寫大字時,以為地位(面積)寬闊,可以任意揮灑,結果字體變成了鬆散空闊。寫小字則正好相反,因為地空間太小,擔心寫不下就越難免要盡力局縮,往往局縮過當,反而變成蜷促。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現象,極易觸犯的毛病。所以蘇公「大小難能」這句話,正是針對這種神情而發,更是經驗老到之談。
寫小字的重心與筆畫的配合,則與大字無大差異。至於運筆,則略有不同。小字運筆要圓潤、娟秀、挺拔、整齊;大字要雄壯、厚重。大字下筆時用逆鋒(藏鋒),收筆時用回鋒; 小字下筆時則不必用逆鋒,宜用尖鋒,收筆時宜用頓筆或提筆。譬如寫一橫,起筆處或尖而收筆處則圓; 寫一豎,起筆或略頓,收筆則尖;撇筆則起筆或肥而收筆瘦:捺筆則起筆或瘦而收筆肥,同時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筆畫生動而有情致;點欲尖而圓,挑欲尖而銳,彎欲內方而外圓,鉤半曲半直。運筆靈活多變,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筆筆不同,而又協調一致,一行字寫出來,錯落有致,卻又一直在一條線上,如是則行氣自然貫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項鏈,神采飛揚。
小字為古代日用必需的書法,以前科舉應試時,閱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後再看文章。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響。朝考狀元、翰林,尤注重書法。是故凡狀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讀書,也都善寫小字。如今硬筆盛行,用毛筆寫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筆臨寫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顯進效,因此想寫好硬筆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練習。定能打下堅實基礎,裨益終身,受用不盡。
小楷字帖甚多,傳世的墨拓中,要以晉唐小楷的聲名最為顯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時鍾繇的《宣示帖》《薦
❺ 臨鍾繇《宣示表》有感
經老師推薦臨習鍾繇的《宣示表》有一些時間了,雖然沒能按老師要求堅持天天臨習,但還是有很大的收獲和感悟。學書法者學習小楷,大部分都是從《宣示表》開始,老師說這個字比較正。我自己也是蠻喜歡這個字體的,它筆意古樸沉雅,筆法含蓄自然。書寫過程能讓人心思純凈,去除憂煩。
《宣示表》是鍾繇小楷的代表作。無款,十八行。現藏於故宮博物館。最早見於宋代的《淳化閣帖》,後多有翻刻,以宋拓本最佳。《宣示表》無論從筆法還是結體上都表現出從魏晉走向成熟的唐楷風貌,點畫遒勁朴茂,剛柔相濟;結體略扁,寬博高古;章法自然錯落,頹然天放。通篇渾厚醇古、雍榮端莊,有「神秒」之稱。梁武帝蕭衍認為其:「勢巧形密,勝在自運。」清張廷濟在《清儀閣題跋》中稱其「清瘦如玉,姿趣橫生。」
鍾繇小楷直接影響了二王風格的形成,並進而對元明清書家的小楷風格都有影響,如趙孟頫、文徵明、王寵等。
可能和自己的性格有關,不喜歡那種筆鋒犀利的字體,很喜歡這個字的醇厚含蓄。彷彿所有的機鋒與情感都積淀到古雅的線條中,一點一畫中,心靜如水,幽然沉寂。
❻ 鍾繇小楷經典作品
鍾繇小楷經典作品是《尚書宣示表》,簡稱《宣示表》。
《宣示表》字幅不大,是一份內容莊重的文書,但整體書寫情調高雅端麗。行氣連貫流暢,行距較為寬綽疏朗,字距則稍密而不計大小,筆鋒所至,參差錯落這種悠然自得旋律,使人產生自然而舒坦的視覺效果。用筆玉潤珠圓,干凈利落,雖然多有側鋒落筆,但筆勢內斂含蓄,而且總是回鋒收筆,因而線條溫潤純凈。
我們在涉足唐楷、審視魏碑的基礎上,溯源被稱為「正書之祖」的鍾繇小楷,可以幫助我們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楷書,提高我們賞析楷書的能力。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經典小楷書法,備受歷代名家推崇,深受王羲之喜愛的鍾繇代表作品——《宣示表》。
❼ 重賞翻譯《宣示表》
當我們回到建康烏衣巷的司空府第時,王導興沖沖地來到黃葉遍地的庭院中迎接我們。看到司空那滿懷希望的模樣,在下我覺得實在是無顏以對。
王導雙眼發光,激動地對郭璞說:「景純啊,我知道你一向都不會辜負我的期望。既然你平安歸來了,想必已經完成了你的諾言。」
我嘆了口氣,剛想要替可憐的郭璞解釋兩句。但在這時,身旁卻傳來了令我意料不到的答復。
郭璞淡淡地笑著,從袍袖中取出一幅卷軸,雙手向王導呈上,說:「郭璞僥幸不辱使命,鍾太尉《宣示表》在此,完璧歸趙。」
怎麼回事!我不由瞪大了眼睛怔怔看著他。《宣示表》不是在長江上被許遜搶奪走了嗎?為何此刻又出現了郭璞手中?
王導大喜過望,連忙從郭璞手中接過卷軸展開察看。正如郭璞剛才所說,這的的確確就是鍾繇《宣示表》的真跡。就連曾經用這幅字帖練字多年的王導,也沒有看出任何破綻。
真是令人如墜五里霧中。
王導對郭璞連連感謝,就連對在這次事件里始終沒有出過力的我也說了好幾聲多謝。等到王導好像抱著心肝寶貝般懷抱失而復得的字帖離去之後,我連忙追問郭璞:「景純,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已經搞糊塗了。許遜拿走《宣示表》的時候,他不是仔細確認過了嗎?難道你用幻術又一次騙過了他?」
郭璞微笑著說:「那的確是一幅真的字帖,不過卻不是鍾太尉的真跡。而是一幅臨摹得惟妙惟肖、足以以假亂真的佳作。」
我感到奇怪:「給許遜的那幅字帖只是贗品?就算是臨摹也好,究竟是誰能寫出這么漂亮的字?」
郭璞像是責怪般似笑非笑地對我說:「令升已經忘記了嗎?我們從秦淮碼頭上船的時候,逸少曾經趕來交給我兩枚卷軸。」
我回憶起了當時的情景。那時候王羲之的確匆匆帶了兩枚卷軸交給郭璞。郭璞曾告訴我那是有重要用處的物品。結果其中的一幅長江圖就在郭璞和許遜的秘術比賽中發揮了作用。至於剩下的一枚卷軸……
我感到異常震驚,脫口而出:「你交給許遜的,莫非是逸少臨摹的《宣示表》贗品!」
郭璞笑了笑,說:「正是如此。好了,我們可以一同去了吧。」
我遲疑了片刻,問:「去哪裡?」
郭璞淡淡地說:「自然是去向逸少道謝。」
「哦……」我點點頭,「那我們走吧。」
就這樣,郭璞和我踏過黃葉散落飄飛的庭院步道,悠閑地朝那位少年才俊住的地方走去
❽ 曹丕後來如何看待宣示表
《宣示表》產生於三國時一次著名的戰役——夷陵之戰之始。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孫權求和不成後,決定一面向曹魏求和、上表稱臣,避免兩線作戰,一面派陸遜率軍應戰。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削,此後,蜀漢成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國。
《宣示表》便是孫權所上表章由曹丕向大臣們「宣示」征詢意見時,鍾繇所表達的意見。當時朝中有兩種意見,以劉曄為代表的意見是:「拒和」,他對魏文帝曹丕說:孫權「因難求臣,必難信也。彼必外迫內困,然後發此使耳,可因其窮,襲而取之。」(《三國志·卷十四》)。鍾繇在此表中所表達的意見是「其所求者,不可不許」。曹丕最終答應了孫權的歸附,封其為吳王,加九錫。當然,孫權的請求歸附是權宜之計,後來仍然不買曹魏的帳~
❾ 《宣示表》這部作品的流傳過程是怎樣的
《宣示表》是鍾繇楷書的代表作。相傳晉王導得到《宣示表》後,將《宣示表》縫藏衣帶之中帶到江南,並將其送給侄子王羲之,羲之又傳給王。後來這本書作為陪葬品與王一起被埋入棺內。現在的《宣示表》是王羲之臨摹的,起初被刻入《淳化閣帖》,後來又被刻入《大觀帖》、《東書堂帖》、《停雲館帖》等。
❿ 《宣示表》是哪一個書法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字採用了什麼書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