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韓信巧布背水陣故事在歷史上是一個什麼著名戰例
井陘之戰
公元前204年爆發的井陘之戰,是楚漢戰爭中漢大將韓信指揮的,在井陘口(今河北井陘東)一帶對趙軍的一次出奇制勝的進攻作戰。在這次戰役中,韓信以不到3萬的劣勢兵力,背水列陣,奇襲趙營,一舉殲滅號稱20萬的趙軍,陣斬趙軍主將陳余,活捉趙王歇,滅亡了項羽分封的趙國,為漢高祖最終戰勝項羽、統一全國創造了有利的戰略態勢。
公元前205年,項羽在彭城大破劉邦,這使得許多諸侯紛紛背漢歸楚,劉邦的處境十分困難。為了擺脫這一不利局面,劉邦採納了張良等人的建議,制定了正面堅守、側翼發展、敵後襲擾的戰略方針。其中命令大將韓信率軍開辟北方戰場,逐次殲滅黃河以北的割據勢力,向楚軍側背發展,就是這一戰略計劃的重要環節之一。
公元前205年,韓信首先率軍擊滅了魏王豹,平定魏地。
當時,黃河北岸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趙(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個割據勢力。它們都投靠項羽,成為楚的羽翼。漢要滅楚,就必須先翦除這些諸侯國,使項羽陷於孤立。韓信針對這些割據勢力只圖據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點,便向劉邦提出進一步開辟北方戰場,逐次消滅代、趙、燕,東擊田齊,南絕楚軍糧道,對楚軍實施翼側迂迴,最後同劉邦會師滎陽的作戰計劃。它得到了劉邦的贊許和批准。
公元前205年閏九月,韓信率軍平定代地,活捉代國的相國夏說。戰斗剛剛結束,劉邦就把韓信的精兵調往滎陽一帶去正面抗擊項羽的進攻。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統率3萬名新近招募的部隊,越過太行山,向東挺進,對趙國發起攻擊。趙王歇、趙軍主帥陳余聞訊後,即以號稱20萬的大軍集結於井陘口防守。
井陘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現在河北獲鹿西10里的土木關。在它以西,有一條長約幾十公里的狹窄驛道,易守難攻,不利於大部隊的行動。當時趙軍先期扼守住井陘口,居高臨下,以逸待勞,且兵力雄厚,處於優勢和主動地位。反觀韓信,麾下只有數萬之眾,且系新募之卒,千里行軍,士氣雖高漲,但身體卻疲乏,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
當時趙軍主帥陳余手下有一位名叫李左車的謀士,很有戰略頭腦。他向陳余認真地分析了敵情和地形:韓信越過黃河,實施外線作戰,前段時間俘虜了魏王豹、夏說,並乘勝進攻趙國,士氣旺盛,「其鋒不可擋」,所以趙軍必須暫時避開漢軍的鋒芒。但是漢軍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弱點。這主要表現為,漢軍的軍糧必須從千里以外運送,補給困難。井陘口道路狹窄,車馬不能並行,因此漢軍糧秣輸送一定滯後不濟。鑒於這一分析,李左車進而向陳余建議:由他帶領奇兵3萬人馬從小道出擊,去奪取漢軍的輜重,切斷韓信的糧道;
而由陳余本人統率趙軍主力深溝高壘,堅壁不戰,與韓信軍周旋相持。李左車認為只要運用這一戰法,就能使得韓信求戰不得,後退無路,不出10天,就可以徹底消滅漢軍;否則,趙軍是一定會被漢軍打敗的。 然而,剛愎自用且又迂腐疏闊的陳余卻拘泥於「義兵不用詐謀奇計」的教條,且認為韓信兵少且疲,不應避而不擊,斷然拒絕採納李左車的正確作戰方案。
韓信探知李左車的計策沒有被採納,趙軍主帥陳余有輕敵情緒和希圖速決的情況後,非常高興,當即制定了出奇制勝、一舉破趙的良策。他指揮部隊開進到距井陘口30里的地方紮下營寨。到了半夜時分,迅速實施作戰部署:一面挑選2000名輕騎,讓他們每人手持一面漢軍的紅色戰旗,由偏僻小路迂迴到趙軍大營側翼的抱犢寨山(今河北井陘縣北)潛伏下來,准備乘隙襲占趙軍大營,斷敵歸路;一面又派出1萬人為前鋒,乘著夜深人靜、趙軍未察之際,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今河北井陘縣境內)東岸背靠河水布列陣勢,以迷惑調動趙軍,增長其輕敵情緒。部署甫定,東方天際晨曦微露,決戰的一天悄然來臨了。
趙軍對潛伏的漢軍毫無覺察,望見漢軍背水列陣,無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竊竊哂笑,認為韓信置兵於「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識,因而對漢軍更加輕視。今天看來,當時趙軍的哂笑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兵法上明確規定,布陣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澤」,韓信反其道而用之,豈不是可笑之至?
天亮之後,韓信親自率領漢軍,打著大將的旗幟,攜帶大將的儀仗鼓號,向井陘口東邊的趙軍進逼過去。趙軍見狀,果然躊躇滿志,離營迎戰。兩軍戈矛相交,廝殺了一陣子後,韓信就佯裝戰敗,讓部下胡亂扔掉旗鼓儀仗,向綿蔓水方向後撤,與事先在那裡背水列陣的部隊迅速會合,趙王歇和陳余誤以為漢軍真的打了敗仗,豈肯輕易放過機會,於是就揮軍追擊,傾全力猛攻背水陣,企圖一舉全殲漢軍。
漢軍士兵看到前有強敵,後有水阻,無路可退,所以人人死戰,個個拚命,趙軍的兇猛攻勢就這樣被抑制住了。這時,埋伏在趙軍營壘翼側的漢軍二千輕騎則乘著趙軍大營空虛無備,突然出擊,襲占趙營。他們迅速拔下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戰旗,一時間紅旗林立,迎風招展,好不威風。
趙軍久攻背水陣不下,陳余不得已只好下令收兵。這時趙軍才猛然發現自己大營上插滿了漢軍紅色戰旗,老巢已經易手。這樣一來,趙軍上下頓時驚恐大亂,紛紛逃散。占據趙軍大營的漢軍輕騎見趙軍潰亂,當即乘機出擊,從側後切斷了趙軍的歸路;而韓信則指揮漢軍主力全線發起反擊。趙軍倉皇向泜水(今河北獲鹿南2.5公里,現在已被湮塞)方向敗退,被漢軍追上,結果全部就殲,陳余被殺,趙王歇和李左車束手就擒。井陘之戰以韓信大獲全勝,一舉滅趙而降下帷幕。
井陘之戰的結局,對楚漢戰爭的整個進程具有重大的意義。漢軍的勝利,使得其在戰略全局上漸獲優勢,即消滅了北方戰場上最強勁的敵手,為下一步「不戰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平定燕地創造了聲勢和前提,並為東進擊齊鋪平了道路,從而造就了孤立項羽的有利態勢。這雖然是一次戰役規模的戰爭,但卻有著戰略性質的地位。
在井陘之戰中,雙方在作戰指揮上的得失高下是顯而易見的。韓信取得作戰勝利,關鍵在於他能夠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計劃地製造和利用趙軍的錯誤,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則不懼,無所往則固,深入則拘,不得已則斗」這一心理狀態,奇正並用,背水列陣,靈活用兵,出奇制勝,速戰速決,從而一舉全殲趙軍,譜寫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精彩篇章。趙軍的失敗,則在於主帥陳余迂腐而又傲慢,並拒絕採納謀士李左車正確的作戰方案,昧於了解漢軍的作戰意圖。終於使趙軍喪失了優勢和主動地位,在處處被動中遭到全殲。
井陘之戰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啟示。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兵法的運用,貴在靈活創新,切忌死板教條。這正如宋代岳飛所說的那樣:「先陣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在這方面,那位曾經在2100多年前「戰必勝,攻必克」,的風雲人物韓信堪稱表率。
Ⅱ 韓信在垓下用50萬人打敗了項羽的十萬人算厲害嗎
項羽和韓信作為楚漢戰爭中公認的戰神,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兩位都是不可多得的軍事人才。就軍事才能而言,我認為項羽更勝韓信一籌。
韓信運用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法,後世多有效法,幾乎都把自己逼到了絕處難逃生,「背水一戰」的結果,多以失敗而告終,可見這一戰術存在許多弊端。
Ⅲ "趙薇軍旗"事件是什麼意思啊
2001年,趙薇為《時裝》雜志拍攝了一組照片,有張照片的服裝圖案酷似日本軍旗,所以引起了很大爭議,很多人認為趙薇不愛國。在網路上也引起了網友的強烈譴責,於是在輿論的壓力下,趙薇為此事發表了公開聲明,並在媒體上公開道歉。 其實我看趙薇只是作為一個模特的形式出現,拍攝照片。如果說責任的話,雜志社的責任最大,因為拍照時雜志社策劃的,服裝也是雜志社選的,照片也是雜志社登上去的。 事實上,那個照片也不能說明什麼。在衣服中間的太陽圖案四周,寫有「和平」「健康」等詞語,如果你不認為這個衣服與日本有關,這件衣服根本就沒什麼爭議;如果你認為這個衣服與日本有關,那麼在宣揚戰爭的日本軍隊的日本軍旗圖案加上「和平」「健康」等字眼,你認為這個事宣揚日本軍旗精神還是諷刺?舉個例子,如果我畫一幅希特勒的圖,在旁邊寫了「我愛和平」字樣,那你認為我是支持他還是諷刺他? 所以綜上所述,不要把什麼東西和政治扯上關系。 我看整個事件就是一個當代文字獄,並且趙薇是最大受害者。 更詳細的說法請看: 當代文字獄——再談趙薇「軍旗裝」事件
Ⅳ 日語字趙軍旗怎麼寫
ちょうぐんき
趙軍旗
Ⅳ 同是背水一戰,韓信奪取趙國,馬謖失街亭被殺,卻是為何
神話的締造者,韓信背水一戰
韓信在睡夢中享受,突然被士兵叫醒,說漢王來了,急忙去接駕,結果被數落了一通,劉邦說如此懈怠,如果來的不是我,是項羽怎麼辦?於是乎奪了韓信的兵權,並令他去討伐趙國。
這擺明是為難,兵都帶走了,打個毛線仗,雖然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戰神就是戰神,他給士族放了三天假,誰回家帶來的人越多,就升任官職越大,在利益驅動下,湊足了三萬人,浩浩盪盪的去伐趙。
當時趙國正直陳賒跟趙王歇,陳賒未採取李克的半路截擊,韓信不費吹灰之力,就兵臨城下,面對趙國的20萬大軍,再看看自己的三萬未經訓練的部隊,他會心一笑,計上心來。
韓信率軍在離井陘口三十里處駐扎,又選輕騎二千人,手持紅旗,隱蔽山後觀察趙軍。吩咐他們如果趙軍出營,就乘虛入其營壘,拔掉趙軍旗,換上漢旗。布置完之後,韓信便率萬人先行,背靠大河布下軍陣。
第二天天一亮,韓信就命令進攻井陘口。趙軍出營迎戰,雙方激戰許久,韓信軍假裝敗退,棄旗丟鼓,退入營壘之中。趙將陳余見到這個情景,遂以全軍進攻韓信軍。韓信軍背後是河,無路可退,全都拚死戰斗,勇猛拼殺。就在這個時候,事先埋伏在山後的漢軍乘虛進入了趙軍營壘,拔掉趙旗,將2000面漢軍紅旗插上。趙軍見不能戰勝漢軍,便想退回營寨,卻見營寨已被漢軍佔領,全都驚慌不知所措。漢軍前後夾擊,趙軍大敗。
事後,有人問韓信:按照兵法,應該背山面水布陣,您反其道而行之,卻取得了勝利,這是為甚麼?韓信說:置之死地而後生,這也是兵法的一個原則。我所率的兵,大多沒經過嚴格的訓練,只有將他們放在死地,他們才能人自為戰,拚死爭殺,如果把他們放在生地,他們都會逃走,怎能打勝仗呢?
一番話,說出了關鍵,也說明了韓信對兵書出神入化的運用。不愧是一代戰神。但模仿的馬謖,還是沒有學到精髓。
模仿韓信的馬謖 還是沒有學到精髓
馬謖奉命守街亭後,不聽副將王平的建議,命令蜀漢軍隊在街亭的山上安營紮寨:理由是蜀漢軍隊可以起到居高臨下的作用。而不是占據山下的城鎮固守。
魏國人還為奪下街亭要塞感到十分頭疼,因為這一戰略要地,奪取後諸葛亮就不得不撤兵,但街亭易守難攻,奪之談何容易。而當得知馬謖將蜀漢軍隊駐扎在山上後,曹魏軍隊歡呼雷動,魏軍隊來到山下,利用兵力優勢,先將蜀漢軍隊圍困於山上,而後控制住山下水源,迫使蜀漢軍隊處於斷水狀態,很快,蜀漢軍隊因為曹魏軍隊來勢洶洶,而出現軍心動搖狀態,而斷水的緣故導致蜀漢軍隊喪失了和曹魏軍隊長期拖延的可能性。因此很快蜀漢軍隊陷入潰敗狀態,街亭丟失。
馬謖也因為丟失街亭,被諸葛亮揮淚斬死。
二者為何方法相同 ,結果卻如此之大
我想重要的還是韓信把握讓人心,馬謖卻沒有學到精髓!
韓信的背水一戰,剛開始是原離水源的,士兵是在打仗後,被趙軍逼到水源處的,因此他們心中的怒火,全部都湧向了趙軍,而且面前的是殺死趙軍才有出路,所以才會以一當百,強勢逆襲。
而且韓信之前還犒賞將士,讓他們酒足飯飽,動員以後,許之厚祿,曉之利害,才去背水一戰,而且後邊的2000人,也算奇兵,打擊了趙軍的心裡。
馬謖只是學到了皮毛,他主動上山,魏軍切斷水源後,大家都不好過,心裡肯定有怨氣,這時就想:誰帶我們上山的呢?最終怨氣都集結在了,他的身上,士兵不埋怨魏兵 ,來埋怨他,假以時日,加上物資水源短缺,戰鬥力肯定大不如前。士兵也不可能全力而戰。
而街亭地勢險要,倘若馬謖安營紮寨布局妥當,完全可以利用街亭的地勢優勢,和曹魏援軍做多日周旋,完成戰略任務。
兵法講究的是因地制宜,馬謖卻短見照搬韓信的經驗,最終身死,實在可嘆可悲!
其實筆者覺得其實韓信也學了一個人,那就是項羽的破釜沉舟,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兵者詭道也,多算多勝,少算不勝。馬謖還是沒有算明白……
Ⅵ 趙軍旗是哪個明星
趙薇。
趙薇2001年夏天在美國曼哈頓為《時裝》雜志拍攝春夏服裝的宣傳照片,其中一張照片(刊載於《時裝》雜志2001年第9期)被指責服裝圖案酷似日本軍旗,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爭議。
2001年12月28日晚,趙薇應邀參加湖南經濟電視台舉辦的6周年台慶《情深深雨蒙蒙新年演唱會》。演出開始時一切正常,沒有想到的是,趙薇演唱到最後一首歌時,一男子突然沖上舞台假意獻上擁抱,迅速將其按倒,趙薇見事不妙想溜,男子繼續按住並潑糞。
由於這次事件是由於軍旗引發,因此網民稱是趙薇軍旗裝事件,趙薇被叫趙軍旗。
擴展閱讀
趙薇(Vicki),1976年3月12日生於安徽蕪湖,中國大陸影視女演員、歌手、導演,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碩士。
1998年憑借電視劇《還珠格格》成名,其後主演《情深深雨蒙蒙》、《京華煙雲》等。2001年開始進軍大銀幕,相繼主演《畫皮》系列、《花木蘭》、《love》、《情人結》等電影;2009年當選為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副會長。
1999年發行首張專輯,榮獲2005年MTV亞洲大獎中國大陸地區最受歡迎歌手和2008年音樂風雲榜年度最佳女歌手等獎項。2013年首次執導的電影《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成功斬獲金雞獎導演處女作獎和中美電影節最佳導演獎。2014年獲得第33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隨後獲第32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導演獎。2015年4月19日,獲得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5月31日,獲封第16屆華鼎獎影後。2016年5月,憑借電影《親愛的》獲得第3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提名。2017年9月,擔任第30屆東京電影節評委。
2018年4月16日,中國證監會決定對趙薇採取5年證券市場禁入措施;8月,趙薇退出龍薇傳媒,不再擔任法人及高管職務。2018年7月,擔任第12屆FIRST影展大使。
Ⅶ 求「背水一戰」的典故!
背水一戰公元前204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領漢軍去攻打趙國。趙王歇和趙國統帥陳余,率領20萬兵馬,集結在井徑口(即現在河北省井陘山上的井陘關),准備迎戰。 趙國謀士李左車向陳余獻計說: 「韓信這次領兵前來,一路上打了許多勝仗。他乘勝而來,其勢不可擋。但是他們經過長途跋涉,必定糧草不足,士兵不飽,戰馬也缺乏草料。我們井陘地方的山路很窄,車馬很難通過。因此,我倒有個主意,可派三萬兵從小路截斷他的糧車。你再把溝挖得深些,牆壘得高高的,固守營寨,不與他們交戰。這樣一來,他們前不得戰,後不得退,用不了十天,我們就可捉住韓信。」 李左雖然說得條條在理,可陳余是個書獃子,不聽從他的意見,反而說: 「我讀過不少兵法。兵法上說,兵力比敵人大十倍,就可以包圍敵人;兵力比敵人大一倍,就可以和敵人對陣。現在漢軍號稱幾萬人,其實不過幾千人,況且遠道而來,疲憊不堪。我們的兵力超過漢軍許多倍,難道還不能把他們消滅掉嗎?如果今天避而不戰,別人會譏笑我膽小。」 就這樣,陳余沒有採納李左車的正確意見。 韓信探知陳余不用李左車的計策,十分高興。於是他就把兵馬駐扎在離井陘口30里的地方。待到後半夜,韓信又派出2000名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紅旗,從小路迂迴到趙營的側後方,埋伏起來,准備襲擊趙營。然後,韓信再派10000人馬作先頭部隊,沿著河岸擺開陣勢。 陳余探知韓信兵馬沿河布陣,哈哈大笑說: 「韓信空有虛名!背水作戰,不留後路,這是自己找死!」 天亮了。韓信帶領後隊兵馬,打出帥旗,大張旗鼓地向井陘口殺來,趙軍立即迎戰。交戰後,漢軍假裝敗退,拋掉旗鼓,向河岸陣地退去。陳余不知是計,指揮趙軍拚命追擊。 這時,韓信埋伏的2000輕騎兵,見趙軍傾出擊,立即殺入趙營,拔掉了趙軍旗子,換上了漢軍的旗子。 趙軍追得漢軍退到了背靠漢水的陣地上。漢軍後退無路,於是他們返轉過身,一個個背水拚命死戰。趙軍久戰不能獲勝,士氣開始低落。後來,當他們忽然又發現背後自已的營壘上都插上了漢軍的紅旗,軍心頓時大亂,紛紛四外潰逃。 於是,漢軍乘機前後夾攻,大破趙軍。他們殺了陳余,活捉了趙王歇。 勝利之後,有軍士問韓信: 「兵書上說,布列陣地要右後靠山,左前臨水。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為陣,意然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呢?」 韓信說:「這也出自兵法。兵法上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死地而後存」。這是因為,置之死地,兵士們為保存自己生命便會拚死作戰;如果留下生路,一和敵人交手,稍有不利,有的就可能逃跑。」這場戰役後,人們都稱贊韓信很有謀略。
Ⅷ 垓下之戰時,韓信的巔峰之作,當真是背水一戰嗎
韓信被設計成蕭何,呂後在鍾室被殺,劉邦深信自己對漢朝的貢獻。 後來,從劉邦對待異姓王的做法來看,韓信就算不死在呂後手裡,下場也不一定好。
只是,韓信沒能預見到那個。 他把所有的能量都放在戰場上,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他一生學到的軍事理論。 韓信被設計成蕭何,呂後在鍾室被殺。
但是劉邦確信他對漢朝的貢獻。 後來,從劉邦對待異姓王的做法來看,韓信就算不死在呂後手裡,下場也不一定好。
否則,劉邦也不會在很多戰斗中依靠他。 韓信之所以這樣安排,當然有他的想法,讓我們來看看當時的現狀吧。
韓信先將兵馬向前移動,在距離井陘口約30里的地方。 這其實也是來自韓信的信號,他正在准備攻擊。 此後,韓信私底下讓了2000名輕騎兵。
半夜沿著小路到趙軍的側後方埋伏,這些士兵一個個拿著韓軍的紅旗。 當時,韓信解釋說,看到趙軍出動,立即襲擊趙營,把所有趙軍旗都變成了韓軍紅旗。
Ⅸ 楚漢戰爭井陘之戰的具體經過如何楚漢戰爭垓下之戰的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
楚漢戰爭井陘之戰的具體經過如何?楚漢戰爭垓下之戰的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
此役中漢軍統領韓信表現出了「連上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的非凡謀略和用兵之道智略,其戰況稱得上軍事史里的奇景,井陘對決乃是他戰役中代表作品。趙軍對埋伏的漢軍沒什麼察覺,望到漢軍背水列陣,無處能夠撤兵,都忍不住竊竊哂笑,覺得韓信置兵於「置之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之道的基本常識,因而對漢軍更為忽視。今日來看,那時候趙軍的哂笑不是沒有理由的。由於兵書上明文規定,陣型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澤」,韓信反其道而用之,難道不是好笑之者?
在井陘之戰中,韓信獲得戰斗獲勝,重點在於他能夠充分運用能動性,有計劃地製造和運用趙軍的錯誤,巧妙地把握將兵「士兵甚陷則不畏,沒有往則固,深層次則拘,迫不得已則斗」(《孫子兵法·九地篇》)這一心態,奇正並且用,背水列陣,靈便用兵之道,出其不意,快刀斬亂麻,進而一舉殲滅趙軍,鑄就了中國古時候戰史上精彩紛呈章節。趙軍的失敗,則取決於主教練陳余愚昧無知又很高傲,並回絕採納謀臣李左車正確戰略戰術,昧於掌握漢軍的做戰用意。總算使趙軍失去了優勢和積極影響力,在隨處處於被動中遭受殲滅。
戰爭背景
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四年)八月,梁地的彭越對楚兵進行搔擾斷其糧道,項羽帶領部隊阻擊了彭越後回到。此刻鍾離昧正被漢軍圍住,漢軍因為害怕項羽已經開始逃散。這時候齊王韓信逐漸帶領部隊對楚軍發起攻擊,項羽逐漸感到恐懼。因此,彼此作出了在歷史上著名的「鴻溝議和」,以戰國時魏國所修建的大運河:鴻溝分界,區劃天底下。九月,西楚霸王項羽率十萬楚軍繞南路、向固陵方向的迂迴線路向楚地撤兵。劉邦也欲西返。
可是,就在劉邦准備率軍西返之際,張良、陳平卻提議撕爛鴻溝議和,趁楚軍疲師東返之機自其背後啟動襲擊。張、陳二人覺得:「漢有天底下太半,而諸侯國皆附之。楚兵罷食盡,此天亡楚之際也」,提議「比不上以其機而遂取之」。
劉邦因此採納二人提議,遂背約,向楚軍忽然進行發展戰略追捕戰斗。精兵追至夏南時,劉邦約集韓信、彭越南進,一同包抄楚軍。因為韓信及彭越未如期發兵英雄合擊楚軍,結論劉邦在固陵被項羽擊敗。劉邦急忙率軍退入陳下,並搭起碉堡恪守出不來,而楚軍又一次包抄了劉邦。恪守堡壘的劉邦向張良了解:「諸侯國不從約,為之奈何?」張良回答:「楚兵且破,信、越沒有分地,其不會固宜。君主能和共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可以,事未可知也。君主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往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司其職,則楚易敗也。」
戰事原因
劉邦採納張良的建議,將陳以東直至大海的大面積國土封給齊王韓信;睢陽往北至谷城封給彭越。就是這樣,劉邦以封為土地資源為酬勞,總算挪動了韓、彭二人,使我們悉數揮軍南進,與此同時指令劉賈率軍協同英布自淮地北進,五路大軍一同啟動對項羽的最後包抄。垓下之戰隨著逐漸。
戰事結論
公元前202年,項羽撤到垓下之戰(今安徽靈璧縣),突出重圍烏江(今安徽當塗縣烏江鎮)。最終霸王別姬,自盡於烏江旁。公元前202年(漢漢高祖五年)二月辛亥日,劉邦即位於汜水南岸,創建西漢政黨。(漢初承秦制,以十月為新歲。也即漢高祖五年的第1個月為十月,下面為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二月為當年的第5月。)
戰事點評
垓下之戰,漢軍適度進行發展戰略追捕,積極主動調遣援軍,一天不上的時間也便殲滅十萬楚軍,造就了中國古時候規模性追擊戰的成功戰役。垓下之戰,是楚漢相鬥中決定性的戰爭,它既是楚漢相鬥的終結點,也是漢王朝興盛富強的起點,也是中國在歷史上具備里程碑意義的大轉折,它結束秦末大戰的態勢,統一了中國,奠定漢王朝四百年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