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倉廩實而知禮節 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什麼意思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一個俗語,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
背景: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中描述春秋時期,管仲擔任齊相主持政務後,與百姓同好惡,流通貨物,積累資財,使得齊國很快走上國富兵強的道路。管仲所說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也成為齊國自強求富的指導思想。
(1)倉廩實而知禮節擴展閱讀
一、出處: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史記·管晏列傳》:「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釋義為: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製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
二、作者簡介:
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謚曰「敬仲」,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三、理論旁證: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糧倉充實、衣食飽暖,榮辱的觀念才有條件深入人心,老百姓也才能自發、自覺、普遍的注重禮節、崇尚禮儀。
㈡ 倉稟實而知禮節,是什麼意思
1.拼音
(倉廩實而知禮節)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下文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又作: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含義
字面意思是:只要倉庫里有充足的東西,人就能知道禮貌,豐衣足食人就知道榮譽和恥辱。
2.從物質經濟和思想文化相互關系角度的理解
一、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強調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水平。從這種意義上說,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而這句話顯然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了,從這方面來說這句話是不完善的。
三、文化發展對經濟發展同樣具有一定反作用,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而這句話顯然忽略了這一點。
四、物質基礎不是決定人思想素質的唯一因素,人的生活成長環境以及受教育狀況等也會影響人的素質及世界觀的形成,因此,倉稟實則未必知禮節,衣食足未必知榮辱。
3.出處
一說:
管仲
此句出自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國之策《管子·牧民》:「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的引文中改動了一個字,「則」改成了「而」,就有了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二說:
另有說此訓出自孟子,未考。
㈢ 倉廩實而知禮節是什麼意思 倉廩實而知禮節指什麼
1、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此句最早在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國之策《管子·牧民》有:「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仲為了闡述的是一種富民的思想,只有國富民強,統治才能穩固延續。
2、後來在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改動一字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3、此句的意思為:儲存穀物的屋舍、糧倉殷實,人們就會懂得禮儀、禮貌;能吃飽飯,能有衣服穿,不愁飢餓寒冷,人們就有榮辱觀,知道榮譽和恥辱。引申為,人們的物質生活好了,才能提精神生活。
4、從社會學的角度看,社會經濟的發展決定了社會文明的發展程度。
5、從哲學的角度看,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先進的物質,註定不會有發達的思想、社會和精神文化。
㈣ 倉廩實而知禮節嗎
倉廩實而知禮節」這句話為春秋齊桓公的謀臣管仲之語,在《管子.牧民》一書里的原文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後來司馬遷寫《史記》時把「則」字改為「而」字,一直沿用至今。「倉廩實而知禮節」這句話的意思是指糧食充實後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的榮辱,也就是說精神文明是建立在物質文明的基礎之上的,要使人們講究禮節,首先要解決溫飽問題,當人們在生活富裕且擁有豐富的物質保障基礎之後,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這時候就要做好教育引導工作,不能讓"富貴思淫慾"之類的低級趣味精神刺激泛濫成災,應該追求健康高尚的更高層次的精神文明和崇高禮儀道德風尚。
㈤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意思
這句話體現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的,經濟的發展決定文明的進步。暗示了在人們沒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時就要求人們知曉禮儀氣節,榮辱是非是不合實際的空想主義。
(5)倉廩實而知禮節擴展閱讀
1、「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翻譯: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 榮譽和恥辱。
2、「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春秋時期輔佐 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 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3、「 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概念,先實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確的。小康社會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識榮辱」,這是小康社會建設的前提和基礎。
㈥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什麼意思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的意思是:
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才能分辨榮辱。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兩漢作者司馬遷的《管晏列傳》。
㈦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什麼意思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指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 榮譽和恥辱。
㈧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什麼意思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是一個俗語,意思是百姓的糧倉充足,豐衣足食,才能顧及到禮儀,重視榮譽和恥辱,出自《管子·牧民》。
出 處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的引文中改動了一個字:「則」改成了「而」,就有了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一般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史記·管晏列傳》:「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釋義為: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製度,六親就緊緊依附;禮、義、廉、恥的倫理不大加宣揚,國家就會滅亡。頒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頭,要能順乎民心。
《管子》簡介
《管子》是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匯編,內容很博大,大約成書於戰國(前475~前221)時代至秦漢時期,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管子》一書的思想,是中國先秦時期政治家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大法。《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結。即以此為稷下之學的管子學派。
《漢書·藝文志》將其列入子部道家類,《隋書·經籍志》列入法家類。《四庫全書》將其列入子部法家類。清代史學家章學誠說:《管子》,道家之言也。據中國日本學者統計《管子》全書幾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語言片段與哲學思想。內容博大精深,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前475~前221)至秦漢時期,漢初有86篇﹐今本實存76篇﹐其餘10篇僅存目錄。包括儒家、法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其中以黃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餘各家雜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響下的法家思維。
㈨ 倉廩實而知禮節是什麼意思
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意思是:(百姓的)糧倉充足才能知道禮儀。
倉廩實而知禮節
【漢語拼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漢語釋義】(百姓的)糧倉充足才能知道禮儀。
【注釋】倉:谷倉。 廩:米倉。 另一種解釋是:方的叫倉,圓的叫廩。實:充實;禮節:人和人交往的禮儀規矩。
【其他版本】倉廩實則知禮節。(出自《管子—牧民》)
【出處】「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的引文中改動了一個字:「則」改成了「而」,就有了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