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薜仁貴
擴展閱讀
國際高鐵股票行情 2025-09-17 23:42:05
股票方正證券最新價格 2025-09-17 23:25:16

薜仁貴

發布時間: 2022-12-27 01:50:17

⑴ 三箭定天山:唐朝名將薛仁貴簡介,薛仁貴怎麼死的

人物生平

應征入伍

薛仁貴,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人,大業九年(614年)出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曾祖父薛榮,官至北魏新野、武關二郡太守、都督,封澄城縣公。祖父薛衍,北周御伯中大夫。父薛軌,隋朝襄城郡贊治,其父薛軌早喪,因此家道中落。薛仁貴少年時家境貧寒、地位卑微,以種田為業,娶妻柳氏。

薛仁貴准備遷葬先輩的墳墓,柳氏說:「有出眾的才幹,要等到機遇才能發揮。如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招募驍勇的將領,這是難得的時機,您何不爭取立功揚名?富貴之後回家,再遷葬也不算遲。」薛仁貴應允,於是去見將軍張士貴應征。

嶄露頭角

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於洛陽出發出征高句麗。三月,在遼東安地戰場上,唐朝將領劉君邛被敵軍團團圍困,無法脫身,無人能救,在此危難時刻,薛仁貴單槍匹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麗一將領人頭,將頭懸掛於馬上,高句麗軍觀之膽寒,於是撤軍,劉君邛被救。此役過後,薛仁貴名揚軍中。

貞觀十九年(645)四月,唐軍前鋒進抵高句麗,不斷擊敗高句麗守軍,六月,至安市,高句麗莫離支遣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大軍25萬依山駐扎,抗拒唐軍。唐太宗視察地形後,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此戰薛仁貴身著白衣,手持戟槍,腰挎雙弓,單騎沖陣,唐軍大舉跟進,高句麗軍大敗。戰後,唐太宗召見還只是小兵的薛仁貴,賜馬二匹,絹40匹,生口10人為奴,並提拔為游擊將軍、雲泉府果毅。

後唐軍被困在安市城,江夏王李道宗獻策派兵偷襲平壤,以調虎離山之計將安市城高句麗軍引向平壤一線,以攻取安市城。因為唐太宗在軍中,長孫無忌極力勸阻,恐唐太宗安危,不敢偷襲平壤,未成。加之李藪蠓咆蝕剩破城之日,屠殺城內軍民百姓,以至於守城將士更加齊心合力,此後久攻不克,後值冬天大雪,糧草不濟,隧撤退。途中,李世民對薛仁貴說了這樣的一番話:「朕舊的將領都老了,不能承受戰地指揮的繁重工作,每次都想提拔驍勇雄健的將領,沒有比得上你的,我不高興於得到遼東,我高興得到你啊。」並提拔薛仁貴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玄武門。

永徽五年(654年)閏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山洪暴發,大水沖至玄武門,守衛將士盡皆逃散。薛仁貴憤怒道:「哪裡有天子情況緊急,立即就怕死逃跑的?」然後冒死登門框向皇宮大呼,警示內宮,唐高宗因此得以避過災難。不久大水淹沒唐高宗的寢宮,唐高宗感恩道:「幸虧是你啊,才避免被淹沒,我才知道有忠臣啊。」於是賜給薛仁貴一匹御馬。

戰功赫赫

顯慶二年(657年)閏月,右屯衛將軍蘇定方進軍西突厥,征討反叛的阿史那賀魯。薛仁貴上疏說:「臣聽說師出無名,所以戰事不會成功。明示天下敵人是賊寇,那麼才有降伏敵人的可能。現在泥熟依仗一向擁有的才幹,不願屈居賀魯之下,結果被賊寇擊破,妻兒子女都被俘虜。漢兵之中有在賀魯諸部落得到被擊破的泥熟等人的家眷人口,將要把他們充入賤籍,處置方式是妥當的取回並且送還給泥熟等人,仍然一樣賞賜。那麼即同情憐憫了泥熟等人無枉被攻打的事件,又讓百姓明白清楚賀魯等部性如賊寇,知道陛下恩澤廣布。」唐高宗聽取了他的意見,派遣人搜索賀魯部的人送了回去,於是泥熟部的人請求跟隨唐軍效命。

顯慶三年( 658年),唐高宗李治命程名振征討高句麗,以薛仁貴為其副將。薛仁貴於貴端城(位於今遼寧渾河一帶)擊敗高句麗軍,斬首三千餘級。

顯慶四年(659年),薛仁貴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當時,薛仁貴手持弓箭,一馬當先,沖入敵陣,所射者無不應弦倒地。接著,又與高麗軍戰於石城,遇善射敵將,殺唐軍十餘人,無人敢當。薛仁貴見狀大怒,單騎突入,直取敵將。那個敵將懾於薛仁貴勇武,來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貴生擒。十二月,薛仁貴又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將士,戰後他因功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

三箭定天山

龍朔元年( 661年),一向與唐友好的回紇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為敵。

唐高宗詔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領兵赴天山擊九姓鐵勒。臨行,唐高宗特在內殿賜宴,席間唐高宗對薛仁貴說:「古代有善於射箭的人,能穿透七層鎧甲,你射五層看看。」薛仁貴應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聽弓弦響過,箭已穿五甲而過。唐高宗大吃一驚,當即命人取堅甲賞賜薛仁貴。

鄭仁泰、薛仁貴率軍赴天山後,九姓鐵勒擁眾十餘萬相拒,並令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薛仁貴臨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九姓鐵勒大敗,所降全部坑殺。接著,薛仁貴又越過磧北追擊敗眾,擒其首領兄弟三人。薛仁貴收兵後,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從此,九姓鐵勒衰敗,不再為邊患。

鐵勒有思結、多覽葛等九個部族,原先據守天山,等鄭仁泰率領部隊來後,他們恐懼投降,鄭仁泰不接納,俘虜他們的家室來賞給將士,敵人陸續逃走。有個候騎報告:「敵人的軍需物資牛羊馬匹遍布原野,可以去奪回來。」鄭仁泰挑選了一萬四千名騎兵,脫掉鎧甲輕裝賓士,穿過大沙漠,到了仙萼河,沒有看到敵人,糧食吃光才往回撤。人們餓得相互廝殺吞食,等回到軍營時,剩下的騎兵只有二十分之一。薛仁貴也把他部下抓來的鐵勒族女人當作妾,接受了很多賄賂贈送的財物,被有關官員向高宗檢舉彈劾,因立大功而受寬恕。

降伏高句麗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莫離支泉蓋蘇文死,其子泉男生繼位,但為其弟泉男健驅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龐同善、高品前去慰納,為泉男健所拒,於是,唐高宗命薛仁貴率軍援送龐同善、高品。行至新城,龐同善為高句麗軍襲擊,薛仁貴得知後,率軍及時趕到,擊斬敵首數百級,解救了龐同善。龐同善、高品進至金山,又為高句麗軍襲擊,薛仁貴聞訊後,率軍將高句麗軍截為兩斷奮擊,斬首五萬余級,並乘勝攻佔高句麗南蘇、木底、蒼岩三城,與泉男生相遇。對此,唐高宗親自給薛仁貴寫信說:「金山的戰事,賊兵非常多,你沖在士兵前面,奮力殺敵,不顧自己的性命,左沖右擊,所向無前,各部軍隊非常的有勇氣,才使得這次戰役很快就取得了勝利。應該好好地建功立業,成全這美名啊!」

接著,薛仁貴又率兩千人,進攻高句麗重鎮扶余城,這時,部將都以兵少,勸他不要輕進。薛仁貴說:「兵員在於會用,不在人多。」於是率軍出征,這次戰役,他身先士卒,共殺敵萬餘人,攻拔扶余城,一時聲威大振,扶余川40餘城,紛紛望風降服。

之後薛仁貴一路凱歌,與李藪缶會師於高句麗都城平壤城外。高句麗歸降,唐朝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詔命薛仁貴率兵二萬人與劉仁軌留守平壤。薛仁貴以功授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檢校安東都護。薛仁貴移至新城,撫養孤兒,贍養老人,治理盜賊,提拔任用高句麗的人才,表彰獎勵品德高尚、行為優異的百姓,一時間高句麗人都非常喜悅,甚至忘卻亡國之痛。

兵敗大非川

咸亨元年(670年),唐朝為了打擊吐蕃和光復吐谷渾,出動五萬大軍護送吐谷渾王還青海,以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總管。

郭待封是名將郭孝恪之子,曾為鄯城鎮守,他不甘心屈居薛仁貴之下,經常違抗薛仁貴的節制。唐軍抵達青海湖南面的大非川,將要趕往烏海,薛仁貴對郭待封說:「烏海地勢險要毒氣又多,我軍進必死之地,真是條險路,但是行軍迅速就會成功,緩慢就會失敗。這里大非嶺寬闊平坦,可以設置兩座營柵,把全部軍需物資藏在營柵里,留下一萬人守衛,我軍快速挺進,乘敵人沒有準備去襲擊他,就可消滅了。」

薛仁貴率軍先行,至河口遇到吐蕃軍,擊破吐蕃軍,斬獲略盡,收獲其牛羊等萬余頭,回軍至烏海城,以待後援。郭待封傲慢,不聽從薛仁貴之命,領著糧草輜重等緩緩前行。等郭待封軍進至烏海時,吐蕃二十餘萬大軍來救烏海,進擊郭待封軍,郭待封軍慘敗,軍糧及輜重都被吐蕃軍擄掠而去。薛仁貴只得退軍,屯駐於大非川。吐蕃派出四十餘萬大軍進攻唐軍,唐軍不敵,大敗。薛仁貴無奈,只好與吐蕃大將論欽陵約和,才得以退軍,然而吐谷渾自此淪陷。薛仁貴嘆息說:「今年是庚午年,降婁星當值,不應該到西方打仗,當年魏國的鄧艾因此死在蜀國,我本來就知道必然失敗。」因為戰敗,薛仁貴被革職除名為平民。

再度起用

沒過多久,高麗留下的軍隊叛亂,薛仁貴被起用為雞林道總管。又因事獲罪流放到象州,碰上朝廷大赦才回家。

開耀元年(681年),唐高宗念及薛仁貴舊功,召見薛仁貴,對他說:「以前在萬年宮,沒有你,我都變成魚了。你還曾經為我消滅過九姓突厥,高句麗,中國北方、東方的向中國稱臣,這都是你的功勞啊。我怎麼會忘記你呢。但是,有人在我跟前告你,說你在烏海城下故意放跑了敵人,以致於失利。這件事讓我非常遺憾現在遼西不安寧,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麼能安穩地睡在家裡,不給我指揮打仗去呢?」就這樣,薛仁貴被重新起用了,官拜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

永淳元年(682年),突厥阿史德元珍率軍入侵雲州,薛仁貴奉命征討。突厥人問:「唐朝的將領是誰?」回答說:「薛仁貴。」突厥人說:「我聽說薛將軍流放到象州已經死了,怎能復生?」薛仁貴脫掉頭盔去見他們,突厥人仔細一看大驚失色,都下馬排隊拜揖,漸漸逃走。薛仁貴乘勢追擊,大敗突厥,斬殺突厥軍上萬人,俘虜三萬人,奪取駝馬牛羊三萬余頭,取得雲州大捷。

永淳二年(683),薛仁貴去世,終年七十歲。追認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府提供車馬,護送靈柩返回故鄉,另一說埋葬於山東省嘉祥縣。

歷史評價

李世民:「朕舊將並老,不堪受閫外之寄,每欲抽擢驍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遼東,喜得卿也。」

李治:「卿身先士卒,奮不顧命,左沖右擊,所向無前,諸軍賈勇,致斯克捷。」「往九成宮遭水,無卿已為魚矣。卿又北伐九姓,東擊高麗,漢北、遼東咸遵聲教者,並卿之力也。卿雖有過,豈可相忘?有人雲卿烏海城下自不擊賊,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

賈言忠:「薛仁貴勇冠三軍,名可振敵。"

李隆基:「卿父勇猛罕見,古之未有。」(對薛仁貴之子所說)

趙匡胤:「猛悍一矣。」

《舊唐書》:「仁貴驍悍壯勇,為一時之傑,至忠大略,勃然有立。噫,待封不協,以敗全略。孔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上加明命,竟致立功,知臣者君,信哉!」

贊曰:「五將雄雄,俱立邊功。張、蘇二族,功名始終。郭、薛、務挺,徼功奮命。垂則窮邊,兵無常勝。」

《新唐書》:「唐所以能威振夷荒、斥大封域者,亦有虎臣為之牙距也。至師行數千萬里,窮討殊斗,獵取其國由鹿豕然,可謂選值其才歟!」

《明史記事本末》:「軍若驚飈,彼同敗葉,遙傳仁貴,咋舌稱神。」

黃道周:「天子征遼,仁貴應詔。兩國交鋒,正然相較。貴著白衣,突前自效。所向皆靡,功實炫耀。天子見之,驚奇詫妙。問喜得人,總軍即調。泥熟妻孥,還明恩造。使知王仁,賀魯 *** 。三矢三人,天山降報。往征吐蕃,地稱險道。請用輕兵,待封執拗。致敗王師,仁貴削貌。傳死象州,敵復作耗。脫兜示形,敵驚拜告。方識英雄,不宜顛倒。」

蔡東藩:」薛仁貴,將材也,李蓿將將材也,仁貴三箭定天山,遂以成名,實則勇敢二字,足以盡之。及從征高麗,破男生,救高侃,進拔扶余城,以少勝多,有戰必克,賈言忠所謂勇冠三軍,良非虛語。但亦由李拗為統帥,知人善任,始則留為巡徼,繼則任其進攻,終則自行應援,不掣肘,不能,然後仁貴得以建立巨功,揚名千古,乃知李薰桃喚材也。否則如鄭仁泰之為大總管,出征鐵勒,雖有仁貴之迅定天山,而其後卒喪功而還,同遭彈劾,統帥非人,將勇亦不足恃耳。「

個人著作

《舊唐書經籍志》著錄「《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 薛仁貴 撰。」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 薛仁貴 《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

家庭成員

長輩

曾祖父:薛榮,官至北魏新野、武關二郡太守、都督,封澄城縣公。

祖父:薛衍,北周御伯中大夫。

父:薛軌,隋朝襄城郡贊治。

妻子

柳氏:民間稱柳金花、柳銀環、柳英環或柳迎春,可能是河東柳氏出身。

長子:薛訥,字慎言,唐玄宗時大破突厥,復封平陽郡公(薛仁貴封平陽郡公),謚號昭定,年七十二卒。也是《說唐三傳》人物薛丁山的原型。

另有四子:薛慎惑、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

薛嵩,薛楚玉之子。膂力過人,不治生產,少年時誤入歧途跟隨安史叛軍,後歸唐,為昭義軍節度使,封高平郡王,後改封平陽郡王。生平喜好蹴鞠,大歷七年卒,贈太保。

薛o(《舊唐書》作薛),薛嵩之弟。大歷七年繼承兄長薛嵩節度使位,但在大歷十年,被部將裴志清所逐,將兵馬歸田承嗣,逃到持蕁:筧氤請罪,唐朝廷免其罪,將其地一分為三,以薛嵩族子薛擇為相州刺史,薛雄(薛慎惑之孫,薛光之子)為衛州刺史,薛堅(薛訥之孫,薛直之子)為持荽淌貳L鋶興靡誘薛雄造反,薛雄不從,被田承嗣派去的刺客殺害了。

薛平,字坦途,薛嵩之子。以司徒致仕,封魏國公,年八十卒,贈太傅。

薛從,字順之,薛平之子。官終左領軍衛上將軍,贈工部尚書,與父親同為一時之名臣。

墓葬遺址

薛仁貴墓位於山東濟寧州嘉祥縣城東北蔭山與橫交界的平山口之北,墓地已無墳跡可尋,現僅存石坊一座,東向而立。

石坊由三塊整石建成,兩邊石柱為方形,柱頂各雕石獅一隻。坊額為一條石橫穿石柱,正面鐫刻"重修唐朝名將薛仁貴之墓",背面有小楷鐫刻「山東兗州濟寧州嘉祥縣奉巡兗西道並撫兩院明文知縣王懷德、典史劉熙詔、儒學教諭彭允芳,訓導曲遷梧、張燕翼,大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歲次丁未夏六月上旬吉日立」等字。據當地群眾反映,石坊西10米處,曾有墓石露出,後被覆埋。

此坊為明萬曆三十五年(1579)建,全坊由三塊整石構成,兩邊石柱呈方形,柱頂各雕石獅一隻,坊額為一條石,橫穿兩柱正面攜刻「重修唐朝名臣薛仁貴之墓」;背面寫著重修、人和年代。舊縣志有載。但不知前人以何據謂此墓為薛仁貴墓,待考。1985年濟寧市人民政府公布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文學

薛仁貴贊

弦張偃月,箭射蒼狼。河東巨擘,天中棟梁。薛門將軍濟濟,仁貴家聲名揚。白袍錦里,盡是鐵肝義膽;征馬鞍上,常飄仁芬德香。奔於西東,叱吒雷電;戰於昨今,席捲風尚。任黃沙漫卷兮,撫洶涌海浪;看流星賓士兮,追歲月滄桑。公豈好戰兮,世不太平;心之所系兮,天下康莊。

大哉乾元,本志之清。秉孝道持家,忠厚暖寒洞。謹尊師敬長,敦實壯底功。涵瞳光炯炯,看大千之明;養胸懷坦盪,娶柳氏之英。修身欽內,緩遷墳塋;汾河射雁,目穿蒼穹。縱困於胡虜,不改乎初衷。突血肉重圍,破鋼桶敵情。鐵臂護全節,愛國了終生。道之存也,一以貫通。

至於臂堪千金重,力能挽狂瀾。脫帽威退敵,三箭定天山。身之有正氣,勇謀之貫也。單槍入陣,胡領跌落;匹馬從容,軍觀士寒。掩護老弱,率從斷後;退縮眾可,獨我向前。亞夫滿盤皆奇,子龍一身是膽。沙秋點兵,萬象胸羅;木春警況,隔水烽傳。可驚可喜,世民不惜遼東;可倚可靠,君臣還仗江山。

至哉!大義斯將軍,有情亦丈夫。治盜賊,掖突出;恤鰥寡,體孤獨。軍乎高聲,民贊樸素。白袍堪美髯,畫戟跨赤兔。洪來臂膀掩,冒死衛玄武。若無果毅力,何以震凡俗。騰驤萬里,不減孤膽半分;垂耀千秋,永繼先賢雄圖。有仁可貴,不鬩於牆內;何須仰岳,共御於外辱!

贊曰:薛氏賢昆,安都美裔。絳州將才,龍門巨子。年少白袍,忠孝仁義。志攜風雷,敢斗霹靂。將軍鷹揚,鐵勒鼠栗。脫帽愛民,青史銘績。策息干戈,酣暢淋漓。陰陽八卦,嫻熟六藝。周易兵書,闡釋新意。共抵外略,不爭域內。石矗山海,載道口碑。飄洋傳頌,悠悠萬世!(薛剛)

三箭定天山賦

丑虜侵塞,將軍耀威。弓一彎而天山未定,箭三發而鐵勒知歸。驍騎來時,疊利鏃以連中;宮人祭處,收黃塵而不飛。始夫寇犯朔方,檄傳邊壤。高宗乃將鉞斯授,仁貴而君恩是仗。初持漢節,鷹揚貔虎之威;爰臂燕弧,肉視豺狼之黨。軍壓亭障,營臨塞垣。九姓猶憑其桀驁,六鈞亦昧於戎蕃。既而胡兵鳥集,賊騎雲屯。將軍於是勇氣潛發,雄心自論。拈白羽以初抽,手中雪耀;攀雕鞍而乍逐,磧里星奔。由是控彼烏號,伸茲猿臂。聲穿勁甲,俄駭膽於千夫;血染平沙,已僵屍於一騎。期後箭之中也,尚猖狂而背義。是用再調弓矢,重出麾幢。曜英琥於非類,昭雄棱於異邦。赤羽遠開,騁神機而未已;胡雛又斃,驚絕藝以無雙。斯二箭之中也,猶憑陵崦未降。且曰:志以安邊,誓將去害。苟犬羊之眾斯舍,則衛霍之功不大。又流鏑以虻飛,復應弦而狼狽。斯三箭之中也,遂定七戎之外。昔在秦漢,嘗開土疆。或勞師於征伐,徒耀武於張皇。未若彎弧手妙於主皮,大降虜眾;騁伎心同於偃月,遂靜沙場。故得元化覃幽,皇風被遠。鳥嶺之烽已息,靈台之伯斯偃。然知魯連雖下於聊城,豈定窮荒之絕番。(王ぃ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薛仁貴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元代戲劇家張國賓寫《薛仁貴衣錦還鄉》雜劇。清代無名氏著有通俗小說《薛仁貴征東》(《唐薛家府傳》)。

⑵ 薛仁貴是誰

薛禮(614-683年3月24日),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東十里之遙的修村),字仁貴,大業十年(614)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為薛安都的六世孫,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於亂世之中,未有什麼發展,長大務農,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遷移祖墳,以希望帶來好運,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時機。現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遲!」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州城裡找張士貴將軍,應征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歷。而在薛仁貴傳奇中是由保劍鋒飾演的

⑶ 唐朝著名軍事家薛仁貴個人簡介,薛仁貴的後裔有誰

薛仁貴簡介

薛仁貴,又名薛禮,是唐朝的風雲人物,生活時間約為公元614年到公元683年,山西人。薛仁貴本是家族不凡,到他這一代已經沒落,還由於他花大量的錢財去學習,不僅學習文學知識,還找師傅練習武藝,使得家徒四壁。

薛仁貴像

也正是他的文武雙全,讓他在後來的歷史中大放異彩。他最開始不能展示自己的抱負,在家務農,到當地大戶柳家做工,結識柳家大小姐柳氏,並結婚生子。

薛仁貴到而立之年,他想通過遷移祖墳來改變命運,妻子勸他,如今皇帝親自帶兵征討遼東,你應該去參軍入伍,現在正是你建功立業的好時機。於是他參軍入伍,也開啟了他征戰沙場40年的傳奇一生。

貞觀十九年,薛仁貴憑借自己的勇猛,以一身白袍在戰場上沖鋒陷陣,勢不可擋,敵軍大亂,於是唐軍趁亂猛攻敵軍,敵軍慘敗,作為唐太宗的應夢賢臣被重用。征遼回朝,唐太宗命令薛仁貴看守玄武門,直到一次山洪暴發中勇敢救出唐高宗,再次踏上征戰之路。

唐高宗年間,薛仁貴率領軍隊作戰,首先攻克赤烽鎮,然後擊敗豆方婁率領的三萬人部隊,第二年,在橫山、石城、黑山等戰場上,都是銳不可當,贏得勝利。第四年,打敗回紇部落,平定北方十年之亂,第八年,征討高句麗,薛仁貴如天降神兵,屢戰屢勝,最後滅了高句麗。

薛仁貴一生戰功赫赫,唯有青海之戰大敗,因此從將領貶為平民。後來高句麗再次叛變,薛仁貴再次被啟用,親帥大軍打敗突厥族,最後病逝雁門關。

薛仁貴後裔

薛仁貴,唐朝初期貞觀之治末期的一顆明星,山西絳州修村龍門人,名為薛禮,年輕時家業貧窮,務農為生。貞觀末期,唐朝與北方民族發生戰爭,唐太宗李世民隨軍討伐,薛仁貴毅然從軍,保家衛國。

薛仁貴族譜

身為軍人的薛仁貴表現突出,他驍勇善戰,忠誠護主數次,一襲白衣武藝高強。在秦瓊程咬金等武將年老之時,他這顆新生的明星接替了他們的位置。勇猛無敵的他威震四方,是敵軍聞風喪膽。他跟隨唐太宗李世民平定了北疆之亂,戰功赫赫。後被唐高宗李治啟用,立功後被封為平陽郡公,死後追封左武衛大將軍。他勇猛異常,功勛卓絕,他的後世難以望其項背,他有五子:薛訥、薛慎惑、薛楚卿、薛楚振、薛楚玉。薛仁貴死後,薛訥因有功,被封為平陽郡公。孫子有薛嵩、薛平、薛從、薛o。薛仁貴征戰東北,他的孫子幫助李唐皇室平定了著名的安史之亂。薛氏一族中亦有人在安史之亂時助紂為虐,聽聞這一族因躲避朝廷追殺,改姓為司徒,後稱司徒家族。亦有記載,薛氏有一支後裔遷住如今的湯陰之地。亦有人說,如今山西有一處亦為薛氏後裔,然史書並未記載。

直到如今,薛氏一族並未經歷正式的考證。薛氏一族因薛仁貴步入朝堂,武官文官輩出。但不論他的後裔如何,他的英勇都不會為他的後裔而變色,他是明珠,時代的明珠。

⑷ 歷史上有薛仁貴這個人嗎

歷史上有這個人。

薛仁貴(614年-683年),名禮,字仁貴,以字行,絳州龍門縣(今山西省河津市)人,祖籍河東郡汾陰縣(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出自河東薛氏南祖,唐太宗、唐高宗時期名將。

薛仁貴是北魏將領薛安都的六世孫,北魏新野、武關二郡太守、都督、澄城縣公薛榮的曾孫,北周御伯中大夫薛衍的孫子,隋朝襄城郡贊治薛軌的兒子。

薛仁貴年少貧賤,以耕為業,妻柳氏。

(4)薜仁貴擴展閱讀:

薛仁貴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元代戲劇家張國賓寫《薛仁貴衣錦還鄉》雜劇。

清代無名氏著有通俗小說《薛仁貴征東》(《唐薛家府傳》)。

薛仁貴長子薛訥,玄宗朝大將,也是《說唐演義》人物薛丁山的原型。

另有四子:薛慎惑,官至司禮主簿、薛楚卿、薛楚珍和薛楚玉。

薛訥字慎言,唐玄宗時大破突厥,復封平陽郡公(薛仁貴封平陽郡公),謚號昭定,年七十二卒。

⑸ 薛仁貴簡介

大非川之戰

唐總章三年(咸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在唐與吐番的戰爭中,唐與吐蕃為爭奪龜茲、疏勒、於闐、焉耆(今新疆庫車、喀什、和田、焉耆)四鎮,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西南切吉曠原)的重要作戰。

二年,吐蕃以噶爾·贊聶多布為大相,由其弟名將噶爾·欽陵統兵駐節吐谷渾,以加強對河源地區(今青海西寧一帶)的控制,並尋機東進。三年,欽陵率軍號稱40萬北上,先取於闐、疏勒,再揮戈東進龜茲,而後攻佔焉耆以西數鎮,使唐朝在西域的地位發生動搖。四月初九,唐朝以左衛(一說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右(一說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為其副,領兵5萬(一說10餘萬)反擊吐蕃軍,以奪回安西四鎮,並「護吐谷渾還國」(《新唐書·吐蕃傳》)。薛仁貴率軍經鄯州(治西都,今青海樂都)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薛仁貴深知吐蕃軍兵多將廣,且以逸待勞,唐軍須速戰速決,方能取勝。而烏海(今青海喀拉湖)險遠,輜重車馬不便往行,又易喪失戰機,故留郭待封率2萬人守護輜重、糧草,令其於大非嶺上憑險置柵,構築工事,使之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陣地。隨後,薛仁貴即率主力,輕裝奔襲。兩軍於河口(今青海瑪多)遭遇。吐蕃軍猝不及防,大敗,傷亡甚眾,損失牛羊萬余頭。薛仁貴乘勝進占烏海城,以待後援。但郭待封自恃名將郭孝恪之後,不服薛仁貴管制,擅自率後隊繼進,又未能及時與主帥會合。吐蕃軍抓住戰機,以20餘萬之眾邀擊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敵,輜重、糧草盡失。薛仁貴被迫退保大非川。八月,吐蕃軍在欽陵指揮下,以40餘萬大軍逼唐軍決戰。薛仁貴無險可據,更無糧草供應軍需,大敗,幾乎全軍覆沒,薛仁貴等「與欽陵約和而還」(《通鑒》卷201)。這是唐朝開國以來對外作戰中最大的一次失敗。戰後,吐蕃軍占據了安西四鎮。唐朝被迫撤銷四鎮建制,安西都護府遷至西州(治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吐谷渾亦並入吐蕃,成為其別部。自此,唐蕃間沖突頻仍,連年用兵,展開了激烈的攻防戰。

點評:此戰,吐蕃軍避實就虛,不與唐軍精銳直接交鋒,而是斷其糧草後,集中優勢兵力奪取勝利;而唐軍遠道出征,且兵力不支,供給不暢,尤其軍中將領不和,副將郭待封擅違軍令,一意孤行,終陷敗局。

⑹ 名將薛仁貴的簡介

名將薛仁貴的簡介薛仁貴,中國唐高宗時期名將。歷任右領軍中郎將、左武衛、右 威衛大,下面是 搜集整理的名將薛仁貴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薛仁貴(公元 614 年-683 年 3 月 24 日),名禮,字仁貴,漢族, 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 政治家。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世族,在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 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勛卓著,留下「良策息 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 「脫帽退萬敵」等故事。名將薛仁貴的生平薛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大業九年(614 年) 出生,是 南北朝時期名將 薛安都的後代,屬於 河東薛氏家族,曾 祖父 薛榮,官至 北魏新野、武關二郡太守、都督,封澄城縣公。祖 父薛衍, 北周御伯中大夫。父薛軌,隋朝襄城郡贊治,其父薛軌早 喪,因此家道中落。薛仁貴少年時家境貧寒、地位卑微,以種田為業, 娶妻柳氏。薛仁貴准備遷葬先輩的墳墓,柳氏說:「有出眾的才幹,要等到 機遇才能發揮。如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招募驍勇的將領,這是難得 的時機,您何不爭取立功揚名?富貴之後回家,再遷葬也不算遲。

」薛 仁貴應允,於是去見張士貴應征。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於洛陽出發出征 高句麗。三月,在遼1東安地戰場上,唐朝將領劉君邛被敵軍團團圍困,無法脫身,無人能 救,在此危難時刻,薛仁貴單槍匹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麗一將領人 頭,將頭懸掛於馬上,高句麗軍觀之膽寒,於是撤軍,劉君邛被救。 此役過後,薛仁貴名揚軍中。貞觀十九年(645)四月,唐軍前鋒進抵高句麗,不斷擊敗高句麗 守軍,六月,至安市,高句麗 莫離支遣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大軍 25 萬依山駐扎,抗拒唐軍。唐太宗視察地形後,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 此戰薛仁貴身著白衣,手持戟槍,腰挎雙弓,單騎沖陣,唐軍大舉跟 進,高句麗軍大敗。戰後,唐太宗召見還只是小兵的薛仁貴,賜馬二 匹,絹 40 匹,生口 10 人為奴,並提拔為游擊、雲泉府果毅。後唐軍被困在安市城,江夏王 李道宗獻策派兵偷襲平壤,以調 虎離山之計將安市城高句麗軍引向平壤一線,以攻取安市城。因為唐 太宗在軍中, 長孫無忌極力勸阻,恐唐太宗安危,不敢偷襲平壤, 未成。加之李勣大放厥詞,破城之日,屠殺城內軍民百姓,以至於守 城將士更加齊心合力,此後久攻不克,後值冬天大雪,糧草不濟,隧 撤退。

途中,李世民對薛仁貴說了這樣的一番話:「朕舊的將領都老 了,不能承受戰地指揮的繁重工作,每次都想提拔驍勇雄健的將領, 沒有比得上你的,我不高興於得到遼東,我高興得到你啊。」並提拔 薛仁貴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玄武門。永徽五年( 654 年)閏五月初三夜,天降大雨,山洪暴發,大水沖 至 玄武門,守衛將士盡皆逃散。薛仁貴憤怒說:「哪裡有天子情況緊 急,立即就怕死逃跑的?」然後冒死登門框向皇宮大呼,警示內宮,2唐高宗因此得以避過災難。不久大水淹沒唐高宗的寢宮,唐高宗感恩 道:「幸虧是你啊,才避免被淹沒,我才知道有忠臣啊。」於是賜給薛 仁貴一匹御馬。咸亨元年( 670 年),唐朝為了打擊 吐蕃和光復 吐谷渾,出動五 萬大軍護送吐谷渾王還青海,以薛仁貴為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阿史 那道真、 郭待封為副總管。郭待封是名將 郭孝恪之子,曾為鄯城鎮守,不甘心屈居薛仁貴 之下,經常違抗薛仁貴的節制。唐軍抵達 青海湖南面的 大非川,將 要趕往烏海,薛仁貴對 郭待封說:「烏海地勢險要毒氣又多,我軍進 必死之地,真是條險路,但是行軍迅速就會成功,緩慢就會失敗。這 里大非嶺寬闊平坦,可以設置兩座營柵,把全部軍需物資藏在營柵里, 留下一萬人守衛,我軍快速挺進,乘敵人沒有準備去襲擊他,就可消 滅了。

」薛仁貴率軍先行,至河口遇到 吐蕃軍,擊破 吐蕃軍,斬獲略盡, 收獲其牛羊等萬余頭,回軍至烏海城,以待後援。 郭待封傲慢,不 聽從薛仁貴之命,領著糧草輜重等緩緩前行。等郭待封軍進至烏海時, 吐蕃二十餘萬大軍來救烏海,進擊 郭待封軍, 郭待封軍慘敗,軍糧 及輜重都被吐蕃軍擄掠而去。薛仁貴只得退軍,屯駐於大非川。 吐 蕃派出四十餘萬大軍進攻唐軍,唐軍不敵,大敗。薛仁貴無奈,只好 與吐蕃大將 論欽陵約和,才得以退軍,然而吐谷渾自此淪陷。薛仁 貴嘆息說:「今年是庚午年,降婁星當值,不應該到西方打仗,當年 魏國的鄧艾因此死在蜀國,我本來就知道必然失敗。」因為戰敗,薛3仁貴被革職除名為平民。 沒過多久,高麗留下的軍隊叛亂,薛仁貴被起用為雞林道總管。又因事獲罪流放到象州,碰上朝廷大赦才回家。 開耀元年( 681 年),唐高宗念及薛仁貴舊功薛仁貴簡介,召見薛仁貴,對他說:「以前在萬年宮,沒有你,我都變成魚了。你還曾經為我消滅過 九姓突厥,高句麗,中國北方、東方的向中國稱臣,這都是你的功勞 啊。我怎麼會忘記你呢。但是,有人在我跟前告你,說你在烏海城下 故意放跑了敵人,以致於失利。這件事讓我非常遺憾現在 遼西不安 寧,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麼能安穩地睡在家裡,不給我指 揮打仗去呢?」就這樣,薛仁貴被重新起用了,官拜瓜州長史、右領 軍衛、檢校代州都督。

永淳元年( 682 年),突厥阿史德元珍率軍入侵 雲州,薛仁貴奉 命征討。突厥人問:「唐朝的將領是誰?」回答說:「薛仁貴。」突厥人 說:「我聽說薛流放到象州已經死了,怎能復生?」薛仁貴脫掉頭盔去 見他們,突厥人仔細一看大驚失色,都下馬排隊拜揖,漸漸逃走。薛 仁貴乘勢追擊,大敗突厥,斬殺突厥軍上萬人,俘虜三萬人,奪取駝 馬牛羊三萬余頭,取得 雲州大捷。永淳二年(683),薛仁貴去世,終年七十歲。追認為左驍衛大、 幽州都督,官府提供車馬,護送靈柩返回故鄉,另一說埋葬於山東省 嘉祥縣。名將薛仁貴的歷史評價 1、看薛仁貴一生的經歷,早年是憑借自 己的勇猛而成名,後來的指揮作戰也是非常厲害的,可以說明是個軍4事家.在高句麗做為地方父母官薛仁貴簡介,大力發展生產,整頓民生,能使亡 國者感恩,在象州的作為,說明薛仁貴的政治才能也是很突出的.即 便那次大敗也是被自己人出賣了。薛仁貴一生作戰 40 年,僅敗一次, 一生沒有犯過一次軍事指揮上的戰略錯誤,而且纂寫的《周易新本古 意》為世界上第一部辯證法理論的軍事著作,可見其軍事才能的出色。 薛仁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讓敵人在未開戰之時就下馬跪拜的, 他打敗過鐵勒等諸多外族侵略,是我國的對外的民族英雄,是中華民 族不該忘記的戰神。

2、薛仁貴是唐朝的愛國名將民族英雄,官至左威衛大、安東都 護。終生喜穿白袍,因之,白袍即薛仁貴,薛仁貴即白袍。他為了保 衛大唐社稷鞏固和百姓安居樂業,戎馬一生,出生入死,大戰 40 年, 功勛卓越。在朝鮮和象州的政績也非常突出,他創造了「三箭定天山」、 「神勇收遼東」、「一貌退萬敵」、「良策息干戈」、「仁政高句麗國」、 「愛民象州城」等等赫赫功勛。其子薛訥,官至大元帥、宰相;孫薛 嵩,官至六州節度使、高平郡王;重孫薛平,官至太子太保、韓國公; 玄孫薛從,官至上、河東縣子。所有薛仁貴衍傳的十二世裔孫四十七 人和其它河東薛氏裔孫三百三十餘位文武官員,為唐朝立國的二百八 十九年,相繼的二十一位皇帝盡忠報國,為中國歷史的著名的「大唐 盛世」建功立業。因此,「薛家將」是中國古代「愛國為民」的光輝 典範。整個顯示了以白袍薛仁貴為代表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躍著「白 袍文化」的光輝.薛仁貴,一個讓華夏民族驕傲的子孫,一個必須讓 人尊重的英雄,「白袍精神」也永遠不會過時!53、活埋鐵勒軍十三萬,使薛仁貴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屠俘將領。 龍朔元年(公元 661 年),鐵勒酋長比粟毒夥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唐 高宗任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薛仁貴為鐵勒道行軍副大總 管,出兵討伐思結、拔也固、仆骨、同羅四部。

當時鐵勒九姓擁兵十 幾萬,憑借天山之地利,企圖與大唐雄師一決勝負。他們派出數十位 驍勇騎士出馬挑戰,眨眼間,就被薛仁貴三箭射死三人,膽寒之下, 鐵勒人下馬投降,放棄了抵抗。為了消除後患,薛仁貴命令部下將 13 萬已經投降的鐵勒人就地坑殺,製造了中國歷史上駭人聽聞的殺 降暴行。鐵勒人害怕了,拚命逃竄,薛仁貴追擊到漠北,擒獲了葉護 三兄弟。鐵勒九姓衰落了,薛仁貴成了天上下凡的殺星,大唐敵人眼 中的凶神惡煞。名將薛仁貴的簡介6

⑺ 薛仁貴簡介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歷史上確有其人,唐朝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市)人,隋煬帝大業10年(公元614年)農歷十月十八日生,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3年)農歷二月二十一日卒,享年70歲。他一生英勇善戰,屢立奇功,官至右威衛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他的征戰事跡,《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均有記載。 據史料考證,歷史上並無薛平貴。但他和王寶釧因何現身於舞台?並且自古以來,多個戲劇劇種都出現了「兩薛並演」的現象呢? 有兩種說法。 某年某月已無從考證。山西一富戶為母祝壽請戲班子唱《汾河灣》等戲。該戲反映的是薛仁貴和柳英環的事。賓客散後,富戶之母問戲班子薛仁貴和柳英環最後的結局,戲班班主說,據師祖相傳,薛仁貴因軍務在身不敢久留,數日後又別妻回到軍中。柳英環常年來生活困苦,疾病纏身,又加之思夫心切,便病逝寒窯。富母聽後悒悒於懷,懨懨成病。富子到處求醫,百葯無效。最後一當地名醫探問後得知根由,便說:「心病還需心葯醫。」於是,富子懸巨賞徵求薛仁貴團圓的劇本。某文人為不違反歷史,杜撰了一位「薛平貴」,劇名《王寶釧》。戲曲情節大同小異,只是為迎合富母心態,薛平貴登上了西涼國的王位,王寶釧成了正宮皇後,夫貴妻榮。該戲演出後,富母大喜,病也不治而愈,自此,戲曲舞台上便出現了「兩薛並存」的局面。 另一種說法是,薛仁貴後來被封為平遼王,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大部分薛家人也都隨薛仁貴從龍門(河津)遷到京城(今西安市)。後來,山西人以當地出了一個薛仁貴為榮,又是唱戲,又是修建寒窯。陝西人歷來愛與山西爭個高低,認為薛仁貴家人後來一直生活在陝西,卻讓山西人出盡了風頭。他們便也編了一出戲,由於不敢違背歷史,於是將薛仁貴變成了薛平貴,柳英環變成王寶釧,一個虛構杜撰之戲便出爐了。 兩個寒窯一處真實 在河津市修村的白虎崗上有薛仁貴寒窯,而在西安市大雁塔東南方不遠,王寶釧寒窯也每天遊人如織。兩個寒窯又是怎麼回事呢? 薛仁貴寒窯位於河津市修仁村,村東有一土崗,狀似卧虎,又加之傳說薛仁貴是白虎星轉世,故曰白虎崗,寒窯便處於白虎崗上,相傳明清時期土炕灶跡尚存。窯南有白袍窯一孔,內塑有薛仁貴夫妻泥像兩尊,戰馬一匹。村南有白虎塔一座,又名射雁塔。薛仁貴寒窯也稱薛仁貴故里。目前為運城市文物保護單位,河津市斥資一億元開發薛仁貴故里的工程正在進行之中。 近年來,王寶釧寒窯從規模及開發的程度上來看比薛仁貴寒窯要大,也有規模,筆者3月上旬前往參觀,它位於西安市南效曲江池東南鴻固塬上的鴻溝坡岸,又稱曲江寒窯。在寒窯景區內,筆者沒有看到任何有關史料對薛平貴及王寶釧的記載。寒窯簡介上稱,實據戲曲《五典坡》所載而建,內有王寶釧祠堂,清朝後期修建,民國二十三年,楊虎城之母孫一蓮捐資又對其進行了修葺。1984年6月,當地鄉政府又出資修建,1985年2月28日正式向遊人開放。景區內有「飄綵樓」、「王寶釧祠」、「貞烈殿」、大雄寶殿、寒窯遺址等等建築及景點。據寒窯負責人劉林介紹,寒窯景區總投資300多萬元,平均每年有近10萬名遊客。 既然薛平貴是由於種種原因根據薛仁貴的傳奇人生演繹而來,歷史並無此人,那麼,兩個寒窯也只能是一處真實了。 (本文寫作時參考了董波編輯的《虓將薛仁貴》、任羅樂撰寫的《薛仁貴傳略》以及部分網路資料) 想查閱更多內容,請看《發展導報》。 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薛葵

⑻ 唐朝名將薛仁貴一生如何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道教傳其為白虎星君下凡隨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勛。

在被貶象州期間,薛仁貴協助州官,治政安民,首先平息了匪患,又動員富戶救濟災民,當久旱逢雨之時,又率領農民攔水澆田,其它打抱不平、調解糾紛、敬老愛幼等仁風義舉枚不勝舉,州民感之不盡,公元682年,已經69歲高齡的薛仁貴開始了自己人生最後的一場光輝戰爭。時年東突厥不斷侵擾唐北境,薛仁貴奉命征討,薛仁貴帶病冒雪率軍抵禦東突厥的進犯,因敵軍威懾薛仁貴的戰鬥力,導致全軍戰士都提心吊膽,薛仁貴乘機打了一個翻身仗,斬首一萬多,俘虜三萬多,還繳獲了許多牛馬。班師回朝的薛仁貴因年老不敵傷病之痛,於公元683年去世享年享年七十歲,唐高宗追贈他為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薛帥的傳奇的一生結束了。

從這些說法中,我們能夠知道,薛仁貴的死亡應該是正常的,而並非是像影視劇所演繹的那樣是被他的兒子薛丁山給射死的。但是,對於現在來說,不管是哪種原因,都已經是無法考證了。

⑼ 名將薛仁貴的簡介

薛仁貴,中國唐高宗時期名將。歷任右領軍中郎將、左武衛、右威衛大,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名將薛仁貴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名將薛仁貴的簡介
薛仁貴(公元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唐朝名將,著名 軍事 家, 政治 家。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世族,在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勛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 故事 。
名將薛仁貴的生平
薛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人,大業九年(614年)出生,是 南北朝時期名將 薛安都的後代,屬於 河東薛氏家族,曾祖父 薛榮,官至 北魏新野、武關二郡太守、都督,封澄城縣公。祖父薛衍, 北周御伯中大夫。父薛軌,隋朝襄城郡贊治,其父薛軌早喪,因此家道中落。薛仁貴少年時家境貧寒、地位卑微,以種田為業,娶妻柳氏。

薛仁貴准備遷葬先輩的墳墓,柳氏說:“有出眾的才幹,要等到機遇才能發揮。如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招募驍勇的將領,這是難得的時機,您何不爭取立功揚名?富貴之後回家,再遷葬也不算遲。”薛仁貴應允,於是去見張士貴應征。

貞觀十九年(645),唐太宗於洛陽出發出征 高句麗。三月,在遼東安地戰場上,唐朝將領劉君邛被敵軍團團圍困,無法脫身,無人能救,在此危難時刻,薛仁貴單槍匹馬挺身而出,直取高句麗一將領人頭,將頭懸掛於馬上,高句麗軍觀之膽寒,於是撤軍,劉君邛被救。此役過後,薛仁貴名揚軍中。

貞觀十九年(645)四月,唐軍前鋒進抵高句麗,不斷擊敗高句麗守軍,六月,至安市,高句麗 莫離支遣將高延壽、高惠真率大軍25萬依山駐扎,抗拒唐軍。唐太宗視察地形後,命諸將率軍分頭進擊。此戰薛仁貴身著白衣,手持戟槍,腰挎雙弓,單騎沖陣,唐軍大舉跟進,高句麗軍大敗。戰後,唐太宗召見還只是小兵的薛仁貴,賜馬二匹,絹40匹,生口10人為奴,並提拔為游擊、雲泉府果毅。

後唐軍被困在安市城,江夏王 李道宗獻策派兵偷襲平壤,以調虎離山之計將安市城高句麗軍引向平壤一線,以攻取安市城。因為唐太宗在軍中, 長孫無忌極力勸阻,恐唐太宗安危,不敢偷襲平壤,未成。加之李勣大放厥詞,破城之日,屠殺城內軍民百姓,以至於守城將士更加齊心合力,此後久攻不克,後值冬天 大雪 ,糧草不濟,隧撤退。途中,李世民對薛仁貴說了這樣的一番話:“朕舊的將領都老了,不能承受戰地指揮的繁重工作,每次都想提拔驍勇雄健的將領,沒有比得上你的,我不高興於得到遼東,我高興得到你啊。”並提拔薛仁貴為右領軍中郎將,鎮守玄武門。

永徽五年( 654年)閏五月 初三 夜,天降大雨,山洪暴發,大水沖至 玄武門,守衛將士盡皆逃散。薛仁貴憤怒說:“哪裡有天子情況緊急,立即就怕死逃跑的?”然後冒死登門框向皇宮大呼,警示內宮,唐高宗因此得以避過災難。不久大水淹沒唐高宗的寢宮,唐高宗感恩道:“幸虧是你啊,才避免被淹沒,我才知道有忠臣啊。”於是賜給薛仁貴一匹御馬。

咸亨元年( 670年),唐朝為了打擊 吐蕃和光復 吐谷渾,出動五萬大軍護送吐谷渾王還青海,以薛仁貴為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阿史那道真、 郭待封為副總管。

郭待封是名將 郭孝恪之子,曾為鄯城鎮守,不甘心屈居薛仁貴之下,經常違抗薛仁貴的節制。唐軍抵達 青海湖南面的 大非川,將要趕往烏海,薛仁貴對 郭待封說:“烏海地勢險要毒氣又多,我軍進必死之地,真是條險路,但是行軍迅速就會 成功 ,緩慢就會失敗。這里大非嶺寬闊平坦,可以設置兩座營柵,把全部軍需物資藏在營柵里,留下一萬人守衛,我軍快速挺進,乘敵人沒有準備去襲擊他,就可消滅了。”

薛仁貴率軍先行,至河口遇到 吐蕃軍,擊破 吐蕃軍,斬獲略盡,收獲其牛羊等萬余頭,回軍至烏海城,以待後援。 郭待封傲慢,不聽從薛仁貴之命,領著糧草輜重等緩緩前行。等郭待封軍進至烏海時, 吐蕃二十餘萬大軍來救烏海,進擊 郭待封軍, 郭待封軍慘敗,軍糧及輜重都被吐蕃軍擄掠而去。薛仁貴只得退軍,屯駐於大非川。 吐蕃派出四十餘萬大軍進攻唐軍,唐軍不敵,大敗。薛仁貴無奈,只好與吐蕃大將 論欽陵約和,才得以退軍,然而吐谷渾自此淪陷。薛仁貴嘆息說:“今年是庚午年,降婁星當值,不應該到西方打仗,當年魏國的鄧艾因此死在蜀國,我本來就知道必然失敗。”因為戰敗,薛仁貴被革職除名為平民。

沒過多久,高麗留下的軍隊叛亂,薛仁貴被起用為雞林道總管。又因事獲罪流放到象州,碰上朝廷大赦才回家。

開耀元年( 681年),唐高宗念及薛仁貴舊功,召見薛仁貴,對他說:“以前在萬年宮,沒有你,我都變成魚了。你還曾經為我消滅過九姓突厥,高句麗,中國北方、東方的向中國稱臣,這都是你的功勞啊。我怎麼會忘記你呢。但是,有人在我跟前告你,說你在烏海城下故意放跑了敵人,以致於失利。這件事讓我非常遺憾現在 遼西不安寧,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通了,你怎麼能安穩地睡在家裡,不給我指揮打仗去呢?”就這樣,薛仁貴被重新起用了,官拜瓜州長史、右領軍衛、檢校代州都督。

永淳元年( 682年),突厥阿史德元珍率軍入侵 雲州,薛仁貴奉命征討。突厥人問:“唐朝的將領是誰?”回答說:“薛仁貴。”突厥人說:“我聽說薛流放到象州已經死了,怎能復生?”薛仁貴脫掉頭盔去見他們,突厥人仔細一看大驚失色,都下馬排隊拜揖,漸漸逃走。薛仁貴乘勢追擊,大敗突厥,斬殺突厥軍上萬人,俘虜三萬人,奪取駝馬牛羊三萬余頭,取得 雲州大捷。

永淳二年(683),薛仁貴去世,終年七十歲。追認為左驍衛大、幽州都督,官府提供車馬,護送靈柩返回故鄉,另一說埋葬於山東省嘉祥縣。
名將薛仁貴的 歷史 評價
1、看薛仁貴一生的經歷,早年是憑借自己的勇猛而成名,後來的指揮作戰也是非常厲害的,可以說明是個軍事家.在高句麗做為地方父母官,大力發展生產,整頓民生,能使亡國者感恩,在象州的作為,說明薛仁貴的政治才能也是很突出的.即便那次大敗也是被自己人出賣了。薛仁貴一生作戰40年,僅敗一次,一生沒有犯過一次軍事指揮上的戰略錯誤,而且纂寫的《周易新本古意》為世界上第一部辯證法理論的軍事著作,可見其軍事才能的出色。薛仁貴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讓敵人在未開戰之時就下馬跪拜的,他打敗過鐵勒等諸多外族侵略,是我國的對外的民族英雄,是中華民族不該忘記的戰神。

2、薛仁貴是唐朝的愛國名將民族英雄,官至左威衛大、安東都護。終生喜穿白袍,因之,白袍即薛仁貴,薛仁貴即白袍。他為了保衛大唐社稷鞏固和百姓安居樂業,戎馬一生,出生入死,大戰40年,功勛卓越。在朝鮮和象州的政績也非常突出,他創造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一貌退萬敵”、“良策息干戈”、“仁政高句麗國”、“愛民象州城”等等赫赫功勛。其子薛訥,官至大元帥、宰相;孫薛嵩,官至六州節度使、高平郡王;重孫薛平,官至太子太保、韓國公;玄孫薛從,官至上、河東縣子。所有薛仁貴衍傳的十二世裔孫四十七人和其它河東薛氏裔孫三百三十餘位文武官員,為唐朝立國的二百八十九年,相繼的二十一位皇帝盡忠報國,為中國歷史的著名的“大唐盛世”建功立業。因此,“薛家將”是中國古代“愛國為民”的光輝典範。整個顯示了以白袍薛仁貴為代表的愛國主義精神,閃躍著“白袍 文化 ”的光輝.薛仁貴,一個讓華夏民族驕傲的子孫,一個必須讓人尊重的英雄,“白袍精神”也永遠不會過時!

3、活埋鐵勒軍十三萬,使薛仁貴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屠俘將領。龍朔元年(公元661年),鐵勒酋長比粟毒夥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薛仁貴為鐵勒道行軍副大總管,出兵討伐思結、拔也固、仆骨、同羅四部。當時鐵勒九姓擁兵十幾萬,憑借天山之地利,企圖與大唐雄師一決勝負。他們派出數十位驍勇騎士出馬挑戰,眨眼間,就被薛仁貴三箭射死三人,膽寒之下,鐵勒人下馬投降,放棄了抵抗。為了消除後患,薛仁貴 命令 部下將13萬已經投降的鐵勒人就地坑殺,製造了中國歷史上駭人聽聞的殺降暴行。鐵勒人害怕了,拚命逃竄,薛仁貴追擊到漠北,擒獲了葉護三兄弟。鐵勒九姓衰落了,薛仁貴成了天上下凡的殺星,大唐敵人眼中的凶神惡煞。

⑽ 薛仁貴是什麼人

薛仁貴(614年-683年3月24日),名禮,字仁貴。漢族,河東道絳州龍門縣修村(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 唐朝初年名將,北魏河東王薛安都六世孫。

薛仁貴出身於河東薛氏南祖房 ,在貞觀末年投軍,征戰數十年,曾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句麗,擊破突厥,功勛卓著,留下"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故事。官至瓜州長史、右領軍衛將軍、檢校代州都督,封平陽郡公。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貴去世,年七十。冊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著有《周易新注本義》十四卷,今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