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葛世榮的介紹
葛世榮,浙江天台人,博士,現任中國礦業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983年本科畢業於黑龍江礦業學院礦山機械專業(現黑龍江科技大學),1989年獲中國礦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機械工程專業),1994年起任中國礦業大學校長助理,1997年起任副校長,2007年起任校長。長期從事生物摩擦學、摩擦學非線性理論、救災機器人和礦山機械可靠性等方向科學研究,承擔「973項目」、「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課題,發表論文140餘篇,擔任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中國工程機械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煤炭學會副理事長等學術職務。
2. 中國礦大(徐州)校長是誰啊
葛世榮
3. 葛世榮的人物簡歷
葛世榮,男,中國礦業大學校長。研究生學歷,博士學位,中共黨員。1963年4月,出生於浙江省天台縣。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在黑龍江礦業學院(現黑龍江科技大學)礦山機械專業讀本科。1983年9月至1989年7月,在中國礦業大學機械工程專業讀研究生,獲工學博士學位。
1994年10月至1997年3月,任中國礦業大學校長助理,後任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校長。
2007年8月至今,任中國礦業大學校長。
4. 葛世榮的畢業生證婚人
2012年6月12日,在女貞花盛開的中國礦業大學隆重舉行了證婚儀式,校長葛世榮為學校14對即將畢業的學生證婚,祝福他們志同道合、比翼雙飛、白頭偕老。
校長葛世榮身著藍色西服,打著嶄新的領帶的葛世榮校長走到典禮台中央,為同學們的愛情祝福。他說,同學們因礦大而相識,在課堂上相知,在校園中相愛,在畢業前結果。作為校長,我為這種純潔、真實、忠誠的愛情而感動。祝願礦大學子伉儷志同道合,比翼雙飛。今後,無論天涯與海角,無論年輕與年老,無論成就與平凡,都能銘記母校,心心相印,彼此激勵,白頭偕老。他表示,同學們即將走出校園,在社會中磨練,在家庭里磨合,在職業上成才。作為長輩,我祝願礦大學子伉儷,幸福美滿,天長地久。他希望14對新人,無論貧窮與富有,無論疾病與健康,無論逆境與順暢,都要同甘共苦,相親相愛,相互敬重,永葆愛心。
致辭後,葛世榮校長為每個學生證婚,他親手把結婚證和證婚詞依次交付給每對新人,祝福他們並和他們一一合影留念。
5. 華為下礦不挖煤,鴻蒙搭台不唱戲
2020年12月31日,鄒志磊被任命為華為煤礦集團董事長,彼時「華為煤礦軍團」組織尚未成型,用鄒志磊的話說,是「先有和尚後有廟」。
在華為成立至今34年的 歷史 上,第一次出現了煤礦軍團這個組織,鄒志磊何許人也,任正非又為何把煤礦軍團交由他來管理?
鄒志磊1998年加入華為,常年從事國內外市場銷售工作,曾擔任華為企業業務BG全球銷售與服務部總裁,還先後擔任華為廣州代表處代表、北非地區部總裁等職務,他更被外界所知的職務是華為運營商BG總裁,是一位典型的「老資格」華為人。
運營商業務是華為的根基,盡管近年來消費者業務一度超過運營商業務,但在華為大部分人看來,運營商業務才是華為的壓艙石。
現任運營商BG總裁丁耘,同時也是鄒志磊的前任和繼任,中間擔任了一段時間的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如果說丁耘主要負責守好大後方,那麼鄒志磊扮演的角色更類似於開荒的先遣軍。
當然了,華為煤礦軍團本身就以華為各大業務為基礎,任正非的親自督戰、跨組織的能力集合、打江山而非守江山的作戰姿態,使得煤礦軍團的發展超出預期。
9月14日,國家能源集團和華為共同舉辦「礦鴻操作系統」發布會,參會單位包括礦監局、工信部、 科技 部、能源局、煤炭工業協會、國家能源集團以及華為,陣容豪華。會上「礦鴻操作系統」正式發布,是目前煤礦軍團落地的最佳實踐,也是華為鴻蒙操作系統從To C走向To B的一大步。
「礦鴻操作系統」如何誕生,折射出煤礦軍團怎樣的邏輯,又代表了華為的哪些動態?
2021年2月19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罕見地為業務站台,在山西「智能礦山創新實驗室揭牌儀式」後,接受了中外媒體的采訪,正是在該采訪中,任正非宣布華為煤礦軍團成立,正式進軍煤礦業。而在此前數月,他已經造訪過山西的煤礦、湖南的鋼廠等地。
「當時任總提出來我們要讓煤炭行業實現少人、安全和高效,解決煤炭高效生產和安全生產的問題,讓煤炭工人可以穿著西服、打著領帶的去工作,這就成了我們煤炭軍團的願景。」鄒志磊表示。
任正非出了考題,鄒志磊和他的煤礦軍團負責破題。
「我當時是非常非常痛苦的」,站在當下回顧過去,鄒志磊邀請過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國法,探討了整整一下午的智能礦山大數據治理問題,2012實驗室也邀請到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校長葛世榮來到華為講課。
「葛校長講課的那天我不在公司,任總專門把葛校長講課的會議內容發給我,讓我轉發給煤炭集團所有的員工學習,我們煤礦軍團每一個人都要學習採煤的那幾門教程,人人考試、人人過關,也就有了我們後來的煤炭夜校」。
華為煤礦軍團董事長鄒志磊
此外,鄒志磊還帶隊去各大礦山去考察學習,山西、陝西、內蒙轉了一大圈,下了十幾次礦,井工礦、露天礦、分煤礦都去過,經過兩三個月的討論,華為關於智能礦山的構想才一步步成型。
「智能礦山的本質是整個工業架構體系的一個變革,只有建立統一架構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才能解決這個問題,智能礦山本質是工業互聯網」,鄒志磊指出。
智能礦山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數據和標准不統一,一台「國產」採煤機需要使用3種操作系統,包括Windows/Linux/Vxworks,涉及通用協議3種,內部各種晶元161種,關鍵晶元高度依賴進口。
每一個煤礦由不同廠家建造,煤礦的標准不一樣,對於智能化礦山的概念眾說紛紜,再加上復雜的地質環境,煤礦行業內尚且沒有達成統一認知。目前一些智能礦山協議各種各樣,數據孤島乃至於礦山信息化重復建設嚴重,「我聽到最多一個礦山重復建設,今年已經第四次在談智能化礦山了」。
煤礦要實現工業互聯網,就要按照工業互聯網的架構來處理,這也是華為智能礦山解決方案的出發點。
首先是數據收集,物理世界的數據經過網路層完成數據入圖,形成虛擬世界的數字孿生,這一步最大的難點的數據和網路格式的不統一。
礦山的幾千種設備必須實現統一的數據格式,攝像頭、監測站、採煤機、液壓支架、皮帶運輸機、礦車等數據源格式天然不一致,礦鴻系統成為統一的操作系統,統一了數據標准。
數據採集之上是工業承載網,5G網路就在這一層,解決低時延的問題,也包括F5G(第五代固定網路)、新一代IP網路。
華為智能礦山架構
再向上是雲基礎設施和數字平台,支撐應用使能、集成使能(ROMA)、AI使能(ModelArts)、數據使能(DAYU)以及開發使能(DevOps)等平台級能力,完成煤礦應用的開發和數字化過程。
最上層是面向管理者提供的可視化中心,數據匯集、加工、計算結果再返回到實際應用場景,可以清晰地展示出來。
神東煤炭是我國首個兩億噸煤炭生產基地,國能神東煤炭集團董事長李新華表示,神東有1370多家主要設備供應商,13.4萬台各類設備,10餘類操作系統,500多種需要適配對接的通信協議。
不同的設備裝置具有不同的操作系統,同一供應商不同時期提供的操作系統及應用也彼此不兼容,造成設備之間數據共享難,信息互通難,生產作業智能聯動難,尤其在採煤與運輸、採煤與通風、工控系統協同方面,不同廠商的採煤機、支架、刮板輸送機的介面及協議互不兼容。
打造一個智能礦山,神東煤炭指明了五個關鍵問題:解決技術封鎖和晶元卡脖子問題;解決工業網路實時傳輸的問題;解決生產要素萬物互聯的問題;解決通信協議標准化問題;解決數據治理手段落後的問題。
2021年5月,神東煤炭與華為煤礦軍團成立了智慧煤礦聯合創新項目組,確定聯合創新課題18個,子項目21個。8月舉行了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和聯合創新中心揭牌儀式。截至目前,神東投入各部門業務骨幹86人,華為常駐神東創新中心70多人,華為總部投入研發人員200多人,合作廠家投入160多人共同進行技術攻關。
目前,礦鴻操作系統已成功適配煤礦井下綜采工作面的液壓支架主控器、工作面通訊控制器、組合開關顯示控制器,以及吊軌式、膠輪式等各類巡檢機器人共20種設備398個應用單元。下一步兩家的主要工作計劃是在國家能源集團總的框架體系下,做好鴻蒙系統現場試驗、應用和推廣。
但礦鴻系統到底是什麼,和鴻蒙是什麼關系,它又是如何解決統一性問題的?
2020年8月9日,華為正式發布鴻蒙系統。8月底,華為與中國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協商,把鴻蒙系統的基礎底座部分、核心框架部分,全量捐贈給開源基金會。開源基金會在2020年9月份成立了Harmony項目,OpenHarmony實際上指的是華為捐贈給開源基金會的項目名稱。
OpenHarmony本身是鴻蒙所有基礎底座的一個開源版,捋順邏輯,華為可以算是基於OpenHarmony開源版本第一個發布產品的公司,今年6月份華為發布了面向智能手機的鴻蒙OS 2.0,就是基於OpenHarmony面向2C領域的第一個發行版,目前用戶數量已經突破1億。
礦鴻系統實際上是基於OpenHarmony,由神東集團推動的礦山領域的操作系統。系統向下,可實現對各種軟硬體資源接入、控制和管理;系統向上,可提供開發介面及工具資源等支持,並以工業APP形式提供多樣化服務。
至於鴻蒙由一個2C領域的操作系統,應用到2B領域,其實也很有挑戰,雖然鴻蒙設計之初就考慮到了萬物互聯的需求,但是誰都不願意第一個吃螃蟹,鴻蒙在工業領域的前景有待驗證。
礦鴻系統現場演示實時操作煤礦設備
如前所述,華為很早意識到智能礦山的本質是工業互聯網,要做到萬物互聯,但是怎麼做呢?鄒志磊拜訪了華為內部幾乎所有做工業互聯網的人,大家各有各的說法,華為很多試點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今年4月份,鄒志磊拜訪了中國神華能源集團,神華能源最想做的事情是把神東煤炭的很多成功經驗拷貝到其他煤礦,大概五月初的時候,他調研神東煤炭之後,明顯感覺到煤礦的信息孤島問題。
「有沒有一個操作系統能解決」,鄒志磊的同事強推鴻蒙,神東的態度也出乎意料,從開始概念的討論到最後的落地,果決速度超過了華為的想像。
煤礦軍團調查了十幾個礦山的感測器等等設備,後來反饋給鄒志磊說:「問題不大」,因為鴻蒙天生就為萬物互聯而生的,它不是傳統的移動互聯網,不似安卓,它不僅僅能解決移動互聯網的問題,最小到128k,大到幾個G,甚至上百個G,都可以部署鴻蒙,滿足萬物互聯的設備場景。
如果採用鴻蒙要把礦下的感測器全部換掉,高昂的成本足以讓所有客戶望而卻步,華為在智能礦山的抱負也就根本無從施展,後來煤礦軍團與鴻蒙團隊溝通,發現很多設備問題都能解決,成本問題也就得以解決。
華為華為消費者業務AI與智慧全場景業務部總裁王成錄
「鴻蒙之父」華為華為消費者業務AI與智慧全場景業務部總裁王成錄介紹,礦鴻系統基於OpenHarmony軟匯流排的能力,形成無需人干預的連接,異構組網的實現特別關鍵,有效解決了各種各樣不同設備之間異構的問題,現在礦鴻已經實現了藍牙和WiFi之間異構組網的問題。
軟匯流排無線通信最大的問題是非常怕信號干擾,一旦有干擾就有誤碼,一旦有誤碼一切的實時性、穩定性都消失,華為通過信號去干擾能力,讓干擾的程度降到了最低,對丟包和抖動的抵抗能力和容忍能力也做到了30%,即30%的丟包也不會影響上層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在通訊領域積累的經驗,全部用到了礦山領域,各種無線接入方式聚合,在所有通道都很好的時候,可以把通道能力聚合起來,當某些通道信號不好的時候,可以做信道之間的互為備份。
面對不同設備、不同協議的老大難問題,分布式軟匯流排仍然是協議的基礎,下面設置了裝備的分裝庫、對象庫,將各種各樣的儀器儀表操作動作,以及設備之間的交互做了建模和數據結構的構建,用統一的模型、統一的數據結構保證了設備的互通。
「今天是非常值得紀念的一天,對鴻蒙生態來講,我們邁出了從2C到2B的關鍵一步,對於整個工業領域來講,我們今天邁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工業互聯網真正落地的關鍵一步,今天會給未來整個鴻蒙系統的能力,包括鴻蒙生態在各個領域的拓展打開了一個無限想像空間的大門。」王成錄感慨道。
在演講中,鄒志磊拋出了一個值得思考的觀點——移動互聯網過去十年發生的事情,在工業互聯網裡面也會發生。如果確定了這個立論,也就不難理解華為為何會深入到煤礦領域,甚至如此的大動干戈。
1830年,美國著名的西部大開發中,大批淘金客蜂擁而來,而在淘金的人群里,有一批人不淘金,只賣水和工具,賺得盤滿缽滿。
華為是不是也像新時代的「賣水人」?
煤礦軍團只是華為拓寬商業賽道的一個縮影,在礦山領域,華為只做薄薄的一層,定位是給行業賦能,絕不控制數據,也不會靠數據變現,堅持被集成和使能策略,以期得到客戶的信任。
華為意不在挖礦,煤礦軍團的誕生承載著華為加速技術商業化、尋找新的收入空間的目標。
考慮到華為受美國制裁的大背景,盡管華為「有質量的活下去」做的不錯,但是營收、利潤表現已經顯現出一些疲態,在一些業務上不得不向後收縮,例如手機業務、x86伺服器、交換機等無法完全脫離海外晶元的業務。
在近日華為放出的一份總裁辦郵件中,任正非直言,從現實的商業角度來看,華為要聚焦在5G+AI的行業應用上,要組成港口、機場、逆變器、數據中心能源、煤礦……等軍團,准備沖鋒。
在運營商BG、企業BG和消費者BG之外,華為急需新的收入來源,按照以往的產業形勢,新技術的成熟往往需要數年時間,而新技術被行業大規模採用又需要一段時間,在被美國制裁之前,華為可以等,但現在,華為最缺的就是時間。
一方面,5G、雲計算等技術都還沒有迎來收獲期,例如5G,大規模的成熟應用遲遲沒有爆發,企業級市場需要不斷地鋪量積累,註定了5G收入並不會爆發式增長。
雲計算也面臨著類似的情況,國內雲計算競爭激烈,尤其是近兩年雲計算廠商紛紛押注政企賽道,華為雲手握優勢,但行業競爭也拖慢了收入增長曲線。
另一方面,如何為一家大公司「開源」,這就是鄒志磊為華為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任正非近日也提到,華為被美國打壓的這兩年,人力資源政策從未變過,工資、獎金發放一切正常,職級的晉升、股票的配給等一切正常。開源或節流,華為傾向於前者。
在實際業務開展中,三大BG都有自己的業務范圍,雖然互相之間有協作,但是也有著各自的算盤,有時候利益點並不一致。
類似煤礦軍團這樣的組織,突破了組織壁壘,以垂直行業為攻堅對象,更符合華為「對准一個城牆口沖鋒」的方法論。可以預期,煤礦軍團的商業模式跑通後,「港口軍團」「機場軍團」等也已在路上。
一個顯而易見卻又無法測算的事實是,中國千行百業的數字化有著潛藏的巨大市場空間,但數字化的滲透程度還處於初級水平,一個個「煤礦」等待被數字化重塑,華為的定位和戰略沒有什麼大紕漏,所欠缺的只是從此岸理想到彼岸現實的兌現。
(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張帥)
6. 徐州礦業大學南湖校區校長叫什麼名字
徐州礦業大學現任校長葛世榮,黨委書記鄒放鳴。
7. 關於中國礦業大學孫越崎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孫越崎學院成立於2008年7月3日。成立孫越崎學院是中國礦業大學本科教育優質工程的主體內容之一,旨在充分利用和發揮中國礦業大學優質教育資源和學科優勢,通過實施通識教育、創新教育和個性教育,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拔尖人才。
進一步完善中國礦業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為拔尖人才培養、個性化教育建立又一條綠色通道,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秉承「以人為本、立德樹人、個性培養、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 ,提升學校本科與研究生水平,增強學科實力。
學院概況
中國礦業大學自辦學以來,積極探索多樣化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師資班、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A班、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理工提高班等。 2008年7月3日,為紀念近代工礦泰斗、名譽校董孫越崎先生為中國礦業大學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的重大貢獻,中國礦業大學下文(中礦委[2008]28號)以孫越崎先生的名字命名成立二級實體性學院—孫越崎學院。
2008年10月16日上午,在孫越崎科技教育基金會第十七屆頒獎大會上,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孫孚凌,孫越崎科技教育基金會副主任、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黨委書記濮洪九為中國礦業大學孫越崎學院正式揭牌。中國礦業大學校長葛世榮介紹了孫越崎學院概況和學院有關機構組成名單。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國礦業大學孫越崎學院
8. 黑龍江科技大學是一本還是二本
黑龍江科技大學是二本。
黑龍江科技大學,坐落在北國冰城哈爾濱市,是黑龍江「十二五」期間重點建設的特色應用型本科高校。
黑龍江、吉林乃至內蒙古地區唯一一所以礦業工程為特色的高校,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和應急管理部共建高校,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入選高校。因坐落於松花江北岸,故有「江畔朝陽」一說。
學校的前身是1947年在雞西建立的東北第一所煤礦工人學校,幾經易名,1981年更名為黑龍江礦業學院,隸屬於原國家煤炭工業部。
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後,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黑龍江省管理為主;2000年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黑龍江科技學院,2001年在哈爾濱建設新校區,2003年學校主體由雞西市遷入哈爾濱市。2013年4月18日,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黑龍江科技大學。
(8)葛世榮擴展閱讀:
著名校友:
葛世榮,礦山機械化專業79級畢業生,現任中國礦業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摩擦學與可靠性工程研究所所長。
房豐洲,機械製造專業78級畢業生,天津大學精密儀器與光電子工程學院,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 生導師。國際製造領域有廣泛影響的國際納米製造會議(nanoMan)的發起人。
張鳳武,1983年畢業於黑龍江礦業學院(現黑龍江科技大學)采礦專業,博士,教授;現綏化學院院長。
劉清俠,選礦專業畢業,現任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化學和材料工程系終身教授, 博士生導師。加拿大清潔煤和清潔能源及礦物加工中心的主任;中國礦業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曲景奎,礦物加工專業93級畢業生,燕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員。
9. 高等教育研究論文範文(2)
高等教育研究論文範文篇二
《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高等教育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必然途徑。中國礦業大學的“國際化”辦學理念以優勢專業為中心,在學生國際流動、教師國際流動、教學與課程的國際化、國際合作研究以及合作辦學等方面做出了諸多努力,在取得大量成果的同時,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關鍵詞】中國礦業大學 國際化 優勢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 -0009-02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指一個國家及其高等教育機構為因應全球化背景而在戰略上設定國際前沿目標並付諸行動的過程;在實施層面表現為具體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活動及其效果。[1]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本質是按照國際高等教育界通行的理念、准則和規范指導辦學,加強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從而提高一國或者一所高等教育機構辦學水準,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理解能力的人才的過程。[2]
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高校、國家“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台項目”建設高校,同時也是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共建高校。作為一所具有一百多年辦學歷史、特色鮮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學,對我國煤炭能源行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引領和支撐作用。[3]近年來,中國礦業大學在對外交流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分別被江蘇省授予2013年 “江蘇省外國文教專家研究會先進集體”和“江蘇省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先進學校”的稱號。本論文集中討論了具有礦大特色的國際化道路,同時指出了其存在的問題。
一 國際化的辦學實踐
1.學生的國際流動
中國礦業大學一直本著“走出去,請進來”的原則,積極擴大出國留學學生和來華留學學生的規模,形成了雙向流動的合理格局。學生的國際流動是大學國際化的一個重要指標。中國礦業大學的留學生數一直呈現遞增的趨勢,目前有在校留學生180餘人。就留學生的層次分布而言,大部分為學歷生(degree-seekers),而非非學歷生數(non-degree seekers)。在學歷生中,本科生的數量最多,一直占據主體地位。從方向上看,學生流動分為流入(國際留學生)和流出(本國學生接受時間不等的海外學習)兩種形式。2013年,國際部會同教務部,設立出國留學獎學金,選拔了126名出國留學預備生。
同時國際部積極推進各個研究生、本科生層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通過中加MBA項目、格里菲斯大學土木工程本科項目、墨爾本皇家理工建環本科項目、俄羅斯獎學金項目、美國全球優秀本科生項目、奧爾登堡大學交換生項目以及其他多個校際交流項目派出學生100多人。在鼓勵本校學生短期訪學的同時,2013年學校設立了來華留學生獎學金,鼓勵更多留學生選擇礦大為他們的學校。這一措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當年招收留學生54人,其它各類學生29人,留學生在校生規模達到170人,較之前有了增長。[4]
2.教師隊伍的國際化
中國礦業大學的國際化道路還體現在學校對師資力量國際化的重視。師資力量是衡量大學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它直接影響學校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方向,也影響著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目標。世界上許多高水平的著名大學,師資力量往往都是高度國際化的。中國礦業大學採取了培養與引進並行的辦法來促進教師隊伍的國際化。
首先,中國礦業大學國際交流處經常組織教師及行政人員的短期訪學工作為便於教職工赴海外進行學術交流,中國礦業大學國際交流處積極主動協調學校相關部門,對學校因公出訪審批手續進行了簡化,同時推出了《中國礦業大學出國(境)人員管理辦法》和《關於進一步加強我校處級以上幹部因公臨時出國(境)管理的暫行規定》等政策,在嚴格規范外事管理的同時,為教職工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提供了政策保障。2013年,學校累計派出111批次因公出訪團組,共計296人次赴海外參加國際會議、開展學術交流、合作研究或考察訪問,比去年同期增加49%。此外,學校停辦多年的管理幹部和教師團組海外進修項目也得以重新啟動執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校教職工自覺對外交流的主動意識逐漸增強,形成了良好的學術氛圍。[5]
其次,中國礦業大學國際交流處加大聘請外籍教師的力度。他們的加入,大大豐富了教師學術背景的多樣性,同時提升了教師隊伍的國際化水平。通過積極拓展聘請渠道、強化服務措施等舉措,學校2013年重點工作之一――聘請15名語言外教的任務順利完成。這些英語、德語外教分別承擔了英德語言專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大學公共英語、同時承擔了研究生英語及孫越崎學院等的語言教學任務,教學效果良好。此外,2013年,學校還接待了來自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加拿大、俄羅斯、奧地利、英國、丹麥、日本、韓國、南非和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知名專家和學者200餘人次來校合作交流。 [6]
在優化本土教師學源背景的同時,學校還採用多種形式,積極引進國外優秀的教育資源和智力資源。學校2007年獲批的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項目“煤炭資源開采與環境科學與技術創新引智基地”繼續由國家重點資助並實施。2013年,學校聘專引智經費實現360萬,其中含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即“111計劃”項目3項,引進海外高層次文教專家重點支持計劃項目2項,另外今年申報的第四個“111計劃”――“深部地下工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已獲批執行。[7]
3. 教學與課程的國際化
一個學校的國際化不但體現在學生和師資的多元化,更重要,更核心的是要實現教學的國際化。1996年,OECD將“課程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rriculum)定義為“一種為國內外學生設計的課程,旨在培養學生能在國際化和多元化的社會工作環境下生存的能力。”西方學者莫里斯哈拉雷(Maurice Harari)認為,課程國際化不僅包含外語訓練和國際區域研究學科的發展過程,而且還包含將全球視野引入一般學科的“學科普遍化”過程。[8]
我校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穩步推進雙語教學。2010年《中澳學院國際化課程體系建設與改革》列為校教學改革項目,與國際接軌的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與課程大綱制定並實施,3位外方合作高校教授為中德學院、中澳學院授課,國際化辦學取得新進展,每個專業在學生進入大學三年級以後會開設專業英語課。但是和其他項目相比,教學上的改革力度較小,學生英語學習的教材單一,接觸不到原版教材,雖然引進了外籍教師,但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教學和課程國際化的問題。
4.國際合作研究
在科研方面,中國礦業大學近年來積極推進本校優勢專業的高水平的科研合作:一方面提高教師與學生主持、策劃、參與重大國際項目的能力;同時依託國際會議,促進科技和學術成果的國際交流。2010年9月17日,我校校長葛世榮率團出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的2010年世界能源論壇大會並向來自世界各國的700多位與會者發表了題為“中國未來能源與潔凈煤技術”的演講。2010年3月15日至3月22日宋學鋒副校長等一行七人於赴德執行考察訪問任務,主要是落實“中德共建徐州生態示範區合作推進會”中煤礦安全設備物聯網、城市系統物流規劃、節能減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四個產業化項目。 [9]
5.國際合作辦學
國際合作辦學也是中國礦業大學國際化戰略的一部分。2010年我校先後與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奧爾登堡大學、波鴻工業技術大學、德國RWE公司、澳大利亞巴拉瑞特大學、卧龍崗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等合作單位分別簽訂了教育科技合作協議或合作備忘錄。學校積極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與合作,不斷推進國際化辦學。目前,學校同25所世界排名前200強的高校簽署了合作協議。創新高等教育國際協同模式,成立了國際學院,建設了中澳礦業研究中心等國際合作平台,聯合10多所國外知名高水平大學發起成立了“國際礦業、能源與環境高等教育聯盟”。美國南達科塔礦業學院發起成立的全美礦業高等教育聯盟擬以團體會員方式加入,聯盟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2013年,學校新簽約海外合作高校10所,續簽7所。其中,新簽約澳洲高校1所、續簽4所;亞非高校新簽約4所; 歐美合作高校5所、續簽3所,布局日趨合理。同時,根據學校要求,結合各單位對外交流實際情況,各學院及重點實驗室分別選取了5家合作夥伴作為重點交流對象。目前,各學院及重點實驗室基本實現至少與海外2家以上的高校或研究機構建立了實質性合作關系,使得我校國際交流工作更加務實。 [10]
二 中國礦業大學國際化辦學的特點及其問題
中國礦業大學國際化辦學主要呈現出以下三個特點:第一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方式不斷豐富。從最初的單純引進少量外國留學生,公派留學生,教師短期訪問合作等方式發展成一套全面的,多渠道的,多層級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模式。目前,中國礦業大學已經與國外一批大學建立了合作辦學關系,通過聯合培養、交換交流學生、國際會議等多種形式,不斷拓展面向世界的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的學術交流。第二,參與主體的層次逐步從研究生向本科生下移。中國礦業大學早期的學生對外交流項目主要針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近兩年,礦大不斷推進本科生短期訪學交流項目。學校組織人力,物力,推進短期訪學項目的進行。第三,中國礦業大學的國際化道路以自己的優勢專業為發展中心,這一特點在國際會議的舉辦和國際合作項目中體現的尤為明顯。
雖然中國礦業大學在國際化辦學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存在一系列問題。首先,中國礦業大學還缺乏對於國際留學生的吸引力,國際留學生比例依然偏低。從國際留學生的來源國家來看,中國礦業大學的留學生多集中在亞非欠發達國家,對歐美等發達國家學生的吸引力還不夠。其次,對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和體制借鑒不夠。高校國際化強調的是吸收、借鑒世界各國先進的高等教育辦學理念和辦學模式,從而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目前中國礦業大學的多數國際化辦學方式都是以項目為中心,以會議為表現形式,缺乏系統教育理念的植入和教育體制方面的真正變革。再次,中國礦業大學的國際化發展在許多方面依然體現出“依附性”的特點,對於其他大學借鑒的多,輸出的少。而高等教育國際化要求的是,學校與學校之間的交流應該是雙向的,即相互的借鑒,彼此的輸出。
總之,中國礦業大學以服務教學、科研、學科和師資隊伍建設等學校中心工作為宗旨,以促進學校教育改革發展為重點,探索實踐行業特色和國際化辦學相融合的發展之路,從學校發展實際出發,探求一個多層次、寬領域、高水平、講實效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道路。
參考文獻:
[1] [2] [8] 袁本濤,潘一林,高等教育國際化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清華大學的案例 [J] 高等教育研究,2009,(9):23-28.
[3] 網路搜索.
[4][5][6][7][8][9][10]中國礦業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年鑒[R].2013.
作者簡介:朱瀟瀟,中國礦業大學外文學院教師、講師(江蘇徐州 221000)
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中國礦業大學社會科學青年項目B類(2012W57―思維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研究)
10. 徐州礦大校長葛世榮行政級別
中國礦業大學是正廳級 校長為正廳級
徐州市地級市 市長 為正廳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