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香港、澳門中聯辦高層同時有調整
撰文 | 董鑫 熊穎琪
香港中聯辦、澳門中聯辦高層再有人事調整。
據人社部網站7月30日消息,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
任命羅永綱為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任命鄭新聰為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
免去楊建平、仇鴻(女)的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職務;免去羅永綱的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職務。
鄭新聰出生於1963年11月,福建仙遊人,省委黨校大學學歷,高級工程師。
他此前長期在福建工作,擔任過福建省經貿委副主任、省船舶工業集團公司總經理、省政府副秘書長職務。
2010年7月,鄭新聰任泉州市委常委、副市長;2011年12月任寧德市市長。1年多後,鄭新聰於2013年2月轉任泉州市市長,兩年後晉升為泉州市委書記。
2018年1月,鄭新聰履新福建省副省長,2019年5月躋身福建省委常委,兼任秘書長。今年4月,他二度擔任副省長,直至此番履新。
政知見(微信ID:bqzhengju)注意到,在鄭新聰的經歷中,泉州市是極其重要的一站。在泉州工作期間,他曾多次為泉州宣傳。
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剛履新泉州市市長的鄭新聰在媒體面前誇贊道:「我身上里里外外全都是泉州製造。」他指著自己的身上一一介紹:「我的外套是七匹狼的,襯衫、皮帶和褲子都是九牧王的。」他說,以泉州市長的身份穿著「泉州製造」出席兩會,不僅是對泉州市的宣傳,而且是對企業的支持。
在過往工作中,鄭新聰也與澳門有過交集。
2015年,鄭新聰以泉州市市長的身份做客新華網2015全國兩會特別訪談,介紹泉州融入國家的「一帶一路」戰略規劃的具體舉措。
他介紹,泉州華僑有750多萬,台灣漢族同胞里44.8%、900多萬祖籍地是泉州,還有港澳同胞70多萬。泉州改革開放,最早也是從台港澳僑這些鄉親們回來支持家鄉建設開始發展起來的,所以新一輪的 歷史 機遇同樣也要讓他們一起來幫助把握、推動。
今年2月,共建「一帶一路」、閩澳「並船出海」支持閩籍企業跨境融資戰略合作簽約儀式以視頻方式舉行,鄭新聰以福建省委常委、秘書長的身份出席。
此次赴澳門中聯辦任職,也是鄭新聰首次離開福建。
羅永綱出生於1966年9月,山西朔州人,此前長期在內蒙古工作,曾兩度擔任政法委書記。
公開資料顯示,羅永綱畢業於呼和浩特教育學院生物系生物專業,後曾在呼和浩特市衛生學校當過老師、團委書記兼學生科科長。
2002年4月,36歲的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團委書記兼學生處處長羅永綱履新內蒙古自治區團委副書記;2007年12月,41歲的羅永綱履新巴彥淖爾市副市長,後擔任過鄂爾多斯市委副書記、政法委員會書記,通遼市委書記等。
2016年11月羅永綱躋身省級常委,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常委,後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秘書長。
2018年10月,羅永綱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法委書記,2019年3月卸任後南下,任湖北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
政知見(微信ID:bqzhengju)注意到,掃黑除惡是羅永綱到湖北的一大任務。一到湖北,他就對掃黑除惡工作任務較重的武漢、黃岡、恩施等市州政法委書記一對一面談,督促做好掃黑除惡督導整改和掃黑除惡縱深推進工作。
調任湖北5個月後,羅永綱再度南下,於2019年10月出任澳門中聯辦副主任。他也是現任澳門中聯辦副主任中最年輕的。
香港中聯辦和澳門中聯辦分別是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和駐澳門的機構之一。
澳門中聯辦領導班子為「一正四副」。
主任傅自應長期在商務部任職,2018年12月從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正部長級)兼副部長任上調任澳門中聯辦主任。
副主任分別為張榮順、姚堅、鄭新聰和嚴植嬋。
其中姚堅、鄭新聰和嚴植嬋均在國家部委或地方歷練多年。姚堅曾任商務部辦公廳主任,新聞發言人,掛職擔任過青島市委常委、副市長;嚴植嬋曾長期在廣東省工作,擔任過廣東省委常委、統戰部部長等職,2017年任安徽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2018年任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常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
香港中聯辦領導班子現在為「一正六副」。
主任駱惠寧曾在安徽、青海、山西任職,擔任過安徽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長,青海省委書記,山西省委書記等職,2020年1月出任香港中聯辦主任,是歷任香港中聯辦主任中唯一一位任前有過主政地方經驗的。
副主任分別為陳冬、盧新寧、譚鐵牛、何靖、尹宗華、羅永綱。
其中陳冬、尹宗華和羅永綱均在國家部委或地方歷練多年。
陳冬在2017年調任香港中聯辦之前都是在福建省工作,擔任過福建省漳州市委書記,福建省副省長,福建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等職;尹宗華也長期在商務系統任職,擔任過駐歐盟使團公使銜經濟商務參贊,商務部國際經貿關系司司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副會長、黨組成員等職。
資料 | 澎湃新聞等
校對 | 葛冬春
⑵ 盧新寧調到香港中聯辦了嗎
盧新寧現任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
⑶ 懷疑與信仰
2012年,時任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的盧新寧應母校,北京大學知要以學長的身份與北大中文系的畢業典禮發表演講,在懷疑的時代,依然需要信仰,他說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於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於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於媚骨,20多年的社會生活,給我最大的啟示是,當許多同齡人都陷於懷疑的時代的車輪下,那些能倖免的人,不僅是因為堅強,更因為信仰。
學者徐賁撰文,懷疑的時代需要怎樣的信仰,
評論盧西寧的觀點懷疑本身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所有的信仰都必須建立在一些具有恆久而普遍意義的價值之上,人們只有確信這些基本價值,即使在現實生活中,眼見無數糟蹋破壞這些價值的行為,但仍然對這些價值堅信不疑的時候,他們才可以說是真正具備的信仰。
信仰好比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沒有信仰漫無目的的遊走,不可能成就任何偉業,麥克斯偉的信仰是揭開電磁物理的神秘面紗,魯迅的信仰是以筆為劍,曲線救國,貝多芬的信仰是用音樂救贖世界,唯有信仰,不斷在心中沉澱,生氣才有在困難面前的臨危不懼,在挫折面前的堅韌不拔,在迷霧餛飩中仍保持內心的光亮,這便是信仰的力量。
在革命烈士中,李大釗,毛澤東,陳獨秀……如果他們這些人沒有樹立復興祖國信仰,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國富繁榮
在科學家中,袁隆平,錢學森,華羅庚,……如果他們這些人沒有樹立科技強國的信仰,便沒有我們今天祖國的科技繁榮
在運動員中,蘇炳添,鄧亞萍,郭晶晶……如果他們這些人亦沒有信仰的話,便沒有我們祖國在奧運場上的輝煌成績
無論在什麼時代都需要信仰,尤其是在這個充滿懷疑的時代,信仰是不斷建立在懷疑基礎上的,讓我們用懷疑做階石,用信仰做里程碑,在這個時代,留下光亮的一筆。
⑷ 你讀過的哪一個句子打動了你的靈魂
「你再不來,我要下雪了」
讀這一句,眼前浮現的是一個痴心少女,苦苦等待著她的有情人,等著他跨越山海,朝她飛奔而來。
然而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他的身影始終沒有出現。直到她雲鬢染霜,直到她青絲覆雪。連那顆遙望遠方的心,也被雪冰凍。
你讀過的哪一個句子打動了你的靈魂?
一滴墨汁落在一杯清水裡,這杯水立極變色,不能喝了。一滴墨汁落在大海里,大海依然是蔚藍色的大海,為什麼?因為兩者的肚量不一樣。
不熟的麥穗直刺刺的向上挺著,成熟的麥穗低垂著頭,為什麼?因為兩者的份量不一樣。
寬容別人,就是肚量。謙卑自已,就是份量。合起來就是一個人的質量。
一、「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這句話選自蘇軾的《前赤壁賦》,以前只是背了應付考試,現在細細回味,能體會到蘇軾那種大家的情懷。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各自的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一絲一毫我也不會拿取。
我彷彿能感受到蘇軾大人泛舟赤壁,站在船頭俯瞰這個世界,說出這番具有哲理的話,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又想到了《瓦爾登湖》,那是一本極靜極靜的書,心靜下來才能進入這本書里,思考一些與大自然相處的問題,與蘇軾大人的自然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明知不能成功,明知必死無疑,依然慷慨而行。一般來說這種行為有著很多稱呼,比如愚蠢、不自量力、飛蛾撲火等等,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這更是一種不可思議的違反邏輯的行為。而在中國古老的哲學中,這種行為有著一個恰如其當的名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我深信,這正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靈魂。」
這段話摘自《明朝那些事兒》,好可惜沒學 歷史 ,每次看這些幾千年前發生的事情,都歷歷在目,魏忠賢,楊漣,袁崇煥的性格都被描寫的栩栩如生,楊漣為道而死,為社稷而死,被魏忠賢陷害屈打成招,但他那封血書彷彿就在我的面前,我能看到他在死前那大義凜然赴死的決心,也改變了我對封建士大夫的看法,他們確實死板,恪守成規,但他們是為了百姓,為了心中的道義。
也許往大了說,我們這個民族正是有這樣一種精神,面對強敵絲毫不怕,是我們愚蠢嗎?不,這是我為我們的信仰而戰。
三、 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於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於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於媚骨。你們或許不相信了,因為追求級別的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越來越少;講待遇的越來越多,講理想的越來越少;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因此,在你們走向 社會 之際,我想說的只是,請看護好你曾經的激情和理想。在這個懷疑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信仰。
這段話摘自盧新寧在北大中文系畢業典禮上的致辭,在這個充滿懷疑的時代,地溝油,毒奶粉事件頻發,你開始不喜歡這個世界,覺得這個世界都是惡意的,請不要這樣想,未來的世界就在我們的手上, 社會 的荼毒可能會影響你,名利的交際場可能會讓你迫不得已但是,請記得,你走進 社會 前的激昂鬥志,請在這個充滿懷疑的時代,堅守自己的理想。
記得大學老師說過一句話現在的老師雖說都在做科研項目,但是迫於時間和上級的壓力,往往都是做到差不多就行了,把科研經費弄到手,根本就沒有用下心有時間做科研,每個人都毛毛躁躁的,想要趕快做出點成績,殊不知慢工出細活,沉下心來做事,時間才會不負你。
最後送大家一張圖片,願我們大家永遠保持初心,繼續前進。
⑸ 《常與同好爭高下,不與傻瓜論長短》語錄
1、你余額不多,支付方式卻有很多;你賺得不多,想買的卻不少。你學了很多省錢的小妙招,最常用的竟然是「不買了」;服務員結賬時問你「是現金還是刷卡時,你恨不得問一句:能刷碗嗎?
2、別人追求遠方,是因為遠方有夢想和詩意。你追求遠方,卻是因為那裡人生地不熟,有利於隱藏」當前的不如意「和」曾經出過的丑「。
3、最好的心態是:喜歡的東西照常喜歡,但允許自己暫時無法擁有;反對的事情依然反對,但接受它們客觀存在。最好的做法是:不動聲色就能過去的事情,就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能用表情包就解決的問題,就不要講臟話和狠話。真的沒有多少人是值得你搭上人品和教養的。你只需記住:欲成大樹,莫與草爭;將軍有劍,不斬蒼蠅。如果爭吵可以解決問題,那麼潑婦一定是個高薪職業;如果靠吼可以搞定一切,那麼驢將統治世界。
4、我所謂的「穩重」,就是能在無謂的爭辯中全身而退,能對他人不如己意的言行保持克制,也能對不傷筋骨的挑釁一笑置之。我所謂的「踏實」,就是不需要靠「順從他人」來獲得安全感,不需要靠「貶低別人」來獲得優越感,不需要靠「被人看到」來獲得存在感;就是能平靜地面對一切,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以及可以不必做什麼。我所謂的「清醒」,就是當有人不拿你當回事的時候,你還瞧得上自己;當有人抬舉你的時候,你沒有太拿自己當回事;就是任憑這個世界如何瘋狂、浮躁或復雜,而你能始終保持警覺、善良和一塵不染。我所謂的「主見」,就是你的判斷是基於你掌握的信息,然後分析、思考,繼而獨立得出的結論,而不是因為十個人裡面有九個人都是這樣說了,所以你也這樣說。我所謂的「分寸」,就是有力排眾議的資本,卻不會離經叛道;有犀利的鋒芒,卻並不會引人反感;有勝人一籌的智慧,卻不會喧賓奪主;有肝膽相照的交情,卻不會底線全無。這樣的你,不會再對上一段關系耿耿於懷,也不會對下一段感情草木皆兵。
5、我努力表現得客客氣氣,只想表明我不想跟你有任何關系。
6、你要記住:不是一個肯定的」yes",就是一個肯定的「no"。
7、當你做不到」口吐蓮花「時,一定要懂得」沉默是金「。主動選擇閉嘴的意思是,我並非無言以對,而是不願在你身上浪費時間,所以等著,等你閉嘴。
8、寧可保持沉默像個獃子,也不要一開口就證明自己是個混蛋。
9、理性讓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是錯的,但感性讓人不顧一切地一錯再錯。
10、失戀是一場獨自的戰斗,你可以找人傾訴,但終歸要自己承受。
11、有人問村上春樹:「如何能保證持久的創作熱情?」村上便舉了個跑步的例子。「今天不想跑,所以才去跑,這才是長距離跑者的思維方式。」
12、該拚命的時候,你心存僥幸,一邊偷懶 一邊喊,「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該精進的時候,你心疼自己,一邊幻想一邊叫,「如果事與願違,就相信是另有安排」。等到別人都從你身邊超過去了,等到你被不近人情的生活凶了一回, 你才幡然醒悟:原來,不被安排,也是一種安排。
13、很多時候,竭盡全力也只能保證你不會落後太多。
14、拜託拜託,不要讓你的年初計劃,變成了年終的笑話。
15、碰見這樣的人,最好的態度是微笑著閉嘴,用心去做事。
16、謠言止於智者,偏見止於「呵呵」。
17、原諒他們,寬恕他們,盡量不要回應他們。要知道,有時候你也是他們。
18、著名媒體人盧新寧曾說道:「我唯一的害怕,是你們已經不相信了 ——不相信規則能戰勝潛規則,不相信學場有別於官場,不相信學術不等於權術,不相信風骨遠勝於媚骨。你們或許不相信了,因為追求級別的越來越多,追求真理的越來越少;講待遇的越來越多,講理想的越來越少;大官越來越多,大師越來越少。因此,在你們走向社會之際,我想說的只是,請看護好你曾經的激情和理想。在這個懷疑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信仰。」
19、小人是怎樣使壞的呢?一是鑽空子;二是見風使舵;三是用否定別人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四是無風能掀起三尺浪。
20、你曾對自己的期望是:陽光里像個孩子,單純有趣;風雨里像個大人,沉著冷靜。
21、所以,不要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覺得自己已經跌倒了人生的谷底,其實吧,你還有很大的下降空間。
22、有人問:「為什麼很多人懷緬青春?」讓我印象深刻的答案是這個:因為青春可以掩蓋很多問題。窮一點沒什麼,畢竟還年輕;教養不夠也沒關系,品行不壞就行;懶得鍛煉也沒問題,新陳代謝高……可是,等青春的遮羞布拿開,窮、懶、丑就掩蓋不住了。「
23、不動聲色確實是值得提倡的態度。但是它的內核應該是」不動聲色就能把事情做了/做好「,而非」不動聲色地什麼都沒做。
24、誠如胡適先生所說:「昨日種種,皆成今我,切莫思量,更莫哀。從今往後,怎麼收獲,怎麼栽。」
25、現在你不努力去讓自己過上想要的生活,那麼以後。你就會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去過自己不想要的生活。
26、口口聲聲說自己不想麻煩別人,卻時時事事都在麻煩別人,看似在盡量避免麻煩別人,但實際上是希望享有「別人來幫自己」的權利,但不願承擔「感激或者回報」的義務。
27、因為弱,你的選擇權、話語權和主動權就不會屬於你。所以,別急著滿世界找人脈、找朋友、找知音了,先把本事練好吧。
28、努力賺錢,也學著花錢,通過賺錢與花錢去展現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去感受生活的多彩與鮮活,而不是通過買一堆無用的東西來展現自己的精打細算,然後在一堆不喜歡的衣物面前愁眉苦臉。便宜貨只是在付款的那一瞬間讓人開心,卻在使用的每一個瞬間都讓你不開心;好東西只有在買單的片刻會讓人心疼,卻在使用的每一刻都讓人覺得很值。換言之,好的東西往往只有「貴」這一個缺點,而便宜貨很可能就只有「便宜」這一個優點。
29、氣質來自閱歷帶來的從容不迫,源自實力帶來的寵辱不驚。
30、你可以什麼都聽,但不能什麼都信;你可以隨心所欲,但不要隨波逐流。你的內心再強大一點,就不會聽風就是雨;知道的事再多一點,就不會人雲亦雲。
31、「人一旦走進了群體,智商就會嚴重下降。為了獲得認同,你會放棄自己的主見,用智商去換取讓人倍感安全的歸屬感。
32、做子女最容易犯的錯,並不是沒有時間陪伴,也不是缺乏孝心,而是以為,他們會永遠都在。真正的孝順,就是雖然你已經不那麼相信他們說的那些道理了,但你願意聽他們說;雖然你不喜歡他們做的那些事兒,但你支持他們做。
33、所以在離開的時候,別把門摔得太狠,以為你有可能還要回來;當意見不合的時候,別把話說得太絕,因為你還有可能回後悔。多一分忍耐,就少幾次後悔,就多幾個台階;少撂幾句狠話,就少一些難堪,就多一些餘地。這樣的你才會顯得沉著。
34、」馬後炮「最擅長的,不是找出「問題出在哪兒」,也不是想著「怎麼解決問題」,而是要充分地、明確地告訴別人,「你錯了,而我早就知道」。突出特點是:先讓別人試錯,再讓自己得意。
35、如果將來的某一天,他突然推翻了自己的意見,或是事實證明他當初的判斷是錯的,這時候你就不要再理直氣壯地說「看吧,我早就說過……」而是要反思一下:為什麼自己沒有說服力。
36、人生往往要走兩條路:一條是你必須走的,一條是你想走的。你首先把必須走的路走漂亮了,才有機會走自己想走的路。
37、人類的情緒問題常常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慾望太多,二是提不起慾望。
38、你只有把擺在面前的事情一件一件做成了、做好了,你才有可能接近那個更加理想的自己!
39、最好的心態是:喜歡的東西照常喜歡,但允許自己暫時無法擁有;反對的事情依然反對,但允許它們存在。
⑹ 人民日報社評論部主任是啥級別
人民日報是中共中央直屬正部級事業單位,二級部門一般為正廳局級,評論部主任應該是廳局級幹部(高配情況除外)。
⑺ 在懷疑的時代,我這樣信仰
分享一篇不錯的文章。
在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時代,頹廢、享樂之風盛行,「喪文化」大行其道,「懷疑一切」理論甚囂塵上。
然而正如盧新寧所言:「在這個懷疑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信仰。」青年人應摒棄消沉之心,直面人生,知其難,信其力,行其艱。
「朝霜暮雪,不改英雄意氣。」對於真正的強者,知其難,反而會堅定他們的信念,將事情做成功。
知科技創新之難,華為公司聚員工信念之力,終於研發出領先於全球的5G技術;知黃土高原水土治理之難,朱顯謨立下讓黃河水變清的理想,奮斗幾十年,最終使黃河入沙量減少了60%!
青年一代,懷著一腔孤勇踏上人生的旅途,不論遭遇何等挑戰與挫折,都不要失去信仰。培根說:「不相信明天的青年,是對自己的背叛。」
信仰之可貴,一在於它讓我們永不失對將來的希望,二在於它還能為我們的前行之旅提供方向和力量。
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我們應牢記「築室道謀,則三年不成」的警示,帶著對現狀的清醒認識,懷著對未來的堅定信念,以昂揚之姿,以無畏之志,去行動,去奮斗。
相信,只要我們心中擁有光明,這個時代便不再黑暗;只要我們依然擁有信仰,這個時代也將不再「懷疑」。
⑻ 8月27日丨懷疑與信仰
學者徐賁撰文《懷疑的時代需要怎樣的信仰》評論盧新寧的觀點:
「懷疑本身並不一定是一件壞事,所有的信仰,都必須建立在一些具有恆久而普遍意義的價值之上。人們只有確信這些基本價值,即使在現實生活中眼見無數糟蹋、破壞這些價值的行為,但仍然對這些價值堅信不疑的時候,他們才可以說是真正具備了信仰。」
這兩句話都在表明一個觀點,那就是在 這個充滿懷疑的時代,我們仍然需要信仰。
信仰是什麼?
是在價值觀飽受沖擊時仍能堅定自己的觀念不偏移,是在別人懷疑是勇敢支持自己的所思所想,是無論遇到何等的挫折和挑戰都不曾放棄…這就是信仰。
我們總是對革命先輩充滿崇拜,其實崇拜本身就是一種嚮往。和平年代很少看到《覺醒年代》中那樣堅韌和執著的信仰,可以拋頭顱,灑熱血,不畏生死,不顧一切,所以,他們才會如此讓人敬佩。
為什麼要有信仰?
一個人活著總要為了些什麼,總要有些除了吃喝拉撒之外的東西讓我們堅持下去。一個只知道生理需求的人活著又有什麼意思呢?不過是行屍走肉罷了。
信仰可以是生活的一點小事在不停的堅持,可以是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強烈觀點,哪有什麼標准答案呢?
當然,我們在大方向上更該確立的是一種普世價值上的正確信仰。飯圈文化為何飽受詬病?粉絲為何失去理智追星?無非是思想層面上的糟粕已經蔓延開,無法忽視和逃避了。
請你堅定自己的內心,在今後的日子裡也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
⑼ 閱讀盧新寧在北大所做的演講在懷疑的時代依然需要信仰結合自身實際談談應該如
閱讀盧新寧在北大所作的演講,在懷疑的時時代依舊需要信仰,現在中國人就是缺少信仰,所以做什麼事情都沒有一個集體的向心力。
信仰,是漢語詞語,拼音是xìn yǎng,意思是亦指某人自發對某種思想或宗教及對某人某物的信奉敬仰。
信仰是一種精神寄託,在你無助的時候給你力量,在你成功的時候讓你驕傲,在你茫然的時候為你指名方向,在你挫敗的時候讓你堅強的一種思想方式或者精神寄託。
人類的信仰一般包括原始信仰、宗教信仰、哲學信仰等。一般人生信仰的作用:
1、信仰不但賦予道德以自律的本性和意義,而且是人們的精神支柱和道德選擇的坐標。
2、信仰不但可以提升人們的道德境界,而且可以塑造人們的道德人格。
3、信仰不但是道德行為的動力,而且是人生路上的「指向燈」。
相關出處
1、唐譯《華嚴經》:「不作逼惱眾生物,但說利益世間事,咒術葯草等眾論,如是所有皆能說。一切仙人殊勝行,人天等類同信仰,如是難行苦行法,菩薩隨應悉能作。」
2、唐道宣《續高僧傳》:「釋慧琎……親欣其信仰也,遂放依榮法師而出家焉。」
其後,意思「信仰」一詞的含義泛化,可用於習俗及政治等領域。如:
周恩來《抗戰軍隊的政治工作》:「要以耐心說服誘導的精神,爭取官兵和人民的信仰,團結他們在革命主義與政綱的領導下而堅決奮斗。」
魯迅《朝花夕拾·父親的病》:「我對於經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漸失了信仰,采辦葯引似乎再沒有先前一般踴躍了。」
3、巴金《小人、大人、長官》:「對長官的信仰由來已久。多少人把希望寄託在包青天的身上,創造出種種離奇的傳說。」
4、古樸《中華民族不信邪 信道理》:「所謂信仰歸根到底也只不過是一種對道理的崇敬與膜拜。」實際上,中國人只是不信邪而已。因此,中華民族不是沒有信仰,只是不迷信而已。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信仰
⑽ 信仰的力量主題演講稿
信仰的力量主題演講稿
有為,有所不為
有這樣一句話,說,"紳士的演講就要像女士的裙子一樣,越短越好。"這句話出自著名文學家林語堂之口。對於文學家,我們除了應該認真研讀其文學作品,還應該走進那"封存著作家文學記憶"的地方——書房。我們走進林語堂先生的書房,可以看到四個大字:"有不為齋"."有不為"這三個字比較特殊,因為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更多地是強調有為。"有不為"它出自《孟子》,原文說:"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人只有對某些事情舍棄不幹,才能夠有所作為。那麼對於像林語堂先生這樣有為的大作家,什麼事情是他有不為的呢?他說,我一生中所做過的許多事,需求上帝寬佑,但是未做的事,反而是我的美德。我不曾寫過一篇當局嘉獎的文章,我不曾吆喝傭人,我不曾白拿百姓一個錢。這個社會不缺歌功頌德的人,但缺威武不屈的人;不缺到處捐款的人,但缺富貴不淫的人;不缺窮困潦倒的人,但缺貧賤不移的.人。有不為不僅僅是當我們面對選擇懂得取捨,更是面對誘惑要敢於不為,堅守底線。
去年6月底我畢業了,畢業之前我不能為了通過考試而去作弊,不能為了順利畢業而去抄襲論文。今天,是我參加工作的第10個月,我現在所在的綜合執法股承接著市局11個業務科室的工作,我不能因為想要清閑就推脫工作、推卸責任。將來我還會是一個父親,我不僅要鼓勵孩子將來要成一個有所作為的人,我還要從小就告訴他什麼是有不為。
前幾日,一位退休老黨員撥通了我辦公室的電話:"喂,你好,是不是工商局?我是王德華,我問問是不是交黨費了?""嗯您好,是了,具體情況我先給你問問財務哇……"掛斷電話後,我查了一下,王德華,1935年出生,今年已經81歲高齡了,我就想:在革命戰爭年代,生活再困難的黨員,哪怕拎上幾個雞蛋,也要將黨員的義務擺在前邊。在電視紀錄片中才會看到的情形,今天我遇到了,我要見一見這位耄耋老人。沒過多久,一個中年人來到財務室,他說:"我給王德華交黨費來了,她小子不在跟前,我租她家的房,她就讓我趕緊過來把黨費交了,她說零毛毛錢也得交了。"雖然我未能與這位老同志謀面,但是從交黨費這件事情上,讓我看到了她對黨的信仰與忠誠。作為一名合格的黨員,不在於喊多麼響亮的口號,而是首先要用黨 章約束自己,面對"不交黨費"的誘惑,反而應該更加堅定立場,從主動、足額交納黨費做起。
從去年10月份開始在分局辦公室工作,到現在在綜合執法股工作,我都是在老同志的引導下,我從"零"開始學起的。9個月的時間,讓我受益匪淺,同時也讓我看到老同志身上的"有為與有不為".為保證年報工作順利完成,分局上下全體總動員,老同志們挨家挨戶打電話通知各市場主體及時年報,對電話無法聯繫到的就按照登記地址進行實地走訪;對不再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便告知他們及時注銷;對已履行相應義務申請移出異常名錄的會及時予以移出。截至 6月30日,准格爾分局年報率98.87%,位列全市第一。催報年報的同時,還有消費維權。一個消費者投訴說移動公司私自兌換了他的積分,另一個消費者投訴說自己買的窗簾在太陽曬過後會有異味兒……這些投訴都是老同志耐心細致地進行調解的,並且最終都得到了雙方的滿意。消費維權的同時,還有執法辦案。對在流通領域商品質量抽檢中不合格的商品予以立案調查,辦案工作繁瑣,調查取證困難,面對當事人的蠻橫無理亦或拒絕繳納罰款,老同志們總會耐心地予以勸導。遇到特殊情況時同志們還會加班。加班趕材料者有之,他完全可以把工作安排給我,但是他沒有;加班做決算者有之,身為企業股長的他完全可以不去承擔這項工作,但是他沒有推脫;還有因加班忘記按時接孩子放學而心存內疚的同志,他擔心會因此事給孩子留下陰影……這也讓我看到了他鐵漢柔情的一面。明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作為一名工商幹部,在行有所為的同時,更應行有所止。老同志們不畏難、不叫苦、不推脫的工作著,讓我見識到了他們身上的責任感和敬業心。
信仰並非無理由的皈依,而是一種主動的選擇。一個人的高低好壞貴賤,真的不僅僅體現在他做了什麼,更要體現在他沒做什麼不肯做什麼。"有為"固然好,"有不為",更是一個人的品格,一個社會的底線,一個民族的氣節,一種信仰的體現!
最後,以人民日報社盧新寧老師的一句話作為結尾,與大家共勉:
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麼樣,中國便怎麼樣;你是什麼,中國便是什麼;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