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文言文李格非譯文
1. 翻譯下面的這篇文章 李格非,字文叔,濟南人
參考譯文:
李格非字文叔,濟南人。他幼時,非常清秀聰明機靈。當時官府正以詩賦取士,李格非卻獨自一人用心於經學,寫有《禮記說》數十萬言,遂登上了進士第。他被委任為冀州司戶參軍,又參加了學官考試,擔任了鄆州的教授,郡守因為他很貧困,就想讓他兼其他官,李格非婉言謝絕,認為不可。後入朝補太學錄,再轉博士,由於文章寫得很好受到了蘇軾的賞識。他曾寫有《洛陽名園記》,說:「洛陽的盛衰,是國家治亂的徵候。」以後洛陽被金人佔領,人家都以為他說的非常靈驗。宋哲宗紹聖時期(1094—1098)設立館局編輯元時期的奏章,任命李格非為檢討,李格非不就任,違反了宰相的意願,被迫離開朝廷通判廣信軍。有一個道士說人的禍福有時能夠說中,他出去一定要乘車,民間風俗喜歡迷信,許多人被他迷糊住。李格非和這個道士在路上恰巧遇上,他就命令左右差役把這個道士從車上抓下來,徹底追究他的奸詐欺騙老百姓的罪行,對他施以杖刑,然後把他驅逐出境。後來李格非被召回朝廷任校書郎,又遷著作佐郎、禮部員外郎,提點京東的刑獄,不久,以黨籍之禍罷官。死的時候,年六十一。
李格非苦心孤詣精通詞章,勇往直前,不管難易可否什麼情況,他的筆力從不稍停。他曾經說:「文章不可以隨便寫,誠心不具備,就不可能把文章寫得很好。我考察晉朝人會寫文章的人很多,到劉伯倫寫的《酒德頌》,陶淵明寫的《歸去來辭》,字字句句像從肺腑中流出來的,遂高出於眾晉人之上,原因是他們的誠心具備。」
2. 朱買臣 文言文翻譯
起初,朱買臣被免了職,正等待著皇帝重新任命,日常就在會稽郡邸的守邸人那裡借住吃飯。朝廷授與會稽郡太守官職,買臣穿上過去罷免時的衣服,懷揣系著綬帶的官印,步行回到郡邸。逢著上計的時候,會稽郡辦上計的官吏正一起聚著飲酒,對買臣都不屑看上一眼。買臣走進內房,守邸人就和他一道吃飯。吃到快飽的時候,買臣稍微露出那系著官印的綬帶,守邸人覺得那東西很奇怪,就上前拿著那綬帶,端詳著那方印章,正是會稽太守章。守邸人吃了驚,走出屋外告訴了上計掾吏。掾吏們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胡說罷了!」守邸人說:「你們試把它拿來看看吧。」那位平素輕視買臣的舊相識走進室內看了官印,(嚇得)回頭就跑,高聲嚷道:「的確如此!」在座的人(這才)驚慌害怕起來。稟告守丞,互相扯拽在庭院中排好隊拜見朱買臣.
會稽的地方官聽說新任太守將到,就發動百姓打掃道路,縣官一並出來迎接,(迎候的)車子有一百多輛。
3. 文言文全文翻譯,李蘩
原文:李蘩,字清叔,崇慶晉原人。
第進士,為隆州判官,攝綿州。歲昆,出義倉谷賤糶之,而以錢貸下戶,又聽民以茅秸易米,作粥及褚衣,親衣食之,活十萬人。
明年又飢,邛蜀彭漢、成都盜賊蜂起,綿獨按堵。知永康軍,移利州,提點成都路刑獄兼提舉常平。
歲凶,先事發廩蠲租,所活百七十萬人。知興元府、安撫利州東路。
漢中久飢,劍外和糴在州者獨多,蘩嘗匹馬行阡陌間訪求民瘼,有老嫗進曰:「民所以飢者,和糴病之也。」泣數行下。
蘩感其言,奏免之,民大悅。徙倉部員外郎,總領四川賦財、軍馬、錢糧,升郎中。
淳熙三年,廷臣上言:「四川歲糴軍糧,名為和糴,實科糴也。」詔制置使范成大同蘩相度以聞,蘩奏:「諸州歲糴六十萬石,若從官糴,歲約百萬緡,如於經費之中斟酌損益,變科糴為官糴,貴賤眂時,不使虧毫忽之價;出納眂量,勿務取圭撮之贏,則軍不乏興,民不加賦。」
乃書「利民十一事」上之。前後凡三年,蘩上奏疏者十有三,而天子降詔難問者凡八,訖如其議。
民既樂與官為市,遠邇歡趨,軍餉坐給,而田裡免科糴,始知有生之樂。會歲大稔,米價頓賤,父老以為三十年所無。
梁、洋間繪蘩像祠之。 范成大驛疏言:「關外麥熟,倍於常年,實由罷糴,民力稍紓,得以盡於農畝。」
孝宗覽之曰:「免和糴一年,田間和氣若此,乃知民力不可重困也。」擢蘩守太府少卿。
范成大召見,孝宗首問:「糴事可久行否?」成大奏:「李蘩以身任此事,臣以身保李蘩。」孝宗大悅,曰:「是大不可得李蘩也。」
上意方向用,而蘩亦欲奏蠲鹽酒和買之弊,以盡滌民害。會有疾,卒。
詔以蘩能官,致仕恩外特與遣表,擇一人庶官,前此所未有。 初,蘩宰眉山,校成都漕試,念吳氏世襲兵柄必稔蜀亂,發策雲:「久假人以兵柄,未有不為患者。
以武、宣之明,不能銷大臣握兵之禍;以憲、武之烈,不能收藩鎮握兵之權。危劉氏、殲唐室,鮮不由此。」
吳挺以為怨。後蘩總餉事,挺謬奏軍食粗惡,孝宗以問蘩,蘩緘其樣以進,挺之妄遂窮。
逾三十年,吳曦竟以蜀叛,安丙既誅曦,每語人雲:「吾等焦頭爛額耳,孰如李公先見者乎?」蘩講學臨政皆有源委,所著書十八種,有《桃溪集》一百卷。譯文:李蘩, 字清叔, 崇慶晉原人。
考中進士後, 擔任 隆州判官,負責綿州的政事。當年出現災荒, 隆州判官, 負責綿州的政事。
當年出現災荒, 李蘩拿 出義倉的糧食低價賣給受災的百姓, 出義倉的糧食低價賣給受災的百姓, 並把錢借貸給貧 又允許老百姓用茅秸換米,他還做了粥和衣服, 民 ,又允許老百姓用茅秸換米, 他還做了粥和衣服 , 親自送給災民吃和穿,被救活的有十萬人。第二年又 親自送給災民吃和穿 ,被救活的有十萬人 。
飢荒之年,邛蜀彭漢、成都盜賊四起, 是 飢荒之年 ,邛蜀彭漢、成都盜賊四起, 唯獨綿州沒 有受到盜賊的侵害。年景不好, 有受到盜賊的侵害。
年景不好, 他事先打開糧倉賑濟 百姓,並免除他們的租稅 ,被救活的有一百七十萬人。 百姓 ,並免除他們的租稅,被救活的有一百七十萬人。
漢中長時間飢荒,劍外的軍隊在老百姓中買糧的情況 漢中長時間飢荒, 特別嚴重。 特別嚴重。
李蘩曾經單人匹馬地去田野間訪問老百姓 的疾苦,有位老婦人對他說: 老百姓之所以飢餓, 的疾苦, 有位老婦人對他說 :「 老百姓之所以飢餓, 都是『軍隊強行購糧 』 害的呀。 說著就淚流滿面。
都是 『軍隊強行購糧』害的呀。 」 說著就淚流滿面。
李蘩對她的話深有感觸, 於是 上奏朝廷,免去了「 於是)上奏朝廷 李蘩對她的話深有感觸 ,(於是 上奏朝廷 ,免去了「和 老百姓非常高興。李蘩被調任為倉部員外郎, 糴 」 ,老百姓非常高興 。
李蘩被調任為倉部員外郎, 總管四川的稅收、軍馬 、錢糧,後升任郎中。 總管四川的稅收、軍馬、錢糧,後升任郎中。
淳熙三年,朝中大臣上奏: 四川每年買軍糧,名 「 淳熙三年,朝中大臣上奏: 四川每年買軍糧, , 。 為『和糴』 實際是『科糴』」皇上下詔讓制置使范成 和糴' 實際是『科糴』 大和李蘩一起核算一下上報朝廷,李蘩上奏說: 「 大和李蘩一起核算一下上報朝廷,李蘩上奏說: 各州 每年買糧食六十萬石,如果按照官府買糧的價錢算, 每年買糧食六十萬石 , 如果按照官府買糧的價錢算, 一年大約要用錢一百萬緡, 一年大約要用錢一百萬緡, 如果在經費中斟酌一下應 減少和增加的項目,就可以使科糴轉變為官糴。
減少和增加的項目,就可以使科糴轉變為官糴。糧食 價格的貴賤可以看年景,不能讓老百姓吃一點虧; 價格的貴賤可以看年景,不能讓老百姓吃一點虧;支 出和收入要看數量,不要索取蠅頭小利。
出和收入要看數量,不要索取蠅頭小利。這樣軍隊就 會興盛,老百姓也不用增加賦稅。
李蘩就寫了「 會興盛,老百姓也不用增加賦稅。」李蘩就寫了「利 民十一事」上奏給朝廷。
前後共三年, 民十一事」上奏給朝廷。前後共三年,李蘩上奏章十 三次,而皇上下詔書責問他有八次,但終究同意了他 三次,而皇上下詔書責問他有八次, 的建議。
百姓很樂意同官府買賣糧食, 的建議。百姓很樂意同官府買賣糧食,遠近的人都高 興地前來,軍餉得到了保證,而。
4. 文言文 穿井得人 全文翻譯
」 有人聽到這話,丁家的人回答說。
宋君。 有聞而傳之者曰,以致以訛傳訛。」
[提示]:「我家打井得到一個人。」都城的人都談論這件事:介詞。
⑦使——使用,從井裡打水:「丁氏穿井得一人:「丁家打井打出了一個人,傳播說: 這則寓言提醒人們:古代國都也稱「國」。溉原文] 宋之丁氏。
⑥問之於丁氏——向丁氏問這件事,聽到風就是雨。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後,引進主動者。
⑤聞之於宋君——這件事被宋君聽到了。國。
宋國國君派人去問姓丁的,指勞動力,不要人雲亦雲。汲: 宋國有一家姓丁的,因此經常有一個人住在外面,家無井而出溉汲:「吾穿井得一人」,並不是從井中挖出一個人來呀:音ji,常一人居外。
於:「得到一個人的勞力:聽到什麼傳聞之後:音gai:「得一人之使⑦。」 《呂氏春和·慎行覽·察傳》 [注釋] ①選自《呂氏春和·慎行覽·察傳》,澆灌。
③及——等到:代詞:當「被」講,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介詞,一直傳到宋國國君那裡,告人曰,便對別人說,聞之於宋君⑤。 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⑥,須到外面打水澆地。
之。於,家中沒有井,要動腦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當「向」講:宋國國君,丁氏對曰。
穿井得一人 [譯文]。 ④國人道之——都城的人談論這件事。
②溉汲——從井裡打水澆地,非得一人於井中也。」國人道之④。
第③其家穿井,是「聞」的賓語。
5. 文言文《杜弼》翻譯
杜弼,字輔玄,中山郡曲陽人。杜弼幼年時就聰明敏慧,家境貧寒沒有書籍可讀,十二歲寄居郡學讀書。同郡人甄琛時任定州刺史,到郡學考察面試學生,召見杜弼回答問題,應答如回聲般快捷,甄琛對他的才智大加贊嘆,認為很奇特,並命兩個兒子甄楷、甄寬和他交朋友。州牧任城王元澄聽說後召他前來詢問,深加嘆賞,稱許他有輔佐帝王的才幹。杜弼擅長書寫公文書信,往往為當時同輩人所推重。孝昌初年,被推為太學博士。調任光州曲城縣令,施政廉潔清明,被遠近稱贊。杜弼父親在鄉里,被賊人殺害,杜弼服喪六年。儀同竇泰西征,詔命杜弼監軍。到竇泰戰敗自殺後,杜弼和他的部下六人,逃回陝州。
多次升任至大行台郎中,又被引進掌管機要政務,很受信任優待。他曾利用單獨與神武帝一起的機會私下勸神武帝接受魏朝禪讓,被神武帝舉杖將他打跑。丞相府法曹辛子炎問事時稱「取署」,子炎讀「署」音為「樹」音,神武帝惱恨他犯了諱,當麵杖責他。杜弼進前勸說道:「孔子說『征』就不說『在』,子炎是可饒恕的。」神武帝罵道:「眼看著人家在生氣,還要引經據典!」叱令他出去。杜弼走了十步左右又叫他回來,子炎也得到寬恕。
適逢梁貞陽侯蕭明等人帶兵進犯彭城,大都督高岳、行台慕容紹宗出兵征討,詔令杜弼為軍司,代理行台左丞。後來魏帝在顯陽殿召集名僧講說佛教理論,下令杜弼升坐主講座位,沒有人能難住他。魏帝嘆服說:「這等賢能的人,如果生在孔子門下,又會怎麼樣呢!」
又以原任官職到鄭州做事,尚未出發,被家中食客告發杜弼謀反,經審訊察驗不是事實,很久才被寬赦,因此謝絕賓客往還。楚州人東方白額謀反,臨海鎮被賊帥張綽等所攻打,杜弼率領激勵城中人眾堅守,終於保全城池。文宣帝嘉獎他,命他代理海州刺史。後來被任命為膠州刺史。杜弼所到任職之處,清靜廉潔,被官吏人們所懷念。
杜弼生性正直,在割據一方的小國朝廷中多有糾正。到文宣帝做丞相後,提拔他做到百官之首,起初聽到禪位的議論,還有諫諍之言。皇帝又曾經問杜弼:「治理國家當用什麼人?」回答說:「鮮卑人只知騎馬駕車,應當用中原人。」皇帝以為是譏諷自己。高德正居要職,杜弼不能謙讓他,甚至當眾面斥高德正。高德正因此深恨於他,多次說他的短處。又指使主書杜永珍秘密啟奏杜弼在長史任上,受人請托,大辦婚嫁,皇帝心裡暗暗恨他。杜弼依仗自己是舊人,仍然有公事就上言陳請。十年夏天,皇上喝了酒,以多罪積累處罰他,派使臣到州治斬殺他。皇帝很快就後悔了,派驛馬追趕使臣,卻沒有趕上。
6. 蒲松齡之妻 文言文 翻譯
蒲松齡之妻
五十餘猶不忘進取①。孺人②止之日:「君勿須復爾!倘命應通顯,今已台閣③矣。山林目有樂地,何必以肉鼓吹④為快哉!」松齡善其言。顧兒孫入闈⑤,褊心⑥不能無望,往往情見乎詞,而孺人漠置之。或媚以先兆,亦若罔聞。松齡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無他長,但知止足。今三子一孫,能繼書香,衣食不至凍餓,天賜不為不厚。自顧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
(選自清.蒲松齡《述劉氏行實》)
[注釋]①進取:此指通過科舉考試獲取功名。蒲松齡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均不第。②孺(rú)人:妻子。③台閣:宰相。④以肉鼓吹:猶言一呼百諾。⑤入闈:參加科舉考試。⑥褊(biǎn)心:私心。⑦穆如者:端莊的人。此指妻子。⑧夫人:此指貴夫人。⑨觖(jué)望:不滿意。
(蒲松齡)五十歲還不忘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妻子勸止他說:「你不要再這樣幹了。如果命中應該通達顯貴,那今天(你)已經做宰相了。山林中自有讓人快樂的地方,何必以一呼百諾為快樂呢?」蒲松齡認為妻子的話是對的,但當看到兒孫參加科舉考試,私心總不能覺得自己沒有希望,(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現在言語中,而妻子淡漠處之。(蒲松齡)有時候用未有的好兆頭來討好她,(她也好象沒有聽到一樣。蒲松齡笑著問:「我的妻子難道不想做夫人嗎?」(她)回答說:「我沒有其它長處,只知道知足。而今我已有三個兒子,一個孫兒,能繼香火,吃穿不至於受凍挨餓,老天所賜不可說不厚。自己回顧有什麼功德,而仍有不滿意呢?」
7. 文言文翻譯
翻譯《呂蒙傳》
呂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時去南方,依附姐夫鄧當。鄧當是孫策手下的將領,多次參加討伐少數民族政權山越的戰斗。呂蒙十五六歲時,偷偷跟隨鄧當參加戰斗,鄧當發現以後大吃一驚,大聲指責呂蒙,讓他回去,呂蒙不肯。回去後,鄧當向呂蒙的母親告狀,呂蒙的母親很生氣,要懲罰呂蒙,呂蒙說:「貧困的生活,低賤的地位難以讓人忍受,如果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貴功名。況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親悲傷無奈地認同了呂蒙。
魯肅臨時代理周瑜的事務時,鄧當去陸口路過呂蒙屯兵的地方。當時魯肅還是輕視呂蒙的,傳聞魯肅曾對鄧當說:「呂蒙將軍的功名一天天增長,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應該重視這個事情。」魯肅隨即去拜訪呂蒙。酒到酣處,呂蒙問魯肅:「您擔負重任以抵禦關羽方面軍,打算用什麼方法應付突然發生的襲擊?」魯肅輕慢地說:「臨時想辦法就行。」呂蒙說:「現在東吳和西蜀是暫時聯盟,關羽畢竟對我們有威脅,怎能不提早做好應對的打算呢?」於是就這個問題,為魯肅想了五中應對的方法。魯肅又佩服又感激,從飯桌上跨過去,做在呂蒙旁邊,手撫著呂蒙的背,親切地說:「呂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
8. 文言文翻譯先公為諫官
王鞏的父親王素作諫官時。
有一位大將名叫王德用的,給仁宗獻上了幾位美女。這在封建時代。
實在不能算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可王素知道了,卻提出了批評。仁宗問他:「這是宮中的事情,愛卿怎麼知道的?」王素說:「為臣是諫官,只要聽到風聲,用不著核實,就有權批評。
如真有這么回事,陛下就應當改正;如果沒有,不過是傳聞失實,也就罷了。陛下何至於盤問為臣從何得知這事呢?」仁宗笑著說:「實有此事。
這幾位美女現在朕的身邊,朕很喜歡她們,且留下來,如何?」王素說:「如果陛下不喜歡、疏遠她們,留下來倒也無妨;為臣怕的就是陛下喜歡、親近她們啊!」於是仁宗立刻吩咐身邊的太監:「給她們每人三百吊銅錢,令她們馬上離開皇宮。事情辦妥了,趕快回來報告。」
說著說著。眼淚便流下來了。
王素說:「陛下既然認為為臣批評得對,也不必這么急著辦,回宮以後,慢慢打發她們走,也就是了。」仁宗說:「朕雖然是皇帝.可是感情和普通人也沒有什麼兩樣。
如果看到她們哭哭啼啼不肯走,朕恐怕也不忍心讓她們走了。愛卿暫且留在這里,等候派去的人回來報告。」
過了一段時間,太監回來報告,說那幾位美女已出了宮門,仁宗臉上露出難過的神色,這才起身回宮。
⑵ 季建業的岳父是誰
季建業的岳父是高德正。
一季建業
(1)1996年01——1997年11,江蘇省崑山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其間:1996.09—1998.07 蘇州大學行政管理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習,1997.03—1997.12 美國馬里蘭大學參加江蘇省第二期高級管理人才經濟研究班學習)。
(2)2005.01——2009.08,江蘇省揚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其間:2003.09—2006.06 蘇州大學法學院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學習;2006.11—2006.12 新加坡參加江蘇省第九期城市規劃專題研討班學習。
二高德正
(1)高德正(1933年7月-2021年7月2日),男,漢族,江蘇江陰要塞鎮人。大專文化。1951年6月參加工作,1952年8月入黨。曾任江蘇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務副省長、省政府黨組副書記、江蘇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
(2)高德正的女婿季建業曾任江蘇省南京市委副書記 、市長,2014年被中紀委查處。有來自南京的消息人士說:高德正、季建業兩人並沒有在官場上形成明確的紐帶關系。他從沒有過『使出渾身解數,把女婿推上高位』的做法。」不過,這位消息人士曾回憶起幾個相關片段。
⑶ 輔文言文翻譯
1. 文言文翻譯
李存審出鏃教子和包拯家訓的譯文:
版本一:李存審出生在貧寒的家中,曾對你的幾個兒子說,你們的父親我小的時候提著一把寶劍去鄉里,四十年裡,官職達到將相,這其間萬死一還的大戰不只一回,箭射穿過骨頭有幾百回,於是把箭頭給了他們,好好收藏。說你們生在富裕的家庭(環境),但也應當知道你們父親起家是如此艱難。
版本二:李存審出身貧窮沒有地位,他常常訓誡他的孩子們說:「你們的父親年輕時只帶一柄劍離開家鄉,四十年了,地位到達將相之高,在這中間經過萬死才獲得一次生存的險事絕不止一件,剖開骨肉從中取出的箭頭共有一百多個。」於是,把所取出的箭頭拿出給孩子們看,吩咐他們貯藏起來,說:「你們這些人都出生在富貴之家,應當記得你們的父親當年起家時就是這樣艱難啊。」
2. 關於"杜弼,字輔玄"的文言文翻譯
參考譯文】
杜弼,字輔玄,中山郡曲陽人。杜弼幼年時就聰明敏慧,家境貧寒沒有書籍可讀,十二歲寄居郡學讀書。同郡人甄琛時任定州刺史,到郡學考察面試學生,召見杜弼回答問題,應答如回聲般快捷,甄琛對他的才智大加贊嘆,認為很奇特,並命兩個兒子甄楷、甄寬和他交朋友。州牧任城王元澄聽說後召他前來詢問,深加嘆賞,稱許他有輔佐帝王的才幹。杜弼擅長書寫公文書信,往往為當時同輩人所推重。孝昌初年,被推為太學博士。調任光州曲城縣令,施政廉潔清明,被遠近稱贊。杜弼父親在鄉里,被賊人殺害,杜弼服喪六年。儀同竇泰西征,詔命杜弼監軍。到竇泰戰敗自殺後,杜弼和他的部下六人,逃回陝州。
多次升任至大行台郎中,又被引進掌管機要政務,很受信任優待。他曾利用單獨與神武帝一起的機會私下勸神武帝接受魏朝禪讓,被神武帝舉杖將他打跑。丞相府法曹辛子炎問事時稱「取署」,子炎讀「署」音為「樹」音,神武帝惱恨他犯了諱,當麵杖責他。杜弼進前勸說道:「孔子說『征』就不說『在』,子炎是可饒恕的。」神武帝罵道:「眼看著人家在生氣,還要引經據典!」叱令他出去。杜弼走了十步左右又叫他回來,子炎也得到寬恕。
適逢梁貞陽侯蕭明等人帶兵進犯彭城,大都督高岳、行台慕容紹宗出兵征討,詔令杜弼為軍司,代理行台左丞。後來魏帝在顯陽殿召集名僧講說佛教理論,下令杜弼升坐主講座位,沒有人能難住他。魏帝嘆服說:「這等賢能的人,如果生在孔子門下,又會怎麼樣呢!」
又以原任官職到鄭州做事,尚未出發,被家中食客告發杜弼謀反,經審訊察驗不是事實,很久才被寬赦,因此謝絕賓客往還。楚州人東方白額謀反,臨海鎮被賊帥張綽等所攻打,杜弼率領激勵城中人眾堅守,終於保全城池。文宣帝嘉獎他,命他代理海州刺史。後來被任命為膠州刺史。杜弼所到任職之處,清靜廉潔,被官吏人們所懷念。
杜弼生性正直,在割據一方的小國朝廷中多有糾正。到文宣帝做丞相後,提拔他做到百官之首,起初聽到禪位的議論,還有諫諍之言。皇帝又曾經問杜弼:「治理國家當用什麼人?」回答說:「鮮卑人只知騎馬駕車,應當用中原人。」皇帝以為是譏諷自己。高德正居要職,杜弼不能謙讓他,甚至當眾面斥高德正。高德正因此深恨於他,多次說他的短處。又指使主書杜永珍秘密啟奏杜弼在長史任上,受人請托,大辦婚嫁,皇帝心裡暗暗恨他。杜弼依仗自己是舊人,仍然有公事就上言陳請。十年夏天,皇上喝了酒,以多罪積累處罰他,派使臣到州治斬殺他。皇帝很快就後悔了,派驛馬追趕使臣,卻沒有趕上。
3. 文言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是什麼意思
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理解並翻譯文言文中的句子」,是語文高考大綱明確規定的一個重要考點。所謂「理解」,就是准確把握詞句在文段之中的正確意義;而「翻譯」則是將所供的文言句子按照直譯的方式翻譯為規范的現代漢語,所謂「直譯」就是指將原文的字字句句都在譯文中得到具體的對應和落實,只有在難以直譯或者直譯不能准確表達原文意思的時候,才依據原文意義進行意譯。
理解文言文句子的意義,是將文言文句子准確翻譯為現代漢語的重要前提。眾所周知,文章是由段落構成的,段落是由句群構成的,句群是由句子構成的,而句子則是由短語和詞語構成的。
我們閱讀一篇文章,是由閱讀句子開始的,甚至可以說是由一個一個的詞語的閱讀開始的,但是,正如我們理解一段話的意義就必須從理解全文的整體意義入手一樣,要准確理解一個句子的意義,也就必須從理解該句上下文的段落意義入手。所以說,「宏觀把握」、「語境著手」是准確理解文言文句子意義的基礎。
當我們由文章整體意義的把握而局部理解了文章中具體句子的意義以後,就可以進行文言句子的翻譯了。將文言句子翻譯現代漢語,考生必須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要求、具體方法和操作步驟。
第一,「信、達、雅」的翻譯要求:「信」就是准確,即忠實於原文意義,不添、不加、不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凡是能夠直譯的,就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對照翻譯,能夠具體落實的字詞就盡可能地在譯文中有所落實,並保持原句的特點:「達」就是通順,沒有語病,符合表達習慣,遇到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等語言現象而無法直譯時,就可以靈活地或適當地採用意譯的方法:「雅」就是譯文語句優美,用詞造句比較講究,而且有一定的文采。第二,「留、補、刪、換、調」的翻譯方法:「留」指保留,凡是年號、帝號、國號、人名、地名及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均可保留,照抄即可,不必翻譯:「補」指增補,就是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現代漢語不能省略的成分補上:「刪」指刪除,就是刪除沒有實在意義、也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換」指替換,即用現代漢語詞彙替換古代漢語詞彙:「調」,指「調整」,就是將古代漢語句子中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第三,由「會義」到「操作」的翻譯步驟:「會義」就是通讀全文,領會文章大意,在此基礎上明確文句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或者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和基本道理:「操作」就是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並在翻譯之後檢查文意是否表達清楚,前後是否對應,上下文是否一致、語意是否吻合語境。一般而言,文言文翻譯到了具體的操作階段,我們可以採取以下翻譯策略,使翻譯達到「信、達、雅」的要求和標准:第一,關鍵實詞的翻譯策略。
翻譯關鍵實詞,其操作策略一般有三種:①「語法結構分析法」。如翻譯「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後漢書?嚴光轉》),其中「乃令以物色反之」是一個祈使句,承前省去主語「帝」,「令」後省略兼語「人」。
該句的翻譯難點就是「物色」。如果將「物色」理解為現代漢語中的「尋求」含義的話,它用在介詞「以」之後就說不通——介詞之後只能跟賓語。
由此可見,「物色」應是個名詞。它是什麼意思呢?根據上下文「少有高名,與光武同游學。
及光武即位,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和「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分析,光武帝可能在讓人憑著長相尋找嚴光,所以「物色」作「形體相貌」講最合適。②「句式結構分析法」。
古漢語十分講究對稱,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處於相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詞性相同,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等並列結構較多,這就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方便。
如「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賈宜《過秦論》),是個「正對」對偶句,根據對偶句特點可知,處於同一位置的「固」與「地」詞性相同,都是名詞,那它們的意思也必然接近,據此推知,「固」就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可譯為「堅固的地方」。③「成語聯想法」。
現代漢語的成語,絕大部分來源於古詩文,因而有很多詞語的文言意義在成語中得到了保留,所以,在解釋文言實詞時,我們可以聯系成語來推斷其意義。如2004年高考江蘇卷第15題,要求翻譯「每曲意事二人,績不少降節」一句,其關鍵詞「曲意」,就可以在從成語中「曲意逢迎」的意義推斷出「曲意」一詞的意思,「曲意逢迎」就是「違背自己的本心,千方百計迎合討好別人」,據此可知「曲意」是「違心的迎合、奉承」,再聯繫上下文可知,這是蔡京為了討好徐績和何執中而巴結奉承他們,所以在翻譯時需補充主語,整句便可譯為「(蔡京)常常違心地奉承二人,徐績並沒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節」。
第二,關鍵虛詞的翻譯策略。由於虛詞的意義與用法功能是無法分開的,所以,我們在翻譯虛詞時既不能離開語境,也不能脫離句式。
在我們掌握了考試大綱中所規定的15個虛詞的各個義項和它的語法功能的基礎上,要准確地翻譯文言虛詞,還應掌握一些虛詞的翻譯規律和技巧。凡是在現代漢語里沒有相應的詞可以代替的文言虛詞,如。
4. 古文翻譯 張昭輔吳
收藏
98
14
張昭輔吳編輯
本詞條缺少信息欄、名片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孫權每次打獵,經常騎馬射老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張昭變色而前曰:「你不當如此?為人君者,應該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能馳逐於原野,驍勇於猛獸?
目錄
1原文
2譯文
3張昭輔吳
1原文編輯
權每田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昭變色而前曰:「將軍何有當爾?夫為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謂馳逐於原野,校勇於猛獸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權謝昭曰:「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然猶不能已,乃作射虎車,為方目間,不置蓋,一人為御,自於中射之。時有逸群之獸,輒復犯車,而權每手擊以為樂。昭雖諫爭,常笑而不答。
2譯文編輯
孫權每次在田間狩獵,總是乘在馬上射虎,老虎曾突然向前撲上馬鞍。張紹臉色大變。~如果一旦有所危險,恐天下恥笑?」孫權謝張昭曰:「年少慮事不遠,為此而慚愧。」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於是做射虎車,四周留有方格的木室,通過方格可以向外看,不放上蓋子,一個人作為駕駛,自己在裡面射(老虎)。有時有脫群的野獸,犯其車,而權每手擊之以為樂。昭雖苦諫,孫權常笑而不答。
3張昭輔吳編輯
老資格的江東軍師
孫策臨死時,曾對張昭說:「吾弟孫權年輕,拜託你輔佐他。如他不能勝任,你可取代他。」這同後來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說的遺囑,輔佐劉阿斗,不行則取代,兩者頗相像。當然,孫權不同於劉禪,張昭也難比諸葛亮,最後結果就大相徑庭。劉禪扶不起,諸葛亮鞠躬盡瘁,以死而後已告終;孫權了不起,張昭想要盡責,卻連丞相職位也沾不上邊,終老閭巷頤養天年。
張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人。他早年就好學,博覽群書,寫得一手隸書好字。東漢末年,避亂揚州,適逢孫策創業,被委任為長史、撫軍中郎將。孫策還請他登堂入室,拜見吳夫人,對他視作知交,文武諸事皆委由他負責。張昭名義上是校尉,實際和孫策是亦師亦友,關系甚密。
孫策二十六歲去世,孫權僅十八歲,張昭受命輔吳。他上表漢室,下移屬城,江東州郡各令奉職。他勸孫權節哀,早日視事。不久,孫權為車騎將軍,張昭為軍師。每逢孫權領兵出征,張昭就留守後方,負責幕府事宜。
黃初二年(221),曹丕封孫權為吳王時,魏使者邢貞傲慢無禮,張昭據理抗鋒,堅決維護東吳威嚴。孫權拜張昭為綏遠將軍,封爵為由拳侯。張昭還負責與孫紹、滕胤、鄭禮等人一起研究與採納周代漢代禮節,籌劃並制定吳王的朝儀。
性情剛烈的東吳元老
張昭容貌矜嚴,有威風,別說下面官員怕他,連孫權也常說:「和張公說話,我不可隨意瞎講。」朝見時,張昭對孫權總是進直言,辭氣嚴厲,義形於色。
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行宮舉行宴會,群臣都飲酒大醉。張昭獨自退出,孫權發覺後,將張昭叫還,張昭就以商紂王飲酒誤國的事規勸孫權。後來,在是否派遣使者去遼東拜公孫淵為燕王的事情上,張昭和孫權產生嚴重分歧。兩人反復爭論,局面越來越僵。張昭執意不讓,孫權大為光火,甚至手握佩刀,怒氣沖沖說:「你位極人臣,吳國官員入宮拜我,出宮拜你,我對你敬重至極,你卻幾番當眾作梗,這樣恐怕對你不利。」張昭卻依然不讓步,坦然地說:「我雖知說了沒用,還要竭盡愚忠,這是討虜將軍(孫策)的囑托,也因為是吳太後臨終時將我叫到床前遺詔顧命的緣故。」由於激動,話未說完,張昭已是老淚縱橫。孫權受其感動,擲刀於地,和張昭對面而泣。
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始為吳大帝,張昭年老有病,辭去原先官職,改為輔吳將軍,列班位次比三司低,封爵為婁侯。孫權的丞相,先是由孫邵,後由顧雍擔任。張昭在朝中雖是元老,卻未當過丞相,這是為什麼?依孫權的話來解釋,就是張昭「性剛」,如果不採納他的意見,容易產生怨艾,對事情不利。
在生命晚年,張昭閑居家中,專心寫作,著有《春秋左傳解》《論語注》。他死於嘉禾五年(236),享年八十一歲,算是高壽。孫權親臨弔唁,謚為文侯。
詞條標簽:
文言文
⑷ 文言文杜弼
1. 文言文《杜弼》翻譯
杜弼,字輔玄,中山郡曲陽人。杜弼幼年時就聰明敏慧,家境貧寒沒有書籍可讀,十二歲寄居郡學讀書。同郡人甄琛時任定州刺史,到郡學考察面試學生,召見杜弼回答問題,應答如回聲般快捷,甄琛對他的才智大加贊嘆,認為很奇特,並命兩個兒子甄楷、甄寬和他交朋友。州牧任城王元澄聽說後召他前來詢問,深加嘆賞,稱許他有輔佐帝王的才幹。杜弼擅長書寫公文書信,往往為當時同輩人所推重。孝昌初年,被推為太學博士。調任光州曲城縣令,施政廉潔清明,被遠近稱贊。杜弼父親在鄉里,被賊人殺害,杜弼服喪六年。儀同竇泰西征,詔命杜弼監軍。到竇泰戰敗自殺後,杜弼和他的部下六人,逃回陝州。
多次升任至大行台郎中,又被引進掌管機要政務,很受信任優待。他曾利用單獨與神武帝一起的機會私下勸神武帝接受魏朝禪讓,被神武帝舉杖將他打跑。丞相府法曹辛子炎問事時稱「取署」,子炎讀「署」音為「樹」音,神武帝惱恨他犯了諱,當麵杖責他。杜弼進前勸說道:「孔子說『征』就不說『在』,子炎是可饒恕的。」神武帝罵道:「眼看著人家在生氣,還要引經據典!」叱令他出去。杜弼走了十步左右又叫他回來,子炎也得到寬恕。
適逢梁貞陽侯蕭明等人帶兵進犯彭城,大都督高岳、行台慕容紹宗出兵征討,詔令杜弼為軍司,代理行台左丞。後來魏帝在顯陽殿召集名僧講說佛教理論,下令杜弼升坐主講座位,沒有人能難住他。魏帝嘆服說:「這等賢能的人,如果生在孔子門下,又會怎麼樣呢!」
又以原任官職到鄭州做事,尚未出發,被家中食客告發杜弼謀反,經審訊察驗不是事實,很久才被寬赦,因此謝絕賓客往還。楚州人東方白額謀反,臨海鎮被賊帥張綽等所攻打,杜弼率領激勵城中人眾堅守,終於保全城池。文宣帝嘉獎他,命他代理海州刺史。後來被任命為膠州刺史。杜弼所到任職之處,清靜廉潔,被官吏人們所懷念。
杜弼生性正直,在割據一方的小國朝廷中多有糾正。到文宣帝做丞相後,提拔他做到百官之首,起初聽到禪位的議論,還有諫諍之言。皇帝又曾經問杜弼:「治理國家當用什麼人?」回答說:「鮮卑人只知騎馬駕車,應當用中原人。」皇帝以為是譏諷自己。高德正居要職,杜弼不能謙讓他,甚至當眾面斥高德正。高德正因此深恨於他,多次說他的短處。又指使主書杜永珍秘密啟奏杜弼在長史任上,受人請托,大辦婚嫁,皇帝心裡暗暗恨他。杜弼依仗自己是舊人,仍然有公事就上言陳請。十年夏天,皇上喝了酒,以多罪積累處罰他,派使臣到州治斬殺他。皇帝很快就後悔了,派驛馬追趕使臣,卻沒有趕上。
2. 杜弼字輔玄 文言文閱讀
譯文可供參考: 杜弼,字輔玄,中山郡曲陽人。
杜弼幼年時就聰明敏慧,家境貧寒沒有書籍可讀,十二歲寄居郡學讀書。同郡人甄琛時任定州刺史,到郡學考察面試學生,召見杜弼回答問題,應答如回聲般快捷,甄琛對他的才智大加贊嘆,認為很奇特,並命兩個兒子甄楷、甄寬和他交朋友。
州牧任城王元澄聽說後召他前來詢問,深加嘆賞,稱許他有輔佐帝王的才幹。杜弼擅長書寫公文書信,往往為當時同輩人所推重。
孝昌初年,被推為太學博士。調任光州曲城縣令,施政廉潔清明,被遠近稱贊。
杜弼父親在鄉里,被賊人殺害,杜弼服喪六年。儀同竇泰西征,詔命杜弼監軍。
到竇泰戰敗自殺後,杜弼和他的部下六人,逃回陝州。 多次升任至大行台郎中,又被引進掌管機要政務,很受信任優待。
他曾利用單獨與神武帝一起的機會私下勸神武帝接受魏朝禪讓,被神武帝舉杖將他打跑。丞相府法曹辛子炎問事時稱「取署」,子炎讀「署」音為「樹」音,神武帝惱恨他犯了諱,當麵杖責他。
杜弼進前勸說道:「孔子說『征』就不說『在』,子炎是可饒恕的。」神武帝罵道:「眼看著人家在生氣,還要引經據典!」叱令他出去。
杜弼走了十步左右又叫他回來,子炎也得到寬恕。 適逢梁貞陽侯蕭明等人帶兵進犯彭城,大都督高岳、行台慕容紹宗出兵征討,詔令杜弼為軍司,代理行台左丞。
後來魏帝在顯陽殿召集名僧講說佛教理論,下令杜弼升坐主講座位,沒有人能難住他。魏帝嘆服說:「這等賢能的人,如果生在孔子門下,又會怎麼樣呢!」 又以原任官職到鄭州做事,尚未出發,被家中食客告發杜弼謀反,經審訊察驗不是事實,很久才被寬赦,因此謝絕賓客往還。
楚州人東方白額謀反,臨海鎮被賊帥張綽等所攻打,杜弼率領激勵城中人眾堅守,終於保全城池。文宣帝嘉獎他,命他代理海州刺史。
後來被任命為膠州刺史。杜弼所到任職之處,清靜廉潔,被官吏人們所懷念。
杜弼生性正直,在割據一方的小國朝廷中多有糾正。到文宣帝做丞相後,提拔他做到百官之首,起初聽到禪位的議論,還有諫諍之言。
皇帝又曾經問杜弼:「治理國家當用什麼人?」回答說:「鮮卑人只知騎馬駕車,應當用中原人。」皇帝以為是譏諷自己。
高德正居要職,杜弼不能謙讓他,甚至當眾面斥高德正。高德正因此深恨於他,多次說他的短處。
又指使主書杜永珍秘密啟奏杜弼在長史任上,受人請托,大辦婚嫁,皇帝心裡暗暗恨他。杜弼依仗自己是舊人,仍然有公事就上言陳請。
十年夏天,皇上喝了酒,以多罪積累處罰他,派使臣到州治斬殺他。皇帝很快就後悔了,派驛馬追趕使臣,卻沒有趕上。
3. 文言文《北史·薛聰轉》中文翻譯
薛聰,字延智。為人端方正直,處世明於事理,頗有見識。善於保持自己美好的品格,不隨便與人交遊相處。雖然獨處一室,也終日嚴肅莊重,看見他的人無不肅然起敬。薛聰博覽群書,精力旺盛,超過常人。至於對古人過去的言行事跡,大多進行研究探求。論爭辯答,隨口應對,更是他的長處。父親去世,他在墓側建起茅廬,哭泣哀號之聲,使行路人聽了都感到酸楚。兄弟間淳厚和睦,而家教卻十分嚴厲,他的弟弟們做錯了事情,也常常免不了受他的杖責,兄弟們相處十分肅穆。不到二十歲,薛聰已被徵辟為州里的主簿。
太和十五年(491),他脫去布衣,任著作佐郎。當時,魏孝文帝注意在門閥世族中選用官吏,並根據出身確定官階。士大夫們出仕做官,最多隻能享受奉朝請的待遇,薛聰一開始就被授予著作佐郎,因而被時論稱頌。以後,又升任書侍御史。他糾參彈劾朝廷中的錯誤行為,從不迴避勢族權要。孝文帝想放寬或諒解的人和事,薛聰往往據理爭辯。孝文帝常常說:「我見到薛聰,不能不感到畏懼,更何況其他人呢?」從此,豪門貴戚威風收斂。他累次升遷,官至直閣將軍。又兼任給事黃門侍郎、散騎常侍,直閣的職務照舊。
薛聰深為孝文帝所賞識,不但表面上用很高的禮遇對待他,而且內心裡也把他當作心腹看待。保衛皇宮的禁軍,委託他來統領。所以,孝文帝在世時,他一直兼任直閣將軍。群臣們退朝之後,薛聰經常留下來陪著孝文帝,談論起來不分白天黑夜。時政的得失成敗,都參與運籌謀劃。他常向孝文帝提出建議和批評,也大多被採納。他辦事深沉細密,外表難測高深。孝文帝想給他加官晉爵,他堅決推辭,不願接受。孝文帝也體諒他的良苦用心,對他說:「你的天賜的爵位很高,根本不是我賜給你的爵位所能使你榮耀的。」又授予他羽林監。
孝文帝曾與朝臣們議論天下的姓氏、地理和人物,同薛聰開玩笑「:人們都說你們薛姓是蜀地人,果真是蜀地人嗎?」薛聰回答說:「我的遠祖薛廣德,世代在漢朝做官,當時人們稱薛姓是漢人。我的九世祖薛永隨劉備入蜀,人們又稱薛姓是蜀地人。我現在侍奉陛下,是胡虜的薛姓而不是蜀地的薛姓。」孝文帝聽了並不生氣,拍著手說:「你自可以表明不是蜀人,為什麼又挖苦我呢?」薛聰氣得摔掉手中的兵器離去,孝文帝替他辯解說「:薛羽林監喝醉了啊。」他被孝文帝的知遇如此厚重。
太和二十三年(499),薛聰跟隨孝文帝南征,兼任御史中尉。宣武帝即位,他被任為都督、齊州刺史。為政廉明清靜。死在齊州,官吏百姓為了懷念他,留下他坐的椅子以表示對他的愛戴。
4. 北史薛端傳文言文翻譯
薛端,字仁直,河東汾陰人也,本名沙陀。
魏雍州刺史、汾陰侯辨之六世孫。 代為河東著姓。
高祖謹,泰州刺史、內都坐大官、涪陵公。曾祖洪隆,河東太守。
以隆兄洪阼尚魏文成帝女西河公主,有賜田在馮翊,洪隆子麟駒徙居之,遂家於馮翊之夏陽焉。麟駒舉秀才,拜中書博士,兼主客郎中,贈河東太守。
父英集,通直散騎常侍。端少有志操。
遭父憂,居喪合禮。與弟裕,勵精篤學,不交人事。
年十七,司空高乾辟為參軍。賜爵汾陰縣男。
端以天下擾亂,遂棄官歸鄉里。 魏孝武西遷,太祖令大都督薛崇禮據龍門,引端同行。
崇禮尋失守,遂降東魏。東魏遣行台薛循義、都督乙干貴率眾數千西度,據楊氏壁。
端與宗親及家僮等先在壁中,循義乃令其兵逼端等東度。方欲濟河,會日暮,端密與宗室及家僮等叛之。
循義遣騎追,端且戰且馳,遂入石城柵,得免。柵中先有百家,端與並力固守。
貴等數來慰喻,知端無降意,遂拔還河東。東魏又遣其將賀蘭懿、南汾州刺史薛琰達守楊氏壁。
端率其屬,並招喻村民等,多設奇以臨之。懿等疑有大軍,便即東遁,爭船溺死者數千人。
端收其器械,復還楊氏壁。太祖遣南汾州刺史蘇景恕鎮之。
降書勞問,征端赴闕,以為大丞相府戶曹參軍。 從擒竇泰,復弘農,戰沙苑,並有功。
加冠軍將軍、中散大夫,進爵為伯。轉丞相東閣祭酒,加本州大中正,遷兵部郎中,改封文城縣伯,加使持節、平東將軍、吏部郎中。
端性強直,每有奏請,不避權貴。太祖嘉之,故賜名端,欲令名質相副。
自居選曹,先盡賢能,雖貴遊子弟,才劣行薄者,未嘗升擢之。每啟太祖雲:「設官分職,本康時務,苟非其人,不如曠職。」
太祖深然之。大統十六年,大軍東討。
柱國李弼為別道元帥,妙簡首僚,數日不定。太祖謂弼曰:「為公思得一長史,無過薛端。」
弼對曰:「真其才也。」乃遣之。
加授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轉尚書左丞,仍掌選事。
進授吏部尚書,賜姓宇文氏。端久處選曹,雅有人倫之鑒,其所擢用,鹹得其才。
六官建,拜軍司馬,加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為侯。 孝閔帝踐阼,除工部中大夫,轉民部中大夫,進爵為公,增邑通前一千八百戶。
晉公護將廢帝,召群官議之,端頗有同異。護不悅,出為蔡州刺史。
為政寬惠,民吏愛之。尋轉基州刺史。
基州地接梁、陳,事藉鎮撫,總管史寧遣司馬梁榮催令赴任。蔡州父老訴榮,請留端者千餘人。
至基州,未幾卒,時年四十三。遺誡薄葬,府州贈遺,勿有所受。
贈本官,加大將軍,追封文城郡公。謚曰質。
(來自《網路》薛端詞條。) (翻譯) 薛端,字仁直,河東汾陰人呢,原名沙陀。
北魏雍州刺史、汾陰侯辨的六世孫。代為河東望族。
高祖謹慎,泰州刺史、內都坐大官、涪陵公。曾祖薛洪隆,河東太守。
以隆兄長洪阼娶魏文成帝女兒西河公主,有賞賜田地在馮翊,洪隆子麟駒遷徙居住的,所以便在馮翊的夏陽安家。麟駒舉秀才,任中書博士,兼主客郎中,追贈河東太守。
父親薛英集,通直散騎常侍。端年少時有志氣和節操。
父親去世,居喪合乎禮。與弟弟薛裕,勤奮學習,不和別人交往。
十七歲,司空高幹舉薦他為參軍。賜爵位為汾陰縣男。
正因為天下混亂,於是棄官回鄉。魏孝武帝西遷,太祖命令大都督薛崇禮據守龍門,開頭同行。
崇禮不久失守,於是就投降了東魏。東魏派遣行台薛修義、都督乙干貴率領數千兵眾向西延伸,占據楊氏壁。
端與宗族和家僮等先在壁中,薛循義派兵逼令他們端等向度。正要渡河,這時天剛黑,薛端秘密與宗室和家僮等人反叛的。
薛循義派遣騎兵追趕,端且戰且迅速,於是進入石城柵,倖免。柵中先有上百家,端和合力堅守。
宇文貴等人多次前來勸慰,知道事情沒有投降的意思,於是拔回到河東。束魏又派他的將領賀蘭懿、南汾州刺史薛琰達戍守楊氏壁。
薛端率領他的部屬,並招撫曉諭村民等,多設奇計來臨的。姚懿等人懷疑有大軍,就向東逃跑,爭船淹死的有幾千人。
端收繳了他們的武器,再回到楊氏壁。太祖派遣南汾州刺史蘇景恕鎮守的。
下韶書慰勞,徵召薛端赴朝廷,任命他為大丞相府戶曹參軍。隨從擒獲寶泰,收復弘農,在沙苑,並有成功。
加授冠軍將軍、中散大夫,進爵為伯。轉任丞相東閣祭酒,加上本州大中正,升任兵部郎中,改封為文城縣伯,加使持節、平東將軍、吏部郎中。
薛端性格剛強正直,每有上奏請求,不迴避權貴。太祖嘉獎他,因此賜名為端,要使名實相符。
從處於選拔官吏的部門,先竭盡才能,雖然貴遊子弟,才能差行薄的,沒有提升的。每次向太祖說:「設官分職,本康時務,若不是聖人,不如空職。
「太祖深這樣的。大統十六年,大軍束討。
柱國李弼任別道元帥,精心挑選臣僚,幾天不定。太祖對李弼說:「當你考慮到一個長史,沒有比薛端。」
杜弼回答說:「真是合適的。」於是派的。
加授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調任尚書左丞,仍然掌管選舉事宜。
升任吏部尚書,賜姓宇文氏。薛端長期處於選拔官吏的部門,有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他提拔任用,都能人盡其才。
建立六官,被任命為軍司馬,加授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進爵位為侯。孝閔帝登基,任工部中大夫,調任。
5. 文言文名言名句
結交行 古人結交惟結心,此心堪比石與金。
金石易銷心不易,百年契合共於今。 今人結交惟結口,往來歡娛肉與酒。
只因小事失相酬,從此生嗔便分手。 嗟乎大丈夫,貪財忘義非吾徒。
陳雷管鮑難再得,結交輕薄不如無。 水底魚,天邊雁,高可射兮低可釣。
萬丈深潭終有底,只有人心不可量。 虎豹不堪騎,人心隔肚皮。
休將心腹事,說與結交知! 自後無情日,反成大是非。 1.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詩經·衛風·湛奧》) 2.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4.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5.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詩經·大雅·盪》) 6.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7.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 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團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9.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 10.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楚辭(離騷》) 11.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 12.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1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左傳·僖公十年》) 14.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5.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左傳·僖公五年》) 16.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17.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戰國策·趙策)) 18.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戰國策·楚策》) 19.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子兵法·謀攻》) 20.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21.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22.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七十三章)) 2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 24.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 2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2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微子)) 2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論語·顏淵》) 2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2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論語·為政》) 30.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兩》) 31.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論語·述而》) 3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33.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3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 35.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論語》) 36.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3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39.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管子·權修》) 4O.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誰北則為枳。(《晏子春秋》) 41.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孟子·盡心上)) 4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4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4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4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孫丑)) 46.生於優患,死於安樂。(《孟子·告於下》) 47.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48.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49.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魚我所欲也》) 50.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苟子·勸學)) 5l.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提,與之俱黑。
(《苟子·勸學》) 52.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韓非子·喻老》) 5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呂氏春秋·盡數)) 54.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 55.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禮記·雜記下》) 5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57.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58.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59.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淮南子·人間訓》) 60.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6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列傳》) 6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63.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史記》) 64.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記》) 65.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史記·項羽本記》) 66.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記》) 67.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 68.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國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報任安書》) 69.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班固《漢書》) 70.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家則無徒。(班固《漢書·東方朔傳》) 71.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72.行百里者,半於九十。
(漢(逸詩句風雅逸篇四》) 73.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范曄(後漢書·馮異傳)) 。
⑸ 杜弼文言文翻譯
1. 文言文《杜弼》翻譯
杜弼,字輔玄,中山郡曲陽人。
杜弼幼年時就聰明敏慧,家境貧寒沒有書籍可讀,十二歲寄居郡學讀書。同郡人甄琛時任定州刺史,到郡學考察面試學生,召見杜弼回答問題,應答如回聲般快捷,甄琛對他的才智大加贊嘆,認為很奇特,並命兩個兒子甄楷、甄寬和他交朋友。
州牧任城王元澄聽說後召他前來詢問,深加嘆賞,稱許他有輔佐帝王的才幹。杜弼擅長書寫公文書信,往往為當時同輩人所推重。
孝昌初年,被推為太學博士。調任光州曲城縣令,施政廉潔清明,被遠近稱贊。
杜弼父親在鄉里,被賊人殺害,杜弼服喪六年。儀同竇泰西征,詔命杜弼監軍。
到竇泰戰敗自殺後,杜弼和他的部下六人,逃回陝州。 多次升任至大行台郎中,又被引進掌管機要政務,很受信任優待。
他曾利用單獨與神武帝一起的機會私下勸神武帝接受魏朝禪讓,被神武帝舉杖將他打跑。丞相府法曹辛子炎問事時稱「取署」,子炎讀「署」音為「樹」音,神武帝惱恨他犯了諱,當麵杖責他。
杜弼進前勸說道:「孔子說『征』就不說『在』,子炎是可饒恕的。」神武帝罵道:「眼看著人家在生氣,還要引經據典!」叱令他出去。
杜弼走了十步左右又叫他回來,子炎也得到寬恕。 適逢梁貞陽侯蕭明等人帶兵進犯彭城,大都督高岳、行台慕容紹宗出兵征討,詔令杜弼為軍司,代理行台左丞。
後來魏帝在顯陽殿召集名僧講說佛教理論,下令杜弼升坐主講座位,沒有人能難住他。魏帝嘆服說:「這等賢能的人,如果生在孔子門下,又會怎麼樣呢!」 又以原任官職到鄭州做事,尚未出發,被家中食客告發杜弼謀反,經審訊察驗不是事實,很久才被寬赦,因此謝絕賓客往還。
楚州人東方白額謀反,臨海鎮被賊帥張綽等所攻打,杜弼率領激勵城中人眾堅守,終於保全城池。文宣帝嘉獎他,命他代理海州刺史。
後來被任命為膠州刺史。杜弼所到任職之處,清靜廉潔,被官吏人們所懷念。
杜弼生性正直,在割據一方的小國朝廷中多有糾正。到文宣帝做丞相後,提拔他做到百官之首,起初聽到禪位的議論,還有諫諍之言。
皇帝又曾經問杜弼:「治理國家當用什麼人?」回答說:「鮮卑人只知騎馬駕車,應當用中原人。」皇帝以為是譏諷自己。
高德正居要職,杜弼不能謙讓他,甚至當眾面斥高德正。高德正因此深恨於他,多次說他的短處。
又指使主書杜永珍秘密啟奏杜弼在長史任上,受人請托,大辦婚嫁,皇帝心裡暗暗恨他。杜弼依仗自己是舊人,仍然有公事就上言陳請。
十年夏天,皇上喝了酒,以多罪積累處罰他,派使臣到州治斬殺他。皇帝很快就後悔了,派驛馬追趕使臣,卻沒有趕上。
2. 文言文《杜弼》翻譯
杜弼,字輔玄,中山郡曲陽人。杜弼幼年時就聰明敏慧,家境貧寒沒有書籍可讀,十二歲寄居郡學讀書。同郡人甄琛時任定州刺史,到郡學考察面試學生,召見杜弼回答問題,應答如回聲般快捷,甄琛對他的才智大加贊嘆,認為很奇特,並命兩個兒子甄楷、甄寬和他交朋友。州牧任城王元澄聽說後召他前來詢問,深加嘆賞,稱許他有輔佐帝王的才幹。杜弼擅長書寫公文書信,往往為當時同輩人所推重。孝昌初年,被推為太學博士。調任光州曲城縣令,施政廉潔清明,被遠近稱贊。杜弼父親在鄉里,被賊人殺害,杜弼服喪六年。儀同竇泰西征,詔命杜弼監軍。到竇泰戰敗自殺後,杜弼和他的部下六人,逃回陝州。
多次升任至大行台郎中,又被引進掌管機要政務,很受信任優待。他曾利用單獨與神武帝一起的機會私下勸神武帝接受魏朝禪讓,被神武帝舉杖將他打跑。丞相府法曹辛子炎問事時稱「取署」,子炎讀「署」音為「樹」音,神武帝惱恨他犯了諱,當麵杖責他。杜弼進前勸說道:「孔子說『征』就不說『在』,子炎是可饒恕的。」神武帝罵道:「眼看著人家在生氣,還要引經據典!」叱令他出去。杜弼走了十步左右又叫他回來,子炎也得到寬恕。
適逢梁貞陽侯蕭明等人帶兵進犯彭城,大都督高岳、行台慕容紹宗出兵征討,詔令杜弼為軍司,代理行台左丞。後來魏帝在顯陽殿召集名僧講說佛教理論,下令杜弼升坐主講座位,沒有人能難住他。魏帝嘆服說:「這等賢能的人,如果生在孔子門下,又會怎麼樣呢!」
又以原任官職到鄭州做事,尚未出發,被家中食客告發杜弼謀反,經審訊察驗不是事實,很久才被寬赦,因此謝絕賓客往還。楚州人東方白額謀反,臨海鎮被賊帥張綽等所攻打,杜弼率領激勵城中人眾堅守,終於保全城池。文宣帝嘉獎他,命他代理海州刺史。後來被任命為膠州刺史。杜弼所到任職之處,清靜廉潔,被官吏人們所懷念。
杜弼生性正直,在割據一方的小國朝廷中多有糾正。到文宣帝做丞相後,提拔他做到百官之首,起初聽到禪位的議論,還有諫諍之言。皇帝又曾經問杜弼:「治理國家當用什麼人?」回答說:「鮮卑人只知騎馬駕車,應當用中原人。」皇帝以為是譏諷自己。高德正居要職,杜弼不能謙讓他,甚至當眾面斥高德正。高德正因此深恨於他,多次說他的短處。又指使主書杜永珍秘密啟奏杜弼在長史任上,受人請托,大辦婚嫁,皇帝心裡暗暗恨他。杜弼依仗自己是舊人,仍然有公事就上言陳請。十年夏天,皇上喝了酒,以多罪積累處罰他,派使臣到州治斬殺他。皇帝很快就後悔了,派驛馬追趕使臣,卻沒有趕上。
3. 杜弼字輔玄 文言文閱讀
譯文可供參考: 杜弼,字輔玄,中山郡曲陽人。
杜弼幼年時就聰明敏慧,家境貧寒沒有書籍可讀,十二歲寄居郡學讀書。同郡人甄琛時任定州刺史,到郡學考察面試學生,召見杜弼回答問題,應答如回聲般快捷,甄琛對他的才智大加贊嘆,認為很奇特,並命兩個兒子甄楷、甄寬和他交朋友。
州牧任城王元澄聽說後召他前來詢問,深加嘆賞,稱許他有輔佐帝王的才幹。杜弼擅長書寫公文書信,往往為當時同輩人所推重。
孝昌初年,被推為太學博士。調任光州曲城縣令,施政廉潔清明,被遠近稱贊。
杜弼父親在鄉里,被賊人殺害,杜弼服喪六年。儀同竇泰西征,詔命杜弼監軍。
到竇泰戰敗自殺後,杜弼和他的部下六人,逃回陝州。 多次升任至大行台郎中,又被引進掌管機要政務,很受信任優待。
他曾利用單獨與神武帝一起的機會私下勸神武帝接受魏朝禪讓,被神武帝舉杖將他打跑。丞相府法曹辛子炎問事時稱「取署」,子炎讀「署」音為「樹」音,神武帝惱恨他犯了諱,當麵杖責他。
杜弼進前勸說道:「孔子說『征』就不說『在』,子炎是可饒恕的。」神武帝罵道:「眼看著人家在生氣,還要引經據典!」叱令他出去。
杜弼走了十步左右又叫他回來,子炎也得到寬恕。 適逢梁貞陽侯蕭明等人帶兵進犯彭城,大都督高岳、行台慕容紹宗出兵征討,詔令杜弼為軍司,代理行台左丞。
後來魏帝在顯陽殿召集名僧講說佛教理論,下令杜弼升坐主講座位,沒有人能難住他。魏帝嘆服說:「這等賢能的人,如果生在孔子門下,又會怎麼樣呢!」 又以原任官職到鄭州做事,尚未出發,被家中食客告發杜弼謀反,經審訊察驗不是事實,很久才被寬赦,因此謝絕賓客往還。
楚州人東方白額謀反,臨海鎮被賊帥張綽等所攻打,杜弼率領激勵城中人眾堅守,終於保全城池。文宣帝嘉獎他,命他代理海州刺史。
後來被任命為膠州刺史。杜弼所到任職之處,清靜廉潔,被官吏人們所懷念。
杜弼生性正直,在割據一方的小國朝廷中多有糾正。到文宣帝做丞相後,提拔他做到百官之首,起初聽到禪位的議論,還有諫諍之言。
皇帝又曾經問杜弼:「治理國家當用什麼人?」回答說:「鮮卑人只知騎馬駕車,應當用中原人。」皇帝以為是譏諷自己。
高德正居要職,杜弼不能謙讓他,甚至當眾面斥高德正。高德正因此深恨於他,多次說他的短處。
又指使主書杜永珍秘密啟奏杜弼在長史任上,受人請托,大辦婚嫁,皇帝心裡暗暗恨他。杜弼依仗自己是舊人,仍然有公事就上言陳請。
十年夏天,皇上喝了酒,以多罪積累處罰他,派使臣到州治斬殺他。皇帝很快就後悔了,派驛馬追趕使臣,卻沒有趕上。
4. 文言文翻譯:傅顯迂緩
傅顯喜讀書,頗知文義,亦稍知醫葯,性情迂緩,望之如偃蹇老儒.一日,雅①步行市上,逢人輒問:"見魏三兄否 "或指所在,雅步以往.比②相見,喘息良久.魏問相見何意.曰:"適③在苦水井前,遇見三嫂在樹下作針黹,倦而假寐④.小兒嬉戲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慮.男女有別,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覓兄."魏大駭,奔往,則婦已俯井哭子矣.
奴僕傅顯,喜歡讀書,頗懂文義。也稍微知道(些)醫葯(知識),性情迂腐而遲緩,看上去如同(一個)傲慢的老學士。一天,行走在市場上,逢人就問看見魏三沒有。有的人指示(魏三)在什麼地方,(就)又邁著幽雅的步履前往。等到相見,喘息半天。(魏三)問他見(自己)有什麼事,說:「剛才在苦水井前,遇見三嫂在樹下做針線活困了在打盹。小
孩在井旁嬉戲,相距大概只有三五尺,似乎有危險。(因)男女有別,不便叫醒三嫂,所以跑來找您。」魏三大驚跑去,婦人已經趴在井口哭兒子了。
5. 一傅眾咻文言文翻譯
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之曰:「使齊人傅之」曰:「一齊人傅之,從楚人琳啡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也。
釋義「傅」,教導的意思。「琳」喧鬧,喧擾。這個成語表示一人教,許多人擾亂,比喻做事不能有所成就。
故事 孟珂,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孔子儒家學說的主要繼承者,有「亞聖」的美稱,人們尊稱他為孟子。
有一年,孟子聽說宋國的君王說要施行仁政,這正是孟子所竭力主張的,所以他特地到宋國去。
孟子在宋都彭城了解了一個時期,發現宋國君主手下的賢臣很少,而沒有德才的人卻很多。他感到情況並不是像宋國國君說的那樣,便打算到別國去游歷。宋國的君主聽說孟子要離去,便派大臣戴不勝去挽留,並向他請教治理國家的方法。戴不勝說:「請問先生,怎樣才能使我們宋國的君王賢明?」
孟子回答說:「先生要使貴國的君王賢明嗎?我可以明白地告訴您。不過,還是讓我先講一件事。楚國有位大夫。想讓自己的兒子學會齊國話。據您看,應該請齊國人來教他呢,還是請楚國人來教他?」
戴不勝不加思索他說:「當然是請齊國人來教他。」
孟子點點頭,說:「是的,那位大夫請了一個齊國人,來教兒子齊國話,可是兒子周圍有許多楚國人整天在打擾他,同他吵吵嚷嚷。在這樣的環境中,就是用鞭子抽他、罵他、逼他;他也學不會齊國話。如果那位大夫不是這樣做,而是將兒子帶到齊國去,讓他在齊國都城臨淄(zi)的鬧市住幾年,那麼齊國話很快就會學好。即使你不讓他說齊國活,甚至用鞭子拍打他,強迫他說楚國話,也辦不到。」
戴不勝打斷孟子的話說:「我們宋國也有薛居州那樣的賢土呀!」
孟子回答說:「是的,宋國的薛居州是位清廉的大夫。但是靠他一個人在君王左右是不起什麼作用的。如果君王左右的人,無論年老處少、官職尊卑,都能象薛居州一樣,那才行呢。君王左右都不是好人,那君王能與誰去做好事呢?」
戴不勝向君王復命後,君王見孟子去意已決,便不再強留,送了他一些錢,讓他離開宋國。
6. 裴垍傳 文言文的翻譯
翻譯
裴光德在中書省(指宰相府)任職時,有個官職也不小的老朋友從遠方來拜訪他。裴公招待他相當優厚,舉止行動相當親切。朋友在他的府第內毫無拘束之感。乘機請求他在京城官府謀個判司做做。裴光德對他說: 「您確實是個有能力的讀書人,但是這官給您做不合適。我不敢因為老朋友的私情而敗壞了朝廷的制度。要是往後有瞎了眼的宰相同情你,可能會獲得這個官職。至於我,萬萬不會這樣做。」 從文中看出裴光德是個怎樣的人? 裴光德是一個大公無私,不徇私情,不輕易給故人謀一官半職,任人唯賢的人。
7. 《杜鵑啼血》文言文翻譯
蜀王之先名蠶叢,後代名曰柏濩,後者名魚鳧。此三代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去。魚鳧田於湔山,得仙。今廟祀之於湔。時蜀民稀少。
後有一男子,名曰杜宇,從天墮,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從江源井中出,為杜宇妻。乃自立為蜀王,號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復出。
望帝積百餘歲,荊有一人,名鱉靈,其屍亡去,荊人求之不得。鱉靈屍隨江水上至郫,遂活,與望帝相見。望帝以鱉靈為相。時玉山出水,若堯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鱉靈決玉山,民得安處。鱉靈治水去後,望帝與其妻通。慚愧,自以德薄不如鱉靈,乃委國授之而去,如堯之禪舜。鱉靈即位,號曰開明帝。帝生盧保,亦號開明。
望帝去時子圭鳴,故蜀人悲子圭 鳴而思望帝。望帝,杜宇也,從天墮。
開明帝下至五代,有開明尚。始去帝號,復稱王也。天為蜀王生五丁力士,能徙蜀山。王無五丁,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鈞,號曰石牛。千人不能動,萬人不能移。
蜀王據有巴蜀之地,本治廣都樊鄉,徙居成都。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定蜀,因築成都而縣之。成都在赤里街,張若徙置少城內。始造府縣寺舍,令與長安同制。
秦惠王時,蜀王不降秦,秦亦無道出於蜀。蜀王從萬餘人,東獵褒谷,卒見秦惠王。秦王以金一笥遺蜀王,蜀王報以禮物,禮物盡化為土。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賀曰:「土者,地也,秦當得蜀矣。」。
《秦惠王本紀》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後。蜀人見之,以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養卒,以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為然,即發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於成都。秦道得通,石牛之力也。後遣丞相張儀等隨石牛道伐蜀焉。
武都人有善知,蜀王者將其妻女適蜀。居蜀之後,不習水土,欲歸。蜀王心愛其女,留之,乃作《伊鳴之聲》六曲以舞之。
武都丈夫化為女子,顏色美好,蓋山之精也。蜀王娶以為妻。不習水土,疾病欲歸,蜀王留之。無幾物故,蜀王發卒之武都擔土,於成都郭中葬之。蓋地三畝,高七丈,號曰武擔以石作鏡一枚表其墓,徑一丈,高五尺。
於是,秦王知蜀王好色,乃獻美女五人於蜀王。蜀王愛之,遣五丁迎女。還至梓潼,見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丁引其尾,不出。五丁共引蛇,山乃崩,壓五丁。五丁踏地大呼,秦王五女及迎送者皆上山,化為石,蜀王登台,望之不來,因名五婦侯台。蜀王親埋作冢,皆致萬石,以志其墓。
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伐蜀。王開明拒戰,不利,退走武陽,獲之。
張儀伐蜀。蜀王開明戰不勝,為儀所滅。
秦王誅蜀侯惲,後迎葬咸陽。天雨,三月不通,因葬成都。
蜀人求雨,祠蜀侯必雨。
蜀王有鸚武舟。
秦為太白船萬艘,欲以攻楚。
秦為舶舡萬艘,欲攻楚。
秦襄王時,宕渠郡獻長人,長二十五丈六尺。
禹本汶山郡廣柔縣人,生於石紐,其地名痢兒畔。禹母吞珠孕禹,坼副而生於縣。塗山娶妻生子,名啟。於今塗山有禹廟,亦為其母立廟。
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經》。臨別,曰:「子行道千日後,於成都青羊肆尋吾。」今為青牛觀是也。
江水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橋下,二枚在水中,以厭水精,因曰石犀里也。
李冰以秦時為蜀守,謂汶山為天彭闕,號曰天彭門。雲亡者悉過其中,鬼神精靈數見。
縣前有兩石,對如闕,號曰彭門。
宣帝地節中,始穿鹽井數十所。
8. 苛政猛於虎文言文翻譯
原文
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1)。夫子式(2)而聽之,使子路(3)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4)重有憂(5)者。」而曰(6):「然。昔者吾舅(7)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12)也?」曰:「無苛(8)政(9)。」夫子曰:「小子(10)識(11)之,苛政猛於(13)虎也。」
譯文
孔子路過泰山的邊上,看見有一個婦人在墳墓前哭得十分悲傷。孔子立起身來靠在橫木上,讓子路前去問那個婦人。子路問道:「你哭得那麼傷心,好像有傷心的事吧?」那個婦人說:「沒錯,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後來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現在我的兒子也被老虎咬死了!」孔子問:「那為什麼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嚴酷繁重的賦。」孔子說:「學生們記住,嚴酷繁重的賦稅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
注釋
(1)哀:極傷心。 (2)式:同「軾」,車前橫木,用作動詞,指扶軾而聽。
(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4)壹似:壹:確實。壹似:確實像。
(5)重有憂:有很多傷心的事。 (6)而曰:婦人接著說。
(7)舅:當時稱丈夫的父親為舅,即公公。 (8)苛:苛刻,暴虐。
(9)苛政:殘暴的政令。 (10)小子:古時長者稱晚輩為小子。這里指孔子稱他徒弟。 (11)識():同「志」,記住。 (12)去:離開。 (13)過:路過。
9. 田叔薦孟叔文言文翻譯
田叔薦孟叔
(原文)田叔者,趙陘城人也。
為人刻廉自喜,喜游諸公。
趙王張敖以為郎中。
漢七年,高祖過趙,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禮恭甚,高祖箕踞罵之。
是時趙 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謂趙王曰: 「王事上禮備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請為亂。
趙王嚙指出血,曰: 「先人失國,徽陛下,臣等當蟲出。」
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復 出口矣! 」於是貫高等曰: 「王長者,不倍德。」
卒私相與謀弒上。
會事發覺,漢 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
於是趙午等皆自殺,唯貫高就系。
是時漢下詔書: 「趙 有敢隨趙王者罪三族。」
唯孟舒、田叔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鉗,稱王家奴,貫高事 明白,趙王敖得出,廢為宣平侯,乃進言田叔等十餘人。
上盡召見,與語,漢廷 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盡拜為郡守、諸侯相。
叔為漢中守十餘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問之曰: 「公知天下長者乎?」叔頓首曰: 「故雲中守孟 舒,長者也。」
是時孟舒坐虜入塞盜劫,雲中尤甚,免。
上曰: 「先帝置孟舒雲中 十餘年矣,虜曾一入,孟舒不能堅守,無故士卒戰死者數百人。
長者固殺人乎? 公何以言孟舒為長者也?」
叔叩頭對曰: 「是乃孟舒所以為長者也。
夫貫高等謀 反,上下明詔,趙有敢隨趙王,罪三族。
然孟舒自髡鉗,隨趙王敖之所在,欲以 身死之,豈自知為雲中守哉!漢與楚相距,士卒罷敝。
匈奴冒頓新服北夷來為邊 害孟舒知士卒罷敝不忍言出士爭臨城死敵如子為父弟為兄以故死者數百人 孟舒 豈故驅戰之哉!是乃孟舒所以為長者也。」
於是復召孟舒以為雲中守。
(參考譯文)
田叔是趙國陘城人,為人嚴謹廉潔樂觀,喜愛與他人交往。趙王張敖讓他作郎中。
漢七年時,高祖路過趙地,趙王張敖親自拿著案板進獻食物,非常有禮貌,高祖很傲慢地坐著罵他。這時趙相趙午等幾十人都很生氣,對趙王說:「您事奉皇上的禮節很完備了,現在(他)對待您卻是這樣,我們這些人請求作亂。」趙王咬破手指說:「我們的祖先失去國家,(如果)沒有皇上,我們這些人都會死無葬身之地。你們這些人怎麼說這樣的話?不要再說了。」於是貫高等人說:「王是忠厚的人,不肯違背道德。」最終私下裡一起商量弒殺皇上。恰逢事情被發覺,高祖下詔書抓捕趙王及謀反的眾臣。於是趙午等人都自殺了,只有貫高被抓。這時高祖下詔書說:「趙地有敢追隨趙王的人罪及三族。」只有孟舒、田叔等十餘人身穿囚衣,自己剃光頭發,脖上帶鎖,稱自己是趙家的奴僕。貫高的事情弄清楚後,趙王張敖得以釋放,王被廢掉,作了宣平侯,於是向皇上稱說田叔等十餘人。皇上全都召見了他們,同他們談話,感到漢朝的大臣沒有能超過他們的,皇上很高興,全都封他們作了郡守、諸侯的謀臣。田叔作了漢中太守十多年。
孝文帝即位後,召見田叔問他說:「你知道天下誰是忠厚的人嗎?」田叔叩頭回答說:「以前的雲中太守孟舒是忠厚的人。」這時孟舒因為強盜進入邊塞搶劫,雲中情況最嚴重,被免了官。皇上說:「先帝讓孟舒作雲中太守十多年了,敵人曾一度入侵,孟舒不能堅守城池,無故使戰死的士卒有幾百人。忠厚的人原本殺人嗎?你憑什麼說孟舒是忠厚的人呢?」田叔叩頭回答說:「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原因。貫高等人謀反,皇上發下明確的詔令,趙地有敢追隨趙王的人罪及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光頭發、脖子帶鎖,隨著趙王張敖到了他去的地方,想要為他而死,自己哪裡知道能作雲中太守呢!漢和楚相對抗時,士卒都很疲憊。匈奴冒頓單於剛收服了北方少數民族,前來侵犯邊界,孟舒知道士卒都很疲憊,不忍心說出戰,士卒據城拚死抵抗,如同孩子為了父親,弟弟為了兄長,因此死的人有幾百。孟舒哪裡是故意驅趕他們作戰呢!這就是孟舒是忠厚的人的原因。」於是(孝文帝)又召見孟舒讓他作了雲中太守。
(本翻譯下載於《網路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