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事件
42年1月2日蔣介石允任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後,為盡快實現羅斯福總統所倡議的設立中美英三國政府代表組織——聯合計劃作戰參謀部的建議,俾加強中美英三國問的進一步合作,於1月4日致電在美國的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宋子文,囑其請求羅斯福總統遴選其親信的高級將領來華,擔任中國戰區聯軍司令部所屬參謀部之參謀長職務;而美國政府也正擬物色一高級將領赴中國協助作戰。雙方為此一拍即合,後經反復磋商,選定「想像力豐富,靈活多變,自信心強」的美國陸軍第三軍軍長史迪威少將擔任此職。1942年1月23日,美國陸軍部正式發布史迪威職務的新命令,2月11日,史迪威以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美國援華物資監督、美國政府出席重慶軍事會議代表、中國戰區與南太平洋戰區間聯絡員的多重身份,偕其參謀人員及部分警衛人員從美國紐約啟程赴任,3月4日抵達重慶,開始了在另一國度長達二年零八個月的生涯。
1942年3月8日,蔣介石正式任命史迪威為中國戰區參謀長,並授命其指揮入緬的中國軍隊第五軍、第六軍。但就在史、蔣開始合作的同時,雙方在指揮權、隸屬關系以及戰略戰術上開始出現分歧和矛盾,這種矛盾隨著第一次緬甸戰役的發生、失敗更加突出和加深,以致出現蔣介石每提出一個觀點,都遭到史迪威的反駁;史迪威也萌發出「要麼任事態自由發展,不聞不問也不幹涉,要麼辭職不幹,離開這里」的想法。1942年6月,美國政府決定將原屬中國戰區、駐守印度的美國第十航空隊及美國派遣來華的A一29輕型轟炸機一隊調往埃及,這對第一次緬甸戰役失敗,失去西南國際通道的中國政府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也更加加深了史蔣之間的矛盾,雙方已從戰略戰術上的不同與爭論,發展到對個人品行的相互詆毀與人身的惡毒攻擊。蔣介石不僅第一次表示了對史迪威來華工作的不滿,指出美國政府之所以援華物資不多、不及時,完全是史迪威不能及時向美國政府和軍方報告與建議所造成,並稱史迪威「言行無常,似有精神病狀態」;史迪威則指責蔣介石是一個「頑固、無知、滿腦子偏見和自負的暴君」。在此情況下,蔣介石第一次萌發出「撤換史迪威」的念頭,並命令在美國的宋子文,與美國政府「重新協商參謀長的職權」,同時希望美國方面「最好能主動召回史迪威」。
史蔣之間的矛盾,經中美雙方的種種斡旋特別是羅斯福總統行政助理居里的親自到重慶調解,以及美國對華援助的增加、中美中英不平等條約的廢除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暫時得到緩和。這以後,史迪威傾其主要精力,於印度和中國雲南訓練中國軍隊,並提出了整編軍隊、清除無能高官、澄清指揮系統等種種建議;與此同時,史迪威還超出意識形態的差異,堅持國共兩黨共同抗日的方針,主張予國共雙方軍隊以平行援助,同時建議將國民黨封鎖陝甘寧邊區的數十萬嫡系部隊用於抗日前線;為了解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的真實情況,史迪威還沖破層層阻力,向延安派出了以包瑞德上校為組長的、代號叫「迪克西使團」的美軍駐延安觀察組,從而開啟了美國政府、軍方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先河。史迪威的這些舉措,從根本上否定了國民黨的傳統政策,更與國民黨所堅持的「溶共反共」政策水火不容,從而孕育著雙方矛盾的進一步加深和激化。到1944年國民黨正面戰場出現豫湘桂大潰敗,美國政府要求蔣介石賦予史迪威以指揮中國軍隊全權的時候,這種矛盾得到總爆發,雙方為此反復磋商、爭論甚至攤牌,最終美國政府在蔣介石不撤換史迪威中美兩國即無法合作的要挾下,從維護美國本身及其與國民政府的關系出發,於1944年10月19日致電蔣介石,同意召回史迪威,另委魏德邁將軍為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蔣矛盾最終以蔣介石的勝利而告結束。10月21日下午,史迪威離開重慶飛昆明,轉道緬甸、印度回國,先後就任美國國內陸軍地面部隊司令、太平洋戰場美國第十集團軍司令等職,1946年10月12日病逝於美國。
史迪威來華與史迪威的被召回,不僅是中美外交關系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重大事件。毫無疑問,史迪威將軍作為一名正直、坦率、公正的美國軍人,在華期間「曾對中國之抗戰事業與中美兩國人民真正友誼的建立,有過很大的功績」,被譽為「中國人民的真正朋友」。
❷ 史迪威將軍是什麼樣的人
史迪威畢業於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是一名職業軍人,比蔣介石大4歲。1920年至1923年,史迪威曾經到北京學習漢語,還在美國天津駐屯軍任職,對中國的情況比較了解。羅斯福總統任命史迪威為中國戰區美軍司令官兼中國戰區參謀長,是希望他能夠率軍保衛滇緬公路,能夠撮合中國的各派政治力量。羅斯福深知中國的情況復雜。史迪威則要求擁有對美國、英國、中國在緬甸作戰的軍隊的指揮全權。對此,馬歇爾表示,盡他的努力支持史迪威。
❸ 二戰美軍史迪威將軍厲害嗎
史迪威將軍還是很厲害的職業軍人。但是它在中國還是沒有能發揮他的作用。
這主要是因為史迪威在政治上不太成熟,再加上它對於東方人的思維沒有深刻認識,所以它的很多軍事設想都沒有辦法實現。
比如他要全面掌握遠征軍的指揮權,這些部隊主要是蔣的嫡系,蔣介石是不會捨得交給史迪威與敵人血拚的;比如它要調胡宗南部與日軍作戰,而蔣介石把八路軍當心腹大患,他把將八路軍困死當首要目標,當然不肯聽史迪威的;史迪威還想要把美援拔一部分給八路軍打鬼子,這讓蔣介石更難以接受,他說什麼也不會給八路軍以任何壯大的機會……
❹ 誰能告訴我史迪威將軍的資料。
史迪威將軍 Gen. Joseph W. Stilwell
史迪威將軍(1883-1946), 他是美國著名的軍事將領,是四星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任中、緬、印聯軍司令, 他在中國呆了十年,其中1926——1929年在天津,1935-1939年間任蔣介石的軍事顧問,他也曾調停國共軍事談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他出任中國駐緬第5軍和第6軍的總指揮,與滇緬公路相連的當年的一條聯軍的補給線就被命名為史迪威小道。史迪威將軍1904畢業於美國著名的西點軍校,1945年出任美軍第10軍的司令,1945年8月, 他代表美軍在琉球群島接受了10萬日軍的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史迪威將軍出任美軍第六軍的司令直到逝世。
❺ 簡介一下史迪威將軍
史迪威(1883.3.19 ~1946.10.12)
英文:Joseph Warren Stilwell
綽號:醋性子喬
生卒年份:1883.3.19~1946.10.12
出身:紳士
學歷:大學(西點軍校)
職務:第3軍軍長、中印緬戰區司令兼戰區最高司令的參謀長、陸軍地面部隊司令、第10集團軍司令等。
軍銜:四星上將
夫人:弗雷德·史密斯
參戰經歷: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42年4~5月,在緬甸曼德勒以東地區指揮中國軍隊聚集日軍:1943年10月指揮中美聯軍和雲南遠征軍進行緬北戰役:1944年8月指揮部隊攻佔北緬重鎮密支那。
著作:《史迪威文件》;《中緬印戰區史》
名言:一個人只要不辜負國家的期望,不虛度一生,也就心安理得了。
美國陸軍上將。生於佛羅里達州帕拉特卡。1904年畢業於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20~1923年赴華工作。1926~1929年在中國天津任駐華美軍營長、代理參謀長。1935~1939年任駐華武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任中緬印戰區美陸軍司令兼中國戰區總司令蔣介石的參謀長,指揮盟軍抗擊日軍入侵緬甸。1943年兼任東南亞盟軍最高副司令,在緬北反攻戰役中指揮盟軍與侵緬日軍作戰。因同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解放事業,並且對蔣介石極為不滿,稱其為「花生米」(因蔣介石為光頭),與蔣介石發生矛盾。隨後蔣堅持要求撤換史迪威,1944年10月19日,羅斯福頒發了召回史迪威的命令。次年1月任國內陸軍地面部隊司令,6月任駐沖繩美第10集團軍司令, 8月接受琉球群島日軍投降。 1946年3 月任第6集團軍司令。1946年10月13日病逝。周恩來贊揚他是「最優秀的戰士」。遺著被後人匯編為《史迪威文件》。
史迪威葬送了蔣最好的兩個師
盡管宋子文在華盛頓努力積極游說,然而史迪威事件卻對中美之間的軍事同盟關系,產生了極不良的影響。許多著作將此說成蔣史之爭。最近解密的宋子文檔案不僅記載了許多這一事件的細節,而且揭露出一個過去其他人都未曾提及的歷史景觀。
1942年初,為了能有效地協調作戰力量,盟軍最高領袖們達成了一個聯合指揮的方案,其中英國將軍威斐爾(Archibald Wavell)將成為遠東的「美英荷澳聯合海上力量」(簡稱ABDA)成員國在遠東前線的最高指揮官。蔣介石將是盟軍在獨立的中國戰區里的最高指揮官,以對盟軍「目前和將來有可能在中國戰場運作」的陸、空軍力量,行使最高指揮權。
宋子文當時已看到了這個新的指揮系統將是如何演變的。美國當時的決定,是任命史迪威將軍為中國戰場上蔣的新夥伴。根據宋所取得的訊息,史迪威將監督並控制所有美國派往中國的軍事力量,同時成為蔣的參謀長。此外,史迪威還將在中國境內任何軍事會議上代表美國發言,並且控制和主持滇緬公路的物資運送。
史迪威在1942年3月首次抵達重慶,受到蔣介石夫婦的熱情歡迎。宋的檔案顯示,就在1942年6月,也就是在緬甸戰敗的一個月後,蔣宋兩人即已開始討論是否要以一位更樂意支持國民政府戰略、更積極領導盟軍在東南亞和中國戰場抵抗日軍的美方人士,來取代史迪威。
蔣當時把他手中最精銳的兩個師撥給史迪威用來保衛緬甸,結果卻是一場災難。1942年5月緬甸的陷落,意味著中國成了孤島,與外界阻絕。蔣和他的軍事顧問們都認定緬甸戰敗的主要原因是史迪威太傲慢,無視蔣的建議,從而白白犧牲了蔣的兩個師。
1942年6月和1943年10月之間,蔣和宋數次考慮撤換史迪威。起初,宋敦促蔣表現出他不喜歡史迪威但仍然試圖同他合作的態度,但是當宋後來堅持撤換史迪威的時候,蔣卻拒絕了。為什麼即使極度不喜歡他,蔣和宋對於撤換史迪威仍感到如此猶豫?
史抱怨中國將領「二流」
剛開始之際,當蔣覺得很難同這個傲慢的美國將軍合作的時候,他曾向宋抱怨,宋因而提議對白宮做工作,以便撤換史迪威,蔣卻猶豫了。在一份1942年6月12日的電報中,宋對蔣的優柔寡斷感到疑惑,他催促蔣說出對史迪威的真實感受,否則,宋在華府的處境將極為艱難。
宋是這樣說的:「文追隨鈞座二十年,必知其素性憨直,絕非意存推諉,更不願敷衍因循,事實如此,不得不一再曉瀆,即請鈞座明白示之。鈞座對史迪威感想如何,文各電所列問題,是否已與其商洽,有何困難,美方認定接濟中國必須史迪威商承鈞座之後,來電證實始克有濟,是以文必須明了鈞座對史之感想及史對我之態度,始可設法相機應付也。」
四天後,在另一封發給蔣的電報中,宋報告說他已經從美國高層得到保證,要蔣提出要求,他們會召回史迪威。但是宋同時提醒蔣,他確認史迪威在幫助中國取得美方軍事援助時仍將產生作用。宋因而建議蔣對史迪威施加壓力:「美陸軍部長史汀生(Henry Stimson)已表示他願意召回史迪威,羅斯福總統的最高官員亦同意史迪威應該服從於你,你盡可以把他當成你的部屬,而不必把他奉為貴客。但是你應該充分利用史迪威在美國軍方的人脈關系,促使美方給予我們更多的支持。」
蔣同意把撤換史迪威的想法暫時擱在一旁,然而他和史迪威之間的分歧並沒有就此結束。美國將軍和中國領袖對於處理問題的不同看法,仍然繼續存在,兩者關系越來越緊張,導致1944年兩人徹底翻臉。他們之間的不同理念,主要歸咎於四個因素:
首先,近代中國領導人始終認為中國是西方帝國主義下的犧牲者,他們歡迎像美國這樣的盟軍來對抗日本,奪回中國失去的領土,並且建立一個現代化的新中國,能夠在平等的基礎上與西方國家交往。史迪威對於中國現狀與對日抗戰卻有完全不同的認知與看法。他看到中國內部持續戰亂,他熟知軟弱、腐敗的國民政府,他先前在中國擔任駐華武官的經歷,使他對中國的民主化和改革幾乎不抱希望。盡管如此,他還是欣賞中國老百姓的才能和創造力,他認定這些良好的特質被舊傳統保守的國民政府所制約,難以被中國的領導人所採納並加以利用。
第二,史迪威的首要任務在於阻擋日軍進入緬甸。他的注意力集中在緬甸,催促蔣提供更多的軍事與人力資源。然而蔣身為國民政府的領導人,需要保衛整個中國,而不能只單獨考慮緬甸。
第三,兩人對於對抗日軍的戰略也不相同。對於中國來說,抗戰的首要任務是收復失地,統一國家,而美方的主要看法卻是支持國民政府在戰爭中挺住,以牽制日本大軍。盟軍僅體認到,一旦中國對日本投降,那麼日軍將會把其兵力從中國戰場轉移到其他地方,威脅盟軍。
第四,蔣介石和其他中國領導人在應付史迪威的過程中深感挫折。史迪威多次催促宋子文要求蔣介石「任命一真正有能力的指揮官,給予他真正的威信,並對戰果負責」。史迪威看不起蔣手下的眾多將軍。他向蔣抱怨中國軍官的素質太差,認為中國將領能力乃「二流」,並告誡蔣如果他依然把大量軍務交給這樣的將軍,「那將是白費力氣」,且將會「在美英諸盟國之間,產生極為不良的印象」。
有如上因素,吾人也就不足為奇為什麼史迪威和國民政府領導層的關系是如此惡劣,而且越來越糟糕。在史迪威和蔣、宋的多次交手中,史迪威反復表示他對國民黨將軍的強烈不滿,以及和他們之間的惡劣相處關系。宋的私檔中處處可顯示蔣和宋是如何忍受史迪威喋喋不休的抱怨的。
早在1943年之前,蔣和史迪威之間的矛盾就已經加劇了,同時兩國之間的緊張關系同樣加劇。當蔣得知史迪威設法聯系延安的共產黨,並想邀請他們加入國軍以對抗日軍,蔣尤為惱火。蔣認為這個建議「太過分」,觸碰到了他與國民黨官員的禁忌,也就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加強共產黨的軍事實力。1943年,在討論到使用美國空軍於中國戰區和利用更多軍力為盟軍收復緬甸這兩個議題時,雙方矛盾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蔣極力爭辯空軍用於緬甸也用於中國,而史迪威在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將軍的大力支持下,強烈反對蔣的看法。
史迪威生平年表
1883年3月19日 約瑟夫·沃倫·史迪威出生於美國佛羅里達州帕拉特卡,後隨家人定居紐約州揚克斯市。
1900年7月 考入西點軍校,成為當年最年輕的學員之一。
1904年6月 從西點軍校畢業,授予少尉軍銜;隨後赴菲律賓在步兵第12團服役。
1906年2月 調回西點軍校,在現代語言系任教官,先後教授英語、法語、西班牙語、歷史、戰術等課程。
1910年10月 與威妮弗雷德·A·史密斯結為伉儷,相愛終生。
1911年1月 再次赴菲律賓步兵第12團服役,3月晉升為中尉。
1911年11月 第一次來華,游歷上海、廈門、廣州、梧州、香港等地。1913年9月 重返西點軍校任教。
1916年夏 在紐約州普拉茨堡後備役軍官訓練營地任教官,9月晉升上尉。
1917年8月 在弗吉尼亞州李營第80師任旅長副官,晉升臨時少校。
1918年1月 赴法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美國遠征軍總司令部和第4軍擔任情報工作,先後晉升為臨時中校、上校,並榮獲優秀服役勛章。
翌年7月回到美國後,臨時軍銜全部取消,重新成為上尉。
1919年8月 被任命為首任駐華語言軍官,赴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漢語。
1920年8月 第二次來華,正式就任駐華語言軍官,在北京華北協和語言學校繼續學習漢語。
1921年至1922年 被國際賑災委員會借用,先後擔任修築山西汾陽至軍渡、陝西潼關至西安公路的總工程師,接觸了各種社會情況,結交了各界人物,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
1922年至1923年6月 作為美國駐華武官處工作人員,視察和游歷了中國東北、外蒙古、浙江、江西、湖南和蘇聯西伯利亞、朝鮮、日本。
1923年7月 回美國赴本寧堡步兵學校學習;翌年畢業任校長韋爾斯將軍的助理執行官。
1925年9月 入利文沃思指揮和參謀學院深造。
1926年9月 第三次來華,出任美軍駐天津步兵第15團營長。
1927年5月 受美國駐華公使館派遣,到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考察軍情,爾後所寫的報告受到嘉獎。
1928年1月 代理步兵第15團參謀長;5月晉升中校。
1929年6月 回到美國任本寧堡步兵學校戰術系主任,在此獲得「醋性子喬」(亦稱「尖刻的喬」)這一使他引為驕傲的綽號。
1935年7月 第四次來華,在北平任美國駐華武官,已晉升上校。
1936年 先後考察廣州、桂林、梧州、南寧、漢口、徐州、開封、洛陽等地。
1937年7月 中國抗日戰爭爆發,組織一個情報組,及時向美國報告戰爭進展情況;年底遷至漢口,翌年曾在蘭州、台兒庄、長沙、重慶等地考察戰況。
1939年8月 回到美國出任步兵第2師第3旅旅長。1940年7月 出任第7師師長兼蒙特雷市奧德兵營司令;9月晉升少將。
1941年6月 出任第3軍軍長。
1941年12月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奉調赴華盛頓,負責制定在北非登陸的「體育家」作戰計劃,並准備出任美國遠征軍司令。
1942年3月 第五次來華,擔任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已於2月晉升中將;隨後赴緬甸指揮中國遠征軍作戰;5月,緬甸戰役失敗,率110多人徒步走出緬北叢林。
1942年6月 向蔣介石遞交關於中**事制度改革的建議:(1)對部隊進行精簡整編;(2)撤換無能的高級軍官;(3)授予前線指揮官全權。
1942年7月 向蔣介石遞交收復緬甸的作戰計劃;蔣介石美國總統私人代表勞克林·柯里來華之機,第一次要求撤換史迪威,未果。
1942年8月出 任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在印度蘭姆加爾整訓和裝備中**隊。
1943年1月 因在第一次緬甸戰役中親臨東枝前線指揮作戰,榮獲優秀服役十字勛章。
1943年3月 在雲南組建昆明訓練中心,4月1日正式開訓,執行整訓和裝備30個中國陸軍師的計劃。
1943年5月 出席在華盛頓召開的「三叉戟」會議。
1943年8月 魁北克會議決定成立盟軍東南亞戰區,史迪威任該戰區副最高統帥。
1943年9月 向蔣介石建議使用共產黨第18集團軍等部隊向華北日軍側翼進攻,並建議給西北部隊以充分的供應。
1943年 10月 蔣介石第二次提出撤換史迪威,未果。
1943年11月 出席中美英開羅會議。
1943年12月 指揮中國駐印軍開始反攻緬北;翌年8月佔領密支那,取得戰役基本勝利,給日軍精銳第18師團以殲滅性打擊。
1944年1月 同意政治顧問戴維斯關於向延安派遣美軍觀察組的報告;7、8月間,美軍觀察組分兩批抵達延安。
1944年7月 羅斯福建議蔣介石授予史迪威指揮中國戰區所有軍隊的全權;蔣介石復電表示「原則同意」。
1944年8月 晉升四星上將。
1944年9月 蔣介石第三次要求美國總統召回史迪威。
1944年10月 羅斯福同意召回史迪威;史迪威於21日離開重慶回國;31日《紐約時報》發表文章,批評美國政府召回史迪威,是「消極地支持了一個在中國日益不得人心和不為人民所信任的政權」。
1945年1月 出任美國陸軍地面部隊司令;由印度利多、經緬北密支那、至中國雲南的中印公路通車,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
1945年2月 榮獲榮譽軍團勛章和橡葉勛章。
1945年6月 出任第10集團軍司令,參加沖繩戰役。
1945年9出席在「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並主持琉球島的受降儀式;回國前通過馬歇爾要求去北平看望老朋友,被蔣介石拒絕。
1945年10月 出任軍需裝備委員會主席。
1946年1月 被任命為第6集團軍司令,並負責西部防禦司令部的工作。
1946年10月12日 因患胃癌並轉移到肝部,在舊金山萊特曼陸軍醫院逝世,終年63歲。去世前一天,根據他的請求授予他一枚步兵戰斗紀念章。這是一種極普通的獎章,但只有在第一線戰斗的步兵才能獲得。
❻ 史迪威因何去世
1945年6月23日,史迪威正式就任第10集團軍司令。但在同一天,美軍已基本佔領了沖繩島。以後的戰爭進程更是急轉直下,史迪威終於還是沒能指揮美軍部隊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戰役。
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
8月8日,蘇聯遠東方面軍向日本關東軍發動大規模進攻。
8月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戰爭就這樣結束了。」」史迪威帶著喜悅和無奈的復雜心情在日記里寫下了這句話。
9月2日,史迪威出席了在東京灣」」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的日軍投降簽字儀式。7日,他又親自主持了琉球群島日軍的受降儀式。
1946年9月28日,一貫堅強地與各種困難斗爭的史迪威,終於被病魔擊倒,住進了舊金山的萊德曼陸軍醫院。
10月3日,醫院里最好的外科醫生給他做了手術檢查,發現胃部的癌變已到晚期,並且已擴散到了肝部。顯然,他的病已經很久了。人們回想起,在1944年反攻緬北時,他就時常胃疼。回到重慶後,他也沒有去檢查。
史迪威已到了彌留之際,他提出希望得到一枚戰斗步兵紀念章。這是一種極普通的獎章,凡在第一線戰斗過的士兵都可以獲得。史迪威作為戰斗一生的四星上將,已獲得了很高的榮譽,包括一枚榮譽軍團勛章,一枚優秀服役十字勛章,兩枚優秀服役勛章,但他渴望得到作為一名火線戰士的榮譽。10月11日,陸軍部滿足了這位老戰士的最後希望。
第二天,1946年10月12日,史迪威將軍在昏迷中與世長辭,走完了他63年的人生路程。
❼ 如何評價約瑟夫史迪威將軍
約瑟夫·史迪威:歷史評價
除對中國遠征軍第一次赴緬作戰負有嚴重指揮責任外,史迪威具有多方面令人敬慕的才幹,非常適合其在CBI的任職:他性格堅強,從不講廢話,被認為是美軍中一位真正的戰略家和出色的教官;他已經在中國生活工作了13年,當過駐華武官,也做過其它的工作。他到過中國很多地方,中文非常流利,有時寫日記不用英文而用中文。更為重要的是,他對英勇頑強、吃苦耐勞的中國農民充滿信心。他深信,經過一定的訓練,加上很好的領導,中國軍隊能與世界上任何軍隊匹敵。可是,一些與生俱來的性格特點,嚴重地影響了他的工作成效。作為蔣的參謀長,他必須具有超常的圓滑的耐心,而史迪威正好天生耿直而急躁。在公開場合,他對最高統帥還比較克制,一旦回到住所,他便會把他對蔣的蔑視和憤恨通通發泄出來。特意安排在史公館里的服務人員又會巧妙地把史迪威的話語匯報給蔣。在另外的場合,心直口快的史迪威則會不留情面地數落國民政府的缺點,讓蔣先生很丟面子而忍無可忍。
陳納德對史迪威的長處和短處作出了最恰如其分的評價:「史迪威的中國使命無疑是把難度最大的外交工作放到了一位戰時職業軍人的肩上,」陳納德寫道。「他是一名陸軍戰士,性格粗獷,勇猛無比。在敵人的炮火下指揮軍隊作戰,他有如閑庭信步。」盡管這樣說,陳在最後加上了最關鍵的一筆:「我與史迪威的全部交往讓我相信,他總是把自己完全看成是一名陸軍軍人,而根本不明白他作為外交官的基本職責,他也沒有那份耐心去弄明白這一切。」就是史迪威的好朋友,美軍總參謀長喬治·馬歇爾將軍也承認,「酸醋喬」是他自己最大的敵人。由於他毫不掩飾他對中國人,還有英國人『無所作為」態度的蔑視,毒化了他與他們的關系。
史迪威是美國軍事家,對華友好,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提出在遠東美軍從中太平洋、西南太平洋、緬甸、印度支那四個方向對日本作戰的戰略計劃,後來美軍除了向印度支那方向沒有派兵外,基本按史迪威的戰略計劃實施,他擔任蔣介石參謀長期間建議培訓中國軍隊向現代化發展,他親自培訓的駐印軍是國民黨軍隊後來最有戰鬥力的五大主力部隊之一,指揮收復緬北的戰役。在政治上反對國民黨右派的腐敗,軍事上主張對共產黨軍隊也提供軍事援助,結果被排擠回國。
❽ 史迪威將軍為了改變被動局面做了什麼決定
史迪威將軍聞訊後,為了改變被動局面,果斷作出了兩個決定。
第一個決定:撤換了梅里爾准將突擊支隊長的職務,命令參謀長柏德諾准將從利多乘飛機趕到密支那,接替梅里爾准將的職務。這是史迪威第一次在密支那戰場上換將。
第二個決定:解散中美混合突擊隊,重新明確各部隊的指揮關系。經過1個多月的戰斗,史迪威將軍看到,在緬甸戰場上,中美軍隊組成聯合突擊隊這種新的編組方式並不能增強部隊的戰鬥力。5月23日,史迪威將軍下達命令,各部隊歸還原建制。史迪威還明確:美軍第5307部隊的麥根少將負責密支那地區作戰,指揮這一地區內的所有部隊;新編第30師師長胡素少將指揮該師第88、第89團;第50師師長潘裕昆少將指揮該師第149、第150團和第14師的第42團;韓特上校負責指揮美軍第5307部隊。
❾ 在世界史中,「史迪威事件」是怎麼回事
「史迪威事件」:
約瑟夫·史迪威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在中國的最高軍事代表、盟軍中國戰區司令蔣介石的參謀長和中國訓練與戰斗司令部司令。作為一個熟悉中國文化並操一口流利漢語的美國將軍,史迪威以其為人正直和直言不諱出名。然而更使其聞名的還是他同蔣介石的激烈沖突,以至最後被召回國。
然而對國民黨政權的腐敗認識越深,史迪威對蔣介石就越失去信心。同時由於史迪威一再催促並強迫蔣介石進行改革,再加上他開始認識到共產黨的作用,蔣介石與他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1944年底蔣介石向美國總統特使赫爾利再次提出要求召回史迪威,並電告羅斯福總統。為了不失去蔣介石,不失去中國,羅斯福總統終於下令召回史迪威,由魏德邁將軍接任其職務。這就是著名的史迪威事件。就這樣,風雲一時的史迪威將軍,在謝絕了蔣介石授予他的青天白日綬章之後,默默地離開了中國。
以上就是「史迪威事件」的主要內容,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❿ 約瑟夫·史迪威的抗戰事跡
史迪威作為美國駐CBI(中緬印戰區)的高級代表被派到亞洲,他承擔了多項幾乎是無法完成的使命,其中任何一項都需要一位聖徒的全部耐心和能力。他要監管根據租借法案運到中國的物資的分配。作為中國戰區總參謀長(最高統帥在重慶既沒有聯軍參謀部,也沒有在中國作戰的聯軍),他試圖將中國軍隊加以訓練,送上戰場。
史迪威1904年畢業於西點軍校步兵科,歷任美軍在華語言教官、天津美軍步兵第15步兵團的一名營長以及美國駐華公使館的陸軍武官。但是他從來沒有實戰經驗,沒有接受過高等的指揮教育,其以往軍旅生涯的大部分時間是坐在辦公室里,受命之際他擔任少將師長不久,因擔任聯軍參謀長當以中將為宜,這才特例拔擢他為中將。
在1942年3月,史迪威首次在重慶拜謁蔣中正之際,他報告其此行身負有六項使命,即美軍駐華、印、緬軍指揮官、對華租借物資管理統制人、代表美政府出席重慶軍事會議、中國戰區與南太平洋戰區間的聯絡員、滇緬公路監督人以及在印緬美國航空部隊指揮官。經過蔣中正追詢,他這才姍姍答道:「本人為鈞座之參謀長,直接受鈞座之指揮。
史迪威到任不久,委員長就中國武裝力量的使用問題發表了兩個小時的演講,讓總參謀長感到目瞪口呆。按蔣的說法,在戰術上,要用三個中國師對付一個日本師。如果日本人發起進攻,則要用五個中國師去對付一個日本師。蔣命令史迪威穩妥行事,讓日本人採取主動。只有當日本人的攻勢停下來,開始後撤時,中國軍隊才能發起反擊。蔣警告史迪威,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集結部隊。如果中國軍隊一集結便會立刻被殲滅。史迪威則主張用縱深防禦戰術,即部隊要一個方陣接一個方陣連續出擊,距離不超過50公里。蔣對他的部隊戰鬥力的估計也許是正確的,但他的觀點與美國的軍事理論完全相悖。美國的軍事理論強調進攻而不允許把部隊化整為零,削弱其戰鬥力。史迪威是一位缺少變通能力的戰術理論家,對蔣有意放棄主動性感到特別生氣。由此開始,史迪威與蔣介石的關系日趨惡化甚至彼此都不存幻想。「什麼命令!」史迪威在日記中寫道:「一頭蠢驢!」。史迪威喜歡給被他瞧不起的人取綽號。他為中國戰區最高統帥精心挑選的綽號是「花生」(註:「花生」一詞在美國口語中指「無聊的人」)。史迪威正要著手把毫無基礎的雜牌部隊建設成有效的戰鬥力量——這是一項近乎不可能的任務——一項更加不可能的工作又落到他頭上。 從印度雷多到達中國昆明,橫跨印度、緬甸、中國,有一條全長1800多公里的公路。公路在密支那分為南北兩線與滇緬路相接。抗戰爆發後,日軍狂妄地宣稱要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從戰爭一開始就封鎖了中國沿海,相繼佔領了中國的三大港口城市及運輸中樞天津、上海、廣州,中國有限的沿海工業受到嚴重的破壞。日軍在切斷了隴海線、粵漢鐵路等中國對外交通干線後,又佔領廣西、越南,切斷了滇越鐵路。蘇聯與日本媾和簽訂《日蘇中立條約》後,蘇聯主動切斷從西伯利亞運輸援華物資的西北運輸線。到1941年,在中國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時,中國抗戰賴以生存的外援線僅剩下一條滇緬公路,可是,日軍亡我之心不死,從越南河內派出轟炸機對滇緬公路進行了無數次狂轟濫炸。
為了保證中國抗戰外援線的正常運轉,中國國民政府於1941年2月組建了中印公路勘測隊,8月份又組建了以美國退役軍官陳納德為首的美國援華志願航空隊,以便保衛滇緬公路,保證援華物資的運輸。
1942年2月12日,中英代表在新德里確定了中印公路的走向——從滇緬公路上的龍陵,經過騰沖,連接緬甸密支那。在滇緬公路的出入口仰光淪陷,保衛滇緬公路的戰役在緬甸激烈地進行著的時候,1942年3月27日,中印公路的勘測工作也從騰沖正式開始。中印公路募工處在下關、保山、騰沖設立辦事處,招募民工,分赴緬甸准備趕修公路。1942年5月,中國滇緬公路的樞紐畹町淪陷,接著,緬北重鎮密支那以及滇西重鎮騰沖等相繼淪陷,中印公路這條正在勘測而且派出民工准備修築的中印公路成為虛幻的泡影。
負責指揮緬甸戰役的史迪威將軍懷揣著一個不滅的夢想,徒步帶領小分隊到達印度准備東山再起。從此,他開始了整訓中國軍隊、打通史迪威公路漫長而艱苦的旅程。滇緬公路被切斷以後,美國開辟了駝峰航線向中國戰場運送戰略物資,可是,駝峰航線每運送一噸汽油,就有大量的飛機、飛行員失事。1942年12月10日,中印公路終於在印度雷多破土動工,1943年8月的魁北克會議,在商議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的同時,中國作為反攻日本的基地,打通中印公路和鋪設中印輸油管也被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修築後來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的中印公路才步入正常軌道。後來打通這條道路的滇西、緬北戰役也被人稱為東方諾曼底登陸。1943年10月,史迪威將軍發布命令,中國駐印軍38師112團開始開赴野人山,掃盪日軍,掩護中印公路的修築。1943年12月27日,中美工兵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公路跨越野人山延伸到新平洋,比計劃提前了4天,新平洋終於成為掩護築路、打通公路戰役的戰略基地!堅守在緬北河谷指揮作戰的史迪威將軍,一方面要運籌帷幄,決勝於胡康河谷、勐拱河谷、密支那等戰役,一方面還要面對來自方方面面對於打通公路的非議與阻撓,還要顧及印度、英帕爾及中國滇西怒江戰役的配合與呼應。緊跟著作戰部隊築路的工程部隊,跟著步兵走,跟著炮聲走,把公路一步步修向密支那。日本駐緬甸方面軍組建33軍集結密支那,把能否阻止中印公路的打通當成日本勝敗的關鍵,特別是以密支那的得失為前提。企圖在雨季以前,把中美軍隊阻止在加邁以北,以阻撓和滯延史迪威打通中印公路。面對不可一世的日軍,史迪威將軍以超人的膽略,採取了一個大膽的步驟。1944年4月28日拂曉,史迪威派出的中美聯合突擊隊從緬北胡康河谷的勐拱冒雨出發,開始了奇襲密支那的「眼鏡王蛇行動」。與此同時,在史迪威等人的敦促下,駐於滇西怒江東岸的遠征軍也於5月11日分四路渡江,聲勢浩盪地向高黎貢山發起猛烈的攻擊。滇西民眾肩挑馬馱,為前線運送彈葯、物資。滇西緬北戰場彼此呼應,打響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交通運輸線之戰。
他耗時三個月也無法攻克密支那,最後還是等到中國軍隊打通胡康河谷之後,才仰仗其力收復了密支那市。然而攻克密支那卻集中了幾乎史迪威掌握的所有戰略資源,這種資源連一滴也沒有送到正在蒙受日軍攻勢的整個豫湘桂戰場。陳納德給羅斯福發去的電報中,開門見山就稱「把我們全部主力軍集中投入緬甸,如今已經導致華東的淪陷。」無怪乎當時有人揶揄他是一名「最好的四星營長」(the best goddamn four-star battalion commander)。
當然,攻克密支那也有打通列多公路的戰略意義,然而開通這條日後被蔣中正以史迪威的名字命名的公路,其目的委實是給中國內地打開國際交通線,然而這條1945年1月底才告建成的公路即使開通也已經為時已晚,而且路況不佳,運輸量也有限。陳納德將軍曾經希望美軍加大「駝峰空運」的數量,但是這一具速效的建議卻為一心為自己在緬甸打出功名的史迪威所阻礙。他的這種虛榮心,是出自一種根深蒂固的情節,這種情節對於當時在華的不少英美軍人而言是一種充滿浪漫的奮斗目標。
對於緬甸之敗,他忘了曾經聽到的囑咐,卻反而認為那是中國人的「愚蠢、膽怯和對於守勢的偏好」而喪失了戰機。於是開始執著地認為:中國軍隊的士兵刻苦耐勞用命,下級軍官也無問題,營團級好壞參半,而軍師長級別的則很少有效率的。因此他提出「要中國兵不要中國官,尤其不要中國的高級軍官」,並暗示由他本人接受軍隊的全權,「不受重慶的電訊函件的束縛」。他希望有朝一日帶領這支部隊,打下仰光,一洗初敗之辱。
因此他便打起了這十萬遠征軍的主意,希望能夠將其全部帶到印度,遠離中國而受自己所實際掌控。然而最終進入印度實際上只有兩個師,這兩個師在加爾各答西北的蘭伽姆設立訓練營地。史迪威即刻提出要求,從美國調來300名軍官,將這支軍隊中營長以上全部換成美國人。這完全就是戈登當年「常勝軍」的版本,他企圖將中國軍隊演變為一支殖民式軍隊的企圖暴露無遺。
由於這是一種徹底踐踏中國主權的行徑,對此不僅蔣中正用嚴辭加以拒絕,而且遠征軍的全體中國軍官,甚至包括美國人認為是親美的孫立人將軍都加以堅決的反對。由於史迪威的這個如意算盤的落空,他就變得更為「醋性十足」,千方百計打擊他看不順眼的中國將領,縮小駐印軍,也即是新一軍軍部的規模,並緊緊抓住他擁有負責援助物資的控制權,對蔣中正進行要挾。這以後他與蔣之間的各種沖突,其原點便可以說是因為他的戈登情節無法得以滿足,因而轉為一種怨婦般的心態而已。
當然,作為一個「最好的四星營長」,史迪威對於訓練這支部隊,還是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的,而且他對於當時中國軍隊提出的不少指責,對於中國高層軍官的腐敗作風提出的不滿,也基本上都是事實。然而這是中國社會形態所造成,事實上當時所提出的社會問題,即便到了今日也依然如故,如果要改變這一切,需要對於整個社會進行逐步的改變,絕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
日軍的戰略企圖與中美盟軍是針鋒相對的,中美盟軍是要「通」,日軍是要「斷」,日軍集中優勢兵力,相繼實施了三期「斷路」作戰。中美盟軍和中國民眾浴血奮戰,共同打造出了東方的諾亞方舟,鑄造出血肉豐碑———史迪威公路。史迪威公路通車後,與駝峰航線一起將堆積在印度的軍用物資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中國抗日戰場。同時,沿著公路還從印度鋪設了一條通到中國昆明的輸油管。這一壯舉不但從實力上,而且從氣勢上震懾了敵膽,為中國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傑出貢獻。
1945年1月中印公路通車。為紀念約瑟夫·史迪威將軍的卓越貢獻,和在他領導下的盟軍以及中國軍隊對緬甸戰役發揮的巨大作用,這條公路被命名為「史迪威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