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錢思進
擴展閱讀
愛普檢測股票行情 2025-05-18 04:22:50
中核資本股票行情 2025-05-18 03:56:18

錢思進

發布時間: 2022-12-29 20:26:41

❶ 「加速」40年:記世界最大實驗室的三代中國人

1978年6月16日,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尋常的一天,來了一位不尋常的訪客——中國「兩彈元勛」之一、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

幽長的地下環形隧道內,粒子加速飛奔,「撞」出宇宙起源的奧秘。巨型加速器前,錢三強駐足凝思。

1978年6月16日,中國「兩彈元勛」之一、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左)在瑞士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參觀地下環形隧道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那一天點燃的「星星之火」,在之後的40年裡,在一代代中國訪問學者的手中薪火相傳,中國的高能物理研究也在開放的大道上「加速」奔向未來。

從零到一:一場「加速」運動

方圓幾十公里的園區,橫跨法國和瑞士兩國的地下隧道,從未見過的巨型機器,五湖四海的外國人,發人深思的哲學格言……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劉振安40年前沒想過,作為一個農家子弟,他有一天會走進歐洲核子中心,「彷彿踏上了另一個星球」。

個人命運轉折的一大步,源自中國科研前進的一大步。

「必須承認自己落後……老老實實地、虛心地學習一切先進的科學技術。」1977年,鄧小平會見來訪的歐洲核子中心總主任阿達姆斯時說。

中國經濟不發達,為何看重投入大、收效慢的基礎研究?對阿達姆斯的問題,鄧小平的回答簡短而堅定:「這是從長遠發展的利益著眼,得看高一點,看遠一點,不能只看到眼前。」

這番問答促成了一年後錢三強率團訪歐,與阿達姆斯探討未來合作,打開了40年合作的大門。

北京大學教授錢思進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當時中國一直沒有大型高能粒子物理實驗設施,世界最主要的粒子物理中心一個在美國芝加哥附近,一個在歐洲日內瓦附近。」與歐洲核子中心打了30年交道的北京大學教授錢思進回憶。

「我父親和科學院代表團當天的訪問達成了幾個協議,中方可以派理論家小組和加速器專家訪問,還建立了一套機制,開始系統地交流。土木工程、理論物理、材料等領域專家此後分期而至。」

作為恢復高考後最早一批大學生,劉振安等人的命運因為改革開放、因為「科學的春天」,也因為錢三強和科學院代表團的這次訪問,與8000公里外的歐洲核子中心結緣。

生活上的艱苦尚能克服,科研上的差距才最讓他們在意。「因為雙方科研水平差距太大,外方根本不讓、我們自身也沒有足夠實力去接觸別人的核心技術,只能放低姿態向人學習。」

在歐洲,一批批中國學者紛至沓來;在中國,一批批科研人才學成歸國,高能物理實驗裝置從無到有。

從小到大、由弱到強,中國高能物理就這樣開始「加速」。

厚積薄發:從「做小事」到「干大事」

歷史 的峰迴路轉中,總有一些東西一脈相承。

危機意識、競爭意識,深入歐洲核子中心工作的所有中國科研人員的骨髓。

他們刻苦好學、不舍晝夜。初來乍到,做不了大實驗、搞不了深研究,誰會把任務分給從沒碰過儀器、外語不夠好的中國人呢?現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的中科院院士趙政國回憶。

「我們不怕『小』,哪怕你給我一個『螺絲釘』大小的項目,我也把它做好。」劉振安說。

「一開始完全是跟人家學習,後來開始做項目,再小也要拿下來、獨立做,一點一點積累經驗,得到認可,再接手大一點的項目。」

時光荏苒。50後、60後鬢霜漸染,70後、80後繼往開來。

「書本知識大家都差不多,但一開始我們還是有點不自信,因為許多東西是你沒見過的。」在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的80後副研究員錢森說。他2005年被派到歐洲核子中心,參與大型強子對撞機四大探測器之一的CMS探測器的安裝與檢測。

這是在瑞士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拍攝的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80後副研究員錢森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與前輩們一樣,不服輸的精神在年輕人血液里流淌。「盡管是以學生的身份去,但有時候一些小實驗項目,自主權完全給我們。我們必須學習自我管理。」錢森說。

從小事做起,一批批中國人夯實了科研的基礎,也贏得了外方的認可。

「2000年左右,核子中心探測器的設計我們是沒法參加的,因為人家都設計好了,我們只是參與探測器的建造和性能測試,」錢森說,「現在,我們已經可以參加設計,而且可以提方案來設計建造中國自己的大型加速器和探測器。」

高能物理研究者把他們的工作比作「打碎雞蛋」——要研究物質的起源,就要搞清楚粒子的內部是什麼,就好像一個孩子要把雞蛋打碎,才知道裡面是什麼,而打碎粒子,需要高能量、高速度的粒子對撞。

學有所好,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回到中國後,老一代科研人員成就斐然。趙政國團隊將對粒子研究有重要意義的R值的測量精度提高了2至3倍;2008年,CMS實驗的觸發系統採用了劉振安團隊負責設計和製造的設備,中國人從「組裝工」變成了「設計師」。

年青一代也逐漸發力。80後高能所研究員陳明水參與尋找「上帝粒子」,得出更有說服力的結果。2017年,他在幾千人中脫穎而出,獲得CMS國際合作組「年輕研究者獎」。

「早期跟著人家做小事情,通過學習,我們已逐步過渡到做大事情!」劉振安說。

不負芳華:中國科研正青春

40年對一個人很長,但對於奮發向上的中國科研群體,正值青春年華。24歲去歐洲核子中心工作的90後博士生李秉桓,是該中心最年輕的中國科研人員之一。

24歲去歐洲核子中心工作的90後博士生李秉桓的資料照片。

比拼勁,這個大男孩絲毫不輸給前輩們。今年初剛回國,就一猛子扎向了CMS關鍵部件的製作中。

他指著身後設備上的矽片探測元件說:「這是為CMS製作的關鍵部件,我們自己的設備以後也可能用到,所以要夜以繼日。」

斗轉星移40年,在高能物理、大科學平台建設及應用方面,中國的設施開始比肩世界: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確認了新的中微子振盪模式;東莞散裂中子源,是世界四大脈沖式散裂中子源之一;正計劃在北京啟動建設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將是世界上最亮同步輻射光源……

同樣面對世界上最大實驗裝置,李秉桓有了更大的「野心」:「歐洲因為建成大型強子對撞機,取代美國成為全球高能物理領域的研究中心。我的夢想是將來我們能建成自己的大型科研裝置,吸引全世界的科研人才來中國搞研究。」

高能物理40年,從力圖「佔有一席之地」到憧憬「對人類 社會 有深刻影響的發明和發現」,中國科學家用奮斗寫下自己與國家的「未來簡史」。

這也是中國 科技 發展的縮影——在開放中不斷創新,在改革中加速向前。

❷ 世界原子能之父是誰

錢三強:從清華走出的「中國原子能之父」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15日 11:51 新浪教育
由《社會觀察》供稿

文/祝嘉 楊思柳

「錢三強是我的老師,在他的學生中,我跟他關系最為密切。」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先生告訴記者。1948年,新中國還未成立,何祚庥還是清華物理系的一名學生,也是地下黨的支部書記,而錢三強已是一名小有名氣的核物理科學家,放棄了在法國的一切,帶著妻子和半個月大的女兒,在歷經一個月零兩天的航程後回到了闊別十一年的祖國。

早在錢三強決定回國前,他就接到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北京大學校長胡適、中央大學以及北平研究院嚴濟慈的回國邀請。但錢三強最終選擇了自己的母校清華大學。「因為錢三強在清華畢業,他在清華的老師葉企孫歡迎他」,何祚庥說,「他是學原子核物理的,回國後就想為國家做點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製造原子彈。」

回國後,錢三強一直為我國的原子核物理工業奔波著。他是一名優秀的組織協調者和核工程總設計師,於1999年被授予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改名「三強」,萌生實業救國

1913年10月16日,錢三強出生於浙江紹興的一個書香世家。錢三強的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之一。錢氏家族在江浙一帶頗有聲望,人才輩出,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科學界「三錢」的錢三強、錢學森、錢偉長皆是錢氏後人。

錢三強本名秉穹,後來才改名為三強。三強原本是他在孔德中學念書時的好友為他起的外號,後來被錢玄同無意中得知。父親覺得「三強」兩字不僅通俗易懂,還可以解釋為「德、智、體」都進步,符合現代的進步潮流。於是,1926年後,「三強」兩字便替代了「秉穹」。直至今日,「三強」這個名字依舊被無數人牢記,名留中國核物理科學發展的史冊。

高中時,錢三強對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的「實業計劃」印象深刻。有一天,他跑到父親的書房對父親說:「我要學工科,將來做電機工程師。」

錢三強打算考上海交通大學學習工科,但由於交通大學以英語應試,而他在孔德學校學的是法語,便決定先去北大念理科預科,等英語熟練了再考上海交大。然而到北大不久後,錢三強就轉學清華。據錢三強女兒錢民協回憶,父親轉學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北大聽了清華物理學家吳有訓先生極其生動的講課。

從牛到愛,結緣清華物理

1932年,19歲的錢三強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就此,他與物理結下了一生的緣分。對於轉學這件事,父親錢玄同並未阻攔,而是寫了「從牛到愛」四個字贈予三強,並解釋說:「寫這幾個字寓意有二,一是勉勵三強發揚屬牛的那股子牛勁,二是在科學上不斷進取,向牛頓、愛因斯坦學習。」

當錢三強留學法國期間,父親這幅字始終陪伴在錢三強身邊。錢三強逝世後,在母親的同意下,他的兒女們將「從牛到愛」四個字刻在了墓碑上,成為父親的墓誌銘。「至今,這幅字仍懸掛在我父親家中的書房牆上」,錢三強的兒子錢思進告訴記者。

清華大學物理系成立於1926年,是清華成立最早的系之一。除我國著名物理學家葉企孫擔任物理系主任外,當時的物理系還雲集了一大批從海外學成歸來的著名物理學家,包括有吳有訓、薩本棟、周培源等,在短短的幾年間,清華物理系就發展成為了全國物理學科的領軍者。在錢三強物理系的同級同學中就有王大珩、於光遠以及錢三強的妻子何澤慧等中國日後著名的物理學家,他們同錢三強一樣,為了中國的科學事業,付出了畢生的努力。

錢三強在清華期間讀書十分刻苦,他喜歡做物理實驗,動手能力也十分出眾。

1935年,錢三強選修了吳有訓開設的實驗技術課。「他手把手地教我們,讓我們掌握燒玻璃的火候和吹玻璃技術的關鍵所在,並隨時指出我們的缺點,我感到得益不少」,錢三強在回憶老師的文章中寫道。錢三強的畢業論文也是在吳有訓先生的親自指導下完成的。做實驗時,他誤把整個玻璃設備全都炸碎,水銀也流了一地,結果吳有訓非但沒有責備他,還帶著錢三強一起到實驗室分析失敗的原因,並且鼓勵三強繼續努力做好實驗。最後,錢三強畢業論文的實驗得到了90分的高分。

後來錢三強在法國留學期間自己動手製作簡單的實驗設備,受到了導師約里奧的贊許。他曾寫道:「回憶這段事實,說明我在清華大學時受到的教育,特別是吳先生鼓勵我們敢於動手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對我一生是有意義的。」

留學法國,心憂祖國核事業

1936年,錢三強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在恩師吳有訓的推薦下在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任助理。1937年7月,中日爆發戰爭。同年,錢三強通過中法教育基金會考試,獲得進入巴黎大學鐳學研究所的學習機會。錢三強博士論文的指導老師是研究所創建人居里夫人的女兒——伊萊娜•居里。

在居里實驗室的研究生活既充實又緊張,可惜這樣的生活只持續了兩年光景,世界大戰的陰雲便籠罩在歐洲的土地上。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下,無數國民為了民族解放事業浴血奮戰。錢三強深深地懷念著遠在大洋彼岸的祖國和身處戰火中的人民和親人。

1946年4月8日,錢三強與當年同在清華求學的物理學界才女何澤慧結為夫婦。新婚後的第三天,錢三強就回到了實驗室,繼續領導他的科研小組。12月9日,錢三強在法國科學院《通報》上首次公布了「三分裂」的初步研究成果,後又公布了首次發現的「四分裂」徑跡照片。年底,法國科學院授予他「亨利•德巴維物理學」獎金,這是中國學者首次獲得此獎。1947年,錢三強被晉升為研究導師,科研工作如日中天。

「我和澤慧都很清楚,繼續留在巴黎,對自己的科學工作當然是十分有利的,回到貧窮、落後、戰火紛飛的中國,恐怕很難在科學實驗上有所作為。」在錢三強的自傳《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的發現》中,他這樣寫道。

當時美國在廣島投擲原子彈後,中國國內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我們中國也應該研製原子彈。「雖然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卻是有祖國的。正因為祖國貧窮落後,才更需要科學工作者努力去改變她的面貌。」錢三強做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回國。「我們國家很需要科學技術,我應該回去為國家服務。」

臨行前,錢三強夫婦與相處了11年之久的導師伊萊娜夫婦道別。伊萊娜將放射性材料和多年研究獲得的放射源交給錢三強夫婦,讓他們帶回國。雖然在常人看來這只是一塊小小的放射源,但卻為中國之後的核物理研究奠定了基礎。

重回清華,建系計劃受阻

1948年8月,錢三強回到了闊別十二年的清華園,這時,他的身份已由一名普通學生變為了一名物理系教授。

「當時錢三強先生是系主任,他剛從法國回來,滿口法文。」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郭奕玲回憶道。郭教授曾是錢三強的學生,上過他的普通物理課。「後來我們再和錢老說起這段往事,他還哈哈大笑,笑稱自己不是個好老師。」回憶起這段師生情,郭教授的聲音依然深情。

早在1947年2月1日,錢三強給時任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的信中,曾鄭重提出過成立原子核物理研究中心的想法:聯合北平研究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學術力量,發展中國人自己的原子能科學。校長梅貽琦在回信中答復:「校中企孫、重衡(霍秉權)、培源諸先生極贊成。蓋原子核之研究,實今日科學上最重要之工作,而國內尚少推進……故清華再籌得美金五十萬作補充圖書設備專款,時即決以五萬元作原子核研究設備之用。」

可當錢三強回國後,研究所卻礙於美國方面施加的壓力未能成立。在當時,包括清華在內的全國高校或研究機構都未能有設立專門的原子核物理學科,但錢三強從未放棄過這方面的努力。

四處奔波,廣集物理人才

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成立。錢三強參加了中國科學院前期的創建工作,第二年著手籌建中國科學院的近代物理研究所。這是錢三強牽頭成立的中國第一個原子核物理研究機構,後來的兩彈一星工程中許多研究人員正是出於此。

在1999年中央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包括錢三強在內有王淦昌、彭桓武、於敏、周光召等7人都出自這個研究所。當時,錢三強領導的近代物理研究所(後改稱原子能研究所)被稱為「滿門忠烈」。「中國核物理有了他的組織領導,才團結了全國核物理學界,他的功勞最大」,王淦昌曾這樣評價錢三強。

1958年,二機部成立核武器研究所,原子核工程建設全面展開,錢三強成為核武器研製規劃的制定者之一。他將自己原子能研究所里的重量級科學家王淦昌、彭桓武、王承書、於敏、黃祖洽等人調過去擔當重任。「知人善用,顧全大局,打破本位主義思想」,這是彭桓武對錢三強的評價。在錢三強看中並舉薦的人才中,包括鄧稼先與朱光亞在內的許多人都成為了「兩彈」功臣。

1964年、1967年,我國原子彈、氫彈先後爆炸成功,其間只隔了短短兩年零八個月,比一般發達國家都要快,而當時的中國還依舊處於經濟封鎖時期。

對於錢三強在「兩彈」工程中展現出的組織能力與領導能力,人們習慣稱他為「中國核彈之父」甚至是「中國的奧本海默」,但他本人更喜歡把自己稱為中國核科學技術的一名「老兵」。

就是這樣的清華走出來的優秀「老兵」,抱著「科學家是有祖國的」報國夢,生動詮釋了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精神。

❸ 錢三強病逝北京後,他的子女如今現狀如何

了解過一點歷史的人都應該知道,我國近代史十分悲慘,土地被侵佔,人民被屠殺,可以說被世界列強欺負了一個遍,但自從擁有了核武器以後,中國才真正在國際上有話語權,其中也是幾代人的奮斗心血。錢三強是中國兩彈一星的大功臣,被譽為我國原子彈之父,他的一生獻給了祖國,為祖國強大而奮斗,不過讓人惋惜的事,錢三強先生於1992年6月逝世,那麼他的子女們現狀如何呢?

以上就是個人的一些看法,自從錢三強先生去世後,他的子女們也在自己的領域中,做出了很大貢獻,可以說錢氏家族良好的家風,才是影響錢氏子女的人生,無論是錢三強先生本人,還是他的子女們,都是讓中國人十分驕傲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