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徐達簡介
擴展閱讀
愛普檢測股票行情 2025-05-18 04:22:50
中核資本股票行情 2025-05-18 03:56:18

徐達簡介

發布時間: 2022-12-30 15:24:49

㈠ 明代大將徐達是哪裡人

徐達簡介:
徐達(1332—1385),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農家出身。
元至正十三年(1353),參加朱元璋起義軍,與常遇春同稱才勇。十五年,隨朱元璋渡長江,克採石,下集慶(今南京)。十七年,率兵東進,屢敗吳王張士誠軍。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二十七年九月,攻陷平江(今蘇州)滅吳,俘張士誠及其將士二十五萬,還師後封信國公。同年十月,以征虜大將軍率軍北伐元軍,先取山東,旋揮師河南,乘勝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改名北平。迫元順帝北走大漠,元亡。

㈡ 朱元璋手下都有哪些謀士武將

謀士:

1、朱升(1299~1370年),安徽休寧人,字允升,號楓林。元末的1357年舉鄉薦,為池州學正,棄官隱石門,朱元璋得知朱升遁居石門,親自到朱升家去拜訪他。朱升就給他提了包含了一整套策略的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言策」是明王朝開邦定國的國策。朱元璋南征北戰十餘年,終於在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都於南京,朱升被徵召入京充當謀臣,先後被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翰林學士,並與諸儒編修《女誡文》、《齋戒文》。明王朝建立後,朱升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退隱。

2、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省青田縣人,祖籍陝西保安(志丹),南宋抗金將領劉光世的後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明太祖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保持國家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為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授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正德時追贈太師,謚文成。和宋濂、方孝儒合稱「明初散文三大家」,亦和宋濂、高啟合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武將:

1、徐達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漢族,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民族英雄,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東北)人,農家出身。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善於安撫將士,與下級同甘共苦,將士無不感激他的恩德願意報效盡力,因此,兵鋒所向無不克敵制勝。更能嚴格約束部隊,所攻克大都會二處,省會三處,府城縣城一百餘處,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戰亂之苦。《明史》記載徐達的病死,而據野史徐禎卿《翦勝野聞》記載,徐達是被朱元璋毒死的。王文龍《龍興慈記》載,徐達因病無法吃鵝,朱元璋賜給徐達蒸鵝,徐達吃完後死。

2、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元末紅巾軍傑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於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很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勛「雖古名將,未有過之」。洪武二年(1369年)得暴病卒於軍中,年僅四十歲。朱元璋聞喪大為震悼,賜葬鍾山之下,並親自出奠。封子常茂為鄭國公,歲祿二千石。常茂隸宋國公馮勝北征納哈出,不奉約束,被削爵,安置在廣西龍州,又別封次子常升為開國公。建文末,以抗靖難師安置雲南臨安(今雲南建水),憂死。

3、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小名保兒,江蘇盱眙人(今安徽明光),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是朱元璋的名將、謀臣,明朝開國第三功臣。

1383年(洪武十六年)冬季,李文忠得病。太祖親臨探視,並命淮安侯華中負責醫治。1384年(洪武十七年)農歷三月,李文忠去世,終年四十六歲。太祖懷疑華中下毒,便降低華中的爵位,將其家屬逐至建昌衛,其他醫生及妻子兒女都被斬首。太祖親自寫文致祭,追封李文忠為岐陽王,謚號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位列第三。

4、傅友德(—1394年),明朝開國將領。漢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遷居碭山(今屬安徽)。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隨李喜喜入蜀。後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為大將。

藍玉案後,傅友德因為跟藍玉走的很近而且戰功赫赫,更被朱元璋猜忌,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大宴文武,朱元璋忽然提起說對傅友德的兒子有些不滿,傅友德起身告罪,朱元璋責備傅友德不敬,朱元璋命他提取二子首級,立刻,傅友德提著二兒子的頭顱來到朱元璋的面前。朱元璋說「你怎麼忍心。」,傅友德說:「不就是要我們父子的人頭嗎」,最後在朱面前自刎死,朱元璋當即暴怒不已,下令傅家所有男女全部發配遼東、雲南。

5、廖永忠(1323一1375年),巢縣(今安徽省巢湖)人,楚國公廖永安之弟,明朝開國將領,爵至德慶侯,後因逾制被明太祖賜死,明安宗追封慶國公。

廖永忠早年與湯和共討方國珍,平定浙東;後俘陳友定,平定福建;與朱亮祖攻克廣州,平定廣東;攻克象州,平定廣西;明滅夏之戰中,充南路軍右副將軍職,取得夔州之戰勝利,為最終消滅夏政權鋪平道路。當初,韓林兒在滁州,朱元璋派廖永忠前去將他迎回應天,至瓜步時船翻而死,朱元璋因此歸罪廖永忠。到大封功臣時,朱元璋對諸將說道:「廖永忠在鄱陽湖作戰時,忘我抗敵,可謂奇男子。但卻派與他要好的儒生窺探朕意,所以封爵時,只封侯而不封為公。」當楊憲為丞相時,廖永忠與他關系密切。楊憲被殺,廖永忠因功大倖免。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因僭用龍鳳等違法之事被賜死,終年五十三歲。

(2)徐達簡介擴展閱讀

朱元璋簡介: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或稱洪武帝,明朝開國皇帝,漢族,朱姓,諱元璋。曾名朱興宗、朱重八,投軍被郭子興取名元璋,字國瑞,生於濠州鍾離縣。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統稱「太祖高皇帝」。在位三十一年,因年號洪武也俗稱洪武帝。太祖之後的皇帝除明英宗(二度在位)、清太宗(改國號)外,皆實行一世一元制。

朱元璋出身貧農家庭,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為僧據說法號如凈。25歲(1352年)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蒙元政權。先後擊敗了陳友諒、張士誠等其他起義軍,統一南方,後北伐滅元,建立大一統的皇朝,國號「大明」。

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同時立《大明律》,用嚴刑峻法管理百姓與官僚,禁止百姓自由遷徙,嚴厲打擊官吏的貪污腐敗,設立錦衣衛等特務機構,清洗權貴勢力及他認為對他的朝廷有威脅的人、並廢中書省,由皇帝直領各部,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駕崩後傳位於嫡長孫朱允炆為明惠宗。

㈢ 明朝開國大將徐達是怎麼死的

為了鞏固自己打下來的江山,朱元璋誅殺開國功臣這一件事,是人盡皆知的。短短幾年的時間,朱元璋誅殺的大臣不計其數。徐達算是一個比較幸運的人,因為他雖然是開國功臣,但是為人做事十分謹慎守規則,因此是所有功臣中活得算久的一位大臣。那麼他是如何去世的?他的去世與朱元璋有沒有關系呢?這是古往今來很多的人都在探討的一件事。

最後也有人說徐達之所以突然身亡,與他患的疾病有關。徐達患的這一種疾病,實在是非常罕見,就算是當時的太醫也是沒有辦法診治的。有病卻沒有相應的治療辦法,自然也是忍受不住,從而導致了徐達的去世。

㈣ 徐達怎麼死的啊

徐達是得了重症「背疽」病死的。洪武十八年二月,徐達病逝於北平,享年54歲。徐達死後,朱元璋追封他為中山王,謚武寧。賜葬鍾山之陰,配享太廟、功臣廟,位皆第一。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善於安撫將士,與下級同甘共苦,將士無不感激他的恩德。

徐達簡介
徐達(1332年—1385年),漢族,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民族英雄,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農家出身。元末,他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1363年大敗陳友諒。1364年,朱元璋任他為左相國。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推翻元朝殘暴黑暗的統治。

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與徐達密不可分。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

㈤ 明朝徐達大將簡介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永豐鄉(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功臣。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軍隊,追隨其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任為左相國。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北伐中原,攻佔元大都。此後又連年出兵打擊北元勢力。官至中書省右丞相,封魏國公。同時也是明成祖朱棣的岳父。死後,朱元璋追封其為中山王。

(5)徐達簡介擴展閱讀:

胡惟庸當丞相時,想結交徐達,徐達不予理睬,胡惟庸便賄賂徐達的看門人福壽,讓他對徐達圖謀不軌,福壽揭發了他,徐達也不予追究,只是時時向朱元璋進言說胡惟庸不能勝任丞相之職。後來胡惟庸果然被處死,朱元璋為此更加重視徐達。

洪武十七年(1384年),太陰侵犯上將,朱元璋心中憎惡。徐達在北平患了背疽,稍好一點時,朱元璋派徐達的長子徐輝祖攜帶他的親筆信前往慰問,不久應召返回京師。次年二月,徐達病逝。朱元璋為此停止臨朝聽政,發喪時悲慟不已。

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謚號武寧,贈其子孫三世都為王爵。賜葬鍾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徐達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都位列第一。

㈥ 朱元璋殺開國功臣徐達的故事簡介

洪武十八年(1385)二月,徐達病逝於北平,享年54歲,長期的戎馬生涯,奔波勞累,使徐達的身體逐漸支撐不住,終於積勞成疾,一病不起。洪武十七年(1384)閏十月,徐達在北平病重,朱元璋遣使召還應天,翌年二月二十日病逝於應天府邸。時年五十四歲,追封中山王,謚武寧,賜葬鍾山,配享太廟,名列功臣第一。朱元璋為徐達輟朝以表哀悼,並親臨靈堂祭奠,傷心欲絕,朱元璋下詔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謚號"武寧"。贈其三代皆封王爵,賜葬於鍾山之北,徐達的碑文也是由朱元璋親自寫的,稱贊其為"開國功臣第一"。明朝的開國功臣真的就這樣死了嗎?這中間是否有著什麼樣的隱情呢?明朝開國功臣徐達徐達在北平身患背疽,這是一種惡瘡,很難治好,朱元璋派徐達的長子徐輝祖帶著書信前往北平看望,不久又召徐達回南京療養。相傳朱元璋當年怕他威脅朝廷,賜他一大碗燒鵝吃,徐達因為對燒鵝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燒鵝,又因背疽最忌吃蒸鵝。但皇帝所賜,君命難違,徐達最後涕淚交流之下,當著內侍的面把朱元璋所賜的燒鵝全數吃完,之後全身潰爛而死。吃燒鵝不一定死,但皇帝賜燒鵝就是賜死,所以還有人說他吃完鵝沒有死,於是服毒自盡了。但也有的史書上作了考證,認為"賜食蒸鵝"是野史中歪曲事實真相有意貶斥明太祖。首先說那個說那個蒸熟了鵝純粹野史,有點政治腦子的也不會再毫無緣由的時候去殺一個國家大臣,徐達的精力和生命基本在開國那些惡戰中消耗光了,死了也正常。再就說了,徐達如果不死,將來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得,功高震主,特別是朱元璋這樣的惡主。文臣武將開國的除了湯和那樣的庸才,基本殺光或者借刀殺了,劉伯溫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殺他們都是有原因和借口的,比如: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等等。所以徐達是病死的應該沒錯,但就算不死想必朱元璋也會送他去死。

㈦ 徐達的個人簡介是怎樣的

徐達(1332~1385年)中國古代明朝初年名將。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世代農家出身。元朝末年參加朱元璋軍,與常遇春同稱才勇。朱元璋攻滅張士誠,北上滅元,都用他為大將軍。明洪武元年(1368)率軍攻克大都(今北京),分兵定北方各地。以後又連年出擊擴廓帖木兒。他有謀略,行軍持重有紀律。封魏國公,死後追封中山王。

㈧ 徐達的歷史

徐達 (1332~1385), 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漢族,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 個人簡介徐達出身農家,少有大志。 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達參加農民起義軍郭子興部,隸朱元璋。從取滁州(今屬安徽)、和州(今和縣)等地,智勇兼備,戰功卓著,位於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克採石,下太平(今當塗),俘元萬戶納哈出。繼率軍克溧陽、溧水(今均屬江蘇)。次年,從朱元璋克集慶(今南京),繼奉命以大將軍領兵取鎮江,號令明肅,授淮興翼統軍元帥。十七年,率軍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陰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權首領張士誠軍西進。次年,留守應天(今南京),升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長江中游漢政權首領陳友諒兵攻池州(今安徽貴池),徐達與中翼大元帥常遇春在九華山下設伏,俘斬陳軍萬余。又從朱元璋設伏應天城下,大敗陳友諒軍,俘7000餘人。二十一年,從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師先行,迫陳友諒退兵武昌,並追至漢陽,升中書右丞。二十三年,從援安豐(今安徽壽縣),敗張士誠部將呂珍,移師圍廬州(今合肥),旋從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陽湖之戰中,沖鋒陷陣,敗陳友諒軍前鋒,殺1500人,士氣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國。復引兵克廬州,繼揮師克江陵(今屬湖北荊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陳友諒余部。二十五年,率師東向,遵朱元璋先克淮東、再占浙西、後破平江(今江蘇蘇州)之方略,進攻張士誠,克泰州。次年克高郵、淮安、興化(今均屬江蘇)等地,悉平淮東。同年八月,以大將軍率舟師20萬,由太湖進圍湖州(今屬浙江),數敗張士誠軍,迫守將李伯升、張天騏以城降。十一月,轉兵北上,合圍平江,並申明軍紀,禁掠民財。二十七年九月,率將士破城,俘張士誠。師還,封信國公。 十月,徐達奉命以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率師25萬,北伐元軍,連戰皆捷,迫元濟南守將朵兒只降,佔領山東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進軍河南,以計收降元將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開封)。繼在塔兒灣(在今偃師境)大敗元兵5萬,迫元梁王阿魯溫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關,西取華州(今陝西華縣)。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戰,奏請乘勢直搗元都。閏七月,移師北上,連克衛輝(今屬河南)、磁州(今河北磁縣)。會諸軍於臨清(今屬山東),沿運河北進,大敗元軍於河西務(今河北武清西北),進破通州(今北京通縣),迫元順帝北走。八月初二,督軍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勝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懷慶 (今山西沁陽)等地。時聞元將擴廓帖木兒自太原引兵出雁門將攻北平(今北京),遂與諸將商議,運用批亢搗虛戰術,乘其不備直搗太原,迫擴廓回軍救援。旋選精兵夜襲其營,迫擴廓率18騎遁,俘降4萬人,克太原,佔山西。二年,揮師入陝西,迫元將李思齊降,斬元將張思道,陝西平。三年,率師敗擴廓於定西(今屬甘肅),俘元王公、將領以下8.6萬餘人,因功授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次年,鎮守北平,練軍馬,修城池,總領北方軍事。五年,與左、右副將軍李文忠、馮勝,各率5萬騎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輕敵冒進,至嶺北(治今蒙古國哈爾和林)遭北元軍伏擊,喪師萬余,次年,復率諸將出征,敗北元軍於答剌海(今內蒙古達來諾爾湖)。還軍北平,戍守邊防。 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屢統大軍,轉戰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 徐達之死相傳朱元璋當年怕徐達威脅朝廷,賜他一大碗燒鵝吃。徐達因為對燒鵝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燒鵝。但皇帝所賜,又不能不吃。結果在涕淚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賜的燒鵝全數吃完。之後全身潰爛而死。另一說法是徐達生瘤,不能吃鵝,朱元璋偏賜燒鵝,徐達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賜的燒鵝全數吃完而死。 吃燒鵝不一定死,但皇帝賜燒鵝就是賜死。所以還有人說他吃完鵝沒有死,於是服毒自盡了。好一個忠臣! 不過也有人認為第一名將徐達於洪武十七年(1384)病死,算是善終。 (很多書上記載,徐達得病後不能吃蒸鵝,而朱元璋偏偏就賜給他蒸鵝,徐達含恨而死。這一說法是不太可信的。) 這則傳聞的可信度相當的低,影響卻相當廣泛。依據文獻紀錄,該傳聞出自明朝學者徐禎卿所著的筆記小說《翦勝野聞》,後為清朝趙翼名作《廿二史札記》所誤用,遂廣為流傳。近代學者片面相信野史,而不加以考證即採用,包括著名明史家吳晗。 徐達不但是朱元璋的重要將領,而且還在和州救過朱元璋的命,殺掉他對朱元璋沒有任何好處,而且他為人低調,從不招搖。退一步講,即使朱元璋要殺徐達,也不需要用這么笨的法子,找個人開點毒葯,派兩個錦衣衛就能解決問題。何苦要用賜蒸鵝這么明目張膽的方法來殺掉徐達。 徐達是明朝的優秀將領,他平民出身,卻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從小兵干起,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殘酷的戰爭中成長為元末明初最優秀的將領。他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深通謀略,為人寬厚,歷數十役,戰必勝、攻必取,與北元第一名將王保保的作戰更是他軍事生涯的最高峰 他告訴我們,一個平凡的人經過自己的努力,也能成為叱吒風雲的名將 而他的赫赫戰功及傳奇經歷也告訴了所有的人: 我徐達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將! ——《明朝那些事兒》http://ke..com/view/3069.htm?fr=ala0_1_1

㈨ 明史 徐達傳 翻譯

《明史徐達傳》白話釋義:

徐達,字天德,濠州人,祖先世代務農。徐達年少有大志,身材高大,顴骨突出,剛強堅毅,神武勇猛。朱元璋成為郭子興的部帥時,徐達二十二歲,前去投奔朱元璋,雙方一見如故,言談十分投機。到朱元璋南征定遠時,率領二十四人前往,徐達就已位列第一。

不久隨朱元璋在滁州澗打敗元軍,攻取和州,郭子興任命徐達為鎮撫。當郭子興捉住孫德崖,孫德崖軍也捉住了太祖朱元璋時,徐達挺身而出,到孫德崖軍中請求代替朱元璋,朱元璋得以獲還,徐達也獲免逃脫。以後跟隨朱元璋渡過長江,攻下採石,奪取太平,徐達與常遇春都是軍中先鋒。

又隨朱元璋破獲元將陳野先,並率軍攻取溧陽、溧水,又隨朱元璋攻下集慶。朱元璋駐守集慶,命徐達為大將,率領各路軍隊向東攻打鎮江並佔領了鎮江。徐達的軍隊中號令嚴明,城中秩序井然。徐達被授予淮興翼統軍元帥。

不久被任命為征虜大將軍。徐達特別擅長謀略。他所到之地百姓不受驚擾,如果得到勇士或間諜,就施恩義結交他們,使他們為自己所用。

因此,很多人都樂於歸附大將軍。至此,太祖和眾將領說,治理軍隊謹慎穩重而有紀律,作戰能夠獲勝進攻能夠奪,稱得上有將軍風度的人,沒有誰比得上大將軍徐達。洪武元年,太祖登上帝位,任命徐達為右丞相。冊立皇太子,讓徐達兼任太子少傅。

原文:

徐達,字.天德,濠人,世業農。達少有大志,長身高顴,剛毅武勇。太祖之為郭子興部帥也,達時年二十二,往從之,一見語合。

及太祖南略定遠,帥二十四人往,達首與焉。尋從破元兵於滁州澗從取和州子興授達鎮撫子興執孫德崖德崖軍亦執太祖達挺身詣德崖軍請代太祖乃得歸達亦獲免。

從渡江,拔採石,取太平,與常遇春皆為軍鋒冠。從破擒元將陳野先,別將兵取溧陽、溧水,從下集慶。太祖身居守,而命達為大將,帥諸軍東攻鎮江,拔之。號令明肅,城中宴然。授淮興翼統軍元帥。

尋拜征虜大將軍。達尤長於謀略,所至不擾,即獲壯士與諜,結以恩義而為己用。由此多樂附大將軍者。至是,太祖諭諸將御軍持重有紀律,戰勝攻取得為將之體者,莫如大將軍達。洪武元年,太祖即帝位,以達為右丞相。冊立皇太子,以達兼太子少傅。

此文出自清代張廷玉所著的《明史》


(9)徐達簡介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設立明史館,纂修《明史》,因國家初創,諸事叢雜,未能全面開展。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為史家所稱道,是一部水平較高的史書。這反映出編者對史料的考訂、史料的運用、對史事的貫通、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都達到較高的水平。

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修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記述之完善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

《明史》雖有一些曲筆隱諱之處,但仍得到後世史家廣泛的好評。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清兵入關後,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一日),御史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註: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的記載,見於《清世祖實錄》卷15,何冠彪《順治朝〈明史〉編纂考》一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時決議纂修,尚無確切史料證實。

康熙四年(1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於乾隆四年(1739年)最後定稿,進呈刊刻。《明史》是我國歷史上官修史書中纂修時間最長的一部。

如果從清順治二年(1645年)開設明史館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進呈,前後歷時九十四年。假如從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組織班子編寫起至呈稿止,為時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