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年自然災害都有什麼災害
三年自然災害發生於1959年至1961年期間,這是全國出現上世紀五十年代最為嚴重的一場自然災害,那麼三年自然災害都有什麼災害,下面一起來看看。
1、 乾旱。1959年1至4月,河北、黑龍江等地出現嚴重春旱,影響300萬公頃的農作物,黑龍江受旱達4至5寸深,為歷史罕見。同年6至8月江淮流域出現大旱災,到7月下旬受災面積已達821、2萬公頃,持續到8月上旬擴大到黃河以北和西南內陸,受災面積達2276萬公頃。
2、 霜凍。1959年4至5月,嚴重的霜凍災害造成華北、黑龍江等地50多萬公頃農田受災。
3、 水災。1959年2至6月,南方三次出現洪澇災害,珠江、長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濫,造成200多萬公頃農田被淹。同年7月下旬,河北、北京、黑龍江等地區突降暴雨,山洪驟發,200多萬公頃農田被淹。
4、 台風。1959年7至9月,在東南沿海地區連續遭到5次台風侵襲,最高風級達12級,使120萬公頃農田受災。1960年5個月里台風登陸11次,高於以往平均數近兩倍,造成暴雨頻繁,洪水泛濫。
以上的就是關於三年自然災害都有什麼災害的內容介紹了。
『貳』 3年自然災害是哪幾年 3年自然災害簡介
1、「三年自然災害」是指1959年、1960年和1961年。
2、1962年,「1-9月,全國大面積旱災。去冬以來,南方湘西北、粵北、川北、蘇北、皖中地區雨雪稀少,2月約有100萬公頃呈旱象;3月,旱區擴至豫、鄂、黔、陝等省,共計360萬公頃……
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呼倫貝爾和烏蘭察布地區、晉北、冀西北、吉西北地區,旱期長達200-400天,甚至井干河斷、人畜吃水困難……年內,旱災波及北方為主的24個省區(市)2174.6萬公頃農田,成災面積878.4萬公頃。」
人們習慣上將這幾年的災害稱為「三年自然災害」,實際上從乾旱災害的延伸和轉移看,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嚴重乾旱災害,大致延續了四年。時間上以1959年夏秋至1960年夏黃河流域、西南、華南為主,1961年春夏秋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連續乾旱為主。
以及1962年春夏、夏秋的華北黃河流域、東北的乾旱。人們在談論和研究中往往忽視了1958和1962年也是較大旱災年,從宏觀角度看,集中在1959-1961年的特大乾旱,是有一個發展、高峰、減弱的過程的。
『叄』 自然災害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急急急!!!
自然災害(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為原因)
1、洪澇災害
我國典型地區:
東北;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降水持續時間長,降水集中(如長江流域的梅雨天氣);夏季風的強弱變化(副高強:南旱北澇;副高弱:南澇北旱);台風的影響;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勢低窪(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樹枝狀水系);河道彎曲(荊江河段);厄爾尼若現象等。
(2)人為原因: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劇,河床抬升;圍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設(渭河流域)
治理措施:植樹造林,建設防護林體系;退耕還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彎取直,加固大堤;開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區;建立洪水預報預警系統等。
2、沙塵暴現象
我國典型地區:
西北;華北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快行冷鋒天氣影響;氣候乾旱,降水少;春季大風**數多;地表植被稀少等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3、地震
我國典型地區:
東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區
形成原因:
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劇烈。
造成重大人員和財產損失的原因可能有:
震級大,破壞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淺源地震發生的時間可能在夜間;誘發其他災害等
減輕災害的措施:
積極開展防災、減災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環保和減災意識;建立災害監測預報體系;加強地質災害的管理,建立健全減災工作的政策法規體系;提高建築物的抗震強度;植樹造林,建立防護林體系;加強國際合作等。
4、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嚴重
形成原因:
(1)自然原因:山區面積廣大,岩石破碎,風化嚴重 ;干濕季分明、暴雨集中;地殼運動強烈、山體中斷層發育。
(2)人為原因:對植被的破壞
治理措施:
恢復植被
######生態問題######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鬆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
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態農業模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
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發菜等
治理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乾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華北地區、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華北地區: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2)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污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污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鹽鹼化
我國典型地區:
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窪;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澤化
我國典型地區:
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
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
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污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葯;由於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污染了養殖水域。
『肆』 導致地球近幾年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人類多年來對地球資源的過度開采,導致生態環境被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被破壞,於是引發了一系列的自然災害。如過度放牧導致土地沙漠化。
2、人類工業大肆發展,空氣嚴重污染,大氣被破壞,於是全球氣候變暖,海洋水位上升,導致洪水等災難。
3、人類過度活動,城市面積的擴張減少了綠色植物的數量,樹木被亂砍亂伐,導致水土流失,引起泥石流。
『伍』 自然災害產生的原因有哪些 自然災害產生的原因簡述
一是自然變異,二是人為影響。
因此,通常把以自然變異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自然災害,如地震、風暴、海嘯;將以人為影響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人為災害,如人為引起的火災、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影響自然災害災情大小的因素有三個:
1、孕育災害的環境(孕災環境)。
2、二導致災害發生的因子(致災因子)。
3、承受災害的客體(受災體)。
『陸』 自然災害形成原因及主要危害
自然災害形成原因及主要危害
自然災害形成原因及主要危害,地球上有很多的自然災害,自然災害指的是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那麼自然災害形成原因及主要危害是什麼呢?
自然災害形成原因及主要危害1
導致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有:
①植被的破壞 ②森林的銳減 ③過度的開墾 ④物種的滅絕 ⑤人口的膨脹.
①植被的破壞,過度放牧使草場退化、沙化,土地沙漠化嚴重.已對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構成了嚴重威脅.
②森林銳減,對森林資源利用不合理,伐優留劣,亂砍濫伐,致使森林生態系統衰退.
③過度開墾,使土地嚴重退化,人均森林面積逐年下降,土壤蓄水能力減弱,導致風沙加大,水土流失嚴重.過度的開采和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破壞了生態平衡,致使環境嚴重惡化.
④物種的滅絕是一個自然過程,但目前人為的活動大大加速了物種滅絕的速度.物種一旦滅絕,便不可再生.
⑤人口的會增長對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不斷增加的人口給社會經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一般研究的自然災害基本是屬於地質災害
1、地震:一般多由地殼板塊邊界和斷裂處形成,如汶川大地震和蘆山地震都是印度板塊俯沖龍門山斷層,此外還有水庫積水過多,人工挖掘等導致地震。人工導致可以從環境方面治理,地層壓力與層壓力計算,開發中注重保護。
2、火山:也多事由於地殼板塊邊界處形成,如冰島或山。因此地震火山伴生性很強,如太平洋環形地震火山帶。地下水的檢測,硫化物的檢測
3、斜坡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是地層松動,主要是風化作用的結果,伴生有泥質易滑動的物質風化在水的'作用下形成。加固堤壩,注意排水。
4、地面地質災害:地裂,岩溶(碳酸鹽岩溶解),地面沉降(地下水變動)都與水作用相關。地下水不要過度開發。
5、洪澇旱災;大氣水和地下水、地表水循環失衡,循環中斷形成旱災,過多集中形成洪澇。保護環境
自然災害形成原因及主要危害2
自然災害形成的原因
災害是對能夠給人類和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造成破壞性影響的事件總稱。縱觀人類的歷史可以看出,災害的發生原因主要有二個:一是自然變異,二是人為影響。因此,通常把以自然變異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自然災害,如地震、風暴、海嘯;將以人為影響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人為災害,如人為引起的火災、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影響自然災害災情大小的因素有三個:
一是孕育災害的環境(孕災環境),
二是導致災害發生的因子(致災因子)
三是承受災害的客體(受災體)
自然災害形成的過程有長有短,有緩有急。有些自然災害,當致災因素的變化超過一定強度時,就會在幾天、幾小時甚至幾分、幾秒鍾內表現為災害行為,像火山爆發,地震、洪水、颶風、風暴潮、冰雹、雪災、暴雨等,這類災害稱為突發性自然災害。旱災、農作物和森林的病、蟲、草害等,雖然一般要在幾個月的時間內成災,但災害的形成和結束仍然比較快速、明顯,所以也把它們列入突發性自然災害。
另外還有一些自然災害是在致災因素長期發展的情況下,逐漸顯現成災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環境惡化等,這類災害通常要幾年或更長時間的發展,則稱之為緩發性自然災害。
許多自然災害,特別是等級高、強度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以後,常常誘發出一連串的其他災害接連發生,這種現象叫災害鏈。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起作用的災害稱為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所誘導出來的災害則稱為次生災害。
自然災害發生之後,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和諧條件,由此還可以導生出一系列其它災害,這些災害泛稱為衍生災害。如大旱之後,地表與淺部淡水極度匱乏,迫使人們飲用深層含氟量較高的地下水,從而導致了氟病,這些都稱為衍生災害。
當然,災害的過程往往是很復雜的,有時候一種災害可由幾種災因引起,或者一種災害因會同時引起好幾種不同的災害。這時,災害類型的確定就要根據起主導作用的災因和其主要表現形式而定。
自然災害形成原因及主要危害3
自然災害的危害
1、飲用水供應系統被破壞
絕大多數的自然災害都可能造成飲用水供應系統的破壞,這將是災害發生後首當其沖的問題,常在災害後早期引起大規模的腸道傳染病的爆發和流行。
2、食物短缺
盡管向災區輸送食物已成為救災的第一任務,但當規模較大,涉及地域廣闊的自然災害發生時,局部的食物仍然難以完全避免。加之基本生活條件的破壞,人們被迫在惡劣條件下儲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食品的霉變和腐敗,從而造成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腸道傳染病流行。
3、燃料短缺
在大規模的自然災害中,燃料短缺也是常見的現象,在被洪水圍困的災民中更是如此。
4、水體污染
洪水往往造成水體的污染,造成一些經水傳播的傳染病大規模流行,如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
5、居住條件被破壞
水災、地震、火山噴發和海嘯等,都會對居住條件造成大規模的破壞。在開始階段,人們被迫露宿,然後可能在簡陋的棚屋中居住相當長的時間,造成人口集中和居住擁擠。
『柒』 導致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導致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有:①植被的破壞 ②森林的銳減 ③過度的開墾 ④物種的滅絕 ⑤人口的膨脹.
①植被的破壞,過度放牧使草場退化、沙化,土地沙漠化嚴重.已對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構成了嚴重威脅.
②森林銳減,對森林資源利用不合理,伐優留劣,亂砍濫伐,致使森林生態系統衰退.
③過度開墾,使土地嚴重退化,人均森林面積逐年下降,土壤蓄水能力減弱,導致風沙加大,水土流失嚴重.過度的開采和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破壞了生態平衡,致使環境嚴重惡化.
④物種的滅絕是一個自然過程,但目前人為的活動大大加速了物種滅絕的速度.物種一旦滅絕,便不可再生.
⑤人口的會增長對資源、環境和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不斷增加的人口給社會經濟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捌』 大災三年是什麼意思啊
大災三年的意思通常是說:城市連續3年都需要不同的自然災害。縱觀人類的歷史可以看出,災害的發生原因主要有二個:一是自然變異,二是人為影響。
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乾旱、高溫、低溫、寒潮、洪澇、山洪、台風、龍卷風、火焰龍卷風、冰雹、風雹、霜凍、暴雨、暴雪、凍雨、大霧、大風、結冰、霾、霧霾、地震、海嘯、滑坡、泥石流、浮塵、揚沙、沙塵暴、雷電、雷暴、球狀閃電、火山噴發等。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自然災害孕育於由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組成的地球表面環境中。無時無地不在發生,當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時,即構成自然災害。
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包括以勞動為媒介的人與自然之間,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災害都是消極的或破壞的作用。所以說,自然災害是人與自然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是人類過去、現在、將來所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中國國土空間上常見的自然災害種類繁多,主要包括洪澇、乾旱災害,台風、冰雹、暴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
『玖』 三年自然災害是哪三年
三年自然災害是1959年、1960年、1961年這三年。三年自然災害也稱為「三年困難時期,」是指中國由於大躍進運動以及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的政策所導致的全國性的糧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機。
「三年自然災害」的警示:
1、必須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努力提高生產力,增強人類改造力。「大躍進」時期只強調了人的因素,片面地誇大精神的作用,而沒有強調提高人掌握科學技術的素質;對於提高生產工具水平、認識自然界災害作用,則沒有予以相應的重視。
2、必須正確認識生產力狀況,採取適應其發展的生產關系,否則將受到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的懲罰。如果不能正確認識初級階段的生產力狀況,推行大大超前的「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生產關系,必然要使損失大大超過自然災害本身造成的損失。
『拾』 三年自然災害是哪三年
三年自然災害是1959年至1961年這三年。三年自然災害是中國農田連續幾年遭受大面積自然災害所導致的全國性的糧食和副食品短缺危機。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全國出現了「受災范圍之大,在1950年代是前所未有的嚴重自然災害,」受災面積達4463萬公頃,且集中在主要產糧區河南、山東、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龍江等省區。1960年,災情繼續擴大,北方持續爆發特大旱災。進入1961年後,大旱蔓延黃河、淮河和整個長江流域,河北、山東、河南三個主要產糧區的小麥比上一年最低水平又減產50%。
1959—1961年我國經歷了「三年經濟困難」時期。根據對災情、受災面積等資料圖表的分析,證實這三年發生了持續的嚴重自然災害;同時分析了各種決策錯誤帶來的不同影響,重點把糧食作為決定國家經濟興衰的生命線和因果關系鏈的比較指數,用計量方法分析當時農村因災減產、因決策錯誤減產、因高征購而減少糧食存量之間的比例狀況。
以1952年以來的5年平均的人均口糧和減產常例計算,在1959-1961年連續三年每年多減產糧食達838萬噸,減產幅度達15%,按以前口糧平均消耗水平,大約空缺了2800萬人口口糧。而這個減產幅度,是高於50年來同等受災率條件下的減產幅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