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大清滅亡後,九位總督的最後下場如何怎樣導致的
清宣統年間,滿清一共有九位總督,包括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和雲貴總督。那麼清朝滅亡後,這最後的九位總督下場都是如何呢?這里我為大家一一揭曉。
東三省總督-趙爾巽趙爾巽是滿清東三省最後一位總督。他是漢軍軍正藍旗人,清同治十三年中進士,後授翰林院編修一職。1903年成為湖南巡撫,正式步入滿清封疆大吏的官途。1904年擔任巡撫不到一年的趙爾巽被調往中央,署理戶部尚書。1905年更是以漢八旗的身份擔任了東三省的盛京將軍,形同於後世的東三省總督。
1911年在清廷成立東三省總督一職後,不到數年後趙爾巽即被宣統正式任命為東三省總督,他也正式成為滿清第一總督。但是不到數月,武昌起義爆發,之後全國各地有數省宣告脫離滿清,主持革命。不過趙爾巽卻是支持滿清的死忠粉,他非但沒有宣布獨立,而是在東三省和張作霖等人成立了保安會,以此來阻止東三省革命的爆發,並大肆屠殺革命黨人。當然趙爾巽並不能阻擋歷史的大勢,最終在1912年清宣統帝被袁世凱逼迫退位,滿清正式宣告滅亡。
不過滿清雖滅亡,趙爾巽的官位還是依然堅挺,他被任命為奉天都督。但趙爾巽雖為民國官員,但確實反對革命之人,他不但發布“東三省反對共和十二條”,甚至還依舊屠殺革命黨人。不過民國終究還是存在,趙爾巽的所作所為最終激怒了革命黨人,他最終辭去都督職。之後趙爾巽並來到了滿清遺族聚集之地青島,但辭官的趙爾巽並不安於現狀,他與陸潤庠、勞乃宣等人成立了“十老會”,幻想著再次恢復滿清。
李經羲是李鴻章的侄子。光緒五年以優貢的名義坐上了道台,1887年任四川永寧道,後任福建布政使、雲南布政使。1901年升廣西巡撫,後調雲南巡撫,1904年又調任廣西巡撫。1909年2月升任雲貴總督。
辛亥革命後被蔡鍔趕下雲貴總督的位置,後被趕出雲南。1913年袁世凱任總統後,李經羲被任命為政治會議議長,1914年改任參政院參政,同年十月任審計院院長。1915年袁世凱去世後逃往天津,1916年李經羲被黎元洪任命為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不過不到一周因張勛復辟,李經羲辭官歸隱,成為民國最短命的總理。1925年9月18日李經羲在上海病逝,享年65歲。
可以清末九個末代的總督大部分的結局都算好,至少都能善終。除了閩浙總督松壽是為滿清盡忠吞金而死,四川總督趙爾豐被革命黨人所殺之外,其餘的七位末代總督全部得到善終,可以說結局都不錯啊。
❷ 蘇州拙政園主人是誰
蘇州拙政園是國家的。
李經羲是李鴻章的侄子,清末曾任雲貴總督。民國九年(1920)左右,他已年近花甲,買下了拙政園東部房宅(今蘇州園林博物館),經過一年多修理,帶著姨太太定居下來。房宅修築的幽靜精緻,居室的地板夏天可以拿掉,底下鋪有方磚。大門隔河有照牆,河邊的駁岸堆疊考究,門南築有水碼頭。要坐船出遊,品嘗船菜,遊船可以一直停到大門口。
後來李經羲和姨太太相繼故世,他的兒孫繼承了房產。袁世凱的孫女(袁克定之女)曾借寓此宅,後嫁到桃花塢費家。「一·二八」抗戰時,十九路軍六十師師部也曾駐此。李經羲的子孫後來或遷居香港,或留在上海,無人居蘇,此處房宅解放前已抵押與某銀行。解放後收歸國家。1951年11月由蘇南區蘇州圖書館遷入。
(2)李經羲擴展閱讀
拙政園位於蘇州市東北隅,始建於明正德四年間,為明代弘治進士、御史王獻臣棄官回鄉後,在唐代陸龜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舊址處拓建而成。取晉代文學家潘岳《閑居賦》中「築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句意,將此園命名為拙政園。
王獻臣在建園之期,曾請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徵明為其設計藍圖,形成以水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風景的園林。王獻臣死後,其子一夜豪賭,將園輸給徐氏,其子孫後亦衰落。明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園東部歸侍郎王心一,名「歸田園居」。
園中部和西部,主人更換頻繁,乾隆初,中部復園歸太守蔣_所有。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軍進駐蘇州,拙政園為忠王府,相傳忠王李秀成以中部見山樓為其治事之所。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西部歸富商張履謙,名「補園」。現存園貌多為清末時所形成。
❸ 清朝滅亡後,九位封疆大吏都去了哪最後下場如何
改朝換代,不僅僅是皇帝、後妃的命運轉折,對於高官大臣們來說,這也是難逃的一劫——要不隱名埋姓解甲歸田,要不劫後餘生被明主賞識再度重用,要不慘死刀下,要不以死殉國……今天要說的這九位封疆大吏便是清朝的總督,他們在面對清朝滅亡之時,也有著不同的命運。

兩廣總督張鳴岐是個左右搖擺的漢奸,晚清兩廣地區本就是多事之地,張鳴岐以錢財向袁世凱買了這官做做,在袁世凱復辟的時候溜須拍馬無所不作。袁世凱死了之後,他躲在天津安分了一段時間,九一八事變之後迅速投靠日本人,為人所不齒。
❹ 李經羲的介紹
李經羲(1860—1925),安徽合肥人。字仲山,又仲仙,號悔庵,又有仲宣、仲軒、宓生等稱,晚號蛻叟。晚年在蘇州築宅,室名蛻廬。李鴻章弟李鶴章的第三子。清末最後一任的雲貴總督。李經羲於光緒五年(1879)以優貢捐獎道員,1887年6月,任四川永寧道,後任湖南鹽糧道、按察使、福建布政使、雲南布政使等職。光緒二十七年(1901)升為廣西巡撫,旋調雲南巡撫。1902年12月署貴州巡撫。1904年5月,調任廣西巡撫。1905年冬任安徽鐵路礦務總理。1907年病免。1909年2月,升任雲貴總督。辛亥革命時,被蔡鍔禮送出境,與王芝祥、於右任等在北京組織國事維持會;於1913年12月被袁世凱任為政治會議議長、翌年5月改任參政院參政。十月任審計院院長。1915年10月袁世凱稱帝時,封其與徐世昌、趙爾巺、張謇為「嵩山四友」。次年6月袁死後,避居天津。1917年夏,黎元洪與段祺瑞在中國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問題上發生「府院之爭」。5月黎元洪下令罷免段的國務總理後,李被黎任命為國務總理兼財政總長。後因張勛復辟,李經羲就任不足一周即去職,後人把他稱為「短命總理」。1925年9月18日在上海病逝,年65歲。
❺ 大清滅亡後,九位總督的最後下場如何
在歷史上,清承明制,有設立總督的習慣。而且清朝吸取了明朝的經驗,以更加利於統治的原則,把總督制發揚光大,在全國共設有9個總督,他們分別是東三省總督、直隸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四川總督、雲貴總督。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後代替六歲的溥儀宣讀《清帝遜位詔書》,標志著清朝正式滅亡,中國兩千年的君主制結束。那麼,作為君主制時期最大的地方官,清政府任命的九位總督,他們的命運又如何呢?
七、陝甘總督多羅特·升允。陝甘總督管轄的面積最廣,多羅特·升允是蒙古族,一生官運亨通,晉升極快。不過他為官清廉,體恤百姓,深受民眾愛戴。1905年正值慈禧大壽,各地總督都給慈禧送賀禮,只有他不僅不送,還勸大家以國事為重,也不要送。武昌起義時,他主動請纓去武昌平叛,被清廷拒絕。當他聽說溥儀要遜位時,非常生氣,還要清廷到陝西建都東山再起。為了支持清廷,他率軍反撲革命軍,可惜寡不敵眾,最後成了光桿司令。此後他為復辟東奔西走,卻未能如願,鬱郁寡歡中於1937年7月23日病逝。
八、四川總督趙爾豐。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的親弟弟,能力出眾,曾率兵收復西藏。1909年入巴塘平叛,一連收復江卡、貢覺、達江達宗。1910年又和鍾穎會師查木多,收復三木崖等地。1911年升任四川總督,保路運動爆發後,趙爾豐為民請命,要求清廷嚴懲盛宣懷。但清廷卻要鎮壓民眾,暴亂發生後,川軍平叛消極,清廷只得調武昌士兵前往,導致武昌城空虛才引發武昌起義。後趙爾豐被免職,由於新軍和舊軍嘩變,趙爾豐招撫舊軍時遭到新軍誤會,竟然被斬殺,他也是清朝未亡就以身赴死的總督。
九、雲貴總督李經羲。李經羲是袁世凱的侄子,對朱德和蔡鍔有知遇之恩,武昌起義爆發後,他十分矛盾,既不願負清廷,也不忍殺新軍。清廷滅亡後,他曾在1917年出任國務總理和財政總長,可惜總理只當了七天,最終於1925年在上海病逝。不難看出,在清廷最後的九大總督中,不乏德才兼備,憂國憂民的清官和能士,只是在滾滾的時代歷史洪流中,他們也無法掌控自己的未來和命運,或效忠清廷,以身殉國,或隨波逐流,鬱郁而終,實在令人唏噓。(參考資料:《晚清史》《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