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薛生白
擴展閱讀
股票市場價格越高的時候 2025-05-17 13:20:33
金鼎智贏股票軟體下載 2025-05-17 13:16:09
股票直播都在哪個平台 2025-05-17 13:05:51

薛生白

發布時間: 2023-01-08 07:09:07

『壹』 薛生白的介紹

薛雪,字生白,號一瓢,又號槐雲道人,晚年自署牧牛老朽,以字行。清代吳縣人,生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歲。

『貳』 中國古代10大名醫

中國古代10大名醫:

一、扁鵲

扁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神醫,他本名並不叫片卻,是因為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人們用上古神話中黃帝時期的神醫扁鵲來稱呼他。在中國十大名醫中,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中醫典籍《難經》、《扁鵲內經》、《外經》由他所著。

『叄』 清朝有哪些名醫_

清朝名醫有:許思文、李茂盛、王三祝、葉天士、薛生白等等。

1.許思文

許思文,清代同治到光緒年間,歙北許村人,他幼讀軒黃之書,克承家傳,立志濟世活人。成年後,長期行醫於長淮之間,是一個能使染上霍亂的病人起死回生的名醫。

2.李茂盛

李莪華(1722~1795),原名李茂盛,山東壽光侯鎮李家官莊人,後定居於壽光九巷。生於清康熙末世,自幼無意仕途而立志為民造福。隨父精研岐黃之術,醫術精湛,尤長外科。尤其令人敬仰的是他醫德高尚,口碑留芳於民間。

李莪華先生憑高尚的醫德、精妙的醫術行醫民間,不知救活了多少瀕臨死亡的傷病者,所以他名垂千古,迄今人們還懷念他,尊之為神仙,世代祭祀,香火不絕。

李莪華生前曾著《臨床驗方》一冊,四方傳抄,遠及鄰縣,惜今已散佚無存。

3.葉天士

葉桂(公元1666年~公元1745年),字天士,號香岩,別號南陽先生。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葉桂是清代著名醫學家,四大溫病學家之一。

祖籍安徽歙縣,其高祖葉封山從安徽歙縣藍田村遷居蘇州,居上津橋畔,故葉桂晚年又號上津老人。

4.薛生白

薛生白,別名雪;字生白,號一瓢,以字行。清代吳縣人,生於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卒於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享年90歲。與葉天士同時而齊名。早年游於名儒葉燮之門,詩文俱佳,又工書畫,善拳技。後因母患濕熱之病,乃肆力於醫學,技藝日精。薛雪一生為人,豪邁而復淡泊,年九十歲卒。

故也知薛生白並非專一業醫者,但他於濕熱證治特稱高手,所著《濕熱條辨》即成傳世之作,於溫病學貢獻甚大。又嘗選輯《內經》原文,成《醫經原旨》六卷(1754)。唐大烈《吳醫匯講》錄其《日講雜記》八則,闡述醫理及用葯;另有《膏丸檔子》(專刊稿)、《傷科方》、《薛一瓢瘧論》(抄本)等。

5.王三祝

王三祝(1798——1882年),字道馨,號貞一子,安寧區孔家崖真樂庄人。清代蘭州名醫、詩人。

13歲中秀才,熟讀四書五經,此後,廢舉業而致醫道,以行醫為生。他為人豪爽,重義氣,輕財物,醫德高尚,為人治病不受謝,鄉里敬如父母。

王不僅是著名的中醫,而且是愛祖國、愛家鄉的詩人和書法家。他先後著有《達雅堂詩》、《驗方集》等數卷。

他一生篤信理學,以理為貴,倡孔孟之「正學」,以「仁」為本。一生清貧,為人耿直,不求權貴,勤於著述,醫術精,醫德高尚,深受後人推崇。

參考資料網路-薛生白

網路-葉天士

網路-王三祝

網路-李茂盛

網路-許思文

『肆』 古代中醫名人

古代中醫名人具體如下:

1、扁鵲:戰國時醫學家,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卒於赧王五年。善用「針石」、「服湯」、「熨」等治病,所著《扁鵲內經》、《外經》早佚。

『伍』 明清溫病四大家是那些

葉桂、薛雪、吳瑭、王士雄。清代對溫病學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做出貢獻的醫家是葉桂、薛雪、吳瑭、王士雄,後人稱之為溫病四大家。

清代溫病學家很多,在溫病學派形成過程中,影響較大的有葉桂、吳瑭、王士雄、薛生白。

一、葉桂,字天士,著有《溫熱論》,他的主要貢獻是為溫病學派的發展提供了理論與辨證基礎。他首先提出的「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觀點,概括了溫病的發病途經與轉變,成為外感溫病的綱領。

他根據溫病的發展過程,將其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在診斷上創造性地發展了察舌、驗齒、辨別斑疹的方法。

二、吳瑭,字鞠通,著有《溫病條辨》。他以三焦為綱,病名為目,論述溫病的證治,並根據葉天士經驗,提出了清絡、清營、育陰等各種治法,使溫病學更趨於系統和完整。

三、王士雄,字孟英,著有《溫病經緯》。他以《內經》《傷寒論》等有關溫病的條文為經,以葉天士、薛生白諸家之說為緯。

除引證歷代醫家見解,闡明溫病的病源、症狀、診斷及治療的原則外,他還結合臨證經驗,將溫病分為新感和伏邪兩大類,進行辨證施治,對溫病學說作了發揮和總結。

四、薛生白,字雪,著有《溫熱條辨》。他的書論火濕合化,客於募原,對濕溫病的證治分析甚為詳盡,為後學所重視。

(5)薛生白擴展閱讀:

溫病學派是吳門最具地方特色和科技優勢的一大流派,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吳門醫派主流。明清時期達鼎盛階段,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居世界科技領先的地位。

溫病學派是中國明代末年以後,在南方逐漸興起的,以研究外感溫熱病為中心的一個學術派別。明清之際,溫疫流行猖獗,尤以江浙一帶為著,且該地區氣候溽暑,熱病盛行,客觀上促使江浙諸醫家對溫熱病進行研究,並由此逐漸形成一個學派。

繼明末清初吳有性著《瘟疫論》(1642)闡發疫病流行之特點、治療之法當與《傷寒論》有所不同後,江浙地區又相繼出現了一些相關的新理論與治療方法。其共同特點是認為「溫熱病及瘟疫非傷寒」,故後人稱其為「溫病學派」,葉天士(1667—1746)乃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後又有在學術上毫無門派之見的吳鞠通(1758—1836),在全面研究上迄《素問》、張仲景,下至吳有性、葉天士的相關學說後,把溫病傳變與臟腑病機聯系起來,提出將溫病分為上焦(肺與心)、中焦(胃與脾)、下焦(肝與腎)三個階段,即所謂「三焦辨證」的理論體系。

溫病學說是歷代人民和醫家同傳染病斗爭的經驗總結,在我國醫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保障我國勞動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很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