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少年兒童每年溺水死亡的人數大概有多少
我國每年有5萬多名0-14歲兒童意外死亡,其中溺水身亡兒童佔了近6成。兒童溺水死亡的人數居高不下,主要緣於家長缺乏預防兒童溺水意識。在上周末舉行的強生兒童安全周啟動儀式上,由全球兒童安全網路(中國)首次在我國發布的《2000年至2005年中國兒童意外溺水狀況調查結果報告》顯示了這樣的結果。
3成家長忽視看護不夠
在中國,意外傷害是0~14歲兒童的首要死因。2000~2005年,我國0~14歲兒童因意外傷害所致的平均死亡率為0.2‰,佔0~14兒童總死亡的19%。平均每年近50000名兒童,平均每天有近150名兒童因意外傷害而失去生命。此次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溺水在所有兒童意外傷害死因中所佔的比重,6年來持續保持在一半以上,而且趨勢有增無減。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和福州6城市的調查中,對於幼兒家中溺水(幼兒在浴缸或浴盆中時)的主要危險原因,有近3成的家長沒有充分認識到是由於家長看護不夠造成的,其中上海家長的此項認知最差。
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趙醴副主任表示,當遭遇溺水時,兒童2分鍾後便會失去意識,4~6分鍾內身體便遭受不可逆轉的傷害。因此兒童發生溺水後採用正確的急救方法,爭分奪秒地做好現場搶救對挽回兒童的生命極為重要。為避免兒童溺水事件的發生,家長還要加強暑期兒童的人身安全監護措施,同時提醒兒童不要擅自到水庫、池塘等水域游泳,即便游泳時也必需有救生設施和熟悉水性的成年人陪護,到游泳館游泳需有專業救生人員陪護;學校、社會、政府也應積極採取有效措施預防兒童溺水事故發生。
建議統一安全警示標志
「兒童缺乏安全運動意識,家長對孩子意外危害認知度較低是造成每年中國兒童溺水頻發的主要因素。其實兒童意外傷害完全可以預防。」上海強生制葯有限公司總經理庄佳龍先生認為,加強對兒童及家長的安全教育是首當其沖,「先有意識才能有措施」。
他同時建議,建立全國統一的預防意外溺水安全規范體系,比如在水域邊設置統一的安全警示標志。「當人們在水域附近看到統一的警示標志時,就好像在路上看到交通信號燈一樣,預防意外的發生就有章可循了。」
據悉,1987年,美國強生公司資助創建了「全美兒童安全活動」,該活動所倡導的兒童傷害預防策略已經使美國兒童的意外死亡率降低43%。從1999年起,上海強生制葯有限公司將其引進中國,並連續九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預防兒童意外傷害的教育活動,此項目也是強生家庭健康關愛計劃的一項。
❷ 幾秒鍾孩子就從15樓墜下……這些要命的家居安全隱患,別再忽視了
無意中看到一個視頻,心都要碎了!
去年11月,重慶某小區發生一起兒童墜樓事件,兩個孩子在玩耍時不慎從15樓高空掉落,當場死亡。
據了解,遇害的兩個孩子年紀都很小,小男孩大約5歲,小女孩只有2歲左右。悲劇發生以後,孩子的爸爸連鞋子都來不及穿就跑下樓,卻還是為時已晚。他用頭使勁撞牆痛哭,那傷心欲絕的畫面,相信每一位當爸媽的都會淚目。
當媽以後眼窩淺,看不得這些。兩個幼小鮮活的生命,就這樣消逝;一個幸福的家庭,就在頃刻間毀了……真的特別難過和惋惜。
不禁想再次強調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安全。對活潑好動的孩子來說,危險隱患處處存在。而看似最安全的家裡,其實卻是危機四伏。為人父母,真是不能有絲毫大意!
01
有這樣兩組數據,讓我很震驚。
一組來自由中國疾控中心和全球兒童安全組織聯合發布的《中國青少年兒童傷害現狀回顧報告》:
「 2010-2015年間,意外傷害是我國0-19歲青少年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每年因傷害而死亡的人數高達54194,占所有死亡的40%-50%。其中4歲以下的孩子最容易受傷害。 」
還有一組來自國際非營利性組織——全球兒童安全網路(Safe Kids)的一項調查:
「 高達61.2%的兒童意外傷害發生在家中 。」
也就是說,家庭才是發生兒童意外傷害最常見的場所,與道路、室外等相比更加危險!是不是很顛覆認知?
不禁想到一句話:「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我們孩子的成長環境,真是容不得一丁點大意與疏忽吶。
而在所有居家安全隱患當中,嬰幼兒墜樓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這樣的悲劇一直屢見不鮮,僅今年以來全國就已經發生了好幾起:
總結這些兒童墜樓事件,大部分都有一個共同點——缺乏必要的防護措施,並且家長心存僥幸。
無論是防盜窗沒有安裝或很容易就打開;還是父母認為趁著孩子熟睡去樓下取個快遞沒有問題,我們總是篤定地相信,哪會那麼巧?自己的孩子絕不可能出事。
但,一個個血淋淋的例子告訴我們,天堂與地獄的距離其實只在毫釐之間。我們的一念之差,卻有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
所以,重要的話說三遍,看護孩子,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02
除了事故頻發的墜樓以外,開水燙傷、重物砸傷、利器割傷、觸電、誤吞窒息或中毒、寵物咬傷等,同樣是孩子居家的主要傷害。
記得弟弟很小的時候,就有一次在我沖開水時拉著我求抱抱,差點釀成危險,把我嚇得呀。
再問問身邊的很多朋友,大家似乎都遇到過孩子在家裡受傷出事的情況。閨蜜說,前幾天她家寶貝躍躍欲試想自己學做飯,結果在切土豆時劃傷了手指,流了不少血。看來,居家傷害的確相當普遍呢。
那麼,應該如何避免危險的發生呢?我替大家總結歸納了這么幾條:
1. 排查環境中的任何隱患
美國SafeKids組織曾經發布過一份《兒童家居用品安全專題調研報告》。報告里提出了一個家居用品安全「5S」檢查原則,適用於全球所有家庭。
這個檢查原則包括以下五個關鍵詞——
意思是說,家長要學會蹲下來,試著從孩子的角度觀察周圍的環境,審視物品的擺放是否合適。
無論是客廳、卧室、還是廚房、浴室,所有地方都不能放過哦。尤其是細微之處,更是關注的重點。
比如,放在窗戶下面的矮櫃、凳子、鞋盒等,還有常用的打火機、針線盒等,都很容易被大人忽視,對孩子來說卻是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患,一定要拿走。而陽台圍欄、窗戶上的防護網等,也要記得定期檢查維修,以免老舊松動。
家居環境中有很多繩帶,比如百葉窗上的吊繩、晾衣繩等等。它們會導致孩子繞頸,從而發生窒息的危險,因此要避免讓小朋友接觸。
很多處於口欲期的寶寶喜歡把任何東西都放進嘴裡,一旦是小顆粒被孩子誤吞,後果不堪設想。
此前,姐姐生病去醫院時,我們曾親眼目睹過醫院中有寶寶被異物堵塞氣管,在做急救。當時的氣氛特別緊張,我至今都很難忘。
因此,家長一定要注意物品的尺寸,避免讓孩子(尤其三歲以內)接觸太小的東西,以防誤吞造成危險。
家中很多尖銳、粗糙、堅硬的地方,都是傷害寶寶的利器。比如鋒利的桌角、凸起的門把手、水泥地等,一旦孩子磕到撞到,受傷都會不淺。
所以,這些細節處必須做好防護,比如裝上防護角、鋪上地毯等,確保其表面平滑柔軟。
在選購家居用品時,應仔細檢查與兒童用品相關的安全標准。
此前,台灣就有一個5個月大的寶寶,翻身時頭部卡在了護欄與床墊之間,造成窒息而死。涉事廠商因為嬰幼兒產品制定的標准未能夠落實規范,負責人最終被判刑1年。
總而言之,爸爸媽媽只有做一個有心人,才能為孩子掃除家居環境中一切危險的「地雷」,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可控的成長空間。
2. 把安全意識放在心上
環境的防範固然重要,但還有更關鍵的一點,是大人也要提高安全意識。
無論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把幼小的寶貝單獨留在家裡,或者長時間脫離自己的視線。因此,在帶娃的時候,就把手機放到一邊吧!
與此同時,在生活中也要隨時給孩子灌輸安全知識。
在姐姐和弟弟很小的時候,我便會時不時提醒他們:家裡有四樣東西是絕對不能碰的——滾燙的開水,插座上的洞洞,大人的葯箱,以及廚房裡的刀具;還有兩件事情不可以做——爬窗戶和陽台,以及隨便模仿影視作品中打打殺殺的危險動作。
我還會結合與安全相關的主題繪本,每天晚上在親子閱讀時給他們看。由此,兩個寶貝從小就把這些常識記得很牢,也能很好地遵守。
這里還想再插一句。相比國內很多家長的細致謹慎,美國父母似乎心更大條。記得我的美國同學在培養孩子安全意識方面,採取的措施就很是讓我「大跌眼鏡」。
比如,她兒子對熱水瓶好奇時,她並沒有制止,而是淡定地拔出塞子,讓娃隨便玩。
結果,小傢伙當然被燙到了,哇哇大哭起來。這時候我同學露出了慈母微笑:「Honey,這種感覺就叫做燙。你確定自己還要玩嗎?」
這件事,讓我想到了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女士的一句名言:「我聽過了,我就忘了;我看見了,我就記得了;我做過了,我就理解了。」
有時候,家長在把控范圍內,讓孩子親身體驗一下危險可能造成的傷害,反而能讓他們印象深刻,倒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教育方式呢。
還別說,自此以後,同學家那個小男孩再也不提玩熱水瓶的事了。可能這正是實踐出真知的深刻體現吧?哈哈,手動點贊,服氣!
其實,無論是哪種方法,只要能在不造成人身傷害的前提下,幫助孩子建立起「安全第一, 健康 至上」的概念,效果就達到了。
03
寶貝是我們一生的牽掛。相信每一個家長最大的心願,莫過於自己的孩子能夠平安快樂地長大。
然而,孩子的生命是那麼嬌嫩弱小。環境中很多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細節,背後卻是暗流涌動。悲劇一旦發生,一切都晚了!
面對這個復雜多變的世界,我們才是寶貝最強大的守護者。當然,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與此同時,還應該趁早教會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
唯有把「安全」二字根植於心,才能幫孩子穿上溫暖堅硬的盔甲,帶上愛的錦囊,一路勇往直前,篤定成長。
❸ 交通安全徵文一篇,是議論文
過馬路,左右看,
不在路上跑和玩。
看見紅燈停一停,
看見綠燈向前行。
幼時交通知識的童謠,我都能倒背如流.因為,我爸爸是交通警察,他時刻不忘教育我遵守交通規則。可也正因為爸爸是交警,我才沒有把這些知識放在心上。我曾撒嬌讓爸爸闖紅燈,在馬路上打羽毛球、拍皮球……
稍大一些時,我上了小學,老師也告訴我們:人車各行其道,走路要走人行道,要靠右邊,穿過馬路要走斑馬線,紅燈停,綠燈行。我是一名好學生,在學校當然聽老師話,排路隊,走人行道,但離開老師,我仍我行我素,因為我爸爸是交警。
最近閃動的那一霎間的場面,才使我感到交通安全確實十分重要,而且車禍就在我們的身邊,生活中隨時都會發生。
2003年10月30日是個難忘的日子。那天早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駕車到椒江遊玩,同行的還有幾位叔叔,他們另駕一車。當車行駛到椒江一個綠化帶轉彎口時,叔叔的車由於速度太快,一頭插入水中,所慶幸的是:駕車的叔叔反應比較快,就在車子進入水中的一剎那,他打破車窗爬了出來,轉身打開車的後門,拉出同伴的叔叔,因此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是這一輛豪華車的車頭已經面目全非了。望著這一慘象,我不禁毛骨震悚。
爸爸曾告訴我,有些人抱著僥幸的心理。認為就一次不遵守交通規則沒關系,不會出問題。但是,正因為他們有這樣的心理,才會出現車禍慘象,也使人間少了多少的歡樂和笑聲?是呀!我們在交通知識的宣傳窗里也曾看見多少家庭由於車禍而慘遭人間悲劇:
2000年,某小學二年級男學生,在橫穿四環路時,不慎被汽車撞傷,送醫院途中死亡。
2001年,某小學五年級班主任騎摩托車,當行至崔各庄時,被同方猛拐的大卡車撞倒,當場死亡。
2000年中午,某中學16歲學生,市級三好學生,騎車逆行,被一拖拉機撞倒,送醫院搶救死亡。
……
如今,爸爸語重心長的話語和老師的諄諄教導又回響在我的耳邊。現在我已經將交通規則牢牢地記在心上:當我們走在繁忙的大街上,我會拉著爸爸媽媽的手,靠街道的右邊走;穿過馬路時,我們先左右看再走在斑馬線上;爸爸每次開車出門時,我都不忘叮囑爸爸要注意安全。記得有一次,我上學快遲到了。爸爸開車送我上學,可下雨偏逢屋頂漏,車剛到十字路口,紅燈亮了。我雖然心急如焚,但我還是不斷地提醒著爸爸不能闖紅燈。爸爸對我的表現很滿意,誇獎我不愧為交警的女兒。
同學們:行動起來吧!讓我們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自覺遵守交通規則,讓世界減少悲劇,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平安,讓生活變得更加美滿幸福」。
❹ 1-5歲兒童在家裡最容易發生意外傷害
王山甲繪
7月19日下午,廣東東莞南城景湖時代城小區發生一起溺水事件,一名4歲男童在水深僅三四十厘米的兒童泳池不慎溺水,送醫院後搶救無效死亡。
一項由「全球兒童安全網路」(中國)和 復旦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兒童少年衛生學教研室共同進行的調查顯示,兒童傷害在調查人群中總發生率為16.5%,從年齡上看,1-5歲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率最高。從受傷的場所看,最易發生意外傷害的場所是家裡,占總意外傷害發生例數的43.2%。
一幕幕悲劇的發生,敲響了幼兒假期安全的警鍾。如何防患於未然,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要問題。
幼兒身心發展不成熟易受傷害
1-5歲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率最高,跟該年齡段兒童身心發展特點有關。
首先是身體的不協調性。幼兒身體發展處於不成熟階段,各部分的器官比較柔弱,運動水平比較低,動作協調性差。7月4日就有一則關於10個月大男孩因練習走路不慎摔成腦出血的悲劇。因為身體發育的特點,2-4歲幼兒頭顱占整個身體比重的1/4,跌倒後往往頭先著地,最容易發生「不受控制」的摔跤,所以,幼兒期練習走路時,要注意防摔碰。
其次是思想的片面性。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幼兒對自己行為將會產生的後果無法預見。如:在下樓梯的時候,會出現推小朋友的現象。再如:高估自己的游泳能力,僅憑水流平靜來判斷河流的安全性,從而發生溺水事件。
再其次是心智的不成熟性。由於對世界缺乏認知,幼兒對很多事物都有極強的好奇心。但是,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安全的、什麼是危險的,什麼該碰、什麼不該碰,更不顧及這些東西是否會造成傷害,因此很容易發生意外事故。5月30日就報道了一則3歲孩子因好奇搬動井蓋而不小心墜井死亡的慘痛事件。
家長為幼兒織起安全保護網
家長是孩子的法定監護人,不僅應當關心孩子吃得怎樣、身體長得怎樣,更重要的是提高安全意識,強化對孩子的安全知識教育。
首先要增強監護意識,安全牢記心間。家是幼兒生活的樂園,家長要給幼兒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做好安全保護措施,盡量確保家裡每一處對於幼兒來說都是安全的:客廳里的電源插座要放置在安全的位置,或是在電源外遮擋上幼兒不易搬動的物品,以防幼兒不小心觸電。家長要正確引導孩子的行為,告誡其在家中不能攀援登高,更不要在陽台、窗邊及樓梯口嬉戲。而且,陽台、門窗、樓梯保護裝置一定要做到位,以免發生意外墜樓。孩子年齡越小,越容易因跌落而受傷。在1-4歲幼兒的調查人群中,有57.4%的幼兒是在家中跌落的。因此,父母的看管和對幼兒的安全知識教育尤為重要。
如果遇到家人外出,千萬不要將孩子單獨放在家中,應該找人看管,避免發生誘拐。另外,很多家長認為,溺水總是會發生在室外,如池塘、河裡。其實不然,在家中也會發生溺水事故,最容易發生溺水意外的地方是浴缸和馬桶,其次是為3歲以下孩子准備的洗澡盆。3歲以下孩子玩水或洗澡時,成人必須陪伴,不能離開。
其次要以身作則,樹立「活」榜樣。幼兒具有很強的模仿性,由於安全意識比較差,他們對於自己模仿的行為不能判斷對錯,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如過馬路時遵守交通規則,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
在暑假期間,家長要做有心人,及時發現安全隱患,時刻提醒孩子。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安全標志,可以講解給孩子聽,也可以讓孩子找出這些標志應該貼在什麼地方,意識到「小心滑倒」的標志應該貼在走廊和樓梯口,「不要用手觸摸」的標志應該貼在電源開關、刀具處,「禁止攀爬」的標志貼在陽台欄桿處等,把這些平時學習到的安全知識運用到實際當中,孩子會更加明白什麼事情是危險的。
避免過度保護,打有準備的「仗」
幼兒身心發展處於較為柔弱的初級水平,而強烈的活動需求與較低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之間的矛盾,致使幼兒極容易成為意外傷害事故的受害者。據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兒童死亡原因中26%來自意外傷害,意外傷害已成為兒童的第一殺手。如何防範幼兒意外傷害事故,成為父母要關注的問題。
孩子在暑假期間玩耍的時候,經常會發生磕傷、摔傷或刺傷等情況,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活動中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安全意識差。俗話說「會玩的孩子更快樂」,孩子在做游戲的時候,容易忘記玩具本身可能帶有傷害,而這些傷害會造成孩子身體上、精神上的一些痛苦。
家長要避免過度保護,打有準備的「仗」。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或者說是天賦,不要扼殺孩子的這種天性,剝奪孩子玩的權利,而應該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引導。家長應放寬心,幫助孩子掌握在戶外活動中基本的自我保護知識,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為了讓孩子深刻理解保護自己的重要性,家長在日常活動中可以適時讓他們體驗一些「痛苦」,如在孩子劃傷、摔傷時,家長可以藉此機會告訴孩子應急箱在哪裡,怎樣使用碘酒、紗布、創可貼等應急物品。
為了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家長還可以組織孩子做「危險藏在哪裡」的游戲,讓孩子找出家裡或是所在小區的哪些地方存在危險,讓孩子平時在這些地方玩耍的時候,更加註意保護自己,避免受到傷害。父母要放開手,大膽讓孩子自己探索,不要怕他們會受傷,要知道一次受傷會避免將來更多的受傷。
創造契機,練習自我保護技能
幼兒思維具有具體性、形象性、抽象思維不發達的特點,在幫助幼兒掌握自我保護技能的時候,我們要藉助形象、直觀的手段,使孩子能直接練習各種切實可行而又實用的自我保護技能,使其不會變成「紙上談兵」。
暑假是食物中毒事件高發期,夏季一到,家裡的食物很容易發生霉變,家長在發現時,可以藉此機會教孩子辨別食物是否發生了霉變,同時引導孩子看食物包裝袋上的日期,以免誤食變質食品而發生食物中毒。
晴朗酷熱的天氣里,出行時要謹防發生窒息事件。日前,廣東有一則報道:一個5歲孩子跑到一輛車上玩耍,被粗心的家長鎖在車內,孩子在車內無法打開車門,三小時後悶死在車內。對於這類事件,美國一些州已有明文規定,不許把17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單獨留在車里。父母觸犯這條法規,可能被關入監獄,或者失去監護權。國內雖不至如此,但對於孩子的安全不可掉以輕心。面對此類問題,家長在開車時可以尋找機會讓孩子嘗試使用車門開關,並教孩子求救技巧。如果是電子鎖的車,或者孩子太小無法打開車門,可以告訴孩子按車喇叭,引起路人注意,以便施救。
此外,出門在外遇到雷暴天氣時,不要在空曠場地打傘,不要把羽毛球拍、潮濕的棍棒等扛在肩上;在積水中行走,要觀察路面,防止跌入下水井或洞中;大風來臨時,不要到戶外行走,不要走在樹木及電線桿等物體下。對於這些安全知識,家長和孩子可以模擬情境做一些游戲,讓孩子獲得相關的體驗,增強危險防範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孩子的安全是每一個家庭的希望。在學前教育階段,教師和家長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學習和發展,也要讓他們懂得如何防範危險、獲得安全,從而為自己還有家人贏得幸福。(秦旭芳左曉玲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學前與初等教育學院)
❺ 根據「全球兒童安全網路」公布的數據,中國每年有超過20萬0-14歲的兒童因意外傷害而死亡
呵,你知道以數據來說,全世界躲過各種意外能活到正常生命年齡80歲以上的人有多少嗎?合計幾率才三分之一。。。。
數據不會說謊,況且意外死亡以外那就是謀殺或自殺了,你說總數還能多多少?所以說,一般只取意外死亡的部分,其他沒多少也不驚人的就不拿來談。
❻ 兒童遇到火災該怎麼辦
兒童遇到火災該怎麼辦
孩子調皮都喜歡玩火,因此也容易引起火災。下面我為大家精心搜集了關於“兒童遇到火災該怎麼辦”的詳細解答,歡迎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40%學生有玩火經歷
“消防員叔叔,我們這里著火了,快來救火!”5歲的樂樂拿起電話,在他的周圍已經遍布濃煙。樂樂清楚地告知著火地點以及著火物品。
在朝陽區公安消防支隊左家莊消防中隊,樂樂在“北京少年兒童消防嘉年華”活動中,第一次撥打了火警電話。
“叔叔,這是干什麼用的?” 樂樂拿起一個面罩轉了幾圈。“這個叫防毒面具,可以防止毒氣、煙霧進入鼻子和嘴巴。”一名消防員戰士告訴樂樂,在發生火災時,為了防止毒氣、煙霧吸入口中,小朋友們可以用濕毛巾代替,把濕毛巾對折捂住嘴巴和鼻子。“毛巾打濕後最好稍微擰一下,讓毛巾不滴水,這樣防毒的效果最好。”
全球兒童安全網路調查數據顯示,有近40%的兒童在日常生活中至少有過一次燙傷經歷。超過30%的兒童在家能輕而易舉地拿到火柴和打火機等點火器具。40%的學生有玩火經歷,此外,51.8%的學生還未掌握基本的消防滅火常識和火災自救知識,有33%的學生對火災危害性缺乏認識。在住校學生中,針對所在寢室的環境,有37.01%的學生沒想過火場逃生問題。
消防嘉年華同時在中國消防博物館中進行演練,小朋友紛紛化身小小消防員和家長以家庭為單位分為不同的角色小組,分別體驗報警、穿戰斗服、出警、滅火等體驗環節,真實模擬火災發生的緊張環境,由真正的消防員叔叔帶領孩子們做一名小小消防員。
在火災逃生模擬體驗區,小朋友與家長彎腰捂鼻依次快速通過由“應急疏散逃生帳篷”用聲光電、發煙等效果模擬的火災現場環境。讓每個家庭通過現場體驗,掌握火場應急逃生技能。露露小朋友和消防員叔叔一起搭乘雲梯車,握好在場地內准備好的水槍向“火焰”噴射,不一會兒“火焰”就被撲滅了。成功解救了被困小朋友。露露又在消防員的帶領下再次登上了模擬消防車回到“消防局”,恢復器材裝備。
遇到火災,兒童該怎麼辦
火災死亡人數18.6%是未成年人
今年5月底,公安部消防局發布數據稱,近五年來,全國共有1624名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在火災中遇難,占火災亡人總數的18.6%。
在左家莊消防中隊,6歲的默默有些不解地問消防員,“叔叔,我家在2樓,著火的時候,跳下來是不是可以呢?”
“小朋友們要記住,不管你在幾樓,都不可以跳下來。”一名消防戰士連連擺手說,發生火災時如果被困在2樓出不去,小朋友可以把床單、衣服打濕後打緊結然後順著床單往下滑,但是如果在較高的樓層就不建議這么做了,小朋友應該跑到窗口等通風的地方大聲呼叫,等消防官兵的救援。
北京市消防局相關工作人員表示,調查分析火災當中少年兒童死傷案例,常見原因有以下三方面。首先,5歲至12歲是孩子最喜歡玩火的年齡段。在這個年齡段中,少年兒童好奇心強,探索欲強。火的神秘感恰好滿足他們好奇心理的需求。“那曾在寒夜給賣火柴的小女孩帶來溫暖和光明的火苗肯定會引起孩子們的濃厚興趣,不成想這小小的火苗若看管不嚴,就會像打開的潘多拉盒子,成為火魔肆意的.第一幫凶。還有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越不讓玩火就越偷著玩。家長只禁止孩子玩火,但是沒有解釋危害,孩子的逆反情緒也就出現了。”
該工作人員表示,少年兒童逃生自救能力弱,在發生火災後易傷亡。在災難出現時,兒童的身體和心理都顯示出明顯的弱勢。一些少年兒童在驚慌失措的情況下,在缺乏基本的消防常識和基本的自防自救能力下,容易出現失去判斷力,盲目亂撞,最終導致危機出現。
遇到火災,兒童該怎麼辦
學齡前是消防安全教育最佳時期
心理咨詢師白璐認為,學齡前是培養孩子良好消防安全習慣的最佳時期。一旦長大甚至成年,思想行為觀點都成熟穩定,很難再去改變和重新塑造,而且對待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和記憶能力也會隨之下降。“學齡前的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工作是非常關鍵的。無論孩子的父母、老師、消防職能部門還是全社會都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這個年齡段進行安全宣傳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通過講故事、做游戲等多種方式,教給孩子在緊急狀況下的應變措施,讓他們知道在發生火災時如何應對。”
北京消防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消防夏令營,使廣大師生零距離感受消防警營生活,能夠使他們更多地理解消防安全知識,提高自防自救互救能力,減少各類火災事故的發生。旨在通過卡通形象和幽默詼諧的動漫故事,以寓教於樂的方式,向少年兒童教授基本的防火、逃生常識。將在全市范圍內定期舉辦少年兒童消防嘉年華活動,逐步擴大覆蓋范圍和影響力。最終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目的。
兒童如何避免火災
北京市消防局工作人員表示,預防兒童引發火災應重視對兒童進行消防安全知識教育。
1.教育兒童不要玩火,火柴、打火機不是玩具,不能隨便玩。點蠟燭、點蚊香有火災危險性,使用時應注意遠離可燃物。
2.教育兒童不要擺弄家裡的電器、煤氣、灶具開關等,家用電器、家用燃氣都存在火災危險性,應當在大人的監護下安全使用。
3.教育兒童在無監護人或者其他成年人陪同看護時,不得單獨燃放煙花爆竹,不得私自碰拿家裡存放的易燃易爆危險品。
4.讓兒童知道家裡哪些地方容易發生火災,遇有火災時怎樣報警。知道家庭及住宅樓發生火災時疏散的途徑。
5.教育兒童在通過煙氣彌漫的火場時,要彎著腰弓著背低姿勢行進或匍匐爬行,不要深呼吸,要用濕毛巾蒙住口鼻。一旦身上著火,不要亂跑,要馬上站住,就地躺下打滾,以壓滅身上的火。困於火場時,要撥“119”電話向消防隊員求救。
兒童如何火場逃生
火災發生時,兒童可能會焦慮不安、慌亂或受驚。如果兒童不了解如何行動,對他們造成的傷害可能會更大。
1.教會兒童如何呼救以及何時呼救。核對報警電話號碼目錄,教會兒童撥打急救電話。在家內的所有電話旁張貼緊急電話號碼,並向兒童解釋每個號碼何時呼救,甚至教會兒童如何及時尋求援助。如果孩子還不識字,用圖畫製作一個緊急電話號碼,這能幫助孩子識別正確的呼救號碼。
2.告訴兒童火災對人類造成的傷害,發生火災時知道從什麼地方逃生。
3.告訴兒童發生火災時會有很多人幫助他們,如警察、消防人員、老師、鄰居、醫生等。
4.教會孩子如何辨認火災信號,確信孩子知道煙霧探測器、火災警報器以及社區警報系統(警報器、汽笛等)的聲音特徵。
5.教會孩子記住他們家長的姓名、家庭住址以及電話號碼,以便疏散出來後及時與家人取得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