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里頭遺址在哪裡二里頭遺址為什麼被認定為夏朝國都
二里頭遺址是我國考古發現重要遺址之一,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確定的六大都邑之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二里頭遺址位於洛陽的偃師區境內,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
二里頭身份的轉變並不是因為在二里頭發現了什麼足以一錘定音的證據,證明了其夏朝都城的地位。而是因為偃師商城的發現。偃師商城發現於1983年,同樣是國家文物的重點保護單位,偃師商城的年代推測在3500年至3300年左右,時間上緊挨著二里頭。而且偃師商城只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其所在同樣在洛陽偃師與二里頭的距離不過二十里。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二里頭是早期的商都的話,那麼當時的商人為什麼會舍棄二里頭又在如此之近的地方重新修建一座都城。
偃師商城的發現更加接近於歷史中商代都城,而且其文物也與後續的商代文化傳承性更強,所以其商城的地位越發固定。而兩者位置的高度接近,在歷史上並沒有記載此處擁有商代的兩座都城,於是二里頭的地位就開始動搖了起來。偃師商城如果是商都那麼二里頭是什麼,比早期商都更早的,自然就是夏都了,於是二里頭的地位就這么被大多數的考古學家認定了下來。然而因為二里頭沒有發現任何的文字記載的信息,所以二里頭到底是夏朝晚期還是商朝早期的都城,或者有其他的身份,仍然有部分的考古學界提出質疑。
二里頭考古發掘的主持者許宏自己都認為,二里頭的身份如今就認定還為時過早,就如同當初將其定位商都一樣,就目前而言不論是商都還是夏都其實都缺乏足夠的支持與證據,唯一無可置疑的是二里頭是我國早期的一處王朝都城。
㈡ 二里頭文化名詞解釋是什麼
二里頭文化名詞解釋:中國青銅時代文化。因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而命名。
年代約為公元前1800~前15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中西部和晉南地區,已發現遺址三百餘處。包括四個發展階段(四期),被分為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
二里頭文化分布於豫西晉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遺址。遺址中發掘出青銅器,玉器等禮器,祭器,還有大型宮殿的基址;此外還發現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亂葬境,亂葬者可能是戰爭俘虜。這些都顯示夏已初步進入國家階段。
發現過程:
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是夏文化探索的肇始期。學術界開始把夏史的重建寄託在新興的近現代考古學上。
1950年代,商文化二里崗期遺存和鄭州商城的發現,使學界對早於安陽殷墟的商文化有了較為明晰的認識。李學勤、安志敏、石興邦等根據鄭州商代遺址的發現,提出介於商代文化層和龍山文化層之間的「洛達廟期」遺存(即後來所稱的「二里頭文化」)是探索夏文化值得注意的線索或對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二里頭文化
㈢ 二里頭遺址的意義是什麼
二里頭遺址位於伊水、洛水之間的河南省偃師市翟鎮鎮二里頭村,是我國古代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遺址,堪稱「華夏第一王都」。
伊、洛二水都是中華文明中著名的兩條河流,其間流淌的都是中華文明的歷史。
傳說很早以前,有莘氏女採桑於伊川,得嬰兒於空桑之中,那孩子自己說他母親孕於伊水之濱,夢神告訴母親:「臼水出而東走。」
母親睜開眼就見臼水出來了。告訴鄰居們快走,大家走遠了,回頭再看村子已經被水淹沒。他母親化為空桑樹,自己就在其桑樹中了。莘氏女收養了嬰兒,長大後非常有賢德,稱之伊尹。
洛水悠悠,彌漫神秘色彩。周公制禮作樂大功告成後,曾率群臣在洛水邊擺曲水之宴。他讓群臣沿水邊席地而坐,將叫做觴的木質酒具放入水中,任其漂浮。觴在何處羈絆打旋,離著最近的人就要飲酒一杯。據說,「濫觴」一詞就源於此。
二里頭遺址興盛時期的年代為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6世紀的夏文化時期。是當時我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聚落,它擁有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青銅冶鑄作坊,是我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
二里頭遺址對研究華夏文明的淵源、國家的興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設、王宮定製等重大問題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二里頭遺址包含的文化遺存上自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下至東周、東漢時期。
二里頭發現的主要遺跡宮城遺址,位於二里頭遺址中東部,平面略呈長方形,東西寬近300米,南北長360至370米,面積達10.8萬平方米,四周有牆,牆寬2米,殘高0.1米至0.75米。
牆外有環城大路,宮城內發現二組排列有序的宮殿建築群,分別以一號宮殿、二號宮殿為核心,並有明確的中軸線。
一號宮殿基址面積達10000平方米,正殿居基址中北部,四周有迴廊;正殿之南為庭院,過庭院為面闊八間的大門。
三號宮殿建築基址早於一號宮殿基址百年左右,是最早的宮殿建築基址。
同時,二里頭遺址內的墓葬有幾十座和手工業作坊,包括鑄銅、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遺址。
二里頭宮城距今已有3600多年,可視為以後歷代宮城的祖源。
二里頭遺址的綠松石器製造作坊中有一件大型綠松石龍形器,器物全長超過70厘米,頭寬15厘米,身寬4厘米,由2000餘片形狀各異的細小綠松石片粘嵌於有機物上,組成龍身和圖案,每片綠松石很小。
綠松石龍形體長大,巨頭蜷尾,龍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動傳神。龍頭略呈淺浮雕狀,為扁圓形巨首,鼻、眼則充填以白玉和綠松石。
在龍山時代至二里頭時代的貴族墓葬中都有大量的綠松石片,這些綠松石片原來均可能粘嵌於有機物上,而現在無法辨認。因此,這一綠松石龍形器的發現彌足珍貴。
龍形器的用工之巨、製作之精、體量之大,在我國早期龍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見的,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與科學價值。為中華民族的龍圖騰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統的根源。
二里頭遺址發現的雙輪車轍,證明距今3700左右,我國已有了雙輪車。
而二里頭的青銅器是我國最早的一批青銅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銅器。
二里頭遺址晚期的文化層還有大量的玉製品,有琮、圭、璋等禮器。陶製品則更多,有陶塑的龜、豬、羊頭以及陶器上刻畫的一頭二身龍蛇紋、龜紋和人物形象。這都反映了夏代文化藝術的發展,同時也反映了古代洛陽人民的聰明智慧。
二里頭遺址,讓夏朝從傳說中走了出來,成為了信史二里頭遺址被學術界公認為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早在1899年和1928年,由於甲骨文的發現和安陽殷墟的發掘,證實了殷商的存在。由此,20世紀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課題。
1959年,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二里頭遺址,此後,經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數十次的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獲。從此拉開了夏文化考古探索的序幕。
1977年,夏鼐先生根據新的考古成果,建議考古界將其主要階段命名為「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遺址
㈣ 二里頭遺址在哪
二里頭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遺址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境內,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二里頭遺址是二里頭文化的命名地。--引自網路
現在對於二里頭遺址的年代還無法做出准確的判斷,但是大部分史學家認為二里頭遺址是處於夏朝中後期時代的文明遺址,二里頭遺址和河姆渡遺址、三星堆遺址大致處在同一時代,是我國現在挖掘出來最古老的文明遺址之一,證明了夏朝時期的璀璨歷史文明,公認為中國最引人矚目的古文化遺址之一。
二里頭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青銅器,夏商周時期已經具備了冶煉陶器和青銅器的技術手段。這些出土的文物屬於國寶級文物,被陳列於各大展覽館中,我們能夠從這些文物深深感受到夏商周時期悠久輝煌的文明。
一些歷史學家曾經懷疑夏朝的存在,我國作為古代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世,現在唯一沒有歷史間斷的國家,5000年的歷史文明傳承到現在。二里頭遺址的發現證明這里曾經有大型的宮殿和建築,掃除了史學界所有的質疑聲音。意味著可以從二里頭遺址摸索到中華文明的起源。
㈤ 二里頭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的文化,二里頭遺址在哪裡呢
二里頭遺址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市。遺址上最豐富的文化遺存屬於二里頭文化,其歷史大約在3800年至3500年前,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朝和商朝。二里頭文化的典型遺址。位於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南,北臨漯河市。根據放射性碳素測定,二里頭文化積累於公元前1900~1500年。1959年,歷史學家徐旭升在河南西部調查時發現了它。同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開始發掘,一直持續到今天。趙志全主持了這次發掘工作。
內容十分豐富,有宮殿、陵墓、房屋、道路、水井等,在這里還發現了鑄造銅器的遺址,發現了最早的青銅器,證明洛陽是我國最早進入青銅時代的地區。在第三文化層中,發現了兩座大型宮殿的遺跡。在後期文化層中,發現了大量的玉製品,包括琮、圭、璋和其他禮器。還有更多的陶製品,包括烏龜、豬、羊頭,以及陶器上雕刻的雙體龍蛇紋、龜紋和人像。這些考古發現反映了夏朝的文化和藝術發展,以及古代洛陽人的智慧。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㈥ 問:二里頭遺址是什麼時期的
二里頭遺址是夏中晚期和商初期。二里頭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點六大都邑之一 。
遺址位於洛陽盆地東部的偃師區境內,遺址上最為豐富的文化遺存屬二里頭文化,其年代約為距今3800~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該遺址南臨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黃河,范圍包括二里頭、圪壋頭和四角樓等三個自然村,面積不少於3平方公里。
發掘歷史:
1899年甲骨文的發現和1928年安陽殷墟的發掘,證實了殷商的存在。對《史記·殷本紀》的肯定,必然引發出《史記·夏本紀》也為信史的認識。由此,二十世紀50年代考古界提出了夏文化探索的課題。
1959年夏,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旭生先生率隊在豫西進行「夏墟」調查時,發現了二里頭遺址,從此拉開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
經考古工作者對二里頭遺址數十次的考古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獲,1977年,夏鼐先生根據新的考古成果又將這類文化遺存命名為「二里頭文化」。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二里頭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