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朝崇禎皇後是瘦馬嗎
想什麼呢,怎麼可能。
瘦馬是被人販賣的女孩,尤其是 妓,女。周皇後只是家窮而已。皇後周氏,蘇州人,父親周奎,母親丁氏是周奎的繼室,家境清貧,周氏年幼時就操持家務。遷居北京後,周奎在前門大街鬧市,以看相算命謀生。天啟六年(1626),當時的信王朱由檢為了大婚挑選王妃時,主持後宮事務的懿安皇後,以長嫂代母的身份,從眾多候選人中挑選了周氏。朱由檢即位以後,周氏就由信王妃晉升為皇後。
Ⅱ 周奎的人生事跡
乾隆二十年(1755),其父病逝,家中生計更艱。其時,祖父年已八十餘,年僅十四歲的周奎遂助母親養家糊口。冬天寒冷,周奎便天天外出撿拾乾柴、挖掘樹根,燒火給祖父取暖。一弟兩妹年幼,周奎常背著弟妹上山打柴、下地割麥。勞動中稍作休息,周奎便拿出隨身攜帶的書籍誦讀不已,以至忘記飢餓和疲勞。晚上母親紡織,燃麻桿以照明,周奎借機在亮光下讀書,從不間斷。乾隆二十五年(1760),祖父、母親先後去世,不到二十歲的周奎,五年中三次治喪,備極哀痛,辛苦萬狀。
鄉人蕭晟見周奎貧苦而力學,便免費召入其家讀私塾。二十六年(1761),周奎補為縣學生,食廩餼,生活開始穩定,益加勤奮攻讀。他節衣縮食,先後為兩個妹妹出嫁辦理嫁妝。四十五年(1780),周奎考中舉人,但赴京會試落第。為節省往來旅費,他留居京城,一面教讀,一面治學,再次應試又落第。回籍後,在鄉設館教讀。嘉慶六年(1801)授貴州開泰縣(今黎平)教諭,合署麻哈州(今麻江)訓導。二十一年(1816)以年老辭職,在家課讀子孫。道光二年(1822)病逝。著有《立命篇》、《勵學篇》、《來西錄》、《麟山記》、《仙人洞記》和《家訓》等。
Ⅲ 為什麼進忠沒有被凈身
進忠沒有被凈身,是因為在進忠凈身時,宮里出現了火災,凈身到一半,所以沒有完全凈身。進忠是電視劇如懿傳里的人物,如懿傳原著之中說魏嬿婉有一個孩子就是進忠本人的,而二人之間也是做了些苟且之事。
Ⅳ 周奎的人物分析
周奎性格堅毅、廉潔,責任心強。在鄉教讀時,要求生徒先行誼,後文章,特別注重思想品德和操守教育。任開泰教諭時,貴州學政顧皋以年家子登門拜謁,對周奎敬禮有加。有知情者挾重資求周奎為之關說,周奎嚴予拒絕,並教育來人應注重修身養性。平生以利濟為樂,食廩餼後稍可過活,便盡力施與,親族間必隨時資助,有急難者亦設法幫助,受到鄉人敬重。
周奎很重視家庭教育,治家尤嚴。他在《家訓》中教育子孫:「一念不欺,一事不可苟,一言不可易,一時不可疏」;「治事宜敬,存乎治身;治身宜約,莫先治心;心安理順,而力行之,天下斷無不舉之事。而又不可自以為功,以希圖聲譽,所謂立身行道、揚名後世,即於此基之也。」「予一生無欺人事,亦無欺人語,司馬溫公謂『無一事不可告人者』,予實有以自信。故雖身處困頓而不肯移易其操,雖心逢橫逆而不敢一逞其氣;無苦不嘗,無氣不受,無虧不吃,兒輩亦習聞之矣。唯予無薄德,故爾輩能有成;爾輩亦能無薄德,則子孫庶不至墮壞耳。」要求子孫「苟能立志亢宗,何患不學無術?終不能為官,斷不可不為人;縱不能為聖賢,斷不可為不肖;若克以不肖自甘,敗壞倫常,克狂作孽,是自棄於天恩祖澤,天下不能容,予焉得而子之孫之也?」在周奎的嚴格教育訓迪下,其子周際華,嘉慶六年(1801)中進士,授內閣中書,歷任河南輝縣知縣、江蘇興化知縣、泰州知州等官;周際釗,嘉慶十四年(1809)進士,選庶吉士,官刑部山東司主事,後回籍掌教貴陽貴山、正習書院;其孫周頊,嘉慶十五年(1801)進士,翰林院編修,後出任江蘇常鎮通海道;周灝,道光二十四年(1844)進士,歷任直隸定興、正定縣知縣。子孫在外為官,周奎常寄書誡誨,要求他們「努力自效,毋忘貧賤。」
Ⅳ 崇禎皇帝的老丈人
1、田弘遇 (?—1643)明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是思宗田貴妃之父名畹,曾經擔任游擊將軍、錦衣衛指揮,後竊權,封左都督。
2、
周奎,字雲路,順天籍,南直隸人。明思宗皇後周氏的父親。
女兒在崇禎帝為信王的時候,被選為信王正妃。崇禎帝登基後周氏立為皇後,周奎封為嘉定伯,賜第於蘇州葑門,家有女樂,陳圓圓一度是周家班成員。
周奎性甚吝嗇,崇禎十七年(1644年),上懸令助餉,特遣司禮徐高加奎嘉定侯,多方動員之後,很不情願地捐出二千兩銀子。徐高曰:「老皇親如此鄙吝,朝廷萬難措手,大事必不可為矣!」。
北京陷落,周奎及全家都被大順政府捉拿,在妻子、媳婦被迫自縊、長子被打死、自己和次子、侄子被嚴刑拷打幾乎喪命之後,不得不交出七十萬巨款和全部家產。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