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和收割理論是什麼
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和收割理論是捕食者往往捕食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精明捕食者捕食者在進化過程中能夠形成自我約束能力,對獵物不造成過捕,能保持其食物源。
精明捕食者捕食者在進化過程中能夠形成自我約束能力,對獵物不造成過捕,能保持其食物源。
對於「收割理論」科學家們目前還沒有找到直接的證據來證明其正確性,然而,一些間接的證據支持了這一理論。間接證據之一來自於前寒武紀疊層石,這些由藻類組成的疊層石中保存了前寒武紀最豐富的生產者群落。
捕食者策略分析
根據上面圖片中水牛的「皮包骨」,我們可以直觀的看出這頭水牛目前像是風中殘燭般的衰弱,並且周圍同伴也很稀少。而根據網路中記載:非洲野水牛是群居動物,只有年老或受了傷的個體才會落單。
牛群中最強壯的公牛會成為族群的領袖,統領牛群,並享有吃最好草糧的權利。並且水牛脾氣暴躁,捕食本就有一定風險。如果你是飢腸轆轆的捕食者,此時漏單的,虛弱的獵物就是你眼中的一頓完美午餐。
而類似的視頻收錄的還有很多,不論是羚羊還是斑馬,亦或是野水牛,被捕食的大多是其族群中的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只有少部分強壯的會被捕食。但不論是捕食者的捕食行為,還是被捕食者的逃跑、掙扎行為,都體現了生物對於生命的渴望,都是出於為了活下去而進行的生物本能。
Ⅱ 收割理論在必修三哪一頁
33頁。
題目中的收割理論了 在書上哪兒呢。必修二123頁,還是小字。可氣的是標准答案和書上文字一毛一樣。必修三第33頁,課後習題的拓展題2。
收割理論由美國生態學家斯坦利提出,該理論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
Ⅲ 生物題。共同進化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為什麼
這句話是對的。沒記錯這應該是高中生物課本一課的標題。
「共同進化」也叫做協同進化,應是指一個物種由於另一物種影響而發生遺傳進化的進化類型。例如一種植物由於食草昆蟲所施加的壓力而發生遺傳變化,這種變化又導致昆蟲發生遺傳性變化。而不是幾個物種朝一個方向進化。
它包括:
1、「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將所有的獵物吃掉,否則自己也無法生存。
2、「收割理論」: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有利於增加物種的多樣性。
我們舉一些例子來理解:
植食性昆蟲和寄主植物的協同進化促進了昆蟲多樣性的增加,比如原來祖先相同的植食性昆蟲在不同的地域中,由於不同的地域的氣候條件水文條件不同等等造成了植被的性狀發生了變異,植物要適應環境,那麼是不是這些昆蟲也都因為要適應植物的變化發生呢?同時植物為了昆蟲可以給他傳粉、播種等等,他也會產生很多特化的結構來適應昆蟲。
所以這就導致了生物向不同方向發展,產生了多樣性
注意這個共同是相對於不同物種來說的,而且是比較廣泛的視角,從整訂穿斥費儷渡籌殺船輯個進化歷程看。不能太狹隘於字面意思
Ⅳ 什麼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Cambrian Explosion
被稱為古生物學和地質學上的一大懸案——寒武紀生命大爆發,自達爾文以來就一直困擾著進化論等學術界。大約6億年前,在地質學上稱做寒武紀的開始,絕大多數無脊椎動物門在幾百萬年的很短時間內出現了。這種幾乎是「同時」地、「突然」地出現在寒武紀地層中門類眾多的無脊椎動物化石(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和環節動物等),而在寒武紀之前更為古老的地層中長期以來卻找不到動物化石的現象,被古生物學家稱作「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簡稱「寒武爆發」。達爾文在其《物種起源》的著作中提到了這一事實,並大感迷惑。他認為這一事實會被用做反對其進化論的有力證據。但他同時解釋到,寒武紀的動物一定是來自前寒武紀動物的祖先,是經過很長時間的進化過程產生的;寒武紀動物化石出現的「突然性」和前寒武紀動物化石的缺乏,是由於地質記錄的不完全或是由於老地層淹沒在海洋中的緣故。
[編輯本段]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起源—埃迪卡拉動物群
埃迪卡拉(Ediacaran)動物群是Sprigg於1947年在澳大利亞中南部Ediacara地區的龐德砂岩層中首先發現的。最初人們未能確定這一動物群的時代,後來終於確定為前寒武紀,年齡為6.7億年。埃迪卡拉動物群包含三個門,19個屬,24種低等無脊椎動物。三個門是:腔腸動物門,環節動物門和節肢動物門。水母有7屬9種;水螅綱有3屬3種;海鰓目(珊瑚綱)有3屬3種;缽水母2屬2種;多毛類環蟲2屬5種;節肢動物2屬2種。 多保存為印痕化石,盡管它們的形態、結構都很原始,但它們被認為是20 世紀古生物學最重大的發現之一。這一發現使科學界擯棄了長期以來認為在寒武紀之前不可能出現後生動物化石的傳統觀念。所謂後生動物即是指相對於原生動物的各種多細胞動物
艾迪卡拉動物群包含了多種形態奇特的動物化石:身體巨大而扁平、多呈橢圓形或條帶形,具有平滑的有機質膜,是人們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化石,也是在太古代地層中發現的最有說服力的生物證據。按Seilacher的觀點,艾迪卡拉動物群可分為輻射狀生長、兩極生長和單極生長3種類型。除輻射狀生長的類型中可能有與腔腸動物有關系的類群外,其他兩類與寒武紀以後出現的生物門類無親源關系 。
盡管有關艾迪卡拉(型)動物群的性質還有許多爭議,但其奇怪的形態令許多學者相信,艾迪卡拉(型)動物群是後生動物出現後的第一次適應輻射,它們採取的不同於現代大多數動物採取的形體結構變化方式。不增加內部結構的復雜性,只改變軀體的基本形態,變得非常薄,成條帶狀或薄餅狀,使體內各部分充分接近外表面,在沒有內部器官的情況下進行呼吸和攝取營養。如現代大型寄生動物滌蟲現代大多數動物採取的是保持渾圓或球形的外部形態的同時,進化出復雜的內部器官來擴大相應的表面積(如肺、消化道),從化石上可以看出,這些生物已具有了高度分化的組織和器官,說明它們已不是最原始的類型。它們代表了後生動物出現以後的第一次輻射演化因此,可以認為艾迪卡拉(型)動物群是在元古宙末期大氣氧含量較低的條件下後生動物大規模佔領淺海的一次嘗試,結果失敗了,而導致絕滅。在後來的演化過程中,後生動物採取了第二種方式,使內部的器官復雜化和物種多樣化的發展,即生物系統演化。
[編輯本段]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代表—雲南澄江動物群
寒武爆發的典型代表是被稱為20世紀最驚人的科學發現之一的我國雲南澄江動物群,它是世界上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保存最為完整的帶殼後生動物群。該動物群是我國青年古生物學家侯先光1984年在雲南澄江縣帽天山首先發現的。這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保存非常完美,距今約5.7億年的化石群,其成員包括水母狀生物、三葉蟲、具附肢的非三葉的節肢動物、金臂蟲、蠕形動物、海綿動物、內肛動物、環節動物、無絞綱腕足動物、軟舌螺類、開腔骨類,以及藻類等,甚至還有屬於低等脊索動物或半索動物(如著名的雲南蟲)等。由於許多動物的軟組織保存完好,為研究早期無脊椎動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生態環境等提供了極好的材料,同時也成為了探索地球上大殼後生動物爆發事件的重要窗口。
[編輯本段]雲南澄江動物群在生物進化研究上的意義
雲南澄江動物群的發現,使得我們對在前寒武紀晚期到寒武紀早期生命的進化發展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它在生物進化上的意義至少可以概括為兩點:
首先,該動物群的發現,再次證實了「生命大爆發」的存在,成為「寒武爆發」理論的重要支柱。同時,它還是聯系前寒武紀晚期到寒武紀早期生命進化過程的重要環節。
在該動物群被發現之前的本世紀內就有過兩次激動人心的古生物學發現。一次是1910年在北美發現的距今約5.3億年中寒武紀的「布爾吉斯動物群」,另一次是1947年在澳大利亞南部發現的距今6.8億~6億年之間的「埃迪卡拉動物群」。雲南澄江動物群成了聯系布爾吉斯動物群和埃迪卡拉動物群之間的重要環節,隨著對澄江動物群研究的深入,埃迪卡拉-澄江-布爾吉斯3個動物群之間的演化關系會更加清楚。
其次,澄江動物群的發現為「間斷平衡」理論提供了新的事實依據,對達爾文的進化論再次造成沖擊。「間斷平衡」理論認為,生物的進化不像達爾文及新達爾文主義者所強調的那樣是一個緩慢的連續漸變積累過程,而是長期的穩定(甚至不變)與短暫的劇變交替的過程,從而在地質記錄中留下許多空缺。澄江動物群的發現說明了生物的進化並非總是漸進的,而是漸進與躍進並存的過程。
[編輯本段]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原因探討
寒武爆發吸引了無數的古生物學家和進化論者去尋找證據探討其起因。100多年以來的證據產生出解釋寒武爆發的兩種基本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寒武爆發是一種假象,這是某些達爾文或新達爾主義者所持的觀點。由於進化是漸進的,所謂的「爆發」只是表明首次在生物化石記錄中發現了早在前寒武紀就已經廣泛存在並發展的生物,其它的生物化石群則可能由於地質記錄的不完全而「缺檔」,造成這種「缺檔」的原因是前寒武紀地層經歷著熱與壓力,其中的化石被銷毀了。由於發現前寒武紀化石沉積層中存在大量象細菌和藍藻這樣簡單的原核生物,因而這一解釋不再有說服力。另一種觀點認為,寒武爆發代表了生物進化過程中的真實事件,科學家從物理環境和生態環境的變化兩個方面來解釋這一現象。
1965年,兩位美國物理學家提出了寒武爆發是由於地球大氣的氧水平這個物理因素造成的。他們認為,在早期地球的大氣中含有很少或根本就沒有自由氧,氧是前寒武紀藻類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並逐漸積累形成的。後生動物需要大量的氧,一方面用於呼吸作用,另一方面氧還以臭氧的形式在大氣中吸收大量有害的紫外線,使後生動物免於有害輻射的損傷。
生物學家則從生物本身的生態關系來探討這一問題,因為地質學的證據否定了這種氧理論的觀點。大約在距今10億年至20億年之間廣泛沉積層中含有大量嚴重氧化的岩石,這說明在這一時期內已經存在足夠生命爆發的氧條件。因而生物學家從兩個重要事件的出現來探索造成寒武爆發的原因,即有性生殖的產生和生物收割者的出現。
從化石資料來看,真核藻類大約在9億年前出現了有性生殖,實際上,有性生殖出現得更早。有性生殖的發生在整個生物界的進化過程中有著極其重大的作用,由於有性生殖提供了遺傳變異性,從而有可能進一步增加了生物的多樣性,這是造成寒武爆發的原因之一。
生物收割者假說是美國生態學家斯坦利提出的,是一種解釋寒武爆發的生態學理論,即收割原則。斯坦利認為,在前寒武紀的25億年的多數時間里,海洋是一個以原核藍藻這樣簡單的初級生產者所組成的生態系統。這一系統內的群落在生態學上屬於單一不變的群落,營養級也是簡單唯一的。由於物理空間被這種種類少但數量大的生物群落頑強地佔據著,所以這種群落的進化非常緩慢,從未有過豐富的多樣性。寒武爆發的關鍵是草食收割者的出現和進化,即食用原核細胞(藍藻)的原生動物的出現和進化。收割者為生產者有更大的多樣性製造了空間,而這種生產者多樣性的增加又導致了更特異的收割者的進化。營養級金字塔按兩個方向迅速發展:較底層次的生產者增加了許多新物種,豐富了物種多樣性,在頂端又增加了新的「收割者」,豐富了營養級的多樣性。從而使得整個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最終導致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產生。
對於「收割理論」科學家們目前還沒有找到直接的證據來證明其正確性,然而,一些間接的證據支持了這一理論。間接證據之一來自於前寒武紀疊層石,這些由藻類組成的疊層石中保存了前寒武紀最豐富的生產者群落。今天,疊層石僅盛產於缺少後生動物收割者的貧瘠環境中,如超鹽量的鹹水湖中。藻類在前寒武紀地層中的大量存在,大概反映了當時收割者的貧乏。另外,生態學野外研究也提供了一些間接的證據,研究表明,在一個人工池塘中,放進捕食性魚,會增加浮游生物的多樣性;從多樣的藻類群落中去掉海膽,會使某一藻類在該群落中占統治地位而多樣性下降。
寒武爆發作為地史上的第二大懸案一直為人們所關注。隨著化石的不斷發現及新理論的建立,這一謎團最終將大白於天下。
Ⅳ 什麼是"收割理論'和"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收割理論由美國生態學家斯坦利(S.M.stanley)提出,該理論指出,捕食者往往捕食數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
精明捕食者捕食者在進化過程中能夠形成自我約束能力,對獵物不造成過捕,能保持其食物源。
(5)收割理論擴展閱讀:
對於「收割理論」科學家們目前還沒有找到直接的證據來證明其正確性,然而,一些間接的證據支持了這一理論。間接證據之一來自於前寒武紀疊層石,這些由藻類組成的疊層石中保存了前寒武紀最豐富的生產者群落。
今天,疊層石僅盛產於缺少後生動物收割者的貧瘠環境中,如超鹽量的鹹水湖中。藻類在前寒武紀地層中的大量存在,大概反映了當時收割者的貧乏。
生態學野外研究也提供了一些間接的證據,研究表明,在一個人工池塘中,放進捕食性魚,會增加浮游生物的多樣性;從多樣的藻類群落中去掉海膽,會使某一藻類在該群落中占統治地位而多樣性下降。
Ⅵ 寒武紀為什麼會出現生命大爆發
原因:
從化石資料來看,真核藻類大約在9億年前出現了有性生殖,實際上,有性生殖出現得更早。有性生殖的發生在整個生物界的進化過程中有著極其重大的作用,由於有性生殖提供了遺傳變異性,從而有可能進一步增加了生物的多樣性,這是造成寒武爆發的原因之一。
生物收割者假說是美國生態學家斯坦利提出的,是一種解釋寒武爆發的生態學理論,即收割原則。斯坦利認為,在前寒武紀的25億年的多數時間里,海洋是一個以原核藍藻這樣簡單的初級生產者所組成的生態系統。
這一系統內的群落在生態學上屬於單一不變的群落,營養級也是簡單唯一的。由於物理空間被這種種類少但數量大的生物群落頑強地佔據著,所以這種群落的進化非常緩慢,從未有過豐富的多樣性。
寒武爆發的關鍵是草食收割者的出現和進化,即食用原核細胞(藍藻)的原生動物的出現和進化。收割者為生產者有更大的多樣性製造了空間,而這種生產者多樣性的增加又導致了更特異的收割者的進化。
營養級金字塔按兩個方向迅速發展:較底層次的生產者增加了許多新物種,豐富了物種多樣性,在頂端又增加了新的「收割者」,豐富了營養級的多樣性。從而使得整個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最終導致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產生。
(6)收割理論擴展閱讀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的起源—埃迪卡拉動物群
埃迪卡拉(Ediacaran)動物群是Sprigg於1947年在澳大利亞中南部Ediacara地區的龐德砂岩層中首先發現的。
最初人們未能確定這一動物群的時代,後來終於確定為前寒武紀,年齡為6.7億年。埃迪卡拉動物群包含三個門,19個屬,24種低等無脊椎動物。三個門是:腔腸動物門,環節動物門和節肢動物門。
水母有7屬9種;水螅綱有3屬3種;海鰓目(珊瑚綱)有3屬3種;缽水母2屬2種;多毛類環蟲2屬5種;節肢動物2屬2種。 多保存為印痕化石,盡管它們的形態、結構都很原始,但它們被認為是20 世紀古生物學最重大的發現之一。
這一發現使科學界擯棄了長期以來認為在寒武紀之前不可能出現後生動物化石的傳統觀念。所謂後生動物即是指相對於原生動物的各種多細胞動物。
Ⅶ 達爾文進化論出錯了嗎為什麼在五億年前,寒武紀發生生命大爆發
經歷了超過40億年的漫漫長夜,5.6億年前,地球迎來一個嶄新的時代——寒武紀。
由微生物主宰的隱生世界從此不復存在,宏觀的生物開始登上地球生命的舞台,復雜生物的全方位輻射鋪張,讓海洋變得熙熙攘攘,地球完成了從隱生宙到顯生宙的跨越。
當達爾文第一次看到寒武紀生物化石群時,他也 自我懷疑 了!
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所有生物都只有一個共同祖先,生物是從簡單到復雜,從單細胞到多細胞逐漸發展而來。 但寒武紀的生物似乎是突然冒出來一樣,大量噴湧出現,這是進化論無法解釋的。 因此,達爾文一度 認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只是化石爆發的假象, 並非真實的生物演化事件。
然而,在距今約 5.6億至5.2 億年的四千萬年的時間里,地球確確實實經歷了波瀾壯闊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這是一場革命的開端,也是一段波濤暗涌的神秘時代,短暫而又美好。
在不到地球 歷史 1%的時間里, 地球誕生了現今幾乎所有動物門類的祖先,這些生物在短暫的時間內快速演化,在幾近荒蕪的海洋世界繁衍生息, 漫無邊際地 探索 各種形態空間和生態策略的可能性, 在較短的時間內產生了大量的形體構型和生態類型,把前寒武寂靜的海洋瞬間變成了熱鬧的動物園,以動物為主導的海洋生態系統初次形成。
當埃迪卡拉紀晚期的軟體動物還在海底巡遊時,地球的初代霸主奇蝦悄悄登上了頂級掠食者的王座。奇蝦不按常理的彎道超車,讓它直接從厘米級的生物變成1米長的巨獸,從眾多形狀微小的甲殼生物或者軟體生物中脫穎而出,以至於最初古生物學家發現它的時候竟把它的不同部位當成不同生物處理。
奇蝦體長1米,最長可達2米,它們有一對帶柄的巨眼,一對分節的用於快速捕捉獵物的巨型前肢,兩側還有一雙適合游泳的槳狀附肢,讓它們得以在海洋中快速穿梭。它們巨大而又強壯的嘴部結構讓它們可掠食當時任何大型的生物,這對於當時連眼睛、游泳能力都沒有的其他生物來說,完全是致命的頂級捕食殺手。
於是,大量的動物紛紛進化出硬殼來防禦,三葉蟲就是代表!
三葉蟲作為寒武紀海洋中作為最初級的消費者,只能棲息在海底,啃食著弱小的浮游生物。雖然三葉蟲也進化出了眼睛這種最強的器官,但面對奇蝦的巨鉗,它們只能躲進厚重的鎧甲,背上生長出尖刺,演化出不同的形態防禦結構偷生。但是它們也算是進化的成功者,三葉蟲以數量取勝,遍布了整個寒武紀的海洋,以至於寒武紀又被稱為「三葉蟲的時代」,直到三億年後的二疊紀才淡化出地球生命的舞台。
寒武紀大爆發誕生了眾多稀奇古怪的生物,爆炸式的物種多樣性增長使得海洋上演了一場氣勢磅礴的大戲。這場生命的大爆發並非單純的生物種類增加的過程,它導致了廣泛的生物礦化、動物體型增大、軀體結構的復雜化, 以及構成動物的大部分組織、器官和系統的形成。在四千萬年的時間里,動物的祖先有足夠的時間演化出眼睛、附肢、觸手、肌肉、腸道、血管、鰓、礦化骨骼等性狀和器官, 形成功能強大的消化、循環和神經等系統, 發生形態和生態的多樣化與復雜化。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是地球 歷史 上,唯一一次動物門類的大爆發, 奠定了顯生宙以來海洋生態系統的演化基礎, 然而若是深究「寒武紀生命大爆炸」的原因是什麼?直到今天,恐怕科學家也很難說清楚!只能通過殘留在地層中的跡象,窺探那個遙遠的時代發生了什麼。
6億年前,羅迪尼亞超大陸的裂解,可能促成了前寒武紀埃迪卡拉生物群的誕生。同樣地, 5.4億年前,位於在地球南半球的潘諾西亞超大陸發生裂解,分裂成岡瓦納大陸和三個小陸塊:勞倫大陸、波羅的大陸和西伯利亞大陸。
大量的裂解事件導致當時地球的具有極長的海岸線,同時裂解事件伴隨大量的火山噴發,地球溫度進一步升高,雪球地球時代的冰川徹底消失,地球海平面上升, 導致淺海海域分布面積擴展,菌藻席復甦。菌藻席的生長使海床表面形成了一層穩定的結構,為營固著底棲生物提供了棲息基底, 為生物的爆發提供了溫床。
其次,由於雪球地球的結束,冰川消退,大量地殼的物質從陸地搬運到海洋,包括構成生命的鈣、鉀、磷等重要元素,從根本上改變了海洋的化學成分,海水中的磷酸鹽濃度急劇升高,海洋沉積物也從白雲質向石灰質轉變,提供了生物進化所需的鈣離子,這些新成分有助於促進生物礦化,為生命提供了產生外殼和骨骼所需的化學物質。
因此,曠闊的淺海海域、適宜的溫度、豐富的營養物質,為生物多樣性的爆發提供了充足的環境條件和物質基礎,讓奇蝦等頂級捕食者爬上霸主的地位。
根據美國生態學家史蒂文提出的「收割理論」,生態系統復雜化也是產生物種多樣性的基礎,大型捕食者的出現,避免了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
在前寒武紀幾十億年的時間里,海洋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者主要為原核藍藻,它們在生態學上屬於單一不變的群落,營養級也十分簡單。由於地球上的生存空間被種類少但數量龐大的生物群落頑強地佔據著,導致生物進化速度非常緩慢。而奇蝦等捕食生物的出現,改變了原有的生態系統結構,為其他生物創造了生存空間,增強了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
因此,寒武紀的營養級金字塔開始向兩個方向迅速發展:低層次的生產者增加了更多新物種,豐富了物種多樣性;而頂端又增加了新的捕食者",豐富了營養級的多樣性,從而逐漸豐富了整個生態系統的生物群落,最終可能促進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是地球生命演化的必然歷程,是許多因素制衡條件下發生的自然過程, 需要許許多多、大小尺度不同的、內在的和外在的必要條件, 小可以到元素和分子, 大可以到宜居的地球。無論哪一個必要條件不具備, 寒武紀大爆發都不會發生。
然而,就在生命大爆發發生五千多萬年之後,地球迎來地質 歷史 上第一次大清洗——奧陶紀生物大滅絕,地球上約49%的屬都在這次事件中消失了 ,那些生命的先驅消失在生命進化的征程上,轟轟烈烈的寒武紀大爆發暫時告一段落。
一切會被塵土覆蓋,一切又都將會在廢土之上重建。雖然寒武紀大爆發以滅絕收尾,但生命的種子還在,進化的故事仍在繼續,接下來的奧陶紀又將是一個波瀾壯闊的時代!
視頻鏈接:十大科學難題之一!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生命為何突然出現了?
——完——
#全能創作家#
Ⅷ 多年生優質牧草轉變為一年生劣質牧草是否發生群落演替,為什麼
群落水平結構的特徵是鑲嵌性。故牧草的形成鑲嵌的大小斑塊,構成了群落的水平結構。根據收割理論的相關觀點,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量較多的物種,可避免一種或少數幾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故與禁牧相比,適度放牧可避免一種或少數幾種牧草在草原生態系統中占絕對優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成長騰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