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李聃
擴展閱讀
利民股票能買嗎 2025-05-15 08:35:33
股票軟體出現亂碼字體 2025-05-15 08:26:10
布朗幼兒園 2025-05-15 08:20:32

李聃

發布時間: 2023-01-15 18:39:52

⑴ 老子是哪個朝代的人物

老子是春秋時期陳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史記》等記載老子出生於楚國 或陳國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後被道教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人物簡介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是中國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學派(道家學說)創始人,[2]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養生主張是「無為」---不消耗,《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道:宇宙能量現象)

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他關於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於他的身份,還有人認為他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後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著名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說明了當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或曰:老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當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為老萊子,並不是道家創始人。

主要著作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楚簡《老子》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老子》書中有著樸素的唯物主義的觀點。此外,《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道教發源

其實,道教的創始人是被稱為張天師的張陵,而老子在道教中被尊為道祖,並將其《老子》一書改名為《道德真經》,作為宗教的主要經典。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號稱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其道教尊稱名稱為「太上老君」,亦被尊稱為「混元皇帝」 ,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肌膚?有何貴賤?於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無憂無慮,悠閑自在。」老子接著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孔丘聞之,如騰雲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合為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贊嘆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只知仁義禮儀。豈知環宇如此空曠廣大矣!好生暢快,再講!再講!」老子見孔丘已入大道之門,侃侃而談道:「聖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

孔丘聞之,若雲飄動,隨風而行;若水流轉,就勢而遷。喜道:「悠哉!閑哉!乘舟而漂於海,乘車而行於陸矣。進則同進,止則同止,何須以己之力而代舟車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講!再講??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於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於有者;眾類繁衍,變化萬千,未始不由有而歸於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為無也。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見生則喜,見死則悲,不亦怪乎?人之死。

思想淵源
老子既是周的史官,因此《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此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至於班固的諸子均出於王官說,又當別論。金德建《老聃學說出於史官考》認為:"老聃學說的來歷,大約是因為做周史的緣故"。他列舉了《左傳》、《國語》、《論語》、《大戴禮記》等書中史官屬於格言形式的話,並將16條有關材料與《老子》相對照。比如"《左傳》成公二年:'仲尼聞之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這些話,顯然是《老子》的'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語意所本。"。。從這些材料的對比中,說明《老子》的語句,是"史官們向來保存的知識"。可見,《老子》與史官的知識有其思想上的淵源。

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問易》認為:老子的道家思想淵源於殷易《坤乾》(《歸藏》)。老子尚陰守拙,堅持以柔克剛,這些思想來自於以坤卦為首卦的《坤乾》(孔子崇尚陽剛,其思想淵源於以乾卦為首卦的《周易》)。老子所雲「三生萬物」,就是認為三才生萬物(孔子認為兩儀、四象生萬物)。揚雄的《太玄》就是模仿《易傳》乾坤(陰陽)二進制生化方式,以三才三進制生成方式搞的九九八十一贊。

⑵ 老子叫什麼名字

問題一:老子的名字叫什麼? 李耳 李耳(約前571~前471),字伯陽,又稱老聃(dān),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老子標准像 想家之一,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後人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 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中文名:李耳別名:老聃國籍:中國(春秋・楚)民族:華夏族出生地:苦縣(今河南鹿邑,一說安徽渦陽)出生日期:約前571年逝世日期:前471年主要成就:道家學派創始人
辯證法思想代表作品:《道德經》

問題二:孔子,孟子,老子的原名分別叫什麼? 孔丘 字仲尼 儒家學派創始人丹孟軻 字子輿 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李聃 字伯陽 唐高宗親臨鹿邑拜謁, 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

問題三:老子的真實名字叫什麼 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國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 厲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東太清宮鎮)人,有人說又稱老聃。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家學派的始祖,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學於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

問題四:《老子》又叫什麼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或《道德真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問題五:老子的名,字,號各是什麼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號老聃

問題六:老子的名字叫什麼? 老子生於公元前600年。姓李名耳,字伯陽,號是老聃,相傳他母親懷了七十二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產出,老骸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

問題七:老子叫什麼名字? 老子
老子
老子(前57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有人說又稱老聃。相傳生活在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在道教中,老子是一個很主要的神仙,被稱為太上老君。 生平 老子的籍貫是楚國苦縣(今安徽省毫州市渦陽)厲鄉曲仁里,渦陽縣境內仍有太清宮遺址。 曾經做周朝的守藏吏,管理周朝的國家藏書。據說孔子曾向他學習禮法。後西出函關,不知所終,幸被關令尹喜叫住,留下千言《道德經》才放行。 主要成就 老子的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例如名句: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雖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許多時代的局限。但是這部流傳2000年的《道德經》,的確是跨時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時代,這部作品會被解釋出不同的含義。有人曾統計,道德經是僅次於基督教聖經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一部作品。聖經是傳教士主動翻譯的,這部作品則是被許多民族欣賞而自行翻譯的。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主要著作《道德經》,也直接叫做《老子》。 道教中的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了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了仙道之祖。

道是中國哲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道表示了一種最高境界。
道是一種法則,包括社會法則和自然法則。而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其含義的模糊,將道這個概念推向了神秘,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說。 中國古人認為,一陰一陽謂之道。道者,陰陽變化之理也。道理,即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 道理即然是宇宙運行,自然變化的法則,是事物的規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還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就是說,人要守地的法則,地要守天的法則,天要守道的法則,而只有道是自在的,本源的。 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是事物發展路徑。路徑是事物規律的外在體現。因此,道理與道 路就統一了。 回到老子開宗明意的 道,可道,非常道,就可深一步理解:道是可以說明的, 也是可以理解的;道是不同尋常的,是重要的。

問題八:老子的名,字,號是什麼? 30分 老子,又稱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故里苦縣亦因老子先後更名為真源縣、衛真縣、鹿邑縣,並在鹿邑留下許多與老子相關的珍貴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弗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問題九:老子原名是什麼 老子原名是:
原名李耳;
後人稱其為「老子」河南省鹿邑縣人(今河南省鹿邑縣);
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問題十:老子的名字叫什麼? 李耳 李耳(約前571~前471),字伯陽,又稱老聃(dān),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縣)人。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老子標准像 想家之一,是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後人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 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中文名:李耳別名:老聃國籍:中國(春秋・楚)民族:華夏族出生地:苦縣(今河南鹿邑,一說安徽渦陽)出生日期:約前571年逝世日期:前471年主要成就:道家學派創始人
辯證法思想代表作品:《道德經》

⑶ 李聃是誰啊,他干什麼的

春秋時代思想家,隱居邢台廣陽山。李聃,名耳,字伯陽、外字聃,世人尊稱為「老子」(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 生於東周的苦縣厲鄉曲仁里(原屬陳國,後並入楚國,今河南省鹿邑縣),據《史記》記載,老子是婚生子。

他母親先天太後益壽氏生他時168歲,而父親先天太上王李敬已經658歲了,父親李敬活到了700歲,而母親益壽氏活到了251歲 ,師從殷商末臣之商容,於東周春秋末之周守藏室任吏(柱下史)。

此人有著作被人們廣泛奉為《道德經》,是道家的經典、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李聃被尊為道家與道教始祖、東方三大聖人之首,唐朝追認李聃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

(3)李聃擴展閱讀:

《德道經》,又被人們廣泛稱為《道德真經》、《老子》。書名是後來的稱謂,最初這本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或可能始於韓非子「解老」、「喻老」兩篇更前之先。

全書形成於東周末期至春秋戰國時期,分上下兩篇,原文順序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篇文不分章,相傳是老子留下約五千言的著作。

《道德經》論述了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闡述自然無為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對立轉化的樸素辯證觀點。在形式上,此書是語錄體韻文,語言精練,多排比對偶之句。修辭凝練,音節鏗鏘,理雖玄遠,文實多姿。

其修辭比況,多以政治為旨歸,被後世文士取法,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作品,又是早期中國哲學史上非常罕見的一部關於宇宙本體論的思辯書卷,被尊為「內聖外王」的必學之書,以及「萬經之王」。

⑷ 先秦大思想家老子叫李什麼

老子的本名叫做李聃,又名李耳。傳說老子出生的時候,他的父母看見這個孩子的耳朵比較大,於是就給他叫名「李耳」;而且「聃」又有「耳朵」的意思,所以他又叫「李聃」。 在先秦時期,人們為了顯示對學者的尊敬,一般都會在學者的姓後面加上一個「子」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