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說中國追悼會上的音樂是日本國歌,真的假的
當然是假的,中國哀樂本來叫公祭劉志丹,後來改叫哀樂進行曲
中國哀樂源之何處
哀樂是專用於喪禮或追悼的一種悲哀的樂曲。現今世界各國通行的哀樂不一。那麼中國現行的《哀樂》又源之何處呢?
據考證,它最初由延安的音樂工作者安波、馬可、時樂蒙等人於40年代初深入民間搜集民歌時,在安塞地區搜集到的一首民歌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由安波記譜。1942年,中共中央決定將劉志丹的靈柩移葬於他的故鄉保安縣今陝西省志丹縣,在陝北人民公祭劉志丹的大會上,首次由安波以此曲填詞並唱奏了這支歌,由「魯藝」樂隊演奏,歌名為《公祭劉志丹》。建國後,新中國第一任中國軍樂團團長羅浪為了國家禮儀的需要將此曲配置了和聲,這樣,這支哀樂就被沿用下來。它節奏低沉緩慢,以此表現悲哀的氣氛。(曉原)
不少人以為中國現行哀樂是舶來品,其實這是一種誤解。現在華夏大地流行的哀樂,是地地遺道的中國產品。由於它的效果感人,以至許多外國人在葬禮中也播放中國哀樂。那麼,中國哀樂何時產生的呢? -
1936年4月劉志丹同志率中國工農紅軍抗日先鋒軍東渡黃河,准備開赴河北,直接與日本侵略軍作戰,途中遭到國民黨軍隊阻擊,在山西省中陽縣的三交鎮戰斗中,劉志丹同志不幸犧牲。1942年中共中央決定將劉志丹的靈柩移至其故鄉陝西省保安縣(今志丹縣)安葬。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樂隊承擔了為移靈奏樂的任務,由馬可、安波、張魯、劉熾、關鶴童等人組成了民間音樂研究組,將大家熟悉的民間牌子曲、民歌《綉荷包》、《珍珠倒卷簾》等,適應當時氣氛和緩慢前進的步伐,他們將樂曲速度演奏比原民歌慢了許多,改編後讓樂隊演奏。在整個移靈過程中,一路上用中、西樂器演奏。以後,這支哀樂逐漸流傳開來,錄制的哀樂磁帶也越來越多,遍及城鄉各地。哀樂的創作成功,使本來就比較沉重的葬禮憑添了肅穆的氣氛,喪家也以此更加真摯地寄託對親人的哀思。
2. 哀樂是誰做的曲
中國現用的哀樂選自陝北安塞地區的民樂。20世紀40年代初,延安的音樂工作者安波在深入安塞地區采風時搜集到一首商調式哀樂。1942年劉志丹的靈柩移置於保安縣(今志丹縣
),在陝北人民公祭劉志丹的大會上,首次由安波為此曲填詞
,演奏了這支歌,名為《公祭志丹同志》。當時由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樂隊承擔了奏樂任務。自此這首商調哀樂逐漸在晉察冀等解放區流傳開來。1949年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第一任指揮羅浪為此曲配置了和聲
,作為軍樂隊的禮儀曲使用。
1936年,劉志丹同志奉黨中央指示率隊東征,不幸犧牲於山西中陽縣的三交鎮。1942年,黨中央決定將劉志丹的靈柩遷移到他的故鄉----保安縣(今志丹縣)。為使這次移靈儀式搞得隆重些,「魯藝」樂隊承擔了移靈奏樂的任務,並由馬可、安波等五名音樂工作者組成哀樂創作小組。他們根據當時廣泛流傳於晉陝一帶的民間送葬等曲子,改編成了正式的哀樂。這支具有我國民族風格的哀樂一直沿用至今。
--------------------------------------------------
另一說法是,作曲者為音樂家劉熾,陝西人,精通古代雅樂,雅樂尤其以唐朝音樂著名,現在日本的國歌《君之代》就是雅樂,所以聽上去跟哀樂似的。
3. 請問中國哀樂是誰作曲曲子寫的很好啊
中國哀樂是羅浪作曲的。
《哀樂》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首任團長羅浪根據北方一首民間吹打樂曲調改編而成的。著名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東方紅》《獻花曲》都是他所改編和配曲,開國大典上指揮軍樂團的就是羅浪,《哀樂》是羅浪影響最廣、最優秀的作品之一。
羅浪看到死難烈士的遺體還保持著搏鬥的姿態,他覺得哀樂不僅僅是哀悼,還應該表達緬懷並牢記英雄豐功偉績的情感,所以創作時他在降E小調的基礎上,於全曲最強音處採用臨時轉大調手法,使曲調在嗚咽、悲哭之後又激昂而堅決。
(3)公祭劉志丹擴展閱讀:
《哀樂》首次演奏是1945年在張家口悼念陣亡烈士的典禮上;1949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儀式,中央批准正式作為國家葬禮樂曲。1953年斯大林逝世,《哀樂》第一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
而肖邦的3首奏鳴曲中,在內容的深刻性和藝術的獨創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1839),其中的第3樂章《葬禮進行曲》,寄託著對華沙起義中為民族解放而獻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樂中最膾炙人口的篇章。
4. 人死了開追悼會播放的音樂叫什麼,具體一點,謝了
葬禮進行曲葬禮進行曲
肖邦的《葬禮進行曲》是受骷髏的啟發而成的。
有一次,肖邦來到法國畫家齊姆(1821—1911)的畫室解悶。當時,肖邦正為法國傳說中的凶神惡煞所困擾,夜裡常常做著惡夢,夢見妖魔鬼怪要帶他到地獄里去。這種夢境使齊姆想起了畫室一骷髏被扮成鋼琴演奏者的形象。他把這件事告訴了肖邦,不料這竟啟發了這位音樂家的靈感。晚上,肖邦臉色蒼白,目光凝滯,裹著一條被單,緊靠著骷髏坐下。突然,畫室沉寂的空氣為寬廣、緩慢、嚴肅、深沉的音樂所打破,原來他是在鋼琴上創作一首《葬禮進行曲》。這首葬禮進行曲後來成為《降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的第三章。1849年10月30日,在巴黎聖瑪大肋納教堂舉行的肖邦葬禮上,法國作曲家雷貝爾特地把這首葬禮進行曲改編為管弦樂曲,作為葬禮的前奏。肖邦萬萬沒有料到,他創作的《葬禮進行曲》竟真的揭開了自己的葬禮。
肖邦1849年10月17日在巴黎辭世,巴黎所有優秀的藝術家,都參加他的葬禮——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肖邦自己的《葬禮進行曲》送他下葬。根據肖邦生前的意願,他的一顆忠於祖國的心臟被送回華沙,葬在華沙聖十字教堂里。
肖邦的3首奏鳴曲中,在內容的深刻性和藝術的獨創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調鋼琴奏鳴曲》(1839),其中的第3樂章《葬禮進行曲》,寄託著對華沙起義中為民族解放而獻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樂中最膾炙人口的篇章之一。
5. 請問哪位知道在追悼會上播放的音樂的名稱,謝謝!
哀樂(dirge)
http://www.zjrq.com/bbs/images/upload/2004/08/04/001053.mp3
專門用於喪葬或追悼儀式的悲哀樂曲。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歷史時期,哀樂的內容及演奏演唱方式是不同的。中國現用的哀樂選自陝北安塞地區的民樂。20世紀40年代初,延安的音樂工作者安波在深入安塞地區采風時搜集到一首商調式哀樂。1942年劉志丹的靈柩移置於保安縣(今志丹縣 ),在陝北人民公祭劉志丹的大會上,首次由安波為此曲填詞 ,演奏了這支歌,名為《公祭志丹同志》。當時由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樂隊承擔了奏樂任務。自此這首商調哀樂逐漸在晉察冀等解放區流傳開來。1949年以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第一任指揮羅浪為此曲配置了和聲 ,作為軍樂隊的禮儀曲使用。
1936年,劉志丹同志奉黨中央指示率隊東征,不幸犧牲於山西中陽縣的三交鎮。1942年,黨中央決定將劉志丹的靈柩遷移到他的故鄉----保安縣(今志丹縣)。為使這次移靈儀式搞得隆重些,「魯藝」樂隊承擔了移靈奏樂的任務,並由馬可、安波等五名音樂工作者組成哀樂創作小組。他們根據當時廣泛流傳於晉陝一帶的民間送葬等曲子,改編成了正式的哀樂。這支具有我國民族風格的哀樂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