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地核
什麼是地核
地核(英語:core),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半徑約有3470公里,高密度,平均每立方厘米重12克。溫度非常高,約有4000~6000℃。
它可再分為內核和外核。由地震波的傳送可知,外核是融熔的。人類無法直接觀測地核,而從源自其他行星核心的鐵隕石來推測、以及地球物理化學性質的推算,地核也是由鐵和鎳組成。地球磁場的自激發電機理論,也需要一個液態金屬外核的存在才能成立。至於內核,則極有可能是固態鐵。
㈡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半徑約有3470 km,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地核的質量占整個地球質量的31. 5%,體積占整個地球體積的16. 2%。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從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離約為3473千米。據科學觀測分析,地核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三個層次。外地核的厚度為1742千米,平均密度約10.5克/厘米x厘米x厘米,物質呈液態 。
過渡層的厚度只有515千米,物質處於由液態向固態過渡狀態。內地核厚度1 216千米,平均密度增至12.9克/厘米x厘米x厘米,主要成分是以鐵、鎳為主的重金屬,所以又稱鐵鎳核。
地核內部這些特殊情況,即使在實驗室里也很難模擬,所以人們對它了解得還很少。但有一點科學家是深信不疑的:地球內部是一個極不平靜的世界,地球內部的各種物質始終處於不停息的運動之中。
㈢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什麼
地核的主要成分是鐵元素和鎳元素。
地球的結構同其他類地行星相似,是層狀的,而這些層可以通過它們的化學特性和流變學特性確定。地球擁有一個富含硅的地殼,一個非常粘稠的地幔,一個液體的外核和一個固體的內核。
這些對地球內部結構的認識來源於物理學證據和一些推斷,這些證據包括火山噴出的物質和地震波。地球內部從古登堡面起,一直到地球中心,稱之為地核。關於內核的物質構成,學術界有不少爭議,許多人認為,主要是由鐵和鎳組成。
地核溫度
地核的總質量為1.88e21噸,占整個地球質量的31.5%,體積占整個地球的16.2%。地核的體積比太陽系中的火星還要大。外地核的溫度范圍大約從接近地幔外側的4000℃向內增加至接近內核的6100℃,內地核的溫度則由交界處的6300℃遞增至地球中心的6800℃。
地球內部的熱量主要來源於三部分,分別為地球形成時的余熱,地球與太陽月球其他行星等天體之間的潮汐摩擦加熱,以及放射性元素的衰變產生的熱量。
㈣ 地核的拼音
地核的讀音:【dì hé】。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半徑約有3470km,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高密度,地核物質的平均密度大約為每立方厘米10.7克。溫度非常高,有4000~6800℃。
地核的質量占整個地球質量的31.5%,體積占整個地球體積的16.2%。根據地震波的變化情況,發現地核也有外核、內核之別。
相關知識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
同時,由於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各種作用,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
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約短21千米。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地球的「外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