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魯勇
擴展閱讀
鳳祥股份股票價格 2025-05-15 00:26:55
99開頭的股票代碼 2025-05-15 00:08:43
海王生物股票代碼000078 2025-05-15 00:08:42

魯勇

發布時間: 2023-01-17 22:29:18

『壹』 1997年北京市崇文區區長是誰

東城區歷任黨政主官
東城區位於北京市城區東部,因轄區在明、清北京內城東部,故名。1952年7月,1區改為東單區、3區改為東四區。1958年東單、東四區合並改稱東城區,2010年,東城區合並崇文區,成立新東城區。
東城區歷任區委書記
蘇一夫1區區委書記
周仁 1區代書記
宋國藩3區區委書記
王曾濤 東四區區委書記
魏彬 東城區區委書記
1966— 王俊臣
張忠一
張樹藩 東城區代書記
1980.9.9--劉文伯
蘇健
1984.12.28--1987.3 林挺
1987.3--1989.07 李鐵林
1989.07—1999.1.8許海峰
1999.1.8 —2001.02 連廉
2001.02—2003.01 趙久合
2003.01—2007.02 陳平
2007.02—2009.03 王學勤
2009.03 - 2015.11楊柳蔭
2015.11 - 2018.12張家明
2018.12 - 2021.07.24夏林茂
2021.07.24--孫新軍
東城區歷任區長
1950.6.30--周 仁 1區區長
周克成 1區區長
蘇捷 1區區長
1950.8.16-- 馬光斗3區區長
宋國藩 3區區委書記兼區長 東四區區長
楊雲龍 3區區長
樊志剛3區區長
李錫慈 東單區區長
白文 東單區區長
王曾濤 東四區區長
張國良 東四區區長
劉文伯 東城區區委書記兼區長
--1966 戴鏡元
於春開 1966-- 東城區代區長
1968.2.5--孟毅君
張忠一
張樹藩 東城區代革委會主任
蘇健
陳一如
1986--1993李潤五
1993-- 許海峰
藍天柱
劉曉晨
2000.08—2003.01 陳平
2003.02—2006.07 盧彥
2006.07—2010.07 楊藝文(女)
2010.07 - 2013.11 牛青山
2014.01 - 2015.11張家明
2015.11 - 2018.03李先忠
2018.04 -金暉
崇文區
1950年5月4日,第十區改稱第七區。1952年9月1日,第七區更名為崇文區。2010年7月1日,崇文區正式撤銷,與東城區合並
崇文區歷任區委書記
1949.1—1949.5楊浚 第十區區委書記
1949.5—1949.7韓林光 第十區代書記
1949.7-1952.9.1 宋汝棼 北京市第十區 第7區委書記
1952.9.1—1966.8.18呂連英 崇文區委書記
1966.8.18—1972.9.4丁平
1972.9.4—1978.8.21沈澄
1978.8.21—1979.2.28賈星五
1979.2.28—1979.12.26張旭
1979.12.26—1983.5.27李瑛(女)
1983.5.27—1984.12.25梁志華
1984.12.25—1987.6.13盛繩武
1987.6.13—1988.1.23陳廣文
1988.1.23—1991.3華森
1991.3--2001.02黃以雲
2001.02--2002.06尤蘭田 (女)
2002.06—2008.12 李曉光
2008.12—2010.07 夏強
崇文區歷任區長
1949.2—1952.1韓林光 第十區區長 第7區區長
1952.1—1952.9 宋汝棼 第7區代區長
1952.9—1956.12.20呂連英 北京市崇文區區長
1956.12.20—1958.6.23; 1979.2.28—1979.12.26 李瑛(女)
1958.6.23—1968.1.27王曾濤
1968.1.27—1972.9.4丁平
1972.9.4—1978.8.21沈澄
1978.8.21—1979.2.8賈星五
1979.12.26—1983.6.16梁志華
1983.6.16—1985.2盛繩武
1985.2—1987.6.8陳廣文
1987.6.8—1990.4張國祥
1990.4—1991.2.25黃以雲
1991.2.25—秦正安
—2002.06李曉光
2002.07—2006.01 吉勝久
2006.01—2010.07 .01牛青山
西城區歷任區委書記 區長
西城區位於北京市中心城區西部。1952年9月,第2區更名為西單區,第4區更名為西四區。1958年5月16日,國務院批准將西單、西四二區合並為西城區。2010年6月28日,經國務院批復,撤銷北京西城區和宣武區,設立新的西城區。
西城區歷任區委書記
1949.1.15—1949.4彭思明 第2區區委書記
1949.4—1949.7郭煒 第2區區委代書記
1949.7—1951.3 冀克 第2區區委書記
1951.3—1952.9.10杜若(女)第2區區委書記
1949.1.15—1950.5 張越霞(女) 第4區區委書記
1950.5—1952.9.10 魏彬第4區區委書記
1952.9.10—1958.6 杜若 (女)西單區區委書記
1952.9.10—1953.12.17 魏彬 前門區區委書記
1953.12.17—1956.9;1957.9—1958.6 林彤 西四區書記
1956.9—1957.9 范一三 西四區代書記
1958.5.29—1962.5.17楊伯箴 西城區委第一書記
1966.8.18—1970.3.13 馬進
1970.3.13—1983.5.20 劉景平
1983.5.20—1984.9.28 陳元
1984.9.28—1988.3.16 田成平
1989.2.15—1994.02 劉貴嶺
1994.02--1998.04李炳華
1998.04-2003.01王長連
2003.01—2006.10 呂錫文(女)
2006.10—2010.07 林鐸
2010.07 - 2015.10王寧
2015.11 -2020.10盧映川
2020.10- 孫軍民(女)
西城區歷任區長
1949.1.15—1949.7郭煒 第2區區長
1949.7—1950.5;1955.3.30—1958.6 秦安 第2區 西單區區長
1950.5—1950.12.30冀克 第2區區長
1950.12.30—1955.3.30杜若 (女)第2區 西單區區長
1949.1.15—1949.7李霄露 第4區 西4區區長
1949.7—1953.12魏彬 第4區 西4區區長
1953.12.30—1955.4 林彤西4區代區長
1955.4--1958.6.26李正寶 第4區 西4區區長
1958.6.26—1966.7.18 杜若 (女) 北京市西城區區長
1955.4--1958.6.26李正寶
1966.7.18—1970.3.13 馬進
1970.3.13—1982.2.15封明為
1982.2.15—1983.7.4吳佩申
1983.7.4—1987.6.21趙重清
1987.6.21—1991.9.25衣錫群
1991.9.25—1994.02李炳華
1994.02-1999.01 王長連
1999.01—2003.04 呂錫文(女)
2003.04—2006.10 林鐸
2006.10—2011.07 張建東
2011.07 - 2019.01王少峰
2019.05 -孫碩
宣武區
1952年9月,第8區更名為宣武區,第6區更名為前門區。1958年3月,撤銷前門區,並入崇文、宣武二區.2010年6月28日,經國務院批復,撤銷北京西城區和宣武區,設立新的西城區
宣武區歷任區委書記
1949.1—1949.5王中 北平市8區區委書記
1949.2—1950.5.4高雲超 北平市8區區長 區委書記
1949.2—1953.12李銳 第9區委書記、6區委書記 前門區區委書記
1949.2—1952.8.22賀翼張 第11區委書記 第8區委書記
1949.2—1951.3 崔映國 第12區委書記、9區委書記
1951.3—1963.9 張旭 第9區工委書記、11區委書記 宣武區區委書記
1953.12—1958.6 魏彬 前門區區委書記
1963.9—1965.6劉文伯 宣武區委第一書記兼區長
1965.6—1966.8李恕 (回)
1966.8--1971.1.24;1973.11—1977.6趙明德
1971.1.24—1973.11馮玉柱
1977.6—1978.5陸達
1978.5—1979.3於春開
1979.3—1983.5張惠和
1983.5—1983.12 林挺
1983.12—1991.3李瀛
1991.3—1994.2金松齡(回)
1994.2—1996.3 劉敬民
2001.12—2008.12唐大生(滿族)
2008.12.10—2010.06 王寧
宣武區歷任區長
1949.2—1950.5;1951.8—1953.12李銳 第9區區長 6區區長 前門區區長
1949.2—1949.2馬玉槐(回) 只任幾天 第十一區區長
1949.2—1949.7馮新第十一區區長
1949.7—1950.5楊愚震第十一區區長
1949.2—1952.4吳思行 第12,9區區長
1950.5—1951.4高雲超 第6區區長
1951.4—1951.8 王宇 第6區區長
1950.5—1955.9;1956.7--1958.6金雅如(回)第8區區長 宣武區區長
1953.12—1956.12 魏彬 前門區區長
1956.12—1958.6 李紫陽 前門區區長
1955.9—1956.7 馮啟文(回) 宣武區代區長
1958.6—1963.12蔡平 宣武區區長
1963.12—1967.12劉文伯
1967.12—1977.6趙明德
1977.6—1978.5陸達
1978.5—1979.3於春開
1979.3—1983.6蓋雙林
1983.6—1984.1李瀛
1984.1—1987.6董質彬
1987.6—1991.2金松齡(回)
1991.2—1993.12劉敬民
1993.12—1997.11 李昭
1997.11—2001.12 唐大生(滿族)
2001.12—2003.04 魯勇
2003.04—2006.04 武高山
2006.4—2010.06 王剛
朝陽區歷任黨政主官
朝陽區位於北京市的東部。1949年6月21日,第十三區、第十四區合並,稱北平市第十三區。1950年8月1日,第十三區改稱第十區。1952年9月1日,原第十四區撤銷,第十區改稱東郊區。1958年5月3日,國務院批准東郊區改稱朝陽區。
朝陽區歷任區委書記
1949.2—1949.6.21 趙煥平 第十三區工委書記
1949.2—1952.2 胡楠卿 第十四區工委書記 第十三區委書記,第十區委書記
1952.2--1962.6.23;1962.12--1964.10.9單昭祥
1962.6.23—1962.12 林彤
1964.10.9-- 1966.8.18 邢軍
1966.8.18-- 1968.2.4 郭世恆
1968.2.4--1972.9.8由文俊
1972.9.8--1974. 9.2 丁平
1974. 9.2—1977.2 梁家瑞 病逝
1977.2--1977.9.15 劉玉滿 代理區委書記。
1977.9.15—1979.3 王占志
1979.3--1983.5.5 李瑜銘
1983.5.5-- 1984.9.1 封明為
1984.9.1-- 1987.3.23 董時中
1987.3.23--1991.9.3 趙誠
1991.9.3--1994.12.8宋維良
1994.12.8-- 2000.07蔣效愚
2000.08—2003.01劉曉晨
2003.01—2006.11 李士祥
2006.11—2012.07 陳剛
2012.07 - 2015.07程連元
2015.11 - 2018.01吳桂英[女]
2018.04 -王灝
朝陽區歷任區長
1949.2—1949.5侯樹藩 第十三區區長
1949.5—1949.6 於揆一 第十三區區長
1949.2--1958.6.25馬海水 第十四區區長
1958.6.25--1960.12.24 劉拓 朝陽區區長
1960.12.24—1967.11 王振中
1967.11--1968.2.4王世勛
1968.2.4—1976.5 由文俊
1977.9.15—1979.3 王占志
1979.3--1980. 8.11 劉永國
1980. 8.11--1983.6.27 尹建華
1983.6.27--1991.10. 31宋維良
1991.10. 31--?索連生[滿族]
1999.11—2003.01 李士祥
2003.01—2006.10 陳 剛
2006.11—2012.07 程連元
2012.07 - 2015.11吳桂英[女]
2015.11 - 2018.06王灝
2018.06 -文獻
海淀區歷任黨政主官
海淀區位於北京西北部。海淀區因區政府駐地海淀道鎮而得名。1949年1月12日,十七區成立,1949年1月14日,十八區成立,1949年7月3日,十七區、十八區合並成立十六區。1950年8月1日,第十六區改為第十三區。1952年9月1日第十三區改稱「海淀區」。
海淀區歷任區委書記
1949.1.12—1953.10張宗平 17區區委書記
1949.1.14—1949.3馬子卿18區區委書記
1949.3—1949.6李瑜銘17區區委書記。
1953.10—1958.5周沛然
1958.5—1964.10.9;1975.8—1983.3張還吾
1964.10.9—1965.11李旭明 海淀區 代書記
1965.11--1966.8.16沈澄
1966.8.16—1971.4.15張樹藩
1971.4.15—1973.8於延慈
1973.8—1975.8王家揚
1983.3—1984.12.2賈春旺
1984.12.2—1990.2張福森
1990.2—1993.2沈仁道
1993.2—1998.04李獲生
1998.04—2002.05 朱善璐
2003.01—2009.11 譚維克
2009.11—2012.02 趙鳳桐
2012.02 - 2015.06隋振江
2015.06 - 2017.06崔述強
2017.07 -於軍
海淀區歷任區長
1949.1.12—1949.3李瑜銘17區區長
1949.1.14—1949.3郭有義 18區區長
1949.3—1952.9.1荊聿玖 18區區長
1952.9.1—1956.12.23;1958.6.29—1960.12.25;1962.12.27—1963.11.29 郭斐然 海淀區區長
1956.12.23—1958.6.29 1963.11.29—1966.8.16李旭明
1960.12.25—1962.12.27周沛然
1966.8.16—1971.4 張樹藩
1971.4—1972.6劉協 海淀區革命委員會主任
1972.6—1973.8於延慈 海淀區革命委員會主任
1973.8—1975.8 王家揚 海淀區革命委員會主任
1975.8—1979.4張還吾 海淀區革命委員會主任
1979.4—1983.6李培山 海淀區革命委員會主任
1983.6—1984.8.19時念疇 海淀區代理區長
1984.8.19—1991.2.7史定潮(女)
1991.2.7—1993.2 胡昭廣
1993.2—1994.2.28王紀平
1994.2.28—1997.9張茅
1997.9—2002.04 李進山
2002.04—2007.04 周良洛
2007.04—2011.04 林撫生
2011.05—2012.02 隋振江
2012.02 - 2015.04孫文鍇
2015.04 - 2017.07於軍
2017.09 - 2019.05於慶豐
2019.06 - 2020.09.22曾勁
2020.09.22--王合生
石景山區歷任區委書記、區長
石景山區位於北京市城區西部, 因境內石景山而得名。1948年12月21日,石景山地區劃為「北平市第二十七區」.1949年7月1日,第二十七區改稱第十九區。1950年8月1日,第十九區改稱第十五區。1952年8月27日,第十五區改稱石景山區。1958年5月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石景山區。1963年7月8日,北京市人委報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石景山辦事處,為市人委派出機構。1967年8月7日,石景山辦事處改名為石景山區。
石景山區歷任區委書記
1949.1.18--1949.5 李晨 第27區區委書記。
1949.5--1951.1.18常浦 第27區區委書記 19區區委書記15區區委書記
1951.1.18—1958.5.3李瑜銘 第15區區委書記
1963.8.23--1965.6.14 席正平
1965.6.14--1965.11.4;1983.5--1986.1.7楊世明
1965.11.4--1966.8.18;1973.2—1983.5 呂子敬
1966.8.18--1966.11. 26 王鳳恩 石景山辦事處臨時黨委書記
1966.11. 26 --1967.8.7 夏恆祥 石景山辦事處臨時黨委書記
1971.1.31—1973.2 梁廣仁
1986.1.7—1987.10徐燊
1987.10--1990.12.27歐陽文安
1990.12.27--1993.3.11 強衛
1993.3.11—1997.1程世峨(女)
1997.1—2002.01 索連生(滿族)
2003.03—2006.10 張燕生
2006.10—2013.11 榮 華(女)
2013.11 - 2018.01牛青山
2018.04 - 2019.05於長輝
2019.06 -常衛
石景山區歷任區長
1949.1—1952.9.5 任克文 二十七區(後相繼改稱十九區、十五區、石景山區)區長
1952.9.5--1956.11.23 李瑜銘 石景山區區長
1956.11.23—1958.5.3李璉 石景山區區長
1963.8.23—1966.8 馬鳴聲 石景山鋼鐵公司運輸部黨委書記 辦事處主任
1966.8--1967.8.7耿天龍 石景山區革命委員會代主任
1967.8.7--1969.11.29 肖化南
1969.11.29—1973.2 梁廣仁
1973.2—1979.11 呂子敬
1979.11--1980.12.29 王海
1980.12.29—1984.7.8楊世明
1984.7.8--1986.3.22徐燊
1986.3.22--1989.4.14 張廣亮
1989.4.14--1990.4.21 田秉信 代理區長
1990.4.21--1993.3.27 程世峨(女)
1993.3.27--2002.03 陳文占
2002.03—2006.10 侯玉蘭(女)
2006.10—2011.02周茂非
2011.02 - 2017.05夏林茂
2017.05 - 2018.06文獻
2018.06 - 2019.12陳之常
2019.12 -李新
門頭溝區歷任區委書記 區長

『貳』 運籌帷幄 勝利終於屬於我們

      一、 備戰

  鄞州人民醫院的17號樓,前身是鄞縣人武部;調撥給我們醫院後,被用作設備科、采購中心和總務物資倉庫、放射閱片室、住院回訪中心、病案中心、圖書室、職工之家等部門。去年市裡要求我們建設城市核酸檢測基地,我們把17-2三、四樓改造成PCR實驗室,之後,一直在哪裡主要作為一個培訓基地,當作一個戰略貯備之地。

    這次為了應對新冠疫情,醫院專門建立了以主管副院長陸瀅為主任,醫務、人力資源、院感、設備、後勤保障部門等多部門聯合的工作小組,制定《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大規模核酸檢測工作方案》,陸院長要求各部門責職分明,各司其職,全力以赴保障大規模核酸檢測工作的順利開展。12.2還舉行了全區的新冠核酸大規模社區應急篩查演練,全景按照實戰模式進行一次操作演練。總結的時候,陸瀅院長一再強調: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說不定半夜一個電話,就要我們真正投入「戰斗」了!

二、集齊角號吹響

  12.6,一早醒來,手機跳出一條消息「寧波鎮海發現一例確診病例「……,不會吧?是不是又是什麼烏龍?立即撥打電話給鎮海人民醫院的曹主任,電話那頭不再是平時嗲嗲的女生聲音,曹主任語氣沉重又疲憊,是真的,我們已經一霄未眠……

    天吶,新冠這個白色幽靈終於還是悄悄地潛入我們寧波了! 驅車上班的路上,接到陸副院長的電話:上班立即開會………

    6日的會議,決定了17號樓騰空方案,陸勤康院長下令17-2作為實驗室主戰場、17-1作為檢測人員的寢室和生活區,院內其他相關科室和停放車輛一律外遷,17號樓實行24小時全封閉管制。陸院長帶著院感科和我們一起又全面作了詳細的流程布置和疏理:清潔人流通道、防護服穿、脫區域及全程監控、樣本通道、廢棄物消毒、收集及運送等等………院長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注意員工安全,全力保障檢測人員的生活,杜絕實驗室感染事情、堅決保證院感事件零發生!

  17日,19名市級支援隊員陸續前來報到,他們都來自我們鄞州區,分別來自六院、眼科醫院、鄞州三院、明州醫院以及白鶴、東柳、東部、百丈、明樓、鍾公廟、橫溪等基層衛生院。院感科也派駐一名院感專員,全程參與督導。

      由於當天就有來自鎮海蛟川街道的1000個標本送來,好多支援隊員隻身前來,連洗漱用品、替換衣服都沒有帶,立即進入PCR室。據個別隊員回憶,一整天,他不時地從四樓窗口看下來,我們的總務科長指揮著工人一趟趟往院內搬床輔、被子、臉盆等生活用品,有幾次還自己一個人搬兩箱純凈水、方便麵等……

三、志願者

  大規模新冠核酸檢測,一次性會接收到幾千個樣本。開箱、消毒、拆包裝、插架、計數、編號、核對、信息錄入等,即是「技術活」、又是「體力活」,十分費時,由於檢測技術人員的稀缺,我們按照工作方案,採取招募志願者的方式組建,主要是院黨委號召各支部廣大青年黨員積極響應,因為此項工作直接面對樣本,要採取三級個人防護,所以以臨床一線醫務人員為主要徵集對象。

  本來以為這是一項非常被動不被看好的組織工作,在王苗良主任和孔慶潔小姐姐積極策劃組織動員下,各支部黨員積極報名參加,前後有20多名黨員參加。有骨科醫生、手術室護士、產科醫生、B超主任……一流的業務骨幹、青年才俊。我們檢驗科派出以羅建平副主任為領隊,曹霞、學巧等神一樣級別的樣本整理師為骨幹,組織了一支「神速」接收隊。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手術室主管護師蔣江良,他可是一位小帥哥噢。從12.6~14日,一直同我們同吃同住,天天一起工作。開始的時候,我們有一次手術衣不到位,他積極地與自己科室護士長溝通,把手術室的貯備衣都勻過來了!

    江良後來在院內網上發表了一篇感想文章,題目是巜另一個手術台》

    《另一個手術台》文中提到的劉洋醫生,我並不認識他本人,但是這件事情我有印象:那一天,蛟川街道送來52趟車,每趟5-6箱樣本,導致收樣有點堵滯。這時候樣本組有個叫劉洋的骨科醫生,在群里喊:「哎呀,腰扭了!我得撤一下!」我趕緊從其他組增派人員進去。後來,這個骨科醫生給自己開了些西樂葆,又立馬返回崗位。……

    15日由於暫時沒有檢測任務,考慮到各科室日常工作也很忙,通知暫時叫這批志願者回科室。大家都戀戀不舍,紛紛稱:「若有戰,召必回!」

    吳猛是B超室副主任,也是第二十三支部書記。由於之前沒有排上很「遺憾」,終於在18日晩上我們臨時召集,他親自前來!茹婷、虞品玲等你「老隊員」一聽有「召」,不管剛下後夜,立即前來支援。

    說實在的最初,提出這個志願者方案的建議,心中十分忐忑,十分擔心這個臨時「拆攏班」組織渙散,起不了大作用。事實證明,這是一支十分有戰鬥力的隊伍!在我們的羅主任帶領下,基本實現2000管樣本半小時「掃光」!間隔期間,羅主任召集他們拍各種「大片」,留作紀念。

四、臨時黨支部

  我們成立了一支以36名檢測人員、15人樣本接收人員、1名院感專員、3名樣本 轉運工人、3名保潔人員、1名保安人員、1名生活管家共60名人員組成的工作專班,命名為「1206專班」,實行24小時封閉式管理。一來為了對「重點人員」集中管理、防止院內感染發生和傳播;其次也為了24小時隨叫隨隨到,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為了更好地集中領導,加強戰鬥力,經報院黨委同意,決定成立核酸檢測臨時黨支部,任命分子組長魯勇同志為臨時黨支部書記、院感專員孔玉芬同志為組織委員、檢驗骨幹龔珠同志為宣傳委員。當晚,我們召開了一次臨時黨支部會議,作了一些工作分工和布置。

魯勇

  我們魯勇是一個比較沉默寡言的人,但心思縝密,業務能力強。二年前,他已經是我院著名的抗疫英雄了。那張臉上留著N95口罩《印痕》的側面照,上過學習強國。事隔二年,再次帶隊出征,突然發現這個80後的小夥子竟然有不少白頭發了。時間過得真快,二年的抗疫路,征途漫漫,我們全體檢驗人員為此付出自已的努力和奉獻。

      魯勇做事總是不聲不響,但交待他的事情總是一絲不苟。這支隊伍有一大半是支援者,來自10多家單位,盡管前期這些隊員都在我們基地作過培訓,但是技術和能力還是差次不齊的,所以排班是一件十分頭痛的事情。我們這個基地採用平戰結合模式,沒有市裡任務時,除了完成本單位檢測任務以外,還要承接區里的任務:隔離點、臨時采樣點、11家醫共體單位的等等。所以檢測量十分巨大。12.7以來,截止12.25日17時,寧波大學附屬人民醫院新冠核酸檢測基地分別檢測:本院及鄞州區標本管66175管、130741人次;寧波市(鎮海區)標本28012管、188388人次,共計檢測94187管,319129人次。要帶好這么多人的隊伍、完成這么繁重的工作量,沒有一套完整、成熟的管理流程絕對做不到。從試劑耗材性能驗證、儀器設備的校準調拭、室內質控、室間質評;從樣本接收、檢測報告、廢棄物處理、實驗室消毒;從人員培訓、考核、排班;還有海量耗材領用……

    他總是做得不聲不響,勤勉敬業,歉虛內斂。

      80後,已經悄悄撐起大梁。

孔玉芬

  孔老師是一位院感專員,也是我院院感科的年輕專家。這此受謝國海科長委派,全程進駐我們基地。

    在孔老師指導下,基地清潔區和污染區劃分更清晰,人流、樣本流、廢棄物流更規范。孔老師日常必修課程:實時督導所有人員的個人防護穿脫,包括檢測人員、志願者、清潔人員以及臨時進入的工程師等相關人員,發現不符合的地方,「無情」地在群里「公開」。不至一位隊員說過:「經過這里強化訓練半個月,防護服穿脫不規范自己都過不去。

  每一個新入基地的人員,包括志願者,進入之前不管工作多麼緊急,必須先過孔老師防護用品穿脫考試關,有一次組織人事部王主任給我打電話:「汪主任,人家志願者熱情地來了,你們是否要求不要太高?」我說:孔老師說No,就No!

    就這樣,在孔老師每天的碎碎念中,我們平安無恙!她的督導日誌記了厚厚的一本,我的郵箱里塞滿了她發給我的整改意見,提出了許多專業指導,對我本人也受益非淺。

龔珠

龔珠是一位85後吧?相比魯勇,活潑了許多,大家喜歡叫她「珠珠」。她也是一位老黨員、老抗疫了。二年前我們科室組建的一支「八人」抗疫先鋒隊,就有她的名字。是我們科室的宣傳員,演講比賽、文藝表演少不了她。這次讓她擔任臨時支部宣傳委員,希望她能鼓動隊伍士氣,有一次,我同她說:晚上大家住在一起,可以適當搞點文藝活動什麼的。當天晚上,她發給我寢室里大家穿睡衣對著大鏡子練街舞的視頻,笑得我肚子疼。後來在實驗室透過窗戶的餘光照映下,一群進倉前的大小白會在院子的空地里扭幾下……

  珠珠的女兒,小寶珠,已經很久沒看到媽媽了,她十分乖巧懂事,不哭不鬧,給媽媽「寄」了張明信片。

  看了讓人心疼而淚目,是呀,我們醫護人員,連孩子都懂得舍小家為大家!在我們的團隊里,有幾對夫妻都是醫護人員、檢驗人員,周無極、謝銘……夫妻雙雙上戰場,孩子扔給父母。有一次,管家徐老師告訴我:我昨天看到一個男孩,用手機里與孩子視頻,看著看著,他的眼睛紅了……

  其實我要寫的人還有很多,俞燕紅、超哥、陳潔、王琴燕、陳漢航……還有六院「四快捕」、明州「四神手」等等,還有我的老同學張建樣,主任親自出征,還有被我嚴厲批評過的00後;另外還有「管家」圖書館徐瑛老師 、神經內科醫生景雯醫生;還有每天給我們送美食的膳食科吳科長、還有「鐵面無私」忠誠履責的微信名「東山再起」保安……如果以後有時間,我願意一一回憶。因為有你們,真好!

五、迎戰

  自12月7日正式開始參加第一次蛟川街道全員篩查以來,我們幾乎全程參加了鎮海區全員檢測和蛟川街道的全員檢測。大大小小幾次「戰斗」,其間也遇到無數意想不到的困難,7-8日,由於本院願檢盡檢排隊人數劇增、區里又新增20多家隔離點,接收鎮海隔離人員,使日檢測量過萬管以上;很多檢測人員48小時僅休息3-4小時。後來我們不斷改進戰略戰術,甚至緊急增添pcr儀等檢測設備,使我們基地的應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作為一名基地的領導者,在這三周內,視角和格局也有一個全新的提高,有一種強烈的「使命使然、責無旁貸」使命感。

12月24日,區衛健局朱宇副局長給我打電話:「明天鎮海蛟川街道將再次進行全員篩選,是十分重要的一戰!市裡給我們任務重、時間緊,你們一定要確保完成任務!」

  是呀,鎮海解封、寧波摘星,是我們全市人民盼望早日實現的!這個任務我們接了!

    15名志援隊員有召必回!盧勇組織骨幹連夜親自配製試劑、准備耗材!他說要確保萬無一失!這次與以往幾次不同,各個位置挑選了最強組合,當晚我把提取儀、擴增儀的檢測量又仔細計算了一遍,制定了一個嚴密的「連環計劃」,要確保在9:00~16:00不到時間里,完成4000單管檢測量。

    所謂 運籌帷幄,勝利在望。今天鎮海方面采樣也提前了,使我們比預計提前半小時左右拿到第一批2000個樣本,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樣本接收組今天陣容也是相當強大,不到半小時,2000個樣本被「轉」了個精光!羅老師又在群里分享給志願者拍的紀念合照了!

     

    就象接鼓傳花一樣,二區接到樣本後緊張地工作起來,不一會兒,前幾位高手的首份「核酸」出爐:第一名:我院曾馳援河北的90後沈燦,從吸樣到提取到加好體糸僅用44分鍾!我們的提取儀標准程序是20分鍾。

  緊隨其後的是六院「四快手」:劉傳奇、蔣奇、王東圓、湯卓群。

  這邊三區俞老師和超哥已經安照昨晚上的方案提前在PCR儀上編好程序,只要一接到核酸就放好,核實、按Start……

    15點,我們完成所有的檢測,結果全陰!

    其他幾大基地也是卯足勁兒,全部在規定時間完成任務。

      15:53,鎮海發布蛟川街道全員檢測結果:全陰!

      16:00寧波發布:寧波解除II級應急響應 全域均為低風險區域!各類公共場所恢復營業。

    六 送別

  送別的儀式實際上20日舉行的,源自市衛健委領導一個臨時通知。主要是各支援單位本身人員十分緊張原因。所以來不及舉行送別儀式,同大家約了個時間,匆匆合了一個照。我希望待疫情真正結束時,我們有一個好的聚會來紀念這段共同經歷的雖然艱苦卻是十分難忘的日子。

  在疫情一線,我們檢驗人用實際行動生動地詮釋了「最美逆行者」的堅毅與擔當,以行動踐行初心、以實干詮釋使命,展現了當代醫務人員「醫者仁心、大愛無疆」的情懷與擔當。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我們知重負重、日以繼夜,舍小家為大家,為精準防控提供大量有力的數據支撐,為生命築起一道牢不可破的安全防線,撥開了籠罩在甬城的一片病毒陰霾!

  如今全國疫情尚未完全結束,戰斗還未全部收官,我們將不作停歇,繼續投入緊張的防疫工作中去。

    祝願17號樓早日完成它的使命!相信科學技術的發展終將降服病魔!

『叄』 探境科技魯勇是宣城人嗎

不是。探境科技魯勇是河北人,因此不是宣城人。探境科技是一傢具創新力的AI邊緣芯企業,以國際視野組建了研發團隊,擁有全鏈條的研發人才,探境同時在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及美國矽谷等地設立分支機構。

『肆』 中殘聯理事長魯勇級別

副部級幹部,因為殘聯主席才是正部級幹部,魯勇的級別只是殘聯副主席,當然作為全國殘聯理事長他的資歷如果夠的話,在這個職位上也是可以直接升任正部級幹部,但他只是剛從正廳級幹部身份身份現職,所以他的級別只是副部級幹部。
國家殘聯為正部級,省級殘聯為廳級,副主席為副廳級。所以中國殘聯副主席是副廳級另的。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是由中國各類殘疾人代表和殘疾人工作者組成的全國性殘疾人事業團體,簡稱中國殘聯。1988年3月1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它是在中國盲人聾人協會(1953年成立)和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1984年成立)的基礎上組建而成的。

『伍』 聯通成為北京冬奧會官方通信服務合作夥伴是真的嗎

聯通成為北京冬奧會官方通信服務合作夥伴是真的

『陸』 魯勇的人物簡介

魯勇,男,漢族,1963年8月出生,河北秦皇島人,1985年7月參加工作,198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政治經濟學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經濟學博士學位,清華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後,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學院訪問學者。現任中國殘聯第六屆主席團副主席、黨組書記、執行理事會理事長。

『柒』 西電進華為的要求

華為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招收人才是通過正規的招聘流程進行的,華為每年招收的主要是計算機領域的高端人才,其青睞的大學類型主要是以電子科技類為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信息處理等是學校的王牌專業,這些正是華為正需要的人才。


作為世界五百強企業的華為,其福利和工資待遇是其他企業無法比擬的,一直都是國內各大學畢業生心中的理想。作為我國IT行業領軍企業,人才是華為最關心的事情,對畢業生招聘要求也十分嚴格,一般只招收985、211大學的學生。在招聘人才更偏向於招收優秀的理工科研發人才。

(7)魯勇擴展閱讀:

1、截至2018年9月,華為在職的西電校友人數以8406人排名全國高校第一。 其中不乏華為技術中國區總裁魯勇,手機產品線總裁何剛等優秀校友代表。 而每年西電應屆生就業的最多選擇也都是華為, 西電與華為互相成為了對方的NO.1。

2、如果從單個年份統計來看:在2014屆畢業生中,西電有765人加入華為; 在2015屆畢業生中,西電有820人加入華為; 在2016屆畢業生中,西電有631人加入華為; 在2017屆畢業生中,西電有556人加入華為; 在2018屆畢業生中,西電有467人加入華為; 在2019最新一屆畢業生中, 截至目前已有696人即將加入華為。

3、西電與華為早在2005年就成立了多媒體聯合實驗室, 並在2011年簽署了長期合作框架協議,此後先後成立了西電-華為翻譯實踐教育基地、 西電-華為終端天線聯合實驗室、 西電-華為網路空間安全實習實踐教育基地、西電-華為企業智能聯合創新中心、西電-華為無線技術與新業務框架合作研究中心等等。

『捌』 華為手機再等幾年關於晶元鴻蒙和轉型,徐直軍還坦誠回答了12個問題

談及手機,徐直軍表示:「手機制裁沒有晶元,確實面臨很大的挑戰,大家想買華為5G手機基本上買不到了。華為不會放棄手機業務,也不會出售,我們正在努力讓手機業務在適當的時候,重回正軌,這是我們的目標。大家等幾年,看看我們能不能達到這個目標,讓消費者繼續買到華為5G手機。當然很艱難,但是至少要有夢想。」

華為也在多方解決難題,「一個方向是努力解決新的5G手機,但是哪一天出來不知道。第二個是通過鴻蒙不斷優化客戶體驗,不斷通過軟硬體協同,延長手機的使用壽命,」徐直軍談道,「我們不會把手機業務關閉掉,也不會賣掉。否則我們辛辛苦苦打造的這個品牌,說沒了就沒了,我們這么努力求生存,有什麼價值呢?」

對於鴻蒙操作系統,徐直軍說道,華為是希望打造一個面向萬物互聯的操作系統,但是在面向智能終端的時候,它本質上是取代安卓操作系統。

徐直軍此次也解析道:「現在開源的OpenHarmony,還只能支持物聯網的終端,還不能一下子支持完整的智能手機。我們希望和產業界一起,基於OpenHarmony,明年年底能夠支撐起完整的智能手機。」

同時,他還特別指出炒作鴻蒙的現象,「單獨做鴻蒙的軟體公司,我都不知道它怎麼去創造價值,怎麼去帶來收入?市場上有一段時間,把鴻蒙炒的熱火朝天,有些公司股價炒到好幾倍,我都不知道它怎麼通過鴻蒙帶來收入的增長。」徐直軍說道。

徐直軍表示:「原來的歐拉更多是服務好鯤鵬,現在我們把歐拉定位為未來的數字基礎設施的操作系統,不僅僅是服務於鯤鵬,也能支持x86;同時支持邊緣計算,也能支持雲基礎設施,還准備發展一個分支,未來去支持嵌入式設備。」

他進一步談道:「華為未來打造兩個操作系統,一個是鴻蒙操作系統,一個是歐拉操作系統,兩者都開源。鴻蒙操作系統的應用場景,就是智能終端、物聯網終端和工業終端;歐拉操作系統面向伺服器,面向邊緣計算,面向雲,面向嵌入式設備。另一方面,我們鴻蒙和歐拉會實現底層技術共享。」

在徐直軍看來,中國的ICT產業一直是缺芯少魂,「我們內部有一個鑄魂工程,就是通過歐拉和鴻蒙,打造覆蓋所有場景的操作系統,而且全部開源,讓產業界參與進來,適配更多場景,只要產業界積極支持,共同努力,鑄魂工程就能夠真正實現目標,把缺芯少魂的』少』字去掉,就是有魂了。」

對此,徐直軍直言:「歐拉又有人炒作,站在數字基礎設施的角度看,歐拉確實解決了少魂的問題,也解決了我們各行各業需要操作系統問題。但怎麼帶來收入?只有基於歐拉做發行版的公司才能創造收入。其它那些炒作的公司,能不能基於歐拉創造收入,創造價值,大家要把眼睛擦亮一點。

以下是此次采訪的核心內容:

談晶元和手機:「一直靠庫存維持生存,努力解決晶元製造問題」

徐直軍: 為什麼要放棄手機業務呢?我們手機由於美國的制裁,沒有晶元,確實面臨很大的挑戰,大家現在要想買華為的5G手機,基本上買不到。

我們在多種場合表態了,華為不會放棄我們的手機業務,也不會把我們手機業務出售。我們正在努力,努力再努力,讓我們手機業務在適當的時候重回正軌。這是我們的目標。

希望大家能等幾年,看看我們能不能努力達到這個目標,讓大家能繼續買到華為5G手機。(想要達到這個目標)當然很艱難,至少要有夢想,如果沒有夢想,那就沒有動力。我們期望有這么一天,全球的消費者,特別是中國的消費者還能買到華為品牌的5G手機。

從供應商那裡,我們了解到,他們確實有一些晶元獲得了美國的許可,主要用於車部件的部分低端晶元。

徐直軍: 現在假消息遍地飛,今天講這個晶元的問題,明天講那個晶元的問題,我怎麼都不知道?我們被制裁之後,一直靠庫存維持生存,當然我們也在努力解決晶元製造問題,要靠中國半導體產業鏈共同努力,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解決。現在你們看到的跟華為晶元相關的消息,全是假消息,沒有一個是真的。

徐直軍: 你現在講的過億,都是講的手機,不含物聯網設備。現在物聯網設備有多少用了鴻蒙,統計不出來。現在手機已經過了1.2億了。我們的目標實現是快還是慢,要看消費者的體驗。

每一款手機,都要經過嚴格的測試,測試出來之後升級,升級以後看它的效果,效果好就可以放開給大眾升級。現在進展是超預期的,我們希望把華為存量的手機,爭取能升級的全部升級到鴻蒙。當然升級以後,華為手機的用戶體驗變好了,它可以使用的時間變長了,如果能等到未來我們解決了手機問題的話,剛好銜接得上,那是最好的。

我們現在從幾個方向努力,一個方向努力解決未來還有新的5G手機出來,但是哪一天出來不知道。第二個是通過鴻蒙不斷優化客戶體驗,不斷通過軟硬體協同,延長手機的使用壽命。

我們不會把手機業務關閉掉,也不會賣掉。否則的話,我們辛辛苦苦打造的這個品牌,說沒了就沒了,我們這么努力求生存,有什麼價值呢?

談鴻蒙和歐拉操作系統:「炒作熱火朝天,把眼睛擦亮一點」

徐直軍: 關於歐拉操作系統、鴻蒙操作系統,既然你問到了這個問題,我就好好講一講。鴻蒙操作系統,我們希望打造一個面向萬物互聯的操作系統,但是在面向智能終端的時候,它本質上是取代安卓操作系統。這個操作系統在各種智能終端運行的時候,本質上也只是在具備安卓操作系統的能力基礎上,增加了分布式能力,就是相互之間能夠互為外設。例如手機和電腦在一起,電腦可以看得到手機,電腦也可以看得到手機。

我們把Harmony OS的基礎能力全部捐獻給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開源是一步一步在向前走的.現在開源的OpenHarmony只能支持物聯網終端,還不能一下子支持完整的智能手機。我們希望和產業界一起,基於OpenHarmony,明年年底能夠支撐起完整的智能手機。

現在鴻蒙可以怎麼用?其實就是大家基於OpenHarmony,來開發各種物聯網終端。這些物聯網終端,能夠融入鴻蒙生態,跟鴻蒙操作系統的手機可以聯起來,消費者可以得到最好的體驗,這是最能夠帶來價值的事情。

另外,應用開發商可以基於鴻蒙開發應用,現在大家可以看到,不斷有鴻蒙版本的應用出來了。

還有一類公司,它參與鴻蒙開源社區,貢獻代碼,讓OpenHarmony越來越強大,越來越能滿足各種智能終端的需求。

而單獨做鴻蒙的軟體公司,我都不知道它怎麼創造價值?怎麼帶來收入?市場上有一段時間把鴻蒙炒的熱火朝天,有些公司股價炒到好幾倍,我都不知道他們怎麼能通過鴻蒙帶來收入增長,我搞不明白。

鴻蒙是面向萬物互聯的操作系統,和安卓相比,它的優勢在於,所有基於鴻蒙的終端,都能夠互相連起來,形成一個超級終端。僅從單一終端來看,它跟AOSP功能差不多,AOSP能幹什麼,它就能幹什麼。

最近我們確實把歐拉重新進行了定位。原來的歐拉更多是服務好鯤鵬,讓我們的鯤鵬生態發展得更好。我們開源的主力也是聚焦在支持鯤鵬。

現在我們把歐拉定位為未來的數字基礎設施的操作系統,不僅僅是服務於鯤鵬,也能支持X86;同時支持邊緣計算,也能支持雲基礎設施,還准備發展一個分支,未來去支持嵌入式設備。嵌入式設備是什麼呢?我們做電信設備,大量的一塊板一塊板,這就是嵌入式設備,這些板子上也需要操作系統。

華為未來打造兩個操作系統,一個是鴻蒙操作系統,一個是歐拉操作系統,兩者都開源。鴻蒙操作系統的應用場景,就是智能終端、物聯網終端和工業終端;歐拉操作系統面向伺服器,面向邊緣計算,面向雲,面向嵌入式設備。

另一方面,我們鴻蒙和歐拉會實現底層技術共享,把鴻蒙最優勢的部分,即分布式軟匯流排的技術嵌入到歐拉裡面,未來所有用到歐拉操作系統的設備,只要旁邊有鴻蒙操作系統設備,就可以自動連接起來,如此就打通了歐拉和鴻蒙,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中國的ICT產業,一直是缺芯少魂,我們內部有一個鑄魂工程,就是通過歐拉和鴻蒙,打造覆蓋所有場景的操作系統,而且全部開源,讓產業界參與進來,把它們做得更好,適配更多場景,只要產業界積極支持,共同努力,鑄魂工程就能夠真正實現目標,把缺芯少魂的「少」字去掉,就是有魂了,有覆蓋各種場景的操作系統了。

我們開源歐拉操作系統以後,只有基於開源版本做發行版的公司,才能夠從操作系統本身獲取收入,因為發行版可以賣錢,還可以通過服務獲取收入。

在歐拉發行版上開發應用的公司,和在其他操作系統上做應用開發的公司沒什麼區別。歐拉又有人炒作,炒的熱火朝天。站在數字基礎設施的角度看,歐拉確實解決了少魂的問題,也解決了我們各行各業需要操作系統問題。但怎麼帶來收入?只有基於歐拉做發行版的公司才能創造收入。其它那些炒作的公司,能不能基於歐拉創造收入,創造價值,大家要把眼睛擦亮一點。

談華為雲和數字能源:「沒有上市計劃,沒有剝離計劃,也沒有出售計劃」

徐直軍: (華為雲和數字能源公司)沒有上市計劃,沒有剝離計劃,也沒有出售計劃。

我們要打造面向數字世界的黑土地,在黑土地上,既要種我們各行各業應用的樹,華為的樹也需要有一塊土地,如果這塊土地沒了,我們的樹種到哪裡呢?

華為雲既是一個虧損的業務,又是一個快速增長的業務,我們也清楚有競爭對手 歷史 上虧了多少年,我們虧的年數差不多就行了,但是雲業務的增長還是很快的。

你提到的彌補損失不存在。因為我們從2017年開始做華為雲,本來也是我們規劃中的業務,不存在誰彌補誰。

6、我們留意到華為的政務雲發展的非常迅猛,這方面華為是否得到了政府部門的支持?華為雲中國區整體的業務情況如何?

徐直軍: 中國的政務雲,你的問題的假設是錯誤的。政務雲市場這么多年起起伏伏,多少公司參與競爭,華為為什麼成功了?華為從一開始就制定了面向政府客戶發展政務雲的模式,首先定了「三不」政策:不投資,不入股,不成立公司。你看很多公司,為了去搞一個城市的政務雲,又投資又入股,又成立公司,最後什麼都搞不成。

第二,我們堅定不移地賣雲服務,主要目的是促使政府的應用不斷遷移到雲上。而其他公司,很多採取賣設備的模式,賣完了,就沒人管了。我們給每個政務雲都配了一個團隊去持續運營,幫助政府的應用不斷地遷移到雲上,給政府真正帶來價值。

第三、我們最近還和一些合作夥伴想辦法,改造過去非雲服務模式的政務雲,讓它走向一個 健康 、可持續發展的方式。這是我們政務雲成功的關鍵。經過我們持續的運營,政府看到了價值,我們也得到了可持續的收入。雙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

魯勇:我補充一下,華為雲BU正式成立是17年,我17年開始主持中國區的工作,經歷了整個華為雲在國內市場的發展,到今年華為雲IaaS技術服務排在中國第二,全球第五,我用飛速發展,快速增長這個詞不為過。

第二,支撐華為雲發展最為關鍵的是技術。我看到很多其他公司參加展會大多數講情懷,華為公司講的全是技術。華為雲從2017年到2020年,這三年基本上在打基礎,現在華為雲有220多種雲上的服務、230多萬開發者,就是在打基礎。

從2020年開始,華為雲業務增長快速,市場感受到了華為雲的進步。我舉三個例子,第一,在 游戲 、互聯網、音視頻,這種雲原生的企業,最近已經有一個趨勢是H+X,華為雲加另外一個雲,為什麼呢?因為它們在整個應用和安全上要求越來越高。

第二、政務雲更加復雜,我們不僅在做雲的銷售,更多的是持續地運營,我們每一個政務雲和產業雲的基地,都有運營經理,因為雲的生意是要源源不斷去做,這是華為雲做的事情。

第三個是行業,如果第一代消費互聯網是促成很多雲公司的發展,當前中國數字化轉型中,各行各業的上雲才是真正的開始。華為本身是大型企業,加上這兩年製造業發展,行業應用上雲,華為雲必定是首選。

從「厚積薄發」,到「後發先至」,我用這八個字來總結華為雲這幾年的發展。

徐直軍: 華為雲的定位從來沒變過。傳統IT,伺服器、存儲,跟華為雲到底短期是什麼關系,長期是什麼關系,內部確實一直受煎熬,不是爭論,是煎熬。所有的傳統IT公司,就是做傳統伺服器,做存儲的公司,都沒有把公有雲發展起來,就是因為傳統勢力太強大。因為賣伺服器,賣存儲,短期收入高,已經通過渠道,通過夥伴,形成了一套固有的銷售方式。

第二,中國政府和企業,確確實實對雲的接受有一個過程,他們都建了自己龐大的IT部門,習慣於自己掌控,習慣於買伺服器,買存儲,或者買私有雲。所以說我們在私有雲做與不做上,斗爭了很久。你看私有雲是客戶需求,買過去放在它的機房裡面,看得見摸得著,自己還能管理。對於我們來講,雖然很清楚,趨勢是要走向公有雲,但是銷售人員,賣私有雲收入來的快,賣公有雲收入來的慢。

在華為內部,有一點是一直清晰的,未來走向公有雲這個方向,大家是認同的。但是走向公有雲的過程中,到底走的多堅決,不同人有不同的觀點。組織調整的目標,是怎麼讓華為雲更好的發展。現在調整的方案,是把華為雲面向雲原生的業務全部由華為雲自己解決。

都知道雲是未來,都知道公有雲是趨勢,但是內部就是轉不過來,華為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很痛苦的。原想把計算、存儲和雲放在一起,一起使勁,促進華為雲的發展,所以我們成立了雲與計算BG。但是,市場上碰到一起就打架,我們就把它們分開,分開還是打架。今年我們又做到一點,乾脆把雲原生的組織全部放到雲BU,我們在公有雲這塊獨立建銷售隊伍。我們內部沖突的過程,轉型的過程,從賣產品,賣license,到賣雲過程中,是很痛苦的過程。唯一可喜的是華為雲活下來了,還在逐步向好的方向發展。

魯勇:任何一個企業轉型都有一個過程。

徐直軍:我們轉商業模式是很難的,轉銷售隊伍更難,我們從賣產品,賣license轉向賣雲服務,最難的不是研發,最痛苦的是銷售。可喜的是,我們內部已經逐步轉過來了。我想今年以後,應該好多了。外部看,內部變來變去,也是痛苦的過程,尤其涉及到商業模式的轉型,涉及到銷售隊伍的轉型。

徐直軍: 對華為來講,賣伺服器不是我們的追求,我們追求的還是要把華為雲做好。我很認同華為雲張平安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為什麼客戶還會去找各種解決方案,或者說發展自己的雲,主要原因還是我們這些雲服務商做得不好,或者說做的不夠好,讓他們還不能徹底的放心,把它的關鍵應用、數據放到我們雲服務商的雲上。

我們唯有一個辦法,就是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通過持續的投資,把我們雲做得更安全更可信,讓客戶,不管是國企,還是政府,還是互聯網企業,都能夠放心地把應用、數據能夠部署到雲上,或者遷移到雲上。

實事求是來講,無論是中國還是全球,對政府也好,對企業也好,對各級組織也好,把自己的關鍵應用和關鍵數據,放在雲服務上,尤其是公有雲上,還是覺得不放心的。這里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個是雲服務商要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不斷的解決方案,去證明你是安全可信的,值得信賴的。政府和企業也要慢慢去看,雲服務商提供的雲,是不是能夠解決自己的問題,也許比自己建個雲,或者自己打造一個所謂的國資雲更放心,更可靠。我們很清楚。一個企業自己去建個雲,它在這個雲上的投資是有限度的。而一個雲服務提供商,像我們8000多人持續在研發,持續在投資,肯定在安全可信上,應該來講,能力更強。這裡面的關鍵是雲服務商要堅守不碰數據,而且要保護好數據,讓客戶的數據能夠安全可信,這是雲服務商要做的。這是一個過程,最終都會被技術的持續創新,規模效益,成本優勢,統統歸到幾個雲服務上,這是大勢所趨。就像智能手機,現在不就這幾家了嗎?雲服務也是一樣的,不管現在是私有雲還是什麼雲,最終通過技術的持續創新和雲服務商的持續投資,和規模優勢發揮,在中國會統一到三家左右,這是必然的趨勢。

徐直軍: 華為支持雙碳戰略裡面,最有價值的,就是我們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去幫助各行各業降低能源消耗,實現低碳 社會 。我演講裡面也講了,到2030年,各行各業受益於ICT技術帶來的碳排放減少能夠達到121億噸,是ICT這個行業本身產生碳排放的十倍。

華為也並非今天才開始努力降低能源消耗的,華為一直有一個部門叫節能減排辦公室,就是努力把我們自己的設備功耗降下來,同時去服務於其他行業,把能源消耗降下來。

至於我們數字能源業務,當然也是為了響應國家雙碳戰略,應對氣候問題,包括應對全球提出來的碳中和的目標,我們加大了投資和發展力度。它的中文名字叫數字能源,不是太准確,其實英文更准確,叫Digital Power。所以它的邊界很清楚,就是聚焦電力電子技術,把數字技術跟電力電子技術結合起來,我們侯金龍發明了一句話叫:比特管理瓦特,把信息流和能量流結合起來,清潔能源和推動傳統能源綠色化結合起來。

本質上數字能源的業務就是與電力電子技術相關的產品,包括基站供電,數據中心供電,太陽能逆變器,儲能的解決方案。還有一個電動車的三電,技術都是同源的。因此數字能源的業務戰略就是把我們多年在ICT領域積累的數字技術和電子電力技術結合起來,做產品和解決方案。所以不是Digital Energy,而是Digital Power。

談伺服器和AI:「x86伺服器確實遇到了困難 有與潛在的投資者接觸」

徐直軍: 我們x86伺服器確實遇到了困難,遇到什麼困難大家都很清楚,我們在想各種辦法積極解決,包括有與潛在的投資者接觸,有明確的消息再告知,現在在進程中。

徐直軍: 我個人參與了華為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打造的全過程,從決策第一天開始走到現在,只有四年多的時間。我們在人工智慧進展上,客觀來講是超過我們預期的。

我們有一個創新的架構,能夠打造全棧全場景的AI解決方案,全場景是指我們能夠覆蓋從最小的穿戴設備、到手機、伺服器一直到雲上的各種應用場景。全棧,是指從處理器的內核,到指令集,到晶元,到晶元的使能,到AI伺服器,到AI集群,到我們整個AI計算框架MindSpore,到支持人工智慧應用開發的工具ModelArts,整個技術棧我們都能夠提供。可以這樣講,在人工智慧領域,我們已經徹底擺脫了美國的任何技術。我們能夠提供整個AI的基礎設施和服務,能夠全面支持國內進行AI研究和應用開發,以及AI的各種商業實踐。

當前AI的發展,無論對大學,還是研究機構,或者創新企業,最缺的就是算力。最近我們跟全國二十幾個城市合作,建設了人工智慧計算中心,打造AI算力網路,把它作為一個公共服務提供給所有的需求方,來支持我們在AI上的研究、應用開發和創新。基於此,我對我們國家AI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充滿信心。

第二,原來AI應用開發很難。我在18年全聯接大會上,第一次發布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的時候講到,AI開發要科學家才能幹。我們的目標是讓AI應用開發簡單、簡單、再簡單,普通工程師都能開發應用。經過這幾年努力,我們的ModelArts基本上實現了這個目標,我在昨天演講裡面也講了,針對企業AI應用的三個階段,ModelArts都能做什麼。

我們最近為什麼不斷地發布AI大模型?不是以前不想發布,是發布不出來,為什麼?是因為算力不夠!一點點算力,沒有辦法把大模型訓練出來。自從我們有了AI集群,我們能做到4096個升騰處理器,無阻塞計算,具備了很強大的算力,我們跟鵬城實驗室一起打造了鵬城雲腦2,通過不斷的訓練,做出了多個大模型。

大模型訓練出來有什麼好處呢?當我們把AI應用到各行各業的時候,發現行業場景中,數據樣本是很少的。通常的方法,基於那一點數據,訓練出來的模型精度很低,根本達不到需求。有了大模型以後,基於少量的樣本數據,也能夠訓練出高精度的模型,來滿足需求。所以說大模型是各行各業真正把AI用起來,來解決各行各業問題,來提升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關鍵。AI大模型將是華為雲核心的競爭力之一。

最後一點,我們的計算框架MindSpore,開源以後,現在成為中國最活躍的開源社區,進展也不錯。

我們的目標是為中國所有的AI研究者,AI應用開發者,AI創新創業者,提供研究、應用開發和創新創業的AI基礎設施服務。這是華為能夠給中國的產業界和學術界帶來的獨特價值。

談 汽車 :「越是人人都造車的時候,越要冷靜」

徐直軍: 各有各的選擇。華為公司過去 歷史 上,很多選擇大家都是不可理解的,但是每一個企業都知道自己的定位什麼最好。對於華為公司,我們整個高層團隊來講,我們清楚我們做什麼合適,做什麼不合適,清楚我們在求生存階段,做什麼合適,做什麼不合適,清楚我們的未來,我們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所以為什麼要造車呢?有幾個造車的掙了很多錢,你去看看。不造車說不定掙的錢更多。這個問題沒有為什麼,只是一個選擇,選擇對與錯,也沒法衡量。成了就是對的,沒成就是錯的。越是人人都造車的時候,越要冷靜。

更多內容請下載21 財經 APP

『玖』 華為高級副總裁名單

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魯勇先生,1998年畢業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歷任華為東北歐地區部總裁、華為全球服務部總裁,現任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裁。[3]
郭平:出生於1966年,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碩士。1988年加入華為,歷任產品開發部項目經理、供應鏈總經理、總裁辦主任、首席法務官、流程與IT管理部總裁、企業發展部總裁、華為終端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公司輪值CEO、財經委員。
徐直軍:出生於1967年,畢業於南京理工大學,博士。
1993年加入華為,歷任公司無線產品線總裁、戰略與Marketing總裁、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產品投資評審委員會主任、公司輪值CEO、戰略與發展委員會主任等。

『拾』 魯勇的個人履歷

歷任北方工業大學團委副書記、書記,北京市學生聯合會秘書長,共青團北京市委大學中專部副部長,共青團北京市委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委商貿工委副書記,北京市房山區委副書記。
2001年任中共北京市宣武區委副書記、區長;
2003年任北京市委經濟技術開發區工委副書記、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北京經濟技術投資開發總公司黨委書記、經理;
2005年任北京奧運會組委會場館管理部部長;
北京奧運會殘奧會賽時運行指揮部調度中心執行主任,
2008年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正局級),
2011年3月31日,北京市旅遊局更名為北京市旅遊發展委員會。在31日舉行的北京市第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上,經過表決通過,任命魯勇為北京市旅遊發展委員會首任主任。
2011年4月,北京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免去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2012年7月3日,當選為中國共產黨北京市第十一屆委員會委員。
2013年8月,中國殘聯黨組書記。
2013年9月,中國殘聯第六屆主席團副主席、黨組書記、執行理事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