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復興社和軍統什麼關系
軍統是由復興社的一個下設組織一步步演化而來的,它們兩者之間也曾有著密切的關聯。
復興社分總社、支社、分社和小組四級,總社設在南京,由蔣介石任社長親自領導,下設幹事會和監察委員會。幹事會下設人事、組織、訓練、宣傳、特務、總務等處,特務處首任處長即戴笠,這就是軍統的前身。
1937年底,特務處與特工總部合並,成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下設兩個處,第一處負責黨務,第二處則負責情報,並直接向老蔣負責,戴笠的特務處即第二處。
1938年8月該局重組,第一處另成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即中統,而第二處則繼承了「軍統局」的稱呼,並由戴笠負責,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又臭名昭著的軍統。
⑵ 中華民族復興社的簡介
該社分總社、支社、分社和小組四級。總社設南京。
蔣介石任社長。下設幹事會和監察委員會。
幹事會為社員代表大會閉會後的執行機關,下設人事、組織、訓練、宣傳、特務、總務等處。特務處後來成了擴組軍統局的基礎。
監察委員會下設書記、調查、審核等處。支社是省(市)一級領導機構。支社下設分社,分社由三個以上的小組組成。
該社發展社員,一般先經其外圍組織革命青年軍人同志會和革命青年同志會(一九三二年該兩會合並改組為中國青年革命同志會)會員中物色吸收。凡參加該社者,須經社員三人介紹,並填表、宣誓。 復興社的主要活動,進行如下工作:
1、抗日備戰;
2、對地方軍閥割據勢力的消藩情報工作;
3、對各軍事集團進行團結或瓦解工作;
4、反共反蘇宣傳
⑶ 藍衣社是什麼樣的組織
藍衣社,全稱中華復興社,是1930年代國民黨的一個內部組織,積極效仿義大利和德國法西斯主義的褐衣黨和黑衫黨。
核心組織「力行社」最早由一些黃埔軍校學生組成,強調擁護蔣介石以建立其「在全國人心目中的至高權威和信仰中心」為目標,自1932年正式成立;到1938年因「發展到過於龐大,而失去其以暗配明的作用」及對日抗戰的開始,該社於該年解散。
(3)復興社擴展閱讀:
歷史
1930年代初,中國國民黨內具有理想主義刻苦清廉的人士發起成立「藍衣社」,企圖克服日本入侵危機、制止國民黨腐化墮落。藍衣社領袖賀衷寒提出「第二期革命」:「削藩」以統一國家、重整軍備以抗戰、禁煙、反腐敗、復興農村,「第二期革命」後為蔣介石接受並提倡。
藍衣社理論家劉健群:我們的黨現在似乎對群眾的願望變得毫無興趣,黨不僅變得遠離群眾,而且在許多地方,國民黨簡直被群眾所痛恨。黨的混亂、黨的軟弱無能、黨的頹廢,已經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
⑷ 復興社是什麼組織
復興社是國民黨內帶有特務性質的派系組織。
復興社的全稱是中華民族復興社,它是以黃埔系精英軍人為核心所組成的一個帶有情報性質的軍事團體,且復興社特務處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國民黨軍統局的前身。
1938年4月,復興社宣布解散,並入公開的三民主義青年團,特務處則擴大為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即「軍統」。
復興社的組織架構
領導機構為9人制的中央幹事會和3人制的中央監察會。賀衷寒、康澤、滕傑為常務幹事,周復任監察書記。幹事會下轄組織、訓練、軍事、特務、總務等處。組織處長由康澤兼,訓練處長鄧文儀,軍事處長桂永清,特務處長戴笠,總務處長李一民,分負調查、行動、組訓、籌款等職責。另組別動隊,專門從事諜報、綁架、暗殺等特務活動。
第一批在南京、上海、北平、武漢建立4個支社。為擴大組織,該社開辦各種訓練班、政訓班及特別研究班,終於形成各省有支社,各區有區社,各縣有分社和小組,同時各支社還有自己的外圍組織如「忠義救國會」等,形成了一支龐大的組織,成為蔣介石維護個人獨裁統治的御用工具。
⑸ 國民黨復興社十三太保是哪些人
十三太保為: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干喬、肖贊育、滕傑、戴笠、胡宗南。
1932年,蔣介石授意其心腹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等人成立特務組織「中華民族復興社」(仿照法西斯特務組織義大利黑衫黨、德國褐衫黨,又稱「藍衣社」),由蔣介石核定幹事十三人為該組織骨幹,被稱為「十三太保」。這十三人為劉健群、賀衷寒、鄧文儀、康澤、桂永清、酆悌、鄭介民、曾擴情、梁干喬、肖贊育、滕傑、戴笠、胡宗南。
(5)復興社擴展閱讀:
劉健群(1902-1972),原名懷珍,字席儒。早年曾任何應欽的機要秘書,後投靠蔣介石,被視為心腹。曾任軍事委員會政訓處處長,主持全國軍隊政工。1948年當選國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長,1950年升任院長。1972年病逝於台北。
酆悌(1903-1938),字力余。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復興社成立後,任中央幹事會幹事,兼革命青年同志會幹事,後赴法考察軍事與警政。抗戰時,任湖南省政府委員兼長沙警備司令。1938年因長沙大火案被臨時軍事法庭判處死刑,被槍決。
曾擴情(1894-1983)原名朝笏,號慕沂。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國軍政訓系統負責人,黃埔同學中進入國民黨中委第一人。復興社成立後,被指定為監察幹事。1949年在重慶被解放軍俘虜,1959年獲特赦,定居遼寧本溪。1983年病逝。
⑹ 復興社是好是壞
復興社是恢復興盛,就是衰落後再次恢復興盛繁榮。
強調「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推行對領袖蔣介石的個人崇拜,加強蔣介石嫡系對軍隊軍官的思想控制。
是以黃埔系精英軍人為核心所組成的一個帶有情報性質的軍事性質團體。由於復興社幹部模仿義大利黑衫軍和納粹德國。
復興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ù xīng,指衰落後再興盛起來,再創輝煌;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出自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基本解釋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七回:「復興伯業,司寇屠岸賈見趙氏復盛,忌之益深。」
1、使復興:~國家ㄧ~農業。
2、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的意思。
復興的意思是:
1、衰落後再興盛起來:民族復興。文藝復興。
2、使復興:復興國家。復興農業。
拼音:fù xīng
引證:魯迅 《書信集·致尤炳圻》:「我們還要揭發自己的缺點,這是意在復興,在改善。」
示例:我們相信,偉大祖國的強盛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一定會使無數為革命犧牲的先烈們含笑九泉的。
⑺ 《叛逆者》火了,你可知中統、軍統、復興社、黨通局的歷史
由朱一龍、童瑤、王志文、王陽、朱珠領銜主演的《叛逆者》6月7日開播。僅半小時,CCTV-8收視破1,位列同時段全部頻道電視劇排名第一。
劇情緊湊不拖沓,內容新穎刺激,觀眾直呼過癮,全程無槽點。
《叛逆者》聚焦的是隱蔽戰線上的共產黨人。1936年,年輕的復興社幹部特訓班學員林楠笙(朱一龍飾演),被復興社特務處上海區站長陳默群帶往上海,參加抓捕潛伏在復興社的地下黨員。
軍統、中統職責分工
中統全稱是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1928年初,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復出後,兼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部長,副部長為陳果夫、秘書長為陳立夫。
中統局在國民黨各省、市、縣黨部都有有分支機構,以黨政機關、文化團體和大中學校為活動重點,特務活動遍及全國。他們網路黨羽、特務的手段和對中國共產黨的破壞活動無所不用其極。他們捕風捉影,亂抓亂捕,製造了許多冤獄。
在中央組織部成立了一個下屬部門——黨務調查科,它成立於1928年2月。科長徐恩曾,在南京丁家橋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內辦公,只有兩個房間,在二樓西南角。一個是科長辦公室,另一個就是機要秘書等辦公的地方,機要秘書竟然是中共特科地下黨員錢壯飛。北平、上海的諜報站還各有一名中共特科地下黨員胡底、李克農。由於中共特科負責人顧順章被捕叛變,造成了中共中央全部撤退蘇區,上海地下黨組織幾乎崩潰。
1930年徐恩曾繼任後,開始了他對中統特務系統長達15年的直接領導,直到1945年2月,蔣介石突然下手令,免去他「本兼各職,永不錄用」,由葉秀峰繼任。調查科最初分設采訪、整理兩個股,各設總幹事一人,下設幹事、助理幹事若幹人。
1930年夏為了加強對付共產黨的力量,調查科內又增設了一個「特務組」,除一般特務活動仍由采訪股負責外,舉凡對共產黨的調查研究、密謀策劃以及被認為屬於最機密的情報搜集、破壞指導統由該組負責。該組的負責人由調查科采訪股的得力幹事顧建中擔任。
1930年夏,該科也增設了一個「言文組」,其任務是負責搜集各省市的報章雜志、各種進步刊物以及國外的華文刊物,分門別類加以剪貼,逐日送科主任轉部長參閱。該組由整理股幹事劉清源負責。
1932年,中央組織部黨務調查科成立特工總部,地點設在南京道署街今瞻園路132號瞻園內。
該部迄1938年撤銷之時止,前後共七年時間。特工總部是一個完全秘密的組織。它成立後即在各省、市、縣和國民黨特別黨部內陸續建立了下屬機構「特務室」,在上海、南京等重要地方還設立了秘密「行動區」。
1934年,蔣介石為統一特務組織,在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內設立調查統計局(這與後來以戴笠為首的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是兩碼事),以賀耀祖為局長,陳立夫為副局長,下設3個處:一處為黨務處,徐恩曾任處長;二處為軍警處,戴笠任處長;三處為郵電檢查處,丁默任處長。1935年,國民黨中央機關擴編,黨務調查科改為國民黨中央組織委員會黨務調查處。調查科和黨務調查處均設於南京丁家橋國民黨中央黨部大樓內,在二樓西南角兩間房子內辦公。
該部專門負責調查處理打入國民黨內部和 社會 各個部門、團體的中共地下黨員,也對國民黨內部其他派別和人員的活動進行調查,只效忠蔣介石和二陳(陳果夫、陳立夫)。
在二十年代末到抗戰全面爆發前,與中共進行了激烈的搏殺,可以說:不分伯仲,幾乎平手。從結果看,還是中共略勝一籌。
但是,有許多共產黨員被捕殺,甚至有許多被捕後叛變,反過來成了中統的特工。最著名的就是丁默邨、李士群,這兩人最後還跟隨汪精衛投靠了日本人,成了大漢奸,做了汪精衛的76號特工總部的特務頭子,中統特務組織因此也在抗戰期間逐漸衰落。
1937年4月,黨務調查處與力行社特務處合並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由陳立夫任局長。原黨務調查處為第一處,負責黨務調查,仍由徐恩曾任處長。原力行社特務處為第二處,負責軍事調查,仍由戴笠任處長。
1938年8月,以第一處為基礎,建立隸屬於中央黨部秘書處的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中統(局),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兼任局長,朱家驊、張厲生、陳立夫先後擔任過局長,徐恩曾、葉秀峰、郭紫俊、顧建中、季源溥等先後任副局長,負責日常實際工作。開始設於湖北漢口的黃陂路,後遷到重慶儲奇門葯材公會大樓樓上,再遷到中山二路川東師范舊址。
1946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中統局遷回南京道署街(即今瞻園路132號)瞻園辦公。
1947年4月,中統局改名為黨員通訊局(簡稱黨通局)。由葉秀峰任局長,郭紫俊、顧建中、季源溥任副局長。在各大行政區辦事處改稱直屬通訊處,各省、市黨部調查統計室(調統室)改稱黨員通訊組,為公開的情報機構。同時,在各省、市設立了秘密的情報組織,以區為單位,如沈陽區、旅大區等。區下設分區、工作站(交通、聯絡站)、工作組(通訊組)等。在分區、工作站、工作組下面還設有許多據點及調查員。
1949年2月,黨員通訊局又改為國民政府內政部調查局,簡稱內調局,事實上仍屬於國民黨中央掌控。
1954年10月,台灣「內政部調查局」改組為「司法行政部調查局」(類似現代美國的聯邦調查局FBI),現為「法務部」轄下的「調查局」。職權重點是維護台灣安全和打擊 社會 重大犯罪活動。除接受「國安局」委託的偵防業務外,還要負責查賄、緝毒、防止重大經濟犯罪等。
軍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的簡稱,1938年8月成立,軍統前身是「軍事委員會密查組」(1927年)、復興社特務處(1932年4月)、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1937年)。中將局長賀耀祖(國民政府辦公廳主任兼),少將副局長戴笠,主要負責。
軍統局內勤組織有軍事情報、黨政情報、電訊、警務、懲戒、訓練和策反等八處、六室、一所;外勤組織在各個城市設「區」,在各省設「站」,在一些重要城市「特別班」。其基本組織為「組」及直屬情報人員。
當年「軍統局」特務,專門以監視、逮捕、綁架和暗殺等手段,進行反共活動。另一方面,軍統特務在抗日戰爭時期深入淪陷區,製造針對日軍的恐怖活動,對打擊日本侵略和漢奸,起了一定作用。
1927年,蔣介石在軍事委員會侍從室下成立密查組,由侍從室少將侍從高參、黃埔軍校第五、六期學生總隊少將部主任胡靖安負責,戴笠為外圍情報員。
1932年4月,成立中華民族復興社(又稱藍衣社)的核心組織——力行社,下設特務處,處長戴笠,有鄭介民、唐縱等十人,從事情報暗殺活動,是為軍統前身,在南京明瓦廊雞鵝巷辦公。
1937年,成立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處長戴笠。遷南京洪公祠1號辦公,洪公祠只有1號,沒有第二家。原來是黃埔軍校畢業生調查處和中國日報社。前身是明末兵部尚書,總督山西、陝西、四川、河南軍務,清初總督江南軍務的漢奸洪承疇府宅,死後清政府為紀念他的功績,在此闢建了當時南京最大的祠堂,故街名洪公祠。現在是南京市公安局、國家安全局的辦公場所。
1938年8月,以原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第二處為基礎,擴大為隸屬於軍事委員會辦公廳的軍事委員會調查統計局,簡稱軍統(局),首任局長陳立夫兼,副局長戴笠。在重慶羅家灣辦公。隸屬於軍委會辦公廳的特檢處也由戴笠負責,主管郵電檢查。
1946年,戴笠從青島乘坐飛機去上海,因天降暴雨,在南京江寧板橋鎮岱山失事,後軍統局進行改組,改為國防部保密局,國防部第二廳中將廳長鄭介民調任中將局長,軍統局主任秘書毛人鳳任副局長,負責保密防諜工作,確保黨國安全。
1947年12月5日,副局長毛人鳳升任局長。
1950年,國防部保密局遷台灣,於台北士林芝山岩設立局本部。保密局恢復正式編組,予以持續執行國內保防工作及情報搜集之重責大任,並主導台灣省工作委員會案及台北市工作委員會案等白色恐怖。
1955年,情報機構改制。國防部保密局改組為國防部情報局,專責執行戰略預警情報搜集、研整之任務。保防偵查等業務撥歸「司法行政部調查局」接管。
1984年發生江南案,當時之情報局長汪希苓亦被捕入獄,情報局再次大改組。
1985年7月1日,情報局與國防部特種情報室並編成立軍事情報局,隸屬國防部參謀本部,受參謀總長直接指揮。總部在台北陽明山下的芝山,設有情報學校訓練間諜,軍方內部稱該處為山竹營區。
中統與軍統的區別就在於:
中統是國民黨中央的情報機構,負責、經濟、教育領域的黨務調查。
軍統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國防部的情報機構,負責涉及軍事的情報調查以及保密防諜工作。
兩者在反共防共這一點是一致的,因此任務有所交叉重疊,經常引起糾紛在所難免。
軍統局最鼎盛時期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與美國海軍情報部門合作,成立中美合作所,培養訓練了大批特工,人數最多時,內外勤人員達一萬六千餘人。
1947年2月軍統改組為保密局後經參謀總長核定的編制人數共有:官佐6021人,士兵1526人。薪餉總額:131530000元每月,特別加給及特種工作費(活動費、獎金、無線電器材費、旅運費、印刷費、救濟費等):法幣6億元。合計:191530000元(每月)。
而同時期中統局局本部人員是170人,薪餉總額加特別加給及特種工作經費是:法幣:43750000元每月,只有軍統的2.27%,外勤特工1900餘人,由各地方政府開支,不在此列。可見中統與軍統相比,人員只有軍統的四分之一。
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統的勢力非常大,因為實際上國民黨的各級基層黨組織,都是中統的特務網延伸。許多基層黨部的負責人,本身就是中統的基層負責人。
抗戰以後,由於國民黨的情報工作對象有所改變,從以對付中國共產黨向對付日本侵略轉變,因此中統的地位開始下降,而軍統的地位不斷提升。
同時,由於大片國土淪陷,中統的組織系統嚴重破壞,而且又不能及時地聯絡這些基層組織,逐漸為軍統所取代。
加之軍統負責人戴笠對蔣有知遇之恩和師生之情,對蔣言聽計從。而中統主要為國民黨CC系的大老陳立夫、陳果夫哥倆所掌握,在人事上蔣不能直接控制,也逐漸失去了蔣的扶持。
到了國民黨退台後,中統實際上已經喪失了全部組織系統。而軍統的組織系統倒是得以保存和發展。由於中統與軍統在爭奪秘密工作的主導權上,進行了長期的明爭暗鬥,雙方的合作非常有限。
情報、反間兩大功能
無論是中統、軍統還是國防部第二廳(情報廳)主要任務都是情報和反間,都是秘密機構,不能對外公開的,人員都不能招搖過市,不能對外公開身份,內勤人員對家人和親屬只能說是在政府或軍事機關工作,外勤人員以各種職業為掩護,暗中收集情報。
情報又叫信息,是涉及方方面面的消息。對中統來說,主要是收集掌握政府機關、學校、工商業、 社會 團體中,共產黨和各個地方勢力和國外的動態、靜態信息,並保證所得信息不被泄露。軍統也是同樣,只不過主要針對國共兩黨的軍隊、兵工廠、游擊隊、根據地和作戰情況,部隊官兵貪腐情況等等。國防部二廳純粹是針對國共兩黨的軍隊進行作戰需要的情報和保密工作。三個單位各有自己的鄰域,但是也有重疊交叉,爭權奪利互相推諉的情況也時有發生,但是還不至於發生到互相殺戮、你死我活的地步。
這幾個單位雖然都有抓人殺人的許可權,但是也不能隨意亂用,國防部二廳基本沒有行動部門,中統雖有,也已經不成氣候。唯有軍統的行動部門比較龐大,分布全國,但是也不能隨便抓人殺人,即使抓人、殺人也只能偷偷摸摸的,不能大張旗鼓、大模大樣,公開的抓人殺人。
中統抓人一般要由警察配合行動,軍統一般由各部隊軍法處、憲兵隊執行,許多軍統人員在部隊擔任軍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