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傳統文化服裝亞麻女式
擴展閱讀
陳小魯被控 2025-05-04 06:15:02

傳統文化服裝亞麻女式

發布時間: 2023-01-22 16:46:00

Ⅰ 新加坡的傳統服裝(圖片,具體描述)

新加坡不同民族的人在穿著上有自己的特點。

馬來人男子頭戴一頂叫"宋谷"的無邊帽,上身穿一種無領,袖子寬大的衣服,下身穿長及足踝的紗籠;女子上衣寬大如袍,下穿紗籠。華人婦女多愛穿旗袍。政府部門對其職員的穿著要求較嚴格,在工作時間不準穿奇裝異服。

(1)傳統文化服裝亞麻女式擴展閱讀:

娘惹服飾

早年華人下南洋娶馬來人為妻子,生下的女兒就叫娘惹,是娘惹文化的代表之一。娘惹服飾是在馬來傳統服裝的基礎上,改成西洋風格的低胸襯肩,再加上中國傳統的花邊修飾。

娘惹裝多為輕紗製作,顏色不僅有中國傳統的大紅、粉紅,還有馬來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綠。而點綴的圖案多為中國傳統的花鳥魚蟲或龍鳳呈祥。

主要在檳城、馬六甲、新加坡和爪哇一帶。男的稱為峇峇,女的叫娘惹。峇峇娘惹保存的中國傳統習俗來自歷史的某段時空,然後停格了,後來加入了馬來文化習俗的影響,所以不等同於中土文化。

Ⅱ 怎樣低調優雅的穿旗袍

旗袍可是最能代表中國女性優雅的單品了,旗袍發展至今,已經成了日常可以穿著的單品。走在街上,總能看到好看的小姐姐以現代旗袍造型輕松成為全街最靚的崽哦。旗袍本身就不是搶眼聚焦的單品,並不像其他禮服裙那樣或大膽前衛,或性感迷人。旗袍本身就代表了東方女性的含蓄之美,自然就代表了低調。所以,喜歡旗袍的各位,只要穿美就可以啦。

挽起頭發

長款旗袍非常的溫柔,小碎花的設計恰到好處的展示女性的柔美,小碎花也確實是非常適合做成旗袍的一款面料。把頭發挽起來扎一個低的發髻也是優雅極了。

綢緞面料的旗袍顯然更顯檔次,看起來更顯女人味。把頭發放下來做起編發,也顯得更溫柔些。

旗袍搭配外套也去非常的好看,在早晚都比較涼的地區也是十分的實用哦。搭配針織衫,西裝,風衣都很好看。

穿多了長款的旗袍,可以試試短款的旗袍,更適合小個子,也更顯腿長。

穿上旗袍裙可是更注重自己的體態了呢,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是美的。

前言 挽起頭發
發型很重要。穿旗袍最常的就是挽起頭發扎一個較低的發髻。顯 的干凈利落能夠很好的突出臉龐的輪廓。同時挽起頭發也能夠更好突出中國女人的溫柔端莊優雅的特點。
好的風格
旗袍原本就是想要表現東方女人溫柔爾雅
端莊的特點。 因此不需要過渡的濃妝艷抹,適當的淡妝即可。風格上旗袍一般都會選擇以中國風為題材的設計, 更能顯現出中國的傳統文化。
選擇好的面料
衣服想要好看,好的面料肯定少不了。旗袍的 面料選擇多以綢緞為主,看起來表面光滑,極富有高級感。切勿購買以布料為主的旗袍,這種旗袍展現不出來旗袍該有的氣質。
最後再說一句
see you!

旗袍是中國傳統服裝中站c位的名星,今年春晚中十分出彩的舞蹈節目《晨光曲》,就演繹出了旗袍的精髓和魅力。民國時期,旗袍曾是女性的常服,它穿著普及,功能強大,既可裝扮大家閨秀,也可裝扮小家碧玉,既可打造身姿妖嬈的交際花,也可打造清純文雅的女學生,上至達官貴人和商賈女眷,下至平民婦女和職業女性,都是旗袍的推崇者和傳承人。近幾年旗袍回潮勢頭更盛,很多秀場上和隆重的場合里,都有身著旗袍的女性亮相。

要想低調優雅的穿旗袍,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旗袍的面料要優良有質感,細膩親膚和光澤柔和的面料最好。光澤度高的面料就免了吧,不低調還顯廉價。

二、旗袍的顏色要清雅,花紋要簡單,螢光色和五顏六色的花紋就免了吧,不優雅還顯艷俗。

三、旗袍的款式要簡約有設計感,復古韻味和現代氣息要兼有,過於繁雜的款式就免了吧,不實用還顯拘謹。

四、穿旗袍的發式和妝容要相配,年輕人可選中長波浪發,中年和老年人可選盤發或短卷發。妝容要清淡,有妝似無妝。高馬尾、極短發和濃妝艷抹就免了吧,不端莊還顯輕佻。

五、穿旗袍的配飾顏色和款式要和諧精緻,依然要貫徹全身色調不過三的原則。高跟鞋、小耳飾、手拿包和旗袍最配。款式和顏色誇張的配飾就免了吧,不精緻還顯粗糙。

我選了幾款能夠突顯低調優雅的旗袍造型,大家可欣賞可評價。

這是一款棉和亞麻混紡的經典藍同色提花旗袍,它的美彷彿寵辱不驚,沉靜而安然,像走在時光深處的美人,讓人一見傾心,久久不能忘懷。

這是一款前開衩的改良旗袍,有著影影綽綽的斑駁麻灰底色,催開了具有浮雕感的藏青色繁花。美的詩情,美的出塵。

這是一款棉和滌綸混紡的麻紫色綉花旗袍,它呈獻了熏衣草般的自然之美,彌漫在光影里,高貴而優雅,神秘又夢幻。

這是一款亞麻和人棉混紡的印花旗袍,藍灰的底色,青花瓷般的印花,染就了一身的芳華。看到它心已沉淪,彷彿只有穿上它才能獲得救贖。

這是一款花呢大格紋短款旗袍,白色和湖藍色相間大氣又文雅,穿上它就像鄰家小妹般甜美又親切,那低頭的一抹溫柔,真是驚艷了時光。

這是一款設計感很強的改良旗袍裙,藏青底色加白色橫花紋清幽雋雅,斜下擺拼接經典藍色蕾絲百褶半下擺氤氳著時尚潮味,優雅又摩登的時代感油然而生。

這是一款粉紫色的小格紋旗袍,暗紅色的滾邊和精緻的花樣盤扣最是動人,打造溫婉的淑女形象就是它了,那淡淡的書卷氣更讓人陶醉。

這是一款聚脂纖維和粘膠混紡的豎條紋旗袍,暗紅色的滾邊和絆扣精緻吸睛,黑色底和細條紋的碰撞產生了與眾不同的視覺,復古典雅的韻味訴說著一世風情。

以上文字僅代表個人觀點,大家有什麼看法請暢所欲言。

每個女人都有一個旗袍夢,不管是受影視劇的影響,還是被短視頻所吸引,但親身嘗試過旗袍後才發現,花哨老氣像廣場舞大媽,根本不好意思穿出門。真正氣質的女人,日常穿的旗袍都比較簡約低調,既優雅減齡又不會太過張揚,潤物細無聲,氣質由內而外散發。
1. 純色改良旗袍
市面上絕大多數的旗袍都經過了 時尚 的改良設計,不會像影視劇中的女主穿的旗袍那麼古典,既簡約 時尚 又更容易駕馭。省略盤扣、斜襟、包邊等古典元素,極致的簡約高級感,線條感卻依舊延續了傳統旗袍的曲線美。

純色旗袍最是干凈純粹,選對了顏色就成功了一半,一般來說,淺色系的旗袍清新減齡,可以提亮視覺,看起來更顯年輕。如果覺得純色太過單調,可以選擇小范圍的刺綉花點綴,精緻典雅,還可以選擇真絲面料的旗袍,光澤感華美,更顯高貴的氣韻。

經典的陰丹士林藍色旗袍,在過去幾乎人手一件,當時的印花和染色技術都還不夠發達,陰丹士林藍色旗袍顏色比較亮,簡約又質朴,非常適合日常。而經過改良後的陰丹士林旗袍,短款的設計更加減齡嬌俏,花苞袖的設計也更顯甜美 時尚 感,上身文藝范十足。
2. 幾何花旗袍
相比純色的單調感,幾何花的旗袍沒有那麼單調,但依舊不會太過花哨,靜靜地散發著知性優雅的女人味,日常穿比較合適。

立體的豎條紋旗袍富有肌理感,同時豎條紋還能修飾身材曲線,相對來說,細條紋比粗條紋更加顯精緻感一些。當下比較流行的外層薄透搭配吊帶內裙的旗袍,朦朧性感又不張揚,氣韻上依舊很內斂,品味高級,只要外層旗袍的顏色清新減齡,完全不用擔心會顯老氣。

如果是深色系的幾何印花旗袍,則看起來要深邃得多,也更容易顯大媽感。所以在剪裁上要選擇更加新穎的設計,短款的設計更加嬌俏靈動,還可以借鑒下胸前薄紗拼接的設計,朦朧透膚也更具造型感。
3. 印花旗袍
印花旗袍看著就比較明艷花哨,氣質上也更加顯成熟的女人味,想要達到減齡不老氣的效果,就要在面料上多參考一下。

輕盈飄逸的雪紡印花旗袍,因為雪紡的浪漫減齡效果,可以很好的中和明艷的印花帶來的艷麗感。同樣也可以借鑒下外層薄透搭配里層吊帶裙的設計,此外在外層旗袍底色的選擇上,淺色系溫潤恬靜,看起來也更加的溫柔。

雪紡輕薄透氣,尤其適合夏天,其次中長款的旗袍典雅又不失靈動感,比長款旗袍也更顯年輕態。日常穿的旗袍立領沒有影視劇中的那麼高,女主們穿的旗袍都是透過屏幕為了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日常穿太過束縛,這也是個小訣竅。
4. 旗袍+針織開衫
旗袍與針織開衫是經典的搭配,端莊嫻靜的氣質,夏天搭配的針織衫更多的是起到裝飾的效果,而不追求禦寒的作用。

當下的旗袍和針織開衫也更加的 時尚 ,尤其對於身材上有缺陷的女子來說,這樣的搭配可以很好的修飾身材和身高。撞色的針織開衫增添了層次感,又能收斂身材,修飾手臂,如果身材不高的女子穿,還能分割身材比例,整體看起來更顯高挑感。

鏤空的針織開衫精緻透氣,不同剪裁造型的針織開衫,給人的氣質也不同,硬朗廓形的針織開衫知性文藝,慵懶的針織開衫更加隨性。春秋時節穿的針織開衫還可以選擇長款或者更加細密的針織紋理,起到保暖的效果。

大眾對於旗袍的印象,都來自於舊時光的美人們,特別是民國時期大上海的女人們。似乎旗袍就是婀娜和嫵媚的,從一開始便是女性曲線美的最佳詮釋。

可是,穿旗袍並不符合中國女性傳統的著裝習慣,日常的穿衣搭配還是以衣裙為主。

因為旗袍太過於強調女性身形之美,A字型輪廓和小立領,加上手工扣子,如果作為日常的穿著,想要低調地穿出去總是沒那麼容易,因為它太特別,太獨特、太吸引人目光了。
下面推薦的低調優雅的穿著方法,僅供參考:
1、旗袍搭配長款風衣和雙面尼大衣:

旗袍最大的優點就是體現女性優雅,所以,不管怎麼穿,優雅肯定會有的。但是,如果單穿,就會太顯眼,完全沒辦法低調。但是,只要您外搭一件長款風衣或者雙面尼大衣,即露出了旗袍特有的小立領和開衩裙擺,又不會太過於張揚,就非常低調優雅了;

2、在顏色的選擇上:

選擇灰色格子或者淺色系的面料的旗袍,光澤度高的面料就不推薦了。面料細膩,顏色柔和的旗袍穿起來會非常有知性美,會更加低調優雅哦!

3、在鞋子的搭配上:

恨天高的高跟鞋就不要選擇了,否則,你穿旗袍搭配恨天高會吸引到一大片目光的,太過於張揚,是沒辦法低調的。所以,選一雙中跟或者低跟的鞋子搭配,一樣能穿出優雅來。

穿旗袍不能畫很濃的妝,要抬頭挺胸,才能有氣質

穿了旗袍么手裡拿塊手帕,走一步屁股扭三扭,看見男人手帕朝他們揮揮手,本來沒有低調了沒有男人注意到你的。

長款高開叉旗袍怎麼穿都漂亮迷人,短款旗袍廚房裡的工作服適合做飯穿,

身材好的穿旗袍才能更自信!個人感覺上海女人穿旗袍的姿態特別優雅

保持身材。

Ⅲ 中世紀歐洲貴族的服飾是怎樣的

歐洲中世紀拜占庭樣式服裝繼承和發揚了古希臘與古羅馬的文明和藝術風格,同時又糅合了東方精美華麗的刺綉圖案,並以絲綢為貴為尚。

14—16世紀,在文藝復興思潮影響下,人們開始反對封建神學,反對教會的禁慾,提倡個性、人性解放,這些思想、文化、藝術等各方面對服裝產生了重大影響。

服裝開始改變了用符合人體的自然形態來表現服裝的做法。越來越無視人體,走向極端的追求服裝個性造型美道路。

從中世紀對女性美避而不談的宗教禁慾陰影走出來的女人們為了突出自己的曲線美,開始讓堅硬的緊身胸衣和龐大裙撐組合來完成自身的曲線美。

巴洛克,中世紀歐洲廣泛流行的一種藝術樣式,特點是宏大、絢麗、誇張、激情、宗教感。這一時期服裝充滿生氣和律動,強調裝飾性。

男裝不再像之前那麼短,並且前襟有很多排扣。繁多裝飾性的排扣密密麻麻的從上打到下,裝飾也頗為華麗,外套的扣子只扣上面幾個,剩下的都為裝飾用。

(3)傳統文化服裝亞麻女式擴展閱讀:

貴族,可能是這個時代最時髦的詞之一,只是,其中以調侃與誤讀居多。在歐洲,貴族群體雖已逐漸沒落,但貴族文化卻沉澱下來,尤其是貴族服裝對藝術圈的影響,至今仍在。

從西歐4世紀末開始,日耳曼民族大遷移,低文化的日耳曼民族終於滅掉高文化的西羅馬帝國,成為西歐中世紀歷史舞台上的主要角色,為形成近代歐洲文明打下了基礎。

古代日耳曼民族生活環境地處山洪排水道口處,由於環境惡劣,造就了這個民族深思熟慮的頭腦,他們不得為了生存而拚命幹活。

可能是由於為了自身行動方便,他們慢慢脫離了古希臘古羅馬的傳統 文化,順應自然環境,形成了他們那種自然發生的四肢分離的體型服飾。而這種服飾就是現代西歐服裝的基礎。

Ⅳ 中國傳統服飾有哪些特色

中國人的傳統服飾分為中式服裝和西式服裝兩大類。中式服裝、西式服裝經數千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風貌和體系,在式樣、外形、結構、局部特徵、裝飾、色彩、圖案、審美文化方面均不相同,有其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一、式樣
中國傳統服飾的主體形式是前開型的大襟和對襟式樣。前開衣最早起源於中國,形成於黃帝時代。中國傳統服飾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兩種形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交叉使用,相容並蓄。女子穿上衣下裳式樣的較多,男子多穿上下連屬的袍衫。
西洋服裝在樣式上有一個演變過程,古希臘的服裝是披裹式,古羅馬到中世紀,服裝的式樣以披裹式的非成型類衣和前開式的半成型類衣為主。公元四世紀,日爾曼民族南下,日爾曼民族的四肢分離的體形型服裝逐漸滲入到歐洲服裝的基本樣式中,從13世紀開始至今,體形型服裝逐漸占據了主體地位,其基本形制是男子上衣下褲,女子為上下連屬的裙裝。
二、外形特徵
中國傳統服飾的外形強調縱向感覺,自衣領部位開始自然下垂,不誇張肩部,常用下垂的線條、過手的長袖、筒形的袍裙、縱向的裝飾等手法,使著裝人體顯得修長,特別是使四肢有拔長感。亞洲許多國家的服裝都有類似特點。
清代服裝相對來說是比較肥大的,袖口、下擺都有向外擴張之勢。然而,清代婦女那高高的旗髻和幾寸高的花盆底鞋,加上垂至腳面的旗袍,使旗人比歷代婦女都顯得修長。
服裝外形的修長感是對東方人較為矮小的身材之彌補,在感官上產生視錯覺,在比例上達到完美、和諧。自然修長的服式使男性顯得清秀,使女性顯得窈窕。同時,平順的服裝外形與中國人臉部較柔和的輪廓線條相稱。
西洋古典服裝的外形強調橫向感覺,常採用橫向擴張的肩部輪廓、各種硬領、輪狀領、膨脹的袖型、龐大的裙撐、重疊的花邊和花朵以及漿過的紗料和各部位的襯墊,使服裝線條產生誇張和向外放射的效果。
西洋服裝的外形特點與西方人熱情奔放的氣質、起伏明顯的臉部輪廓以及比東方人高大挺拔的體型相適應。
三、結構特徵
從結構特徵看,中式服裝採用中國傳統的平面直線裁剪方法,無論袍、衫、襦、褂,通常只有袖底縫和側擺相連的一條結構線,無起肩和袖窿部分,整件衣服可以平鋪於地,結構簡單舒展。
西方服裝採用立體裁剪方法,立體裁剪方法視人體為多面體至少是四面體,細心對待人體從上到下、從前到後各個方面的凸凹起伏關系,利用打褶和省道處理等服裝工藝手段,最終取得與三維人體相吻合的具有立體效果的服裝。
有人說中式服裝像平面的繪畫,西洋服裝像立體的雕塑,這種感覺大體是對的。中式服裝表現兩維效果,忽視側面結構設計。西式服裝強調三維效果,適合人體結構特點並適應人體運動規律,既合體又實用,因此,受到世界各國人們的普遍青睞。
四、局部結構特點
從服裝的局部特點看,中式服裝的斜交領、對開V領、直立領、衣服下擺兩側開衩、清代箭袍式的前後左右開四衩,以及衣服的對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等,都是有東方特色的局部細節,常被設計師用作表現中國服裝趣味的處理手法,其中中式立領和衣服下擺兩側開衩更為典型。
西洋服裝的袒領和輪狀褶領(像扇面一樣環繞脖頸)運用較為廣泛,輪狀褶領連續的褶襇是用布料上漿後熨燙成形,有時需用細金屬絲做支撐。服裝造型喜用填充物襯墊或支撐,如墊肩、墊胸、墊袖、墊臀、裙撐等。由於西式服裝不是連袖而是裝袖,所以肩飾造型多樣。袖子款式變化很多,如半腿袖、主教袖等。
五、裝飾
從裝飾特點看,由於中式服裝是平面直線裁剪,表現二維效果,所以裝飾也以二維效果為主,強調平面裝飾。裝飾手段是中國傳統的鑲、嵌、滾、盤、綉幾大工藝。這些工藝的巧妙運用,使中式服裝雖造型簡練,但紋樣色彩斑斕,美不勝收。
刺綉用於服裝歷史久遠,發展到後來,甚至「衣必錦綉」。運用平面刺綉方法裝飾服裝表面空間,是中式服裝設計的慣用手法,沿用至今。尤其是精妙絕倫的刺綉工藝與絲綢面料配合,使服裝充滿東方風韻,令人贊嘆不已。
除刺綉外,鑲、滾工藝在中式服裝上運用也很多。例如清末,市井流行在衣緣處鑲、滾裝飾,女子衣緣越來越闊,從三鑲三滾,五鑲五滾,發展到「十八鑲滾」。
西洋服裝是立體構成設計,表現三維效果,所以裝飾與整體結構造型相對應,強調立體感和空間感,裝飾手段是藉助各種立體物如穗飾花結、荷葉邊、金銀絲帶、褶襇、切口等點綴服裝表面。最初,花朵、花邊等只是少量裝飾服裝表面,豐富表面效果。到了羅可可時期,某些禮服竟是用立體花堆砌而成。
西洋服裝採用立體裝飾有其精采之處:一是立體裝飾與立體結構造型相呼應,天然諧調;二是裝飾效果符合審美心理,因為凡是平鋪直敘、一覽無余的表面,容易引起人的單調感覺,而層次豐富、虛實搭配、重疊穿插的表面空間有耐人尋味的效果,易於激起觀賞美感。
六、面料、色彩和圖案
從服裝面料看,中國最早使用的紡織品是葛布、薴麻布和大麻布。葛布是葛藤的莖皮纖維加工製成的。薴麻是我國特有的植物,歐洲人稱之為「中國草」,大麻被稱之為「漢麻」。中國享譽世界的服裝面料是絲綢。養蠶、繅絲、織綢是我國先民對世界紡織服裝發展作出的傑出貢獻。中國人穿棉布較晚,棉花是從印度引進的,到元明之時,棉布才成為人們普遍穿著的衣料。
從服裝色彩看,在上古時代,黑色被中國的先人認為是支配萬物的天帝色彩,夏、商、周時天子的冕服為黑色。後來,隨著封建集權專制的發展,人們把對天神(黑色)的崇拜轉向對大地(黃色)的崇拜,所以形成了「黃為貴」的傳統觀念。黃色成為帝王的專用色,隱喻著統治者至高無上的地位。
傳統服飾色彩受陰陽五行影響,有青、紅、黑、白、黃五色之說。青、紅、黑、白、黃色被視為正色,其餘顏色則為間色,正色在大多數朝代為上等社會專用,表示高貴。在民間,正色是人們衣著配色所喜愛和追求的顏色。
從配色方法看,高艷度、強對比是中國傳統的配色方法。強烈的對比色在金、銀、黑、白等中性色的緩沖配合下,使服裝洋溢著富麗堂皇、渾朴大方的氣氛。
中國民間對藍色有傳統喜愛,如藍印花布、靛藍蠟染布等。藍色與黃種人的膚色相配,容易諧調,可產生柔和的色對比效果。
中式傳統服飾的圖案紋樣豐富多采,有飛禽走獸、四季花卉、山巒亭閣、幾何紋樣等,抽象、具象、誇張、寫實等風格俱全,圖案紋樣不僅精美,而且具有豐富的內涵。
中式服裝喜好運用圖案表示吉祥的祝願。從古至今,從高貴的綢緞到民間的印花布,吉祥紋樣運用極為廣泛。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九龍戲珠、蜥龍鬧靈芝等紋圖,不僅隱喻著圖騰崇拜,而且抒發著「龍的傳人」的情感。像鶴鹿同春、喜鵲登梅、鳳穿牡丹、團鶴仙壽、福祿壽喜、連年有餘、吉祥八寶等圖案,反映了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希望。另外,官服的圖案重視標識作用,明清文官為飛禽圖案,武官為走獸圖案。皇帝的龍袍象徵真龍天子,龍袍上的十二章紋圖案各有寓意:「日、月、星」取其照臨;「山」取其穩重;「華蟲」取其文麗;「火」取其光明;「藻」取其潔凈;「粉米」取其滋養;「宗彝」取其忠孝;「黼」取其決斷;「黻」取其明辨。
西洋服裝的面料、色彩、圖案的運用同東方傳統存在差距。
古希臘、古羅馬的服裝面料主要是半毛織物和亞麻布。古希臘人喜愛白色,古羅馬服飾最流行的色彩是白色和紫色,紫色象徵高貴,白色象徵純潔、正直。一般庶民衣服是羊毛、亞麻天然的原色,很樸素。
中世紀西方已有了許多名貴的面料,除東方絲綢、錦緞之外,還有天鵝絨、高級毛料、北歐的珍貴裘皮等。當時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裝飾得輝煌燦爛,引導人們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飾上充滿宗教氣氛的色彩被人們嚮往。
歐洲文藝復興以來,隨著服飾奢華程度的升級,明亮的色彩受到人們歡迎,織錦緞和天鵝絨中還織進了閃閃發光的金銀絲線。法國人特別喜歡丁香色和薔薇色,也很迷戀含蓄的天藍和聖潔的白色。西班牙人崇尚高雅的玫瑰紅和銀灰色調。在英國,黑色被認為是神秘、高貴的色彩,特別是黑緞子和黑天鵝絨常是貴婦的首選。迷人的黑色襯著白種女性白皙的膚色,非常炫目。
西歐傳統服飾上的圖案隨著歷史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古代多流行花草紋樣,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流行華麗的花卉圖案,法國路易十五時期,受羅可可裝飾風格的影響,流行表現S形或渦旋形的藤草和輕淡柔和的庭園花草紋樣。近代,有影響的流行圖案花樣有野獸派的杜飛花樣,以星系、宇宙為主題的迪斯科花樣,利用幾何錯視原理設計的歐普圖案,用計算機設計的電子圖案等。
七、審美文化
東西方服裝審美文化存在很多不同點。
西方文化起源於海洋文明,文化本能比較開放,易於融合外域服裝文化。
中國文化起源於大陸文明,文化本能比較封閉,在服裝上具有固執的「原體」意識,傳統服飾形制幾千年來地位穩定,吸收異域服裝相對困難。
西方文化善於表現矛盾、沖突,在服裝構成上強調刺激、極端的形式,以突出個性為榮。
中國文化是和諧文化,強調均衡、對稱、統一的服裝造型方法,以規矩、平穩為最美。
西方文化是一種明喻文化,重視造型、線條、圖案、色彩本身的客觀化美感,以視覺舒適為第一。
中國文化是一種隱喻文化,藝術偏重抒情性,追求服裝構成要素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
西方文化崇尚人體美,重視展示人體的性差異,不忌諱表現性感。古典模式是表現女性的第二性徵,如露頸、露肩、露背、半胸,以緊縮腰圍和墊臀來表現女性胴體曲線。現代模式是以簡約的形式表現人體的自然身形,以短露和緊身為現代時髦。
中國文化漠視「性」的存在,服裝不表現人體曲線,不具備感官刺激要素,寬衣博帶,遮掩人體,表現的是一種莊重、含蓄之美。
中式傳統服飾的美學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審美心態和文化征貌。中國人受儒道互補的美學思想影響,重視情理結合,以理節情,追求閑適、平淡、中庸,追求超出形體的精神意蘊。中式女裝嚴密包裹人體,使人難窺其詳,增加了神秘感。中式男裝嚴整修長,洋溢著中和之美。皇帝的禮服,寬博繁復,輝煌壯觀。皇帝的禮服不僅是權力的象徵,也是中國人審美觀的表現。

Ⅳ 從漢服中提取靈感,古典韻味十足的馬面裙,你覺得美嗎

漢服和洛麗塔的融合並不少見,洛麗塔服裝設計經常從漢服中汲取靈感,比如裙子會用漢服普通亞麻裙的顏色和圖案,讓搭配看起來經典魅力十足,大家隨口感嘆,馬面裙原來這么美。隨著漢文化的不斷發展,漢元素已經成為一個民族的象徵,並被廣泛應用於服裝設計中,漢族元素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如古色古香的圖案或古老而精緻的製作方法,除了編織方法,它可以讓人聯想到中國風格。

為了最大限度發揮漢服的優勢,圖案最好選擇文言元素的圖案,比如常見的牡丹或山水畫圖案,既能突出漢服的特點,又能顯出雍容華貴,如果中國元素馬面裙的圖案是甜美的或者歐式的,這不僅不會凸顯漢服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設計優勢,還會讓穿搭的定位不清晰,選擇經典的圖案,既能突出漢服的優點,又能將洛麗塔和漢服完美融合,兩者各有特色,但並無矛盾感,中國元素馬面裙出現在洛麗塔服裝中,所以服裝不僅要表現出溫柔和端莊,還要表現出少女感,馬面裙的顏色最好選擇鮮艷的顏色,如常見的紅色、淡粉色、藍色、橙色等,這樣不僅會讓人眼前一亮,還能給人一種甜美的感覺。

Ⅵ 中式婚禮有哪些禮服款式 龍鳳褂秀禾服最受歡迎

龍鳳褂
龍鳳褂分上褂下裙兩個部分,一般都呈直筒狀,不過隨著當下審美的發展,上褂一般都會做一定比例的收腰設計,以體現女性的曲線美。傳統的中式服裝可以凸顯新娘特殊的東方魅力,加上年輕人越來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所以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穿著龍鳳褂出嫁。
秀禾服

橘子紅了這部電視劇讓很多人認識了秀禾服,張雨綺在婚禮上穿著的就是秀禾服,這樣讓更多女生期待著在自己的婚禮上也能穿這樣一件傳統的禮服。秀和服對人的身材要求不高,身材略顯豐滿的人穿上可以很好的掩飾身材上的缺點,而本身身材纖瘦的人穿起來,更顯高挑和苗條。
旗袍
中式旗袍的古典韻味更能凸顯新娘的完美曲線,穿出東方韻味兒。選擇一款亮眼的旗袍,顯出新娘的穩重大方,而且紅色有提亮膚色的作用,會顯得氣色更好哦,旗袍看起來不僅僅是一件嫁衣,更是一款不可多得的藝術品呢。
漢服
漢服的款式繁多復雜,玄色的可用黑紗深衣配紅色中單來體現,附加以蔽膝、佩玉、玄色舄,採用流線型剪裁和束腰設計能夠揚長避短很好地修飾新娘體型,凸顯女性曲線;寬大衣袖與明黃色絲線祥雲刺綉古樸而典雅,為新娘氣質加分。

Ⅶ 中國古代的衣服大多用哪些布料

麻:亞麻,黃麻,薴麻
絲制:綃、紡、縐、綢、緞、錦、絹、綾、紗、羅、綈、葛、絨、呢
棉:分平紋,斜紋,鍛紋

漢族的傳統服裝
從三皇五帝到明朝這一段時期漢民族所穿的服裝,被稱為漢服。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千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最能體現漢族特色的服裝,每個民族都有屬於特色的民族服裝,漢服體現了漢族的民族特色。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回族的傳統服裝
圓頂白帽,用白布縫制而成。帽口比帽頂略大,邊緣淺,以能戴到上耳根部為宜。一般為里、面雙層,有的在帽頂添上阿文。威寧回族中圓頂白帽,是男子服飾的標志。阿訇和阿文學生常戴,節日時則絕大部分人都戴。蓋頭和鳩尾式包頭,是威寧回族婦女穿戴中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標志。蓋頭以青色、白色或淺綠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狀頭巾。節日期間,部分婦女戴之。鳩尾式包頭,以青色綠帕或青布包成,發不外露,中間形狀似鳩尾,為回族婦女常扮頭飾,稻田壩一帶中老年婦女中尤為流行。
威寧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飾,與雲南昭通、魯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頭頂,或戴白帽而不折邊。阿詭的白帽頂綉阿文,上裝多為短便衣,少數穿長衫,褲腳7-9寸寬。姑娘喜戴耳墜,通常一隻墜一個銀鈴,少數一隻墜配兩個銀鈴,以輕便、秀氣為宜。不包包頭,戴綉花勒子或頂紅、綠色方巾,頭發多系獨辮。上身穿著大襟短服,腰系綉花圍腰,講顏色,求鮮艷。腳履精製綉花鞋,手戴銀鐲頭,銀戒指。婚後包鳩尾式包頭,發不外露,衣服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色彩由鮮變素。老年婦女,頭上多包白包頭,鳩尾包頭外勒白頭巾。
西南部與會澤、宣威為毗鄰的鄉村,青壯年男子大多頭包青、藍、白布,成大套頭。身穿緊身短對襟衣,袖口細而短,幾件疊加而穿。衣扣多用膠線或布條結成,又有用古銅毫銀毫錢幣焊作紐扣者,成對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藍布裁前,白線縫制,下沿八個衣袋相連,黑白相間,色澤分明,異常醒目。褲子為大褲腳,褲口最寬者須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縫成,腰部折成皺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帶,帶頭有須,下拖至膝頭,行走時隨風飄動。已婚男子的腰帶,體現著女方手工針線的好孬,是評價女方的依據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絲帕或白布包於頭上,黑、白交叉均勻,有稜角,俗稱「喜鵲花包頭」,雙耳佩戴銀耳墜。婚後多挽髻,套髻罩,上別銀插簪,有的頭上再系一串小銀鈴,行走時,鈴聲叮當,清脆悅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藍色布料,系花圍腰。下裝依上裝而配,一般以衣褲不同色彩為宜。腳穿大花鞋,多為大紅大綠的滿幫花,有的鞋頭上綴一朵紅纓。

Ⅷ 古代西方婚禮什麼服裝

古代西方婚禮是白色的服裝。

在古代埃及和希臘時期,舉行結婚儀式的當天,新娘包裹著白色亞麻質地的多層細褶長裙,這種形式被認為是現代婚紗的雛形。14 世紀以來,緊身且帶裙拖緊身的柯特哈蒂裙被稱為傳統意義上的婚紗。

這時期起確立了現代婚紗的典型特徵——裙拖,柯特哈蒂裙用蕾絲裝飾表面,貼體或是膨大的袖子,在袖子開裂的地方,露出帶有裙拖的襯裙。歐洲中世紀的人們認為綠色意味著戀愛的五月,更用它來代表婚姻和家庭生活。

16 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由於束胸、裙撐、填充物等新型材料的使用,服裝面臨橫向擴張,人體的動作對服裝基本影響不大,服裝的靜態美感得到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這個時期婚禮服的概念逐漸清晰化,主要表現形態為緊身胸衣和裙撐的出現並廣泛地得到使用。

同時,這一時期的婚禮服多有奢侈化的傾向,17-18 世紀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風靡歐洲,不同程度上地影響服裝文化的變化,婚禮服風格也受其影響。婚禮服上半身上使用緊身胸衣勾勒身材,下半身採用誇張的裙撐表現,最大限度地彌補了人類體型的不完美,但也顯得有些過於浮誇,也推動了華麗、富貴的禮服風格的形成。

現代發展

現代婚紗的雛形是1840 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舉行婚禮時所穿的白色禮服,維多利亞女王大婚時佩戴的白色頭紗帶動了它的潮流,也開創了白色婚禮服的基調。20 世紀初期,隨著對女性審美特徵的回歸,婚禮服逐漸開始人性化,人們開始關注女性的臀圍、胸圍及身材曲線,新娘手捧一大束盛開的花朵,並在其上面懸掛緞帶和蝴蝶結,成為了婚禮的標准搭配。

到了 21 世紀,「開放」、「高雅」的風氣逐漸解脫女性,部分婚紗拋棄了裙撐設計,婚紗的主要特徵是上身貼體,下身蓬鬆。婚禮服主要向個性化表達方向發展,人們更加追求舒適、自然、性感等穿著效果。

Ⅸ 馬來西亞人穿什麼衣服

馬來西亞四季如夏,基本都是穿夏裝。


豐富多彩的亞洲傳統服裝

從遠古部落以樹皮裹身和頭插羽毛,到古代皇室身披織金錦緞,馬來西亞的傳統服裝和面料五光十色、繽紛絢爛。

遠古時代的原住部落身披樹皮,佩戴珠串。古王國出現後,馬來皇室開始使用手紡布料和精美的馬來蠟染布。隨著對外貿易的興起,國外的服裝和布料開始傳入馬來西亞,例如中國絲綢、印度 pulicat 或格子紗籠,以及阿拉伯的 jubbah(一種寬袖長袍)。

今天,穿著馬來卡巴雅 (Baju Kebaya)、印度紗麗 (Saree)、中國旗袍等傳統服裝的人依然隨處可見。

馬來

直到 20 世紀以前,馬來女性在公共場合仍然穿著 Kemban——只在齊胸處系一個紗籠 (Sarong)。隨著伊斯蘭教的普及,她們開始穿著更現代也更優雅的 【Baju Kurung】。Baju Kurung 是一種及膝長的寬松女式上衣,一般罩在長裙的外面,兩邊有褶。它也可以搭配傳統布料,例如織金錦緞或蠟染布。這些傳統服裝通常配以 Selendang(披巾)或 Tung(頭巾)。

馬來的傳統男裝是【Baju Melayu】。Baju Melayu 是一種寬松的束腰外衣,罩在長褲外面。它通常是搭配 Sampin — 一種罩在髖部的短紗籠。

中國

中國旗袍也叫「長衫」,穿在身上既舒適又優雅,備受當代女性的青睞。旗袍一般是高領,紐扣或扣眼位於肩膀附近,腰部收窄,一側或雙側開叉。它的面料通常是亮滑的絲綢、綉花綢緞或者能展示性感的其他面料。

印度

紗麗是舉世聞名的印度傳統服裝。紗麗的寬度一般是 5-6 碼,配以類似色調的襯裙,以及同一色調或反差色調的短袖衫。一般是將它裹在身體上,讓 Pallau (有綉花或印花的末端) 從左肩垂下。襯裙的穿法是剛好露出或遮住肚臍,作用是托住紗麗。紗麗的面料、材質和款式多種多樣,極具異域情調。

印度北部的女性喜歡穿 Salwar Kameez (旁遮普套裝) — 籠在長褲外的長罩裙,同時配以披巾。

男士在正式場合的傳統服裝是無領長袖衫 (Kurta)。它長度及膝,面料一般是棉布或亞麻。

峇峇娘惹

與馬來人結婚的中國移民穿著可巴雅 (Kebaya),一種傳統高檔時裝。

它採用輕薄透明的面料,以精妙的技藝手工裁製而成,精美的刺綉可與最漂亮的威尼斯蕾絲相媲美。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稱作 Tebuk Lubang (字面意思是打孔) 的刺綉技術。這是指在面料上綉出花紋的輪廓,然後裁掉內側。如果方法正確,最後在衣領、翻領、袖口、褶邊和兩塊三角形前幅 (從髖部垂下,稱作 Lapik)上,會呈現出蕾絲一樣的綉花。

葡裔歐亞人

馬六甲的葡裔歐亞人是 16 世紀葡萄牙定居者的後裔,他們的傳統服裝帶有自己的文化血統。他們的服裝以紅黑兩色為主,男士穿夾克衫和長褲,配以腰帶,女士穿多層前擺的寬松長裙。

砂拉越

作為馬來西亞最大的州,砂拉越有許多族群,其部族服飾也是豐富多彩、各具特色。Orang Ulu (上游部落) 的服裝款式多樣、花色各異,常用的材料有手織布、樹皮、羽毛和珠串。砂拉越的特色服飾有伊班 (Iban) 部族的編織布 (Pua Kumbu)、砂拉越馬來人的織金錦緞 (Songket)、彩色珠串飾品、傳統珠寶首飾和頭飾。

沙巴州

和砂拉越一樣,沙巴州也是多族群混居。每個族群都有自己的服裝、頭飾和個人飾品,其形式、花紋和色彩搭配均帶有各自部落和地區的特色。不過,有些部族雖然文化不同但比鄰而居,他們的傳統服飾可能很相似。值得一提的是這里的帽子和頭巾,例如卡達山杜順族女子的草帽、巴瑤族編織的 Dastar,以及羅篤族(Lotud) 男子的頭巾——折多少個角,就表示有多少個妻子。

原住民 (Orang Asli)

馬來半島的原住民原本住在叢林深處,穿的衣物全部采自大自然,例如木菠蘿(Terap) 樹皮和草裙。飾物方面,有用蕨類或棕櫚的葉片精心編制的發帶,其花式非常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