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企業「全球化」「國際化」「多國化」「跨國化」階段有什麼不同表現分別舉例說明
跨國化、多國化、國際化、全球化階段是企業發展的四個等級階段。
跨國化階段的企業也可以成為地區存在性企業,即利用本土優勢向外輸出產品,其跨國目的主要為了爭取目的地市場,主要表現為市場導向性,市場的存在是企業活動的全部業務的核心,這種企業形態出現最早在十五世紀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多國化階段的企業可以成為地區發展性企業,本土優勢的影響力逐步下降,取而代之的是貨幣資本的約束力,企業本部對市場的控制力加強,同時市場的主要操作者是該企業的買辦或代理人,企業通過對市場消費的約束攫取利潤,其主要表現是輸出商品擁有技術代差,並可以用雄厚的資本地控制使原料輸出和勞務輸出極為廉價。
這種企業形態形成於十八世紀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在這里要區別於十五世紀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兩者名稱雖然相似,但企業生產方式和收入方式卻大相近庭,同時需要解釋的是雖然英帝國後來殖民地遍布全世界,但是形態方式依然是多個地區的組成而不是一體化的經濟發展模式。
國際化階段的企業則成為全球挑戰性企業,是完全脫離地區化的新形態,企業本身利潤的來源不在完全依靠社會平均勞動時間的差距來實現,商品輸出地的消費形態也煥然一新,企業極度重視技術優勢,市場也從和企業的約束關系轉變為控制關系,即消費者對生產者輸出的商品有一種趨之若鶩的心理。
金融資本的輸出也從對地區約束行為轉變為引導行為,因為此時企業商品附加值極高,就需要有富裕的消費群體來購買,企業本部對各地區分支企業的能力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所以,這一階段企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具有壟斷性,這種典型的企業是二十世紀初美國的福特汽車公司,當然類似的後繼者也不計其數,但是作為現代互相協作的國際化生產方式,它無疑是開山鼻祖。
全球化階段的企業就可以稱為全球控制性企業,是國際化企業發展的成熟表現,企業完全脫離了對市場和資本的依賴,因為這是企業輸出的產品開始向消費者的必需品回歸,企業之間的競爭也開始脫離個價格因素,從而導向技術因素和服務因素。所以,企業的核心價值體現在高端技術和人力資源。
全球化這個概念是上世界七十年代最早在美國提出的,在當時布雷斯頓森林體系面臨奔潰的大背景下,各個壟斷企業為了維護既得利益,開始尋找可以擺脫高成本的生產體制。電子產品的出現衍生了人類知識產權的觀念,企業的發展也出現了改天換日的變化,地區之間的協作,演變成共同開發、共同生產、共同銷售。
所以,全球化企業最顯著的表現就是一體化體制,這個概念有些抽象,但最容易理解的就是它的價值,即全人類全部與其企業的生產、經營、銷售存在密不可分的關聯,這種企業的代表就是當今的Microsoft微軟公司。
綜上所述,從時間和空間上企業發展也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經歷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歷程,但是始終都有一個最終的目的那就是利益最大化。在當今南北兩極分化的時代,絕大多數企業的發展和經營模式依然可以看見歷史再現的影子。企業的發展模式必須與其生產體制相適應,而不是盲目跟風,所以說,三年的工廠,十年的公司,百年的企業,是有道理的。
B. 國際化的四個階段
國際化的四個階段是起步期、開拓期、騰飛期、全球化。根據查詢相關資料信息,起步期、開拓期、騰飛期和全球化是國際化的四個階段,代表發展的行進過程。國際化是設計和製造適應不同區域要求的產品的一種方式。
C. 什麼叫國際化
所謂企業國際化,就是指企業以國際市場為導向,輸出產品和服務,尤其是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廣泛利用國內外資源,實現生產要素國際范圍內的優化配置和組合,平衡市場風險,以獲取最大的比較經濟利益。
D. 什麼叫做國際化
國際化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是,你是否自己已經認同了全球理念,並且是全體的員工在全體人類的高度看問題和認識問題。
企業要想國際化首先要看你的企業是否處於一種國際化的行業,然後是否准備追求一種國際水準,只有這樣的前提存在你才能說企業可能進行國際化。
國際化的步驟主要看自己的特點來定。大量的是以生產國際化和人力資源國際化為先導,逐步進行的國際化。
E. 到底什麼叫國際化
關於這方面的定義, 並沒有一個權威定義.按我個人理解, 基本上國際化是指語言, 文化, 觀念, 商務等各方面與世界接軌的一種國際模式. 諸如經常提到的國際化城市, 國際化人才等等, 體現的是一種知己知彼.
F. 淺談國際化與本地化
國際化 是指把原來為英文設計的計算機系統或者應用軟體改寫成同時支持多種語言和文化習俗的過程。
在英文中,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被縮寫為I18N,即只取首位兩個字母,中間字母為18個。國際化中只處理語言的部分叫多語言化(Multilingualization)縮寫為M17N。比如一個軟體同時支持英語、法語、日語、俄語等多種語言。
本地化 是指把計算機系統或者應用軟體轉變為使用並兼容某種特定語言的過程。在英文中,本地化(Localization)被縮寫為L10N,即只取首位兩個字母,中間字母為10個。
無論是國際化還是本地化都不是簡單的語言翻譯,以下是國際化和本地化中常常遇到比並且應當注意的地方:
1)界面純文字翻譯
這個就是上面提到的多語言化,即對系統或者軟體界面的文字進行多語言處理。
2)文本信息翻譯
除了界面文案翻譯,系統或者軟體附帶的幫助手冊、說明等文本信息也應該進行多語言處理。
3)圖標設計
圖標應該通用、易於接受,同時考慮地域習慣。例如,一個在美國表示鄉村風格的郵箱的點陣圖在其他地區的居民看來像是其他東西。歐洲人通常將這個點陣圖理解成煙囪。 還要避免使用包含文本的點陣圖,本地化圖像中的文字不僅費時間,文本增長也可能成為一個問題。確保點陣圖和圖標具有文化認同性也很重要。
4)姓名地址
姓和名的先後次序,地址書寫的先後次序。比如中文都是先姓後名。
5)聲音使用
不適當的聲音或提示可能會引起人的反感,有些國家對聲音性別很敏感。
6)顏色使用
顏色和色調與民俗有關,比如紅色在美國標示危險,在中國標示喜慶。
7)紙張尺寸
列印紙的尺寸因地域而不同。北美洲、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菲律賓與智利的官方紙張尺寸大小為8.5英寸×11英寸(215.9毫米×279.4毫米)。A4尺寸則是ISO的標准,已經於多數國家採用。
8)數字標識格式
不同國家和地區數字表示方式也存在著區別。影響數字表現的因素包括數字字元的表示、數字元號的表示、數字的類型等。
例如:一千二百三十四點五七(1234.57),在英語中的表示是1,234.57,而在德語中的表示為1.234,57。
9)日期和時間格式
日期/時間的國際化,不僅涉及到地理位置(Locale,比如星期、月份等日歷本地化表示),還涉及到時區(TimeZone,針對UTC/GMT的偏移量)。時區不僅是地理位置規定,更是政治規定,比如中國從地理位置上跨5個時區,但只使用一個統一時區(id=Shanghai/Asia)。
PS:後面會有專門的文章來介紹國際化種的日期和時間格式,這里就不詳細介紹了。
10)貨幣單位
貨幣格式設置必須考慮貨幣符號、貨幣符號位置和負號的位置。大多數貨幣使用與區域性或區域設置中的數字相同的小數點分隔符和千位分隔符。但是,在一些地方並不是這樣,比如在瑞士,瑞士法郎的小數點分隔符是句點 (Sfr.127.54) 。
11)度量單位
度量單位直接關繫到數值的實際表示結果。雖然度量單位存在著國際標准,但由於歷史,風俗習慣等原因,很多地區及國家並不唯一使用國際標准。
例如,美國同時存在著國際通用標准制和英制兩種度量制度,英制是相對更常用的度量制度,英制中的長度可以使用英寸 (inch)來表示,而國際通用標準是米和分米等; 對於重量的表示,英制使用磅(pound), 而國際標準是克與千克。軟體國際化中,當存在度量習慣區別時,軟體中度量相關的數據都需要根據度量單位進行合適的轉換。
12)字元排序及長度
並不是所有語言都把某一個字母的大小寫形式看成是等價的,重音的區別,某個符號出現與否,甚至拼寫不一致性都可能導致看似等價的兩個字元串實際上的不等價。字元的排序是需要根據不同地域文化確定的。同時,還應根據字元的長度調整對話框的大小和位置。
13)文本的輸入和呈現
例如,阿拉伯人和希伯來人的閱讀習慣是從右向左,文本輸入也是從右向左,這樣的習慣被稱為BIDI(Bidirectionality)。
14)鍵盤布局
鍵盤上的鍵因國家而異,鍵的位置和個數也可能不一樣,且某些字元並非存在於所有的鍵盤布局上。
15)換行和斷字
亞洲 DBCS 語言的規則與西方語言的規則完全不同。例如,與大多數西方書面語言不同,中文、日語、朝鮮語和泰語不一定使用空格將一個字同下一個字區分開。泰語甚至不使用標點符號。
16)大小寫轉換
處理字元的大小寫的的演算法要注意某些語言的大小寫字元之間沒有一對一映射。而大多數非拉丁腳本甚至不使用小寫和大寫的概念。例如:中文、日語、泰語等亞洲語言文字。
參考資料:
http://www.unicode.org/
http://www.i18n.linux.org/
http://www.microsoft.com/globaldev/
http://www.linuxjournal.com/article/6176
G. 什麼叫做國際化
國際化是設計和製造容易適應不同區域要求的產品的一種方式。它要求從產品中抽離所有地域語言,國家/地區和文化相關的元素。換言之,應用程序的功能和代碼設計考慮在不同地區運行的需要,其代碼簡化了不同本地版本的生產。開發這樣的程序的過程,就稱為國際化。在信息技術領域,國際化是指在設計軟體,將軟體與特定語言及地區脫鉤的過程。當軟體被移植到不同的語言及地區時,軟體本身不用做內部工程上的改變或修正。
在經濟學中,國際化是企業有意識的追逐國際市場的行為體現。它即包括產品國際流動,也包括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美國學者理查德·D·羅賓遜(Richard D·Robinson)在其著作《企業國際化導論》一書中提出上述觀點。
H. 國際化是什麼意思
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是設計和製造容易適應不同區域要求的產品的一種方式。它要求從產品中抽離所有地域語言,國家/地區和文化相關的元素。
換言之,應用程序的功能和代碼設計考慮在不同地區運行的需要,其代碼簡化了不同本地版本的生產。開發這樣的程序的過程,就稱為國際化。
(8)國際化擴展閱讀:
在國內市場取得成功的大陸企業,國際化是不可避免的,是企業成長與壯大的必經之路。但是在制定國際化戰略時,還是應當慎重,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煉好內功,具備核心競爭力。華為國際化戰略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其核心的自主知識產權體系,技術過硬。
2、穩扎穩打,不要急於求成。海爾初期的海外設廠方式雖然利潤不高,但風險也小,同時為其積累了國際化的經驗。
3、了解國際游戲規則,按照牌理出牌。
台灣企業在這方面比大陸企業有更豐富的經驗,比如明基並購西門子手機業務,西門子要向明基支付2.5億歐元,還要支付5000萬歐元購買明基2.5%的股份。
此外,明基享有西門子手機業務的所有專利權。相反,當TCL收購湯姆森的電視業務時,協議當中並不包括利潤最豐厚的顯像管製造業務。這些,就是大陸企業國際化所不具備的能力。
I. 什麼是國際化戰略
國際化戰略是企業產品與服務在本土之外的發展戰略。隨著企業實力的不斷壯大以及國內市場的逐漸飽和,有遠見的企業家們開始把目光投向中國本土以外的全球海外市場。企業的國際化戰略是公司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的發展規劃,是跨國公司為了把公司的成長納入有序軌道,不斷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和環境適應性而制定的一系列決策的總稱。企業的國際化戰略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國際化進程,決定企業國際化的未來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