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歷任美國國務卿
1、約翰·傑伊
任期:1789年9月26日至1790年3月22日
2、托馬斯·傑斐遜
任期:1790年3月22日至1793年12月31日
3、埃德蒙德·蘭道夫
任期:1794年1月2日至1795年8月20日
4、蒂莫西·皮克林
任期:1795年12月10日至1800年5月12日
5、約翰·馬歇爾
任期:1800年6月13日至1801年3月4日
6、詹姆斯·麥迪遜
任期:1801年5月2日至1809年3月3日
7、羅伯特·史密斯
1809年3月6日至1811年4月1日
8、 詹姆斯·門羅
任期:1811年4月2日至1817年3月3日
(1)美國歷屆國務卿擴展閱讀:
美國國務卿歷史:
美國國務卿設立於獨立之初的1789年。在美國的三權分立中,總統代表最高行政權力,國會則代表立法權力。
防止在外交上出現「兩權分立」、相互掣肘,當時的眾議員麥迪遜於1789年5月19日提出議案,政府應設外交部和外交部長一職,因此國務卿相當於外交部長。但最初的國務卿主要是忙國內的事。
其職責包括參與制定、發布、保管國內的法律法令,為國內行政部門的人事任命做公證,保管國會的各類書籍和文件等。後來隨著美國的不斷發展,外交活動日益增多,國務卿才真正轉向外交。
迄今為止,美國已有70屆國務卿,首任國務卿是托馬斯·傑斐遜(Thomas Jefferson),現任國務卿是邁克·蓬佩奧(Mike Pompeo)。
② 歷屆美國國務卿都是誰
1,托瑪斯·傑弗遜1790年3月22日–1793年12月31日
托馬斯·傑斐遜(英語:Thomas Jefferson,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美利堅合眾國第三任總統(1801年─1809年),同時也是《美國獨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國開國元勛之一,與華盛頓、本傑明·富蘭克林並稱為美利堅開國三傑。
除了政治事業外,傑斐遜同時也是農業學、園藝學、建築學、詞源學、考古學、數學、密碼學、測量學與古生物學等學科的專家;又身兼作家、律師與小提琴手;也是弗吉尼亞大學的創辦人。許多人認為他是歷任美國總統中智慧最高者。
③ 美國歷任國務卿都是誰
歷任美國國務卿姓名、 任職期、 任職時的總統
托瑪斯·傑弗遜(Thomas Jefferson) 1790年3月22日–1793年12月31日 喬治·華盛頓
埃德蒙德·蘭道夫(Edmund Randolph) 1794年1月2日–1795年8月20日 喬治·華盛頓
蒂莫西·皮克林(Timothy Pickering) 1795年12月10日–1800年5月12日 喬治·華盛頓,約翰·亞當斯
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 1800年6月13日–1801年2月4日 約翰·亞當斯
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son) 1801年5月2日–1809年3月3日 托瑪斯·傑弗遜
羅伯特·史密斯(Robert Smith) 1809年3月6日–1811年4月1日 詹姆斯·麥迪遜
詹姆斯·門羅(James Monroe) 1811年4月2日–1814年9月30日
1815年2月28日–1817年3月3日
詹姆斯·麥迪遜
約翰·昆西·亞當斯(John Quincy Adams) 1817年3月5日–1825年3月3日 詹姆斯·門羅
亨利·克萊(Henry Clay) 1825年3月7日–1829年3月3日 約翰·昆西·亞當斯
馬丁·范布倫(Martin Van Buren) 1829年3月28日–1831年5月23日 安德魯·傑克遜
愛德華·利文斯頓(Edward Livingston) 1831年5月24日–1833年5月29日 安德魯·傑克遜
路易斯·麥克萊恩(Louis McLane) 1833年5月29日–1834年6月30日 安德魯·傑克遜
約翰·福塞斯(John Forsyth) 1834年7月1日–1841年3月3日 安德魯·傑克遜, 馬丁·范布倫
丹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 1841年3月6日–1843年5月8日 威廉·亨利·哈里森, 約翰·泰勒
阿貝爾·帕克爾·厄普舒爾(Abel Parker Upshur) 1843年7月24日–1844年2月28日 約翰·泰勒
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John Caldwell Calhoun) 1844年4月1日–1845年3月10日 約翰·泰勒 注1
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 1845年3月10日–1849年3月7日 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注1
約翰·克萊頓(John Clayton) 1849年3月8日–1850年7月22日 扎卡里·泰勒, 米勒德·菲爾莫爾
丹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 1850年7月23日–1852年10月24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愛德華·埃弗里特(Edward Everett) 1852年11月6日–1853年3月3日 米勒德·菲爾莫爾
威廉·馬西(William Learned Marcy) 1853年3月7日–1857年3月6日 福蘭克林·皮爾斯 注1
劉易斯·蓋斯(Lewis Cass) 1857年3月6日–1860年12月14日 詹姆斯·布坎南
傑瑞密亞·沙利文·布萊克(Jeremiah Sullivan Black) 1860年12月17日–1861年3月5日 詹姆斯·布坎南 注1
威廉·亨利·西華德(William Henry Seward) 1861年3月5日–1869年3月4日 亞伯拉罕·林肯, 安德魯·約翰遜
艾利胡·本傑明·沃什伯恩(Elihu Benjamin Washburne) 1869年3月5日–1869年3月16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漢密爾頓·費什(Hamilton Fish) 1869年3月17日–1877年3月12日 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注1
威廉·馬克西維爾·埃瓦特(William Maxwell Evarts) 1877年3月12日–1881年3月7日 拉瑟福德·B·海斯 注1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James Gillespie Blaine) 1881年3月7日–1881年12月19日 詹姆斯·加菲爾德, 切斯特·A·阿瑟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富里林胡森(Frederick Theodore Frelinghuysen) 1881年12月19日–1885年3月6日 切斯特·A·阿瑟 注1
托馬斯·弗朗西斯·貝亞德(Thomas Francis Bayard) 1885年3月7日–1889年3月6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注1
詹姆斯·吉萊斯皮爾·布萊恩(James Gillespie Blaine) 1889年3月7日–1892年6月4日 本傑明·哈里森
約翰·福斯特(John W. Foster) 1892年6月29日–1893年2月23日 本傑明·哈里森
瓦爾特·奎尼汀·格禮山(Walter Quintin Gresham) 1893年3月7日–1895年5月28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理查德·奧爾尼(Richard Olney) 1895年6月10日–1897年3月5日 格羅弗·克利夫蘭 注1
約翰·謝爾曼(John Sherman) 1897年3月6日–1898年4月27日 威廉·麥金萊
威廉·魯福斯·戴伊(William Rufus Day) 1898年4月28日–1898年9月16日 威廉·麥金萊
約翰·海伊(John Hay) 1898年9月30日–1905年7月1日 威廉·麥金萊, 西奧多·羅斯福
艾利胡·盧特(Elihu Root) 1905年7月19日–1909年1月27日 西奧多·羅斯福
羅伯特·貝肯(Robert Bacon) 1909年1月27日–1909年3月5日 西奧多·羅斯福 注1
費蘭德·諾克斯(Philander C. Knox) 1909年3月6日–1913年3月5日 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注1
威廉·珍尼斯·布里安(William Jennings Bryan) 1913年3月5日–1915年6月9日 伍德羅·威爾遜
羅伯特·蘭辛(Robert Lansing) 1915年6月24日–1920年2月13日 伍德羅·威爾遜
班布里奇·科爾比(Bainbridge Colby) 1920年3月23日–1921年3月4日 伍德羅·威爾遜
查爾斯·埃文斯·休斯(Charles Evans Hughes) 1921年3月5日–1925年3月4日 沃倫·G·哈定, 卡爾文·柯立芝
富蘭克·比爾林斯·凱洛格(Frank Billings Kellogg) 1925年3月5日–1929年3月28日 卡爾文·柯立芝, 赫伯特·胡佛
亨利·劉易斯·史汀生(Henry Lewis Stimson) 1929年3月28日–1933年3月4日 赫伯特·胡佛
康德爾·赫爾(Cordell Hull) 1933年3月4日–1944年11月30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愛德華·斯戴迪紐斯(Edward Stettinius Jr.) 1944年12月1日–1945年6月27日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哈利·S·杜魯門
詹姆斯·伯恩斯(James Byrnes) 1945年7月3日–1947年1月21日 哈利·S·杜魯門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George Catlett Marshall) 1947年1月21日–1949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迪安·歌德拉姆·艾奇遜(Dean Acheson) 1949年1月21日–1953年1月20日 哈利·S·杜魯門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 1953年1月21日–1959年4月22日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克里斯蒂安·赫脫(Christian Herter) 1959年4月22日–1961年1月20日 德懷特·艾森豪威爾
迪安·臘斯克(Dean Rusk) 1961年1月21日–1969年1月20日 約翰·肯尼迪, 林登·約翰遜
威廉·皮爾斯·羅傑斯(William Pierce Rogers) 1969年1月22日–1973年9月3日 理查德·尼克松
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 1973年9月22日–1977年1月20日 理查德·尼克松, 傑拉爾德·福特
塞魯斯·萬斯(Cyrus Vance) 1977年1月23日–1980年4月28日 傑拉爾德·福特
艾德蒙德·希克斯圖·馬斯基(Edmund Sixtus Muskie) 1980年5月8日–1981年1月18日 吉米·卡特
亞歷山大·美奇斯·黑格(Alexander Meigs Haig,Jr.) 1981年1月22日–1982年7月5日 羅納德·里根
喬治·普拉特·舒爾茨(George Pratt Shultz) 1982年7月16日–1989年1月20日 羅納德·里根
詹姆士·艾迪森·貝克(James Addison Baker III ) 1989年1月25日–1992年8月23日 喬治·H·W·布希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Lawrence Sidney Eagleburger) 1992年12月8日–1993年1月19日 喬治·H·W·布希
沃倫·米內·克里斯托夫(Warren Minor Christopher) 1993年1月20日–1997年1月17日 比爾·柯林頓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Madeleine Korbel Albright, 娘家姓Marie Korbel) 1997年1月23日–2001年1月19日 比爾·柯林頓
克林·盧瑟·鮑威爾(Colin Luther Powell) 2001年1月20日–2005年1月26日 喬治·W·布希
康多莉扎·康迪·賴斯(Condoleezza Condi Rice) 2005年1月26日–(現任) 喬治·W·布希
④ 歷屆美國國務卿都是誰
美國國務卿歷史:
美國國務卿設立於獨立之初的1789年。
在美國的三權分立中,總統代表最高行政權力,國會則代表立法權力。
防止在外交上出現「兩權分立」、相互掣肘,當時的眾議員麥迪遜於1789年5月19日提出議案,政府應設外交部和外交部長一職,因此國務卿相當於外交部長。
但最初的國務卿主要是忙國內的事。
其職責包括參與制定、發布、保管國內的法律法令,為國內行政部門的人事任命做公證,保管國會的各類書籍和文件等。
後來隨著美國的不斷發展,外交活動日益增多,國務卿才真正轉向外交。
迄今為止,美國已有70屆國務卿,首任國務卿是托馬斯·傑斐遜(ThomasJefferson),現任國務卿是邁克·蓬佩奧(MikePompeo)。湯瑪斯·傑佛遜 1790.3.22–1793.12.31
埃德蒙·倫道夫 1794.1.2–17958.20
蒂莫西·皮克林 1795年12.10–1800.5.12
約翰·馬歇爾 1800年6.13–1801.2.4
詹姆斯·麥迪遜 1801.5.2–1809.3.3
羅伯特·史密斯 18093.6–1811.4.1
詹姆斯·門羅 1811.4.2–1814.9.30,1815.2.28–1817.3.3
約翰·昆西·亞當斯 1817.3.5–1825.3.3
亨利·克萊 1825.3.7–1829.3.3
馬丁·范布倫 1829.3.28–1831.5.23
愛德華·利文斯頓 1831.5.24–18335.29
路易斯·麥克萊恩 1833.5.29–1834.6.30
約翰·福賽思1834.7.1–1841.3.3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41.3.6–1843.5.8
厄普舍 1843.7.24–1844.2.28
約翰·卡德威爾·卡爾霍恩1844.4.1–1845.3.10
詹姆斯·布坎南 1845.3.10–1849.3.7
約翰·克萊頓 1849.3.8–1850.7.22
丹尼爾·韋伯斯特 1850.7.23–1852.10.24
愛德華·埃弗里特 185211.6–1853.3.3
威廉·勒尼德·馬西 1853.3.7–1857.3.6
劉易斯·卡斯 1857.3.6–1860.12.14
傑里邁亞·沙利文·布萊克 1860.12.17–1861.3.5
威廉·亨利·蘇厄德 1861.3.5–1869.3.4
伊萊休·班傑明·沃什伯恩 1869.3.5–1869.3.16
漢密爾頓·菲什 1869.3.17–1877.312
威廉·馬克斯維爾·埃瓦茨 1877.3.12–1881.3.7
詹姆斯·吉萊斯皮·布萊恩 1881.3.7–1881.12.19
弗雷德里克·西奧多·弗里林海森 1881.12.19–1885.3.6
湯瑪斯·弗朗西斯·貝亞德 1885.3.7–1889.3.6
詹姆斯·吉萊斯皮·布萊恩 1889.3.7–1892.6.4
約翰·W·福斯特 18926.29–1893.2.23
沃爾特·昆廷·格雷沙姆 1893年3月7日–1895年5月28日
理察·奧爾尼 1895年6月10日–1897年3月5日
約翰·舍曼 1897年3月6日–1898年4月27日
威廉·魯福斯·戴 1898年4月28日–1898年9月16日
約翰·海伊 1898年9月30日–1905年7月1日
伊萊休·魯特 1905年7月19日–1909年1月27日
羅伯特·培根 1909年1月27日–1909年3月5日
菲蘭德·C·諾克斯 1909年3月6日–1913年3月5日
威廉·詹寧斯·布賴恩 1913年3月5日–1915年6月9日
羅伯特·蘭辛 1915年6月24日–1920年2月13日
班布里奇·科爾比 1920年3月23日–1921年3月4日
查爾斯·埃文斯·休斯 1921年3月5日–1925年3月4日
弗蘭克·比林斯·凱洛格 1925年3月5日–1929年3月28日
亨利·劉易斯·史汀生 1929年3月28日–1933年3月4日
科德爾·赫爾 1933年3月4日–1944年11月30日
小愛德華·斯特蒂紐斯 1944年12月1日–1945年6月27日
詹姆斯·伯恩斯 1945年7月3日–1947年1月21日
喬治·卡特萊特·馬歇爾 1947年1月21日–1949年1月20日
迪安·艾奇遜 1949年1月21日–1953年1月20日
約翰·福斯特·杜勒斯 1953年1月21日–1959年4月22日
克里斯琴·赫脫 1959年4月22日–1961年1月20日
迪安·臘斯克 1961年1月21日–1969年1月20日
威廉·皮爾斯·羅傑斯 1969年1月22日–1973年9月3日
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 1973年9月22日–1977年1月20日
賽勒斯·萬斯 1977年1月23日–1980年4月28日
埃德蒙·西克斯圖斯·馬斯基 1980年5月8日–1981年1月18日
小亞歷山大·梅格斯·黑格1981年1月22日–1982年7月5日
喬治·普拉特·舒爾茨 1982年7月16日–1989年1月20日
詹姆斯·艾迪生·貝克三世 1989年1月25日–1992年8月23日
勞倫斯·西德尼·伊格爾伯格 1992年12月8日–1993年1月19日
沃倫·邁納·克里斯多福 1993年1月20日–1997年1月17日
馬德琳·科貝爾·奧爾布賴特 1997年1月23日–2001年1月19日
克林·盧瑟·鮑威爾 2001年1月20日–2005年1月26日
⑤ 美國國務卿是誰
美國國務卿是布林肯。
現年58歲的布林肯出生在紐約,有猶太人血統。曾在柯林頓政府內任職,奧巴馬政府時期更是先後擔任副總統(拜登)的國家安全顧問、總統的副國安顧問以及副國務卿,是美國外交界的老面孔。美國 「政治家」網站的報道說,看布林肯的履歷,感覺他就是為外交而生。該文還稱,布林肯的立場比較溫和,一些共和黨人士也認為他是個很好的國務卿人選。
媒體還都提及,布林肯是拜登的親信,拜登在擔任參議員和副總統時,布林肯都為他工作,兩人在很多外交事務上的觀點一致。英國《金融時報》認為,本身就很熟悉外交事務的拜登把布林肯看成「另一個自己」。如果布林肯在明年一月成為拜登的國務卿,一定會很到位地執行拜登的外交政策。
和拜登一樣,布林肯在外交上會強調美國價值觀,會較多提及人權問題。比如當年他就曾認為身為副總統的拜登,應該會見俄羅斯的反對派。他也對奧巴馬政府對敘利亞阿薩德政府的容忍感到不滿。當然,布林肯也是個現實派,他會注重和大國打交道的方式。
人物經歷:
安東尼·布林肯1980年至1984年,就讀於哈佛大學,主修社會研究,並為校內每周出版的美術雜志《哈佛克里姆森報》的共同編輯。布林肯在任編輯期間,曾在該報刊登多篇評論時政的文章。
布林肯從哈佛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後,在《新共和》周刊實習了大約一年。
1985年,他進入哥倫比亞法學院,並於1988年獲得法律博士學位,畢業後於紐約及倫敦開展職業生涯。
1988年,布林肯與爸爸攜手為1988年美國總統選舉的民主黨提名人麥可·杜卡基斯籌集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