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朱靜芝
擴展閱讀
2820買什麼股票最賺錢 2025-05-02 17:46:40
仙俠劇 2025-05-02 17:43:19
中國速遞服務公司股票 2025-05-02 17:43:06

朱靜芝

發布時間: 2023-01-24 11:22:34

A. 中國農工民主黨副主席51人都有誰

中國農工民主黨現在有1位主席,9位副主席。
主席:

陳竺: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
副主席:

劉曉峰: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中央監督委員會主任。
陳述濤:現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黑龍江省主委,全國人大常委,黑龍江省人大副主任。
何 維:現任農工黨中央專職副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兼職)、常委。
姚建年:現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楊 震:現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南京郵電大學校長。
朱靜芝:現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陝西省主委,全國人大常委,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蔡 威:現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上海市主委,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
龔建明:現任農工黨中央專職副主席、湖南省主委,全國人大常委
謝慶生:現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貴州省主委,全國政協常委,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B. 朱靜芝的經歷

陝西省副省長、農工民主黨陝西省委主委朱靜芝從紮根鄉間的農藝師到農牧局副局長,從漢中市副市長到陝西省副省長,變化的是職務,不變的足為振興科教、為百姓謀福祉的執著信念。她像所有平凡的人一樣,她有困苦和坎坷,也有歡樂和舒暢。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漢中大地,憑借漢水,自古便是兵家的糧倉,當年諸葛亮六齣祁山,就是在這里屯兵養息。千百年來,漢中就像是無私的母親,用她那綿綿不絕的乳汁,養育著四方的庶民百姓。但到上世紀80年代初,漢中地由於山多田少,人稠地狹,人均耕地不足一畝,糧食安全問題擺在了陝西省和漢中市政府面前。
朱靜芝懷著改變漢中地區面貌的志向來到這里,她深知大事業要從小事情做起。因此,當1982年朱靜芝從西北農學院畢業分配到漢中地區農技中心做農技員時,機遇與理想便在她身上撞出了火花。當時朱靜芝的丈夫可以留在省城西安,但為了妻子的事業也義無反顧地隨她調到了距漢中市區30里的一所高校任教。
一年後,適逢陝西省提出建設漢中「第二糧倉」的計劃,朱靜芝便帶領課題組對漢中6個縣、近50個鄉鎮的百萬畝待開發荒坡地、水利資源進行了廣泛深入調查。隨後,她執筆寫出了詳細的調查報告。在報告中朱靜芝明確提出:漢中的百萬畝荒坡地不僅可以開發,而且可以建成陝西省的「第二糧倉」。
漢中市領導對這位青年農技員的科研和領導能力充滿了信任,在朱靜芝工作的第三個年頭,她便被任命為副縣職的農技中心副主任、技術主管。而此時,為了開發「第二糧倉」,朱靜芝已帶領農技課題組,在漢中農村的試驗田裡奮戰了整整一年。
朱靜芝坦言:「試驗田必須建在農業推廣區的農村,科研人員必須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試驗才有真實性、代表性,技術參數才能符合推廣區的情況。」朱靜芝離不開農村,襁褓中的孩子也離不開母親。就這樣,朱靜芝遠離丈夫,守護著「兩個孩子」:試驗田和兒子,櫛風沐雨,披星戴月,在試驗田一干就是5年。
有一次,漢中市的領導到試驗區考察,見朱靜芝還帶一個的幼的孩子,感動地說:「靜芝同志,給你換個環境,到縣里去工作吧。」朱靜芝搖搖頭說:「不行,我不能帶著孩子坐辦公室,還是這里方便些。」朱靜芝無法割捨成為她生合一部分的試驗田,因為她已將自己的事業根植在腳下這片堅實的土地上。
5年後,朱靜芝領導的課題組向政府部門遞交了一份完整的開發陝兩省「第二糧倉」的報告,政府部門根據這份報告,在漢中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的開荒墾田。1990年,朱靜芝調任漢中地區農技局副局長,她前後用了12年,在更大的范圍內指導這項工作。如今,漢中地區新開墾的百萬畝荒地.已成為稻浪翻滾、果林蔥郁的富裕之鄉。
當朱靜芝帶著豐碩的科研成果和漸漸長大的孩子回到漢中市後,由於建設「第二糧倉」的計劃仍在加緊實施,使她無暇顧家。朱靜芝又將孩子送到30里外的丈夫身邊。每逢周末下午,丈夫騎著自行車帶著孩子到市裡與她短暫團聚;第二天下午,丈夫又帶著孩子與她分別。但夫婦倆無怨無悔。
了解了農業,了解了農村,了解了農民。這是朱靜芝對這段難忘歲月的總結。十幾年艱苦的歷練.也為她的理想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1986年,朱靜芝被破格評為農藝師;1990年,鑒於她對漢中農業發展的貢獻,農林口評定高級職稱和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時,將她第一個報了上去。而就在此時,朱靜芝被任命為漢中地區農牧局副局長。
雖然按照一般規定,擔任行政序列職務的幹部,不再評定專業技術職稱,但朱靜芝在全省農業科技領域成就顯著,貢獻突出,完全可以按照相關政策享受國家級專家待遇,但朱靜芝卻毫不猶豫地放棄了這樣的機會。面對榮譽,朱靜芝卻說:「我不能搞特殊。」在她看來,為官從政只是提供了一個實踐人生信念的舞台。
1996年,朱靜芝以她在農業科技領域的突出貢獻,當選為陝西省漢中市副市長。分管農林、水利、土地、民政等工作。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她必須從單純的農業技術思維,轉向大農業服務的思維。朱靜芝很快便完成了角色上的轉換,因為她懂得農業,更了解中國農村和農民。
朱靜芝上任之初,漢中地區接連發生了糧食、蔬菜、水果賣不出去的情況,這引起了她的高度關注。經過深入農戶認真調研,朱靜芝了解到,由於漢中農村信息閉塞,以往農產品的生產,銷售大都處在相對盲目的狀態,農戶種植糧食、蔬菜習慣於跟在別人後面照葫蘆劃瓢,市場需求一旦發生變化,農產品就會滯銷,風險便自然落到了農民頭上。
朱靜芝認為,政府有責任向農民提供及時、准確的市場信息,指導農民有目的地組織生產。為此,朱靜芝率先在漢中地區搞起了「訂單」生產。當有關部門了解到一種黑米的市場需求量很大,她便果斷拍板以政府的名義與農民簽訂收購合同,並由技術部門提供黑米的種植技術,農民按照訂單生產,政府按照訂單收購。這種「訂單」生產模式,實質上就是新世紀我國農業信息化、產業化的雛形。
在陝西省漢中地區全面推廣水稻「兩段育秧」種植技術,是朱靜芝上任後的又一大手筆。漢中地區是早稻種植的北緣地區,自古就有種植,但由於早稻有長達160多天的生長期,很難大面積推廣。當時漢中農民習慣一年種兩季莊稼,小麥在每年的4月份灌漿時,也正是水稻種植的最佳時節。為了充分利用當地的光熱資源,達到不爭地、奪高產的目標,當地農民只好選擇種植晚稻。
朱靜芝主持試驗成功的水稻高產模式「兩段育秧」恰到好處地解決了這個種植難題。如今,漢中地區已經普遍推廣了「兩段育秧」技術。每年播種期,首先在溫室大棚里育稻種,待秧苗長出一周後,再移到秧田裡繼續育秧;等到小麥收割後,及時將稻種秧苗移到田裡種植。這項技術使晚稻的種性得到充分發揮,有效稻穗大幅增加,每畝水稻可增產三四百斤。漢中地區180萬畝水稻推廣這項技術,水稻產量獲得了大幅增長。該項技術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和國家「豐收計劃獎」。
20世紀90年代中期,隨著國家農業結構調整政策的m台,朱靜芝對如何放開農民的種植經營范圍,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努力提高農民收入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調研。她提出,要在漢中地區建設「六個一百萬畝」的奮斗目標,即水稻、小麥、油菜、水果、蔬菜、葯茶各一百萬畝,以此拉動漢中地區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
推廣橘樹種植是朱靜芝直接參與的項目。她組織科研人員從溫州引進樹種進行改良,成功攻克了橘樹「高節換頭」技術,培育出陝西漢中地區獨有的橘種。在她的任內推廣種植了20萬畝。如今,漢中市周邊隨處可見橘樹的海洋。
漢中亦是茶葉的北緣種植地區,自古便有茶園,但產量少,品質不佳。朱靜芝卻認定這是大自然對漢中的恩賜,應努力做大這份天賜之寶。她帶領科研人員從全國各地引進茶種進行改造,培育出適合漢中種植的獨特優質的茶葉品種,並已推廣種植50萬畝。香醇醉人的茶葉不僅成為特供茶,而且遠銷海外。
漢江是南水北調工程中線的重要水源,漢中又是漢江上游流經的關鍵地區。朱靜芝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大力興修水利,才是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她說,漢中人民有責任保護漢江水源,要像治理長江一樣治理漢江。連續多年,她組織各方力量修築漢江江堤60公里,退耕還林300多萬畝。每到汛期,她都要到漢江防洪一線親自指揮防洪。2002年,漢江發生特大洪水,朱靜芝和護堤大軍一起守在江邊五天四夜,直到洪水回落。
朱靜芝沒有辜負漢中人民的期望,在她主政漢中農林口的7年裡,漢中農民的人均收入增加了1800元, 2003年,朱靜芝當選為陝西省副省長,主管科技、教育、知識產權、婦女兒童和中葯現代化。這雖然是—個全新的領域,但在基層錘煉出來的堅毅性格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朱靜芝能夠從容應對迎面而來的—個個難題。
上任以後,她走遍了陝西的各市縣,遍訪全省重點科研單位和高校,足跡也踏遍陝南的中葯材產地,經過深入調研,摸清家底,朱靜芝開始深入思考全省未來科技教育的發展方向。
10個月後,一套完整的調研報告呈現在省政府主要領導面前。報告中朱靜芝對陝西省作為全國四大科教大省的地位提出了隱憂。當時陝西省共有100餘所高校,其中民辦高校50多所,共有在校大學生100萬人。是全國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基地;全省共有科研單位1000多個,科技人員100餘萬人。但在這些驕人的數字背後,卻掩蓋不住一個西部省份的欠發達經濟對科技發展的負面影響。
朱靜芝提出了全省科教發展面臨強大的高等教育與薄弱的基礎教育並存、先進的科技教育與落後的經濟社會發展並存、雄厚的科教實力與單薄的財力支撐並存這三個突出的矛盾,並坦言:如果這些矛盾得不到解決,陝西科教大省的地位將下滑。與此同時,朱靜芝又針對今後陝西省科技教育的發展,提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想法。省主要領導對朱靜芝嚴謹縝密、不迴避矛盾、不飾弊端,見解深刻、敢於直言的思想作風贊賞不已。
清晰的思路,縝密的思維,落實在她對工作條分縷析的安排上。朱靜芝提出,基礎教育要把農村義務教育作為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做好「兩基」攻堅和鞏固提高工作;職業教育要突出為經濟建設培養高素質勞動者的職能;高等教育要穩步發展、提高質量,要建立終身教育體系和多元化的辦學格局。
成熟的思考結出了豐碩的成果:三年時間,陝西省「兩基」覆蓋率從2003年的89.88%提高到2005年的97%,並於2006年底提前一年完成「兩基」任務;職業教育引進致富項目164個,完成實用技術培訓204.8萬人次,勞動力轉移培訓185.6萬人次,為縣域經濟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高等學校數量從2003年的52所增加到2005年的72所,新成立獨立學院9所,有7所本科院校更名為大學,3所專科院校升格為本科,陝西省高等教育群體辦學優勢進一步凸顯。
面對陝西省社會各界提出的「經濟發展與科教實力兩張皮」的問題,朱靜芝注重從戰略和規劃上入手,從體制和機制上解決問題,提出要密切關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轉化。三年來,全省高校累計爭取科研經費突破100億元,先後創建3個國家級和2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5個大學科技園與科技產業園區、5個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成為帶動全省經濟增長的龍頭,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有力地支持了陝西經濟的發展。
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在我國起步較晚,面對陝西知識產權工作落後的現狀,朱靜芝連續主持召開高校、院所、企業知識產權工作座談會,動員科研人員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與運用的能力,增強自主創新和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能力。在她的強力推動下,陝西省專利的年申請量已突破5000件,專利產業化取得初步成效。
巍巍秦嶺,綿綿山脈,生長著無數的奇花異樹、珍禽異獸,陝南是中草葯材的王國。在熟稔陝南農民種植習慣的基礎上,朱靜芝結合現代中葯發展的趨勢,提出了中葯現代化四個體系建設的構想:即規范化的種植體系,現代化的加工體系,完善的銷售體系和創新醫葯的研發體系。
當朱靜芝向全世界推介秦巴葯谷的時候,一位政府的老領導也悄悄走訪了葯農,當他了解到農民種葯比種莊稼年收入有了顯著增加時,他深信朱靜芝這位專家型的女省長實實在在為陝南人民的福祉而努力。以中葯為依託的陝南產業發展得到了省政府的關注和支持,產業發展資金從5000萬增加到1個億。 朱靜芝從基層來,對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都是她下決心要解決的問題,出發點都是為人民群眾謀利益。
2003年7月,陝西關中遭遇暴雨、洪水襲擊,大批校舍和教學設施被毀,近10萬學生不能正常上課。朱靜芝緊急動員和組織教育系統開展抗災自救工作,並親自帶隊赴災區學校實地察看災情,籌措落實救災重建資金8950萬元。9月份開學之際,聽到學校教室里傳出了琅琅的讀書聲,她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為了根治教育亂收費,從2003年起,陝西在全省50個國家貧困縣推行了「一費制」政策;2005年秋季,全省對農村義務教育貧困家庭的學生全面實行了「兩免一補」政策,惠及農村貧困家庭學生158萬人;2006年春季,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建立,全省513萬農村學生享受-到了公共財政的陽光。
朱靜芝針對社會反映強烈的公辦高中「擇校」收費混亂問題,及時完善了普通高中擇校生的「三限」政策。她指導協調省屬高校與銀行簽訂銀校合作協議,僅2005年省屬普通高校中就有4.7萬名困難家庭的學生得到了2.7億元的國家助學貸款,有力地解決了高校貧困家庭學生的入學問題。
一個時期以來,招生工作中招辦有壓力,學校有壓力,政府形象不好,社會輿論反應強烈,簡單的問題難辦的事,關系盤根錯節,多年沒有得到根治。
朱靜芝坦言,一個有作為的人,首先應堅持自己的信念,而不是想著如何取悅他人。她提出在陝西省教育系統率先推行「陽光工程」,以正社會風氣,樹政府形象,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對此給予了堅決的支持。
「陽光工程」招生網站建起來了,除了必須保密的試題以外,其他涉及陝西省招生工作的所有政策、程序、辦法、結果等均進行全方位公開,並建立了一套有效的高考招生監督約束機制。此舉使招辦和學校松心了,百姓高興了,社會輿論也好轉了。新華社、《人民日報》等新聞媒體對此給予了專題報道,2005年教育部將陝西省實施「陽光工程」的經驗向全國進行了推廣。
在那些日子裡,朱靜芝耳邊責備聲不絕,贊揚聲也不斷。好心的朋友責備她不會保護自己;一部分有權、有錢人罵她堵了他們的路;可大多數老百姓發自內心地贊揚她是真正為民辦事的好省長。
朱靜芝,在積極推進陝西省科教事業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配合省委努力抓好基礎教育工作。許多人認為基礎教育費時費力不見效益。而朱靜芝認為,「大力推進基礎教育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培養,必將對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長遠的支持。」面對好心人的勸告,朱靜芝總是平靜地說:「20年後,人們會看到我努力的成效。」

C. 朱靜芝的介紹

朱靜芝,女,漢族,1955年8月生,陝西武功人,在職研究生學歷,現任農工黨中央副主席、陝西省政府副省長。政協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政協陝西省八屆常委,省十屆、十一屆、十二屆人大代表,農工黨陝西省委主委。

D. 陝師大2022年研究生入學交費標準是多少

8000元一年。陝西師范大學研究生院於2012年06月17日成立,陝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朱靜芝等有關領導出席揭牌儀式,陝西師大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研究生一年的學費在8000左右,學校師生和諧,環境優美。

E. 農工民黨是什麼意思

中國農工民主黨(簡稱農工黨)於1930年8月9日在上海成立,是以醫葯衛生、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領域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具有政治聯盟特點、致力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黨,是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參政黨。

農工民黨是什麼意思?

擴展知識:

中國農工民主黨是由革命先烈鄧演達等同志於1930年8月9日在上海創建。在民主革命時期,本黨團結愛國知識分子和進步人士,同中國共產黨親密合作,共同奮斗,經受了血與火的考驗,為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作出了重要貢獻。新中國成立後,本黨參加人民政權和人民政協的工作,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促進祖國統一發揮了重要作用。本黨長期艱苦曲折和不斷前進的歷史經驗是:堅定不移地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發揚愛國、革命的優良傳統,為民族振興和國家昌盛貢獻力量。

農工民黨是什麼意思?

中國農工民主黨是以醫葯衛生界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由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組成的政治聯盟,是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中國共產黨通力合作的親密友黨,是進步性與廣泛性相統一、致力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參政黨。

F. 朱靜芝的簡介

朱靜芝,女,漢族,1955年8月生,陝西武功人,1982年7月參加工作,2004年11月加入中國農工民主黨,在職研究生學歷。歷任陝西省漢中地區農技站站長、農技中心副主任,漢中地區農牧局副局長,漢中市副市長、市殘聯理事長、市工商聯會長,2003年1月任省政府副省長。 在2008年1月23日舉行的陝西省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再次當選為陝西省副省長。
政協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政協陝西省八屆常委,省十屆人大代表,2005年3月任農工陝西省委主委。負責科技、教育、婦女兒童方面的工作。
分管省教育廳、科技廳、知識產權局。協同分管陝南突破發展方面的工作。聯系省科協、省科學院、省婦聯、團省委、省工商聯。

G. 漢中茶葉節的簡介

2010年4月28日中國·陝西(漢中)茶葉節在漢中市橋北廣場隆重開幕。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監事會副主任諸葛彩華、陝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朱靜芝、陝西省政協副主席張偉,國家相關部委和省委、陝西省人大、陝西省政府、陝西省政協及毗鄰省、市茶區領導,著名茶學專家、文化藝術界知名人士出席了開幕式。
茶葉節以「弘揚茶文化、打響茶品牌,發展茶產業、壯大茶經濟」為主題,由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陝西省人民政府、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主辦,漢中市人民政府承辦。開幕式上,陝西十佳茶業突出貢獻人物、新中國成立60周年茶葉功勛人物和功勛組織受到表彰獎勵。

H. 上海光明國際集團主要領導是誰

上海光明國際集團主要領導分別是:

一、中共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委員會

書記: 是明芳
副書記: 劉平、李中寧
委員: 余莉萍、郜衛華、許如慶
曹燕

二、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第二屆董事會

董 事 長:是明芳
副董事長:李中寧
董事:(按姓氏筆畫排序)
劉平、李中寧、李志強、李安
周浩、是明芳、胡奕明
董事會秘書:邵黎明

三、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第二屆監事會

主席: 韓強
副主席: 郜衛華
監事:韓強、郜衛華、朱靜芝、
李昌洪、韓新勝

四、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班子

總 裁:劉平
副 總 裁:余莉萍、李林、許如慶
財務總監:肖荷花


I. 榆林市第三中學在哪裡

榆林市第三中學介紹
榆林市第三中學創建於1980年,是一所市內頗具影響力的公立完全中學。1998年榆林市與蘇州市結為對口支援城市,學校更名為榆林市蘇州中學,2013年市區兩級政府科學決策,決定將蘇州中學高、初中部分離,籌建了新的榆林市第三中學。新建的榆林市第三中學屬高級中學建制,學校位於榆林市西沙葡萄園,佔地182.24畝,建築面積71316平方米,校園布局合理、環境優美、設施先進、功能多元。學校現有4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315人,在編教師218人,其中研究生學歷21人,正高級教師2人,特級教師3人,高級教師48人,中級教師78人,省市區教學能手29人,市區拔尖人才6人。
學校名稱 榆林市第三中學
所在地區 陝西榆林
學校地址 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永明路
學校電話
多年來學校緊緊圍繞「優化管理、提升內涵、打造特色、培樹品牌」的辦學思路,創新管理機制,深化教學改革,強化隊伍建設,推進素質教育,學校管理步入了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快車道,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攀升,高考成績一年一個新台階,先後有武敦煌、劉錦潤等近千名同學被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全國重點院校錄取。
在招生人數、生源質量雙下降的情況下,2015年我校高考中二本上線人數達252人;2016年二本上線人數261人,再次被榆陽區委、區政府授予「教育先進集體」稱號;2017年的高考中我校再次取得喜人的成績,一本、二本上線人數、上線率、高分段學生數均有突破,其中是理工類考生張恆、文史類考生梁姝更是分別考出了613分和606分的驕人成績,分別被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錄取,有6名同學考取985重點大學,32位同學考上211重點大學,一本上線93人,二本上線317人(含藝體),二本上線率較2016年凈增長6.98%,超額完成了市教育局給我校下達的二本上線率增長4%的超越目標任務,上線人數也遠超榆陽區教育局下達的176人(含藝體)的目標,高考一、二本上線人數達到上線任務100%,一本期望率和二本期望率居全市第一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創榆林市第三中學高考史上的全新紀錄,被榆林市教育局被評為「榆林市2017年普通高中提升教學質量突出獎」。我校連續四年二本上線人數位列榆林城區第三,超額完成了市區教育局下達的高考任務指標,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贊譽。
建校36年來,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2003年被確認為市級重點高中,2009年晉升為省級標准化高中。先後被教育部、省教育廳命名為「全國中小學現代文明禮儀教育實踐基地」、「全國教育創新示範基地」、「陝西省依法治校先進單位」、「綠色文明校園」、「陝西省校本研修先進集體」,承擔並完成「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寫作教學研究與試驗」、「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等86項國家重點規劃課題。
榆林市第三中學歷史
回目錄學校景象1998在蘇州市人民政府的援助下,學校擴大了辦學規模,改善了辦學條件,引進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由初級中學擴建為完全中學,並更名為「榆林市蘇州中學」,2003年12月被榆林市教育局確認為市級「重點中學」。學校佔地面積60畝,建築面積為25584平方米。學校現有67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200多人,在崗教職工234人。學校教學主樓建築面積3625平方米,投資250萬,其中蘇州市人民政府援助100萬;西教學樓建築面積3874平方米,投資290萬,其中蘇州市人民政府援助50萬。建築面積5200多平方米、造價347萬的學生公寓樓也已投入使用。
榆林市第三中學現狀
回目錄學校景象近年來,學校本著「崇德、尚志、務實、創新」的辦學宗旨,堅持以人為體的思想,以深化課程改革、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完善教學評價體系為突破口,整章建制,狠抓常規管理,內強素質,外塑形象,形成了良好的教風、學風,教學質量不斷提升,高考、中考成績一年一個新台階,六年來累計為高等學校輸送二本以上學生764人,其中武敦煌考入浙江大學,張利琴考入南京大學,王斌考入哈爾濱大學。
榆林市第三中學交流
回目錄學校景象榆林市蘇州中學是聯結榆蘇兩地人民友誼的紐帶和橋梁,是窗口學校,倍受各級政府和各界人士的關注。陝西省原省長陳德銘、現任副省長朱靜芝、原蘇州市委書記王明先後率團親臨學校指導工作,使全校師生倍受鼓舞。
1998年—2001年三年中,蘇州市共派出7位優秀高中教師到蘇州中學任教,他們帶來了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偉遞了教改信息和教育動態,使蘇州中學教師結構行到優化,給學校帶來了生機,注入了活力。學校將不負厚望,以市級重點高中為起點,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爭創省級標准化高中,為榆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培養更多更優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