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是什麼意思
翻譯: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此兩句意謂在途中遇到候騎,得知主帥破敵後尚在前線未歸。
《使至塞上》作者: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蕭關:古關名,又名隴山關,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
候騎:負責偵察、通訊的騎兵。王維出使河西並不經過蕭關,此處大概是用何遜詩「候騎出蕭關,追兵赴馬邑」之意,非實寫。候騎:一作「候吏」。
都護:唐朝在西北邊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護府,其長官稱都護,每府派大都護一人,副都護二人,負責轄區一切事務。這里指前敵統帥。
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國杭愛山。這里代指前線。《後漢書·竇憲傳》:憲率軍大破單於軍,「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餘里,刻石勒功,紀漢威德,令班固作銘。」此兩句意謂在途中遇到候騎,得知主帥破敵後尚在前線未歸。
(1)蕭關逢候騎擴展閱讀
《使至塞上》作者寫作背景
《使至塞上》載於《全唐詩》卷一百二十六。此詩描繪了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
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❷ 蕭關逢候騎讀音 蕭關逢候騎的意思
1、蕭關逢候騎的讀音:xiāo guān féng hòu jì。
2、蕭關逢候騎意思是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出自唐代王維的《使至塞上》。
3、《使至塞上》原文: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4、譯文: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雲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❸ "蕭關逢候騎
「蕭關逢候騎」的「騎」字讀:「 jì」。
一、讀音
「騎」在古代用作名詞時讀jì,意為「騎馬的人,騎兵」。但在現代漢語中,「騎」只有qí一種讀音,所以有的字典也注為hòu qí。
二、解釋
1、候騎:騎馬的偵察兵 / 擔任偵察巡邏任務的騎兵。
2、又如:候館(用以瞭望的高樓);候樓(用以瞭望的樓);候遮(偵探敵情);候徼(在國境線上巡察警戒);候車(偵察敵情的戰車)
(3)蕭關逢候騎擴展閱讀
騎:
qí,
1. 跨坐在牲畜或其他東西上:~馬。~射。~兵。~者善墮(經常騎馬的常會掉下馬來;喻擅長某事物的人,反而容易大意,招致失誤)。
2. 兼跨兩邊:~縫蓋章。
jì
1. 騎的馬或乘坐的其他動物:坐~。
2. 騎兵,亦泛指騎馬的人:輕~。鐵~。車~。
3. 一人一馬的合稱:千~。千乘萬~。
❹ 對「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的賞析
詩人把筆墨重點用在了他最擅長的方面——寫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見數行歸雁北翔,詩人即景設喻,用歸雁自比,既敘事,又寫景,一筆兩到,貼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
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准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紅樓夢》第四十八回香菱學詩里說的那段話可算道出了這兩句詩高超的藝術境界。
(4)蕭關逢候騎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公元73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公元737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
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於此次出塞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