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拍板的意思
拍板含有多重意思:
1、打拍子。自己唱,自己拍板。
2、舊時商行拍賣貨物成交時用拍打木板來表示。
3、比喻主事的人作出某種決定。
4、打擊樂器,用來打拍子,用幾片木板做成,也叫鼓板。
引證解釋:
1、打擊樂器的一種。也稱檀板、綽板。用堅木數片,以繩串聯,用以擊節。唐宋時拍板為六或九片,以兩手合擊發音,今拍板常由三片木板組成。宋樂史《楊太真外傳》卷上:「就按於清元小殿,寧王吹玉笛,上羯鼓,妃琵琶,馬仙期方響,李龜年觱篥,張野狐箜篌,賀懷智拍板。」參閱唐段安節《樂府雜錄·拍板》、宋高承《事物紀原·樂舞聲歌·拍板》、《清文獻通考·樂十三》。
2、擊節,打拍子。清鈕琇《觚賸·雪遘》:「孝廉夫人亦妙解音律,親為家伎拍板,正其曲誤。」
3、商行、交易所拍賣貨物採用競爭買賣方式時,雙方討價還價至適當價格時,由行所人員拍打木板,表示成交。亦泛指成交。王廣堯《競爭必須剎住歪風》:「也有一些采購人員趁拍板簽字之機,放開海口,大提個人的物質要求。」
4、借指作出決定。蔣子龍《喬廠長上任記》:「他說一不二,敢拍板也敢負責,許了願必還。」
② 服裝店拍板是什麼意思
服裝店拍板就是服裝店內商品同意成交的意思。
拍板在交易中決定價格、表示成交的一種方式。在交易市場,難免發生買賣雙方激烈地討價還價的局面。當這種局面持續到一定程度後,市場管理人員便會根據價格討、還的情況,喊出一種為雙方較易接受的價格。
如果雙方對此價格沒有異議,就用木板拍一下桌子表示同意。後來,「拍板」就演變成了成交的代名詞,再引申開來,就有了「決定」的意思了。
交易中拍板的技巧
針對猶豫不決型的人,找到客戶猶豫的原因,試探拍板人的真實想法(如先不否定他的某個觀點,如傾向競爭對手)。試探拍板人其他難以決斷的問題或顧慮(價格、效果、服務等)方法:可以漫不經心重復拍板人的觀點作為過渡,然後突然提問,不動聲色地轉換話鋒,奪回談話的主動權。
針對戀眷不舍型的人,一定要讓拍板人明白,只有把問題擺出來才能獲得解決。提出最針對性、最實質的問題,不可給拍板人迴避問題的機會。多談相關成功案例,多談合作誠意,多拉關系。導演角色,減少對方決策風險。
③ 拍板是什麼意思
就是下決定的意思。某件事最後拍板就是最後下了決定。
④ 拍板的用處是什麼
電影場記板。黑白相間很漂亮,可以當作藝術品了。英文名稱叫slate,上面用粉筆寫了場次、鏡次、導演、片名、影片公司等資料,上緣附有一段拍板,一端可以開合,能夠拍出清脆的響聲。場記板的主要作用是作為拍攝每一段膠片的標記,便於後期剪輯時識別。我們知道,電影是由許許多多鏡頭組成的,每部片子一般都有幾百個甚至上千個鏡頭,片中的場景、內容非常復雜。拍片時是不可能按照劇情的順序進行,而是按場景拍攝,如先拍外景戲,再拍攝影棚里的戲,或者先是夏天的戲,再是冬天的戲,而即便同樣是冬天的戲,有的情節是發生在故事前段,有的情節是發生在後面。為了保證質量,有些鏡頭還要拍好幾次。辛辛苦苦拍了幾個月,帶回一大堆膠片,怎麼把它拼成一部完整的電影呢,如果膠片上沒有明顯的標記,將會給後期的剪輯工作帶來麻煩。電影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摸索出一個好辦法,他們用一塊帶有黑白相間條紋的小板,板上簡要地寫著下面將要拍攝這段膠片的有關內容,在拍攝每個鏡頭前先拍這塊「板」,作為這個鏡頭的標記。這個步驟用電影界的行話叫「拍板」或叫「打板」。這樣,每段膠片的開頭都有場記板的鏡頭,在後期製作時,工作人員只要一看到這個標記,就知道這段膠片是哪部電影、第幾場戲、第幾個鏡頭,很好識別。此外,服裝、化妝、道具等其他工作人員也能以此來避免不同時候拍攝的鏡頭在細節上的瑕疵,從而避免犯錯誤。既然場記板的作用是做標記,那為什麼還要「啪」的敲一下呢,這是因為電影不僅有圖像,而且還有聲音。假如一部影片中的人物在說話時,聲音與口型不一致,那麼看電影的時候就會感到十分別扭。在拍電影時,場記在舉起場記板的同時將拍板上的木條「啪」的一合,發出清脆的響聲,攝影師將敲擊聲與場記鏡頭同時拍攝下來,這個聲音就成為後期錄音的同步記號,可以使編輯人員確定準確的聲像定位。
⑤ 拍板是什麼意思
拍板的意思就是「確定」「同意」,得到肯定意見的意思。
比如某個項目爭議很大,最終董事長力排眾議,拍板定了下來,堅持開發這個項目。
⑥ 「拍板」是什麼意思
◎ 拍板 pāibǎn
(1) [beat time with clappers]∶打拍子
自己唱,自己拍板
(2) [have the finalsay;give the final verdict]∶舊時商行拍賣貨物成交時用拍打木板來表示
(3) [rap the gavel]∶比喻主事的人作出某種決定
不能任何事都等上級拍板
(4) 打擊樂器,用來打拍子,用幾片木板做成。也叫鼓板。
前面一個十八九歲的婦人,背後一個五六十歲的老兒,手裡拿串拍板,都來到面前。——《水滸傳》
⑦ 拍板的意思是什麼
拍板的意思:
1、打拍板。
2、商行拍賣貨物,為表示成交而拍打木板。
3、比喻主事人做出決定。
4、打擊樂器,用來打拍子。一般用三塊硬質木板做成,互相打擊能發出清脆的聲音。
【拼音】[pāibǎn]
【出處】王廣堯《競爭必須剎住歪風》:「也有一些采購人員趁拍板簽字之機,放開海口,大提個人的物質要求。」
【近義詞】同意、決定、點頭
【反義詞】反對、拒絕
(7)拍板擴展閱讀
1、拍板的近義詞
同意
【拼音】[tóngyì]
【解釋】對某種主張表示相同的意見;贊成;准許
【出處】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通信(復張孟聞)》:「讀了來稿之後,我有些地方是不同意的。」
2、拍板的反義詞
反對
【拼音】[fǎnì]
【解釋】不贊成;不同意
【出處】魯迅《南腔北調集·「論語一年」》:「老實說罷,他所提倡的東西,我是常常反對的。」
⑧ 拍板的樂器
拍板,中國碰奏體鳴樂器。又稱檀板、綽板,簡稱板。用於戲曲、曲藝和器樂合奏。古時由西北傳入中原。唐代用於散樂,宋代用於民間說唱、民間器樂、教坊大樂和馬後樂,元代用於宮廷音樂和雜劇,明、清用於宮廷和民間音樂。現代拍板多以3塊長方形紫檀 、紅木或黃楊木板組成。板長18~20厘米,寬4~6厘米。前兩塊板用絲弦纏繞,然後用布帶與後面的單塊木板連結。以左手執後板,撞擊前兩塊木板發聲。拍板常與板鼓合用,由鼓手兼操。拍板也流傳於蒙古族和滿族中。
閩南文化南音中,拍板也是一種重要的樂器。南音拍板,由五塊板組成。用荔木製作,板長約26厘米。中間三塊板平整,外側兩塊板稍長稍厚,一面平整,一面削成半圓形。上端用繩穿系在一起。 演奏時,雙手持拍板,三塊握在左手,兩塊握在右手,互相撞擊發音。 拍板可分為鼓板、書板、墜板三種;鼓板多用於器樂合奏,書板和墜板則多用於說唱藝術。
拍板可用紫檀木、紅木、花梨木或其他硬木製作,木材必須乾燥,不能有乾裂或腐朽現象。板無固定音高,發音短促,聲音堅實響亮,穿透力強。若用紋雕旋轉的木料製成,則發音更為脆亮。
根據適用范圍,拍板一般分為鼓板、書板和墜板三種。
鼓板:因常與板鼓配合使用而得名。由3塊板組成,每塊長27厘米,上寬5.9厘米,下寬6.7厘米,厚0.8~0.9厘米。中板略厚,兩面是平的。蓋板和底板稍薄,有一面中間隆起呈脊狀。蓋板的平面和中板用絲弦纏繞兩頭,合並而成一體。敲擊時,左手執底板,使與前兩板相碰發音。底板中間隆起,下部擊板部位形似人的上嘴唇,故名「板唇」,是發音高低、寬窄、悶亮的關鍵。鼓板常用於京劇、崑曲、越劇等地方戲劇伴奏和江南絲竹、蘇南吹打、福建南音、十番鑼鼓、山西八套等器樂合奏,是主要的節奏樂器之一,常在樂曲的強拍上擊奏。
書板:有大小兩種,長度分到為18(大)和14(小)厘米,上寬3.4厘米,下寬4厘米,厚0.7厘米。
墜板:又稱「簡板」或「簡子」。由兩根長方形木棒組成。長27厘米,寬2.2厘米,板的上面鼓起呈拱形,其最厚部分為2厘米。演奏時,左手執棒,互相撞擊發音。流行於河南一帶,是河南墜子的重要擊節樂器,由演員自打自唱。書板和墜板專為曲藝說唱伴奏,起擊拍作用。 檀木製品,五片串成。
器樂演奏時居樂隊指揮地位,古代這種坐在樂隊中央指揮節拍者稱為「樂正」。樂正必須數「撩」按「拍」(「撩拍」是南管計算節奏的方式),在每個拍位拍擊發聲;若是樂曲演唱時,則由歌者執拍端坐。樂曲開始,執拍者站立,待拍擊第一拍後始坐下,而樂曲結束時,執拍者也須起立,此時若有下一名歌者,則須前來接拍,音樂隨即演出下一曲。傳遞拍板時應莊重優雅,行禮如儀,此乃南管傳統倫理,充分表現了中國禮樂之風。
演奏時,左右手分握外側兩板或左手握三板、右手握兩板,將拍板置於胸前,互相撞擊發音。無固定音高,音響清脆、短促,穿透力較強。用於福建南音器樂合奏和梨園戲伴奏,常在樂曲強拍上擊奏,是力度變化不大的節奏性樂器。演奏滿族的察拉齊時,左右手分執大小板互擊,或左手托持大板、右手執小板,用小板撞擊大板發音,用於合奏或歌舞伴奏。?
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的中國樂器博物館收藏拍板多副。其中有一副清代三聯拍板,紅木製,三板厚度略有不同,蓋板最薄,板面中間隆起呈脊狀,板的上端呈弧形,下端齊平。另一副滿族六聯鐵拍板,上端弧形,下端齊平,六板為一副。還有一副南音五聯拍板,荔木製。在這些藏品里,清代三聯木拍板和南音五聯拍板,已被載入《中國樂器圖鑒》大型畫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