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康百萬庄園簡介 康百萬庄園具體資料介紹
1、康百萬庄園,又名河洛康家,位河南省鞏義市(原鞏縣)康店鎮,始建於明末清初,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十七、十八世紀華北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
2、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中原活財神」康應魁家族的統稱,康氏家族前後十二代人在這個庄園生活,跨越了明、清和民國三個時代,共計400餘年,庄園也從最初的山腰建至山頂。是一處典型的十七到十八世紀封建堡壘式建築。 庄園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的美稱,是全國三大庄園(康百萬庄園、劉氏庄園、牟氏庄園)之一。 與山西晉中喬家大院、河南安陽馬氏庄園並稱「中原三大官宅」,被譽為豫商精神家園,中原古建典範。
㈡ 康百萬庄園的歷史介紹是什麼
康百萬庄園是康氏家族先祖第六代傳人康紹敬建造的府邸。康家的十二代庄園主康大勇乾隆初年大建。「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康應魁家族的統稱,因慈禧太後的冊封而名揚天下。
明朝初期洪武年間,康家先祖在鞏縣(今鞏義)康店鎮洛河邊安家。為解決溫飽,康家先祖在洛河岸邊開了一個小飯館。寒來暑往,小店逐漸成為河洛一帶知名的客棧。後來,客棧所在地被稱為「康家店」。
到了康氏家族先祖第六代傳人康紹敬時期,康紹敬讀書致仕,初任洧川(今河南尉氏縣境內)驛丞,後晉升為山東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大使。康紹敬在地方水陸交通、鹽業和稅務等方面擔任要職。到了清朝時期,康氏家族在清廷鎮壓白蓮教之際,通過各種手段取得了長達十年與布匹有關的軍需品訂單,在這之前康家還壟斷了陝西的布市。
同時,康氏家族又靠造船業發財、靠土地致富,人稱「百萬富翁」。 經過康家幾代人的不斷努力,小小的「康家店」變成了一座佔地240餘畝、包含19部分的龐大庄園。靠山築窯洞,臨街建樓房,瀕河設碼頭,集農、官、商於一體。
有33個庭院、53座樓房、73孔窯洞及房舍1300多間,庭院建築為豫西地區典型的兩進式四合院,兼具園林藝術和宮廷藝術特色。繁盛時期,庄園內的磚廠、木材廠、造船廠人來人往,康家主人足不出戶便可滿足一切生活所需。
(2)解密康百萬庄園擴展閱讀
康百萬庄園臨街建樓房,靠崖築窯洞,四周修寨牆,瀕河設碼頭,集農、官、商風格為一體,布局嚴謹,規模宏大。總建築面積64300平方米,有33個院落,53座樓房,1300多間房舍和73孔窯洞。分為寨上主宅區、寨下住宅區、南大院、祠堂區、作坊區、菜園區、龍窩溝、金谷寨、花園、棧房區等十餘部分,全庄園由19部分組成。
佔地240餘畝,是一座集「古、大、雅、美」於一體的恢弘建築群,被稱為十七、十八世紀華北黃土高原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庄園始建於明朝中葉,明清之初,初具規模。
在建造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寺溝、張溝等明代樓院,龍窩溝、寨上主宅區、南大院、棧房區、店鋪、飼養區、祠堂、木材廠、造船廠、金谷寨等不同功能的清代建築,輔以碑樓、牌坊、花園等輔助建築,從而形成了一個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功能齊全的大庄園。
㈢ 康百萬庄園是怎樣的
康百萬庄園,位於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始建於明末清初,由於它背依邙山,面臨洛水,因而有「金龜探水」的美稱。
康百萬庄園臨街建樓房,靠崖築窯洞,四周修寨牆,瀕河設碼頭,集農、官、商的風格為一體,布局嚴謹,氣勢宏大,是一處典型的17至18世紀封建堡壘式建築。
同時,此庄園還有很多石雕、木雕和磚雕,這些雕刻多以人物、花草和鳥獸為主,有「冠上加冠」與半夜拜師等雕刻圖案,具有深刻的寓意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t+L!K8S1d"L:u
始建於明朝中期的古老莊園
康百萬庄園究竟是誰修建的呢?此庄園的名字又是如何得來的呢?其實,「康百萬」並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家族的統稱。
康百萬家族,以財取天下之抱負,利逐四海之氣概,創業於明代,漸興於清初,乾隆時進入全盛,咸豐以後逐漸沒落。
在整個康氏家族中,上自六世祖康紹敬,下至十八世康庭蘭,一直富裕了12代、400多年,歷史上更有康大勇、康道平、康鴻猷等數10人被稱之為「康百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康鴻猷。
那麼,為何說康鴻猷是最具代表性的呢?這是因為康百萬之名的來歷和康鴻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據說,在光緒末年,慈禧太後和光緒帝曾經到過河南,當時,河南正在鬧飢荒,當地知府無力接待這兩位皇族,便讓康鴻猷出資迎駕。
由於康鴻猷不知道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是走水路還是旱路,因此做了兩手准備,第一手准備是在東黑石關修建了一座行宮,並在洛河上駕起了一座浮橋。
第二手准備是在鞏縣的洛河邊上建造了5艘龍船,為了停泊這5艘大船,又特意在南窯灣村北洛水東岸建船塢5座,俗稱龍窯。
由於當時洛河發大水,慈禧沒有走水路,因此到河南鞏義之後,建造的5艘龍船並沒有發揮什麼巨大的作用,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只在康鴻猷修建的行宮里居住了一晚。
在第二天臨走之間,康鴻猷為了討好慈禧太後,還通過太後身邊的太監李蓮英向慈禧太後捐獻了萬兩白銀,慈禧太後見到康鴻猷捐獻的萬兩白銀後十分的高興,就隨即說了一句「不知此地還有百萬富翁」,因此,「康百萬」這個封號就由康鴻猷為討好慈禧,後借慈禧的金口而名揚天下了。
雖說「康百萬」的封號是出於清末,但康百萬庄園卻始建於明朝中期,在初建的過程中,為了體現其身份,大興土木,建造了龐大的庄園。
全庄園由19部分組成,佔地約240餘畝,是一座莊重氣派、華麗典雅、集「古、大、雅、美」於一體的恢弘建築群,更被後人稱之為17至18世紀華北黃土高原封建堡壘。
並且,在建造此庄園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寺溝、張溝等明代樓院,後又出現龍窩溝、寨上主宅區、南大院、棧房區、店鋪、飼養區、祠堂、木材廠、造船廠、金谷寨等不同功能的清代建築,同時還有碑樓、牌坊、花園等輔助建築,從而形成了一個依山傍水、錯落有致、功能齊全氣勢宏偉的大庄園。
河南康百萬庄園景區
㈣ 古時候,有錢人的真實模樣——康百萬的故事
「康百萬」並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對「河洛康家」歷代傳人的統稱。康百萬家族創業於明代,漸興於清初,乾隆時進入全盛,成為中原巨富。上自六世祖康紹敬,下至十八世康庭蘭,興盛了12代,400多年。
對於康家的「富貴」,民間曾稱:「馬跑千里不吃別家草,人行千里盡是康家田。」民間盛傳當年慈禧逃難期間,康家掌門人連續捐了兩次100萬白銀,這讓慈禧十分驚訝,「這個地方還會有百萬富翁?」「康百萬」也由此得到皇封。
從康氏家譜中可以看出,康百萬家族從第6世康紹敬開始,婚姻模式基本都是一夫一妻。偶有「多妻」現象,大多也為「續弦」。直至康氏第十七世。
再看,康家歷代的媳婦,她們中的大多數讀書明理,恪守婦道,極盡相夫教子之本能,屬於典型的賢妻良母。據說,康百萬家族風氣如此之正實則來自康朱氏。她是明朝福王王妃李妃之女。朱氏治家嚴謹,教育有方,從不主張把子孫「入仕為官」當做人生的唯一要求,而是教育子孫重視農商經濟。據說,朱氏也是康百萬家族發展的一個關鍵人物。此外還有貞節代錶王夫人,康應魁的夫人李氏以及五世同堂「蕭老太」等,都在康百萬家族史上有不可磨滅的作用。
康百萬庄園由19部分組成,包括主宅區、棧房區、南大院、祠堂區等,分別對應不同的功能,每一部分的建築都能看到很多楹聯和匾額。
康百萬家族非常重視對子孫的培養,庄園里建有私塾學校、青年館、藏書樓,聘請當地的名師任教。
不僅是男丁,康家的姑娘小姐們自幼也有良好的詩書熏陶。下圖叫「秀芝亭」,是康家未出閣的小姐們生活的場所。「秀芝」二字,意思就是秀外慧中,品行如芝蘭一般高尚。康家的女孩子,從小就請專門的老師教她們描紅、綉花、讀書,以培養賢淑高雅的氣質。
楹聯和匾額成為康家的家訓的一部分。這一部分可算是數目繁多,幾乎每個建築都能看到很多楹聯和匾額。據統計,總共有110多副。比如「厚農資商農商皆是本,重信守義信義全在人」、「審時度勢誠信至上商之本,化智為利化利入義賈之根」,明確提出誠信是「商之本」,重義是「賈之根」。
關於告誡子孫「修身」方面的楹聯也似很多,比如: 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要留好樣與子孫。
此聯掛於棧房區一院從外院至內院的過道間,當年康家引用明末名將袁崇煥的這副楹聯來警示子孫,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意思是說,要胸懷坦盪,光明磊落,只有這樣才能給後代子孫留作榜樣,而心術不正,投機鑽營的人是要受到上天懲罰的。
還有一聯:
暗暗思量百計不如陰騭好
明明檢點萬般惟有讀書高
此聯意思是說,為人要常讀書,不斷檢查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修養,為善不揚名,獨處不作惡,廣積德,多助人,這樣就會得到暗中庇佑,賜予福祿壽。反之,想方設法算計別人,到頭來都是一場枉然。
還有一些,比如「居貴敬,行貴儉;知所止,謙受益」,這十二個字的意思是,做人應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做到淡泊名利。
「處世無他莫若為善,傳家有道還是讀書」、「志欲光前惟是讀書教子,心存裕後莫如勤儉持家」、「入戶問家聲,禮樂詩書孝悌千秋歲;卷簾看春色,椿萱棠棣芝蘭滿庭芳」等等,則可以看出康家人對教育的重視。
還有,「做數件可流傳之事消磨歲月,交幾個有學識良友論說古今」等楹聯,則提倡對人生美好趣味的追求,告誡子孫後代,不要沉溺於金錢游戲,不能耽於銅臭,要交結益友、良友。
康百萬家族代表人物有:
康紹敬 ,康百萬家族第六代傳人,明洪武年間進士,後晉升為山東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大使。任職期間,勤政愛民,經常把俸銀拿出來周濟百姓,但面對宦官權臣貪婪索賄,卻斷然拒絕。
康大勇 ,康百萬家族第十二代傳人,奠定了康百萬家族幾百年富足的家業。
康應魁 (1773-1850年),康百萬家族第十四代傳人,乳名老木,字斗方。道光年間欽加直隸州例授徵士郎。在祖父康大勇的經營基礎上,他擴建庄園、擴大商船隊伍、開拓棉布生意,積累眾多財富,富甲一方。是康家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人物。
火燒賬單的故事:
康應魁,乳名老木。 「木」在當地的俗語里,是「不機靈」的意思其實,老木一點也不木,他是標準的大智若愚,含而不露,不事張揚,做事留餘地。老木穿戴一直很一般偶爾還很寒酸,總之是跟他的身份不相符。
相傳康應魁在七十五歲生日時,大擺壽宴,並特意通知欠債戶一定到場。酒過三巡之後,康應魁讓管家拿出欠賬簿,宣讀借賬人的姓名、借賬的數目和日期,等大家確認之後,康應魁當場燒掉了全部欠賬單。
康家的樂善好施可謂做到了極致,比如「尊嚴斗」的故事。「尊嚴斗」是康家人獨創的,農戶們向康家借米的時候,用的是正常的斗來稱量,等到農戶們來還米的時候,康家人就在斗里安插一個木片,這樣看起來斗里盛滿了米,其實斗的下面是空的,也就是說,農戶可以少還一些米,這個秘密只有康家人知道,幫助了別人,同時讓別人覺得有尊嚴。
康道平 ,康百萬家族第十五代傳人,字子履,號坦園,喜讀詩書、好練武功,曾修寨壘堡,操辦團練,保護家業。為鼓勵自己也為教育後代,起堂號為「留余堂」,並請人撰寫了「留余」二字及相關銘文作匾額懸掛於堂上。從此,「留余」成為康家的重要家訓。
留余匾原文:
【譯文】
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留銘》中說:「留有餘地,不把技巧使盡,以還給造物主;留有餘地,不把俸祿用盡,以還給朝廷;留有餘地,不把財物占盡,以還給百姓;留有餘地,不把福分享盡,以留給後代子孫。」大概老天爺反對貪得無厭、做事做得過分;因為太過分了,沒有不留下悔恨的。高景逸曾說:「遇事只要讓人一步,自然就有周旋的餘地,辦事只要放寬一分,自然就有其中的樂趣。」推而言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坦園老伯把「留余」二字題於匾額,掛在堂上,大概就是採用留耕道人的《四留銘》來告誡他的後代子孫吧!我根據老伯的想法寫下這些話,並取夏峰先生教育他兒子的話,加以概括:「你們這些後輩知道發家的道理嗎?那就是凡事都要留有餘地,不能做盡做絕罷了。」時在同治十年正月初一日,愚侄牛瑄敬題。
前邊康應魁「火燒賬單」的故事就是體現了留余匾上「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的思想。
康家長輩不僅自己行善,還注重教誨後人要樂善好施、惠濟鄰里。
咸豐初年,鞏縣遭遇三年旱災,民不聊生,康家慷慨解囊開倉放糧,救濟了五百家鄉鄰……下圖這座高大的雙碑樓,是眾鄉鄰為康應魁、康道順父子樹立的紀念碑。
還有,「濤平庶安」匾,記錄了中牟、開封兩次黃河決堤,康百萬家族捐巨資修河堤的義舉;
「萬金濟黌」匾是道光八年(1828年)康百萬家族獨資捐建學校的明證。
他們修河堤、建學校、焚契約、賑災民,種種義舉贏得了廣泛贊譽。
康氏家族在乾隆時進入全盛,漸成中原巨富。
表面上看,起初康家靠種地為生,經營店鋪為其副業。從第六代傳人康紹敬開始利用黃河、洛河舟楫之便,把河南的糧、棉、油等運銷山東,又把山東的鹽、海產品運銷河南,以此發家。此後,他們通過航運貿易,經營鹽業、木材、糧食、棉花、絲綢、錢庄、葯材等生意。
為什麼康家能如此成功?
有人說,康家的成功是因為「康家的子弟中,醫生、教師、繪畫、詩書者不計其數,歷代擔任官職的也非常多。」給他們帶來了方便,機會比較多。也有人說 「由於康氏家族崇尚「一夫一妻」制,在很多代都是單傳,這種情況,接班人的問題沒有爭執。」其實這兩種」猜想「恰恰矛盾。按照這種」唯物論「觀點,人丁稀少發展起來好像更難一些。而」擔任官職「恰恰是康家家訓最不重視的。
由於受「唯物論」思想的影響,我們看問題往往只看到表面,只看到物質的層面。我看到一本修煉的書中說過:其實,精神和物質是一性的。如果按照這種結論去倒推的話,康百萬的成功,無疑是因為敬天信神,積德行善,在精神修養方面達到了富足,物質方面,老天自然就慷慨的饋贈!
不光是豫商(康百萬庄園是在河南鞏義市康店鎮,康百萬屬於豫商),古代,所有的商人都是崇尚「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學說。
在良商義賈中就流傳了這么一幅對聯:「淚酸血咸,悔不該手辣口甜,只道世間無苦海;金黃銀白,但見了眼紅心黑,哪知頭上有青天?」
據我所知,在晉商的《行商遺要》第一句話就說:「為商賈托天理常存心上,不瞞老不欺幼義取四方。」
可見,古時候的商人思想、行為跟現在不一樣,我只是「窺見一斑」。
㈤ 為何康百萬家族最終會衰敗
家族受到戰亂的影響,無力維持庄園生活開銷。
民國時期,康百萬家族由於受到戰亂的影響,家族生意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自此之後,家族生意便一落千丈,後來家族的第18代子孫自殺,康家的輝煌便逐漸落幕,再加上康家人口眾多,在各方面都需要較大的開銷,再加上康家後人逐漸不思進取,導致康百萬家族已經無法維持在康百萬庄園生活的巨額開銷。
康百萬庄園又名河洛康家,位河南省鞏義市康店鎮,始建於明末清初,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是十七、十八世紀華北封建堡壘式建築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