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五十而知天命
擴展閱讀
官方專業的股票軟體 2025-05-20 00:35:47
微博股票價格美元 2025-05-20 00:21:01
股票行情怡球資源 2025-05-20 00:10:36

五十而知天命

發布時間: 2021-05-29 12:23:20

Ⅰ 五十而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中的“天命”其實就是字面意思。老天對你的命令。也就是說五十歲的時候,人就知道自己生下來是應該干什麼的了。完整的看一下孔子的這幾句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就能看出,孔子對人一生的看法。

人的一生被孔子分為了幾個階段,每一個階段的人都應該有不同的進步。孔子告訴我們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不是每個階段要做的事情。這就是讓人們在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中成長起來。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孔子這段話的含義。

三、“五十知天命”,這段話的含義之三

孔子在“五十知天命”後邊說了一句“六十而耳順”。就是說六十歲的時候,聽到什麼話都覺得順耳,不再去糾結旁人的話語,這是知天命的效果。當人知道了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時,別人的話語就不能動搖自己的信念了。這里的“天命”便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Ⅱ 「五十而知天命」的「天命」是什麼意思

子曰:「吾十有⑴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⑵,四十而不惑⑶,五十而知天命⑷,六十而耳順⑸,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⑹。」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矩。」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叫「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到底能幹點什麼,命中註定該干點什麼。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20.3)。他認為,學習的目的,是造就君子,君子的使命是做官;讀書一定要做官,沒商量,但什麼時候出山,在誰手下幹事,全看天命如何。魯昭公時,機會未到,孔子只能埋頭讀書,自娛自樂。魯定公即位四年後,孔子47歲,陽貨請他出山,他沒答應,一直等陽貨出亡,才肯出山。他出來做官是51歲,正好在他「知天命」後。孔子「知天命」,據說和學《易》有關。如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史記?孔子世家》)。「晚」是多少歲?司馬遷沒直接說,但他引用的孔子語,是出於《論語》。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7.17)。皇疏說,這是從45或46歲,加上幾年,到50歲。邢疏說,這是從47歲,加上幾歲,到50歲。也就是說,他是因為學《易》,知道自己該出來做官,才出來做官。所以第二年,他才出來做官。這是漢代的說法。

Ⅲ 五十知天命什麼意思

意思是:五十歲以後能知道並順應天命。

《論語·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3)五十而知天命擴展閱讀: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農歷八月廿七~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歷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全中國各地也有是孔廟祭祀孔子。《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

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

Ⅳ 五十知天命到底是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已經很難實現,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順應天命。數據表明古代人的平均壽命為30歲,50歲就相當於現在的80高壽,假如古代人已經活到五十歲了,那肯定是把什麼事都看的雲淡風輕了,畢竟沒幾天日子了,平平淡淡也就夠了。

孔夫子大概到了50歲的年齡,認為盡人事,聽天命。與我們今天所說的,不盡相同,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命該如此,也不往別人身上推卸責任,就是人生的之大得,「知天命」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和為人處世的道理,但是也千萬不要用年齡來說明你的閱歷和人格,那樣永遠都參不透五十知天命的意思。

Ⅳ 五十而知天命

是古人的形容人到了五十的事情,大雅的敘述方法。
「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無所作為,而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努力作為但不企求結果。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說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表示年齡
五十歲,有五十肩的普遍疾患,有關節風寒的人,預先知道下雨即知天氣變化(文雅的說法就是知道上天的命令)。

Ⅵ 五十而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的意思是:五十歲之後,知道了理想實現之艱難,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結果。

五十之前,全力以赴希望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後,雖然仍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但對個人榮辱已經淡然。

「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對自己人生階段的總結之一,不是說每個人都是五十歲時知天命。人與人的差別很大,有的人也許臨死都不會知天命,也許有的人在五十歲之前就早已知天命了,比聖人孔子還早些。

(6)五十而知天命擴展閱讀

三十而立:三十歲的時候就可以自立於世。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才不迷惑。

六十而耳順:六十歲聽得進逆耳之言,詈罵之聲也無所謂,無所違礙於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七十歲的時候就能隨心所欲了。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譯文: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立志學習,三十歲就能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歲就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收放自如)卻又不超出規矩。」

參考資料:網路——知天命

Ⅶ 五十而知天命,這個天命是什麼意思

知天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字,音義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語體就是十五。孔子說:「我十五歲即志於學。」《毛詩傳》說:「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依此解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於學」,就是專心求學。《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志於學,皇邢二《疏》皆據《白虎通辟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志堅明,故自十五始志於學。劉氏《正義》據《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之年,所學的是經術。劉氏又據《禮記大學篇》所說,始於致知格物,終於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所學的經術。

「三十而立。」皇《疏》:「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劉氏《正義》:「立,謂學立。」自十五歲,志於學,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也就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六十而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皇《疏》:「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順字,《說文》:「理也,損頁川。」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明儒顧憲成《講義》說:「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聖妙訣。」顧氏以為,孔子自十五志於學,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順,至七十從心,是證境。顧氏此說,大有道理。

Ⅷ 「五十而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上天的命令,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Ⅸ 」五十知天命」是什麼意思

子曰:「吾十有⑴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⑵,四十而不惑⑶,五十而知天命⑷,六十而耳順⑸,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⑹。」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有志於學問;三十歲,[懂禮儀,]說話做事都有把握;四十歲,[掌握了各種知識,]不致迷惑;五十歲,得知天命;六十歲,一聽別人言語,便可以分別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念頭不越出規矩。」
------------《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叫「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到底能幹點什麼,命中註定該干點什麼。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20.3)。他認為,學習的目的,是造就君子,君子的使命是做官;讀書一定要做官,沒商量,但什麼時候出山,在誰手下幹事,全看天命如何。魯昭公時,機會未到,孔子只能埋頭讀書,自娛自樂。魯定公即位四年後,孔子47歲,陽貨請他出山,他沒答應,一直等陽貨出亡,才肯出山。他出來做官是51歲,正好在他「知天命」後。孔子「知天命」,據說和學《易》有關。如司馬遷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史記?孔子世家》)。「晚」是多少歲?司馬遷沒直接說,但他引用的孔子語,是出於《論語》。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述而》7.17)。皇疏說,這是從45或46歲,加上幾年,到50歲。邢疏說,這是從47歲,加上幾歲,到50歲。也就是說,他是因為學《易》,知道自己該出來做官,才出來做官。所以第二年,他才出來做官。這是漢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