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未來城市
擴展閱讀
上海社會保障卡查詢 2025-07-04 08:51:13
002100天康生物 2025-07-04 08:44:53
北元化工股票行情 2025-07-04 08:25:33

未來城市

發布時間: 2021-05-29 15:50:22

㈠ 簡述一下對未來城市的概念

城市的話,我覺得是一個生態的綠色城市,我覺得這種城市還是比較環保而且衛生。科技更發達。

㈡ 未來城市

未來,我們所生活的城市會是什麼樣子呢?已經有很多建築師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令人耳目一新。20日的俄羅斯《真理報》對此作了詳盡的報道。
在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里,一個未來城市看起來,基本上都是這樣:擁有驚人高度的摩天大樓林立其中,許多飛行器忙碌地穿梭其間。而且大多數人似乎都認同這樣的未來城市。城市居民的數量每一年都在遞增。建築師仍然在依靠摩天大樓作為擴大城市面積最基本的方法。然而,現在出現了另一種概念。天空觸手可及建築師夫婦艾克薩
維爾·澤維爾(XavierPios)和瑪麗婭·羅莎·塞弗拉(MariaRosaServera)正在尋找一個合適的國家來完成他們「虛擬仿生高樓城」的計劃——一個能容納10萬人的城市發展計劃。最後,中國表示對這項與眾不同的事業很感興趣。設計師相信,在15年內可以建成300層的大樓。摩天大樓將建在用來吸收地下振動的人造島嶼中心。這座高樓將容納12個豎直的街區;設想一下每一個街區都會有一個寧靜的湖泊,四周圍繞著美麗的花園。這座宏偉的建築除了是一個公寓聯合體之外,還配有很多商店、幼兒園、漂亮的會客廳、娛樂設施、公園、池塘和其他城市居民的日用設施,可謂應有盡有。
日本竹中公司(TakenakaCorporation)也有類似的未來摩天樓設計。「天空之城1000」足有一千米高。這座大樓是為生活、工作和休閑建造的。還設有一本針對各種緊急情況的冊子,詳盡記述了安全和維護指示,以及一些援救措施。重建大都會中國和日本都忽略
了高樓城市居民的心理方面,因為它涉及的人口過剩問題,對這兩個國家來說都是敏感問題。另外,人類自古是生活在地面上的,更適應水平移動。現在一些摩天樓的居民已經因為每天都生活在「高空」,而感到不適了。全球各地的工程師、藝術家和建築師都一起為了未來城市的發展而努力著,並建立了一個動態城市基金會。
這個基金會設在北京。它的目的是提出和嘗試設計,以減輕城市人口負擔過重的問題。專家們建造了一個未來北京的實物模型,包含七座巨型高樓,樓與樓之間,用橋在不同水平面相連。模型也暗示了所有居民會分成三個社會團體。窮人屬於底層,中產階級佔用中間部分,而富人則住在高高的雲端。但是,住在底層的窮人肯定會感到缺少陽光,富人則可能會因為生活在半空中而感到不安。住在聳入雲端的高樓里,或許會很舒適,但是它也有不便之處。我們不應該忘記,人們還要面對人類在高處生活時的心理問題。
其實,建築師們自己對未來城市的概念也不是很滿意。城市的實物模型能極佳地滿足市場需求,這座城市會是生產商和消費者的樂園,但缺乏和諧與自由。智能城市韓國人似乎並不太
關心人口過剩的問題,他們提出了自己的未來城市概念。2015年時,離首都漢城65公里遠的海濱將建成「松島新都市」,總面積是5500平方公里,50萬人將在那裡生活和工作。韓國人希望把它創造成亞洲最大的經濟中心之一,高科技之都,使它成為一個有完備計算機化功能的真正的「智能城市」。
城市裡所有的建築物都會有一個公共的資料庫設備。城市居民只用一張智能卡就能做很多事情。比如付公用事業費和購物賬單、在地方選舉中投票、把房子鎖上和打開,甚至能啟動您的汽車。
當然,「松島新都市」是設計成一個鼓勵商業發展的免稅經濟區。投資者打算在這個計劃上投足足250億美元,他們也堅信這筆錢一定能返還。樹上的家選擇另類簡約概念
的建築師的作品,因為與上述的主流設計有一定距離,所以不太引人注目。加拿大建築師湯姆·查德利(TomChadley)的「自由精神之球」就是其中之一。他的設計是,在離地2至3米高的樹上建設供一個家庭用的圓型房子。迄今為止,這位建築師的設計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直徑2.7米的松樹球伊夫(Eve),另一個是直徑3米的杉樹球伊林(Eryn)。第一個模式有兩扇窗、一個梳妝台和一個雙人床。第二個模式內部空間比較大,有五扇窗和能容納四個人的所謂「閣樓床」。現在,湯姆計劃改進球體內部,裝備必要的設施。他想在森林裡造很多這樣的房子,然後把它們賣掉

㈢ 未來的城市會是什麼樣子

「那就好像地球穿上了一層寶石和琺琅做成的外衣。其光輝奪目絕對令人無法想像。」同時他還預言,街道上的馬糞堆很快就將會沒過中倫敦和曼哈頓那些大樓的二層。 這兩項預言都沒有變成現實。這種對城市未來的預言很少(如果有的話)會變成現實。然而,盡管預測未來困難重重,但人們總是禁不住會這么做,特別是在建築師、規劃者和城市經濟學家正卓有成效地為我們建造未來城市之際。都市化是一項長期工程,但現在正在建造的城市將定義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 我們有必要指出,憑借自身彈性,全球知名城市已證明了批評者是錯誤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董事托尼特拉弗斯(TonyTravers)表示:「近至上世紀70年代、甚至80年代時,人們還認為,隨著歷史較為悠久城市的人口不斷減少,它們的全盛期已過,將變成多餘的東西,人們開始到越來越偏遠的地方工作。」 「但我們現在發現,人們喜歡居住和工作在大城市。而住在大城市、彼此離得很近的人們,也往往更願意生活在較小的環境里,更為密切的生活在一起,不用那麼頻繁的開車,就在當地購物,更多的使用公交。」 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的荷蘭籍創始人雷姆庫哈斯(RemKoolhaas)曾就城市的未來撰寫過大量文章,他同時也對「垃圾空間」(即商場和停車場、配送中心和城外棚屋的非空間——它們是現代都市文明的碎片)和「擁擠文化」等概念進行了定義。在對「擁擠文化」的定義中,他將奈及利亞的拉各斯列為未來的城市(不管你喜歡與否)。 庫哈斯擔心的不是擁擠,而是空曠。他指出:「在全球有些城市的中心,似乎沒有人是常駐居民。」 「例如迪拜,它既是一個總是很空曠的城市,也是一個總是很擁擠的城市。它向我們同時展示出了擁擠和空曠這兩方面。」 他補充稱,倫敦和紐約也是如此,這兩個城市的中心正越來越變成富人的保留地,把社會中的其他各色人群排擠出去,而這兩個城市曾經的繁榮正是仰仗後者。 至少從某種程度而言,這些城市中心實現了有遠見的建築師尤納弗里德曼(YonaFriedman)對休閑(而非工作)城市的預言。在他的預言里,城市中心不是商業或生產之地,而是一處壯麗景緻。 另一位荷蘭建築師雅各布范賴伊斯(JacobvanRijs)認為,「單一文化是真正的問題」。他對未來城市的看法與弗里德曼的假設一致。 范賴伊斯的公司MVRDV甚至提議建造生豬加工大廈,在大廈里,生豬被飼養,然後在同一個城市建築物中被加工成食物和皮革。 他解釋稱:「讓城市兼具各種用途是使其得到持續發展的關鍵。城市必須是生活和工作、家庭和通勤者的混合體。從社會角度講,混合型城市是可持續的——我們從未真正讀到過可持續性的這一面。」 大約20年前,美國學者和作家約耳加羅(JoelGarreau)在《邊緣城市》(EdgeCity)一書中對新城市的條件進行了界定。它既非傳統的城市,也非郊區,而是兼具這兩個特點,例如在加州矽谷周圍涌現的城鎮。 加羅進一步發展了自己的想法,他現在稱之為「邊緣城市2.0」。 加羅表示,「網路化的電腦正在事實上改變著城市,其速度比汽車以往改變城市的速度更快。」他刻意進行了比較。 他解釋稱:「如果你的運輸技術是皮鞋和驢子,那麼你最終得到的是耶路撒冷。航海和馬車時代的到來讓耶路撒冷人群擁擠的街道走向了消亡,波士頓和阿姆斯特丹由此建立起來。」根據同樣的邏輯,鐵路創建了芝加哥,汽車創建了底特律和洛杉磯。 加羅繼續說道:「接著,噴氣式客機讓西雅圖和悉尼等城市繁榮了起來。如今,網路化的電腦正改變著房地產的性質。」 加羅列舉了美國西北部增長迅速的城市韋納奇(Wenatchee)的例子。「它位於山脈的一側,氣候比山脈另一側的西雅圖要好。人們在那兒居住,是他們可以在西雅圖上班、每周有兩天面對面交流,其餘時間則可呆在韋納奇。美國增長最快的那些城市都像這樣散布開來。」 社會學家薩斯基亞薩森(SaskiaSassen)也被科技的潛力及其在建設「智能城市」中的作用所震撼。 她表示:「中國和印度正從零開始建設數百個城市,他們需要這樣做。其中一些城市將成為智能城市,由電腦控制。」 「我們注意到,科學家和電腦程序員現在正把都市化當作一個復雜的、擁有自身「模糊邏輯」的系統來討論。我們無法把紐約或倫敦改造為智能城市,它們已過於定型。但這些新城市可以被完全網路化,它們的功能可被嵌入系統和科技之中。」 她以思科(CiscoSystems)在韓國仁川正在做的工作為例:在那裡,這家美國公司正致力於建設一個智能城市,在這個城市,從公共服務到能源利用等一切都受到監控並可高效運轉。 幾乎毫無疑問的是,亞洲在建造大城市方面正走在世界前列。現居北京的德國建築師奧勒舍仁(OleScheeren)認為,亞洲處於「無畏的狀態」。在OMA供職的舍仁是北京宏偉的央視大樓的項目建築師。 他表示:「歐洲城市正在尊敬之情和焦慮間徘徊。但在亞洲,建築探索正大規模出現。他們開始認識到這種堅決存在的種種問題,但並沒有陷入歐洲式的猶豫文化。」 「將目光投向北京的西方建築師看到,那裡建築探索的規模龐大且超乎常人的想像。這個亞洲城市看上去可能不會立刻給人以舒服的感覺,但它將繼續以不可思議的方式進行勇敢的堅決探索。」 把最基本的基礎設施引入非洲城市所需的技術則截然不同。但生於坦尚尼亞、現駐倫敦的建築師戴維阿賈耶(DavidAdjaye)認為,改建城市的新方式正在出現。阿賈耶曾在非洲很多地方工作。 「在歐洲,我們習慣於讓基礎設施隱藏在城市之下。但在非洲,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將在現有城市的上方架設基礎設施——電纜、高架鐵路。它提供了一個機會,讓我們能把這些改建城市的新方式當作藍本,將之重新用於西方城市。」 建築師、城市規劃專家特里法雷爾爵士(SirTerryFarrell)認為,領導力是關鍵。「最為重要的問題是擁有一位優秀的市長。在任何一個城市裡,主導城市規劃的人應該是市長。為了讓城市變得宜居,我們需要開始理解城市的復雜性。但這需要通過管理來完成。」譯者/梁艷裳

㈣ 未來城市是如何的

應該是立體化發展吧,比如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的陸地面積是一定的,而人口卻不斷增長,我們將來每個人都可能擁有自己的一輛車,而車放在哪兒呢?我們都可能會想到向地下發展,但我們仍可以向天空發展,比方說只給你一輛車的位置,卻要停100輛車,這時我們不妨想像一下電梯,把車輛一輛一輛豎著放.所以以後我們的城市也必須這樣發展,有效利用每一寸土地,而且人類也可能基因改變,向小人類發展,在往外擴展,火星等等,那就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