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資訊 » 陶鑄夫人
擴展閱讀
愛普檢測股票行情 2025-05-18 04:22:50
中核資本股票行情 2025-05-18 03:56:18

陶鑄夫人

發布時間: 2021-05-31 01:28:11

Ⅰ 歷史轉折中的小鄧平電視劇中陶鑄妻子由誰辦演

網路一下《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上面有演職人員介紹的

Ⅱ 陶鑄的老婆是誰

陶鑄的夫人是曾志

曾志(1911年4月4日——1998年6月21日),陶鑄夫人,原名曾昭學,湖南省宜章縣人。1923年考入湖南衡陽省立第三女子師范學校,1926年8月考入湖南衡陽農民運動講習所,1926年10月入黨。
在戰爭年代,先後任衡陽地委組織部幹事,郴州中心縣委秘書長,郴州第七師黨委辦公室秘書,紅四軍後方總醫院黨總支書記,紅四軍組織科幹事,紅四軍前委工農運動委員會民運股股長、婦女組組長,廈門、福州中心市委秘書長,閩南特委組織部部長,福安中心縣委委員,閩東特委組織部部長,福霞中心縣委書記,湖北臨時省委婦委書記、湯池農村合作訓練班黨支部書記兼教員,荊門、當陽、遠安中心縣委書記,中央婦委秘書長,沈陽市委委員,鐵西區委書記,遼吉省委委員,遼吉一地委副書記、五地委副書記,沈陽市委常委、職工部部長,沈陽市工會、婦聯籌備處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武漢市軍管會物資接管部副部長,中南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南局工業部副部長兼廣州電業局局長、黨委書記,廣州市委書記,廣東省委委員、常委、書記處候補書記,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中顧委委員、臨時黨委副書記。
她是黨的七大候補代表,八大、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她還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Ⅲ 謝小梅的陶鑄夫人牽線搭姻緣

謝小梅還在石碼鎮工作時,經常有地下黨人到她家裡開秘密會議。一天,家裡來了一個高高瘦瘦的陌生男子,身上有傷,發著高燒。小梅負責照顧他。
第二天,這個男子燒沒退,卻執意要走。他說,「組織上讓我在這住一天,我就只能住一天。」這句話,烙在少女小梅的心底——這個男子,叫羅明,是福建黨組織和閩西革命根據地的重要創建者,時任福建省委書記。
女兒謝小玲說,1931年初,經陶鑄夫人曾志牽線搭橋,不滿18歲的謝小梅與羅明在廈門結為伉儷。此後謝小梅追隨羅明在閩西開展游擊斗爭,卻沒料想,一場厄運降臨了。
1933年1月,羅明徹夜寫出《對工作的幾點意見》,謝小梅幫忙抄正,以書面形式向省委報告。羅明在這個報告中總結游擊戰爭取得勝利的經驗,分析斗爭形勢和任務。報告是根據毛澤東的指示寫的,與當時王明的「左」傾路線格格不入。中央局隨之發動了所謂反對「羅明路線」的斗爭。
一夜之間,羅明從聲名赫赫的福建省委代理書記,跌落成黨內被批鬥的對象。
在反「羅明路線」的斗爭中,有的受到打擊黨員的妻子選擇了離婚。謝小梅卻還是堅定地與丈夫站在一起。她跟隨羅明調到瑞金中央黨校工作。

Ⅳ 董必武孫子董紹新簡歷

董永生 男,漢族,1968年11月出生,1991年7月參加工作,1994年5月入黨,黑龍江省委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畢業。現任密山市興凱湖鄉黨委書記,擬任密山青年水庫主任。父母親均是革命功臣,母親是名老軍醫,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董必武養女,陶鑄夫人曾志是其姨母。他幼時受到革命家庭環境的熏陶,從心靈上注入了公平、正義、勇敢、無私做人原則的基因;少年時期因家庭原因又遭受了很多磨難;青年時期光榮的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退伍後一直做教育工作。因身體原因提前退休。
董先生現任:河南省政協委員、將軍書畫院河南分院院長、中南海書畫院副秘書長、天然書體研究員、井岡山書畫院特約畫家、董必武學會研究員。

Ⅳ 對陶鑄夫人曾志的再了解多了什麼

上周有機會去了一趟井岡山,感受很多,收獲很大。不僅僅是住在省部級幹部學習的幹部管理學院裡面,而是有些東西過去多年後,還是無法釋懷,那就是愛國愛黨,特別是對革命家的崇尚。這也算對自己的再了解吧。 在參觀的過程中,服務人員無意間介紹說給我們開車的駕駛員(請原諒我的習慣,覺得叫司機不尊敬開車的人)是陶鑄夫人曾志的孫子,這讓我們很驚訝,因為我們清楚曾志沒有兒子,怎麼會有孫子,按照我們這些俗人的習慣理解,她有孫子也不應該在這里開車呀。經解釋後才知道,曾志共有三次婚姻,這個孫子是與她第二個丈夫所生的後代。當時因為實在戰爭年代,生下來就給了老鄉,當她隨紅軍下了井岡山後,就失去了聯系,直到解放後經多次尋找才找到,這個男孩就此人該駕駛員的父親。最感動人的就是,找到後也沒有利用權力把自己的兒子安排工作,還一直在家務農,可見老一代革命家的胸襟和無私是多麼感人。這件事情對我們隨行人員觸動不大, 相視一笑而過,但我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不斷教育自己,主動提出與他合影留念。為什麼?人永遠不要把自己太當個東西。 感觸還在繼續。隨行中有一位老人,已經進八十歲了,革命的後代,在延安時與李敏在同一個幼兒園,當得知是是曾志的後代時,非常激動,老淚縱橫。提及到井岡山有曾志的事後,她提出一定要到目前去看看,給曾志鞠躬。 車行少許,落轎徐行,斜暉小徑引路,越過小溪拱橋,攀土路上山,來至幕前,雖不是很大,也沒有恢宏的墓誌銘,但透出庄嚴肅穆,我等眾人集體三鞠躬,表達對老人的敬意,也是對革命前輩的尊敬。曾志的孫子說,是老在生前有遺言,希望死後把她分別葬在廣東和井岡山,因為這是她曾經工作過的地方。 如果你沒有去過,我建議你去走走,景色很美,如果讓你失望的話,也算是對老區人民的贊助吧。

Ⅵ 關於等待的小故事。

1、尾生抱柱

春秋時,魯國曲阜有個年輕人名叫尾生,尾生遷居梁地(今陝西韓城南)。他在那裡認識了一位年輕漂亮的姑娘。兩人一見鍾情,君子淑女,私訂終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棄尾生家境貧寒,堅決反對這門親事。兩人約定在韓城外的一座木橋邊會面,雙雙遠走高飛。

黃昏時分,尾生提前來到橋上等候。不料,突然烏雲密布,狂風怒吼,雷鳴電閃,滂沱大雨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發,滾滾江水裹挾泥沙席捲而來,淹沒了橋面,沒過了尾生的膝蓋。

城外橋面,不見不散,尾生想起了與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顧茫茫水世界,不見姑娘蹤影。但他寸步不離,死死抱著橋柱,終於被活活淹死。

再說姑娘因為私奔念頭泄露,被父母禁錮家中,不得脫身。後伺機夤夜逃出家門,冒雨來到城外橋邊,此時洪水已漸漸退去。姑娘看到緊抱橋柱而死的尾生,悲慟欲絕。她抱著尾生的屍體號啕大哭。陰陽相隔,生死一體,哭罷,便相擁縱身投入滾滾江中。

2、程門立雪

程顥、程頤兄弟倆都是宋代極有學問的人。進士楊時,為了豐富自己的學問,毅然放棄了高官厚祿,跑到河南穎昌拜程顥為師,虛心求教。

後來程顥死,他自己也有40多歲,但仍然立志求學,刻苦鑽研,又跑到洛陽去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於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塊兒到程家去拜見程頤,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這時候,外面開始下雪。

這兩人求師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動,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頤才慢慢睜開眼睛,見楊時、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驚,說道:「啊,啊!他們兩位還在這兒沒走?」

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了一尺多厚了,而楊時和游酢並沒有一絲疲倦和不耐煩的神情。後來就有了「程門立雪」這個成語,比喻尊敬老師,誠懇求學。從師必須尊師。

3、卧薪嘗膽

越王勾踐在戰敗的情況下被迫到吳國當奴隸,在吳國,勾踐受盡了恥辱,但在許多羞辱面前,他沒有自暴自棄,也沒有直起反抗,只是默默地忍受著,忍受著。

終於有一天,吳王看到了勾踐忠誠的表現,而釋放他回到越國。被釋放的勾踐下定決心,重整旗鼓,重拾舊河山,他抓住了一次難得的機遇,回到越國用了十年之久壯大人口,富國強兵,壯大軍隊,最終滅掉了吳國。勾踐正是因為抓住了這次機遇,才使得自己報仇雪恨,滅掉了吳國。

4、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5、普雅花的開放

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海拔4000米多人跡罕至的地方,生長一種花,名字叫普雅花。普雅花的花期僅有兩個月,開之時極為美麗,花謝之時也是整個花株枯萎之時,誰能想到,普雅花為了兩個月的花期竟等了100年。

用100年等待一次花開,等待一次兩個月的美麗,神奇的普雅花也許從來不曾思考這個問題。它只是靜靜地佇立在高原上,默默地用葉兒採集陽光的芬芳,默默地用根兒汲取大地的養料,默默地營造自己的花事,默默地等待了100年,只是為了用百年一次的花開來證明生命的美麗與價值。

Ⅶ 你知道陶鑄夫人一口氣吃多少煮雞蛋嗎

他們是在戰斗年代結成的夫婦
都吃不多
更何況那是煮雞蛋也沒有多少呀
是很珍貴的

Ⅷ 陶鑄的老婆是誰

陶鑄的夫人叫:曾志。
希望採納

Ⅸ 賀子珍的個人生活

秋收起義失敗以後,毛澤東放棄攻打長沙,帶兵走上了井岡山,由此引出了一段充滿傳奇色彩的「井岡之戀」。當賀子珍等人在指揮永新暴動的時候,毛澤東正在湘贛邊界發動秋收起義。
塘邊村遇險後,賀子珍與毛澤東的感情迅速升華。毛澤東溫存地對賀子珍說:「你是個好同志,好姑娘,我很喜歡你。」就這樣,「湖南佬」和「江西妹」他們倆終於結合在一起了。沒有舉行什麼儀式,只是熱心的「紅色土匪」袁文才做了幾個好菜,大家熱鬧一下,就算喝了喜酒。
遵義會議後,毛澤東率紅軍成功地四渡赤水,又揮師南渡烏江,威逼貴陽,日夜兼程,很快來到滇黔交界的盤縣境內,將進入雲南省境。只要北渡金沙,紅軍就可以突破敵軍的重重包圍、扭轉被動局面了。就在這時,一場意想不到的災禍降臨到他的妻子賀子珍頭上。1935年4月23日,紅軍總衛生部休養連來到盤縣一個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時分,天空響起了嗡嗡的飛機聲,警衛員吳吉清急忙讓賀子珍隱蔽,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組織傷員隱蔽。就在這時,敵機投下了炸彈。賀子珍頭上、胸脯上、臂膀上,到處鮮血涔涔,倒在血泊中。經醫生檢查,發現她身上17處負傷。賀子珍蘇醒後,對大家說:「我負傷的事請你們暫時不要告訴主席。他在前線指揮作戰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你們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裡,將來革命勝利了再見面……」說完,又昏迷過去。 從大革命年代的「井岡之戀」,到成為紅色根據地的「模範夫婦」,賀子珍和毛澤東二人在政治風雨中榮辱與共,在長征路上艱苦相依,卻沒想到會突然發生婚變,賀子珍在延安窯洞「神秘失蹤」。從此,一對患難中的革命夫妻由於性格上的原因彼此分離。
毛澤東撤離了瓦窯堡來到保安後沒幾天,賀子珍就分娩了,
她生了個女孩。在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隊伍里,有賀子珍、鄧穎超、康克清、蔡暢等等32位女性。她們從江西瑞金出發,一路摸爬滾打、風餐露宿。她們有男兒一樣鋼鐵般的意志,也有共產黨人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共同走過漫長的長征路的女戰友們知道賀子珍快要生產了,都來看望。她們剛走到窯洞門口,就問笑眯眯的毛澤東:「生了沒有?」「生了,生了,生了個大雞蛋。」毛澤東一副高興的表情回答說。
戰友們走進窯洞,看到賀子珍身邊放著一個又瘦又小的嬰兒。鄧穎超對孩子有一種特殊的憐愛之情,她輕輕地把嬰兒抱起來,仔細地端詳著,說:「真是個小嬌。」嬌嬌的名字就這樣叫開了。1947年嬌嬌從蘇聯回國,毛澤東給她取了個學名:李敏。姓李,是因為毛澤東當時用李得勝的化名,單名敏,是取自《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從長征時期,賀子珍就擔任毛澤東的機要秘書,並照顧主席的起居生活。1937年在延安,她和毛主席住著一幢一溜三孔相通的磚窯,這種一明兩暗的住室布局,有卧室和會客室,毛主席也有辦公的地方。賀子珍這人性子很急,她說話快,走路也快,那個剛直、爽快勁,在女同志中是很少有的。她常跟毛主席吵架,有時吵得很兇,她生氣時也常把負責警衛的同志找去訴說不平,為她評理。
有一天,賀子珍和毛主席又吵起來了,主席很生氣地指著她說:「我們不能再吵了……這三間窯洞,咱個人住個人的,你走你那邊,我走我這邊,誰也不見誰,這樣總可以不吵了吧!」又說,你嫌這里不好,你想學習,可以到紅大(即抗大前身),也可到公大(即陝北公學),也可到蘇聯去……
陶鑄夫人曾志的回憶錄,內中有一段曾志與毛澤東的對話,可印證史沫特萊和斯諾所敘述的故事。當曾志在延安問毛澤東為什麼賀子珍要離開他時,毛說:「不是我要離開她,而是她要離開我。她脾氣不好,疑心大,常為一些小事吵架。有次一位外國女記者采訪我,美國女人開放、無拘無束,我也愛開玩笑,我們又說又笑,這就激怒了賀子珍,她不僅罵了人家,兩人還動手打了起來。我批評她不懂事,不顧影響,她不服,為此我們兩人吵得很厲害……」
1937年,賀子珍同毛澤東慪氣,傷病體弱的她到西安養病,又輾轉隨共產國際的代表從新疆去了蘇聯,沒有理會毛澤東的召喚和中央的指示……母女倆和楊開慧所生的兩個兒子——毛岸英和毛岸青真情相處,享受著異國的一份親情歡樂。
然而,不幸的遭遇卻一樁接一樁地降臨到她的頭上。1938年,賀子珍在莫斯科生的第六個也是最後一個孩子,——那個男孩,只有俄文名字廖瓦,在十個月時染上肺炎夭折。
當賀子珍悲痛欲絕地告訴岸英岸青哥倆時,他們也禁不住淚如泉涌,同時抱著賀子珍勸道:賀媽媽,您別難過了,您要保重身體!小弟弟不在了,還有我們吶!我們也是您的兒子呀!賀媽媽,賀媽媽…… 這時,本來還是痛哭失聲的賀子珍突然一把摟住岸英、岸青。「媽媽、媽媽」,「兒呀,兒呀」,三人哭作一團。幾年來,這還是哥倆第一次向賀子珍喊出「媽媽」,這樣的親情悲情,怎不讓人潸然淚下! 賀子珍正沉浸在相繼失去了五個兒女的哀痛中,一個更讓她痛苦的消息傳來,毛澤東同江青結婚了。這個消息無異於一個晴天霹靂,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失去了兒子,失去了丈夫,還有比這更大的打擊嗎?她為自己的行動付出了高昂的代價,為此飲恨終生!
得知婚變的情況非常偶然:1939年的一天晚上,八部的學員們在俱樂部大廳聽翻譯讀塔斯社記者在延安采訪毛主席的報道:「夜深了,我們告辭,毛澤東和她的妻子送出來,在月光照耀的山坡上,我們邊走邊談……」全場包括賀子珍在內,都沒有料到,大家久久沉默著,賀也不作聲。她非常鎮定,直到讀完報,大家散去,她也沒有眼淚和悲訴。一段時間後,她才向其他紅軍中的女同志略略說了一些她的家庭生活——賀子珍就是這樣默默咽下了苦水,去忍辱負重,保持自己苦澀的尊嚴。
後來,到蘇聯來的周恩來同志給她帶來了一箱書、一封信。1940年初冬,毛澤東送女兒嬌嬌(李敏)去蘇聯看望母親,同去蘇聯的孩子還有朱德的女兒朱敏以及羅亦農和王一飛烈士的兒子羅西北、王繼飛。
1948年深秋,隨著遼沈戰役的結束,人民解放軍解放了沈陽。困蘇十年賀子珍帶著岸青、嬌嬌回歸故國遷到了沈陽。在這里,賀子珍與分別了十三年之久到東北來療養的妹妹賀怡重逢了。

Ⅹ 董必武孫子董永生簡介

董永生 男,漢族,1968年11月出生,1991年7月參加工作,1994年5月入黨,黑龍江省委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畢業。現任密山市興凱湖鄉黨委書記,擬任密山青年水庫主任。

父母親均是革命功臣,陶鑄夫人曾志是其姨母。他幼時受到革命家庭環境的熏陶,從心靈上注入了公平、正義、勇敢、無私做人原則的基因;少年時期因家庭原因又遭受了很多磨難;青年時期光榮的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退伍後一直做教育工作。因身體原因提前退休。

成就榮譽:董先生自幼年時期就對藝術類的知識產生極大的興趣,隨著年齡的增長,工作的變遷,包括書法、繪畫、音樂、戲劇、相聲、小品等眾多藝術領域都有涉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拜著名書法家陳天然老先生為師,研習天然書體,

董先生性格豪放不羈,崇尚心靈之自由,對於壞人壞事、不正之風、腐敗現象,敢於直言不諱,給予最強烈的抨擊。他在研究、探討藝術的同時,還十分熱衷於公益事業。他待人熱情,樸素大方,平易近人。與同行交往中,謙虛讓人,敢當綠葉。其操行得到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董先生現任:河南省政協委員、將軍書畫院河南分院院長、中南海書畫院副秘書長、天然書體研究員、井岡山書畫院特約畫家、董必武學會研究員。

(10)陶鑄夫人擴展閱讀:

爺爺董必武的個人履歷:

1903年考取秀才。

1905年考入湖北「文普通」學堂,1910年畢業,獲清朝學部授予的拔貢學銜。後在黃州任教員。

1911年參加了辛亥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同盟會。

1914年考入日本東京「私立日本大學」學習法律,在日本加入孫中山創建的中華革命黨。

1915年6月回國從事反袁活動,兩次被捕入獄。

1916年出獄後再度赴日本。

1918年回國,參加護法運動。

1919年在上海參加了五四運動,後創辦武漢中學,教授國文。

1920年秋在武漢建立共產主義小組。

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武漢小組代表。隨後建立和發展湖北省的黨組織,任中共武漢區委委員,湖北民運部部長,湖北省委委員。第一次國共合作時領導籌建了國民黨湖北省黨部,並任湖北省國民黨工作委員會主任,國民黨中央候補委員。

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學院學習。

1932年回國,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歷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最高法院院長,工農檢察委員會副主任。

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到陝北後,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陝甘寧邊區政府代理主席。抗日戰爭時期和抗戰勝利後,是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談判的代表之一。

1945年代表解放區參加舊金山聯合國制憲會議。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書記,中共重慶工委書記,中共中央財經部長,華北局書記,華北人民政府主席。

建國後,歷任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政務院副總理,政務院政法委員會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代主席。1975年1月任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是中共六屆中央委員,七、八、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委。

1975年4月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9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