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酥油花的介紹
酥油花是用酥油製作的一種特殊形式的雕塑藝術。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創建了雍仲本教後改變了很多原始的信仰方式,包括改變了殺生祭神等等,而採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種綵線花盤的形式來代替原始本教中要殺生祭祀的動物,減少了殺戮。這就朵瑪和酥油花的最初起源。朵瑪和酥油花也被其他藏傳佛教的教派廣泛用來做供品並成為了藏傳佛教的一大特色。我們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藏族同胞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遺俗。1酥油花是塔爾寺的「藝術三絕」之一,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種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樓閣、飛禽走獸、花卉樹木等藝術精品。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展出時,由民族管樂器為主組成的花架樂隊演奏出節奏緩穩、庄嚴肅穆的花架音樂樂曲,來烘托宗教氣氛,並隨著燈光的閃動;在含蓄典雅的音樂中,展示出酥油花雕塑的群體千姿百態。塔爾寺酥油花集雕塑藝術之大成,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且規模宏大壯觀,內容豐富多彩。
❷ 藏族工藝酥油花是怎麼製作的
酥油花是用酥油製作的一種特殊形式的雕塑藝術。
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創建了雍仲本教後改變了很多原始的信仰方式,包括改變了殺生祭神等等,而採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種綵線花盤的形式來代替原始本教中要殺生祭祀的動物,減少了殺戮。這就是朵瑪和酥油花的最初起源。
朵瑪和酥油花也被其他藏傳佛教的教派廣泛用來做供品並成為了藏傳佛教的一大特色。我們現代藏族同胞許許多多的習俗和生活方式,也都是古象雄時代所留傳下來的。藏族同胞還有許多獨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轉神山、拜神湖、撒風馬旗、懸掛五彩經幡、刻石頭經文、放置瑪尼堆(本教傳統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薩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瑪盤、酥油花甚至使用轉經筒等等,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遺俗。
酥油花是塔爾寺的「藝術三絕」之一,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種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樓閣、飛禽走獸、花卉樹木等藝術精品。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展出時,由民族管樂器為主組成的花架樂隊演奏出節奏緩穩、庄嚴肅穆的花架音樂樂曲,來烘托宗教氣氛,並隨著燈光的閃動;在含蓄典雅的音樂中,展示出酥油花雕塑的群體千姿百態。塔爾寺酥油花集雕塑藝術之大成,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且規模宏大壯觀,內容豐富多彩。
酥油花是用酥油製作的一種特殊形式的雕塑藝術。
❸ 酥油花學名是什麼
金達萊,別名映山紅、尖葉杜鵑、興安杜鵑。
❹ 酥油花的製作方法
酥油茶是將磚茶用水煮好,加入酥油(氂牛的黃油),放到一個細長的木桶中,用一根攪棒用力攪打,使其成為乳濁液。另一種方式是將酥油和茶放到一個皮袋中,扎緊袋口,用木棒用力敲打。所以配置酥油茶叫「打」酥油茶。是女主人招待客人的一項非常費力的工作,現在也可以用電動攪拌機配置。
由於磚茶含鞣酸多,刺激腸胃蠕動加快消化,單喝極易飢餓,必須加酥油或牛奶,蒙古人一般喝奶茶,西藏氂牛產奶量不大,普遍用酥油茶招待客人。酥油茶具有極高的熱量,淳香可口,喝上一口,精神頓爽。
人們說,沒有喝過酥油茶,就算沒有到過西藏高原。初喝酥油茶,第一口異味難耐,第二口淳香流芳,第三口永世不忘。千百年來,在與嚴酷的自然條件作斗爭時,藏族人民創造了酥油茶文化。圍繞茶文化,還有茶會,貫穿於交友、節慶、離別、愛情等聚會中。酥油茶的喝法,德欽藏族喜歡加奶渣,中甸、維西藏族則追求純正。
在西藏,在每個藏胞家庭,隨時隨地都可以見到酥油。酥油是每個藏族人每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酥油是從牛、羊奶中提煉出來的。以前,牧民提煉酥油的方法比較特殊.先將奶汁加熱,然後倒入一種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高4尺、直徑l尺左右),用力上下抽打,來回數百次,攪得油水分離,上面浮起一層鮮黃色的脂肪質,把它舀起來,灌進皮口袋,冷卻了便成酥油。現在,許多地方逐漸使用奶油分離機提煉酥油。一般來說,一頭母牛每天可產四五斤奶,每百斤奶可提取五六斤酥油。
酥油有多種吃法,主要是打酥油茶喝l也可放在糌粑里調和著吃。逢年過節炸果子,也用酥油。 藏族群眾平日喜歡喝酥油條。製作酥油茶時.先將茶葉或磚茶用水久熬成濃什,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再放入酥油和食鹽,用力將「甲洛」上下來回抽幾十下,攪得油茶交融,然後倒進鍋里加熱,便成了噴香可口的酥油茶了。
藏族常用酥油茶待客,他們喝酥油茶,還有一套規矩。當客人被讓坐到藏式方桌邊時,主人便拿過一隻木碗(或茶杯)放到客人面前。接著主人(或主婦)提起酥油茶壺(現在常用熱水瓶代替),搖晃幾下,給客人倒上滿碗酥油茶。剛倒下的酥油榮,客人不馬上喝,先和主人聊天。等主人再次提過酥油茶壺站到客人跟前時,客人便可以端起碗來,先在酥油碗里輕輕地吹一圈,將浮在茶上的油花吹開,然後呷上一口,並贊美道:「這酥油茶打得真好,油和茶分都分不開。」客人把碗放回桌上,主人再給添滿。就這樣,邊喝邊添,不一口喝完,熱情的主人,總是要將客人的茶碗添滿;假如你不想再喝,就不要動它;假如喝了一半,不想再喝了,主人把碗添滿,你就擺著;客人准備告辭時,可以連著多喝幾口,但不能喝乾,碗里要留點漂油花的茶底。這樣,才符合藏族的習慣和禮貌。
藏族生活在號稱「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上,高寒的高原氣候,嚴酷的生存環境,造就了藏民族勇敢剛毅的民族個性,也形成了藏民族獨具高原特色的飲食文化,藏鄉的酥油茶便是其中一朵奇葩。酥油茶是藏鄉群眾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一種飲料,也是藏族人民待客、禮儀、祭祀等活動不可或缺的用品,極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內涵。剛進藏的漢族幹部,要適應高原環境,首先要過生活關,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能不能喝酥油茶。顧名思義,酥油茶由酥油、茶和食鹽三種原料做成。 酥油是藏族人民用手工工藝從牛羊奶中提煉出的奶油。提取的方法既簡單又別致:先將鮮奶加溫煮熟,晾冷後倒入圓形木桶中,桶中裝有與內口徑大小一樣的圓蓋,中心豎立木柄,下安十字形圓盤,打酥油者緊握本柄上下搗動使圓盤在鮮奶中來回撞擊,直到油水分離。這個過程就叫做「打酥油」。牛羊奶經過這樣搗打後,其中的油質浮出水面,將它用手提出。壓裝於皮翼中,冷卻後便成酥油,現在,手搖牛(羊)奶分離器已經逐步代替了手工搗制的舊工藝。酥油以夏季從氂牛奶里提煉的金黃色酥油為最好,從羊奶里提煉的則為純白色。酥油是藏族人民日常土活中的一種主要食品,一日三餐,不可或缺。拌糌粑,酥油為主料之一。打酥油茶、炸麵食也要用酥油。虔誠的藏傳佛教信徒敬神供佛時,點燈、煨桑等都離不開酥油。酥油還可以軟化皮革,以便揉搓皮繩革條,在牧區,男女青年還用它擦臉,以保護皮膚,防曬抗寒。被譽為青海塔爾寺密宗「藝術三絕「(酥油花、堆綉、壁畫)之一的酥油花,更是以其獨特的工藝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馳名中外。酥油花是一種獨特的雕塑藝術,它用酥油揉以各色礦物顏料塑成形態各異的形象,大至山川人物,小至花草蟲魚,無不逼真細膩,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 藏區絕少產茶,製作酥油茶的茶葉,最初多來自中原地區。據史書記載,早在公元4、5世紀時,吐蕃軍隊就曾通過與內地的戰爭奪得了大量茶葉,但直到公元5世紀以前,吐蕃社會還沒有形成飲茶的習俗,茶葉也只是作為一種珍貴的保健品而為社會上層所珍藏。唐開元以後,隨著唐蕃之間交往的增多,飲茶習俗漸漸傳入吐蕃。到了晚唐時期,唐蕃開始在河西和青海日月山一帶進行茶馬互市,茶葉開始大量運往藏區。以後茶馬互市盛行。1372年,明政府專門設立「茶馬司」,專門管理內地與邊地的茶馬互市活動。清初。「茶馬互市」制度正式建立。從此,茶葉開始源源不斷輸入藏區並進入尋常百姓家。做酥油茶用的多為大茶和磚茶。磚茶為長方體,重約兩公廳左右。既適合長途運輸也便於外出時攜帶。 酥油茶的製作方法是藏族牧民們的創造。為了適應青藏高原高寒的氣候和露天甚至風雪裡放牧的生活,他們最需要的是一種禦寒保暖的熱飲,這樣,酥油茶便應運而生了。酥油茶有各種製法,一般是先煮後熬,即先在茶壺或鍋中加入冷水,放入適量磚茶或沱茶後加蓋燒開,然後用小火慢熬至茶水呈深褐色、入口不苦為最佳。在這種熬成的濃茶里放進少許鹽巴,就製成了咸茶。如在成茶碗里再加一片酥油,使之溶化在茶里。就成了最簡易的酥油茶。但更為正統的做法是:把煮好的濃茶濾去茶葉,倒入專門打酥油茶用的酥油茶桶(這是藏區群眾家裡常見的也是必備的一種生活工具,由筒桶和攪拌器兩部分組成。筒桶用木板圍成,上下口徑相同,外面箍以銅皮,上下兩端用銅做花邊,顯得精美大方。攪拌器是在比簡口較小的圓木板上安一根比桶稍高的木柄構成,圓木板上有4個直徑約4厘米的小孔,攪拌時,液體和氣體可以上下流動。現在,在城市和其他一些有條件的藏族群眾家裡,則更多地是使用電動攪拌器,既方便快捷,又干凈衛生),再加入酥油和適量食鹽,用攪拌器在酥油茶筒里使勁攪打,使酥油、濃茶和食鹽充分融台為一體,然後倒入鍋或者茶壺里,放在火爐上加熱,或馬上飲用,或裝入保溫瓶中以備全天之用。如果在上述的基礎上再打進雞蛋、加入准備好的核桃仁、花生、芝麻等物攪打溶化,這就是更高級的酥油茶了。除了用酥油,有的藏族群眾還用骨髓、牛奶、清油等打酥油茶,這類茶至今還在喝,同樣芳香甘美,強身健體,禦寒保暖,而旦還可以加工加料,把酥油茶打成色香味俱佳的高級飲料。酥油茶醇正芳香,既可解渴,又可滋潤肺腑,還能產生較大的熱量,所以特別適合藏族人民高原禦寒的需要。另外,由於牧區群眾的日常飲食多以牛羊肉和糌粑為主,少食瓜果蔬菜,茶里含有的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部分維持了人體營養的均衡。同時,飲茶還有助於消化和維持人體的酸鹼平衡。因而酥油茶一經產生,便流傳至今,並成為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敬酥油茶是西藏各民族的禮節 酥油茶也是藏族群眾祭神待客的禮儀物。敬神以酥油和茶為佳,待客則茶酒並重。待客時,全家排在門前,向來客敬一杯酒。獻一條哈達,即是最高的禮節。而送別親人時,則背著酥油茶送到車站親人上車後,還要敬三次茶,喝完才能上路,取吉祥如意、一路平安、萬事大音之意。在川滇藏區,酥油茶還是年輕人戀愛的介質,流行在該地區的「茶會」,可以說是一次公開的集體戀愛,最為農牧區的年輕人所喜愛。
❺ 酥油花這種雕刻藝術,為何成為一種宣揚佛法的宗教藝術
酥油花是用酥油製成的雕塑的一種特殊形式,幸饒彌沃如來佛永中儒學奠基後,祖先改變了許多原始信仰的方法,包括改變了殺手祭祀神等,並以幾張線的形式取代了原著,劑和黃油製成的顏色可殺死的動物屠宰量減少了,這是朵瑪和酥油花的原始起源。
在微妙而優雅的音樂中,展示了各種蝶形花雕塑組。 塔爾寺酥花是雕塑藝術的傑作,不僅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而且規模大,內容豐富,酥油是和尚創造的具有獨特東方特色的藝術品。有人說:您不能去敦煌或塔爾寺學習繪畫。像敦煌的壁畫一樣,塔爾寺的酥油花是藝術靈魂,是每位畫家的靈感來源。
❻ 酥油花在藏傳佛教中有何意義
幸饒彌沃【雍仲本教創始人】如來佛祖創建了雍仲本教後改變了很多原始的信仰方式,包括改變了殺生祭神等等,而採用糌粑和酥油捏成各種綵線花盤的形式來代替原始本教中要殺生祭祀的動物,減少了殺戮。這就是朵瑪和酥油花的最初起源。
朵瑪和酥油花也被其他藏傳佛教的教派廣泛用來做供品並成為了藏傳佛教的一大特色。
酥油花是塔爾寺的「藝術三絕」之一,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種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樓閣、飛禽走獸、花卉樹木等藝術精品。藏族信教群眾有向寺院奉獻酥油的習俗,一般僅供點佛燈和僧人食用。而每逢藏歷年正月十五之前,他們將純凈的白酥油送到塔爾寺,寺中的僧藝們在其中揉進各色礦物染料製成塑造用的胚料,然後在寒冷的房間中搭架塑造。為防止製作中酥油因體溫融化影響造型,他們不時將手塞進刺骨的雪水中降溫。
酥油花最早產生於西藏本教,是施食供品上的小小貼花。按印度傳統的佛教習俗,供奉佛和菩薩的貢品有六色,即花、塗香、聖水、瓦香、果品和佛燈,可當時天寒草枯沒有鮮花,只好用酥油塑花獻佛,由此形成藝術傳統。
❼ 酥油花是什麼 酥油花的歷史介紹
酥油花 是雕塑藝術的一種特殊形式。最早產生於西藏的苯教。公元641年,文成公主進藏和藏王松贊干布完婚時,帶去釋迦牟尼佛像一尊,在大昭寺內供奉。這尊佛像原來沒有冠冕,宗喀巴學佛成功以後,在佛像頭上獻了蓮花形的「護法牌子」,身上獻了「披肩」,還供奉了一束「酥油花」,這就是酥油花的來歷。塔爾寺是宗喀巴的誕生地,不久酥油花就傳到這里,並在塔爾寺得到弘揚和發展,在明萬曆年間這種油塑技藝傳到塔爾寺後,在當地藝人們長期精心研製下達到了很高的藝術造詣。藏族信教群眾有向寺院奉獻酥油的習俗,一般僅供點佛燈和僧人食用。而每逢藏歷年正月十五之前,他們將純凈的白酥油送到塔爾寺,寺中的僧藝們在其中揉進各色礦物染料製成塑造用的胚料,然後在寒冷的房間中搭架塑造。為防止製作中酥油因體溫融化影響造型,他們不時將手塞進刺骨的雪水中降溫。 唐蕃聯姻,文成公主遠嫁松贊干布,佛祖釋迦牟尼的塑像從唐朝的都城帶到了西藏小昭寺。當她淚濕衣襟、抑制不住思念親人的苦痛時,就來到佛祖的像前,焚香跪拜,遙寄情思。後來,金城公主進藏後,將佛祖的塑像轉移到金碧輝煌的大昭寺供奉。這一年的正月十五,信徒們向佛祖敬獻供品時,排來排去,六色供品中獨缺鮮花。於是決定,以家家戶戶都有的酥油為原料,製作與鮮花並無二致的奶油花。 歷史公元641年,唐朝同吐蕃聯姻,文成公主被迎送到拉薩時,帶去了一尊釋迎牟尼12歲等身像,後來將佛像供奉於大昭寺,藏族人民為了表示敬意,在佛像前獻了貢品。按印度傳統的佛教習俗。供奉佛和菩薩的貢品有六色,即花、塗香、聖水、瓦香、果品和佛燈。可當時已是草枯花逝之際無法采擷鮮花,只好甩酥油塑造了一束花獻於佛前。酥油花是一種油塑工藝品,以酥油為主要製作原料。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類食物,是用牛奶經過反復攪拌後提出的黃白色油脂。這種油脂呈凝固狀,柔軟細膩色澤純潔清香撲鼻,可塑性極強。其塑造的工藝品,具有形象逼真,色彩鮮艷,精巧玲瓏等特點。相傳,宗喀巴大師有天晚上做一奇夢,夢見荊棘變為明燈,雜草化為鮮花,無數奇珍異寶,五光十色,燦爛奪目。醒後為了再現美妙夢境,立即組織藝僧用酥油塑造各種花卉樹木、奇珍異寶。連同無數的酥油燈供奉佛前。 油酥藝術和十五花燈節傳到格魯派發祥地塔爾寺已有幾百年的歷史。起初,酥油花的內容單調,製作粗糙,後來相繼建立了上下兩個酥油花院,專門培養油酥藝僧。上下兩花院的藝僧憑著對佛的虛誠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在油塑技藝諸方面相互學習,取長補短,花樣年年翻新,內容題材不斷變化。
❽ 酥油花的製作過程
1、製作酥油花有多道不同的工序,首先要扎骨架,就是指人們在想好做什麼樣的酥油花,以後可以根據自己所想表現的內容,用柔軟的草束,麻繩,小木棍等材料製成它的骨架雛形。
2、做好出行以後,就要對她進行下一步的塑造,可以使用以前的陳舊酥油花材料,用草木灰反復的抽打,把它們製成韌性比較強的油泥,再把它們我在自己制好的酥油花雛形上,這時就能看到酥油花,一個比較好的造型,它的具體做法就接近於其他地區常見的麵塑或者泥塑。3、酥油花在作出大底輪廓來以後,還需要進行進一步塑造,再進一步塑造的時候,需要把酥油融化成液體狀,加入各種礦物質顏料,調成自己需要的油素原料,再把制好的原料均勻的塗抹在制好的酥油花雛形上,在對酥油花進行精細的塑造時一定要注意環境溫度的控制,如果溫度過高,容易讓做好的酥油花變形,所以最好在溫度處於零度左右的寒冷環境中進行。
4、酥油花在做好以後,最後的步驟就是把它安裝到位,固定在特殊的木板或者盆里,然後把它展示在高空處,供人們觀賞,也可以把它們安放在特有的花架上。酥油花是西藏地區傳統的民族手工藝品,它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它散發著藝術的芬芳,它的存在吸引了中外畫家和藝術家不斷去觀賞學習,大家按上面的製作方法只能做出簡單的酥油花,如果想做出精美高端的酥油花必須進行系統學習和多次練習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