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股市在下跌还有人买入他们是怎么想的
今年的A股市场专治各种不服。
从1200元的贵州茅台,到99倍市盈率的恒瑞医药,再到3000亿市值的酱油股。
什么样的白马股都可能会辜负你,只有消费行业的核心资产才是稳稳的幸福。
不过从传统意义上的估值情况来看,大消费板块无论市盈率(PE)还是市净率(PB),都已经不便宜了:
① 食品饮料行业的PE为32.17倍,达到历史百分位68%,PB为6.5倍,达到历史百分位的81%;
② 细分白酒板块市盈率更是高达32.17倍,远高于历史均值水平。
消费股的估值,过高了吗?
国泰君安零售团队最新发布《坚守消费龙头,分享中国成长》,详细地分析了消费股估值逻辑正在发生的转变。
本文共2303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拉至本文底部可阅读本文核心观点。
还记得美国“漂亮50”吗?
探讨消费白马股估值是否过高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下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漂亮50”行情。
所谓“漂亮50”,指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备受追捧的50只大盘股,它们当中有很多我们至今仍然耳熟能详的消费品牌,比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
“漂亮50”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盈利、高PE同时存在,直译为“很贵的好股票”。
自1971年开始,“漂亮50”股价和估值水平迅速抬升,1972年底估值中位数超过40倍,最高的宝丽来公司估值甚至超过了90倍,而同期标普500估值中位数仅为12倍。
纵观市场,我们不难发现,消费股尤其受到大资金的重点青睐。分析其背后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
1、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 2、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消费股抱团行情何时会结束?
仍旧以美国“漂亮50”为例,“漂亮50”行情走向终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美国大幅的财政赤字和信贷扩张积聚高通胀泡沫,粮食危机触发CPI上行,美联储不得不加速收紧货币政策;
2)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导致通胀进一步恶化,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蚀企业盈利,企业毛利率和盈利增速双双下行,股市由牛转熊;
3)自1973年起,“漂亮 50”的盈利增速和ROE开始回落,盈利稳定性受到市场质疑。
我们认为,A股机构“抱团取暖”的现象只可能在两种情况下被打破:
1)消费龙头业绩持续低于预期,但目前而言,贵州茅台、五粮液、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白马股营收和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
2)像美国“漂亮50”那样,A股遭遇大的外部变动,例如中美摩擦全面升级或全球经济断崖式衰退,但目前来看概率很小。
两种情况在目前来看可能性都很小。
后续如何配置?
后续配置上,我们建议从两条主线主线挖掘投资机会。
1)供给看效率:经营效率高、业绩增长稳健、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将会持续通过挤压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来获得成长,值得重点关注。
2)需求看红利:三四线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红利,看好所处赛道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尤其是战略重心向低线级市场扩张、能够通过自身管理及成本优势提升市场份额的龙头公司。
本文观点总结:
1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消费板块现在已经不便宜了。
2 但消费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龙头股不应简单按照市盈率(PE)判断估值水平高低。
3消费行业的估值体系正在从PE模型向DDM模型转变。消费龙头一旦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稳健增长、市占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续分红等就足以支撑其估值水平。
4 国内资金和海外资金在大消费行业保持了较高的配置热情。消费股受到大资金青睐的原因是其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且在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5 消费股抱团行情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打破。后续配置上,从供给看,关注龙头企业;从需求看,关注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
Ⅱ 怎么股市一旦出现暴跌,股灾,都追是证监会除外
追查中国式股灾的元凶
什么是“中国式股灾”?简言之,就是不顾二级市场死活只顾一级市场融资、无视二级市场投资者利益和二级市场投资功能建设、一味超极限发挥股市融资功能、毫无止境地扩容造成的中国股市灾难性持续暴跌——题记。
如果说2007年12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股市步入中期调整定下了基调,那么,从紧的货币政策还不至于造成中国式股灾惨然发生、持续发生;如果说始于2005年8月的股权分置改革让超过万亿股的存量“大小非”解禁出笼,对沪深两地市场整体估值体系形成冲击,但是,假如证监会像大禹治水一样疏堵有方,也不至于中国式股灾惨然发生、持续发生;如果说始于2006年6月23日的国企大盘股发行上市扩容不幸成为“中国股市不能承受之重”,但是,假如证监会对“增量大小非”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对机构投资者助涨助跌的过激市场行为能够掌控,那么,也不至于造成中国式股灾惨然发生、持续发生;如果说一定要找出2008年以来中国式股灾惨然发生、持续发生的“元凶”,那么,这个“元凶”不是美国次贷危机,也不是“大小非”、公募基金、保险资金等“市场主力”,而是一向对市场动态反应迟钝的中国证监会。
试问,2007年股市行情向好的时候,中国远洋、中国人寿等“601板块”个股以奇高的市盈率从一级市场圈钱成功遭遇二级市场机构投资者疯狂拉抬之际,证监会有作为吗?2007年国庆节之后,中国神华玩弄“帽子戏法”,超级大盘股集体演绎蓝筹飙升的中国神话,证监会有作为吗?2007年11月,券商和投研机构集体吹嘘“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国石油天价开盘之际,证监会有作为吗?2008年1月,沪深股指回落整理后上行趋势明显,半路上突然杀出个中国平安恐吓式的再融资事件,导致上证指数连续大跌两天,先后跌去266.07点或5.14%、354.69点或7.22%,证监会有作为吗?2008年2月,浦发银行为虎作伥“再融资门”,上证指数走出五连阴,暴跌趋势确立,证监会有作为吗?2008年5月20日,“全国哀悼日”期间,有公募基金无视公德公然砸盘出货,导致沪指暴跌161.60点或4.46%、深指暴跌747.78点或5.67%,证监会有作为吗?2008年6月,上证指数走出历史上罕见的“十连阴”、降低印花税营造的“政策底”——沪指3000点惨然下破,证监会有作为吗?2008年8月8日,百年一遇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沪指大跌121.86点或4.47%,周一再度大跌135.65点或5.21%,证监会有作为吗?2008年9月,上证指数逼近2001年高点2245点的时候,证监会有作为吗?2008年9月5日,上证指数跳空跌破2245点以后,证监会有作为吗?不能说没有,但是,《上市公司股东发行可交换公司债券的规定(征求意见稿)》能抵挡住空头杀跌的力量吗?能抵消“招商证券IPO周一过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吗?似乎不能。
更加可怕的是,作为中国证券市场最高层的监管机构,中国证监会非但没有出台强有力的救市、治市措施扭转沪深两地市场持续暴跌的颓势,而且每每在节骨眼上“添乱”。不是这样吗?2008年年初,中国经济遭遇“雪灾”袭击,作为证监会副主席的范福春频繁在“两会”期间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对股市走向影响几何?对机构投资者以及中小投资者做多中国股市的信心影响几何?而在中国股市已经完全丧失了投融资功能(买就套、新股IPO或上市股指就暴跌)、沪深两地市场集体患上了极其严重的“再融资恐惧症”和“融资恐惧症”之后,中国证监会竟然还在“霸王硬上弓”,竟然还在我行我素、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市场扩容和“大小非”批量生产,这不能不说是导致中国式股灾惨然发生、持续发生的最主要原因。
中国平安、浦发银行等“再融资门”罪魁祸首我们就不提了,那是上市公司决策层愚蠢之极的“搬起石头砸自己脚”行为。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按照国企大盘股IPO或上市的时间顺序看看,是不是证监会盲目的、杀鸡取卵式的市场扩容行为造成了中国式股灾的惨然发生、持续发生——2008年2月下旬,中国股市在经历了“再融资门”股票恐吓之后惊魂甫定,2月25日中国铁建刊登首次公开发行A股公告,当天沪指大跌177.76点或4.07%,最低见4123.31点;2008年3月10日,中国铁建24.5亿A股上市,当天沪指大跌154.22点或3.59%,中国股市跌势加速;2008年4月9日,金钼股份5.38亿A股IPO,当天沪指大跌198.63点,多头在沪指3500点一带构筑的防御工事被彻底瓦解;2008年4月16日,紫金矿业14亿A股IPO,空头连续三天大开杀戒,一举击穿3000点政策底;2008年5月30日,中国建筑发布120亿股A股“招魂书”,降税政策营造的反弹趋势被终结,6月3日起沪指走出“十连阴”;2008年6月下旬和7月,证监会暂停国企大盘股IPO,开始“君子动口不动手”式的“维稳”,高端媒体开始舆论救市,沪深大盘止跌回稳,成交持续活跃;2008年8月5日,拼装版的中国南车24亿A股IPO,横盘筑底行情彻底完蛋,8月8日迎来百年一遇的“绿色奥运”,沪深大盘连续暴跌两天,股指破位下行;2008年8月18日,毫无资产质量可言的中国南车登陆上交所,国企大盘股滥发、新股上市提速等市场预期终结上证指数“底部四星级”走势,当天沪指大跌130.74点或5.33%,最低见2284.58点;2008年9月5日,中国证监会特批招商证券IPO,当天上证指数跳空大跌74.05点或3.25%开盘,不费吹灰之力就将2001年的“小山头”2245点夷为平地,最低见2199.36点……接下来,谁将继续给中国股市致命一击?是中国建筑、光大证券、招商证券……还是新的国企大盘股IPO?但无论是谁,中国证监会都难脱干系。
应该说,2008年以来中国式股灾惨然发生、持续发生不完全属于中国证监会“不作为”或者“反作为”的过错,毕竟,证监会虽然高高在上,但也有“难言之隐”——2006年下半年完成中国银行、中国国航、工商银行、广深铁路等11家国企大盘股上市融资,2007年完成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交通银行、中国远洋、中国神华、中国石油、中国中铁、建设银行等25家国企大盘股上市融资,2008年以来因为股市行情低迷不振,才刚刚完成了中煤能源、中国铁建、金钼股份、紫金矿业、中国南车等5家国企大盘股上市融资,按照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的说法,“企业融资的愿望仍然强烈、市场对新股的投资意愿也很强烈,有大量的资金在追逐新股”,这不是“难言之隐”又是什么呢?但是,这位新闻发言人唯独忘了或者忽略了,“大量的资金”在一级市场申购或配售到新股之后到二级市场疯狂抛售对市场信心打击有多大。别的暂且不提,单说“亚洲最赚钱的公司”中石油上市后套牢一大片,投资者怨声载道,不就是最明显、最值得引以为戒的例证吗?
当然,剔除中国证监会“不作为”或者“反作为”的因素,导致2008年以来中国式股灾惨然发生、持续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有美国次贷危机、国内自然灾害、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外部因素和上市公司“铁公鸡”、机构投资者助涨助跌、“大小非”限售股解禁疯狂抛售、市场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等内部因素。但是,谁又能否认,相比中国证监会“不作为”或者“反作为”,这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呢?
2007年8月24日,上证指数站稳5000点,一和家家写下了《沪指5500点:丧钟为谁而鸣》;2007年10月11日,中国神华在其董事长暗示作用下玩弄“帽子戏法”助长机构投资者恶炒超级大盘股成疯,一和家家写下了《权重股发飙和狼来了密切相关》;2007年10月15日,上证指数登上6000点险峰,一和家家写下了《谁在忽悠中国股市》;2007年11月5日,沪深股市第一权重股中石油上市,一和家家写下了《一只老鼠坏了满锅汤》;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发布巨额再融资公告,次日一和家家写下了《中国股灾就这样来临》和《从平安圈钱看监管态度》两篇文章;2008年2月15日,中国铁建刊登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意向书,一和家家写下了《暂停新股发行势在必行》;2008年2月25日,浦发银行增发导致大盘连续暴跌,一和家家写下了《中国股市追杀融资门》;2008年3月28日,中石油“护发”成功,一和家家写下了忧患股改成果毁于一旦的博客文章《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2008年4月24日,财政部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税,沪深两地市场爆发井喷行情,千股涨停之际,一和家家写下了《降低印花税能改变什么》;2008年5月14日,“4·24行情”面临“大小非”减持和基金抛售压力,一和家家写下了《尚福林应该对非典负责》;2008年6月12日,机构投资者砸盘出货成疯,一和家家写下了《治市救市亟需杀一儆百》;2008年6月19日,上证指数“十连阴”后再度单日暴跌高达6.54%,一和家家写下了悲戚戚的博文《股民遭遇股灾无人救助》;2008年8月17日,“8·18大跌”前夕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一和家家就此写下了《维稳新政是否重大利空》;2008年8月19日,证监会颁布“现金分红”新政之前,一和家家有感于中国的上市公司“铁公鸡”现象,写下了《别逼散户为全流通买单》……但是,写了这么多有什么用呢?要知道,我们的证监会是不屑于听取市场声音的,中国式股灾照样还会持续发生、不断发生。
Ⅲ 怎么在股票大跌时大胆买入
股市有风险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很多人却在股市行情起起落落中迷茫,不知所措。那么在股票下跌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
1、首先弄清楚股票下跌的原因。股票每天涨涨跌跌很正常,高抛低吸才能从中获利。
2、不要做基本面不好的票,这样的票熊市很容易被套,牛市也没有什么利润。
3、三进三出。在股票行情明显下滑的时候做好计划,分批出货,同时在低位吸进,减少损失。
4、观察放量。股票下跌不可怕,可怕的是主力出货。如果出现突然的放量你的股票就不能留了。
5、设立止损点。熊市的时候股票基本都是跌多涨少,所以必须设立止损点,只要触点立即抛掉,等行情回升时再买后来。
6、远离高价股。成本越高风险越大,这个道理不用多说都明白。
7、选优去劣。把前景暗淡的股票抛掉,回笼一部分资金,然后用这部分资金去抄留下的股票的底,可能我们不能真的抄底,但是却能用很低的价钱买进,这样就会把股票成本价拉下来,然后长期持有,等到股市回升的时候也容易解套。
炒股最重要的是冷静,有了冷静的心态才能冷静的去分析股票走势,这样才有可能让你转亏为盈,再就是要有一定的经验,这样无论股票处于跌势还是涨势,都能做到心中有数,不会随便为之动容。在经验不够时最好跟我一样用个好点的软件辅助,(我一般用的牛股宝手机炒股)这样也是能够保障资金安全的,还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可以试试,祝投资愉快!
Ⅳ 股市崩盘大家都一起完蛋吗会不会有人在其中获利,如果获利怎么获利呀
开融资融券后,借别人的证券卖出,然后跌到一定价格再买回来还上的人获利,卖空后平仓。在国外可以在国内还没开呢。
Ⅳ 为啥股灾的时候买基金的人都不卖掉
是涨跌幅限制制度和t+1交易制度造成的隐患
当市场变成能够大量配资时 这两个制度就是潜在的制造连续跌停的根源
多头配资开仓买入一只股票 这些人都是贪心 一旦买入后两个跌停 他的本钱就跌到接近0 配资公司就会强制平仓卖掉他持有的股票 那么大量卖单目标砸到跌停 这个下跌的过程又引发另一批人爆仓 又要被强制平仓 所以第二天继续跌停 然而每天融资的人还有很多 前几天价格最低时两市正规的融资额还有一万多亿呢 莫说场外的那些
当股票跌停时 排后面爆仓的就没有卖出的机会 所以配资公司明天又争先恐后的卖掉客户的股票 他们是不会亏到自己的钱的 只要客户的本金亏完了 就必须卖掉股票补偿他们借出来的钱 所以跌停限制就是个祸端 如果一下子就暴跌那些杠杆仓 就不会等到明天还要排队埋跌停价 这是跌停板的助跌效应
这些爆仓的人都不懂止损为何物 因为t+1 买入后要等1天才能卖出 这十几年来已经成为习惯了 在成熟t+0的市场 买入后可以设置一个止损价来机械停损 根本就不会等到爆仓才被强制止损 在快速行情里 靠人为的手动止损简直就是来不及 可是我们这制度就是不肯去除t+1 还提倡价值投资 这些都是祸乱的源头
Ⅵ 为什么股票在下跌的时候还有人买是谁在买他们就不怕赔钱吗专业人士回答谢谢了。
今年的A股市场专治各种不服。
从1200元的贵州茅台,到99倍市盈率的恒瑞医药,再到3000亿市值的酱油股。
什么样的白马股都可能会辜负你,只有消费行业的核心资产才是稳稳的幸福。
不过从传统意义上的估值情况来看,大消费板块无论市盈率(PE)还是市净率(PB),都已经不便宜了:
① 食品饮料行业的PE为32.17倍,达到历史百分位68%,PB为6.5倍,达到历史百分位的81%;
② 细分白酒板块市盈率更是高达32.17倍,远高于历史均值水平。
消费股的估值,过高了吗?
国泰君安零售团队最新发布《坚守消费龙头,分享中国成长》,详细地分析了消费股估值逻辑正在发生的转变。
本文共2303字,预计阅读时间10分钟,拉至本文底部可阅读本文核心观点。
还记得美国“漂亮50”吗?
探讨消费白马股估值是否过高的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下美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漂亮50”行情。
所谓“漂亮50”,指的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备受追捧的50只大盘股,它们当中有很多我们至今仍然耳熟能详的消费品牌,比如麦当劳、可口可乐等等。
“漂亮50”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盈利、高PE同时存在,直译为“很贵的好股票”。
自1971年开始,“漂亮50”股价和估值水平迅速抬升,1972年底估值中位数超过40倍,最高的宝丽来公司估值甚至超过了90倍,而同期标普500估值中位数仅为12倍。
纵观市场,我们不难发现,消费股尤其受到大资金的重点青睐。分析其背后原因,我们认为有两点:
1、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 2、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消费股抱团行情何时会结束?
仍旧以美国“漂亮50”为例,“漂亮50”行情走向终结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美国大幅的财政赤字和信贷扩张积聚高通胀泡沫,粮食危机触发CPI上行,美联储不得不加速收紧货币政策;
2)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导致通胀进一步恶化,原材料成本上升侵蚀企业盈利,企业毛利率和盈利增速双双下行,股市由牛转熊;
3)自1973年起,“漂亮 50”的盈利增速和ROE开始回落,盈利稳定性受到市场质疑。
我们认为,A股机构“抱团取暖”的现象只可能在两种情况下被打破:
1)消费龙头业绩持续低于预期,但目前而言,贵州茅台、五粮液、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等白马股营收和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
2)像美国“漂亮50”那样,A股遭遇大的外部变动,例如中美摩擦全面升级或全球经济断崖式衰退,但目前来看概率很小。
两种情况在目前来看可能性都很小。
后续如何配置?
后续配置上,我们建议从两条主线主线挖掘投资机会。
1)供给看效率:经营效率高、业绩增长稳健、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将会持续通过挤压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来获得成长,值得重点关注。
2)需求看红利:三四线市场仍存在巨大的消费需求红利,看好所处赛道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尤其是战略重心向低线级市场扩张、能够通过自身管理及成本优势提升市场份额的龙头公司。
本文观点总结:
1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消费板块现在已经不便宜了。
2 但消费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龙头股不应简单按照市盈率(PE)判断估值水平高低。
3消费行业的估值体系正在从PE模型向DDM模型转变。消费龙头一旦建立起足够深的“护城河”,稳健增长、市占率提升、盈利改善、持续分红等就足以支撑其估值水平。
4 国内资金和海外资金在大消费行业保持了较高的配置热情。消费股受到大资金青睐的原因是其业务模式清晰,财务内容简单,且在经济下行期更具避险属性。
5 消费股抱团行情在短期内不容易被打破。后续配置上,从供给看,关注龙头企业;从需求看,关注成长性强、行业逻辑和收入端均有支撑的企业。
Ⅶ 为什么08年或者15年股灾,没什么人买股票,这不是抄底的机会吗
很多朋友问我,你的这套“守夜者”系列究竟是想表达什么?“背抵黑暗,守护光明”,这是和平年代付出牺牲最大的集体——人民警察的内心所想。我很骄傲自己是一名警察,我也想把警察的故事讲给大家。如果能在讲警察故事的同时,让法治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就更是求之不得了。前不久,在腾讯影业的发布会上,我说:“‘守夜者’系列会延续‘法医秦明’系列的真实、科学和严谨的刑事科学技术背景,但会在警团养成和组织对抗上有所突破。”这就是我的真实夙愿。还有人问我,“守夜者”系列是在说一些年轻的超级英雄的故事吗?我说不是。我们都知道,只要是真实的描述,自然不会有什么超级英雄。守夜者组织其实是有真实原型的,那就是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下属的很多专家工作室。德高望重的老专家带领全国各地的专业精英人士组成工作室,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他们破获了一起又一起疑案、难案和悬案,立下了汗马功劳。我只是以他们为原型,让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作为主角罢了。而年富力强、朝气蓬勃,不恰恰就是我们公安队伍应有的状态吗?不过,构建一个全新的世界观,这对于想象力不足的我来说,实属难事。好在有元气社的小伙伴们帮忙,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更改大纲、一次又一次地调整主线。历时一年,历经大大小小十几次改稿,我们的故事架构,终于逐渐清晰了起来。我终于可以动笔进行《守夜者2:黑暗潜能》的创作了。
Ⅷ 一跌再跌,股市暴跌后都有哪些人赚钱了
赚钱的肯定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某一个有强大财力支撑的团队。
你为什么玩股票?
肯定是因为你觉得股票可以让你快速赚钱。
一,打工太累了,总不能一辈子打工吧!买买股票试试水。
是的,有些人就是这样的想法,他们觉得打工永远都不可能成为人上人,虽然有些家伙像傻子一样喊着:”打工人,打工魂,打工都是人上人”,口号虽然如此喊,可是现实并不是如此啊!
但是有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股票肯定是可以让人赚到钱的,虽然在台面上看起来很公平公正,这是必然的,如果看起来都不公平公正的话,那么谁还会买呢!赢的一方永远都是暗箱操作的,这一点很重要。
但我不能再说了,自己去想吧。
Ⅸ 为什么股票在下跌的时候有些人总想着补仓或抄底
补仓,就是因为股价下跌被套,为了摊低该股票的成本,而进行的买入行为。补仓是被套牢后的一种被动应变策略,它本身不是一个解套的好办法,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它是最合适的方法。
抄底,意思是指以某种估值指标衡量股价跌到最低点,尤其是短时间内大幅下跌时买入,预期股价将会很快反弹的操作策略。但究竟怎样的价格是“最便宜”,事实上很难判断。
温馨提示:①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不构成任何买卖操作。
②投资者应该充分认识投资风险,谨慎投资,充分了解 并清楚知晓投资产品蕴含风险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判断自主参与交易,并自 愿承担相关风险。
应答时间:2020-11-1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Ⅹ 基金、股市暴跌钱被谁赚走了
可以这么理解:
1. 一个国家,刚刚建立股市,这时股市里一支股票都没有。可以看过股市中的资金是0。
2. 第一家公司开始在股市中发行股票。比如公司A发行100股,每股1元。有2个人认购新股,每人认购50股。--股票实际上就是一个持有凭证,没有成本。但是认购股票的人是要付钱的,所以相当于这2个人,每个人白送了公司A 50元钱。
3. 这时可以看作是股市中的资金是100元。
4. 10个公司相继发行股票,每个公司都是发行100股,每股1元。假设也都是每个人认购50股。
5. 这时股市的总资金就是1000元了。这时共有20个人拥有股票。
6. 假设现在没有公司发行新股了,而还有很多人想买股票。这20个人就把股票以每股2元卖给另外20个人。于是前20人每人赚50元。
7. 这时所有股票的单价就是2元,于是股市中的资金量就变成2000元了。凭空增加了1000元。
8. 假设现在突然大部分人又都不想买股票了。于是这20个人只能把股票以每股1元卖给另外20个人。于是这20人每人亏50元。
9. 这时所有股票的单价又是1元,于是股市中的资金量又变成1000元了。凭空蒸发了1000元。
10. 假设这时突然发生经济萧条,这10个公司都破产了,公司所有资产全部赔光。公司只要一破产,公司的股票就会退市。相当于股票这个持有凭证无效了。那么这最后持股的20个人就相当于赔光了。股市现在资金又是0了。
为什么一开始会有人给公司白送钱?是因为公司必须给持股人定期分红,即把公司的利润分一部分给持股人。如果公司很好,分红的收入可能会远超过认购股票的支出。
为什么有时会有很多人想买股票?是因为多数人认为公司会越搞越好,少数人认为公司会越搞越差。反之亦然。
这个理解非常简单,主要是没有把投机思想包含进来,但是对理解股市应该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