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刘姝威炮轰宝能系绕开续期监管吗
延长清算期,绕开“续期”监管
值得关注的是,刘姝威在致证监会信中表示,根据2016年7月18日起施行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第四条第四项,第十四条第三项,第十六条第二项,钜盛华已经到期的七个资产管理计划应当于2016年11月和12月予以清盘,不得续期。
“资管公司找来银行给做配资,赔钱的话用自己的资金先赔,银行拿来配资的资产给予固定收益,或者是赔钱时银行只承担一小部分,赚钱时银行也只赚一小部分。这就是所谓的杠杆收购,宝能系资管计划就是这种杠杆收购方式。”一位曾在银行工作的人士向蓝鲸房产表示。
Ⅱ 刘姝威为什么致信证监会
据万科独立董事刘姝威个人微信公众号1月30日消息,刘姝威致信证监会并刘士余主席称,请求证监会命令钜盛华已经到期的七个资产管理计划立即清盘,不得续期。刘姝威表示,万科是A股市场的蓝筹股,是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共同积极抢购的股票。钜盛华违规持有万科6.88%的股份,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刘姝威称,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钜盛华”)通过九个资产管理计划合计持有万科股份的10.34%,九个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均为2倍,其中,七个资产管理计划已经于2017年11月和12月到期,该七个资产管理计划合计持有万科股份的6.89%。
1月29日晚间,万科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股东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的《告知函》显示,钜盛华已于1月26日将持有并质押给天津盈万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的万科6669.6496万股无限售流通A股办理解除质押,并已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深圳分公司办理完成质押解除手续。本次解除质押占万科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60%。
截至1月26日,钜盛华通过普通证券账户直接持有万科A股股票共计9.26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8.39%;累计质押股数为8.59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7.78%。
Ⅲ 新华社消息,暂停股指期货交易是真的吗
目前没有,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7月2日发表文章《乱世用重典》,建议明天政府有关部门宣布暂停股指期货交易;不论股价高低,融资融券股票一律暂不平仓。
Ⅳ 刘姝威教你读财报怎么样
很佩服一本年报分析的书出得如此之快。拿来一看差点晕掉,可以说是大一学生的一本练习作业。很敬慕刘姝威老师,因为当年的蓝田的故事,可是可是出这样一本书来给大家看,有点对不住读者了。没被验证过的书真的不该去淌雷,最浪费的是感情。
Ⅳ 如何评价:刘姝威的《严惩做空中国股市者》
闪牛分析:转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实际上,刘姝威当年写这篇文章,可能存在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正面来看,由于对杠杆资金炒股过于放任,导致了2015年的股灾。所以,杠杆资金也被认为是做空的武器,甚至被刘教授认为是给“恐怖分子”提供的武器。这种观点,也相当于对管理层下了一副猛药;二是负面来看,刘姝威此举,也是想借机抬高自己在证券界的地位,在指责管理层的同时,让自己的名声更大、正面形象更好。因为,按照她的人脉,可能已经知道决策层对管理层不满了。如果此时指责管理层,就是“正义”的化身。
只是不知道,作为一名著名教授,为什么会对做空如此反感?仅仅是因为发生了股灾吗?如果因为发生了股灾,就不允许做空。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因为有地震,所以大家都可以不住房子,而直接在地上睡觉呢?对股市来说,既然能够做多,就能做空。做空并不是股市下跌的元凶,更不是股市一直没有进入牛市的罪魁祸首。做空者能够胆大妄为,恰恰说明股市需要做空者,需要管理层更加深刻地认识做空的重要,并在监管等方面强化制度建设和完善相关法规。
难怪在退市制度上走得很慢,原来都有刘姝威这样的思维,都认为股市只能进、不能出。就象做多与做空一样,只能做多,不能做空。如此,不等于教投资者去“挖掘”内幕消息,去违法乱纪吗?殊不知,没有企业退市,上市公司的质量越来越差,问题也越来越多。没有做空者,单纯做多就会引发投资者跟风炒作。
曾几何时,刘姝威曾经让很多人敬重。然而,从近两年刘姝威的表现以及行为、观点来看,已经越来越没有一名学者的样子了。从为了争得万科一名独立董事的位置,不惜疯狂地追打宝能,再想想她要求严惩做空者的行为。刘姝威可能连最基本的股市常识都不懂了,都不在乎自己的学者底线了。
对股市来说,需要的是更多理性、理智和正直者,而不是象刘姝这样为了“大米”折腰者。所谓的做空者,并不是内幕交易者,也不是恶意炒作者。做空也是市场投资的一种方式,是相对于做多的一种手段,并不是股市的秩序扰乱者。严惩做空者,就是否认做空在市场的合法性。如果这样,国外多数股市都要倒退几十年。那么,对很多投资者来说,只能被迫离开市场。显然,这是不希望出现的现象。中国股市的做空机制,才建立没有几年,就对做空者给予严惩,岂不是钓鱼执法,显然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符合市场规矩的。所以,刘姝威的建议,是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相当然。作为一名学者,真的不该有这样的想法,更不该将其当作建议来提。
Ⅵ 今天的股票跌停的原因
有人利用股指期货恶意操纵中国股市
刘姝威:中国股市已被人为操纵 须暂停股指期货
Ⅶ 我国股票市场上的违规案例,最好是2000年以后的
《蓝田造假案回顾》
2007年11月15日 07:33 上海证券报
蓝田造假案之所以被曝光,源自当年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的一篇文章。
这篇题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金融内参研究文章,首次揭开蓝田股份财务造假丑闻,此后蓝田股份资金链断裂。
2002年1月12日,蓝田总公司总裁瞿兆玉、总会计师黎洪福、董事会秘书王意玲等11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公安机关拘传,随后进入司法程序。
次年7月,荆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蓝田一案进行了首次公开审理。2004年11月,湖北省高院作出判决:瞿兆玉犯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和提供虚假注册资本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2005年5月29日,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原主任兼政策法规局局长王法雄,因接受蓝田股份董事长瞿兆玉的贿赂,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由北京市一中院开庭审理。
沈阳蓝田公司成立于1994年8月,归农业部管理。1996年6月18日,该公司以“蓝田股份”之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为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的企业。1999年12月,瞿兆玉将其资本运作大本营从沈阳迁至老家湖北。“沈阳蓝田”由此变身为“湖北蓝田”。
资料显示,作为一家主要从事水产品开发的农业企业,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后,其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这被当时的媒体称为“蓝田神话”。
“蓝田造假案”堪称中国证券史上一个较大的财务造假案例,其余波远未结束,今年4月23日,河北省投资者张先生曾起诉湖北江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蓝田股份)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在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
Ⅷ 刘姝威教你读财报的编辑推荐
上市公司年报分析最佳范本,看懂财报,增资产,避风险。震撼了中国股市的财经教授刘姝威,手把手带你快速跨越年报分析门槛。
年报就是上市公司的一张脸,你可据以分析所投资的公司以及你手中握着的股票是否安全,能否增值。
曾经分析出“蓝田造假”的刘姝威教授,将其分析方法整理成5个步骤:1.行业分析,2.辨别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3.比较分析上市公司,4.分析上市公司的主营产品,5.分析企业的经营策略。
听起来有点抽象,是不是?没关系,现在就翻到本书第1页,真实的上市公司财报分析会让你快速掌握诀窍。
Ⅸ 你见过哪些公司因为老板作死导致倒闭的
导致企业破产的原因如下几点!
一、企业外部原因
1、市场需求状况发生变化,造成企业产品滞销、生产滑坡
2、企业负责人事业心、责任心不强,财务制度不严,帐目管理混乱。在破产企业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财务人员更换频繁,只换人不交帐,账目无连续性;财务制度执行不力,收入支出不能做到日清月结及核销账务等诸多问题。
3、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企业不能正常运转。尤其是国家紧缩银根的时候,企业无法从银行借到资金,又没有其他资金融通渠道,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生产,再好的设备也不能发挥其优势。企业的资产不能有效地产生利润,降低了资源利用率。
4、企业管理者决策失误。在没有认真进行可行性调查研究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再生产或新上项目投资,造成企业经营负担过重,使本来经营状况不景气的企业雪上加霜。
二、企业内部原因
1、负债经营。负债经营是企业通过合法途径,有偿利用外来资金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等以获取利润的活动,其目的是为扩大企业规模,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不仅仅只是为了企业的生存。合理的筹资,是企业造血理财的主要功能,是企业维持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是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能使企业迅速筹集所需资金,降低经营成本,减少税负支出,获得财务杠杆利益等等;运用得不好,则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但如果企业对负债的数量、限度、渠道和方式选择不合理,以及对债务资金使用不当,也会给企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债务规模过大带来的风险。因为债务资本不仅要支付固定的利息,而且还要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无财务弹性可言,对企业是一项固定的财务负担,一旦出现经营风险而无法偿还到期债务时,企业将面临较大的财导致破产。
2、财务风险。风险是一个与损失相关联的概念,是一种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损失。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债务资本而产生的在未来收益不确定情况下由主权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小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企业运用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Ⅹ 刘姝威的感动人物
2003年初,刘姝威被评为中央电视台“2002年经济年度人物”和“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CCTV的颁奖辞称:她是那个在童话里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一句真话险些给她惹来杀身之祸。她对社会的关爱与坚持真理的风骨,体现了知识分子的本分、独立、良知,与韧性。
刘姝威无意中捅破了专业人士都可一洞看穿的窗户纸,使她成为第一个说出皇帝没有穿衣的孩子,也被人称为中国今天最美的女人。
刘姝威自称那600字的文章并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这意味着蓝田神话之所以长期不被人揭露,是因为良知和勇气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成为一种稀有资源。而这或许也正是中国股市问题丛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所在。
我们需要像刘姝威这样的人,因为在于她不仅戳穿了一个“蓝田”神话,更给一个国家和民族敲响了警钟。央视《新闻调查》对刘姝威的报道采访,使公众看到了中国学界自身的努力和希望,也让刘姝威不再孤独。
2002年末2003年初,一个普通的弱女子刘姝威头上的光环突然多了起来:一些新闻杂志争先恐后地评她为“股市的大腕”——“2002年十大新闻人物”、《2002年度十大人物》、“2002年八大经济人物”,其中最为权威、最有影响力的自然是刚刚落幕的、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首届“感动中国”——刘姝威成了2002年能“感动中国”的“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关键是刘姝威为什么能“感动”中国?难道仅仅是一篇600字的短文?不,真正能“感动中国”的是这篇文章所揭示的问题,以及围绕着这篇文章所发生一系列的“奇特的故事”。
600字的短文意义重大
600字的短文谁不能写?谁都能写,关键是所写的价值。而刘姝威的这600字文章的意义巨大,它居然击碎了一直是牛皮轰轰的蓝田神话(1996年,蓝田股份上市时股本为9696万股,至2000年底已扩张到4.46亿股;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猛增到18.4亿元),直接改变了蓝田公司的命运,众多的银行就是在看了这篇文章以后“统一行动”,拒绝给蓝田贷款,想一想,一个红得发紫的上市公司,一旦遭到银行的“统一封杀”,结果会是如何?股价自然是一泻千里,蓝田的命运自然是可想而知。不仅如此,从这篇文章挽回国家巨大损失和使多少股民免遭“家破人亡”悲剧的发生的“隐性社会效果”来看,“中国”怎能不被刘姝威所“感动”?
这600字短文难写不难写?一点都不难写,所以刘姝威没有费多大的劲就写出来了,然而它的效果不仅神,而且还神得出奇,为什么?因为这篇文章“一不留神” 将当今股市之黒幕暴露了出来。的确,光屁股的皇帝没穿衣服在大街上游览没有人说,那是在古代,然而对这个“光屁股的蓝田”在招摇撞骗却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众多的“银行家”们上哪里去了呢?“为什么不应该发放的贷款发放出去了,应该停发的贷款停不了呢?”(刘姝威语)作为监管蓝田公司的监管又到哪儿去了呢?为什么那么多的著名经济学家到了关键时刻都不吭声、似乎在一段时间中一齐患上了“集体失语症”了呢?奇怪吗?一点都不奇怪。奥妙就在蓝田股份前董事长瞿兆玉同各大银行的一些负责人“只有一根电话线的距离”,什么意思?简单地说就是“高额回扣”,譬如蓝田在向交行北京三元支行借取贷款的同时,向5位相关贷款负责人提供了460多万元的回扣这就是小小的蓝田竟能贷到30亿银行的款额。“高额回扣”使不少“银行家们”和“管理层的官员”一齐患上了的“集体失语症”,这就是腐败的“功能”。对此,“中国”怎能不愤怒?而在愤怒的同时又怎能不被刘姝威所“感动”?!
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一个大公司的总裁?从理论上说,他应该是很人模人样的,至少是应该懂经济、懂管理、讲文明、讲信誉的。然而,这个蓝田公司的总裁瞿兆玉的确不怎么样。有没有根据?有。根据一:中国蓝田总公司问世是1998年1月9日的产物,然而经过瞿兆玉的移花接木,变成了1989年时瞿还在沈阳行政学院当副院长,就成了蓝田总公司的总裁,真是欺术有方;根据二:1999年因在蓝田股票上市之初就曾伪造过政府批文,被证监会罚款10万元;根据三:一亩水面年产能达到3万,一只野鸭能换一台彩电,只见广告不见产品的野藕汁号称销量5亿,把主营收入18亿而应收账款只有800万解释为现金交易……总之,将经营公司的心思都放在了一个骗字上,确是高明;根据四:即便是在这次所谓状吿刘姝威的起诉状中,也是突出了一个骗字,明明是《金融时报》发的一个内参,然而瞿却将它说成是刘姝威“揑造事实并把文章打印180份分别送给中央金融工委、人民银行总行领导以及有关司局级领导”,这么一来,既可以不啃《金融时报》这块不好啃的骨头,又将刘姝威描述成与蓝田有着刻骨仇恨似的,这种流氓手段不可谓不高明。社会是很喜欢比较的,瞿兆玉的人品越是恶劣,就越发表明刘姝威做得很对,很高尚,“中国”之所以被刘姝威所“感动”就是两者的人品相差实在太悬殊。
刘姝威是一个“弱女子”。中国人历来有一个同情弱者的传统。在财大气粗的瞿兆玉蓝田眼里,刘姝威哪能禁得住自己恶拳之一击。所以,瞿兆玉敢于杀上门去泼男骂街地乱吼乱叫;所以,瞿兆玉敢于在起诉书中要刘姝威“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50万元,并承担全部诉讼费用”;所以,有这么一股恶势力,说刘姝威断了蓝田公司的经济命脉,要她注意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才有人敢发4封恐吓信,声称“1月23日(作者按:案件开庭之日)是你的死期”……总之,刘姝威一时受到的威胁和压力非一般人能忍受,奇怪的是本应起来保护刘姝威的《金融时报》却在最关键时刻居然默不作声,不是去和刘姝威一同去追究瞿兆玉的窃取国家机密之罪错,却在最最“关键”时刻发表了一篇莫名其妙的本刊启事,说“本刊第十六期刊载的《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一文纯系作者个人观点”。这是什么意思?该是堂堂的《金融时报》应该说的话吗?面对这有形的和无形的、有关自己人身安全的事,刘姝威只能去寻求公安的保护。想想腐败势力的猖狂,想想该为刘姝威说话的人不说话,最想一想刘姝威面对腐败恶势力所表现出来的那种一身正气,“中国”怎能不被“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