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资技巧 » 高瓴资本买阿里股票
扩展阅读
海油工程今日股票行情 2025-07-28 21:17:13
竞价网站 2025-07-28 21:16:34
买的股票分红怎样登记 2025-07-28 21:02:58

高瓴资本买阿里股票

发布时间: 2022-07-28 04:14:16

① 高瓴资本的张磊有没有投资阿里巴巴或者马云的什么项目

投了啊,高瓴出了季度建仓报告,阿里还增持了呢。张磊刚开始投了强东,京东第一大股东,京东上市之后他一直减仓改投阿里了,14年就开始投,投到了现在。

② 高瓴资本的张磊有没有投资阿里巴巴或者马云的什么项目

投了啊,高瓴出了季度建仓报告,阿里还增持了呢。张磊刚开始投了强东,京东第一大股东,京东上市之后他一直减仓改投阿里了,14年就开始投,投到了现在。

③ 高瓴资本是外资控股吗

高瓴资本有外资存在。高瓴资本是国内的一家私募股权与风险投资公司,由张磊建立于2005年,在北京、纽约、香港、新加坡多地设有办事处。高瓴受托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目光长远的全球性机构投资人,包括全球顶尖大学的捐赠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养老基金及家族基金等。
【拓展资料】
高瓴资本发展历程
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是耶鲁大学基金在中国的entity的名字,负责管理耶鲁大学基金的投资。耶鲁大学基金这些年来业绩不俗,取得了较高的平均年回报率。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在中国也屡屡出手,是国内知名社区篱笆网以及远洋地宝马等公司的投资人。
2013年,高瓴与腾讯、及印尼最大的媒体集团公司GlobalMediacom宣布共同出资成立合资公司,在印尼发展微信业务。该合资公司的首批产品之一,印尼版微信,已成为目前印尼国内最受欢迎的移动社交网络平台
2010年,当刘强东需要7500万美元融资,但高瓴告诉刘强东,要么投3亿、要么不投。然后在投资后的第二周,高瓴就介绍刘强东参观沃尔玛、大润发,全面学习零售业、供应链管理。2014年,高瓴还拉着腾讯投资京东。
2015年1月,高瓴资本宣布与美国梅奥医疗集团共同合资设立惠每医疗管理有限公司,将通过专家互访、技术合作、人才交流、教育培训和管理咨询等方式,全面引进并本土化梅奥的医疗技术、管理经验和培训体系。
医药行业方面,高瓴2015年参与了药明康德从纽交所退市的私有化运作,当时的私有化成本大约33亿美元。原料药和制剂CRO服务的分支整合为合全药业放上新三板,现市值180亿元;把生物药技术平台业务整合为药明生物,放上港股,市值约750亿元;把实验室研发业务整合为药明康德,在A股上市,目前市值910亿元。三者合计共1840亿,对比3年前私有化时的33亿美元,有了近10倍的增长。
2015年起,高瓴就不断减持京东股票。3年时间,从1.5亿股下降到不足2000万股,退出了前五大股东的行列。京东虽然与腾讯结盟,但一直都只是维持在第二大电商的位置,并没有更上一层楼。
2017年,高瓴主导了百丽531亿港元私有化退市的操作,获得了私有化之后百丽的控股权,私募机构直接介入经营管理。加上手握阿里、京东、腾讯的股份,它可以选择通过对百丽投入财务和运营资源,尝试新的线上零售;或者分拆出售运动服饰业务与女鞋业务来赚取收入。而在私有化物流仓储巨头普洛斯的操作中,高瓴还一步到位完成了790亿元的私有化和再出售给万科的运作。这两笔私有化交易,在中概股回归受限的背景下,是私募机构退出投资的新方式,而且它们也都是服务和消费领域的公司。
2017年二季度,京东在电商行业的市占率还有32.9%,而在今年二季度,市场份额下降到26.2%。而阿里的电商、物流、金融、云计算、广告等业务的增长依然很快。这也促使高瓴今年共买入价值9亿美元的阿里巴巴股票。高瓴总共持有约价值12亿美元的阿里股权,是其最大一笔股权投资。
2018年9月21日,高瓴资本募集了新一期基金,规模高达106亿美元,成为亚洲地区史上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基金,主要投资科技、医疗、消费、服务业。

④ 新势力越过生死线了吗

文|?Karakush

京东图书热卖榜金融投资类现在排名第一的书是《价值》。

作者是高瓴资本的张磊。主题是他一直信奉的“长期价值”。

他在自序里写道:

真正的投资,有且只有一条标准,那就是是否在创造真正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否有益于社会的整体繁荣。坚持了这个标准,时间和社会一定会给予奖励,而且往往是持续、巨大的奖励。

这本书出版的六天前,小鹏汽车上市。

此前不久,高瓴参投了小鹏5亿美元的C+轮融资。小鹏上市首日股价涨超41%,据悉让高瓴本笔投资回报率超过20倍。

理想上市前,高瓴也参与了认购,金额不明,但从之后的股价涨势来看,想必也是获得了“持续、巨大的奖励”。这就是前后脚的事。

而更早一些,蔚来便开始拉出一条又长又粗的大阳线。这本该是高瓴的丰收之地,不过高瓴没挣上。它曾是蔚来在李斌和腾讯之后的第三大股东,但在19年三季度大幅减持,到四季度清盘。当时蔚来的股票表现差,投资回报低,李斌非常缺钱,然而高瓴还是撤了。

网络当初因为对小鹏和理想提出了严苛的竞业条款,投资便没有了下文;最后投了全盘接受的威马。在不少人看来,似乎有些为了赶上赛道,才只得将就选择了没有想象力的那个。没人关心网络的意图,其实就想大力推广自己的Apollo,从投资的角度,它或许失去了挣钱的机会,从战略的角度,它获得了一个可控的汽车制造伙伴,能完全展示它想要呈现的网络车载能力。

而对于威马来说,这个赋能或许也是一条通路。实际上,在最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威马一直在头部三家之中的。它被挤下的问题就是,缺乏长板地均衡全面发展,而逐渐在市场上失去声量。明年或许就不同了。

届时,谁又能保证,由巨头提供软件引擎、新势力作硬件基底,不会是一种业内新的长期价值模式呢。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⑤ Moka融资B轮融资3亿人民币,是什么个水平

36氪获悉,「Moka」近日完成B+轮过亿元人民币融资,由知名风险投资基金领投。本轮融资将用于人才引进、产品创新及业务拓展。
Moka的上一轮融资为去年3月宣布完成的1.8亿元B轮融资,由高瓴资本领投,襄禾资本、GGV纪源资本、金沙江创投跟投。截至目前,Moka B轮及B+轮融资累计超3亿人民币。
Moka成立于2015年,定位智能化招聘管理系统,其产品由三大核心模块组成,包括招聘流程统一管理、企业人才库积累及运营、数据统计及招聘洞见,覆盖社招、校招、内推、猎头、零售连锁门店等多种招聘业务场景。
36氪曾报道,Moka的优势在于不仅将招聘流程在线化,更是由数据与技术来改善流程、发现问题,驱动效能提升。公司陆续推出的“简历标准化解析”、“简历查重”、“人才库自动推荐”、“智能人岗匹配”等功能,能够利用企业既有人才数据库资产,同时对新简历进行高效筛选。其作用一方面是降费——降低企业的HR人力成本与管理成本,减少猎头重复推荐简历的无效支出;另一方面是优化决策——使筛选有数据可依,使HR从重复工作中解放,能够将精力转移到更需创造力、更有价值的工作上。
Moka CEO 李国兴 图源:Moka
本轮融资发布之际,Moka同时宣布,经董事会讨论决议,由李国兴出任Moka CEO,作为公司经营管理负责人,负责整体产研及统筹工作。李国兴为Moka的联合创始人,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及斯坦福大学,主攻方向为AI,曾就职于Facebook及智能数据监控初创公司SignalFx,后与赵欧伦共同创立Moka。
CEO李国兴表示,在近五年的发展中,Moka在行业中积累了很好的口碑,当前获客成本是行业平均值的三分之二,新签营收增速保持在每年200%。此外,Moka每年续费率基本稳定在110%,即便今年受到疫情影响,续费率也保持在100%以上。
在商业化落地层面,Moka瞄准规模500人以上、有一定招聘量的中大型企业。截至今年6月,Moka已服务超过700家付费企业客户,包括小米、360集团、滴滴、金拱门、汉堡王、屈臣氏、盒马鲜生、赫基国际、森马、太平洋保险、arm CHINA、首创股份等知名企业。据Moka不完全统计,Moka招聘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招聘降低40%时间成本及32%的招聘支出,招聘速度提升51%,有效提升企业雇主品牌。
Moka 部分客户 图源:Moka

李国兴也表示,新一代的To B产品应该更关注用户的使用体验,让用户更高效愉悦地完成工作,同时积累丰富精准的业务数据。在这一层面,Moka于2018年即组建了AI及大数据团队,建设了相对完善的技术基础设施,近一年也陆续推出了BI模块和新AI解决方案。
36氪曾于2018年报道Moka的AI解决方案——包括“AI人岗匹配”及“简历智能解析”在内的功能模块,可有效提高简历筛选环节中的智能化程度。而今年疫情期间,Moka也推出了无接触招聘解决方案,通过远程视频等方式满足企业招聘需求。李国兴表示,在未来,Moka也将持续在BI及AI两方面加大投入。
目前,Moka团队超过300人,团队成员多来自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美团等企业,核心团队包括多个领域的资深专家。Moka现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五个城市设有办公室,2020年将持续加速发展业务,引进更多产品、研发、客户成功、销售、市场、人力资源等人才。

⑥ 在资本面前,真理都会选择沉默

当我们以为新造车企业的资本狂欢已经曲终人散时,它的热情又重新升温了。

今年以来,先是理想和小鹏纷纷成功IPO,与蔚来组成“三剑客”在美股会师;接着是威马汽车在最近顺利实现D轮,恒大拿下腾讯和阿里的钱,并且威马与恒大正全力争抢科创版新能源第一股……

意想不到,擅长为各行业拍下暂停键的疫情,竟然没有挡住资本回归的热情。

资本的力量有多大?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公司被资本逼上了绝路,另一些公司,则因为得到资本的推动,绝处逢生,看到未来。

在此前,可能资本热衷于选择短期回报高、资金赎回快的项目,对于造车这类赛道发展缓慢、爬坡期长的项目,资本渐渐失去热情。但这次疫情爆发后,资本逐渐发现重资产、长周期、较高技术壁垒的行业,更容易成为资金避险地,所以资本对造车的关注热情又回来了。

另外,今年以来特斯拉股价在半年内一飞冲天,令早期投资者大赚特赚,同时也带动了理想、小鹏和蔚来在资本市场的追捧热度。尽管缺乏销量和利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这些优质标的应有的属性,但这场资本的击鼓传花游戏刚好赶上了最好的时机,而在背后,以腾讯、阿里、美团,甚至地方国资为代表的巨头们,都已经站上赛道,选好了同行者。

在资本面前,真理都会选择沉默。大资本流向谁,谁就是战胜方,这一直是历史的预设。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⑦ keep是阿里旗下的吗

不是
您好,Keep所属公司北京卡路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实际控制人为王宁。与Keep同期的公司,还有咕咚和悦跑圈等。在成立的7年时间里,Keep共完成8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6亿美元。最近的一次融资在今年1月11日。彼时,Keep宣布完成3.6亿美元F轮融资,投后估值超20亿美元。本轮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高瓴资本、蔻图资本跟投,GGV、腾讯、五源资本、时代资本和BAI资本等老股东继续参投。值得一提的是,高盛曾领投KeepD轮融资。在1月宣布3.6亿美元F轮融资的同一天,也有消息称这也是Keep的IPO融资金额。

⑧ 国内有哪些知名 PE,他们各自专注的领域是什么

如下:

1、Carlyle:全球前5PE,Buyout(“并购型”)和Growth(“成长型”)都做,各个行业也基本都覆盖。

⑨ 保险公司参股互联网公司

自11月中旬以来,网络连续在金融领域放了两大招:与中信银行宣布发起成立百信直销银行;携手安联保险、高瓴资本在上海宣布发起成立百安保险。至此,国内互联网三大巨头BAT在金融的绞杀战悄然打响。网络选择此时布局金融领域,虽然免不了被外界冠以“动作迟缓”的帽子,但我们不妨以百安保险为例,解读网络布局金融背后的亮点与玄机。
安联破局,一张牌照取下镣铐
安联保险在中国市场一直积极探索,论规模,安联在全球保险巨头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法国安盛保险集团;论实力,安联是在中国市场上唯一一家几乎拿下了全部从业牌照的外资企业(除农业保险)。论能力,安联在全球保险市场上最出名的就是其强大的保险产品精算和设计能力。但安联的野心,和其在中国市场上的保费规模排名完全不符,且不论其外资企业的身份在中国金融行业所受到的各种限制,自1999年正式进入中国以来,安联其实并没有很好的释放自己的长处。
受限于中国保监会的规定,传统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必须在业务归属地有实际落地机构。安联自1999年至今,在中国市场只有屈指可数的8家分支机构。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一直就是一个陷入不断死循环的命题。但中国保险业自古渠道为王,不能生根发芽,也就意味着业务拓展陷入死局。入股百安,则清晰明快的解决了安联一直以来的大难题,按保监会新规,获得互联网保险牌照,意味着业务开展范围直通全国,而不需要像传统保险公司一样按照分支机构再行申请各地业务开展资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怎能不让精明如安联这样的外资保险公司惦记。
对安联而言,参股互联网保险公司,一张牌照覆盖全国,等于直接在业务开展范围上大肆松绑,告别戴着镣铐跳舞的旧时光。以安联的产品精算和设计能力,全球鲜有可以匹敌的对手(承保能力排名全球第一),在中国市场上的优势立刻彰显,它唯一需要的,是获取客流的场景和针对中国市场的本地化,而这正是网络所能提供的。
网络破局,场景覆盖面更广,数据更有价值
阿里巴巴和众安在互联网保险的运营实验里,最准确的结论是,金融业务必须捆绑在互联网场景里才会生根发芽。无论是退货运费险、质量保证险,还是双十一期间名声大噪的天猫正品险,用一句话概括,在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这些保险产品都绝无存在的可能。但新带来的问题是,阿里巴巴和众安,除了基于电商交易场景的高频次、低保费财产险做的不错,在车险、寿险等低频次、高保费险种方面并无起色。
传统保险行业与互联网行业不同,互联网企业更加注重用户数,传统保险公司则只关注保费规模。这种看待业务指标的不同视角,也正是保费规模在2014年只有区区8亿人民币,但投保件数达到6.3亿、用户数1.5亿的众安保险估值80亿美金后引起各方震动的根本原因。传统保险公司的营收结构,与互联网保险公司完全相反,在整个保费大盘中,寿险所占比例最多,其次是基于刚需的车险,最后才是其它各类财产险。对传统保险公司来说,只赚用户不赚保费的生意,并不是一个理想的结果。而目前来看,基于交易的阿里场景,能带来海量用户数,不能带来保费规模,诱惑力着实有限。
网络的入局则给出了更大想象空间。相比较与阿里系电商场景,网络拥有的是更为庞大的流量和更加多元的业务场景,对非常规财产险的业务更具指导意义。以寿险而言,阿里系并无医疗场景流量,而这正是网络的强项;以车险而言,网络地图的打开频率足以让它成为一个更好的共建场景,而非保险公司在天猫开一个车险旗舰店的效果可以比拟;网络布局糯米后,甚至可以在线下O2O的场景中植入基于交易的保险——李彦宏本人在发布会上也提到了外卖延误保险这个例子。作为互联网非直接交易的第一入口,网络在线上生活场景+线下消费上,确实能够提供足够的场景流量,而且能够覆盖到诸如教育、医疗、B类财险等可能产生高单价保费客户的场景,这是阿里和腾讯完全不具备的优势领域,这些场景与互联网保险的结合,具备足够的腾挪空间。
在数据上,网络也能提供更强的支持。在与阿里的合作上,保险公司能够拿到用户作为消费者的画像数据,但这个画像目前看来,对保险公司的利用价值并不大。一是目前的业务客单价偏低,大数据的引入对业务的帮助有限;二是阿里的数据回流,仅限于对电商消费用户画像,但这部分画像数据,对高净值产品的售卖并无帮助。相较而言,保险公司更倾向于知道用户作为一名『自然人』、而非『消费人』的生存全貌。一直以来,保险公司都试图跟可穿戴设备厂商合作,获取用户的健康数据,但这种尝试收效甚微,用户不愿意为穿戴设备买单,收集的样本量非常可怜,与保险公司原本的数据库进行匹配的结果只能说是惨不忍睹。但对网络而言,其覆盖领域更多,获取健康数据的相对门槛更低。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用户长期在网络搜索糖尿病的相关资料,那么无论是对用户病情的了解,还是对这个用户购买慢性病保险的风险抵御能力,网络掌握的数据,都会比其他平台来得更加精准,相对于用户的消费行为,这才是保险公司真正关心的数据。
业务破局,百安与其他巨头截然不同的利益诉求
互联网保险这个概念第一次亮相,最早要追溯到2013年震惊业界『三马同槽』共同打造众安保险。彼时,保险业对互联网而言,仍然是一个未知的处女地。但经过两年的运营,阿里、腾讯、平安三方显然已经在众安保险上各取所需,明确保险业务对自身的价值。阿里通过前期不遗余力的投入和尝试,已经看到保险业务在其庞大电商场景中的巨大潜力,深耕保险是必然选择。而众安保险两年以来90%保费来源于阿里体系这一残酷结果,也让腾讯意识到受自身场景所限,其主营业务与保险的结合上,短期内不会再有大的突破,更好的选择是将互联网保险业务作为一项远期财务投资:一来能够获取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红利,二来提前布局避免未来掉队。而对于保险巨头平安来说,入股众安的尝试让其看到,传统保险业在深度触网以后,在资本市场和业务覆盖面两方面所能迸发出的强大活力。借助『互联网保险』概念和运作方式改进组织,进入更多的互联网场景做出业务突破,是平安这样的传统金融巨头急切希望得到的区别同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简言之,众安的探索,给互联网保险画下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无论从以什么角色和方式参与这场盛宴,都会从中受益匪浅。以此而言,作为巨头中在中国市场上的暂时失意者,安联和网络的携手,是一个必然的结果。高瓴资本的接入,则把这次合作的基调上升到另外一个层级:网络做保险跟安联携手,是传统的数据大拿结合互联网数据大拿,迫切需要玩出点新的花样追赶领先者,高瓴的加入则从股东利益上定义了这是一个对业绩要求极高、需要回报的创业公司,而非巨头延展的触手。
互联网保险的1.0时代,是各保险公司自己搭建平台,以B2C的方式售卖各种传统保险,引流的唯一方式是做外部平台SEM投放。这种方式跟线下渠道相比,只能是大海捞针,有一单算一单。阿里开创的场景捆绑互联网保险2.0时代,在交易中让用户买单,能让保险公司规模化的海量获客,但每单几毛钱甚至几分钱的保费,对保险公司的业务规模并无实质影响。但这两种模式,前者受限于流量,无法做出用户规模;后者受限于单一电商场景,无法做出保费规模。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两者都不是最佳的结果。互联网保险业务突破的关键点,是急需一个又有庞大流量又有更多维度场景的巨头,起码从目前看,BAT三巨头里,网络看上去还像那么回事儿,而且还没有下场试水。
百安挂牌,网络是否想好了金融的打法和布局?
在最近一个月里,网络则突然以百信银行和百安保险的两连击,让金融业内的不少人为之侧目。在此以前,网络一直给业界一种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颇有意图,但又小心行事的印象。自2013年开始,网络便相继与中国平安、华夏基金、兴业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金融巨头宣布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的合作计划。但百安保险和百信银行的成立,则采取了另立山头,并且选择了此前从未合作的金融巨头携手共建的方式。这种转变,意味着网络也许真的看清楚了,自己在互联网金融的布局和打法。
阿里和腾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抢先起跑,成果斐然,失意也并不少。余额宝的爆发引来金融监管部门的瞩目,互联网保险在电商交易场景以外再无亮点,众安的崛起让阿里左右互搏,腾讯以微信流量之众也无法再造突破。不夸张的说,阿里和腾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替网络交足了学费,踩够了深坑。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做下去结果是什么,网络在按兵不动的两年里已经看够了风景,如果没想清楚,断然不可能以资本参与的方式再发新芽。对网络来说,用户的社交发生在腾讯,用户的消费发生在阿里,但用户的其它行为,都发生在网络。输出自己的大数据和云计算能力,辅佐金融业务进行产品设计和场景挖掘,互联网保险是块最合适的实验田,也是避开阿里腾讯趟过的那么多深坑的唯一路径。
2015年以来,网络其实动作颇多,糯米的『行业第二』制造了不少段子,但也真正把网络钱包对金融业务的支撑提升到一个新的纪元。百信银行的成立,则是在围绕支付逐渐丰厚的底子上再加一块垫脚砖。百安保险的突如其来,则第三次表明了网络布局互联网金融的决心以及业务切入点,这样的破局之旅,有理由引一众围观。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⑩ 电商行业的大事件中与马云有关的有哪些

零售变局京东苏宁万达创建零售联盟

互联网巨头和实体商业巨头之间最大的一笔战略投资诞生在2018年。1月29日,腾讯、京东、苏宁等共投资340亿元收购万达商业14%股份。引入新战略投资者后,万达商业将更名为万达商管集团,1-2年内消化房地产业务,万达商管此后将不再进行房地产开发,成为纯粹的商业管理运营企业,各方将推动万达商管集团尽快上市。商业领域向来是无利不起早,即使是分属不同阵营的互联网和零售巨头,这次也被促成到了同一阵营。可以看到的是,不论是持续深化“无界零售”理念的京东,还是不断加码智慧零售的苏宁,都将线上线下融合确立为发展的主基调。《2018跨境电商平台新政策与大事件》

京东物流独立运营获资本青睐

资本向京东物流递上橄榄枝。2月14日,京东物流融资25亿美元,投资方包括高瓴资本、红杉中国、招商局集团、腾讯等机构,投资方持股比例为18.6%,京东持股81.4%。本轮融资成为京东物流在自动化、无人机和机器人等领域继续深化的基础。在电商激烈的角逐过程中,物流已然成为京东的护城河,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的品牌商除了注重京东的流量外,物流显然更具吸引力。2018年,京东物流不断新增业务,10月18日推出个人快递业务挺进C端快递市场,11月23日进攻物流上线京东快运。当前,京东物流与行业内众多竞争对手近身博弈,也力保自身在电商领域的地位。

饿了么被收购本地生活服务再生波澜

电商让本地生活服务业有了更为清晰的楚河汉界。4月2日,阿里巴巴集团联合蚂蚁金服以95亿美元完成对饿了么全资收购,该笔融资被视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最大一笔单笔收购。6个月后的10月12日,阿里将饿了么和口碑两大业务合并,成立本地生活服务公司。阿里新零售餐饮领域中的两路大军,口碑与饿了么最后走向了融合发展的路径。经历百团大战胜出的饿了么与美团外卖,逐渐走向了两条不同的路线,前者投靠阿里成为新零售中的一枚棋子,后者则赴港上市进入资本市场摸爬滚打。

拼多多上市社交电商出尽风头

张勇接棒阿里步入“后马云时代”

阿里的电商帝国已经羽翼渐丰,马云则将退居幕后成为阿里的灵魂掌舵人。9月10日,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以一篇题为“教师节快乐”的公开信,让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张勇一年后接棒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一事尘埃落定,教育、脱贫、环保与公益则是马云未来的关注方向。作为阿里的创始人,马云激荡19年。掌舵人影响着企业的当下与未来,马云用十年搭建起来的合伙人制度迎来正式的考验,该制度将成为确保阿里这艘航母平稳行驶的压舱石。随着马云交出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的权杖,阿里“后马云时代”的帷幕正式拉开。

首届进博会电商争夺境外商家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11月5日在上海开幕。此次进博会交额易采购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额578.3亿美元。京东与苏宁进博会期间的订单额均达到千亿元,阿里则计划在未来五年达到全球2000亿美元进口额,唯品会、网易考拉等众多电商企业同样在争夺场内的商家资源。博弈之余,电商企业、前端供应商与终端消费者间的关系被不断重构。首次敲开中国市场的进口品牌急于洞悉中国消费市场,而中国消费者想寻求新奇且实用的品牌。如何让两端做到互通有无,考量着电商这位“中间人”的调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