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现在股票便宜,是不是适合买股票呢股票总会涨吧!
买吧。将来会涨的,但是要保证你有足够的资金和承受能力。
『贰』 巴菲特投资通用电气什么股
永久性优先股。巴菲特宣布投入30亿美元收购通用电气公司的永久性优先股,这时美国金融海啸刚刚爆发,大部分投资者都选择了远离市场。
『叁』 美国金融海啸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
国家统计局10月20日公布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初步核算,中国2008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01631亿元,同比增长了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透露,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
面对金融海啸的冲击,中国经济还能保持较快增长实属不易。原因是,中国的金融业对外依存度低,受到金融海啸影响的程度最小,没有受到像雷曼兄弟、aig和美林等那样的毁灭性冲击;中国的国有大型企业没有出现大的问题,有强大的内需支撑。虽然,受人民币升值和世界经济衰退影响,我国的出口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影响最大的还是两头在外的企业,但这部分企业所占的经济分额有限,大多数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内需消化一些,有影响但不至于要倒闭。因此,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增长,成为世界经济最明亮的灯塔。由于担心金融海啸加剧,世界资本正在按照这座灯塔的导航,驶向风平浪静安全的中国港湾,于是,进入中国的国际资本海量增长,到目前为止已经达到1.9万亿美圆的外汇储备。
但是,金融海啸还没有结束的迹象,金融海啸,四海翻腾,卷起的滔天巨浪还在作孽,正以雷霆之势肆意撞击全球有生命有草木的每一个角落,引发五洲震荡,其威力之大,其破坏程度之深,可谓历来仅见。前段时间,我们看到了美国的房利美房贷美以及雷曼兄弟、aig等著名大公司集团先后出事;现在,又波及到欧洲亚洲各国。欧元开始持续贬值,娇小的韩元由于抵抗不住冲击波,已经大幅贬值50%。
此外,由于澳元的大幅贬值,累及在香港上市的有中资背景的中信泰富外汇投资巨亏147亿港元,其股票价格也连续暴跌至80%,对市场的惊吓不亚于见到一颗即将引爆的炸弹。港股信心遭到重挫,恒生指数至今已经跌破12000点,从高位算下来跌幅已经超过50%。香港是中国经济通向世界的前沿阵地,香港的经济受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这种影响不可小视。
中国如何在这场金融海啸中如世纪灯塔而屹立不倒,关键看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时机选择。就这个问题,本文仅从学习中国古代的谋略哲学思想中的一些体会,结合本次金融海啸所应该采取的对策,说说本人的意见和建议,与方家共同探讨。这就是,对金融海啸我们必须要“知变、通变、权变、至变、察变、防变、促变”。需要说明的是,楚女不才,虽然读过几句国学,但并不是国学大家,对国学根本是一知半解,只是根据我有限的理解,对谋略纯粹是瞎扯一番,整个金融海啸版本,各位看官认为写的好的就鼓励一下,认为说的不对的也请批评指正。
一,金融海啸会诱发全球的金融战争吗?
首先,我们要了解这次金融海啸发生的背景,以及蔓延全球的严重程度,更要预测海啸可能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才能寻找出更切实有力的措施解决我国的问题。一个“知”字。这场金融海啸源头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海啸中心地带在美国。由于美国大量印美圆救市,美圆泛滥不断贬值,全球资本对美国失去信心和耐心,纷纷逃离美国,其中,有一万多亿美圆来到相对安全的中国避风,这是造成我国外汇储备猛增的原因之一。
此外,我们应该警惕,美国为了拦截美圆的外流,制造了韩元和澳元的大幅贬值,恐吓市场抛弃“劣币”买入“良币”美圆。常识告诉我们,金融竞争的极端就是金融战争,这种战争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争夺,而且激烈程度可以摧毁一国的经济体系,以掠夺方式维护自身利益。因此,我们不能对此视而不见,要知道目前国际金融形势的严峻性变化复杂性,高度警惕美国实施的金融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我们应该知道,金融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
二、美国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美国的财政金融政策是有目的有很强的针对性的,这一点我们要密切关注。一个“察”字,要明察。美国一方面对“劣币”实施大幅的汇率贬值,逼迫恐吓国际资本不敢持有这些货币而选择购买美圆。另一方面,对持有大量美圆的国家货币则敦促其不断升值,如人民币和日圆等货币。使中国和日本持有的美圆大幅贬值。这样,美国就可以不断地印刷美圆,而且不怕没有人购买,如韩元和澳元的持有者正焦急地排队对待兑换美圆;其卖出美圆后,再令持有美圆者的美圆资产大幅贬值而受损。如中国日本购买的大量美国国债现在就不值几个钱了。由此可见,美国的战略意图是要快速的转嫁金融危机的损失。
此外,据传,美国战略智囊兰德公司曾经有评估报告,评估美国发动一场军事战争来化解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剑指中国。对这个报告,不管真假我们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个时候传出这个信息并不能当谣言来看待。在我看来,一是美国深陷金融危机的泥潭,但又担心中国乘机崛起取代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因此,如果用金融经济手段无法阻止中国的崛起,势必考虑采取军事手段打击的战略意图。未来,各种军事挑衅可能将会不间断地发生。二是美国的战略家想借助这份报告,向金融市场发出战略威吓,其战略意图是阻止国际资本进一步流出美国,以稳定美国的金融市场,并驱赶国际资本大规模撤出中国,这样,就能进一步冲击中国的金融体系,从而达到拖跨中国经济的战略目的。最近亚洲以及中国香港的股票市场遭到大规模的抛售潮,股市暴跌,可能就是外资逃离亚洲金融体系的重要信号。
三、我国应对金融海啸冲击的几大防变措施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美国的阴谋了,又侦察到美国的金融手段了,下一步,我们就要“防变”,采取切实措施来防止金融危机在我国境内蔓延扩大了:
1,我们对美国的无理要求要断然拒绝,有损国家民族利益的决不让步,摆出不惜一战的战略姿态,我相信,老毛说的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没有错。今天的世界金融形势,颇似春秋战国,我不犯人,人未必不犯我。从战略角度讲,我们必须要有与敌对势力进行大规模金融斗法的战略准备。要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一是靠经济和军事实力,这是前提。二是靠战略,这是关键。战略思维的领先,就能取得战略主动权,战略决策的果断,就能抢得先机。我们有两个决定国运的金融市场,一个在香港,一个在上海滩。不容有失。失则国运日衰。敌对势力早以对此虎视耽耽。因此,我们也必须摆出不惜一切代价保卫的战略姿态。以强硬姿态退敌百万雄师,以不屈姿态解不测之危。
2,我们不能再买美国国债了。我们必须重视美国战略智囊兰德公司的评估报告透露出来的信息,正确地评估美国发动一场战争来化解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我们必须重视现在一万亿美圆国债的安全性。美国曾经随便找个理由就没收了属于伊拉克的50亿美元,这是做给谁看的?我们心理很清楚。如果将来中美发生什么军事摩擦或冲突,就有可能使我国的外汇储备化为乌有。因此,再买美国国债就真是要受美国的金融和战争的双重威胁。
3,我们不仅要抵御敌人的外部进攻,还要防止敌人从我们内部进行瓦解。 这是无数战争历史证明的。众所周知,我们的一些金融政策决策还没有出中南海,对手就知道了,国际国内的证券市场的一些人往往提前知道消息,或者著名投行评论员就能准确预测中央决策。这真实巧合吗?或者是他们真是天才能知道未来。这一方面可能是我们的保密工作差。另一方面就可能是渗透到我们内部的经济间谍。一般来说,战术间谍负责收集情报,利用金钱女色腐化控制政府高官基金经理等。有人甚至怀疑,这些战术间谍曾经教唆牛奶贩子使用三聚氰氨和“蛋白精”牟利,达到他们打击中国经济信誉的目的。战略间谍负责制造舆论影响战略决策。比如,某些“经济学家”给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出的药方看来很“有效”,但如果中国按照这贴药方煎药,不仅不能药到病除,而且可能诱发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可能是一贴慢性“毒药”的方子。从中,我们不难看到战略间谍的影子。前苏联就是由于采信了西方的某些别有用心的经济发展理论,使苏联帝国顷刻倒下,成为世界金融史上最惊心动魄最悲壮的案例。这其中,战略间谍所起的决定性作用。是其他任何军事打击手段所不可比拟的。让历史告诉未来,如果从金融战争的角度看,我们的安全部门必须采取行动,拔除“眼中钉”,以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4,调整财政货币政策“防变”。我国的金融体系没有受到大的冲击,这是天佑我中华。从公布的数字看,我国的银行业的利润增长率是150%以上,这在世界金融史上也是仅见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大多数企业的效益很差,今年以来有大批的中小企业由于难融资或者融资成本太高而纷纷倒闭。这在我国经济史上也是仅见。这说明,我国的货币政策存在严重问题,是一种一业兴而百业废的掠夺式的货币政策。这种货币政策严重伤害到了我国的实体经济,这将中止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势头。因此,必须尽快作出适当的调整。调整的方向是大幅降低利率,同时,缩小存贷利率差。从而降低企业成本。防止我国经济向大萧条方向转变。
四、我国应该采取的战略步骤
金融海啸对我国既危急又是机遇。现在世界各国都为金融危机搞得焦头烂额,全球的金融资产和资源资产价格都在大幅下跌,这正是我国的机会。我们不仅要好好地欣赏美国的帝国斜阳最后的光芒,还要用第三只眼睛看看在蔚蓝的海岸线上,有没有美丽的贝壳璀璨的明珠?
1,从国家近期利益角度考虑,美国经济不能救也救不了。我们可以支持美国的救市政策措施,但中国只能说不能做,做了就要犯战略上的错误。我们必须要促使美圆金融体系的进一步瓦解,这才符合中国人民币崛起大国崛起的战略需要。这是我们的战略大方向。至于怎样“促变”,那是战术手段。什么手段好用有效就用哪种。
2,从国家长远利益来看,目前最好是使用外汇储备购买廉价的战略资源。比如,石油跌到一定程度,我们就要购买石油,停止国内石油采掘。采掘工人可以放长假,工资照发也有赚。等到国际石油价格上升的时候就减少进口而改为国内采掘。同样,煤炭矿石等资源产品也一样。这样,我国就能掌握经济发展的战略主动权。国家外汇成为我国经济的最有效的调节基金,完全摆脱购买美国国债的被动局面。
3,从重建国际金融秩序角度看,中国必须积极地推动亚洲金融合作,酝酿“亚元”战略规划,加快启动“亚元计划”程序。构建欧美亚金融新体系。结束美国独霸世界金融的时代。
4,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中国必须趁国际商业资产价格下跌的机会,大力收购美欧等发达国家大型的商业机构和商业物业。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仅仅是制造产品,销售环节都被外国人控制,我们在商品制造的产业链中的利润仅仅占十分之一左右,我们是赚了gdp赚不到钱,大部分的利润被外国商人赚了。而且,我们赚的钱还不够用于治理环境。现在乘低收购国际优质商业物业,可以打通中国产品的销售渠道,从而实现中国制造向欧美市场的纵深挺进。俗话说,一铺养三代,购买优质的商业物业和大型商业机构,不仅可以减少外汇储备的压力,而且等到经济复苏的时候还会保值升值,并成为中国产品销售欧美的战略根据地,一举多得。
『肆』 深发展的股票还能买吗它退市的话,原来的股票怎么办
深发展的股票当然能买,它现在不存在退市。
当股票退市以后,交易所有一个退市整理期,通俗点说,倘若股票符合退市条件,就会遇到强制退市的状况,那么可以在这个期间卖出股票。等把退市整理期过完,这家公司需要退出二级市场,再进行买卖就不允许了。
在股市当中,股票退市对于投资者而言,相当不友好,很可能让投资者面临资金亏损,今天我就来讲讲股票退市的相关情况。
下面这份牛股名单是综合多个优秀机构推荐整理的,免费让大家来参考一下,文章还没被删,大家赶紧收藏吧~【紧急】机构牛股名单泄露,或将迎来爆发式行情
一、股票退市是什么意思?
股票退市,也指的是原本这家上市公司因为没有满足交易相关的财务等标准要求,自主终止上市或者被强行终止上市的情况,最终由上市公司转变为非上市公司。
主动性退市与被动性退市都是公司在退市的时候面临的退市方式,公司自主决定要退市,这属于主动性退市;造成被动性退市的原因通常是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或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重大风险等,对于公司来说十分重要的《许可证》将由监督部门进行强制吊销。只有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才可以退市:
一个公司是否是好公司,很多人都不会去判断,或者对股票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看不准而亏损,在这里有免费的股票诊断平台,将股票代码输入之后,看你买的股票究竟如何:【免费】测一测你的股票当前估值位置?
二、股票退市了,没有卖出的股票怎么办?
当股票退市以后,交易所有一个退市整理期,通俗点说,倘若股票符合退市条件,就会遇到强制退市的状况,那么可以在这个期间卖出股票。等把退市整理期过完,这家公司需要退出二级市场,再进行买卖就不允许了。
倘若你不知道股市的情况,建议还是选择龙头股来投资,不要什么都不懂就往里砸钱,小心钱打了水漂,我整理了一些关于每个行业的龙头股:【吐血整理】各大行业龙头股票一览表,建议收藏!
若是退市整理期过了之后还没有卖出股票的股东,进行买卖交易的时候,就只能够在新三板市场上进行了,新三板,是专门处理退市股票的交易场所,如果朋友们有在新三板上买卖股票的需求,要想进行买卖还需要在三板市场上开通一个交易账户。
这一点要注意哦,退市后的股票,存在“退市整理期”,尽管说可通过这一时期卖出股票,然而实际上对散户是很不友好的。股票只要进入退市整理期,最先大资金肯定出逃,小散户的小资金是不容易卖出去的,因为时间优先价格优先大客户优先是卖出成交的原则,所以等到股票可以卖出去的时候,股价已经下降了不少了,散户亏损的就已经十分严重了。注册制之下,购买带有退市风险的股票对于散户来说风险很大的,所以买入ST股或ST*股是万万不能做的事情。
应答时间:2021-09-24,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伍』 避险股票板块有哪些
具备避险功能的板块分为两种,政策避险类、传统避险类。
一、 政策避险类需要根据实际政治经济形势来确定,以当下为例,资本市场普遍担忧G20会议上中美谈判无果,且美方对中方会再次发难。为了对冲这种预期,可以选择相关的受益板块。比如,农业板块。
二、 传统避险类。在A股市场上,有些板块经常作为市场表现不好的传统避险板块。这既可以成为投资者在大盘表现不好时的选择,同样的,当这些板块表现较好时,往往也意味着市场未来不看好,需要注意风险。
1、军工:军工板块的避险功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政治上的敏感性,其业务往往相对不透明,同时我国军费仍然在快速增长期,业绩具备丰富的想象空间,往往容易成为大盘下跌时的避险板块。二是往往区域局势紧张的环境下,比如有明显的战争或者争端是军工板块就会上涨,次时其他板块则会下跌,所以说他有避险功能。
2、黄金:投资市场流行一句话:盛世古董,乱世黄金。黄金板块极易受地缘政治影响,同时在全球经济下行阶段,资产价格普遍下行,金融市场秩序不稳定,黄金容易成为资金的避险和保值的选择。
3、医药消费板块:食品饮料、酒类、医药,不管经济如何放缓,吃喝拉撒、生老病死终究是一种刚性需求。这也就意味着这些板块个股的业绩会相当稳定一些。所谓涨时重势,跌时重质,业绩相对稳定的医药消费在大盘看空时就成为了较好的选择。
4、公用事业板块:电力、水务、燃气、高速公路等公用事业的逻辑同上,由于这些板块业绩相对稳定,波动不大,往往估值较低,同时业绩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下跌空间也不大。
1、自从英国公投决定脱欧后,英镑兑美元汇价失守1.3,创近30年低位。投资市场的避险情绪明显上升,更出现美汇指数及黄金同步上升的现象,前者曾升至96之上,后者升破每盎司1350美元。
2、参考过往5年的数据,美汇指数及黄金的相关系数为-0.2549,历史贝他系数为-0.839,说明美汇及黄金大部份时间呈相反方向发展,也反映了现时的情况并不寻常。
3、除了黄金之外,避险资金也泊往优质国债之上,德国、瑞士及日本的10年期国债,都已经出现负孳息率,反映投资者为了追求保障,不惜面对亏损作为代价。
4、再者,近日有英国房地产基金禁止客户赎回,情况有点像金融海啸之前,有对冲基金禁止客户赎回,不但削弱了市场的流动性,同时也增加了市场的恐慌情绪。
5、对香港投资者而言,要投资黄金相关的资产,最简单是投资黄金ETF,以追踪伦敦黄金定盘价。由于市场上尚未有黄金额外回报的相关ETF,意味著这类ETF都不设_杆,所以只能直接追踪金价表现。
6、对于愿意面对较大风险,希望能以_杆去投资黄金,金矿股或会成为另类之选。
『陆』 分析金融海啸的背景.
美国的金融危机,这个话题几乎家喻户晓。但是,如何去认识这一演变过程,防患于其然,这虽然不是你我考虑的问题,而是中国管理层,央行研究的大事,也是全球各国政府反思的大事。但其中的道理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这有利于正确认识个人和单位今后的投资方向。
美国次级债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分别设立于1938年和1970年,属于由私人投资者控股但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特殊金融机构。两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从抵押贷款公司、银行和其他放贷机构购买住房抵押贷款,并将部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打包出售给其他投资者)其对象就是信用等级较差的美国公民,由于美国过渡消费习惯,这种只需付息就能住房的美国人群在房产形势好的情况下很受青睐,规模相当大,而且次级债公司的债券和股票向全球开放,可以说是很多国家都多少有点。但是07年起,美国房市开始出问题了,次级债也随之大幅缩水并逐渐演变成所谓的金融危机。 (前段时间我很诧异,居然有些政府公务员还不知道什么叫次级债,因为他们没有切肤之痛)。 美国几大投资银行提供大量融资政府背景的房利美,房地美因此造成巨大坏帐。而次级债公司及几大投行的股票应声下跌,这样一连串的问题马上影响到全球。与此同时,国际投机资金又兴风作浪先是恶炒有色,后又恶炒石油期货(08年7月曾接近150美元/桶)等资源类期货,最终又大肆做空(08年12月初不到35美元/桶),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就一发不可收拾。金融危机的根本性的标志是创立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银行在08年9月宣布破产,全球金融股集体跳水,世界一片惊慌。我们看到俄罗斯股票单日跌幅19%而表示担忧时,没几天冰岛股指单日跌幅高达75%,创造了世界历史记录,国家信誉也受到严重的打击。回顾这一切的同时,我们中国也出现了中国平安投资欧洲富通集团238亿人民币造成巨亏,风趣的网民称6000万年薪的马明哲投资水平比一般股民还要臭,当时投资损失高达95%;中信集团设在香港的中信泰富受澳元大幅贬值而在澳洲铁矿石外汇合约上造成155亿港币巨大亏损(最近报导实亏99亿港币),国内的中国远洋(浮亏53.8亿),中国铝业(140亿美元对外股权投资力拓英国损失80%)、江西铜业等等一批上司公司在期货市场和外汇市场上翻船,美国雷曼兄弟银行破产后,当时我国上市银行披露的信息有:建行19140万美元、工行15180万美元、中行7562万美元、交通银行7002万美元、招行7000万美元…持有美国雷曼兄弟银行债券,我看形成的亏损将是很大的。另外,中国政府在美国的6200多亿美元的国债似乎也成为美国人要挟中国政府的“银质”,因此金融危机下,我国也不会独善其身,直接损失会相当大,简接影响还难以预测。
如今各国纷纷出台了以降息、减税、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等救市政策,似乎金融风波暂告段落。其实我认为本次金融危机其实还未结束,前阶段的国际汇率又开始燥动了,各国政府在这个复杂的政治、经济利益中会运用货币杠杆来达到自身利益,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大战必定会爆发,我看这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金融货币政策研究较深的朋友来说,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目前我国政府通过大幅降息倒逼20万亿城乡居民储蓄进入消费和投资来缓解危机,其实危机的深化与否,看保障。如果居民没有后顾之忧,没有活下去的担忧,没有结婚的担忧,没有生孩子的担忧,没有教育的担忧,没有养老的担忧,那么,消费就不会萎缩得很厉害。相反,如果生老病死、教育和养育都要担心,居民的消费水平一定是低下的,消费的萎缩就会更加严重。如果靠政府投资和消费来刺激,也只有短线之功,却能引发更多社会矛盾。所以,发达国家面临危机,首先一定要解决的就是保障问题。这也是二战前的危机中发达国家国内相对稳定的原因。相反,那些缺乏保障的国家,却更容易乱,经济更容易有危机感。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以上是我最近整理的《投资理财的体会》中的一段。
『柒』 社保基金和易方达同时进的股票是好还是坏
摘要 网友您好,社保基金购买的股票不好说是好是坏,但一定很稳,社保基金就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营机构,受国务院委托管理集中中部的社会保障基金,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社保基金遭受损失的年份相当少。除了2018年的投资亏损,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啸下,社保基金的年度表现也不算太差。
『捌』 金融危机对证券业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崛起取决于历史性机遇的出现和抓住机遇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面对美国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可能正悄然而至,今天的中国比任何国家和任何时候都更具备抓住这一机遇的能力,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认识。
一、是机遇而不是灾难
1、中国的货币体系、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相对独立。纵观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由于发达国家金融一体化的特点,美国的危机使得欧洲、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无一幸免。中国是不多的受危机影响较小,相对置身于美国金融危机之外、并能在这场危机中能够掌握主动权的大国。
由于中国在货币体系、资本市场体系及商业银行体系上都相对独立,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并不直接相关,这使得我们的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并未受到美国次贷和金融危机过多的影响,从而免受“金融海啸”的直接冲击,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2、中国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基本面尚好。无论是在改革开放的30年,还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均10%的高速增长,这种增长势头并没有因为近年来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的衰退受到影响。即使是在美国饱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和国内企业微观面的业绩增长仍然是良好的。所以被人称为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绿洲,具有强大的内需市场的开拓能力和强大的经济发展潜力。
3、我国目前的财政和金融状况良好。和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遇到金融危机的特点不同:从银行的资产状况看,我们有46万亿元的银行储蓄总资产,其中居民储蓄近18万亿,存贷差约12万亿,资金相对充足。今年以来,虽然企业的资金普遍紧张,但那是由于双紧的宏观政策决定的。一旦我们为应付金融危机采用宽松的政策,就会具备流动性充足的特点。同时,经过2005年以来主要商业银行的上市,治理结构也得到了大的改善,因此,银行的资产质量也是比较好的。从外汇储备看,1.8万亿美元的储备也使得我们面对这场金融危机有足够的自保能力和应对能力。从国家财政收入看,2007年高达5.1万亿的财政收入,能使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在这场危机中保护自己。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4、中国具备庞大的内需市场开拓潜力。对中国的出口会有一定影响,但中国13亿人口和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即使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虽然美国消费的倒退使得我国出口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庞大的内需市场一旦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启动,是完全可以通过内需弥补出口下降的。从投资的角度,中国庞大的城镇和城市的基础设施有大量的项目需要资金,带动经济。无论是从资金的供应还是从项目的选择上,都有较大的潜力。我们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能力是足够的。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国际舆论普遍把中国当成是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绿洲”,他们普遍希望中国担当新的领跑者,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站在一起来应对这场危机。一些跨国公司和企业家也把中国当作躲避这次金融危机的避风港和比较选择后的最佳投资地,他们看好中国,投资中国。与此同时,从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危机必然还会带来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的分工,中国要从制造业低端的打工者向金融和服务业的高端转型。
综上所述,这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对中国而言,不仅不是灾难,相反,还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性机遇。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二、要异船相帮,不要同舟共济
当前世界各国都希望我们能够对美国出手相助,此时我们也应履行大国责任,展现我们和世界主要国家站在一起共渡难关的姿态,把握历史机遇,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双赢模式。
虽然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几乎有一半购买了美国国债和两房债券,但是,目前中美两国仍有一些人士认为,中国应该继续以购买美国国债方式帮美国救市,和美国“同舟共济”。
以中国现有的国力、财力和外汇储备的实力而言,要想拉美国“走出泥潭”是不现实的,而且风险很大。希望通过中国增加购买美国国债或者直接运用中投公司类的主权基金来让中国“上船拯救美国的同舟共济”模式将会使我们越陷越深。如果美国经济衰退进一步恶化的话,最终我们会从“局外”人变成同行者,陷入被动,无法脱身。
因此,我们应从战略高度走出两个误区:一是“美国的金融危机是中国的次生灾难,因此救美国就是救中国”的误区;二是“救美国就是要购买美国的债权和股权”的观点。
面对这场危机,我们应该选择的不是“同舟共济”而是“异船相帮”,也就是我们在美国这条船之外,寻找帮助美国和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方式。
三、从振兴股市入手,帮外先安内
首先,美国的金融危机并不能否定以证券金融为主导,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将成为推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如果说,美国这场危机起源于金融衍生品的盲目创新和过度发展,那么对今天的中国来说,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现状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国所处的金融发展阶段和美国完全不一样,必须大力发展。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其次,股市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政治状况的晴雨表,也是关乎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状况最敏感的显示器。面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冲击,尽管实际上中国的机遇远大于灾难,但为什么国人却感觉身在其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中国的股市一年来持续暴跌,且下跌幅度远超美国。为什么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一片绿洲,而中国的股市却是世界股市下跌中的重灾户呢?
股市这种状态,从长远看危害极大。第一,将会连带商业银行,单腿支撑社会融资的重任,重蹈2005年银行坏账率过高、存在系统性风险的旧辙。第二,股市不振,对我们实体经济将产生不利影响,这也会在今年的四季度和明年陆续发生。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激活股市,有可能导致金融业和其他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进入恶性循环,掉入这场全球范围的经济灾难之中。
显然,无论是从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市角度,还是从中国自身需要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需求看,都应从振兴股市入手,激活股市,鼓舞信心。从资本市场入手,抓住机遇。只要找到我国股市下跌与美国不同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就能事半功倍,迅速走出颓局。
四、走出中国股市下跌是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误区
从去年10月以来,中国股市的暴跌恰巧和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海外股市下跌在时间上吻合。股市下跌的偶然重合,使得人们往往把中国股市下跌的原因和美国的次贷危机连在一起,造成市场的恐慌。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然而,仔细分析中国股市今年来持续的暴跌和美国股市受次贷危机影响的下跌的原因截然不同。美国资本市场的下跌,是由于美国经济衰退及金融危机、次贷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连带导致的。而中国股市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面良好,上市公司的质量和微观业绩面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都得到极大提升,近两年业绩持续以 50%的速度递增,根本不具备美国股市暴跌的任何基本面条件。同时我国的股市也与美国的股市体系没有直接相关,其风险并不能直接连带到A股市场,尽管从表象上看,两国股市的下跌都是由缺乏信心所致,但美国投资人的信心缺失是由市场自身规律所致。而中国投资人的信心缺失则是由政策人为所致。在中国,政策因素对股市的影响要比市场自身因素的影响大得多。一年来,中国股市不仅和美国股市一样下跌,而且比美国跌得还厉害,无论美国股市是涨是跌,中国股市都是跌,美国股市的跌幅至今也不过下跌了30%,而中国股市的跌幅超过了65%,因此,必须走出我国股市下跌是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误区。中国股市下跌的主要原因不是受美国影响,而是有其特殊的内在原因。
五、导致股市下跌的首要因素是“大小非”和“大小限”
1、何谓“大小非”?
“大小非”产生于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上市公司在上市时招股书上说的是非流通股暂不流通,导致股民高价入市。鉴于非流通股要进入流通状态,则将会带动流通股的股价下跌,所以股改就是通过对价让非流通股获得流通权,而在这一过程中,可能给流通股股东带来的损失由非流通股股东给予补偿。在股改中,由于基本模式采用的是非流通股向流通股送股的模式,例如10送3,即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所持有的每10股送3股。送股后,非流通股股东则获得了流通权。考虑到非流通股股东一送完股就获得流通权市场压力大,于是监管部门又颁布了爬行流通下的“锁一爬二”政策,即非流通股送股之日起 12个月后,可流通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24个月后,可流通10%,36个月后,才可100%流通。其中,持有公司总股本5%以上的非流通股股东被称为 “大非”,持股5%以下的,被称为“小非”(小非在12个月后即可100%流通)。这就是所谓的“大小非”。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从2005年6月开始,到2006年底,1360多家上市公司除100多家外,基本搞完。从进行股改公司的总体情况看,在送完股之后,由于“锁一爬二”的原因,非流通股并不能立即卖出,因此,股市大盘表现为整体的上涨,甚至摸高到6000点。但随着解禁期的到来,“大小非”呈加速度的方式获得了“自由身”,给市场造成极大的压力。
2、关于“大小限”
“大小限”是指上市公司在上市时发起人持有的股份通常要有三年的锁定期,即从上市之日起三年后方可流通。这种流通权限售股票被称作“大限”。但如果在上市前12月内以增资扩股方式认购的股份,则可在公司上市一年后即可流通,锁定期仅为一年。这样的流通权限售股票被称为“小限”。
目前市场上被大家所称的“大小限”是指在2006年5月新老划断后产生的。所谓新老划断是以2006年5月18日为限,在此之后,新上市的公司属于全可流通的公司,已不存在股权分置问题。也就是说,一旦一年或三年的锁定期结束,这些股票不用再通过股改向股民送股,即可自动流出。因此,股民购买这类股票时,就应考虑这种风险。例如,在海外全流通背景下的股票IPO发行通常的市盈率在8-12倍之间,价格相对较低。然而,我国股市在股改新老划断后,发行的 298只股票,发行的平均市盈率高达30倍,最高为99倍的中国远洋(601919,股吧),居然比股权分置时期股票发行的市盈率还高。其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对“新老划断”这一重要的时点没有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告诉股民从2006年5月18日起买的股票已经是全流通股票了,必须在购买时就考虑到它一年或三年后将自动流出的风险,不要再以如此高的价格在一级市场申购和二级市场买卖。但由于这一宣传几乎就没有进行,导致可怜的股民在不知不觉中仍在按股权分置时的思维购买股票。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3、“大小非”和“大小限”现实与未来的巨大压力
在2005年6月股改时,我国1300多家上市公司总股本中的非流通股约为4600亿股。而在2006年5月新老划断后,新发的298只股票中,由于像金融、石油和煤炭的大盘股较多,“大小限”竟高达8000亿股,是“大小非”的1.51倍。而“大小非”和“大小限”两者合计竟高达1.26万亿股,比18 年来两市所形成的6000多亿流通股的两倍还要多。这些股票都是以一元钱左右的成本作价入股的,这和股民在市场上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IPO价格形成鲜明对比。即使股市跌到1000点,“大小非”和“大小限”仍有利润空间。
迄今为止,解禁的“大小非”只有1100亿股,实际卖出的仅有213亿股。那么后面还有1.18万亿股的非流通股的解禁。而解禁的时间也越来越紧迫,市场在下行中感受到了“大小非”的压力。而“小限”也开始流出,加上对2009年下半年“大限”开始流出的预期,对市场压力极大。所以这是股市抬不起头来的最主要原因。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无论1.18万亿的限售股在现实中是否会流出,但投资人在考虑投资风险时就是这样的思维,因为现实中存在着它们流出的可能性。如果我们在股市如此暴跌的情况下简单得出股市越跌,限售股就越不会流出,并得出“大小非”和“大小限”不是当前股市下跌的主要矛盾,那我们就找不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对策,
六、大股东自锁减持价格 化解限售股压力的零成本模式
如果我们能够得出当前导致股市下跌的主要矛盾是“大小非”和“大小限”问题,那么,再反思我们解救中国股市下跌的一系列美国式救市政策就会发现,无论是减税、融资融券,还是注资回购,都没有对症下药。中国股市缺的不是由于钱导致的信心缺失,而是政策导致的信心缺失。所以,当前稳定中国股市的关键,在于正视 “大小非”和“大小限”问题。
当前,只要在“大小非”和“大小限”是导致中国股市下跌的主要因素上取得共识,就迈出了关键的一步,离解决这一难题也就不远了。因为从主观上看,目前中国股市的有关各方,无论是监管者还是股民,无论是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还是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都期盼股市实现上涨中的多赢。而从客观上看,无论是从中国国民经济的宏观面,还是从上市公司业绩的微观面,都具备股市上涨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
具体做法是:通过大股东对限售股解禁后的可流通底价进行自愿基础上的锁定,把限售股的问题从简单的时间锁定风险滞后,调整到用价格锁定彻底化解。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1、何谓大股东减持价格自锁。所谓自愿的价格锁定,是指由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自愿将所持解禁的非流通股减持的价格锁定在一个预设的可流通底价上。这一价格是指由大股东自己预设一个可流通的最低价格,其所持股票的价格只有高于这个价位才能售出,而低于这个价格,其所持股份将自动锁定,不再卖出。这个价格可以由上市公司根据本公司实情,并参照大盘在3000-5000点时本公司的股价来确定。假设某一公司的大股东自锁的可流通底价定在15元,即所持的股票只有在15元以上才能卖出。如果由于其售出,该股票跌到了15元以下,则会自动锁定。
2、大股东自锁减持价格的程序
(1)大股东提出自锁可流通底价的议案。从公司法律上说,任何一个超过5%的股东都可以提出议案,并按关联交易的法律程序进行表决,而这项议案是对提案人的自我约束,它符合中小股东和整个公司的利益,并无被否决之忧,且在法律上无任何障碍。
(2)该项议案在通过后,要在媒体上公开披露,把大股东自愿锁定的可流通底价公之于众,该项议案和股东大会的其他议案一样,一旦通过,即应被遵守。同时由沪深两个交易所来把关执行。
(3)若公司未来发生送股和转股,其可流通底价也相应除权下移。
这一议案应是由大股东启动的、自愿为实现股市多赢提出的。其中,最核心的是大股东自愿的价格锁定。
3、相应的配套措施
具体做法可以是:充分利用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特点,近860家国有上市公司可由国资委倡导,支持上市公司大股东可流通底价的自锁。而另 800多家民营上市公司则可由证券业协会来统一倡导和协调。中国证监会只需在这一过程中对那些通过大股东可流通底价议案的上市公司给予再融资的优先安排。转自学易网 www.studyez.com
4、上市公司大股东实施这一方案的可行性
当前中国股市跌到目前的水平,不仅股市的功能丧失,而且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功能、增值功能也都无法实现。这是一种多输的局面。从笔者和十几家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接触看,他们愿意通过可流通底价的自锁向市场投资人明确这一信息,打消非流通股随时会流通出来的疑虑,实现其股价的上涨。同样,很多上市公司的老总是对其公司有信心的,但在目前的大盘点位下,什么事也做不了。因此,只要稍加引导,有关各方就能在这一问题上形成共识,因为它符合共同的利益。可流通底价是可以实现的。目前已有一些公司各自颁布了类似的信息,但由于没有形成群体效应,在大盘的整体下跌中,声音微弱,没有发挥出作用。
5、这一做法和股改不是一回事
推进这样的改革措施需做两个说明:第一,上市公司可流通底价的自锁绝不是二次股改。首先,这一措施是大股东自愿提出的,不存在政府有关部门强制推行的问题。其次,可流通底价的确定是由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根据自身的情况在3000点到5000点之间自愿做出的,并无一个外部强加的、千篇一律的价格规定。可流通底价定得低,其股价也会低;可流通底价定得高,其股价则会高。因为不到那个点位,股民就无对该公司大股东减持的疑虑。第二,大股东可流通底价的自锁是一种价格约束,而不是像“锁一爬二”那样的时间约束,风险滞后。
笔者认为,如果这种自愿锁定的提案是一种群体行为,而不仅仅是个体行为的话,是可以化解限售股的系统风险,振奋市场信心的。
6、推出这一措施的时间是关键
长达一年的股市下跌,尽管其负作用已开始在上市公司显现出来,但由于总体看我国的宏观经济面和上市公司微观业绩面还没有走坏,我们通过调整和实施大股东可流通底价自锁的措施,还能发挥作用。若拖到明年,市场和上市公司之间一旦进入恶性循环,即使有好的措施,也将回天无术。因此,今年第四季度是我们通过政策措施扭转股市大盘持续低迷的关键。
『玖』 什么叫金融海啸
金融海啸只是一个对经济危机的形容,起因是美国次贷危机,次级贷款是指那些放贷给信用品质较差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的贷款。由于信用不良或不足,这些人往往没有资格获得要求借款人有优良信用记录的优惠贷款。放贷机构之所以愿意为这些人发放贷款,是因为次贷利率通常远高于优惠贷款利率,回报较高。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次贷危机影响了美国的房地产、金融、能源、等多个行业,影响银行借贷,货币流通,资金紧缩,借贷信用等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对一些实体经济的影响比较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