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破除缠论束缚(十):来自背驰的灵魂拷问
破除缠论束缚系列,一定以最通俗的语言来写,没有什么晦涩难懂。既然是破除缠论束缚,当然不能以缠论传统视角来看,每篇都有新意。常常阅读,关于缠论的大小谜团,定会逐步破解。
背驰是学习缠论过程中绕不过去的一点,第一类买卖点就是所谓的背驰点,而所有的买卖点归根结底都可以归结次级别以下级别的第一类买卖点。在判断背驰的过程中,除了找到中枢之外,也要正确选出比较力度的两段走势,更为重要的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没有趋势,没有背驰’以及‘背驰要创新高或者新低’。下文所有分析都是以上涨为例。
在标准缠论背驰中,判断背驰的前提就是中枢要破坏,也就是中枢要出现第三类买点,只有出现第三类买点,中枢才完成,否则都归结到中枢震荡当中。在缠论中,有这样的描述:
“没有趋势,没有背驰,不是任何a+A+b+B+c形式的都有背驰的。当说a+A+b+B+c中有背驰时,首先要a+A+b+B+c是一个趋势。而一个趋势,就意味着A、B是同级别的中枢,否则,就只能看成是其中较大中枢的一个震荡。其次,c必然是次级别的,也就是说,c至少包含对B的一个第三类买卖点,否则,就可以看成是B中枢的小级别波动,完全可以用盘整背驰来处理。”
“还有,如果a+A+b+B+c是上涨,c一定要创出新高;a+A+b+B+c是下跌,c一定要创出新低。否则,就算c包含B的第三类买卖点,也可以对围绕B的次级别震荡用盘整背驰的方式进行判断。对c的内部进行分析,由于c包含B的第三类买卖点,则c至少包含两个次级别中枢,否则满足不了次级别离开后次级别回拉不重回中枢的条件。这两个中枢构成次级别趋势的关系,是最标准最常见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继续套用a+A+b+B+c的形式进行次级别分析确定c中内部结构里次级别趋势的背驰问题,形成类似区间套的状态,这样对其后的背驰就可以更精确地进行定位了。”
上面两段话中,理解应该没有困难。也就是说,标准背驰是建立在趋势中AB两个中枢都完成的情况下,否则,完全可以通过B中枢的延伸将走势演化为a+A`的形式,一旦走成这样,就不是两个同级别的趋势了,而是一个大级别A`的盘整。在这种最为标准的走势下,背驰后的走势必然回到B中枢内部。
同样的,背驰段c要创出新高或者创出新低,也是建立在这种最为标准的走势当中。但在实际走势中,一个最为实际的问题,就是这种标准的背驰到底有多少?在实际操作上,如果在背驰段中,被动的等待第三类买点,然后再傻傻的等待新高,试问,要掉进多少走势陷阱当中?
既然最为标准的走势出现的极其少见,而不是最为标准的趋势中,都可以按照盘整背驰的方式进行处理,在盘整背驰的判断当中,一个来自灵魂的拷问就是:走势需要创新高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彻底清楚背驰的动力学原理,股票上涨动力来自于哪里?相信大家都知道,一只股票上涨原因是买入力量大于卖出力量,我们用F表示最终合力,F1表示买入力量,F2表示卖出力量,那么F=F1-F2,如果F越来越大,意味着股票上涨速度越来越大,随着价格不断上涨,F1逐步减少,F2逐步增加,F越来越小,意味着股价上涨速度越来越慢,直至F2=F1,股价见顶,这个F=0的位置可能就一瞬间,接着F2逐步大于F1,股价开始下跌。由于是上涨趋势,当股价回落到一定位置,F1开始逐步增加,这个增加主要来自于高位卖出回补以及继续看好股价的资金,随着F1逐步增加,F由负变正,股价重新上涨,而这第二波上涨过程中,F1和F2完全可以是两波不同的资金推动的,因此我们将F记录为F`,F1、F2分别记录为F1`和F2`,F和F`大于0,意味着股价上涨,而F和F`大于0的过程中在K线图上形成的力度对比,一旦F>F`,则没有背驰,反之发生背驰,如果这段走势只有一个结构,则叫做盘整背驰,两个以上结构,称之为趋势背驰。换句话说,背驰来源于上涨动力的减弱,这个上涨动力,可以用均线面积表示,也可以用MACD面积表示,当然还可以用纯K线表示。
由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背驰来自于上涨力度减弱,和是否创新高没有任何关系。但在缠论体系中,为什么需要有新高呢?相信这个问题思考的人非常之少,本人(公众号君且莫笑)一直认为,如果缺乏了对理论的深度思考,想要彻底掌握理论,无异于照葫芦画瓢。在缠论中,由于中枢延伸的存在,引申出缠论独有的一种操作手法,就是中枢震荡操作法,而在所有未创新高却使得走势发生转折的走势中,全部归纳到了中枢震荡的范畴,随后用中枢第三类卖点来把握走势的转折。
而在本人(公众号君且莫笑)的这套方法中,由于彻底消除了中枢延伸,甚至消除了中枢的概念,因此就不存在中枢震荡操作的问题,每一次中枢震荡过程,必然代表走势转级别并且发生盘整背驰的过程。因此,在我这套体系中,背驰是不用创新高或者新低的,只要两段上涨走势第二段力度减弱,必然发生了某级别的背驰。只不过为了区分,可以不叫背驰,叫什么都行,只要明白背驰的真实含义。
随着缠论的流行与推广,这种不创新高的背驰将会越来越多,特别是在个股当中,而如果从筹码分析的范畴来思考这种不创新高但走势转折的情况,思路会更加清晰。关于这类背驰,可以参看以前的文章 《破除缠论束缚: 背驰(二)》。
⑵ 缠论修行:必须要掌握的缠论背驰理论
关于缠论,买卖点的判断,离不开背驰。下面以最典型的a+A+b+B+c走势为例阐述背驰的问题。注意,不是任何a+A+b+B+c形式都有背驰的。
首先,没有趋势,没有背驰。 当说a+A+b+B+c中有背驰时,必须要a+A+b+B+c是一个趋势。而一个趋势,就意味着A、B是同级别的中枢,否则,就只能看成是其中较大中枢的一个震荡。例如,如果A的级别比B大,就有a+A+b+B+c=a+A+(b+B+c),a与(b+B+c)就是围绕中枢A的一些小级别波动。这样,是不存在背驰的,最多就是盘整背驰。当然,对于最后一个中枢B,背驰与盘整背驰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用多义性,可以把b、c当成B的次级波动。但多义性只是多角度,不能有了把b、c当成B的次级波动这一个角度,就忘了a+A+b+B+c是趋势且A、B级别相同的角度。 多义性不是含糊性,不是怎么干怎么分都可以,这是必须不断反复强调的。
其次,c必然是次级别的,也就是说,c至少包含对B的一个第三类买卖点, 否则,就可以看成是B中枢的小级别波动,完全可以用盘整背驰来处理。而b是有可能小于次级别的,力度最大的就是连续的缺口,也就是说,b在级别上是不能大于c的。例如,如果b是次级别,而c出现连续缺口,即使c没完成,最终也延续成次级别,但c是背驰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还有,如果a+A+b+B+c是上涨,c一定要创出新高;a+A+b+B+c是下跌,c一定要创出新低。 否则,就算c包含B的第三类买卖点,也可以对围绕B的次级别震荡用盘整背驰的方式进行判断。对c的内部进行分析,由于c包含B的第三类买卖点,则c至少包含两个次级别中枢,否则满足不了次级别离开后次级别回拉不重回中枢的条件。这两个中枢构成次级别趋势的关系,是最标准最常见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就可以继续套用a+A+b+B+c的形式进行次级别分析确定c中内部结构里次级别趋势的背驰问题,形成类似区间套的状态,这样对其后的背驰就可以更精确地进行定位了。
如果一时搞不懂中枢的问题,可以用MACD对背弛进行辅助判断,这是一种不绝对精确,但比较方便,容易理解的方法,就用这个方法,也足以应付一般的情况了。 必须说明的是,由于MACD本身的局限性,要精确地判断背驰,还是要从中枢本身出发,但利用MACD,对一般人理解和把握比较简单点,而这已经足够好了。光用MACD辅助判断,即使你对中枢不大清楚,只要能分清楚A、B、C三段,其准确率也应该在90%以上。而配合上中枢,那是100%绝对的,因为这可以用纯数学的推理逻辑地证明。
首先,背弛同样有级别的问题 ,一个1分钟级别的背弛,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不会制造一个周线级别的大顶,除非日线上同时也出现背弛。 但出现背弛后必然有逆转,这是没任何商量余地的。 有人要问,究竟逆转多少?那很简单,就是重新出现新的次级别买卖点为止。由于所有的买卖点,最终都可以归到某级别的第一类买卖点,而背驰与该种买卖点密切相关,所以可以这样说,任何的逆转,必然包含某级别的背驰,以后用严格的方法,可以证明如下定理:
“背驰-买卖点定理”:任一背驰都必然制造某级别的买卖点,任一级别的买卖点都必然源自某级别走势的背驰。
该定理的证明这理暂且不说了, 换句话说,只要你看到某级别的背驰,必然意味着要有逆转。但逆转并不意味着永远的, 例如,日线上向上的背驰制造一个卖点,回跌后,在5分钟或30分钟出现向下的背驰制造一个买点,然后由这买点开始,又可以重新上涨,甚至创新高,这是很正常的情况。
用MACD判断背驰,首先要有两段同向的趋势。 同向趋势之间一定有一个盘整或反向趋势连接,把这三段分别称为A、B、C段。显然,B的中枢级别比A、C里的中枢级别都要大,否则A、B、C就连成一个大的趋势或大的中枢了。A段之前,一定是和B同级别或更大级别的一个中枢,而且不可能是一个和A逆向的趋势,否则这三段就会在一个大的中枢里了。
归纳上述,用MACD判断背驰的前提是,A、B、C段在一个大的趋势里,其中A之前已经有一个中枢,而B是这个大趋势的另一个中枢,这个中枢一般会把MACD的黄白线(也就是DIFF和DEA)回拉到0轴附近。而C段的走势类型完成时对应的MACD柱子面积(向上的看红柱子,向下看绿柱子)比A段对应的面积要小,这时候就构成标准的背弛。
注意,看MACD柱子的面积不需要全出来,一般柱子伸长的力度变慢时,把已经出现的面积乘2,就可以当成是该段的面积。所以,实际操作中根本不用回跌后才发现背驰,在上涨或下跌的最后阶段,判断就出来了,一般都可以抛到最高价位和买在最低价位附近。
一般来说,一个标准的两个中枢的上涨,在MACD上会表现出这样的形态,就是第一段,MACD的黄白线从0轴下面上穿上来,在0轴上方停留的同时,形成相应的第一个中枢,同时形成第二类买点,其后突破该中枢,MACD的黄白线也快速拉起,这往往是最有力度的一段,一切的走势延伸等等,以及MACD绕来绕去的所谓指标钝化都经常出现在这一段,这段一般在一个次级别的背驰中结束,然后进入第二个中枢的形成过程中,同时MACD的黄白线会逐步回到0轴附近,最后,开始继续突破第二个中枢,MACD的黄白线以及柱子都再次重复前面的过程,但这次,黄白线不能创新高,或者柱子的面积或者伸长的高度能不能突破新高,出现背驰,这就结束了这一个两个中枢的上涨过程。明白这个道理,大多数股票的前生后世,一早就可以知道了。
(获取更多机构观点&解盘内参,请关注【中投教育】官方微信号)
⑶ 缠论:缠论中的背驰及MACD辅助
今天讲下关于macd对于缠论里面背驰的一个辅助作用。首先我们先来说一下缠论,它的核心就是级别,以及它的背驰,还有它的整个动能和形态学上的一个比较系统的一个研究。
实际上对于macd,包括缠论,其中就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一个定理,是什么呢?就是当一只个股如果它出现在某一个级别,举个例子,它在日线级别上出现了一个买卖点,这个这个时候这个买卖点它往往是因为背驰所产生的。
这个背驰相当于一个次级别,也是六十分钟级别,它在上涨的过程当中,六十分钟出现了级别上的卖点,它必然会导致一个转折,这个转折有可能是我们说的顶背驰的一个卖点转折,或者是一个底背驰的一个买点转折。
但是一旦形成这样的一个转折,往往我们就要选择去做一次买入或者卖出的一个交易。这是我们说缠论其中的一个定理,它的定理的原话非常好理解,就相当于任何一个级别的买卖点必然是由背驰引发的,某个级别的背驰引发的,而某一个级别的背驰它必然也是由某一个级别的买卖点所引发的。
大家可能会觉得比较混乱。
⑷ 缠论:没有趋势没有背驰,而趋势分为上涨和下跌。那么该如何理解盘整背驰盘整非趋势,岂非矛盾
盘整是一种走势类型,盘整非趋势!
趋势只有向下和向上两种!趋势定义是两个以上中枢!也只有两个中枢才可以有背驰。
一个中枢无所谓背驰,一个中枢是盘整状态,要说背驰也只能是盘整背驰它每段是一个小级别趋势,也有背驰在里面。
⑸ 吃透缠论核心,股票走势一目了然|读《图解缠论》
推荐指数:★★★
很显然,这本书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缠论的人可能理解起来有点费劲儿。但不可否认,这是一本不错的关于缠论的实战指导。
没有花里胡哨的概念介绍和复杂推导,开篇一章就直接来实战——如何通过寻找类似的图形来找买点。全书满满的干货,解释的也很清晰,当然不足处也有。尤其第三章进阶篇,文字部分太多,但没有配图,没有经验的人就会感觉不知所云,什么区间套来套去,中枢扩展与延伸等。
一、开篇第一章就直抒胸臆,给出两个必须盈利的买点。
(1)中短线买点 15F、30F行情
1.下跌的过程要符合下跌—盘整—下跌—盘整—下跌的特征;
2.两个盘整的时间和空间相差不大;每次盘整区域走势都会把MACD的黄白线拉回0轴附近;
3.第二个盘整之后的下跌相较前一个下跌而言力度更小,力度更小的直观表现就是MACD的绿柱子面积更小、柱长更短、黄白线更高。
而买入的节点就是5日均线金叉10日均线、MACD的绿柱子缩短到没有、MACD的黄白线金叉。其后的走势肯定会回到第二次盘整的区间内。
(2)中长线买点 周线、月线、季线
先从季线开始。将行情图设置成“不复权”,在一个季度为一根K线的图中,寻找符合以下特征的图形:
1.之前的走势经历过上涨—下跌—上涨—下跌的过程,这样的循环可以有多个;
2.目前的股价处于下跌中,并且这次下跌创造的低点比上一次下跌创造的低点更低;
3.目前的下跌所对应的MACD绿柱子比前一次下跌要短、面积更小,对应的黄白线比前一次下跌时要高。
如果找到了,那么恭喜你,翻倍的黑马就在你眼前,你要做的就是买入,然后等待。
最简单的卖点判断方法是看上涨过程中的红柱子,当红柱子伸长到前面一次上涨对应的红柱子高度的时候,就要时刻准备清仓出局。再迟一点的卖点是红柱子开始缩短的时候。
最完美的操作是中长线买入一部分仓位后,其他仓位通过短线不断降低成本。
二、中枢与背驰
中枢: 说白了,就是市场的平均成本,所以才可以看做阻力和支撑带。每个级别都有中枢,但实际应用中,不同品种有的15分钟、有的30分钟、有的日线中枢才可以看的更加清楚。缠论中原文定义的模糊,有矛盾之处。个人以为无所谓,大概就是三个线段的重叠部分,没有必要太过精确。
中枢形成后的走势,只有两种选择:
1. 继续盘整;2.形成第二个中枢,成为趋势,趋势分为上涨和下跌趋势。一般来说,级别越大,形成趋势可能性越小。
背驰: 本质上是两段 同级别 , 同走势 的 力度 比较。背驰的判断方法可通过如下方式来比较力度:
1.下跌的线段比较,此时考虑下跌的斜率大小、时间跨度长短及绝对幅度。
2. 利用均线相交面积来比较力度(称为趋势力度),如5日10日的交叉面积。
3. 通过MACD比较,MACD的比较要把红绿柱和黄白线并列起来看,背驰时才买入,也就是说对于两个下跌,第二个下跌能够买入的条件是绿柱子面积更小,并且黄白线更高。
背驰分为 趋势背驰和盘整背驰 两种,操作策略也是不一样的。简单区分二者就是没有趋势,则没有背驰(这里指的就是趋势背驰),也就是说背驰至少发生在第二个中枢之后。如果在第一个中枢就出现背驰,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背驰,只能算是盘整背驰。
无论是哪种背驰,理论上只能保证将走势拉回原来的中枢。背驰后会引发三种情况:最后一个中枢的级别扩展,比该级别更大级别的盘整,反趋势。当反弹进中枢区间内时,走盘整还是反转,主要在于是否出现第三买点。
多数的第二、三类买点都是由盘整背驰构成,而第一类买点多由趋势背驰构成。这里提到三类买卖点,这才是缠论的重点。无论多么牛逼的理论,都要用于实际才有用。
三、缠论的三类买卖点
三个安全的买卖点是唯三值得出手的地方。以现在的白糖走势来看,如下图,现在是否能出一个三买是需要重点观察的点。
但具体的买卖点需要用区间套去把握,也就是分解为更小的周期去看。周-日-30分钟-5分钟是最常用的分析周期。
更多细节,大家可以阅读原书。
⑹ 在股票市场, 缠中说禅说, 背驰引起转折, 转折一定源自背驰。 但是我看到太多的背驰并没有引起转折,
你的理解又问题,背驰是有级别的,1个1分钟的背驰可以引发周的下跌,但是这种情况是极少的,也许你看到的背驰是次级别,还有一种就是背驰不一定就要大幅下跌,下跌加盘整,在牛市中就是这样,不然股票怎么上涨啊,下跌可以有1个中枢,也可以有N个,熊市就会出现很多下跌中枢,牛市中相对上涨中的中枢会多些。下跌中枢就会很少,背驰肯定会有转折,缠说到的最低幅度在文章中可以看到,还有你知道背驰怎么看吗,背驰有两种,1趋势背驰,2盘整背驰,盘整背驰实际上时次级别背驰引发的,不然为什么要说没有趋势没有背驰,背驰的用法要先知道,哪段和哪段比,然后再看线段的结束位置,这时候在知道有没有背驰,背驰实际上时一个心理图表,就像你去做一件事情非常害怕,在心理图表上就会留下轨迹,股票是人交易出来的就算主力故意作图他只能做成短期的,他如果做长期的那也会把自己做死,就像一对夫妻假离婚,他们假离婚30年这和真离婚还有什么区别,还有一个量的问题,假如主力今天做对倒假量,你一看均量就知道他实际没有放量,假如做成一个月的均量都是放量的那就会变成真的了,
所以在股票上走势只能短期骗线,
⑺ 如何用缠论选股
缠论所有的操作都逃不开底背驰买,顶背驰卖。
所以你按自己操作的级别选择出现底背驰的股票即可。
三买是次次级别的底背驰,但需要较好的行情支持。
建议初学者还是先按一买进入、一卖出去,中间练一练短差。
⑻ 用缠论如何做交易
前两章分别给大家简介了缠论和介绍了缠论中的名词、定义等,本章开始,将正式开始缠论的学习。
本文会穿插缠论的定义、定理讲解。
现在我们从头开始,捋清楚缠论的思路。
一、了解缠论买点100%正确的绝对性。
三类买卖点100%正确的理论依据——走势必完美。
走势分为上涨、下跌和中枢。走势必完美,就是说任何一种走势必将终结。没有哪种走势是不结束的(反证法可以证明)。一种走势结束之后,必然会转换为另一种走势。那么如何保证买的票100%涨,就是买一个下跌走势结束的票。这就是缠论买点的全部依据。
缠论的三类买点,都是在下跌过程中出现,本质都可以归结为是第一类买点,也就是下跌趋势结束后的那个买点,这点缠师也说到过。
如何判断,下跌走势结束呢?缠师用到了背驰的概念。当背驰发生时,说明下跌趋势减弱,下跌走势即将走完,可能转换为中枢或者上涨。无论是哪种,必然会赚钱。这样买点就有了100%正确性。
所以缠论的买点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两点:确认是在下跌状态和寻找背驰。没错,理论上,你只需要找到下跌并且背驰的地方,就一定是可能赚钱的!你甚至可以做个高频交易,只要背驰点介入,拉升背驰的时候卖出,反复做一定能赚到。但是在实战中,很难真的这样,因为会出现背了又背的情况。比如你看到背驰的时候,如果是新手可能会考虑马上介入,但是往往就会出现,买了以后继续跌,或者即使反弹,但反弹幅度甚至不够手续费的情况。
比如我们看下面这张图。圆圈中是下跌+背驰的点。而且从图形来看,你在这个点买入,无论如何是不会亏钱的。因为之后确实有个高点出现了。
但是这个幅度涨的太少了,而且没过多久,又迎来了下跌。
所以在这个点买入的话,极大的可能是,你既无法买到那个最低的点,还因为反弹的级别不够,继续持有,然后被动亏损出局的情况。
那么此时唯一的方式,就是扩大操作级别。扩大操作级别,本质是对操作的优化,其实也是缠论中大部分在阐述的东西。网上有许多优化操作的方式,我看了以后,认为总结下来,精髓都是扩大操作级别,大同小异。
要扩大级别,就得先确定级别。
卖点反之。为简便起见,下文中均以买点举例。
二、确定操作级别。
有的人可能觉得,确认在下跌状态,还不简单吗。这不是一目了然的事情?的确,确认下跌是可以用肉眼看出来的,缠师也对下跌有过定义,即高点更低,低点也更低。
但是,下跌这个状态,在不同的时间级别里也是不一样的。一个在日K图里一分钟的下跌,放在年K图里可能就是个盘整的状态。所以当你用不同时间级别去看的时候,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要确认到底在什么走势中,必须要先确定时间级别。这个时间级别可以随意假定,以你的操作周期为准。你可以以1分钟为操作周期,也可以以5分钟或者30分钟为操作周期。
但是缠论一般不主张用1分钟的走势来操作,因为时间太短,一个乌龙指就足以影响走势的结构,虽然周期越短,走势越精细,但是结构也会越不稳定。
确定了时间级别以后,还得再确定下跌走势中至少存在两个中枢,因为任何完成的走势里都至少包含两个中枢。至少得等同级别两个中枢出现后,才能确定完成。如果没能等到中枢出现,下跌就结束了,那只不过是之前级别走势的一种拓展。放到大级别中,最多也不过就是盘整背驰。其技术含义是一个企图脱离中枢的运动,往往会拉回到中枢中。
如果你是奔着只操作该级别的一类买点去的,从操作上来说,这里没有出现该级别一类买点,你就只能不操作。但在这个点做个次级别的一买操作,是完全可以的,尤其股价位置整体在低位会比较安全,并且完全可能演化为底部低点。但如果在高位,风险就比较大了。用缠师的话说,属于刀口舔血行为。
还是以刚才那个图为例。我们看看这个图之后的走势是怎么样的。
如果将时间周期拉长来看,之前为一买的点,现在来看甚至连类一买都不是。不过是中枢里面的一个低点而已。这个背驰将下跌走势,转换为了一个更大级别的中枢。
可能有的人就会说了,那我事前不可能知道这个买点会扩展成一个大中枢啊,万一就真的反弹了呢?
当然不可能知道。有这种思想的人,多数还是抱着预测的角度看待问题。我之前也说了,缠论不是预测,不是先验理论,而是应对,是后验理论。这里究竟怎么操作,完全是看个人的习惯,如果你要奔着小级别的一买去,那么买入以后看到背驰后发觉反弹力度不够,就应该考虑卖掉。应该按照如下操作。
这种操作在缠论里是允许的。缠师自己也提到过:
第一类买点介入后,如果碰到的是中枢,就先在次级别第一类卖点部分退出。因为有可能碰到中枢结束后下跌的情况,为什么不全部退出,因为之后仍然可能遇到上涨。在结果出来前,可以在中枢中做T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如果是小资金,甚至可以在遇到中枢后完全退出,一点时间不浪费。
缠师确实对可能产生的各种情况都进行了精确分类,并给出了相关的操作指导。
但是经验稍微丰富点的,大概率就会因为觉得这个低点相比高点的跌幅有点少,会选择继续等待,等待走势是否能够有更深的跌幅再决定。如果没有等到,万一在这个小级别的点真的发生V字反转,那这些老手也就只能选择错过。
这是一个选择问题,而不是对错问题。
缠师也表达过,熟练的人,一看图就知道能不能搞。
打开日线图,1 秒钟如果还看不明白一只股票大的走势,那就是慢的了。基本上说,如果图看多了,成了机械反应了,一看到可搞的图,就如同看到可搞的面首一样。一见钟情,科学研究说大概不需要 1 秒,股票如同面首,如果不能 1 秒之内一见钟情,估计这股票也和你没什么缘分,最多就是有缘无分空折腾了。
所以一个股票在更长的时间内能不能搞,其实是需要通过经验判断的。需要多看图多总结。就像面对一个喜欢的人,就是一见钟情,不需要太多大道理。
相信写到这里,你应该能明白,缠论跟其它的模式并无本质不同。好的机会同样也是需要等待的。如果你想要赔率大的机会,就更得等待了。这个等待不仅仅是指为了好的机会你得等待,还说的是,即使你在一买处买入了股票,你得拿的住。等到它突破三买真正迎来主升浪的一天。当然缠师并不主张小资金这么做。
另外,一买信号出现的频率怎么样,这是高度不确定的。你甚至可能等不到某个股票的一买了。好在缠论的特点就是不涉及选股,理论上你完全可以每天寻找不同的图,总有符合要求的。股票不够就去找期货,甚至可以找比特币,以及其它任何一个市场。
一个高赔率的交易机会,本就是很少的。如果你想要抓住这种机会,唯一的方法只能是降低交易频率。当然对大多数短线交易者来说,是很难做到长期不交易的,那么就必须要有所取舍,做到平衡。这就是每个人在操作细节上的问题了。
另外再说一个问题,如果你要把时间级别扩大,那能让你拿的住的,究竟是什么,不就是基本面了吗?说到底,最后还不是又回到了同样的问题?
不过缠师也提到了,一般而言,在第二个中枢之后发生背驰的行为,特别在日线级别上的,占了90%以上。4、5个中枢后才出现背驰的,非常罕见。
所以要确定下跌结束,就是要解决中枢的问题,这也是缠论的核心问题。确定中枢的意义在于确定自己的位置,中枢就像一个参照系,至少让你知道自己在中枢的哪个位置,从而可以确定自己的操作原则。
三、画线——处理数据的方式。
刚提到了,想赚取更多的利润就得扩大级别。首先你得确定一个级别更高的中枢才可以。这个时候就是大家经常看到的那些分析缠论的人用到的画线了。
画线的目的是为了用缠论处理复杂的数据,简化图形,确定中枢的位置。
处理数据需要用到顶分型、笔、线段的概念。这些在第二篇学习笔记中有提到。这里就不再对这些基础概念进行复述了,正是因为概念过于庞杂,所以才专门用了一章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
顶分型、笔和线段的概念,类似于修房子时的一砖一瓦,你得有这些一砖一瓦,才能盖起大楼。
确定了线段以后,就可以确定中枢了。3根有重叠的线段就可以构成一个中枢。中枢级别越大,你的观察级别也就越高,机会的酝酿也就越大。
四、寻找背驰。
确定了下跌和相应的级别,那现在就得去找背驰了。关于背驰的判断标准和定义,这里不再赘述。简单来说,背驰表示的意思就是,趋势还在,但是力度变小了。如果拿物理学的概念来表示,就是说,速度在变小,加速度变为负,但是距离s还在变大。
在理论中,利用区间套的原理,是可以精确的找到下跌中的最后一笔交易的。但是在操作中我们不可能做到这么精确,也无需做到这么精确。
缠论对背驰是有精确定义的,就是长短均线的相交面积。如果面积相比上个面积变小,那么就是背驰。但是这个方法有个缺点,那就是要等长短均线相交以后才能确定,此时背驰已经发生了。
有几种其它的方法可以替代:
1、在次级别走势中,找到背驰点来判断。如你的操作级别是5分钟的,如果5分钟要背驰,必先发生1分钟背驰,在1分钟背驰处买入就行。这种方法和真正的低点没有太大的距离。但是缺点是,最后很容易会把5分钟交易成1分钟级别,从而失去了大级别的利润。
2、用趋势平均力度去抓住背驰。因为这个概念是即时的,马上就可以判断当下的缠中说禅趋势平均力度与前一次缠中说禅趋势平均力度的强弱对比,一旦这次比上次弱,就可以判断“背驰” 即将形成,然后再根据短线均线与长期均线的距离,一旦延伸长度缩短,就意味着真正的低部马上形成。按这种方法,真正的转折点基本就可以完全同时地抓住。缺陷是,风险稍微大点,且需要的技巧要高点,对市场的感觉要好点 。
3、于是缠师用了一个简单的缠中说缠的 MACD 定律:第一类买点都是在 0 轴之下背驰形成的,第二类买点都是第一次上 0 轴后回抽确认形成的。卖点的情况就反过来。
当然这个定律应用是有条件的。而且我认为这个条件还比较严格。
用 MACD 判断背驰,首先要有两段同向的趋势。同向趋势之间一定有一个盘整或反向趋势连接,把这三段分别称为 A、B、C 段。
用 MACD 判断背驰的前提是, A、 B、 C 段在一个大的趋势里,其中 A 之前已经有一个中枢,而 B 是这个大趋势的另一个中枢,这个中枢一般会把 MACD 的黄白线(也就是 DIFF 和 DEA)回拉到 0 轴附近。而 C 段的走势类型完成时对应的 MACD 柱子面积(向上的看红柱子,向下看绿柱子)比 A 段对应的面积要小,这时候就构成标准的背弛。
这里要注意:
1、B 的中枢级别比 A、C 里的中枢级别都要大,否则 A、B、C 就连成一个大的趋势或大的中枢了。
2、A 段之前,一定是和 B 同级别或更大级别的一个中枢,而且不可能是一个和 A 逆向的趋势,否则这三段就会在一个大的中枢里了。
其实背驰的确定方式有很多种,在缠论中,缠师用到的是价格和时间的关系。在现实中,很多人用到的是价和量的关系。这些都无所谓,属于优化操作的问题。每个人就不一样了。
确定了下跌、确定了背驰,还确定了相关的原则。相信你已经明白缠论的基本操作思路了。剩下的就是不断精进了。
以三买为例,用一幅图,可以说明所有问题。
剩下的,就是不断优化自己的操作,和不断精进的问题了。这世界上模式非常的多,缠论只是其中一个。打板这种模式,光是一个打首板,就有无数多的东西值得你深究。可以是打图形,可以是打题材,可以打龙头,可以打跟风。看分时、看压力位、看基本面,各种都有。想要赚钱,而且还要稳定赚钱,就得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五、关于止损。
这个也属于优化操作的问题。最后提一下优化操作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止损。诚然,在缠论里,是没有止损这个概念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不止损。
其实缠论中,缠师虽没有直接说止损的问题,但是还是隐晦的承认了应该止损。他用的是另一个词,就是退出。其实也暗含了止损的意思。用缠师的话来说,就是只有能搞和不能搞,不能搞的票,你就只能退,跟成本无关。并且在文中提到,某些票等到第三类卖点就晚了,市场已经出现了无数的卖点了。实则也还是包含了止损的思想。
我们还是以最初的图形为例,将走势拉长一点。如果你是在第1个圆圈处,奔着一买的目的去,在2处你没跑,从这个小级别来说,你已经错过了该级别的买点2了。此时市场给了你一个机会3,但是你还是没跑,你想等3买,这也是没错的。但是3之后的走势,破了中枢,3买构建失败,证明继续持有的目的已经不在了,那就应该走了。至于是亏是赢,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成本已经发生,这就不是考虑在内的了,而应该考虑,你已经该走了。
下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就得多耐心等待,小机会要懂得忍住不动。除非你有技术之外的因素来确定反弹力度。比如基本面、比如你知道某个大资金要买,等等。这样可以加大成功概率。
写到这里,也比较累了。我相信真正有耐心看完的必然是少数。缠论的原理并不复杂。我之所以想用一篇篇的文章来阐述,是因为我想用这种方式逼自己把缠论捋顺,某种意义上,也是“利己”的成分更多。我在写文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什么逻辑和概念不清晰的地方,我会弄清楚再继续往下写。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我也实现了自己的目的,确实把很多东西都想通了。
⑼ 怎么理解缠论中买点跟卖点,以及背驰
一.缠论的第一类买卖点:
1.第一类买点:某级别下跌趋势中,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下跌破最后一个走势中枢后形成的背驰点。特性:产生在下跌趋势最后一个中枢下面,由背驰构成。
2.第一类卖点:某级别上涨趋势中,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上升破最后一个走势中枢后形成的背驰点。特性:产生在上涨趋势最后
一个中枢的上面,由背驰构成。
特性及成立条件:利用走势中的背驰来确定第一类买卖点,也就是说第一类买卖点就是走势中的背驰点。下跌趋势中底背驰产生第一类买点,上涨趋势中顶背驰产生第一类卖点。第一类买卖点都应当至少是出现在第二个中枢之上或之下。
二缠论的第二类买卖点:
1.第二类买点:第一类买卖点出现后,随着第一次次级别的上涨结束,接着会有一次次级别的回调,这个回调的低点,是市场中仅次于第一类买点的较佳买入位置,这个买入位置就是第二类买点。
2.第二类卖点:在第一类卖点出现后,随着第一次次级别的下跌结束后,接着回又一次次级别的回升,这个回升的高点,是仅次于第一类卖点的较佳卖出位置,这个卖出位置就是第二类卖点。
特性及成立条件:二类买卖点是发生在一类买卖点之后的买卖点,由次级别图中的第一类买卖点构成。第二类买卖点可以出现在中枢的任何位置,甚至可以出现在比第一类买卖点更好的位置。
三、第三类买卖点
1.第三类买点:在第一类买点出现后,一个次级别走势向上离开走势中枢,然后以一个次级别走势回试,其低点不跌回中枢区间,则构成第三类买点。
2第三类卖点:在第一类卖点出现后,一个次级别走势向下离开走势中枢,然后以一个次级别走势回抽,其高点不升入中枢区间,则构成第三类卖点。
特性及成立条件:第三类买点只产生在中枢之上,也有可能和第二类买点重合,由于第三类买卖点不回到中枢,这样就在中枢之上又产生新的中枢,因此第三类买卖点也称中枢破坏点。
注意:
1、买点和卖点是有级别的,日线上的第一类买点,可能两年才出现一次,而5分钟上的,可能两天就出现一次。
2、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在某级别买点买的,就在某级别的卖点卖。买了股票,就一定要从买点一直持有到至少是同级别的第一卖点。
3、 买点并不一定是一个点,一个价位,级别越大的,可以容忍的区间越大,大级别的买点
4、买入后等待较大级别卖点的出现,卖点没出现的,就持有。卖点卖了,就等着跌出买点再进去,把中线有潜力的股票当成自选,不断的反复操作。
缠论是对股票的本质研究最为深刻的理论。期中比较关键的是对背驰的判断,背驰之后必然出现转折,转折之后的走势,是可以被完全分类的。最终选择哪一种走势,是需要当下判断的,如何正确进行当下判断,是决定着能否正确操作的关键。
以上升走势为例,来探究背驰。当某级别背驰的时候。必然先在次级别出现转折。根据转折的力度来初步判断未来走势。这涉及到动力学知识。力度较大,同时出现量能递增,有可能出现下跌走势。如果出现量能递减,则有可能出现盘整走势。当然这一切,还需根据走势延伸当下确认。如果力度不大。之后的走势出现盘整的概率较大。结合走势类型的分解(区间套原理)就可以极大的提高判断的准确率。
背驰的判断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
1、比较法,将相关的两段走势进行比较。
2、量能判断法。
3、macd判断法。
4、K线的角度。
5、涨跌幅度对比
本人认为凡是能判断走势力度出现变化的方法,都可以用来判断背驰。
⑽ 缠论背驰,背了又背
不存在背驰又背的说法,背驰之后有三种情况,护展一出很正常会有比一买更低的点,博主在之前的解盘中有说,一买不一定就是最低点。。。。对于股票的操作,很多人肯定都忽略了博主后面关于表里关系的解说,实际上那些东西对市场步频的把握非常有用,对于菜鸟来说,最好不要想着炒什么背驰或盘背的第一类或类第一类介入点,好好的在二买或其他买点,参考表里关系的述说来操作,成功率就会大增。而等你水平高了后,就算买了一买后面创了新低,那么在卖点出现之前都不该离场,当然,这个扩展有时会下跌很大,10%都很常见,但没有卖点你还是卖不了,不该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