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学习一下日本股票怎么玩儿,有没有懂行的
1、在中国的公民只要到国际证券营业厅开立日本的股票账户就可以购买日本的股票了。
2、日本股市开盘时间是东京时间9:00-11:00,中途休息一个半小时,12:30-15:00。
按照北京时间是上午8:00至上午10:00为早盘,中午11:30至下午14:00为午盘。
3、根据日本央行的调查数据,目前日本家庭大概拥有1,650万亿日元的金融资产,尽管多年来利息一直和零差不多,但其中超过50%是躺在银行,而投资股票(包括买基金)的比例不到10%,两者的比例正好与美国相反。
❷ 央行货币上市是买股票吗还是买股
买股不能直接买股票,2018年来,中国股市跑输绝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在市场情绪低迷之际,上周,东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抛出了“央行持有本国股票资产大有可为”的论点,建议中国央行应进入股市,购买股票或股指产品。股市一度暴涨。
不过,随之而来的是接近央行人士的否认以及各路专家学者的反面意见,尾盘股市涨幅收窄。
接近央行人士回应媒体称,“没听说这样的计划,法律上也不支持”;
央行原调统司司长盛松成也表示,中国央行直接购买股票或者ETF的理由不成立。法无禁止即可为,理论上,《中国人民银行法》并没有明令禁止央行购买股票或股票ETF的行为。但是,从各个方面考虑,中国央行没有必要直接购买股票,因为央行购买股票容易加大股价波动性,很可能扰乱市场定价功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里储备工具较多,目前仍应该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进入股票市场,将出现监管难题,并且容易影响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健康的股票市场取决于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制度改革。
某原央行人士也对笔者提及,2010年日本央行大举购买股票ETF,但这是作为量化宽松的工具,目的是为市场注入流动性。这也是因为日本经历了20年的通缩,且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本土企业投资意愿低下的背景下,央行才不得不选择购买股票ETF来注入流动性,而且如今买成多家上市公司大股东的日本央行已是“骑虎难下”,还被指责扭曲价格、垄断市场流动性。
❸ 货币增发是如何稀释资产的
纵观整个2020,以美联储为首,大量的增发货币,通过各种 债卷 注入世界各级市场,贫富差距来到了 历史 峰值:有钱人越来越富有,更多人的财产反而在加速稀释。
这些增发的货币是如何稀释资产的呢?
假设5个同学坐在班里,每人兜里有10块钱。
午饭时间到了,进来一个卖肉夹馍的,捧着5个肉夹馍,一个卖10块。
大家虽然饿,但是手头紧,舍不得花钱。
这时候班主任说话了:我给你们每人再发10块钱好了!吃!
既然有人发钱,那就吃!大家期待的看着班主任挨个发钱。
注意: 无论是一间教室还是一个 社会 ,发钱都是有先后顺序的, 要一排排的发。
第一排的同学先拿到钱,立刻用20块钱买了2肉夹馍 。
卖肉夹馍的马上意识到,这屋里的钱比自己想象的要多!最重要的是,现在有4个孩子还没吃饭,只剩下3个肉夹馍。
涨价!
第二排的同学 拿到钱时,发现 一个肉夹馍要15块 钱了。
第三排和第四排 ,分别花了 20块买一个肉夹馍 。
最后, 第五排的同学 虽然也拿到了10块钱,肉夹馍的肉已经卖完了,除非他愿意花 20块买没有夹肉的白馒头
重点来了!同样收到了10块钱,最后按照市价:
第一排同学的资产是2个肉夹馍,超过了40元;
最后一排的可能攥着20块钱在饿肚子,总觉得哪里不对,又说不出为什么。
请注意,以上还是每个人都发10块。
在现实中,后几排获得的钱会更少,也会更慢。
这就是 坎蒂隆效应 (Cantillon Effect):新增的货币是逐渐流向 社会 ,优先获得的人群先获利,并推高资产价格。后面的人虽然钱也增加了,资产却在缩水。
不知不觉间,前排占了后排便宜,上游掠夺了下游,收入的再分配悄然完成。
2020年,这个故事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
那么,事情是如何发展到这一地步的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货币就是债务。
在原始 社会 的一部落,小明打鱼,小红采果。
每天,小明会用1条鱼,跟小红换5颗果子吃。
某天,小红想吃一天素清清肠胃,明天再吃鱼。可天气炎热,今天采摘的5颗果子,明天大概率会坏掉。
于是当天,小红依然给了小明5颗果子,但是约定这条鱼明天她再来拿。
小明收下果子点点头,欠下了1条鱼的债务,直到第二天还给小红,这笔债务消失。
后来小红经常性吃素,小明欠的多了,就开始用 贝壳代替债务。
这些货币的背后,是小明的个人信用所支撑。
后来各种村级干部各种撕逼,呼呼啦啦打了好久,其他人都死绝了只剩下一人,成为了皇帝。
此时货币的背后,是封建政权,也就是皇帝的信用作为支撑。绝大部分人不知道国库有多少家底,但是没关系闭眼花就是,毕竟人家是皇帝。
皇帝不能给下面的大臣发米发面发时令果蔬吧?太麻烦,也太掉价,就发银子和铜钱。
呐,爱卿啊,拿去换吃穿用吧。
这时,大臣们手中的货币,是皇帝承诺的债务,大臣捧着银子再到二级市场 — 也就是菜市场 — 去兑现成实物。
如果皇帝的位子不稳,货币也就没了支撑的信用,老百姓就不愿意再接受这种货币。这时,即使朝廷没有疯狂印钱,市面上的钱也会越积越多,而生产出来的东西还是那么多东西。
这就是为什么,在每个政权的末期,都会发生大规模的 通货膨胀 现象。
那么,如果流通的货币少了呢?
大唐盛世,万国来朝,但是因为各种原因, 造钱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
卖的东西越来越多,可以流通的钱却越来越少,钱就这样变得越来越值钱:今天一个铜板买一个馒头,过两天可以买俩。
于是,除了必要的开销,大家争相存钱。钱的价值越来越高,产品相对的越来越便宜,最终许多实体入不敷出,纷纷破产。
这就是 通货紧缩。
公元817年,唐宪宗实在没辙了,甚至颁布了 《禁私贮见钱敕》 ,禁止存钱!
给你们一个月时间去花钱!一个月后, 凡家中存款超过5000贯的,平民直接打死,达官贵人流放 ,并从没的收财产中取出1/5奖励告发者。
狠啊!
所以,货币就好比吃药: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
时间到了现代。
之前我们所说的银子啊,铜板啊,都是实体钱。现在,实体钱(纸币和硬币)的流通数量仅占总货币量的 3%-8% ,其他的都在数字中流通,诸如叮咚您的支付宝账单已生成。
由此,货币的创造方式也不再是单纯的从上而下: 一个人的贷款(也就是债务),并不是另一个人的存款,而是银行创造出来的。
小明往银行里存了100块,拿到存折的瞬间,银行可以任意处理这100块。
银行按照规定,留下了10块存在中央银行(10%的存款准备金),把剩下的90块贷给了小红。
小红的90块没花,出门左拐,存入了另一家银行。银行留下了9块存在中央银行(10%的存款准备金),把剩下的89块又贷给了另外一个人。
这就是现代货币的主要来源之一: 派生存款。
在10%的存款准备金限制下,小明最初的100块存款,经过不断循环,最大可以增长为将近1000块的贷款。
美国更牛,2020年3月26日存款准备金降到了 0% ,存多少造多少!
为什么经济的发展需要增加债务?
因为一个人的债务,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假设贷款比例是收入的10%:
小明在小红的店里买了一套衣服,他的收入是100块,银行贷给他10块。这10块是小明的债务,也是小红的收入。
而小红的收入增加,会提高她的贷款上限:她的收入是110,现在可以贷出11块了。
小红现在有了121块,又将成为另一个人的收入,并继续提高他的贷款上限。
133块。。。
146块。。。
161块。。。
而对于银行来说,只要能把钱贷出去,就能稳稳当当的吃利息,这买卖谁亏谁赚了跟他们没啥关系。
唯一的风险就是还贷违约。
怎么办呢?
自然是贷款给最稳当的行业!于是, 房地产成为了银行贷款的首选 — 最不济收回房子,总是赚的。
全球主要国家的房价一路攀升,许多人买到了自己本来负担不了的房子,银行也迎来了最黄金的岁月。
事情发展到现在,还可以接受。不管怎么折腾,市场总会自我调节。
当经济周期性下行时,许多人还不了贷,银行就会收紧贷款,大家勒紧裤腰带,一起挤挤脓包,让市场淘汰一些出问题的企业,并期待之后的百废待兴,屡试不爽。
直到2000年,一切都变了。
好日子过惯了,吃一阵子苦这种事,连想一想都觉得难以忍受。
日本人首先拒绝挤脓包,日本央行施行 量化宽松 ,开始了左手印钞右手买的开挂人生。
直到现在, 日本央行已经买下了80%的日本ETF股票 ,宛如饕餮。
要知道,一个国家的央行不会破产。如果快破产了,就会印钱阻止破产,这是法律允许的。
一个不会破产的机构,通过自己印钱买了很多东西,是不是听着有点赖皮?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小布什如法炮制,美国央行开动了7000亿的印钞,通过购买不良 债卷 ,直接向银行和大型机构注资,开了日本之外的先河。
再如瑞士央行,为了让瑞士法郎贬值增加出口竞争力,一直是印钱届的翘楚。
单说2020的阳春三月,趁着美股一片哀嚎。美国印钱他也印,然后疯狂买入美股。到了2020年3月底,仅五大 科技 美股的持仓,已分别高达:微软45亿,苹果44亿,亚马逊32亿,谷歌27亿,脸书16亿。
当月平均仓位增幅高达22%。
效果立竿见影:从2019年12月底到2020年4月(YTD),美国标普500指数中, 这五家 科技 公司的股票平均涨幅为10%,而其余的495家公司整体下跌10%。
这就是为什么经济明明这么烂,股市却越蹿越高,富人也越来越富有。
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例:从2008年至今,美国政府发行了巨量国债,美联储印钱购买,再注资到各大亏损企业和金融机构。
国债的信用来源于国家税收,实际上就是: 用纳税人的钱去填补企业机构的亏空。
这就好比大米没人买了,入不敷出,米厂快要破产了。这时候出现了个时间机器,把村里人明年后年大后年的工资都取出来,买了今年的大米。
结果呢?
米店老板喜笑颜开的提了辆跑车。
而对于汤姆来说,明年,他家隔壁本来该建一所小学;
杰克后年生了场大病,住院费本来应该便宜些。
现在都没了,因为村里太穷了,钱都去买了大米。
同时因为坎蒂隆效应,他们的钱也许多了,也许没多,但资产却在缩水。
他俩隐约感到有什么地方不对,但是又说不上来是什么。
因为货币的创造和分配方式改变了,有的损失,他们看不见。
❹ 疫情影响下,为什么有的人在囤现金,有的人却在买资产
疫情影响之下,每个人的投资决策可能都不一样。
思维决定成败。平时努力学习工作,多赚钱,省吃俭用多存钱,够首付就买房子,这样可能收入增长的快一些,而自己的资产增值也会快一些。而如果平时吊儿郎当,总想着在工作中偷懒,也不想多学习,那么可能赚到的钱就少,再加上好面子,提前消费,冲动消费,每个月底都在想办法还信用卡债务,那么怎么能够存到钱呢,那么又去拿什么买房子呢?
而在投资决策上面,也是思维决定成败。有些人平时可能想多存一些钱,能够以后应急所用,而且也能够产生一些利息,能够让自己未来的生活过的更好,但是就是不想买房子。但是也有一些人总是想着首付够了,就要贷款买房子,这样可能能够享受到未来房产升值的好处,从而有可能让自己的资产越来越多。
原来有两个朋友,二十年前的时候,两人资产水平差不多。但是其中一个选择在一个一线大城市买房子,把孩子户口办到了这个大城市,而另一个只是在三四线城市买了房产。到现在,那个在一线城市买房子的,平时很节俭,当时买房子花20多万,现在房产价值1000万左右了,孩子也在一线城市安居乐业了,家庭资产达到了两千万左右。而另一个只是在三四线城市买房子的,平时花销大,现在总资产不过五六百万,想在大城市买房子还需要贷款了。也就是说,20年前的决策,造成了两个朋友资产差了几倍。这个可能就是思维决定成败了。
综上所述,每个人的投资决策都不一样,但是现在的决策肯定会影响一二十年以后自己的资产水平,如果买房子,大概率能够保值升值,而存钱,可能很难跑赢通货膨胀。
1、穷人爱存钱,富人爱买资产,平时也如此。
2、存钱越存越贬值,所以才叫穷人,资产随着时间增值,所以富人越来越有钱。
3、疫情,经济活动停止,各国只能大量印钱,维持正常运转、 社会 稳定,从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
4、穷人囤积现金是怕失业、怕得病、怕物价上涨,货币虽然贬值,但总比没有强。
5、投资,虽然可以发财,但穷人不敢,也不会,因为他们承担不起投资失败的风险。
6、全国,大多数老百姓的资产都是房子,还负债,已经没有多余的钱,再投资了。
7、有钱人不是没有存款,而是钱多到要做资产配置,房子、股票、黄金、存款,都有,从而能在货币放水的时候,实现财富增值。
8、富人的秘密是钱生钱,而穷人是劳动力赚钱,随着货币的越印越多,富人的财富积累越来越快,而穷人随着物价上涨,手里的存款变的越来越少。
9、穷人,没有选择的余地,害怕风险,不存钱,投资,很可能亏损。而富人资产均衡配置,能抵御风险。
这个很好理解,因为疫情原本使经济倒退,但我们国家因为防控措施好,是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经济增长最好的,但欧美的防控很差,经济都是衰退的,这个时候就会有人预判如果美国的经济衰退严重可能再次引发世界金融危机,而有的人预判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强劲不会有风险。
上次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造成了全球的金融危机,结果我们国家印钱刺激大基建,房价飙升,拯救了全世界。
在金融危机以前如果判断准了金融危机的出现,是可以囤积大量现金的,因为当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实体资产是会迅速暴跌的,而且泡沫越大的东西暴跌越快,这个时候屯有大量现金的人就会用现金购买便宜的优质资产,等到金融危机结束,这部分优质资产会几十倍的增长,现在很多人都在预判新冠病毒会让美国的经济崩溃,从而再次引发世界金融危机,这个不好说,因为美国现在印钱来刺激经济效果不明显。
而且让美元的世界地位获得了动摇,如果经济持续衰退,不排除再次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所以有些人会去囤积现金。
也有很多人看好国内的发展在持续的购买资产,因为现在我们印的钱还是太多了,最近的物价疯涨大家都能猜到和通货膨胀有关,但我们的RMB在世界上还是升值的,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外汇政策。
RMB大部分都是在国内消化,在世界上流通比较少,这样钱在国内流通不出去,而且每年都在印,RMB本身的价值就会打折,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肯定要购买优质资产,而且现在中国是世界上受全球资金投资最多的国家,几乎全球的资金都看好中国未来的发展,所以很多资金提早布局等待红利的到来。
总结
正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加强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而我们国家作为全球最主要的经济体之一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有人看空囤钱有人看好我们的发展买资产都是正常的现象,但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还是不透明,最大的雷区我认为有两个,第一就是外汇管制,第二就是房地产,外汇管制太严国内就会通货膨胀严重,而房地产的弊端太多了,已经影响到经济了,这对应的是一个地方债的大雷区。
这话说的好像有的选一样,不仅穷人没得选,富人也没得选——每次灾难,都是富人向穷人的掠夺。
没得选为什么有穷富之分?因为资产形式不一样,而人对资产的价值认同却是一样的。
比如有人靠拆迁暴富,只因为他曾经拥有某块地使用权,但人们为什么不认为未拆迁之前不富有呢?地一直都在啊!
物以稀为贵,当满大街都是某物时,它就一文不值。只有当某物成为稀缺时,才能体现其价值,而价值是人们对某物的认同趋于一致。
疫情之下,各国争先抢后地印钞,钞票多了它就不值钱了,而其他资产数量有限,相对于不值钱的钞票,人们的认同价值自然上升。比如疫情之下的股票,实体经济不行,反而虚拟的股市涨上去了。
为什么说富人也没得选呢?因为印钱多了,富人的资产发生通胀,若不使资产价格涨上去,对冲相应的通胀,那么就会使富人变穷。比如股票保持原来的价格,看起来价格没变,但实质相较于资产通胀,已经在下跌了,富人只有去买资产,使价格往上,才能保持原有的财富,没得选。
资产是无法完全变现的,否则所有的资产都将一文不值。比如股票人们纷纷变现,股票会一跌再跌,最后一文不值,以前是一张纸,现在是一串数字;房子也一样,无法完全变现,所有的价格仅是人们的想象。
假如全部资产都能变现,那么钱将不再是钱,而是纸,或一串数字。
富人去买资产,变成穷人的现金富人靠投资赚钱,穷人靠打工赚钱。
富人因为持有资产,不用担心失业,对生活带来困扰,所以他只需要维持原有的现金就可以了。而穷人因为疫情可能失业,或者降薪,那么穷人就得凑足钱做准备过冬啊!万一失业,下个月的生活费就没有着落了。
疫情来了,国家印钱,因为富人有资产,那么印出来的钱会被富人所拥有。
比如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买股票,投向市场,那么这会促使股价上涨,富人要是卖出股票就能获得现金——日本央行已经成为日本股市的最大股东。而富人拿了除生活开支之外的钱也没用,自然也就不会去卖出股票,资产就会噌噌地往上,只要稍微一变线就能对冲多印钱产生的通胀。
再比如下调利率,富人通过持有的资产可以进行贷款(股票质押,房产抵押等等)。利率下行,富人则可以以更少的成本获得现金,获得的现金去购买增幅更大的权益资产,会获得更多的资产增益——多印钱意味着债权资产收益下行,权益资产收入上行。
不管央行通过何种手段印钱,钱始终先流到富人手中,再流到穷人手中。
下面,以买卖股票为例。
一只股票从10块钱涨到11块钱,钱流进股市了吗?没有,企业并没有进行融资,只是单纯的价格上涨。而有人买就必然有人卖,10块钱涨到11块钱,看起来是增加了1块钱,流进股市1块钱,但股票本身就是一张纸或一串可交易的数字,交易实质是价格的交易——富人11块钱买进去,那么必然有一“穷人”以11块钱卖出来。
富人只需要维持原有生活的现金就可以了,多出来的现金必然去买资产,以此来使持有的资产保值或增值——就必然要迫使股票从10块钱涨到11块钱,进行买入。
而穷人因为没有资产,为了以备失业或者不能工作等情况,它就会将所持有的极少资产变现,卖给富人,从而筹集资金过冬——股票从10块钱涨到11块钱,可以对冲多印出来的钱,穷人也觉得满意,卖掉少有的资产变现,从而获得过冬的粮草。
灾难过去了,富人会变得更富有,穷人只能用更多的劳作去换曾经失去的资产。
每一次灾难,都是资产形式的转移,也是富人向穷人的一次掠夺。
穷人的象征正是一个农民,富人的象征,是一个艺人。农民的动静和操行将变化不了什么,最多用牛耕地有变化,在田地里稍有所变化,稍象唱戏一样,牛则是他的戏伴,他永远只是如此的动作,再加锄头和篇担的运用。他永远塑造不出一个象样的物美来。别说是艺人,哪怕是工人,也能制造出某物体,或工业产品来。艺人就更不同了,他可以塑造出世界上的一切,如同台上的演员,他可以将变化着各种人物角色,以及坏人或好人。基于
以上,穷人与富人,就以此而形成,穷人永远盯着的是钱,是纸币。而富人则用贯了纸币,纸币最不容易变形的,甚至到了一定的时候,他们最瞧不起的就是钞票,即纸币。他们喜欢的是金银财宝,可变为更价值的金山银山。
穷人本来就没有钱,拿什么来投资?你到银行拿贷款。都拿不到。银行怕你还不起。富人就不一样。所以说,自古以来,穷人越穷,富人越富。这不单单是思维问题。有的人出生在穷苦人家。有的人生来就是富二代。这怎么好比呢?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 社会 的三大差别。永远都存在。
穷力本身没资产没被动收λ,只能靠打工挣钱,只有现金才能稳定生活,而富人阅历丰富,市场行情门清,加上有资产,可以贷款再买资产,而资产可带来稳定收入,实现以钱赚钱的杠杆
现金少的人呢?看似有米,一花就没,只能去除日常消费,囤点米,在等在想再观望,有时赚了是运气,时常平炎,以是习惯,走不出原来的,生活圈,不去投资用脑,用心,不放变自已,但赚米是共同点。富人没的选,线下实体不好做,日常高消费,眼光高,胆大心细,有格局,习惯赚大米。经起风雨。选择对了成功,经得起失败,反而会更快花米,才有到顶峰的投资,成功率高一些,拼对了,才是成功人生顶峰。
穷人为什么穷,就是你只靠出卖劳动力获得收入,收入渠道少。你也没有多少资金,投资渠道少,也就只能囤现金,还要应付医疗、教育、生活应急。富人之所以能成为富人,人家收入渠道多,资源广,有条件买资产,而且优质资产是可以保值,争值的。这些造成穷人愈穷,富人更富。
人民要是多囤物资,权贵有百种手段,收走。
❺ 日本国债收益率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你需要知道安倍为日本经济做了什么。我相信安倍经济学是我听过最多的一个。安倍经济学是什么? 通俗地说,就是印钞票。 但是印钞票不是闭着眼睛来的。你必须遵守纪律。在这里,你要适度进入一点专业领域。 1.印刷方式:0利率+量化宽松 0利率很简单,就是把钱存银行,不仅没有利息,可能还要交银行管理费。现在还存吗?没有,那就拿出来消费购物。 量化宽松仅仅意味着央行借钱给政府用于投资。程序上的观点是政府发行国债,然后央行印钱买这个国债,这样政府就有钱搞基建和投资,刺激经济发展。 2.印钞控制阀:国债收益率曲线。 这是什么意思?这就像央行做了一个印钱的仪表盘。这和调节空调温度是一样的。比如26度的时候,你感觉最舒服。高了就要往下调,低了就要往上调。 收益率曲线的仪表盘是将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固定在0%左右,然后日本央行围绕这个规模进行调控。 如果发现收益率上升(收益率上升,债券价格下跌),说明市场上又有人大量抛售债券(供大于求,价格下跌),那么日本央行就会赶紧买入,将这种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稳定在0%左右。 相反,如果收益率下降,央行就会抛售国债。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这个尺度是0?简单来说,我借钱给你,需要利息,央行借钱给政府也一样。但如果这个规模设为0,就意味着央行和政府约定的利息为0,这样政府就只能偿还本金,没有利息压力。 所以这个规模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降低政府的负债成本,二是保持政策的可持续性。毕竟,你不能为了刺激经济而让政府欠下太多债务。 这里我想延伸两个话题:一个是关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另一个是为什么最近日本国债被大量抛售。 了解了安倍经济学背后的操作程序,基本就能理解美国的量化宽松。其实美国也是这么做的,但是美国和日本最大的区别就是美债是有利息的,所以一旦美联储加息,投资者就会抛售股票、债券(比如日本国债)、比特币,然后疯狂买入以美债为代表的美元资产。美债利率虽然不高,但聊胜于无。 但是这里有一点要明白。这个2.928%叫做名义利率。有一个简单的公式: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达到了9%左右。粗略来说,美国的实际利率=2.9-9=-6.1。也就是说,美债的实际利率实际上是负的,负的程度比日本高。毕竟日本的 华尔街和全世界的投资者看不懂吗? 显然不是因为美债或者美元资产在这个丑陋的时代最美。他们不明白,但也没办法。就像中国为什么要持有美国国债(借钱给美国),其实是一个道理。 还有一种无可奈何导致的无奈,就是美国的通货膨胀会让全世界买单,因为本来借钱给美国是有利息的,但是美国正在经历大的通货膨胀。从实际利率来看,利息收入赶不上通货膨胀率,使得我们借出去的钱不仅没有利息,还得还(利息收入赶不上贬值率)。想想,是不是很无奈? 但可悲的是,谁都无能为力。 其实这就是上面提到的无奈的反应,即日本国债在美国加息期间必然面临极其严峻的抛售压力。 为什么不正常?这就在于上面提到的印钞控制阀:国债收益率曲线。 有了这个控制阀,华尔街很容易想到一个故事——索罗斯攻击英镑和泰铢的故事。根据这个故事,他们会认为日本央行不可能一直这样买下去,因为日本央行这么多年来一直“负债累累”维持这个零规模。 背景:日本国债总规模约为1.1万亿元。今年年初,日本央行持有的国债仅占总量的10%左右,但最近已超过50%。 所以华尔街认为日本央行可能无法坚持这个规模,所以美元升值导致了更大规模的抛售。 这个时候整个日本金融体系压力很大,内外都有(最近美国财长耶伦访日,说你操纵汇率,对美国不好),而这个压力的根源就是安倍经济学。但就在这个时候,这个政策的创始人安倍被刺身亡了。这是意外吗?巧合吗?还是必然? 我不是大师。这个我真的搞不清楚,但是可以从日本的现状,国民性,安倍对日本的影响等方面做一些分析。也许我能找到一些线索。
❻ 不那么严谨地来说说索罗斯是如何做多日股做空日元的
之前,我们不那么严谨地来看了索罗斯是如何狙击泰铢的。虽然说做空某一国的货币会给这个国家带来经济动荡,引发一系列诸如失业率飙升、钱不值钱、民众对政府不信任等社会问题,但如果只从投资收益的角度看,索罗斯还是厉害的。毕竟投机这种事,玩的除了心跳,还有胆识和魄力。
以巴菲特为首的价值投资和以索罗斯为首的对冲投机,说到底,其实都是一种投资方法。投资方法因人而异,不能绝对地说谁更高明些,谁“没有良心”。毕竟,索罗斯也不是战无不胜的,他在中国香港就吃过亏啊。说到底,还是自己的体制有问题,早晚都得改的,以索罗斯为首的投机商只不过是顺势而为,虽然对于有些国家来说,这阵痛是有些让人无所适从。
好啦,言归正传。
今天我们同样抱着同样的 不那么严谨的态度 ,来看看索罗斯是如何在做空日元的同时,做多日股的呢?
首先先来看两个名词:
量化宽松:
不那么严谨但通俗易懂的理解就是: 多印钞票。
安倍经济学 :
不那么严谨但通俗易懂的理解就是: 软硬兼施,要求日本央行多印钞票。
然后,再来看一个历史背景: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
好玩的地方就来了:
一般来说,当某个国家发生灾难,会重创某国经济,其货币相应也会迅速贬值,但日元就很奇葩了, 它不跌,反而还迅速升值。 有人觉得是日本海外资金回流救市,但此种说法被官方否定,官方给的回复是:
大量投机盘涌入促使日元升值。
那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出口低迷。
毕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还是要靠把东西卖给另一个国家来挣钱的。既然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买卖,其中必然涉及到统一货币交易的问题。但现在问题是日元汇率如此之高,若有可替代商品(肯定有),哪个国家愿意跟日本做生意呢?
于是呢,安倍上台后,当然要兑现竞选时的承诺——让日元贬值,刺激出口。
(不那么严谨地吐一句槽:治标不治本——然并卵)
那政府都是这态度了,聪明的投机者们会怎么做?
不言自明。
但是,日本人也不傻啊,毕竟其中有那么多卓越的经济学家对不对?如果索罗斯像当时狙击泰铢那样大张旗鼓地做空日元,那么肯定会引来日本相关部门的注意啊,毕竟有前车之鉴摆在那里。
索罗斯毕竟是索罗斯,虽然我的最终目的是做空,但我不直接简单粗暴地做空,我拐个弯抹个角做空。比如:买入看跌日元贬值的金融衍生品(不懂概念出门左转,自行网络)。比如:最为世人所知的——做多日股。
昨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做空”,那什么又是 “做多” 呢?
不那么严谨但通俗易懂的理解 “做多” 就是:看好股市,在低位买入,高位卖出。
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虽然我也不觉得索罗斯是“魔”,顶多就是剑走偏锋格外凑效吧),如果单纯只考虑投资策略(不考虑对该国国民经济等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个人还是比较欣赏索罗斯在日本的战场。
来,我们做个总结:
首先,连政府都想要日元贬值,这就为索罗斯减小了不少阻力。其次,毕竟有前车之鉴,日本相关部门肯定会提防投机商们做空日元,但没关系,索罗斯采用迂回战术,配置看跌日元的金融衍生品。最后,做空日元,做多日股,两头受益。
`图片来源于网络
❼ 各国不停印钱,会不会引起全球通胀买股票基金可以抵御通胀吗
基金股票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投资方式,基本每个人都会过多过少的尝试一下,尤其是货币基金这种风险低,收益有保障的基金类型,只要是用过余额宝的人都使用过这种投资方式,但是否能通过购买基金股票来抵制通货膨胀还需要根据每年通货膨胀率和股票基金收益率来进行比对,才能确定是否可以抵制通货膨胀。
股票基金的购买弊端
定期存款、银行理财、信托等等方式都可以购买,各种各样理财课的广告是铺天盖地。但如何让股票基金赚钱,并且跑赢通货膨胀,还是十分困难的,过去几年买这种股票基金的人,往往血本无归,千万别轻易着了人家的道。因此要能辨别课程真伪,选择正确的学习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千万不要为了钱而钱,也不要因为恐慌心理盲目选择,否则通胀还没来,你钱包里的钱先没了。
❽ 为什么世界经济正在逐渐“日本化”
2016年,美国《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马特·奥布莱恩发表了题为《世界经济正在日本化》的文章。奥布莱恩发现:“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其他国家,因为世界经济正转向日本模式。”
所谓“日本化”,可以概括为“三低三高”并存的经济常态: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高福利、高货币、高债务。
此后四年,全球经济似乎如奥布莱恩所预测的那样转向“日本化”。
2019年9月,美国前财长拉里·萨默斯指出:“现在对欧洲和日本可靠的市场预期使它们陷入货币经济学的‘黑洞’,即利率困在零的水平动弹不得。收益率保持为零或负值可能将持续一代人的时间,美国距离加入它们只有一次衰退之遥。”
仅仅三个月后,2020年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欧美政府“兜底式”救灾救市,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零,直接采购债券ETF。
很多人说,平成三十年是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当前,全球经济正加速“日本化”,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将来如桥水分析师所言可能“失去十年”,亦或更久?
过去三十年,日本经济走向了“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高福利、高货币、高债务”之困境。
这成为当今宏观经济学的一大谜题。
我们先从1990年说起。1990年是日本经济的拐点,当时有两大趋势:
一是日本泡沫经济崩溃;
二是日本劳动人口进入拐点。
普遍认为,泡沫经济崩溃是日本“消失三十年”的直接原因;日本生育率低迷、老龄化加剧则是深层次原因。
经济泡沫崩溃后,房价、股价暴跌,日本经济陷入持续通缩。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再创日本经济,日本政府历经多年徘徊后主动改革求变,央行将银行隔夜拆借利率下调到零,日本率先进入零利率时代。
2001年互联网泡沫爆发,日本央行开启量化宽松(QE),进而又探索了双宽松(QEE)、甚至实施负利率(NIRP)。日本率先进入了负利率时代。
日本央行的极端宽松政策,主要是给日本政府财政提供融资。央行直接购买日本政府债券,成为日本财政的最大债权人。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日本央行大幅度增加了政府债券的采购。目前,日本央行持有的日本债务规模已经超过了日本GDP。
图:全球主要国家劳动人口走势,来源:Source United Nations. UBS
中国GDP从2010年开始进入下行通道,劳动人口则从2015年开始进入拐点。2019年,中国GDP增长率为6.1%,相较2010年下降了4.5个百分点。预计,2020 年之后中国经济活动人口平均每年下降 400 万人。中国需要注意政策性婴儿潮对经济的脉冲。
日本以1990年泡沫危机为拐点,全球经济则是2008年金融危机为拐点,日本引领世界走向“三低三高”之陷阱。
底层逻辑是:低生育、老龄化—高福利及增长乏力—货币刺激增长—金融危机—货币及财政扩张,央行购买政府债券—高福利、高货币、高债务、低利率—金融资产通胀,实体经济通缩—低通胀、低增长。
参考文献
【1】如何读懂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潘捷、陈斐韵、黄海澜,东方证券;
【2】日本人口老龄化及相关企业研究,倪华,方正证券。
文 | 智本社
智本社 |一个听硬课、读硬书、看硬文的硬核学习社。微信搜索「智本社」(ID:benshe0-1),学习更多深度内容。
❾ 日本央行为什么会亏钱
是的,央行虽然不是商业银行,但是也有自己的资产负债,也会在市场上公开操作,也有自己的支出。日本是世界上国债负债率最高的国家,从90年代起,日本的国债收益率就在零左右。自从安倍上台,日本央行就开动起了印钞机,在央行的脑海里,就剩下买!买!买!不仅仅是QE,日本央行更是直接跑到市场上买股票。其实不仅仅日本如此,从08年之后,全世界的央行都差不多,都是不断印钞买债券,所以债券一路走高。
虽然债券风险不高,但是也有亏损的可能。这几年来,各国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极速扩张,平均扩张了4倍左右。而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债券收益率的上升,债券的价格开始下跌,所以亏本也是可能的。日本是世界上持有美债第二的国家,最多的是中国。这段时间美债跌的有点多,所以,不出意外的话,11月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减少将大幅度超出预期
❿ 日本央行是通过什么方式向市场注入资金的
目前日本央行向市场注资的方式之一是直接向银行注资,满足银行及企业的周转需要。另一个方式是在资本市场(股市)直接购入日元资产,即日本公司的股票,或各类债券。
在2001-2006年的量化宽松政策期间,日本央行采取向银行注入日元资金。在准备金率不变的条件下,这种做法就是使银行准备金处于超额状态,迫使银行对市场增加贷款,以提高市场上的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