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颐海国际是做什么的
颐海是海底捞旗下的独家底料供应商。
2020年7月30日,颐海国际以880亿元人民币价值名列《2020胡润中国10强食品饮料企业》第5位。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颐海
成立时间
2005年
所属行业
食品生产加工业
所属公司
颐海国际投资控股公司
产品服务
火锅底料火锅蘸料以及中式复合调味品的生产加工
发展经历
颐海成立于2005年,当时,海底捞成立成都分公司,随后投入运营了第一条火锅底料生产线,供应四川海底捞集团经营的火锅店,2013年,颐海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为投资控股公司。 [1]
2016年7月13日,海底捞旗下的独家底料供应商颐海(股票代码:01579)在港交所上市正式落下帷幕。 [1]
企业荣誉
2020年7月30日,颐海国际以880亿元人民币价值名列《2020胡润中国10强食品饮料企业》第5位。
海底捞(HK:06862)上市不到两年,股价翻了1倍,是众所周知的大牛股。
然而,这还不是最夸张的。过去两年,其火锅底料供应商颐海国际(HK:01579)股价从10港元左右涨到如今的68港元,涨了接近6倍。如今,颐海国际的动态市盈率为89倍,远高于海底捞的70倍。
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在颐海国际估值“吊打”海底捞背后,其业绩同样也远超海底捞。2017年至2019年,颐海国际净利润增长增长了1.75倍,期间海底捞增长也不过1.28倍。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如果想投海底捞,还真不如投颐海国际。
但纵观消费品数十年的发展史,很少有一个消费品牌供应商的业绩,比消费品企业还好。那么,为什么颐海国际会成为这个例外?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张勇在海底捞上市前的一个微妙布局。
2017年,也就是海底捞上市前,颐海国际宣布,其通过全资附属公司颐海上海与新派上海(海底捞的全资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从事自加热小火锅的生产及销售。
其中,颐海上海出资3000万,新派上海出资2000万,分别拥有60%及40%的权益。协议中,新派上海承诺,将授权合资子公司独家、免费使用其经营必须的商标。
借助海底捞的品牌,颐海国际方便速食的收入高速增长。过去两年,方便速食的收入分别为4.49亿人民币、9.99亿人民币,收入占比从2017年的3.6%提升至23.3%。
这是过去两年颐海国际业绩增速高于海底捞的重要原因。而更重要的是,这也彻底改变了资本市场对颐海国际的估值逻辑。
某种程度上说,颐海国际已经不单单是过去那家做TO B服务的底料提供商,更像是拥有极强品牌,依靠终端销售规模增长驱动的消费品公司。
海底捞业绩输给颐海国际
从业务结构看,颐海国际的收入主要来自火锅调味料、中式复合调味料、方便速食和其他。其中,火锅调味料的占比最高,占到公司收入的65.7%。
众所周知,颐海国际是做海底捞底料供应起家的。但从过去几年看,海底捞在颐海国际的业务占比,在不断下降。截止2019年底,海底捞在颐海国际的收入占比约为39%,较2016年的55.3%下降不少。
摆脱“海底捞依赖症”后,颐海国际业绩反而取得了更好的增长。过去两年,其业绩增速甚至开始超过海底捞。
从营收看,过去三年颐海国际的营收增长了1.6倍。而海底捞同期的营收增长了1.41倍。
在净利润增速方面,颐海国际表现同样优于海底捞。颐海国际过去三年的归母净利润增长1.75倍。而海底捞的同期归母净利润仅增长了1.28倍。
换句话说,过去两年颐海国际的业绩成长性都跑赢了海底捞。除了业绩增长外,颐海国际的毛利率和净利率也都出现了明显提升。
从数据看,2017年颐海国际的毛利率为37.2%,2019年这一数据提升至38.2%。与毛利率相比,净利率的提升更为明显。2017-2019年,颐海国际的净利率从15.9%提升到18.6%。
反观海底捞,随着门店数量扩张,同期毛利率和净利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换句话说,至少从最近两三年看,颐海国际的财务数据表现已经全方位跑赢了海底捞。
当然,对投资人来说,比起财务数据表现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这些差异背后颐海国际究竟做对了什么?
颐海国际的转变,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海底捞上市前的一个微妙布局。
2017年之前,颐海国际的业绩增长,主要是靠海底捞规模扩张带动的。从数据看,2014年至2017年颐海的收入增速基本和海底捞收入增速保持一致。海底捞给颐海国际贡献的收入占比也一直维持在54%左右。
短期看,“抱大腿”好处显然易见,业绩增长不用愁。但拉长周期看,业绩好坏全看海底捞的扩张速度,并不有利企业发展。
所以2017年颐海国际开始寻求变化。从业务上,公司开始纵向发力产业链下游的方便速食赛道,也就是当下火爆的自热小火锅,以寻求降低对海底捞的依赖,增加公司业绩增长的确定性。
面对新兴市场,颐海国际的做法很聪明。
由于两家公司控股股东同为张勇夫妇,颐海国际通过借用海底捞的品牌进场。2017年,颐海国际宣布,其通过全资附属公司颐海上海与新派上海(海底捞)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从事自加热小火锅的生产及销售。
有了海底捞这个强大品牌背书,颐海国际进军自热小火锅市场自然“如虎添翼”。
2018年,公司的第三方收入占比开始快速提升。直到2019年底,这一数字已经提高至61.2%,较2017年增长17个百分点。而占比提高的核心原因正是自热小火锅业务的增长。
随着颐海国际第三方收入占比提升,其毛利率也进一步提升。原因也很简单,过去给海底捞供应火锅底料的毛利率只有27.5%,而第三方收入的综合毛利率基本在30%以上。
这也彻底改变了资本市场对颐海国际的估值逻辑。
㈡ 海底捞的旗下一个小分店叫什么,在香港上市啊
颐海(中国)食品有限公司
㈢ 我要买海底捞的股票。怎么买
海底捞在港股上市,因此你必须有港股的账户,只有a股的账户是没有用的。或者开一个港股通,不过好像要求50万资金以上。有这些条件以后,打钱进帐户,输入海底捞的代码,就可以购买了。
㈣ 海底捞哪国的
海底捞是中国的。
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为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品牌火锅店,全称是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勇。
海底捞在简阳、北京、上海、沈阳、天津、武汉、石家庄、西安、郑州、南京、广州、杭州、深圳、成都、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城市和国家有百余家直营连锁餐厅。
2018年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9月11日,海底捞在香港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其股份将于9月12日起在香港公开发售。9月19日,海底捞确定了最终发行价,每股17.8港元。9月26日,海底捞(新上市编号:06862)正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4)海底捞颐海国际上市股票代码扩展阅读
海底捞于1994年成立于四川简阳,1999年走出四川,2004年进驻北京,2006年进驻上海,2012年在新加坡开设首家海外分店,此后在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陆续开设分店,截至2017年底,海底捞累计开设近300家门店。
这家发家于四川的企业,其创始人目前却并不完全是中国人。3名创始人分别为Zhang Yong(张勇,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Shu Ping(Zhang Yong的配偶,舒萍,非执行董事)以及施永宏(执行董事),Zhang Yong和Shu Ping夫妇现已为新加坡籍。
另外,海底捞董事会由八名董事组成,包括四名执行董事、一名非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
㈤ 海底捞是上市公司吗
海底捞为港股通标的,首发上市日期为2018年9月26日。您可以在行情软件搜索“海底捞”或者代码“06862”查询。
㈥ 急求海底捞股票上市代码
四川省简阳市海底捞餐饮有限股份公司 。在北京、上海、郑州、西安、简阳等城市开有连锁门店。 目前没有上市。
㈦ 颐海国际和海底捞关系是什么
颐海国际是海底捞旗下的独家底料供应商。
颐海国际成立于2005年,当时,海底捞成立成都分公司,随后投入运营了第一条火锅底料生产线,供应四川海底捞集团经营的火锅店,2013年,颐海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为投资控股公司。2020年7月30日,颐海国际以880亿元人民币价值名列《2020胡润中国10强食品饮料企业》第5位。

(7)海底捞颐海国际上市股票代码扩展阅读:
2007年后,颐海国际可以永久免费在自己所有产品上使用海底捞这个品牌,同时配方所有权也归为颐海国际所有。
2020年4月3日,新京报记者获悉,海底捞调味品旗舰店上线冲泡方便酸辣粉、冲泡米饭两款速食产品,其来自于海底捞关联公司颐海国际。据颐海国际2019年年报显示,2019年其方便速食业务增长迅速,该业务也将成为其未来重点发力的方向之一。
㈧ 海底捞拟赴港上市了吗
海底捞国际控股于前晚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从招股书可以看到,2017年,海底捞在全球服务顾客总量达到1.06亿人次。平均每位顾客消费94.6元,98.2%的人愿意再次就餐,六成顾客每月去一次,中国内地每家餐厅平均每天有1478人次造访。同时,海底捞由于快速扩张,其净流动负债增长明显。招股书中清晰地写道,从2015年至今,海底捞有明显的净流动负债。
拥有320家餐厅的火锅店海底捞,5月17日晚间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意味着它将在资本市场再次发力。
业绩:去年首次超过百亿
5月17日晚间,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在分散的中餐市场,海底捞凭借106亿元的收入,再次引发关注。
招股书显示,2017年海底捞营收总额为106.37亿元,其收益由2015年的57.57亿元增至2016年的78.08亿元,并进一步增至2017年的106.3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6%;年度利润由2015年的4.12亿元增至2017年的1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70.5%。
从招股书还可以看出,2017年,海底捞在全球服务顾客总量达到1.06亿人次。平均每位顾客消费94.6元,98.2%的人愿意再次就餐,中国内地每家餐厅平均每天有1478人次造访。
作为营收和净利的重要指标,其开店数量和翻台率继续保持增长。
招股书显示,最近3年开店数高速增长,门店数量从2015年的112家增加至2017年末的320家,包括中国内地的296家餐厅以及24家位于海外的餐厅,相当于每年新开100余家。今年计划再次提速,开设180家至220家新餐厅。其整体翻台率也在提升。2015年为每天4次,2016年每天4.5次,2017年每天5次。

上市材料显示,张勇夫妇共持有公司已发行股本总额约62.70%的权益。公司约有5万名员工,平均每位员工年薪为6万元。
海底捞非常注重资本运作,在参股新三板公司之外,又全资设立一家投资公司专门进行资本运作。海底捞子公司颐海国际昨天股价放量大涨近12.43%。2017年海底捞旗下冒菜品牌优鼎优(U鼎冒菜)登陆新三板。业内认为,这次海底捞整体登陆资本市场后,将有助其海外加速扩张。
海底捞被市场称道的还包括其服务细节,一般餐饮企业学不来。
首先,服务员权力大,海底捞的核心是授权,服务员有权给任何一桌客人免单,而不是免一两个菜品。其次员工宿舍要有物业管理,房间有电脑,有wifi,由阿姨负责洗衣服和做饭。第三,管理层离职有补偿。店长离职(任职超过一年),送8万元。小区经理(大概管5家分店左右)离职,送20万元;大区经理走,送一家火锅店,大概800万元。据说,海底捞店长以上管理层有数百人,从海底捞拿走补偿的,只有3个人。
风险:出现多次食品安全事故
海底捞在招股书中也详细披露此前数次的食品安全事故,并坦言食品安全是未来迅速扩张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去年8月25日,有媒体报道,发现海底捞位于北京的两家餐厅的经营有卫生问题。视频显示厨房有老鼠、洗碗机黏着油性的食物残渣,且一名工人正用汤勺修理下水道堵塞。同日,海底捞发表道歉声明。同时,公司聘请一家第三方专业防虫公司为所有餐厅提供灭虫服务;指定上午7点至9点为每日餐厅清洗及进行卫生检査时间;将餐厅装修为开放式厨房餐厅或在所有餐厅的厨房安装监控视频。
同时,海底捞还披露,海底捞在新加坡的一家餐厅因徒手处理食物及销售不洁食品合计被扣12分,今年2月10日至2月23日被新加坡国家环境局暂停营业两周,并处罚款共计800新加坡元(约相当于人民币3811元)。去年,海底捞新加坡的另一家餐厅因在可能受到污染的工作地点准备食物而被罚款共计300新加坡元(约相当于人民币1429元)。
海底捞表示,该公司自认为该检验的频次及仔细程度属于业内罕见。在食品质量控制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员,超过500名指定员工直接负责食品的质量及安全。
㈨ 海底捞正式上市没有
2018年5月17日,海底捞国际控股在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9月11日,海底捞在香港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其股份将于9月12日起在香港公开发售。9月19日,海底捞确定了最终发行价,每股17.8港元。 9月26日,海底捞(新上市编号:06862)正式登陆香港资本市场。
股价现在大大约3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