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秋乐种业的商标是中国驰名商标吗秋乐种业上市了吗有什么主打品种
待遇和公司商标是否是聪明商标和上市无关,看你的工作能力
❷ 秋乐系列玉米种怎么样
一、品种名称:秋乐218
二、品种类型:中早熟玉米品种
三、选育单位: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审定编号:国审玉2015610
五、适宜种植区域:适宜河南各地推广种植。
六、品种来源:自选系NK05×自选系NK07。
七、亩产量:2013年河南省玉米品种区域试验(4500株/亩三组),7点汇总,7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650.7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2.6%,差异极显著;2014年续试(4500株/亩一组),12点汇总,11点增产,1点减产,增产点率91.7%,平均亩产为672.4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8.1%,差异极显著。2014年河南省玉米品种生产试验(4500株/亩一组),13点汇总,11点增产,增产点率84.6%,平均亩产633.5kg,比对照郑单958增产5.5%。
❸ 股票秋乐种业翻了800多倍是怎么算的
应该是丰乐种业吧。是从这个股票上市以来,从发行价到现在的真实价格。其中经历了现金分红,赠股,配股,送股一系列股本运作及分红。例如:上市时为20元,上涨到40元,假如分红是股本十送十,股价又是20元,但股本翻了一倍,总市值也翻了一倍。如此经过多次送股就会实现实际价格翻了几十倍发情况。
具体可以在股票软件的复权命令,在工具栏中下部红色按钮。如后复权,定点复权,前复权等等就可以大概了解这个股票实际价格的变化了。
❹ 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怎么样
我同学有在这公司的,作大田的都差不多吧,在河南还行。农业行业待遇都不是很高。
❺ 目前国外种业集团进驻中国的主要有哪些,这些集团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谢谢
种子是农业的基础,事关农业生产安全和国家安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今天,如何提高种业企业的竞争力和话语权,已成当务之急。未来,品种和行业集中度将会明显提升,而不断开发和推广优良品种,是国内企业制胜市场、与外企竞争的法宝。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我国种业市场的规模已由2000年的250亿元增加到目前的550亿元左右。专家预计,随着种子商品化率的提高,未来潜在市场总额将达到900亿元。在10月份召开的“第九届全国种子信息交流暨产品交易会”上,企业新技术、新品种展示备受关注。内蒙古大民种业的“大民3307”、山东登海种业的“登海605”、北京德农种业的“德单5号”、河南农科院种业公司的“秋乐151”等新品种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大民种业通过独特的两项分群(RT)循环育种方法和环境测试技术育成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民3307”玉米新品种,具有米质好、脱水快、抗倒伏、适合机械化收割等优点,推广后很受农民欢迎。当前大民品牌种子在当地农民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同时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河南农科院种业公司依靠河南农科院和自身强大的科研优势,自主开发玉米品种20多个,如“秋乐151”、“浚单22”、“豫玉25”等。2011年,河南农科院种业公司出巨资独家买断两个玉米品种“郑单2098”和“郑单538”,其子公司河南金娃娃种业独家买断“郑黄糯2号”玉米新品种的开发权。“郑黄糯2号”是一个高淀粉玉米新品种,是淀粉加工和订单农业的首选品种,该品种继承了“郑单958”高产、稳产、广适和综合抗性的特点,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种子企业奋力前行的同时,也迎来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今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中央财政将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在兼并重组方面给予税收优惠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戴景瑞表示,通过种子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以及大型企业进入种业市场等多种形式,使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建立起若干个布局合理的大中型种子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成长为可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的现代种子企业。 当前,我国前十家种业企业的市场份额仅占13%。作为对比,国际种业前十强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占到37%。我国种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尚未培育出国际领先的中国种业公司。 近期,中国种子集团的动作就颇受业界期望。中种集团联合全国52家一流的科研院所、农业院校、骨干企业和行业协会发起组建了“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农作物新品种培育和生物技术研究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将基础性研究成果与应用性研发有机结合,努力提高育种能力及产业转化能力。目前,中种集团已经在主要农作物生态区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夯实了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内涵,合作各方充分发挥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实现科技创新与成果产业化的紧密结合。 放眼全国,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联合育种模式已经在各地开始形成。辽宁省农科院与东亚种业集团的联盟、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合肥丰乐种业合作成立的“国丰杂交水稻研究开发中心”等就采取了此种模式。有关合作方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了价格补偿标准和后续收益分配,还探索了企业买断知识产权模式、特别许可使用模式和合作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