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软件代码 » 华盛顿邮报公司股票代码
扩展阅读
重庆蓝黛传动股票行情 2025-09-18 01:01:40
股票发行价格形成与方法 2025-09-18 01:00:41
美国股票京东的价格 2025-09-18 00:59:56

华盛顿邮报公司股票代码

发布时间: 2022-07-01 21:42:27

A. 华盛顿邮报历史

1877年斯蒂尔森·哈钦斯创办了《华盛顿邮报》,1880年该报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

1905年《辛辛那提探询者报》的拥有者购买了《华盛顿邮报》的多数权。1933年由于经营不善《华盛顿邮报》几乎倒闭被拍卖。新的买主重新建立了报纸的信誉和经济状态。

1954年《华盛顿邮报》购买了它在华盛顿特区的主要竞争者而成为华盛顿特区的唯一日报。1981年它的另一个主要竞争者《华盛顿星报》关闭。

2001年《华盛顿邮报》的零售价格从1981年最初的25美分增加到35美分。

2004年《华盛顿邮报》获得18项普利策奖。

《华盛顿邮报》的辉煌历史
在整个80年代,《华盛顿邮报》公司不仅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还因为获得普利策奖而在新闻界赢得了世人的瞩目。今天,《华盛顿邮报》公司已经拥有了大量的新闻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总额已经远远超过了50亿美元。《华盛顿邮报》公司最主要的企业包括《华盛顿邮报》,它在这个世界上最主要城市之一——华盛顿中已经成为最具有影响力的报纸。《华盛顿邮报》的每日发行量大约为78.5万份,《星期日》的每日发行量大约为110万份。

《华盛顿邮报》的零售价格从1981年最初的25美分已经增加到2001年的35美分。

《华盛顿邮报》公司还拥有华盛顿州的艾弗雷特《先驱者》报。

在最近几年里,《华盛顿邮报》已经在利润和股票市场价值方面超过了自己最大的竞争对手《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公司利润的一半来自于《华盛顿邮报》的发行,除此以外,公司还拥有《新闻周刊》,拥有310万订户的《新闻周刊》,在美国国内发行量仅次于最大的竞争对手《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公司在1961年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新闻周刊》。《新闻周刊》在1995年的经营利润就已经达到了这个数字,到1997年,经营利润达到了3800万美元。

《华盛顿邮报》公司目前拥有大约6000名雇员,还拥有6家电视台:底特律的WDIV/TV4电视台,迈阿密/福特劳德代尔堡的WPLG/TV10电视台,(与麦雷迪斯公司交换得到),奥兰多的WCPX电视台,1998年为了纪念凯瑟林·梅耶·格雷厄姆而更名为WKMG电视台,(与麦雷迪斯公司交换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之后)和杰克逊维尔的WJXT/TV4电视台。《华盛顿邮报》公司还在1994年以2.5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休斯顿的KPRC-TV电视台和圣·安东尼奥KSAT-TV电视台。此外,公司还拥有一个有线电视网,这个有线电视网是1986年以3.5亿美元的价格从资本城公司购入的,当时他们已经拥有大约36万名用户。巴菲特是所有这些交易的中心人物。《华盛顿邮报》公司有线电视一台的有线电视台在亚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通过收购,他们的用户已经达到了大约75万(同时还拥有23.9万名数字有线电视用户)。目前有线电视业务的利润水平远远超过当初收购的水平。

《华盛顿邮报》公司拥有斯坦利·卡普兰公司(现在被称为卡普兰教育中心),公司当时是从创始人斯坦利·卡普兰的手中,以3300万美元的价格购入了这家公司。卡普兰以前常常说,自己名字之间的字母H代表着“更高的得分”。他在2001年发表了自己的自传《测试版》。卡普兰公司负责为学生提供各种注册资格考试和入学考试,包括目前非常盛行的学习能力考试。通过这项交易,卡普兰获得了马萨诸塞州剑桥大学的克里姆森和布朗协会,这家公司由学校拥有,帮助那些有特殊需求的雇主寻找、面试和选拔高素质的雇员。卡普兰还拥有旧金山的斯考尔公司,这家公司主要为幼儿园到12岁之间的儿童提供课后教育服务。斯考公司目前已经更名为斯考@卡普兰公司,公司在全国各地设有教育中心。卡普兰公司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位年轻的哈佛商学院毕业生乔纳森·格雷尔。《华盛顿邮报》公司1996年的年报把乔纳森·格雷尔称为卡普兰公司最年长的总裁。他当时只有32岁。

卡普兰公司在2000年对网络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开发,开办了一个新的网站KaplanCollege.com,公司通过这个网站为用户提供九个专业的500门课程。

卡普兰还在2000年以1.77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了奎斯特教育集团。乔纳森·格雷尔说,他在这场收购战最激烈的时候,曾经给格雷厄姆打了一个电话,格雷厄姆对这一报价表示同意。过了一会,格雷厄姆又和巴菲特通了电话,争取到董事会的认可,这项交易就这样成交了。2001年,卡普兰收购了加拿大财务分析学习论坛。

《华盛顿邮报》公司还拥有考斯传媒公司28%的股份,考斯传媒公司主要发行《明尼波利斯星星论坛》,其他一部分已经在1997年出售给麦克兰奇公司的资产。同时,《华盛顿邮报》公司与《纽约时报》分别拥有《国际先驱论坛报》一半的股份,这份报纸在巴黎发行,并在世界各地的8个城市同时印刷,主要是转载《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代》的报道,报纸在全世界180个国家发行。《国际先驱论坛报》的发行量大约为24万份。

此外,《华盛顿邮报》公司还控制着洛杉矶-华盛顿邮报新闻社一半的股份,这个新闻社为世界各地50个国家的768家客户提供新闻、专访和评论。

1992年3月,《华盛顿邮报》公司收购了加瑟斯伯格·加塞特公司80%的股份,这家公司是加塞特报社的母公司,他们目前在马里兰州发行了39份周刊。这些周刊的综合发现量大约为60万份。

《华盛顿邮报》公司还在当地的军事基地发行了一系列周报,其中包括在保龄空军基地的《光束》、美国空军学院的《三叉戟》,以及沃尔特·里德军事医疗中心的《星条旗》。

在2001年初,《华盛顿邮报》公司的加塞特公司,还收购了马里兰州艾尔克顿切萨皮克出版公司的《南方马里兰报》。

目前,在《华盛顿邮报》公司所有的赢利业务中,伯克希尔拥有总计为18%的股份,已经远远超过了巴菲特在1973年通过第一次收购所拥有的10%的股份。在这几年里,随着《华盛顿邮报》公司不断地进行股票回购,巴菲特的持股比例也在不断增加

B. 巴菲特真的是股神吗

1957年,巴菲特成立非约束性的巴菲特投资俱乐部[3],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但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
巴菲特
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是属于巴菲特个人的。当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情况有点像中国的私募基金或私人投资公司。
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1966年春,美国股市牛气冲天,但巴菲特却坐立不安,尽管他的股票都在飞涨,但却发现很难再找到符合他的标准的廉价股票了。
1967年10月,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6500万美元。
1968年,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取得了它历史上最好的成绩:增长了46%,而道·琼斯指数才增长了9%。巴菲特掌管的资金上升至1亿零400万美元,其中属于巴菲特的有2500万美元。
1968年5月,当股市一路凯歌的时候,巴菲特却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了。随后,他逐渐清算了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几乎所有的股票。
1969年6月,股市直下,渐渐演变成了股灾,到1970年5月,每种股票都要比上年初下降50%,甚至更多。
1970年~1974年间,美国股市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一丝生气,持续的通货膨胀和低增长使美国经济进入了“滞涨”时期。然而,一度失落的巴菲特却暗自欣喜异常,因为他看到了财源即将滚滚而来——他发现了太多的便宜股票。
1972年,巴菲特又盯上了报刊业,因为他发现拥有一家名牌报刊,就好似拥有一座收费桥梁,任何过客都必须留下买路钱。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改变了经营策略,开始抽回资金,投入饮料生产。其股票单价已长至51.5美元,翻了5倍。至于赚了多少,其数目可以让全世界的投资家咋舌。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到年底股价上升到113元。巴菲特在半年前拥有的32,200万美元的股票已值49,100万美元了。
1994年底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它早已不再是一家纺纱厂,它已变成巴菲特的庞大的

沃伦·巴菲特(5张)投资金融集团。从1965~1998年,巴菲特的股票平均每年增值20.2%,高出道·琼斯指数10.1个百分点。如果谁在1965年投资巴菲特的公司10000美元的话,到1998年,他就可得到433万美元的回报,也就是说,谁若在33年前选择了巴菲特,谁就坐上了发财的火箭。
2000年3月,巴菲特成为RCA注册特许分析师公会荣誉会长。
自2000年开始,巴菲特透过网上拍卖的方式,为格来得基金会募款。底价5万美元起拍,以获得与巴菲特共进晚餐的机会。
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将一千万股左右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股,捐赠给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计划,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慈善捐款。
2007年3月1日晚间,“股神”沃伦·巴菲特麾下的投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维公司(Berkshire Hathaway)公布了其2006财政年度的业绩,数据显示,得益于飓风“爽约”,公司主营的保险业务获利颇丰,伯克希尔公司2006年利润增长了29.2%,盈利达110.2亿美元(高于2005年同期的85.3亿美元);每股盈利7144美元(2005年为5338美元)。
1965~2006年的42年间,伯克希尔公司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达21.46%,累计增长361156%;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成分公司的年均增长率为10.4%,累计增长幅为6479%。

经典案例编辑
可口可乐
投资13亿美元,盈利70亿美元,

巴菲特
12年的可口可乐成长神话,是因为可口可乐卖的不是饮料而是品牌,任何人都无法击败可口可乐。
领导可口可乐的是占据全世界的天才经理人,12年回购25%股份的惊人之举,一罐只赚半美分但一天销售十亿罐,净利润7年翻一番,1美元留存收益创造9﹒51美元市值,高成长才能创造高价值。
GEICO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投资0.45亿美元,盈利70亿美元
巴菲特用了70年的时间去持续研究老牌汽车保险公司。该企业的超级明星经理人,杰克·伯恩在一个又一个的时刻挽狂澜于既倒。1美元的留存收益就创造了3·12美元的市值增长,这种超额盈利能力创造了超额的价值。因为GEICO公司在破产的风险下却迎来了巨大的安全边际,在20年中,这个企业20年盈利23亿美元,增值50倍。
邮报公司
投资0.11亿美元,盈利16.87亿美元
70年时间里,华盛顿邮报公司由一个小报纸发展成为一个传媒巨无霸,前提在于行业的垄断标准,报纸的天然垄断性造就了一张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水门事件也让尼克松辞职。
从1975年至1991年,巴菲特控股下的华盛顿邮报创造了每股收益增长10倍的的超级资本盈利能力,而30年盈利160倍,从1000万美元到17亿美元,华盛顿邮报公司是当之无愧的明星。
吉列
投资6亿美元,盈利是37亿美元
作为垄断剃须刀行业100多年来的商业传奇,是一个不断创新难以模仿的品牌,具备超级持续竞争优势,这个公司诞生了连巴菲特都敬佩的人才,科尔曼·莫克勒,他带领吉列在国际市场带来持续的成长,1美元留存收益创造9﹒21美元市值的增长,14年中盈利37亿美元,创造了6倍的增值。
美国广播公司
投资3﹒45亿美元,盈利21亿美元
作为50年历史的电视台。一样的垄断传媒行业,搞收视率创造高的市场占有率,巴菲特愿意把自己的女儿相嫁的优秀CEO掌舵,并吸引了一批低价并购与低价回购的资本高手,在一个高利润行业创造一个高盈利的企业,1美元留存收益创造2美元市值增长,巨大的无形资产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巴菲特非常少见的高价买入,在10年中盈利21亿美元,投资增值6倍。
美国运通
投资14﹒7亿美元,盈利70﹒76亿美元
125年历史的金融企业,富人声望和地位的象征,是高端客户细分市场的领导者,重振运通的是一个优秀的金融人才,哈维·格鲁伯,从多元化到专业化,高端客户创造了高利润,高度专业化经营出高盈利,11年持续持有,盈利71亿美元,增值4﹒8倍。
富国银行
投资4﹒6亿美元,盈利30亿美元
作为从四轮马车起家的百年银行,同时是美国经营最成功的商业银行之一,全球效率最高的银行,15年盈利30亿美元,增值6﹒6倍。
中石油
投资5亿美元,,到2007年持有5年,盈利35亿,增值8倍。
最大胆最大规模的一次投资

巴菲特(10张)

由于在以色列国内,恐怖袭击时有发生,一般商人都不敢轻易投资到以色列,而巴菲特却以他的独特眼光看事物,2006年做出他人生动用资金最多的一次投资行动。个中奥秘,恐怕常人不能轻易洞察,这是巴菲特首次进军海外,购入一家总部不在美国的企业。
据路透社2006年5月7日报道,以色列媒体援引巴菲特的话说,他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还计划收购其他几家以色列公司,他本人也将于9月前往以色列视察当地状况。
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7日在获知巴菲特的投资消息后高兴地表示:“他(巴菲特)此举告诉外界,他支持以色列经济,并认为其非常稳定。”奥尔默特相信,继巴菲特之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海外投资商加入投资以色列的队伍当中。
巴菲特的投资消息对奥尔默特政府而言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据悉,以色列政府预计将会从这笔交易中获得近10亿美元的税金,相当于以色列年平均税收的2.5%。

C. 在全球里哪间公司的股价最高有多高是巴菲特的公司吗

伯克希尔-哈撒韦 NYSE,2015年10月2日的股价是:195500.00美元。
简介:
1.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由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创建于1956年,是一家主营保险业务,在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商业活动的公司。
2.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是一家控股公司,拥有附属公司,从事了一些多样化的业务活动。本公司从事保险业务。伯克希尔还拥有并经营一些其他业务,从事各种活动。 2011年12月30日,医用防护公司(MedPro)完成对普林斯顿保险公司的100%收购。普林斯顿保险公司总部设在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提供医疗保健的专业责任保险机构。在2011年期间,益美大厦品牌(Acme)收购詹金斯砖公司(位于阿拉巴马州的砖制造商)的资产。2011年9月,伯克希尔收购路博润公司(Lubrizol)。 2011年6月,本公司收购韦斯科金融公司。公司在2012年6月,媒体综合集团公司向伯克希尔(公司的子公司)出售63日报和周报。在2012年7月,伯克希尔公司的路博润公司收购利普泰SA公司。

D. 华盛顿邮报的历史沿革

1877年(丁丑年)斯蒂尔森·哈钦斯创办了《华盛顿邮报》,1880年该报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
1905年《辛辛那提探询者报》的拥有者购买了《华盛顿邮报》的多数权。1933年由于经营不善《华盛顿邮报》几乎倒闭被拍卖。金融家、美联储前任主席尤金·迈耶在破产拍卖会上买下了《华盛顿邮报》。
1946年菲利普·L·格雷厄姆在与凯瑟琳结婚后于这一年开始主管该报,次年成立华盛顿邮报公司。
1954年《华盛顿邮报》购买了它在华盛顿特区的主要竞争者而成为华盛顿特区的唯一日报。1981年它的另一个主要竞争者《华盛顿星报》关闭。
1961年收购《新闻周刊》。
1963年菲利普·L·格雷厄姆开枪自杀;他的妻子凯瑟琳·格雷厄姆成为华盛顿邮报公司董事长。
1971年凯瑟琳·格雷厄姆带领华盛顿邮报公司上市,每股股价为26美元。
1972年《华盛顿邮报》首发文章,称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在水门大厦的办公室遭到非法闯入。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之后的详细报道对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1974年的辞职起到关键作用。
1973年沃伦·巴菲特首次购买华盛顿邮报公司股票
1980年《华盛顿邮报》发表了珍妮特·库克所写的有关一名8岁儿童吸食海洛因的文章,随后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奖。但在被曝光该报道的主人公为虚构后,评委会收回了该奖项。
1984年华盛顿邮报公司以4500万美元收购了斯坦利·H·卡普兰教育中心。
1986年华盛顿邮报公司以3.5亿美元从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买下了服务35万用户的有线电视系统,成为美国第20大有线电视公司。
2001年《华盛顿邮报》的零售价格从1981年最初的25美分已经增加到35美分。
2004年《华盛顿邮报》获得18项普利策奖。
2008年凯瑟琳·格雷厄姆的孙女凯瑟琳·韦茅斯出任《华盛顿邮报》的出版人。
2010年该公司以1美元的价格将《新闻周刊》卖给西德尼·哈曼。
2013年8月5日,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将旗下《华盛顿邮报》在内的报纸业务以2.5亿美元出售给贝佐斯,结束格雷汉姆家族四代人对该报业的掌管。《华盛顿邮报》将改名,新名字还未公布。
2013年11月18日,老牌企业“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更名为格拉汉姆控股公司(Graham-Holdings-Company),原因是旗下主力报纸《华盛顿邮报》已经转让给了亚马逊掌门人贝索斯。
2013年11月27日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前东家格雷厄姆控股公司(Graham Holdings),把该报位于华盛顿下城的总部大楼以1.59亿美元出售给卡尔地产(Carr Properties)公司,预计2014年3月底可以完成交易。
华邮将继续寻找新的办公地点,而在2015年9月之前,估计则将继续租用总部大楼。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2013年10月以2.5亿美元完成对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收购,之后将华盛顿邮报公司易名为格雷厄姆控股公司。早在收购前,华邮就在寻找新的办公地点。
2013年11月29日老牌企业“华盛顿邮报公司”宣布更名为格拉汉姆控股公司(Graham-Holdings-Company)宣布,改名从11月29日生效,该公司在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代码,也将从WPO修改为GHC。

E. 巴菲特所持股票的代码

A股一只都没有,主要在美国。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大都会、GEICO、华盛顿邮报......

没有美国帐户买不来。

F. 看巴菲特怎样应付股灾

巴菲特经历过多次股灾的,我把他应对股灾的经验,归纳为股灾三要:
一是灾中要冷静:
惊慌容易失措
在股灾之中,巴菲特是如何应对的呢?
1987年的股灾之前,美国股市连续上涨5年,是一场空前的大牛市。1984年到1986年,美国股市持续大涨,累计涨幅2.46倍,道琼斯指数从不到1000点上涨到是让人吃惊的2258点。
但就在人们陶醉在股市连续5年持续上涨的喜悦之中时,一场股灾突然降临了。1987年10月19日,这是历史第一个黑色星期一,一天之内,道琼斯指数跌了508 点,跌幅高达22.6%。
股市暴跌,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股票也未能幸免。巴菲特个人99%的财富都是他控股的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暴跌这一天之内巴菲特财富就损失了3.42亿美元。在短短一周之内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价就暴跌了25%,那么,身处股市暴雪中的巴菲特如何反应呢?
在暴跌那一刻,可能巴菲特是整个美国唯一一个没有时时关注正在崩溃的股市的人。他的办公室里根本没有电脑,也没有股市行情机,他根本不看股市行情。整整一天,他和往常一样安安静静呆在办公室里,打电话,看报纸,看上市公司的年报。
过了两天,有位记者问巴菲特:这次股灾崩盘,意味着什么?
巴菲特的回答只有一句话:也许意味着股市过去涨的太高了。
巴菲特没有恐慌地四处打听消息,也没有恐慌地抛售股票,面对大跌,面对自己的财富大幅缩水,面对他持有的重仓股大幅暴跌,他非常平静。
原因很简单:他坚信他持有的这些上市公司具有长期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他坚信股灾和天灾一样,只是一时的,最终股灾会过去,股市会恢复正常,他持股的公司股价最终会反映其内在价值。
二是灾前要谨慎:
一次大意可能让你一生后悔
但对于每个人来说,天灾是相同的,但天灾引发的损失是不同的。那些事先有了妥善防范的人,受的损失相对而言小得多,而且恢复正常也快得多。
那么巴菲特在股灾之前是如何应对的呢?
巴菲特碰到的另一次股灾是1999年。结果股灾来了。2000、2001、2003三年美国股市大跌9.1%、11.9%、22.1%,累计跌幅超过一半。这三年股灾期间巴菲特的业绩上涨10%以上,以60%的优势大幅度战胜市场。
为什么?因为巴菲特早已经做好了应对股灾的准备。
从1995年到1999年美国股市累计上涨超过2.5倍,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最重要的推动力是网络和高科技股票的猛涨。而巴菲特却拒绝投资高科技股票,继续坚决持有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等传统行业公司股票,结果199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21%,而巴菲特的业绩却只有0.5%,不但输给了市场,而且输得非常惨,相差20%以上,这是巴菲特输给市场业绩最差的一年。
在1999年度大会上,股东们纷纷指责巴菲特,几乎所有的报刊传媒都说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过时了,但巴菲特仍然根本不为所动。
正是这种坚定的长期价值投资策略,让巴菲特安然度过股灾。
巴菲特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他轻易不买股票,只在他非常有把握的情况下,才会重仓出手。巴菲特说:“我把确定性看得非常重。承受重大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你事先没有考虑好确定性。”
巴菲特追求的确定性并不是来自于股市的波动和股价的涨跌:“我从不试图通过股市赚钱。我们购买股票是在假设它们次日关闭股市,或者在5年内不重开股市的基础上”。
巴菲特追求的确定性一是来自于公司内在价值的持续增长。
巴菲特坚信价值最终会决定价格:“市场可能会在一段时期内忽视公司的成功,但最终一定会用股价加以肯定。正如格雷厄姆所说:短期内市场是一台投票机;但在长期内它是一台称重机。”
巴菲特追求的盈利确定性二是来自于安全边际,也就是买入价格和内在价值之间的差距。巴菲特坚信,安全边际是投资成功的基石,只有足够的安全边际才能提供足够的投资安全保障:“铺设桥梁时,你坚持可承受载重量为3万磅,但你只准许载重1万磅的卡车通过。相同的原则也适用于投资领域”。
为什么很多人经历1999年这次网络股泡沫股灾就亏得很惨甚至亏个净光?
因为他们买股票时,根本不谨慎,他们根本不知道这家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是多少,根本不知道安全边际有多大,根本没有什么投资盈利的确定性,他们买入的理由,往往简单的只有一个:这只股票在涨,看起来以后还会涨。
他们涨了就买,买了就涨,陶醉在快速赚钱的喜悦中,却没想到,一场股灾就在等待着和他们算总账。别看现在涨的荒,小心以后算总账。
为什么经历多次重大股灾巴菲特依然毫发无损?因为他非常谨慎,因为他从不打无把握之仗。
巴菲特始终牢记他老师格雷厄姆传授的两个基本原则:第一,永远不要亏损,第二,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
第三是灾后要耐心:
要等待真正的投资良机
天灾之时,物价上涨,会有不少人想发一笔灾难财。股灾之时,股价暴跌,很多人急于抄底,也想发一笔灾难财。
尤其是这两年,中国股市每一次大跌后,不久就会大反弹,不但收复失地,还会涨的更高,有人还总结出了一条原则:大涨大卖,大跌大买。
如果真是这么简单的话,那么世界上到处都是百万富翁了。
巴菲特有一只股票华盛顿邮报,他持有了34年,上涨了128倍,如果按照上面这个原则,大涨一倍两倍就卖了,怎么会赚到后来的一百多倍呢?
巴菲特见过不少曾经辉煌的公司股票,股价一落千丈,如果大跌大买,只会越跌,甚至跌到后来,公司退市,破产清算,让你赔个清光。要知道美国和中国不同,那些垃圾股可不会出面挽救重组的。
急于抄底,很可能抄到手的是一只正在跌落的小刀,而且你抓到手的往往是刀刃,而很少是刀把。
回顾巴菲特在股灾中的表现,你会发现,巴菲特根本不会急于抄底。相反他会非常耐心地等待等待再等待。
巴菲特在1969年美国股市大牛市来临之前,就退出股市,没想到1970年股市调整后又迅速反弹,1971年1972年股市继续大幅上涨,巴菲特不为所动,继续耐心等待。1973年,“漂亮50股”的股价大幅下跌,指数下跌近15%,市场摇摇欲坠。1974年10月初道·琼斯指数从1000点狂跌到580点,到年底美国股市大跌26%以上,大盘两年下跌40%,很多上市公司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股票市值跌了一半。美国几乎每只股票的市盈率都是个位数,这在华尔街非常少见,没有人想再继续持有股票,每个人都在抛售股票。巴菲特在股灾中一直等待了两年,等到市场极度悲观,等到股市跌到所有人都恐惧时,他才重新回到市场,开始贪婪地低价买入,大赚一笔。
在2000年网络科技股泡沫破裂后,巴菲特一直忍了5年才重新大笔进入股市,巴菲特从来不会急于抢反弹,他要的不是短线投机的小利,而是长期价值投资的大利,因此他会耐心等待股市一跌再跌:“只有资本市场极度低迷,整个企业界普遍感到悲观之时,获取非常丰厚回报的投资良机才会出现”。

G. 巴菲特公司股票代码

巴菲特公司股票代码是:BRKA,BRKB,在NYSE上市。

巴菲特旗下的投资公司名叫:伯克希尔·哈撒韦。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由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创建于1956年,是一家主营保险业务,在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商业活动的公司。其中最重要的业务是以直接的保险金和再保险金额为基础财产及灾害保险。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设有许多分公司,其中包括:GEICO公司,是美国第六大汽车保险公司;General Re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家再保险公司之一。

(7)华盛顿邮报公司股票代码扩展阅读:

伯克希尔·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NYSE:BRKA,NYSE:BRKB)唯一总部位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玛哈的多元控股公司,旗下掌管多家子公司。

伯克希尔的经营核心为保险事业,包括物业、意外险、再保险、及特殊类保险。该公司过去廿五年来,以日益雄厚的资本及微乎其微的负债,平均每年为股东创造25%以上的价值成长。

伯克希尔旗下拥有许多截然不同的事业,则逐渐转为企业全数股权的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业务通过在公司占有股份来实行,这些公司包括:美国特快邮递公司、可口可乐公司、联邦家庭贷款抵押公司("Freddie Mac")、Gillette公司、华盛顿邮报公司。

H. 巴菲特巴菲特历史上持有过哪些股票

1973年开始,他偷偷地在股市上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投入的1000万美元升值为两个亿。

1980年,他用1.2亿美元、以每股10.96美元的单价,买进可口可乐7%的股份。

1992年中巴菲特以74美元一股购下435万股美国高技术国防工业公司——通用动力公司的股票。

2006年6月,巴菲特宣布将一千万股左右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股捐赠给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计划,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慈善捐款。

(8)华盛顿邮报公司股票代码扩展阅读

巴菲特清仓IBM索罗斯增持金融股

13F数据显示,巴菲特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第一季度在美股市场上的持仓规模达到1889亿美元,市值仅比前一个季度减少了22.2亿美元。经历了美股2月份的大幅波动,巴菲特不为所动,只是稍许减仓。

值得注意的是,在持有IBM股票七年后,巴菲特选择了彻底放手,上季度还持有的200万股IBM股票已一股不剩。分析人士认为,巴菲特投资IBM的时机并不好,这一笔投资并不能说是成功的“巴菲特式”投资。

I. FCC对美传媒业的政策

FCC对美传媒业的政策

美国传媒如何并购网络媒体
——从纽约时报公司并购About.com网站谈起

2005年2月21日,美国纽约时报公司宣布斥资4.1亿美元收购Primedia出版公司旗下的About.com网站,表示收购后将不断丰富其内容,借此平台推广和销售公司更多的信息产品。此番收购使其在网络媒体领域的地位变得更加强大。①
近期,对网站情有独钟的绝非纽约时报公司一家,传统媒体并购网络媒体的消息接连不断,几乎掀起了一轮并购热潮。去年12月,华盛顿邮报公司收购了微软旗下著名的在线观点杂志Slate.com,虽然收购价格没有公布,但据传不低于2000万美元;年底,道琼斯集团又以4.63亿美元收购了著名财经新闻网站Market-Watch.com;此外,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前不久也曾召集高管齐聚纽约,专门商讨新闻集团的网络发展战略。②
众所周知,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牵手”并非新鲜事。此前,最著名的莫过于美国在线(AOL)与时代华纳公司的并购案。2001年1月,AOL与时代华纳正式合并,交易金额高达1120亿美元。可惜这场“世纪姻缘”没带来预期回报,2003年10月,公司被迫在名称中放弃“美国在线”,改名为“时代华纳”,从而宣告了这场并购案的失败。③以此为代表的世纪之交的第一轮并购潮,终因网络业的泡沫破灭而消沉。那么,时隔三四年后,网络媒体为何再度受到青睐呢?

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近期传统媒体热衷对网站的收购,其动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 从整体趋势角度看,网络业重新回暖,幸存者价值凸现,投资者对网站赢利前景再度乐观。
当前,在中国,以盛大、网络、第九城市等为代表的专业站点再度掀起第二轮网站上市热潮,而新浪、搜狐、网易三家几经跌宕起伏的门户网站也正以稳固态势保持业绩的逐步增长。仅2003年,中国网络广告的营业额达到2.3亿元人民币,网络游戏市场规模更高达13.3亿元,这个数字两倍于中国电影的票房收入。④
日本打响了新旧媒体争夺战。日本著名网络媒体活力门最近大量购入富士电视台母公司“日本放送”的股票,并向美国雷曼兄弟公司融资。⑤美国在线最近也宣布,将提高2005年网络广告的增长目标。2004年,该公司网络广告销售额约10亿美元,而2005年,则预计销售额增长幅度将高于美国整个在线广告业预计增长率的20-25%。⑥
这些数字和事件均表明,历经2000年前后的严峻考验以及近两年的优胜劣汰,全球网络业正处于重新回暖、再度勃兴的大好时机。在这种背景和趋势下,网络业再度激发投资者兴趣便显得不足为奇。许多幸存下来的站点,已经找到比较清晰的业务模式,拥有相对稳定的客户和收益。如这次纽约时报公司收购的About.com,成立于1997年,是美国在线消费者信息行业的领先者,主要为客户提供家居修理、汽车买卖、电影预告等资讯服务。该站点话题广泛、内容丰富,健康、财经、食品、旅游等几乎应有尽有。而且,平均每月有2200万人次浏览。⑦纽约时报公司不惜重金收购,显然既看到了整个网络业的良性发展趋势,也看到了这个网站比较好的获利能力和发展前景。
2. 从运营战略角度看,借助收购网站,整合跨媒体资源,符合传统报业公司多元化发展策略。
由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逐步放宽对传媒业的政策管制,以及多媒体时代传媒业竞争加剧、垄断加速的生态环境,美传媒业越来越集中地呈现出两大趋势:集团化管理和跨媒体运营。多数报纸被归入集团公司旗下,跨媒体运营促进了美国报业资源整合,几乎所有媒体集团都在力图整合电视、报刊、网络等资源,改善收入结构、增强竞争实力。
近年来,纽约时报公司也同样坚定地实施着跨媒体战略,探索多元化道路。该公司早期只有具有百年历史的《纽约时报》及其附属产业,后来开始收购兼并地方报纸,并逐步把业务范围拓展到广播、电视及网络。目前,公司已拥有19种报纸、一个电视网(下设8个电视台)、2家纽约广播电台及40多个网站。2003年,纽约时报公司还与探索传播有限公司合资开播数字有线频道“探索时代频道”。⑧
对类似纽约时报公司来说,跨媒体业务开拓的重要选择便是网络,而进军网络的策略不仅包括为原有报纸制作网络版,也包括直接收购网站来进行资本运作。如今,几乎所有的美国报纸都有自己网络版,而且不少已经能够赢利。2002年,《今日美国》报的网络版从每位访问者身上年获利为7.93美元,收入共达6.55亿美元。同样,《纽约时报》的网络版也很赚钱,NYTimes.com已成为网上最大的报纸品牌,2002年已有1600万注册用户,并且以每月50万的速度增长。该网站2002年创造利润1600万美元,2003年第二季利润达430万美元,2004年上半年又赢利1730万美元。此外,时报公司下属的《波士顿环球报》的网站boston.Com也成为全美访问量最大的地区性网站。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纽约时报公司实施多元化、跨媒体战略已多年,但公司收入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收入仍来自印刷版《纽约时报》。以2002年为例,该公司收入近31亿美元,其中报纸收入占91%,广播电视集团占7%,数字时报占2%。⑩除报纸业务外,电视业务和网络业务是纽约时报公司改善收入结构的两大砝码。但其投资电视的回报情况并不理想,如“探索时代频道”虽已进入3500万家庭,但收视率微乎其微,2004年10月份的数据显示,仅有2.7万名观众在黄金时段收看。这种情况下,为平衡业务收入、完善业务模式,纽约时报公司耗费巨资并购网站,自然被寄予了更大的厚望。
3. 从应对危机角度看,面对年轻读者大量流失,收购网站有利于传统报业公司变守为攻、减少风险。
随着网络媒体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尤其近年来兴起的博客站点,吸引了大量网民的注意力,传统媒体的读者群正在快速流失。美国报纸编辑协会前主席罗瑞·盖格涅尔尼教授说:“读报的美国人越来越少,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纷纷转向网络。”统计显示,2004年美国成年人读报比例已下跌到50%,每天看报的未成年人更只有39%;美国卡托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中心主任亚当·瑟瑞也认为,大批网络博客和博客网站的出现正在彻底改写新闻的采集和报道方式,网络媒体对美国受众(尤其年轻人)的影响力可谓如日中天。
由于网络媒体大挖传统媒体的墙角,传统媒体不得不步步退缩。《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美国传统大报几乎都面临着竞争加剧、读者减少的压力。2004年,《纽约时报》的日发行量由1993年鼎盛时期的117.6万份下滑到了112.4万份。与其被动受侵、不如主动出击,作为应对年轻读者流失的策略,传统媒体此番再度“触网”也多少有点显得无奈。
此外,也有评论者指出,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美国报业巨头近阶段对网站的热切投资都像“一场赌博”,换句话说,是想靠这种“两面下注”的方式来避免损失、减少风险。再以纽约时报公司为例,其对About.com的收购的确代价不菲。目前,该公司股价已经从2002年年中的最高点53.80美元,一路下跌到37美元左右,股票市值缩水近31%。摩根士丹利的一位高级出版业分析师说:“这些数字十分危险。” 华尔街的分析家也一致认为,纽约时报公司2004年年报中的净收入将会低至2.90亿美元,比去年减少4%,比2001年的4.45亿美元减少35%。在这种“紧巴巴”的情况下,付出4.1亿美元的代价收购About.com,实可谓“不惜血本”——这个数字相当于About.com网站2004年收入的10倍、利润的30倍左右。
综合上述三点原因,尽管网络广告的市场规模整体仍然较小,但其增长速度却十分惊人,再加上传统媒体广告营收增长趋缓。这种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此消彼长”的态势,恰是导致美国报业再度青睐网络业的关键原因。

整合风险

美国报纸再度热衷牵手网站,既沿袭了美国传媒业跨媒体、集团化运营的传统策略,又体现出IT业再度兴起的环境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不断加快的融合趋势。但是,笔者认为网站收购风潮背后仍然潜伏着巨大的投资风险。
对纽约时报公司来说,并购网站只是手段,整合资源才是关键。许多并购案的失败原因,并非在于并购时对象选择错误,而在于并购后双方交流沟通不畅、无法留住重要员工、组织结构调整失效及忽略文化差异等。据悉,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企业成功的并购率通常只有34%。
总体上看,导致媒体并购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品牌离散、人事争斗、财务风险等四种(见下图):文化冲击指整合中并购双方因企业文化的差异而难以融合;品牌离散指由于品牌多元化引起的结构性配置不合理,导致利益损失;财务风险侧重于财务杠杆比例失当引发的偿债能力风险,和资金链断裂引发的支付能力风险等;而人事争斗的集中表现往往是被并购企业的员工辞职,或形成心理落差而对工作热情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以纽约时报公司为代表的美国报业公司要想将收购风险降到最低,在收购网站的过程中,事先必须谨慎选择收购对象,事后必须进行成功的业务整合、资源整合乃至文化整合

J. 美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有哪些

报纸是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历史最长,影响最广的大众传媒。美国的新闻业是发展较早的,也是发展比较好的,在业界有着重要的地位。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在全世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报纸《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有时简称为“时报”(The Times)是一份在美国纽约出版的日报,在全世界发行,有相当的影响力,美国高级报纸、严肃刊物的代表,长期以来拥有良好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由于风格古典严肃,它有时也被戏称为“灰色女士”(The Gray Lady)。它最初的名字是《纽约每日时报》(The New-York Daily Times),创始人是亨利·贾维斯·雷蒙德和乔治·琼斯。

在新闻报道方面《纽约时报》将自己看做是一份“报纸记录”,这个政策的结果是除纽约当地的新闻外,《纽约时报》很少首先报道一个事件。而假如它真的首先报道一个事件的话,那么这个报道的可靠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往往被世界上其它报纸和新闻社直接作为新闻来源。在美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内都提供一份《纽约时报》索引,其内涵是《纽约时报》对时事的报道文章。 《纽约时报》享有可靠的新闻来源的声誉。它的社论一般被认为是比较开通的。不过实际上它的社论是由许多不同的作者撰写的,而他们的观点则从左到右各不相同。
在1851年9月18日它的首刊中该报写到: “今天我们发行纽约每日时报的首刊,我们打算在今后无限期内每天早晨(周日除外)发行一刊。”1957年,该报也在周日发行。周日版是《纽约时报》每周篇幅最大的一版,除新闻报道外其中还包括许多专栏如食品、旅游、艺术和其它文化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