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国内前10的口罩品牌
大胜是公司和产品平牌的共同名称,中国口罩专业制造商。公司位于中国上海松江——美丽的江南水乡。1997年成立,现有生产车间20000多平方米,技术人员20多名,高级工程师2名,口罩制造机械300多台套,年生产能力2亿只以上防尘口罩,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口罩制造商之一。产品型号近100个品种,远销美国、加拿大、南非、澳洲、欧洲、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俄罗斯、香港、台湾等50多个国家地区。
二、三奇
日照三奇医疗卫生用品有限公司的主要产品有:医用口罩,美国N95标准防护口罩,产保,一次性手术敷料包,防护服,实验服,床单,西服套,购物袋,收纳袋,湿巾,失禁垫等四大系列一百二十多个品种,公司产品90%以上销往日韩、欧美。疫情期间一个三奇n95口罩被市场炒到一百多元人民币,可见其市场价值。
三、苏世康
苏州世康防护用品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专业的防护口罩生产企业,集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先后获得各种专业领域的权威认证,包含中国LA和QS、美国NIOSH...
四、朝美CM
朝美CM 是北京建德市朝美日化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一次性品牌企业,从事专业口罩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产品包括职业防尘口罩和防毒口罩等产品的销售服务的现代化企业,为那些劳动防护行业以及医疗行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五、港凯
“港凯GANGKAI”系列产品主打“高效低阻”,采用不同滤材的特性组合来降低口罩的呼吸阻力、提高口罩的过滤效率、增加口罩的容尘量、延长口罩的使用时间。
六、保为康POWECOM
保为康POWECOM 是香港保为康集团旗下一个从事劳保防护用品和医疗用品的生产商。成立于2009年,在广州设有跟公司,公司拥有自己的厂房生产基地,生产各种防尘面具和防流感病毒口罩以及优质一次性口罩、医用口罩等多种产品。
七、寻贝XB
寻贝XB是上海市知名的口罩品牌,寻贝口罩主要采购高端滤材生产高效低阻无异味高级别微颗粒过滤级别的kn95口罩,寻贝口罩品牌设计有折叠型口罩、杯罩型口罩、带呼吸阀口罩、带活性炭口罩、儿童款口罩等等,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场景的需求。
八、比亚迪
比亚迪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口罩生产商,每天生产的口罩上千万只,涉及一次性平面口罩、kn95口罩、n95口罩等等,6月份生产的N95口罩终于通过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认证。
九、美鑫
金华美鑫防护用品厂始终坚持“用户的需求,追求”的服务宗旨,”管理创造价值,服务提升优势,品质至上,服务至优”是我们的发展理念。美鑫杯罩型口罩在疫情期间一个难求,价格更是被炒到天价,可见其市场价值。
十、瓶子科技
厦门瓶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05月06日,是一家具有多年口罩生产经验的老牌口罩厂,工厂采用日本进口高端滤材和国内高端滤材生产高端活性炭口罩。疫情之前工厂原材料主要采购于日本,主打高端的带呼吸阀和活性炭的kn95口罩。
『贰』 大胜口罩可以在厂里购买吗
100多种口罩款式、200多项国际认证,上海大胜公司的口罩畅销全球70多个国家。
疫情期间,大胜公司紧急复工,开足马力24小时生产,全力供应内需;国内疫情好转后,大胜公司持续扩张产能,满足全球市场对口罩的暴增需求。
大胜卫生用品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在口罩行业打拼二十多年,此前一直专注于出口。疫情期间,董事长吴胜荣快速反应,出口转内供,大胜公司成为上海市复工最早、响应最快的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在口罩保供应、稳价格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大胜卫生用品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胜荣 松江区新闻办供图24小时生产,坚决不涨价
疫情发生时临近春节,口罩厂工人们回家过年去了,留守工厂的只有驾驶员、保安和文员,加起来不足10人;大胜公司的产品此前是100%出口,大部分合同在年前已签好,春节本来就是生产的关口,出口转内供,客户的订单如何保障?
随着疫情急速扩散,一“罩”难求的声音越来越多,吴胜荣再也坐不住了,保供应就是保大局,他当即决定:紧急复工,加班生产,全力保障防疫需求。
面对人员不足,吴胜荣和妻子第一时间联系了所有在沪员工,告知他们情况紧急,无论之前是否是一线员工,都必须马上返回公司参与生产。
他又召集了假期留守的保安、司机和食堂师傅,对他们进行了快速的生产培训。就这样,一支多岗位参与的口罩生产队伍正式形成,两天两夜就生产出12万只口罩。在全市17家口罩企业中,大胜公司是复工最早、响应最快的一家。
大胜口罩厂工人在生产口罩。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陈悦 图赶工期间,工人两班倒,机器24小时不停歇,吴胜荣也带着全家人扑在生产一线,以身作则鼓舞士气,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市场上,大胜口罩已被炒到30多元一个,每天都有无数电话打到吴胜荣手机上,表示愿意加价购买,统统都被吴胜荣婉拒了。他说,所有生产的口罩交由政府统一调配,并承诺“坚决不涨价”。当吴胜荣决定出口转内供时,公司实际上损失了原本的出口退税,130多种类型的口罩等于在原价格基础上为消费者让利13%。
在紧急关头停出口保内需,对大胜公司来说并非首次。
2003年“非典”期间,大胜公司接上海市人民政府命令,连续奋战十天十夜赶制口罩,完成了上海增援北京的任务,还捐赠了5万多只口罩。
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工厂立即暂停所有商业订单,赶制出价值50万元的口罩,全部捐赠给灾区。吴胜荣说:“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国家有需要,一定尽我所能。”
『叁』 股票做T如何做
当投资者持有一定数量被套股票后,某天该股严重超跌或低开,可以乘这个机会,买入同等数量同一股票,待其涨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将原来被套的同一品种的股票全部卖出。
从而在一个交易日内实现低买高卖,来获取差价利润简称“t+0”,是在有底仓有资金的情况下,即日作出买卖。以达到摊低成本的效果,简称:做t。
“T+0”操作技巧根据操作的方向,可以分为顺向的“T+0”操作和逆向的“T+0”操作两种;根据获利还是被套时期实施“T+0”操作的可以分为解套型“T+0”操作和追加利润型“T+0”操作。
一、顺向“T+0”操作的具体操作方法
1、当投资者持有一定数量被套股票后,某天该股严重超跌或低开,可以乘这个机会,买入同等数量同一股票,待其涨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将原来被套的同一品种的股票全部卖出,从而在一个交易日内实现低买高卖,来获取差价利润。
2、当投资者持有一定数量被套股票后,即使没有严重超跌或低开,可以当该股在盘中表现出现明显上升趋势时,按上一条的操作方法将原来被套的同一品种的股票全部卖出,从而在一个交易日内实现平买高卖,来获取差价利润。
3、当投资者持有的股票没有被套牢,而是已经盈利的获利盘时,如果投资者认为该股仍有空间,可以使用“T+0”操作。这样可以在大幅涨升的当天通过购买双倍筹码来获取双倍的收益,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二、逆向“T+0”操作的具体操作方法
逆向“T+0”操作技巧与顺向“T+0”操作技巧极为相似,都是利用手中的原有筹码实现盘中交易,两者唯一的区别在于:顺向“T+0”操作是先买后卖,逆向“T+0”操作是先卖后买。
顺向“T+0”操作需要投资者手中必须持有部分现金,如果投资者满仓被套,则无法实施交易;而逆向“T+0”操作则不需要投资者持有现金,即使投资者满仓被套也可以实施交易。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当投资者持有一定数量被套股票后,某天该股受突发利好消息刺激,股价大幅高开或急速上冲,可以乘这个机会,先将手中被套的筹码卖出,待股价结束快速上涨并出现回落之后,将原来抛出的同一品种股票全部买进,从而在一个交易日内实现高卖低买,来获取差价利润。
2、当投资者持有一定数量被套股票后,如果该股没有出现因为利好而高开的走势,但当该股在盘中表现出明显下跌趋势时,可以乘这个机会,先将手中被套的筹码卖出,然后在较低的价位买入同等数量的同一股票,从而在一个交易日内实现平卖低买,来获取差价利润。
这种方法只适合于盘中短期仍有下跌趋势的个股。对于下跌空间较大,长期下跌趋势明显的个股,仍然以止损操作为主。
3、当投资者持有的股票没有被套牢,而是已经盈利的获利盘时,如果股价在行情中上冲过快,也会导致出现正常回落走势。投资者可以乘其上冲过急时,先卖出获利筹码,等待股价出现恢复性下跌时在买回。通过盘中“T+0”操作,争取利润的最大化。
(3)上海大胜股票代码扩展阅读
我国股票市场在建立之初并没有T+0交易(即当天买入股票可以当天卖出的交易方式),1992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取消涨跌幅限制后实行了股票的T+0交易。
随后,1993年11月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取消了T+1交易(即当天买入的股票不能卖出,只能在第二个交易日以后才能卖出的交易方式),实施了T+0交易。
『肆』 阿里的困局:曾经与腾讯齐名,如今却渐居下风,难以和腾讯对抗
1998年,毕业不久的马化腾,在深圳创建了腾讯。
1999年,辞去英语老师的马云,则在杭州创建了阿里巴巴。
从此,中国互联网界的两大巨头开始诞生,它们一直相爱相杀着,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二十多年里,有许多著名的互联网公司折戟沉沙,辉煌不再,比如曾经与腾讯,阿里同称为“BAT"的网络。
但是腾讯与阿里,却一直齐头并进,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界的双子 星座 。
然而,时至今日,阿里似乎也在逐渐步入网络的后尘,在各个方面渐居下风,已经越来越难以和腾讯对抗了。
阿里与腾讯,多年来一直齐头并进,双方虽然有时略有差距,但是却极其微小。然而时至今日,阿里却渐居下风,越来越难以和腾讯对抗。
阿里的渐居下风,主要体现在 商业市值 , 竞争现状 以及 负面影响 这三个方面。
首先是商业市值方面,阿里已经离腾讯越来越远。
腾讯上市比较早,在2004年的时候,腾讯就已经到香港上市了。
当时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次子,盈科拓展集团主席李泽楷手持腾讯20%的股份,算得上是腾讯的大股东了。
然而后来李泽楷不看好腾讯,卖掉了腾讯的所有股份。如今的腾讯,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港股之王”,李泽楷早就悔不当初了。
而阿里的上市相比于腾讯,就相对较晚了。
2014年9月19日,创始人马云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敲钟,阿里巴巴正式挂牌上市,创造了史上最大IPO记录,股票代码“BABA”。
同年11月26日,阿里巴巴又在香港上市,其总市值超过4万亿元,登顶港股成为港股“新股王”。
当年的阿里,其市值力压腾讯,跑在了腾讯的前头,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占据着优势。
然而,2020年12月24日的一则消息,很快就打破了这种局面。
2020年12月24日,阿里巴巴因为“二选一”涉嫌垄断,被国家立案调查。
在短时间内,阿里巴巴的股价马上应声暴跌,一天市值就蒸发掉超过4300亿港元。同一时间,腾讯的股价顺势而起,很快就比阿里巴巴多出4400亿港元。
时至今日,阿里巴巴始终没有恢复元气,在商业市值上和腾讯已经有了不小的差距。截止2021年3月7日,阿里巴巴的港股市值为4.91万亿港元,腾讯的港股市值则为6.51万亿港元。
腾讯足足比阿里巴巴多出了1.6万亿港元的市值,换算成美元,大概为2061亿左右,相当于两个网络的市值。
阿里与腾讯的市值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是竞争现状,阿里已经深陷腾讯众小弟的包围之中。
阿里和腾讯在各个方面,在各个领域都掀起了对抗战争,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
比如2014年快的与滴滴的打车大战,2016年小黄车与摩拜的单车大战,还有美团与饿了么持续不断的外卖大战等等。
在各个领域的大战中,阿里往往是败多胜少,而腾讯则往往是大胜而归。
由于腾讯的主业是社交和 游戏 ,所以阿里持续想要入侵腾讯的社交和 游戏 腹地。
在社交领域,阿里连续推出了来往,钉钉,支付宝圈子,而且还投资了陌陌和微博。但是一直以来,没有一款产品,能够对腾讯的社交霸主地位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在 游戏 领域,阿里2016年的时候正式入局,成立阿里 游戏 ,通过几年的努力,虽然做到了全国第四的位置,可是和腾讯 游戏 还是相距甚远。
因此,阿里对腾讯社交和 游戏 腹地的入侵,一直以来都没有成功。
然而,腾讯对阿里电商腹地的入侵,却可以算得上是颇有成效了。
2014年,腾讯投资电商巨头京东;2015年,腾讯入股团购霸主美团;2016年,腾讯又扶持了电商新秀拼多多。
这三家公司犹如三头恶狼一样,持续不断地围攻阿里的电商主业,将阿里这头猛虎滋扰的不胜其烦。而阿里因为“二选一”涉嫌垄断被调查一事,也是因为与这三家公司竞争而导致的。
如今的阿里,已经深陷腾讯的众小弟包围之中;而腾讯却一直安然无恙,阿里对它的进攻,完全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阿里与腾讯,已经难以平起平坐,齐头并进了。
最后是负面影响方面,阿里已经掉入了舆论的漩涡。
先是2020年10月24日的时候,马云在上海外滩演讲言辞激烈,后来被国家媒体点名批评,然后其所主导的蚂蚁金服上市被上证叫停。
后是两个月后,也就是2020年12月24日,一则重磅消息再一次将阿里巴巴推上了风口浪尖,因为“二选一”涉嫌垄断,阿里巴巴被国家立案调查。
接二连三的负面消息,已经将马云和阿里巴巴推入了舆论的漩涡,难以自拔。
人们谈到马云和阿里,就是资本家,垄断这些负面词汇,网上对他们的口诛笔伐更是不绝于耳。
许多人对马云和阿里的观感,已经完全从正面变成负面的了。这对阿里巴巴的影响,可以说是严重而深远的。
反观腾讯,除了其 游戏 产业常年遭人谩骂之外,一直以来都是四平八稳。
不管是腾讯误伤老干妈的神奇操作,还是微信与抖音的多年官司纠葛,这些负面消息,都没有造成腾讯的重大公关灾难,一直都在可控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腾讯的公关和法律团队,真的不是一般的强。
一方面是阿里深陷负面影响难以自拔,另一方面是腾讯长期以来四平八稳。双方此消彼长,阿里已经远远不是腾讯的对手了。
因此,时至今日,阿里在与腾讯的竞争中,已经渐居下风,难以再与腾讯平起平坐,齐头并进。
曾经与腾讯齐头并进的阿里,现在却已经不再是腾讯的对手了,难复当年辉煌。
为何当年笑傲江湖的阿里巴巴,如今却发展乏力,渐居下风了呢?我觉得,这可以从 主业属性 , 投资策略 这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说说主业属性,这几乎决定了腾讯和阿里的发展方向。
大家都知道,腾讯的主业是社交和 游戏 。那么,这两个主业到底有什么属性和特点呢?
腾讯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社交霸主,其qq和微信早已风靡全国。特别是微信,截止2020年,其月活人数已经达到了12亿。
社交的最大属性和特点,就是它是互联网的流量起点。人们每天使用完微信后,总要找点事情干,这个时候腾讯就可以引导流量有目的性的流动了。
因此,腾讯依靠社交主业的优势,成为了中国最大的流量地主,流量对它来说唾手可得,它需要的是广泛的变现渠道。
而腾讯的另一主业 游戏 ,其最大的属性就是暴利吸金。腾讯把自家的社交流量引流到 游戏 上,很容易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除了自家的 游戏 产业外,腾讯还将社交流量引流到它所扶持的众小弟身上,加速它们的发展。比如京东和拼多多,它们在微信上都有着一级入口。
因此,腾讯依靠着流量起点的属性优势,一方面靠自家 游戏 产业赚钱,一方面将流量导入给自己入股的众小弟身上,腾讯也因此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
而阿里的主业则是电商,那么电商到底有什么样的属性和特点呢?
阿里是中国的电商之王,其淘宝和天猫成为了中国人最常用的两款网络购物软件。
电商的最大属性和特点,就是它是互联网的流量终点。互联网企业聚集再多的流量,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变现,而电商则是变现的有力渠道。
因此,阿里缺的不是变现渠道,而是来自于四面八方的流量。这也导致了,阿里的各种投资,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给自己的电商产业增加足够多的流量。
然而,互联网领域,流量为王。只要有了流量,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变现渠道。增加流量和变现渠道相比,显然增加流量更为困难。
所以阿里选择的电商主业,显然比腾讯的社交+ 游戏 主业,路显得更加的难走。阿里在长时间的竞争中,渐渐处于下风,也就很正常了。
其次说说投资策略,腾讯的投资策略比阿里的投资策略更成功。
从腾讯的众多投资公司中,我们可以看到,腾讯采取的是一种合作共赢的投资策略。
比如京东,美团和拼多多等,腾讯不仅入股这些公司,给它们提供发展资金,而且还将自己的社交流量开放给它们,扶持它们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腾讯从来不干涉这些公司的“内政”,准许它们独立运营,只需要按时分红给它就行了。
你想想,如果有一位大哥,他不仅给钱给人,还不干扰你自己的战略和决策,你会不会非常欢迎它?你的公司会不会发展得更好?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被腾讯投资的公司,大多数发展得都比较好。像京东,美团和拼多多等,都已经对阿里的电商主业产生了严重的威胁。
而阿里的投资策略则偏向于强势掌控,大多数情况下,阿里更喜欢全资收购。
许多公司被阿里收购之后,阿里都会换掉原来的创始团队,派来自己的嫡系部队进行管理。因为这样做,阿里可以更好地掌控公司的战略以及决策,让这些公司为自己的电商主业提供流量。
但是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端。
其一是被收购的公司,已经完全无法按照创始人的规划来发展,严重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这些公司发展得好不好,其实阿里并不在意,只需要它们给阿里提供源源不断的流量就行了。
其二是阿里这样做,给自己在投资界带来了很不好的观感和名声。许多独角兽公司的创始人,正是因为不想自己的创业心血被阿里毁于一旦,才拒绝被阿里收购或者入股的。
比如美团的王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团最开始是阿里投资的,后来王兴因为不满阿里的做法,才转投腾讯,成为了阿里的死敌。
如果你是一家要被入股或者收购的公司创始人,相信你也会更加欢迎和青睐腾讯吧。
因此,腾讯和阿里在投资策略上的不同,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方公司的日后发展。
当然,阿里逐渐落后于腾讯,其原因还有很多,篇幅所限,我在此也不再赘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加以补充。
如今的阿里,已经不复当年辉煌,在与腾讯的竞争中渐渐处于下风。这是阿里的困局,也是对商业模式的重新思考。
可以预料的是,如果阿里无法在后续的发展中积极转型和改变,它就很有可能会与腾讯的差距越来越大,最终也会走上网络的老路,和腾讯严重掉队。
各位朋友,你们对此怎么看呢?欢迎大家各抒己见,踊跃评论。